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000字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000字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000字。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因此,我们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读过经典名著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在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心得体会,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有怎样的格式吗?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00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莫让儿童为知识所害_《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000字:

人们普遍认为知识是智慧的源泉,具有改变命运的伟力。掌握了知识,似乎就掌握了人生。然而,事实上并未如此。早在1929年,教育家怀特海先生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就深刻地阐明,知识应是生命腾飞的基础,但不合宜的知识学习对儿童是相当有害的。哪些不合宜的知识学习,对儿童有害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所谓僵化的知识,是指非原理性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具有普世性、不能帮助儿童理解生活、解决问题。学习过多的僵化知识,会使儿童背上沉重的知识包袱,使其思想呆滞。

然而,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如今儿童学习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是僵化的知识。例如,儿童学习音乐学科时,被要求记忆大量的有关音乐家的信息;学习美术时,被要求记忆各类门派的作画风格以及代表性人物;学习语文学科时,被要求掌握大量的并无实用意义的文学常识……这些僵化的知识,不能激起任何思想活力的火花,对于儿童学科素养的形成几无益处。

怀特海认为,童年是智力发展的浪漫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懵懂地面对若隐若现的内容,不知所措却又兴奋异常。此时的知识学习,应努力追求让儿童的心灵中编织出一幅和谐的、缤纷的图案。若在此时让儿童记忆过多僵化的知识,那将会扑灭儿童学习的欲望,折断儿童想象的翅膀,挫伤儿童学习的热情。

“少即是多”,在智力发展的浪漫阶段,让儿童学习少量的原理性知识,便为儿童提供了更多自主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间,利于儿童独立构建五彩缤纷的心灵世界,也有利于儿童保持对学习的浪漫情感,为后期的精确学习、综合学习奠下坚实的基础。

怀特海认为:“人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是永恒活动着的。”知识,是客观性的存在,其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在被挖掘、被运用时,才焕发出令人瞩目的光辉。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应是伴随着发现、猜想、推理、验证的探究过程,而不是被迫地强制性的灌输过程。

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对灌输的知识存储得越多,就越不能培养其作为世界改造者对世界进行干预而产生的批判意识。”批判意识,是批判得以发生的关键性前提。丧失了批判意识的人,将沦为没有自主思想的“奴隶”,也就失去了改造世界的可能机遇。

然而,灌输式学习不仅让儿童沦为没有批评意识的“知识奴隶”,也让儿童的自主学习力变得衰弱乃至几近丧失。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

教育始于生命的诞生。孩子一出生,就是大自然的学生。这就充分说明人天生具有学习力。灌输式学习,会无情地剥夺了儿童自主学习的机遇,也会逐渐削弱了儿童天生的学习力。正如怀特海所言,在较小的年纪反复灌输精确的知识,就会扼杀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求知兴趣。

灌输式学习的实质,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漠视,是对儿童生命成长的一种戕害。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关于知识的运用是这样论述的:“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运用,在于我们对它的能动的掌握_也就是说,在于智慧”。这就告诉我们,儿童只有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才能变成生命的力量。

然而,在当下的中小学校园里,知识不被运用或“伪运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受应试的影响,儿童大多只是在思维世界中运用知识,在考卷中呈现运用知识的过程和结果。事实上,在纸上运用知识,与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是完全不同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儿童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却解决不了任何实际的问题。例如,有的儿童在数学考试中能正确解答关于分数的题目,却不会在生活中运用分数的概念和原理去解决关于“分配”的问题。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醒人们要记住:“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知识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装我们的现在”。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不能被运用的知识,是毫无活力的知识,是不能与儿童的生命产生深刻共鸣的,也是无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彩的。

因此,要让知识具有改造个体生活、改变人生命运、乃至改造世界的伟力,作为教育者,我们理应让儿童的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结,避免让知识的学习变成对儿童的毒害。我们要让儿童学习有活力的、非僵化的知识,并让儿童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挖掘知识的惊喜和运用知识的兴奋。只有这样,儿童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才能成长为有力量的人。作者:郭建珍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大学之路》读后感1000字-“大学教育”的目的


5月24日,在书友家,面朝着大海,沐浴着温润的春风,书为美开读了吴军的《大学之路》。

这次分享,从特约嘉宾Melissa的发言开始。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牛妈。之所以称她很牛,不仅是因为她家老大Bill 成功爬藤,并即将毕业,在谷歌展开下一段精彩的人生;更因为她与儿子有着一场不寻常的经历在哥哥的帮助下,妈妈在家中顺利诞下了弟弟。这让他们全家有了无比紧密的联结和羁绊。

