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天才读后感800字

天才读后感800字

《天才的编辑》读后感400字。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中外经典书籍。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在这里,你不妨读读《天才的编辑》读后感4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才的编辑》读后感400字:

赶在上班前看完了《天才的编辑》这本书。传记一般都是历历在目的展现主人公一生中关于生活、工作的片段,其中责任、友谊、失落、遗憾、收获以及死亡是逃不开的话题。

本书也不例外。作者通过客观的一手资料为我们展现了美国编辑麦克斯铂金斯的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说他平凡是因为他拒绝站在台前,他一生不变的原则:书永远属于作者。说他伟大是因为他是慧眼识人的伯乐,为了他的作者创作出符合他们才华的著作,铂金斯倾其所有的给与支持和创造性的建议。

作者为我们记叙了20世纪上半叶编辑的现场和中心,描写了编辑人与作者交流沟通的细节内幕,还原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天使,望故乡》等杰作的诞生过程。

本书全面而又不过于琐碎地回顾了铂金斯完整的生命历程:他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以及其中蕴含的矛盾与冲突,与女性好友保持一生不逾矩的相互欣赏与爱慕。职业生涯中与F.S.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等作者的交往。认真负责及其天才般的智慧使他最终成为出版社的中坚人物和出版圈名声斐然的业界传奇,最后在岁月的无情催逼和多年案头劳作中迈向迟暮之年,在不清醒中告别了人世!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阅读《天才雷普利》读后感1500字


阅读《天才雷普利》读后感1500字:

美国女作家海史密斯的代表作,犯罪小说的经典,不废话了,直接看剧情吧。

汤姆·雷普利是个普通的人,普通到就像我们身边的loser,没钱,没前途,仅有的一点优势是擅长说谎,有点数学天赋。有一天,他发现被一个人跟踪了,以为自己做坏事被发现,但是最终发现那个人是本篇的男二号-迪基的父亲。他突然想起来这个迪基是个富二代,与他只能算泛泛之交。迪基的父亲希望他儿子回来继承家族船厂的生意,而迪基在外面泡女人,吃喝玩乐。所以迪基的父亲希望这个同龄人去欧洲跑一次,让迪基回来,当然也会给雷普利一些钱。

我们的主人公当然非常开心的接受了,并且有一种即将走上舞台的亢奋。在去欧洲的路上,雷普利看了一些真实世界里的励志小说,算是作家海史密斯对前辈作家的致敬。来到了意大利那不勒斯,雷普利就找到了迪基,一下子对这个万人迷迪基有了好感,但同时也对迪基身边的女作家玛姬有敌意。

雷普利传达了迪基父亲的说法,但被迪基拒绝,并且迪基迅速的感染了雷普利,让雷普利和玛姬同他一起居住,这时候雷普利为了讨好迪基,拿出了迪基父亲预留的钱财。但是迪基的父亲也发现了不对,断了他的财路来源,另一方面,迪基也觉察出雷普利的异样。

有一天,雷普利看到迪基和玛姬在卿卿我我,非常的吃醋,迷惘中,他穿上了迪基的衣帽,并模仿他的样子,并自言到:玛姬,我不爱你。就在得意忘形的时候,迪基出现,并警告他不要再动自己的东西。这时候,雷普利感觉突然被打醒,自己与迪基不在同一社会地位,他感到被深深的嘲讽了。但最严重的问题是,雷普利已经觉得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再也回不去了。

雷普利对迪基产生了杀意,他抓住了迪基去圣雷莫游玩,玛姬又不在场,将其骗到一艘游艇上。游艇行驶到茫茫大海上,他怂恿迪基跳入海里,正当迪基准备的时候,雷普利举起木浆对准迪基后脑勺打下去,接下来迪基不断的求生,雷普利不断的下重手,终于经过了搏斗,迪基被推下了大海。

雷普利没有畏罪潜逃,而是开始了他的计划,他先回到那不勒斯,镇定的告诉玛姬,迪基已经去罗马了,并卷走了迪基的衣物。接下来你可以知道为什么书名叫做天才雷普利了。他在开往罗马的列车上,构思怎么用迪基的身份安抚女友,欺骗其父母,之后无论在罗马还是巴黎,都假扮着迪基的身份和装扮出现,因为来派对的人都只是与迪基点头之交,所以一直没被揭穿。

从穿上迪基的衣服到扮演迪基可以看出,雷普利杀掉迪基就是为了成为迪基。他也随时切换汤姆·雷普利的身份,慢慢的给他开了一个银行账户,以迪基的身份给他转移财产。美国超级英雄之后都沿用的这种模式,记者克拉克肯特和拯救世界的超人,白天的布鲁斯韦恩和夜晚的蝙蝠侠。

