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高二读滕王阁序读后感800字

高二读滕王阁序读后感800字

无路请缨,不坠青云志 ——读《滕王阁序》有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无路请缨,不坠青云志 ——读《滕王阁序》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无路请缨,不坠青云志
——读《滕王阁序》有感
七(13)班 孙于恪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此非王子安之句乎?吾尝读《滕王阁序》,感其时动不齐之至矣。子安之路,多少奈何。
王子安云:“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其一生,可谓仕途无路。一文章而怒高宗,一戏方而失刺史。
古来多少名人,命运皆由天定。初读此文,觉“无路请缨”之时下,应归隐山林,安度晚年。王勃之为,不以为然。
后再读《滕王阁序》,心中似有所感,然时为春风得意之际,故不明王子安之叹也。
李将军,汉之俊杰也。卢纶之诗,可见其武力。虽神箭而不荐,处逆境而再贬。但其不释弓弃箭,反而更“急功近利”。可谓“不坠青云之志”也!
范进者,一数十试而不中者。而其不投笔弃试,反而再试不懈。终获解元。读《滕王阁序》后再读《史记》、《儒林》,况处于怀才不遇之时,是心中大有感触。
是时,吾亦怀才不遇。吾善诗文,而算术却大挫一时。于是高峰而坠低谷,骏马而失前足。抑郁之时,是王子安之意也。
然王子安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吾思之,不应沉于抑郁,当东山再起,不弃功业。为人,当有一番历业。是不可以不振作,况吾辈任重而道远。
是以王子安不坠落。探父过滕王阁而发抑郁,遂有此千古名篇。
子安之文,言辞精湛,字字珠玑,似是欢娱,实则抑郁。吟至“天高地迥”,则兴尽悲来矣;书至“无路请缨”,则无可奈何矣。其怀才不遇,命运多舛,使天下人不得不感怀也!
然其“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似有投笔从戎之意。非也!子安实欲再上仕途也。
呜呼!王子安二十七而逝,实为世文人所恸。其时远不齐之至,实使人感极而悲者矣。
然其无路请缨,仍不坠青云之志,实吾辈效仿之士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滕王阁序有感150字


笑看流年,轻语岁月,时光荏苒,乱了这红尘烟雨。伯乐在转角的身影,像美丽的泡沫,只一霎花火,伸手一触就破。而抓不住的,是那绵绵的苦闷。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在老去故事的年轮里,又悲凉了多少壮志难酬的哀叹!只愿在那皎洁而又破碎的月光下,有一伯乐能够雕刻这千里马的年华。

滕王阁序读后感


滕王阁序读后感(一)

林中流淌的溪水,面前总会有巨石、横木拦住去路,河道也并非笔直,而是曲曲折折,总是阻止溪水前进。人生也正是这样。人所踏上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坎坷密布,荆棘丛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在大唐王朝强盛的唐高宗年间,从绛州龙门走出了一位才高八斗的文人。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才华早露,十四岁时即被授予官职。然而他却在仕途至终因才华横溢而遭受了两次打击。这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上元二年,滕王阁上,他即席作赋,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为历代传颂赞赏。今日,读《滕王阁序》,我会在开始时同情王勃的遭遇。然而,读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时,我便渐渐由同情变为了赞赏与佩服。读罢此文,我深有感触。

林中的溪水虽身处曲折的河道中,面对拦路的艰难险阻,却毫不畏惧、毫不气馁,只是聚成一股又一股的水流冲向障碍,冲破障碍,流向远方。人在经历了失败、打击、挫折后,需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拥有这种心态后,人就会变得不畏困难,像溪水一样勇于面对,勇于承担,勇于挑战,在摔倒之后满怀信心地再度站起,为追寻成功继续前行。

王勃前往交趾看望自己被贬的父亲途中,心中还怀着两次打击给他留下的阴影。然而在《滕王阁序》却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壮怀。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使人精神一振,感受到作者那种身处逆境却仍乐观向上的心情。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惨遭酷刑,却最终完成了史家绝唱的《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明家爱迪生,失败两千多次后方才成功。音乐家贝多芬失聪,仍作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音乐篇章。经历了痛苦的生命才能称其为人,真正的成功者都是从痛苦中超度出来的。古人在逆境,经历失败,这些不仅没有束缚他们的手脚,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成功。若只是一味地感叹命运的不公,只会停滞不前,碌碌无为终此一生。