对于大家都关心的从小怎样培养孩子责任心这个问题,Mellisa给出的答案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儿子年幼时,他们夫妇由于工作繁忙、又处在办理移民的关键时期,不得已只能将孩子一人留在国内的寄宿学校,一走就是半年之久。能够痛下这样的决心,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一定是出于对儿子的充分信任,儿子的实力表现也证明了父母的信任是正确而值得的。

Melissa提到,儿子在很多方面表现优异,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特长很明显。但打动我的不仅是他体现在竞赛上优异的个人成绩,而且还在赛后慷慨地将自己的竞赛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带领校队取得更加傲人的成绩。他还在有限的业余时间,把自己从私教课学到的羽毛球技能传授给其他同学,经营着自己的羽毛球俱乐部。他的这种慷慨、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有志于带领一个团队做出更多改变和进取的上进心,让这个孩子变得更加强大、熠熠发光。

结合Mellisa儿子的实例,再回头看看吴军在书中所阐述的大学的意义(上册第一章),就能理解为什么顶级高校会更青睐Bill这样的孩子了。

吴军写到:从传统上看大学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有识之士,而不是教授谋生手段;作为社会的精英,当时的大学生们不仅需要有学问、有教养,而且需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并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同时他们需要具备管理社会和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本领。此外,大学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获得良知。吴军认为,大学里需要培养的精英,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而是带动这个社会前进的各种人。而Bill的例子就恰恰印证了这种价值观。

具体到实操性的如何申请大学这个问题,作者在第六章详细剖析了大学录取的过程及一些不公平现象,特别针对亚裔,提出了几条忠告。经过全面了解英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后,我也能够部分理解作者提出的亚裔在录取上被歧视的原因。除了政治因素外,在经济和社会责任上只利用,不付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大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华裔孩子在中学阶段,除了学习好,更需要放宽眼界,申请专业不局限于当前热门的学科;从孩子的特点、专长入手,拓展活动范围,努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领导力。申请材料的准备方面,也不必追求高大上,实实在在地挖掘自身闪光点,讲好一件小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会有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本次参加读书分享和阅读过程中的几点感受。回归到自身状况,虽然还前路漫漫,但对于升学这个问题起码理出了一些思绪,脑中不再混沌一片。低头看看家中的小女儿,我更愿意跟她亲密交谈,努力发现她性格中的闪光点。希望多年以后,她能在世界的某处踏上她的大学之路,挥洒她的青春,成为她想要变成的样子,做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奋斗要有目的》读后感500字


《奋斗要有目的》读后感500字:

嚼着糖,拖着疲倦不堪的身体在“珠穆郎玛峰上挣扎着,我有一个梦想——登上峰的最高处,但它有八千八百多米高,也许,现在才爬了区区二三百米吧。但是,我还没有被雪暴所吞噬,我的脚下还是我的目标,我没有跌落到谷底。这些大概值得庆幸。

现在,眼看下一次雪暴要来了,我身上的笨重的衣物与信念还在吗?如果已经被冷风吹走,刷刷拉拉的落在峰底,那就用一个词——竭尽全力来替代它们!

有时,我常常会说一句我一定可以坚持,山峰一定会被我的毅力所折服。山峰却实恐惧有毅力的勇士,但毅力并不难,坚持毅力,保护毅力很难。毅力与山峰一般的高,也有八千多米,但这也意味着坚持就可以打败“珠穆朗玛峰,达到自已的目标。

但是,一切归根结底,首先,你得有个目标,不然努力干什么?努力吃饭?努力睡觉?还是努力消磨时光?

在另一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珠穆郎玛峰,上面有许多的人在一步步攀登,却没有几个脚印——当雪暴来到时那些没有脚印的人会被风吹走,被雪淹没,走得慢,却为山上留下印记的,一直也掉不下去,山峰也只能屈服。

你有脚印吗?你在爬吗?你有信念吗?你跌落了吗?你………心中有自已的珠穆朗玛峰吗?