故事不可能一直让雷普利这么发展,危机也马上到来,迪基的富豪朋友弗雷迪跑来罗马,这时候雷普利只能切换回自己勉强应对,佛雷迪发现疑点越来越多时,雷普利迅速用烟灰缸打死了他,并且假装搀扶醉汉将他的尸体转移到了外面。罗马警方很快立案,雷普利又切换到迪基,把警察的怀疑转向迪基,由于这样有了不在场证明,警察没有证据只能耽搁。

接着圣雷莫的游艇浮出了水面,还带着血迹,法国警察一度以为是迪基杀了雷普利,也就是说,雷普利利用迪基的身份确保了自己的清白。当人们都熟悉了迪基的身份后,雷普利让迪基慢慢退场,又恢复了雷普利的身份,只不过现在他拥有了迪基的一切。

在之后的系列小说里,雷普利不断的作恶,逃脱警方的追捕,同时在欧洲各国游荡,与黑白两道都有接触,但又神奇的不受牵制,甚至给了自己貌似美满的婚姻和家庭,他本人的身份也从“演员”进化到了“导演”。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DNA等技术,雷普利的手段已经不能再有他的舞台了,但是从文学角度讲,他是少有的通过第一人称犯罪而写的小说,同时不失紧张的情节和悬疑的剧情。这一类型的小说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小说类型,给人以另一个想象空间。小说介绍到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以此改编,1999年上映,马特达蒙,裘德洛主演的电影《天才雷普利》。作者:托马斯熊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00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00字:

有时候会被自己莫名其妙的想法吓到,最近在看一本讲精神病人的书,感觉自己也有点神神叨叨的。不过也好似给我带了另一个全新的世界,越去了解就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与懵懂,似乎自己那点不开心也变得微不足道。人真的有灵魂吗?如果有,是不是不同的人,灵魂的颜色也是各个不一样。我最喜欢的一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总觉得这是一种很看得开的境界,但是很多时候我却总是囿于小事,说白了很看不开。有些写法确实很形象,绷带怪人,成年或许看起来没有情绪,其实只是把情绪隐藏了,就像一个个不能放开自己行动的绷带怪人。这些奇怪的比方让人匪夷所思,却又让人深得其中奥秘。有句话:只可意会,不能言传。那作者很好的做到了言传,只不过以文字的形式。

其实有些写法只是把人物化了。所以说作家也是要有功力的,没有深厚的功底,文字游戏玩不转,知识量储备不够,写出来的东西也就遭人耻笑罢了。

小时候做过一个很奇怪的梦,不止一个,很多次我都想把它勾画出来,可是到了真正打算要写的时候,却觉得无从下笔。仿佛我把它写出来,那就不是我一个人的秘密了,它就不再属于我了。

我看的书杂七杂八的,全当消遣,其中我不知道我记下了多少,有些时候那种突然的感动,那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或许就是我潜意识里以前看过的书还残留在我脑子里,与我真实的记忆混淆了。作者:潇筱雨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000字


美文摘要:

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

想出去很简单,就跟灵魂盘起尾巴挤进躯壳当人一样,想不被人当精神病,那就必须藏好一些想法,不要随便告诉别人,这样就安全了。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有些现象,如果用已知的各种学科、各种知识都不能解释的话,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解释,不要看表面是否很荒谬或者离奇,都要学会去尊重。因为那很有可能就是真正的答案。但是求证过程一定要谨慎仔细,不可以天马行空。

其实,我想通了很多很多。生和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尊重生命;生命是否高贵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存在;在自己还有生命的时候,在自己还存在的时候,带着自己的那个人类的心,永不停息的追寻那个答案。有没有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充满期待。还记得潘多拉盒子里的最后一件礼物么?希望。就算会质疑,就算会问为什么,那有怎么样?不需要为此痛哭或者不安,因为人类就是这样的,就是有一颗充满好奇、期待、希望,永不停息的心脏。

解释或赏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2010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高铭。

关于这本书有一个帖子是这样评论的不要对号入座,不要产生共鸣。如果要问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仅仅因为该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不过只是如此的话我还是更赞同书的序章里作者说的话我只希望这本书是一扇窗,能让你看到更多、更多的世界其他角度的世界。,毕竟无论是什么事而言每个人的体会理解是不一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感受不同,但也尊重。