人生失意后,重要的不是别人的雪中送炭,而是自身需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命运是无情的,即使是叱咤疆场的一代名将李广也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终身未得封侯,自刎沙场。海伦凯勒曾说过:对于无可挽回的事,就应想得开点,不要总强求不可能的结果。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在一个人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个人如何去看待。人不能只为自己的命运叹息,而是应该努力去改变命运。而改变命运就需要有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信心。而这些就需要心态的乐观。拥有了乐观的心态,人的心胸会变得宽广,不会总因失败而痛苦,心中会产生希望,进而会产生动力,使人继续向成功迈进。心态是成功的基石,正如一位名人所言: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切的根源就是一种心态。人如果改变了心态,就能改变他的命运。积极的心态,能使人重新振作,重拾信心;积极的心态,能使人不畏挑战,勇往直前;积极的心态,能使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积极的心态,能使人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林中的溪水,终有一天会流到广阔的大洋。人如果永怀积极乐观之心,终会铸成人生的辉煌。

滕王阁序读后感(二)

是夜,独坐于笼中,一盏青灯,半手残卷,摇头晃脑,念念有词,假马拉鬼了半天,也没见一只从天而将,衣袂飘飘的白狐,都是骗子,哪里来的什么白狐,算了,我也不是什么书生,遇不来也罢。

没来由的瞌睡,怎么这么困呢,想想白天也没干嘛啊,砸路灯,抢银行,打飞机,抢登钓鱼岛,这些也都不是我干的啊。不过在这里还是要向那几个妄图登陆钓鱼岛宣誓主权的英雄们致敬,你们的爱国热血激励了我们的什么什么,尽管已经麻木与主权是为谁而宣,但你们仍旧是英雄。我党呢已经见怪不怪了,按兵不动,坚持敌不动,我不动;敌动了,我抗议的一贯作风,只要不侵犯我党利益一切好说。一不小心又扯远了。

还是来说说解困,音乐已经不行了,听的都想吐了,就在灵魂即将出窍之际,又看到了这篇奇文,拿来一读,不得了啊,暑气顿消,困意全无啊,顿时神清气爽,夜不能寐啊。

正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千古一序,名不虚传啊:

揽汉唐人文成一序,绝江山美景于片言。

此序一出,有没有滕王阁都无所谓了,什么文以阁名,阁以文传才是真,这滕王阁本一歌舞之地,现在矗在南昌那的意义也就是为南昌市人民政府挣点钱罢了,要说慕名前去看下我看十有八九,说绝对点肯定会失望的,就像你看新闻联播,跟现实完全不搭界(其实看新闻联播也就节目开始主持人报个日期是靠谱的),这读滕王阁序也是一样啊,里面描写的景色跟现实估计也不好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如这般景色你就是请个高手来也pS不出此等画面,这般意境。况且每个人读出的景色画面也都不一样,完全是精神的享受了。说直白点是在意淫了。

我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就着拼音注释读了三遍,人一下子就机灵了,不困了,真的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何以解困,首推此序啊。

唉,王勃就是死的太早了。

滕王阁序读后感(三)

滕王阁,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另外三座是岳阳楼、黄鹤楼、蓬莱阁)。而如果没有王勃的这篇千古流传的《膝王阁序》,滕王阁的盛名自然会削减不少。王勃乃初唐四杰之一,少年时期便有神童之名,其才情在这风华绝代的《膝王阁序》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用词华美瑰丽,用典琳琅满目,行文气势磅礴、收放白如,既歌咏了滕王阁的雄伟壮观、宾主的才华横溢以及滕王阁周围的绝妙胜景,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愤慈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屈湘。《滕王阁序》由此奠定了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就是这样一位满腹珠矶的才子,却得不到重用,郁郁寡欢,心情烦闷两个月后,王勃渡海去探望父亲时,不幸溺水身亡。