在迎来雪暴的前夕,你,竭尽力了吗?作者:紫硕

《做有根的教育》读后感2000字-种个太阳,温暖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遇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到相应的变动,教育学家夸美妞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怎样才能让教师的嘴发出知识的溪流呢?我认为至少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语言,基本功学习,就像最近出去培训一样,看到每一个专家,他们说出来的话都是轻风细雨,充满了善意和爱意。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然曲终却余音在耳,而学生则犹如被磁石吸引注意般,写在他们脸上的是充实和满足的神情。这充分显现了教师语言的魅力,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做到把握尺寸,使批评也变甜。高尔基也曾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教师对学生的鼓励、鞭策将会大大推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所以,面对学生的错误,不能一味的指责而要付出真心、诚心、爱心,用我们的教育行为去感动学生,消除学生的戒心,而后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好成绩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也是教师引导和夸奖出来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说过:一件简单的事,可以有100种做法,一句话也可以有100种说法,不同的语气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一句温馨的鼓励,在教师的眼中,也许微不足道,但在学生的心理却是希望的火种。

静待花开

数理学科的探究是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我们要注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的重点是在学生发现问题本身,而不在于急于得出结论,探索的问题是需要教师不断琢磨和修正。我们在平时的上课当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所学内容已经懂了之后,上课便无所事事,其实学生满足的是表面的理解,或者是对问题思考角度的单一理解,当教科书及辅导材料书成为学生的学习材料之后,它也成为限制学生的材料,有意无意地成为一种标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解放思维,超脱教材和参考资料,实现自己的丰富理解,教法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一是预习、二是听课、三是复习、四是练习,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对预习和复习这两个环节重视不够。然而,这两个过程都是学生自我构建的内化过程,都是从认识层面到智慧层面发展的过程,其实真正的学习过程远远不止这些,还包括学习目标和动机的建立过程,学习自我监控过程,学习方法及效果的自我反馈过程,学习内容在生活中的运用过程,只有这些过程中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重视,学习才具有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只有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时候,他们才能占有完整的学习过程。

作为数学老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讲了一道题,学生听得认真,而且复述的也是头头是道,给个类似的题目,他们也能轻松作答,但是题目稍微转一转弯,他们就不知道怎么动手了。真正的原因,是教师仅仅教会了学生题目地解答,而在解题的思维过程上的指导明显不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遇到这种题目,应该怎么去思考,在讲解具体题目的过程中,不断的回到自己思维中的原初状态。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业,并且给学生的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这时候也可以简单的给学生一些学法上的指导。我们应该学会引导学生转知成识,转识成智,转智成慧。

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掌握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对于小学低段数学教学还有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还是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如何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呢?我们就要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上来下工夫,对于低段孩子来说。看一个孩子上课有没有认真思考,就看他有能不能回答问题,不管说得对不对,只要他能说出来123,证明他就有一定的思考,有思考的孩子我们就要给与及时的肯定。

知行相长

我们有责任去教好每一位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阳光雨露,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施展自己的特长,我们评价一个班级的好坏的唯一标准,不是学生学到了多少,培养了他们什么能力,而是学生好不好管理,试想,如此教育理念又怎么会去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交流能力,在如此沉闷的班上上课,学生又怎能不烦?其实我们往往不是不想让学生交流沟通,而是怕一旦交流沟通起来就收不住,导致很多学生趁机说话,所以平常的课堂上很难看到讨论交流,一般只有采用提问、思考等方式。魏书生老师说: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如果思想观念不改,单改怎么上一节课、怎样讲一课书、怎样留作业、怎样批改,这样即使能奏效一时,也决不会持久。所以我们要注重提升自我,革新教育观念。讨论课上,我们要注重了解讨论、交流的方法及实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做好课前交流合作的备课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课堂活动激励机制,时常反思、讨论、交流、合作的实效,坚持做到用心上课,坚持作为一名教师的教学良心,注重平时修行,强大自我。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自己缺点的杂草,所以当我们发现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设法弄清孩子错误的原因,课堂上的时候,有些学生在犯一些思维上的错误时,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冷处理。对于我们低段孩子来说,可以进行欲扬先抑,先肯定学生的优点,然后再指出其不足,这样一来,不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会让教育效果变得更好。教师之所以能成为教育者,还要能够善于从自己的错误中寻找教育因素与契机,使错误的效益最大化。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习就是一个犯错的过程,真正害怕犯错的学生往往会害怕尝试,害怕自己做主,遇到什么事情都依赖他人,这种心态严重影响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学生阶段正是不服输,不害怕的时候,如果对学生的错误横加指责,很可能给他们套上枷锁,一个人的学生时期,往往是生命的尝试时期,就连自己的喜好和人生发展方向都需要在尝试中发现。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错误是学生成长的足迹,错误是课堂教学的花朵,善待课堂中的错误吧,那么你的教学中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非常幸运能读《优秀教师的警醒》,这让我能深刻自省,更进一步的去思考自己的责任!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2000字及心得感悟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2000字及心得感悟