阅读感悟: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依稀记得还是高一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午,教室里同学们都埋头趴在桌上安静的享受着午睡时光,吊扇在头顶呼呼的刮着,为本像是蒸笼一样的教室带来了一丝凉意,趁老师不在时本就是靠窗坐的我悄悄地用窗帘把自己笼罩住,以此好让自己置身于阳光中然后借着阳光看书,一瞬间竟有了一种匡衡凿壁借光读书的错觉。风温柔的吹着,蝉此起彼伏的叫着成了一首天然的交响曲,而我轻轻翻开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

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什么叫一眼万年,而我也从没想到一本书对一个人的影响会有那么大。

这本书让我见识到了另一个角度看到的世界,当我在一步步的阅读中了解到了他们的想法后我渐渐开始反思,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该被定义为是精神病?病的是他们还是我们?也许正如同主角在与一名认为四维空间生物存在的年轻人交谈时最后说的那句话一般:也许他们并不是精神病,他们可以称为天才,只是生错了时代。也正如同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面申公豹说的一样人心里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你都休想搬动。或许他们从来都没有错,他们只是错在是那个极少数,因为他们是少数也因为他们想法的格格不入,所以于当下理论体系而言便是最大的错误。

不过说来也奇怪,小时候的我们明明总是想方设法也要与他人不同,长大后却害怕与别人不同,这期间究竟是哪里出了错误?

真正的世界这一章里便有一句话让我一直在反复回味思考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是啊,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允许差异的存在了?这到底究竟是谁病了?天才和疯子本就是一念之差,谁又能真的说得清道的明,我之所以还没疯不过也可能只是因为我太无知而已。

每一次翻读这本书我都会有新的感受,一本书如果每一次读都能给你带来不同的感悟和思考那么总归是好的,也是这本书在我心里埋下了一个名为对心理学好奇心的种子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也一直在成长,成为我努力的方向,如果你也对心理学感兴趣那么这本书一定是一本很好的读物了,它既不会涉及很多专业知识也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他们的世界,甚至直到现在这本书我偶尔也会再拿出来翻阅,泛黄的书页透露着岁月的气息而这皆来自热爱。

有些现象,如果用已知的各种学科、各种知识都不能解释的话,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解释,不要看表面是否很荒谬或者离奇,都要学会去尊重。因为那很有可能就是真正的答案。但是求证过程一定要谨慎仔细,不可以天马行空。最后我想用我在这本书里最喜欢的一段话来结尾,如果要问缘由的话也很简单,其实当我们纵观人类发展史时我们会发现,当初一些看似很疯狂的想法现在却也在我们的生活里得以实现,可是这些想法的提出者在它实现证明前也均被当做疯子对待,所以任何一个新事物产生时,任何一种想法被提出来也好,即使不喜欢但也请不要肆意抨击但请尊重,总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变得更好,无论过程怎么残酷但是这就是人类发展史的常态。

所以从想法提出产生开始到实现证明为止期间无论会有什么样的牺牲都好,这都是必经不可逃避的道路。

当有些现象,用已有的科学知识都不能解释的话,那么对于现下的那些解释,不要看表面是否荒谬或者离奇,都要去学会尊重。

三观不同,但请尊重。

此书愿君喜。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00字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关于这本书,我是在网上看到它的介绍后感觉挺好的,就让我妈妈给我购买了下来,下面我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的感受吧。

这本书写的是关于:访谈者和被访谈者的一些聊天记录。写的是作者去精神病院采访那些神经上有问题的人。当我看完这本书时,觉得他们其实精神上是没有问题的呀!只是他们的思维逻辑和正常人不同而已;他们明白、知道、许多我们不明白、不知道的事情;他们发现了一些我们从来没有发现的人、事或物等;并且他们说的话也很深奥。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会被人们当成神经上有问题的人吧。

这本书有一篇是采访一个成天蹲在蘑菇旁边的人,她曾经是一位教师,因为她总做一些行为奇怪的事情,所以才被送进了精神病院的。作者问:你在这里干什么呢?她没理会他,后来作者和她一起在那里蹲着。过了三四天之后,她才理会他,她问作者:你在干吗?作者就和她说:在看小草。我在看蘑菇她说道,之后俩人就聊了起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段话就是,这位教师她说石头是有生命的,作者疑惑地看着她。她解释道:石头磨损下来的渣子可能是土、也可能是沙,地球就是由这些组成的,土里面的养分能种出粮食、蔬菜等,动物和人就吃了,吃肉也是一样的,只是多了道手续,然后人死了就变成了灰了,或者埋了腐烂了,又还原为那些沙啊土啊的养分了,然后那些包含养分的沙子和土再聚集在一起成了石头,石头就是生命。这段由精神病患者关于石头是有生命的观点和我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天才的编辑》读后感4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天才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