王勃的悲剧并不是很个别的现象,自古以来文人就常常成为统治者的工具,甚至仅仅是摆设。即如李白,已经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org)亦不过在皇帝的赏识下进官当一个御用文人,一个招之即来、抨之即去的宠物李白很不满,但又有什么办法呢?除了写下类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诗句来一抒豪情,他并没有什么办法摆脱这种屈辱的地位。

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悲剧命运仅仅在于统治者吗?显然不是。文人往往自命不凡,的确,在知识普及程度很低的古代,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是可以在精神层面上俯视芸芸众生的。但这种精神上的距离,在实际生活中也使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有了隔膜像白居易那样写诗要让老婆婆也能明白的文人实属风毛麟角。脱离群众的后果是什么呢?上不能为统治者所用,下不屑与劳苦大众为伍。多少文人就这样落得个孤家寡人,潦倒而终。

还有,文人往往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把做官作为人生理想。殊不知,官场险恶,风云莫测。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坤有一段经典台词:纪先生您在文海遨游,而我却在宦海打滚儿。文海偶而有点小风小浪,宦海却永远是血雨腥风。看,文坛与官场就有这样的差别!有些文人学会了政治权谋,摇身一变成为政治家,如王安石;另一些文人保持本色,除了几根硬骨头和一肚皮学问外,别无长处,于是官是做不下去的,如陶渊明。可悲的是,文人对统治者,在野则口诛笔伐,对官场黑暗也深恶痛绝,但朝廷一开始吸纳文人,绝大多数文人又趋之若鹜。明末张献忠举兵人蜀,长刀一挥,血流成河。可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一宣布开科取士,立刻有8000多名文人从四面八方赶到成都试图谋取功名,孰料全变成了张军的刀下之鬼。

千年一叹―中国文人的命运!

读后感大全:《滕王阁序》有感


笑看流年,轻语岁月,时光荏苒,乱了这红尘烟雨。伯乐在转角的身影,像美丽的泡沫,只一霎花火,伸手一触就破。而抓不住的,是那绵绵的苦闷。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在老去故事的年轮里,又悲凉了多少壮志难酬的哀叹!只愿在那皎洁而又破碎的月光下,有一伯乐能够雕刻这千里马的年华。

笔落惊风雨_读《滕王阁序》有感1200字


一条江水浩浩荡荡地奔流而去,朝霞中,一座阁楼若隐若现,层峦叠嶂,如鸟儿张开的翅膀,在霞光中气势非凡。远处,一叶小舟顺江而来,船头立着一位少年,晨风佛起了他的白衫,更撩动起了他的缕缕情思。

远方的父亲,是他萦绕在心头的思念,近处的滕王阁,却是他一生中最绚烂的烟花。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才华早露,未成年就被称作神童。年纪轻轻就被沛王李贤征命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漫漫人生旅途中,王勃的仕途刚刚开始,却因戏言戛然而止,其中的苦闷是任何人都不能理解的。也许,真如文中所言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于是,王勃带着不满与怨气出游巴蜀。可是,天下这么大,谁能留下失意之人?再美的景色在王勃眼里都是灰色。苦闷之余,王勃便乘舟去交趾探望父亲。

王勃南下探亲,路过滕王阁,洪州都督阎公重修滕王阁并在此设宴。王勃参加宴会,主人本着客气之意邀他作序,谁知王勃毫不胆怯,大笔一挥,于是,一篇洋洋洒洒的《滕王阁序》便照亮了整个盛唐。那几百字中,究竟记载了王勃怎样的感情?又包含了多少辛酸泪珠?

江水是一支无情的箫,只会让苦闷之人更心凉。但是,王勃心中却充斥着傲气与不羁,在隽白的宣纸上,笔墨行走间,一篇旷世之作便产生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幅秋景图便跃然眼帘:迷蒙的烟雾中,落霞好像和孤独的野鸭一齐起飞,秋天的江水好像与长空同为一色。失落之人,竟有如此博大之心境。王勃并没有停笔,他心中的积郁如滔滔江水一般不绝,遥襟俯畅,逸兴遄飞。所有的压抑都化作一个个墨字,跳跃着人们的神经。哪怕是陶公,也得自愧不如吧!一个人的自酌,怎抵得过睢园绿竹的雅境。开怀畅饮,酒杯相碰间,洋溢着欢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具备了,人间极乐,也不过如此了吧?