翻开林崇德老师的《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我很快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作者从他接过老师手中的教鞭开始,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心得,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高深的理论,用他朴实无华的语言,用他一生总结出来的实战经验和自己的认真思考,用他严密的逻辑思维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正确认识处理教育、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基本功;成长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像是在听课,听一名资深教师在谈教师的方向、责任、上进、专业、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中那些朴实但深刻的语言,恰如其分的小典故,娓娓道来,令我耳目一新。第二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是在考试,边读边用书中的观点来检查、考量自己,不断反思和内省,十几年从教,漫漫求索,犹如同智者谈心,谈理想,他在帮你答疑解惑,教你办法和技巧;第三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自己有了一种莫名的冲动,就像一个整装待发的战士,急于奔赴沙场,去领略“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豪情。

当我读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这一章时,激发了我深切的共鸣。作为一名农民工学校的教师,很多教师都在抱怨学生生源差,学习习惯不好,工作压力大,我教过很多遍了可学生还是不会。面对这些问题,我掩卷沉思:我们是否真正的静下心来思考教师自己本身的问题呢?我们是否清晰地了解了学生-----“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的前提”,我们是否“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将灵活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我们的首要目标”?当我们教师自己感到无奈的同时,是否也真正感受到了学生的无奈与不满呢?林崇德老师《教育的智慧》给出了我们清晰的答案:“教师教学要从三个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便于因材施教;从教材实际出发,便于因“教材”制宜;教师还要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

细细品味林崇德老师的这些话,我觉得一名智慧的教师会首先认真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情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他指出:当学习者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由于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造成备课、教学中的针对性不强,导致上了一堂无效的课,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浪费。同时这也是一个德育的的过程,一个真正爱学生的教师,他的教学一定是紧紧的围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而展开,“爱生教师”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喜欢的课堂,一定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一定是有效地教与学的课堂,当我们的课堂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不是学生痛苦的枷锁、而是成为学生愉悦的体验,快乐生活的场所,这才是爱的体现,这才是智慧教师的体现。

而这样的课堂哪里来?来自于我们的教师精心的准备,投入的激情的课堂表现,更来自于教师深刻的反思与研究。

在备课时,我们在备好学生的基础上,我们教师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教材的实质和各项知识内容”。因此教师研究教材、研究知识的本质、研究学科素养的意识都是我们的必备的武装。教师是否具有教学的高观点、大视野,教学内容的核心内容及它承载的功能是否弄清了,这会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最终的影响。

上课时教师要重视讲授知识所体现出来的本质,注重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而在我们的一些课堂中,很多时候教师由于担心课时的问题,不会花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不断地、深入地理解知识背后的东西,往往是得出或者是给出计算公式之后,就马上进入m.i1766.com练习、应用阶段了.这样学生成为了运算的机器,而不是具有思维的人。同时我们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究,在教学中我们抓住教学内容的主旨,提出最关键的,有意义的,能调动学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当一个人一边工作一边思考,有一边思考一边工作,思想才能作为一种钻研精神、求知欲、想要知道和认识的有机的精神需要而进入个人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自我反思——给自己寻找一面“镜子”。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设置哪些教学情境?用了哪些评价方法?哪些是成功的?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等问题?这样的反思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逐渐转变为反思型教师逐渐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于是我给自己列出一张任务清单,看着这长长的任务清单,我自己吓了一跳,原来我还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呀!当我想到要做一名智慧型教师时,便有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豪气,也就有了超越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于是当别人在操场打球时,我在和学生谈心;当别人沉迷电脑游戏时,我在书海遨游;当别人在音乐中享受时,我在一遍一遍观摩优秀课光盘、写教学随笔……

读林崇德老师的《教育的智慧》这本书,如品一杯香茶,余香缭绕。要点亮孩子的智慧人生,点亮每一个孩子希望的灯,让所有的梦,从此不再懵懂;我们需要用书籍的力量,点亮我们的智慧人生,点亮每一位教师智慧的灯,点亮幸福,生活从此不同……作者:袁春艳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0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