真的都是乐吗?兴尽悲来四字将王勃矛盾的内心折射的一览无余。在众人面前的欢笑只是一种假象,心中的悲伤又有谁了解?长叹一声,识盈虚之有数。命运的坎坷与不顺早已定下,一介书生又怎能定夺?望长安,广漠宇宙中,人如一粒尘微,是多么的渺小,历史长河中,谁又能留下痕迹?也许,正如苏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王勃没有低沉叹息,反而高吟一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酣畅淋漓的表达了自己豪迈之情。

,不也都这样吗?难免有些不如意,有些人遇到挫折便一蹶不振,而有些人遇到打击便越挫越勇。李白多次被流放,但他没有悲观,而是寄情于山水与酒,为后世留下了动人的篇章;苏轼多次被贬,但他依旧怀着一颗乐观的心,甚至表现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淡然;***期间,许多文人受到非人的折磨,于是,一些文人不堪重负,纷纷自杀,而巴金却在牛棚中顽强的活了下来,一颗超脱的心经过***的折磨后变得更加平淡,他的后半生更是过的闲适、自足。

物换星移,逝去的永远是风景,而一颗超脱的心,永远不会被湮没。

天空中布满了红霞,一排大雁在天空飞过,只留下阵阵鸣叫。一位白衫少年立在舟尾,一声低叹: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那韵、那情,便永远融在了那绵长的江水中,再也化不开,散不去。

《滕王阁序》有感_读后感150字


笑看流年,轻语岁月,时光荏苒,乱了这红尘烟雨。伯乐在转角的身影,像美丽的泡沫,只一霎花火,伸手一触就破。而抓不住的,是那绵绵的苦闷。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在老去故事的年轮里,又悲凉了多少壮志难酬的哀叹!只愿在那皎洁而又破碎的月光下,有一伯乐能够雕刻这千里马的年华。

游滕王阁作文


游滕王阁记

四川成都高新实验小学三年级六班 祝瀚文

在这个骄阳似火的夏日,我和妈妈还有外公回到了我们阔别已久的故乡——江西南昌,这个城市是我国四大火炉之一,夏天真的很炎热,正像我们似箭的归心一样炽烈!第二天早上一起床妈妈告诉我要离开皇冠假日酒店去腾王阁玩,我兴奋得手舞足蹈!我们收拾好行李坐电梯来到大堂,然后乘上周叔叔的车出发了。

十多分钟后我们就到了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远远望去,它像一个伟岸的将军伫立在赣江和抚河的交汇处,让人叹为观止!我不禁背诵起王勃的《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据说滕王阁是李世民的弟弟滕王李元婴为享乐所修,所以起名为“滕王阁”。历史上的滕王阁经历了29次损毁和重建,我们现在看到的滕王阁是1989年重建的。我们开始爬楼了,总共爬了89级台阶呢!原来这意味着是1989年重建的。当我们上到观景台时,看见了对面的红谷滩新区的秋水广场,你知道秋水广场的由来吗?原来啊,是来自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最有名的的那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远眺对面,景色真的是美不胜收啊!

突然发现快九点了,我们应该快一点上去了,不然就看不成表演了!于是我们连忙坐上电梯,来到了第九层,我们先找座位坐下来,过了一会儿,表演开始了,第一个节目是女生独唱,声音婉转动听,赢来了阵阵热烈的掌声;第二个节目是跳唐朝宫廷舞,舞姿婀娜多变;第三个节目是乐器表演,其中编钟和缶都是我在湖北省博物馆看到的复制品。

节目非常精彩,真的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但我们下午还要去别的景点,所以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滕王阁,我多么期待下一次故地重游啊!

「实用」滕王阁序的读后感合集八篇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用」滕王阁序的读后感合集八篇”,敬请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滕王阁序的读后感 篇1

林中流淌的溪水,面前总会有巨石、横木拦住去路,河道也并非笔直,而是曲曲折折,总是阻止溪水前进。人生也正是这样。人所踏上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坎坷密布,荆棘丛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在大唐王朝强盛的唐高宗年间,从绛州龙门走出了一位才高八斗的文人。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才华早露,十四岁时即被授予官职。然而他却在仕途至终因才华横溢而遭受了两次打击。这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上元二年,滕王阁上,他即席作赋,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为历代传颂赞赏。今日,读《滕王阁序》,我会在开始时同情王勃的遭遇。然而,读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时,我便渐渐由同情变为了赞赏与佩服。读罢此文,我深有感触。

林中的溪水虽身处曲折的河道中,面对拦路的艰难险阻,却毫不畏惧、毫不气馁,只是聚成一股又一股的水流冲向障碍,冲破障碍,流向远方。人在经历了失败、打击、挫折后,需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拥有这种心态后,人就会变得不畏困难,像溪水一样勇于面对,勇于承担,勇于挑战,在摔倒之后满怀信心地再度站起,为追寻成功继续前行。

王勃前往交趾看望自己被贬的父亲途中,心中还怀着两次打击给他留下的阴影。然而在《滕王阁序》却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壮怀。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使人精神一振,感受到作者那种身处逆境却仍乐观向上的心情。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惨遭酷刑,却最终完成了史家绝唱的《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明家爱迪生,失败两千多次后方才成功。音乐家贝多芬失聪,仍作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音乐篇章。经历了痛苦的生命才能称其为人,真正的成功者都是从痛苦中超度出来的。古人在逆境,经历失败,这些不仅没有束缚他们的手脚,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成功。若只是一味地感叹命运的不公,只会停滞不前,碌碌无为终此一生。

人生失意后,重要的不是别人的雪中送炭,而是自身需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命运是无情的,即使是叱咤疆场的一代名将李广也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终身未得封侯,自刎沙场。海伦凯勒曾说过:对于无可挽回的事,就应想得开点,不要总强求不可能的结果。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在一个人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个人如何去看待。人不能只为自己的命运叹息,而是应该努力去改变命运。而改变命运就需要有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信心。而这些就需要心态的乐观。拥有了乐观的心态,人的心胸会变得宽广,不会总因失败而痛苦,心中会产生希望,进而会产生动力,使人继续向成功迈进。心态是成功的基石,正如一位名人所言: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切的根源就是一种心态。人如果改变了心态,就能改变他的命运。积极的心态,能使人重新振作,重拾信心;积极的心态,能使人不畏挑战,勇往直前;积极的心态,能使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积极的心态,能使人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林中的溪水,终有一天会流到广阔的大洋。人如果永怀积极乐观之心,终会铸成人生的辉煌。

滕王阁序的读后感 篇2

滕王阁,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另外三座是岳阳楼、黄鹤楼、蓬莱阁)。而如果没有王勃的这篇千古流传的《膝王阁序》,滕王阁的盛名自然会削减不少。王勃乃初唐四杰之一,少年时期便有神童之名,其才情在这风华绝代的《膝王阁序》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用词华美瑰丽,用典琳琅满目,行文气势磅礴、收放白如,既歌咏了滕王阁的雄伟壮观、宾主的才华横溢以及滕王阁周围的绝妙胜景,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愤慈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屈湘。《滕王阁序》由此奠定了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就是这样一位满腹珠矶的才子,却得不到重用,郁郁寡欢,心情烦闷两个月后,王勃渡海去探望父亲时,不幸溺水身亡。

王勃的悲剧并不是很个别的现象,自古以来文人就常常成为统治者的工具,甚至仅仅是摆设。即如李白,已经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亦不过在皇帝的赏识下进官当一个御用文人,一个招之即来、抨之即去的宠物李白很不满,但又有什么办法呢?除了写下类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诗句来一抒豪情,他并没有什么办法摆脱这种屈辱的地位。

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悲剧命运仅仅在于统治者吗?显然不是。文人往往自命不凡,的确,在知识普及程度很低的古代,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是可以在精神层面上俯视芸芸众生的。但这种精神上的距离,在实际生活中也使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有了隔膜像白居易那样写诗要让老婆婆也能明白的文人实属风毛麟角。脱离群众的后果是什么呢?上不能为统治者所用,下不屑与劳苦大众为伍。多少文人就这样落得个孤家寡人,潦倒而终。

还有,文人往往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把做官作为人生理想。殊不知,官场险恶,风云莫测。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坤有一段经典台词:纪先生您在文海遨游,而我却在宦海打滚儿。文海偶而有点小风小浪,宦海却永远是血雨腥风。看,文坛与官场就有这样的差别!有些文人学会了政治权谋,摇身一变成为政治家,如王安石;另一些文人保持本色,除了几根硬骨头和一肚皮学问外,别无长处,于是官是做不下去的,如陶渊明。可悲的是,文人对统治者,在野则口诛笔伐,对官场黑暗也深恶痛绝,但朝廷一开始吸纳文人,绝大多数文人又趋之若鹜。明末张献忠举兵人蜀,长刀一挥,血流成河。可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一宣布开科取士,立刻有8000多名文人从四面八方赶到成都试图谋取功名,孰料全变成了张军的刀下之鬼。

千年一叹―中国文人的命运!

滕王阁序的读后感 篇3

《古文观止》不过二百余篇,但却洋洋洒洒记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其中的一些名篇是我特别钟爱的,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等。

尤其是《滕王阁序》。南昌人对滕王阁是老少皆知,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情景却不一定知晓。公元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王勃接下来写了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槛外长江( )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 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间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王勃的才华横溢可见一斑。《滕王阁序》的用词十分简洁,精炼传神。通观全文,俯拾皆是。如描写地理位置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了了数字,就将洪都(南昌)的地理位置说得明明白白。由大及小,大气而不遥远。而且在这几字中将洪都的险要位置中心地位说得一清二楚

《滕王阁序》的造语佳句迭出,异彩纷呈。妇孺皆知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自不待言,此为写景之极也。其它如写地势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此等妙笔,贯穿全文。

《滕王阁序》用典繁多巧妙,含蓄有味。全文用典多达二十多处,均是信手拈来,贴切恰当。而且运用灵活。有时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

先有滕王阁,然后有王勃的滕王阁序; 有了才华横溢的少年才俊王勃,才会有这被称为千古雄文的滕王阁序; 就是因为有了这神来之笔的滕王阁序,才使得滕王阁成为光辉四射、照耀千秋的千古名楼。 古往今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对滕王阁趋之若鹜,极尽讴颂,并且以一留名姓为莫大幸事。

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中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

当身临波澜起伏的赣江畔,仰望雄伟壮阔的滕王阁,不由心生感叹。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

滕王阁序的读后感 篇4

关于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字,精致。总共洋洋洒洒的几百字,却酣畅淋漓地描写了所见的景物,以及所思所感,让我们在佩服作者广阔的想象力的同时,也被他精妙的语言所折服,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丰富渊博的知识,以及强大的文章驾驭能力。此篇文章的读后感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韵律特别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同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句对偶句,和排比句,形式上也非常符合骈文的写作格式,所以让她一直以来都是骈文的经典之作,从来被模仿,没有被超越。关于此篇文章的另一个读后感就是说,它里面有很多生僻的字,通过了解这些字词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整段话,背后的意义,因为这些字词经过千百年的变换已经发生的改变,无法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它,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和古文的词典才能够有所收获,而通过这种检索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同事也能一探古时候人们宴会的场景。

滕王阁序的读后感 篇5

日北京,雨落纷纷。下午得闲,观王勃《滕王阁序》,不胜感慨,念今国学日衰,洋文泛滥,竟然泪下,唏嘘不己。静下心后,写成此文,以作悼念之意。

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才华早露,《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杨炯《王勃集序》记:“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十七岁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二十七岁时,王勃南下探亲,不幸渡海溺水早亡。

王勃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文风,“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提出一些革新,把诗文从宫廷引向民间,从台阁移到大地,题材扩大,清新刚健,开创唐诗新气。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仅存90多篇。较早的文集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失传。

不朽的《滕王阁序》,是王勃回乡旅途上即兴名作。

据说滕王阁成,南昌阎都督于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阎都督宴客,本是欲夸耀女婿吴子章之才。然王勃当众挥笔而成不朽名篇《滕王阁序》:“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滕王阁序》全文如下: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从《滕王阁序》,可看出王勃是忠于朝廷的,而朝廷有负于王勃。所谓“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王勃被贬,依然怀念着君王的宫门,期待能够去侍奉君王,可叹。

王勃《滕王阁序》引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贾谊贬于长沙、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孟尝君心地高洁、阮籍为人放纵不羁、终军请缨杀敌、宗懿从戎、钟期相遇、潘岳、陆机等典故,表明了他的不得志和无可奈何及幻想,也道出了人生悲剧。

王勃《滕王阁序》,有力表明了中华文化的至高无上,足令当今崇洋媚外之流汗流浃背。中国知识分子一定要以捍卫中华文化为己任,不可数典忘祖。

《滕王阁诗》多以王勃著,古人有诗叹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笔者也有诗悼王勃:读罢王勃序,伏案泪自流!英才多无寿,天地亦悲愁!

滕王阁序的读后感 篇6

【设计思想】

《滕王阁序》传诵千古,是中国文学的一道靓丽景致。其语言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品读该文,是一次与精美语言的“亲密接触”;其精美形式中包孕的情理又富有深蕴,启人心智。“文”与“质”相得益彰,“情”与“理”珠联璧合,是该文的特点。教学本文,应该在赏读独到的语言形式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其中闪烁的思想光芒。

本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易驻足于表层形式,停留在感性层面而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更易“得形忘意”,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案同课异教,入手点虽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悟情思的思想一致。

【教学目标】

1.欣赏文词华美的语言,探究宏丽壮美的意境。

2.感受跌宕的感情变化,体悟其深沉悲壮之意。

【教学方法】

涵泳美读,词句品评,疑难点拨。

【教学设计】

方案A

一、烟雨江南话名楼

导入:“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韩愈),滕王阁因名楼、名文而成为名胜,楼以文生辉,文因楼益秀,可说是文楼相映增辉。

二、气韵流转感音律

1.听读。(可以央视“子午书简”的诵读为范本)

2.仿照投入感情地读。(读中疏通字词)

3.对句读,两组一读上句,一读下句,读中感悟节奏。如第二段先以四字句点出秋令时节,之后以舒缓的长句描摹秋景,再四字短句显抑扬顿挫,登阁则用短促的三字句以显轻快,最后用错落的四六句写极目所见。长句短句交错,节奏富于变化,避免了呆滞。

4.男女生分角色读。

齐读第一段,可从语势想见胜友如云的盛况;女生读第二段,用清丽的声音表现滕王阁雕梁画栋,叠金铺翠,山明水秀,霞飘鹜飞;男生读第三段,用浑厚的声音读出悲而不哀的人生感悟和穷且益坚的人生追求;第四、五段齐读,体会世存知音,临别赋诗的感慨。

三、魅力缘何越千年

探究:《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获得盛誉,其魅力穿越千年经久不衰,你认为原因何在?

点拨:从“文”与“质”两方面探究。

1.读一读,感受韵律美。

提示:通篇骈偶,四六句为主,有时句中又自对的“当句对”使形式更见工整。声韵上讲究平仄,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句皆对偶但内部停顿又有区别,声气流转中平添顿挫、摇曳感。——魅力源自音韵与典雅之美。

2.品一品,咂摸语言美。

提示:珍词丽句层见迭出,佳词隽语令人叹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云销雨霁,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萍水相逢,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等已成为语言奇珍,更有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魅力源自精妙的语言之美。

3.观一观,欣赏画面美。

提示:以滕王阁为中心的全景画层次分明。摄近景,绘中景,望远景:层台耸翠、桂殿兰宫为近景,山原川泽、繁华市井为中景,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为远景,由近及远铺展,上下浑成,色彩变幻,虚实相映。绘景有色彩浓淡,角度俯仰,声色变化,层次远近,写景虚实,让人感觉“淡妆浓抹总相宜”。——魅力源自精彩的画面之美。

4.联一联,体味意境美。

提示:作者胸襟开阔,笼苍翠群山,参差楼阁,迂回川流,港口舟楫,艳丽落霞,浩渺云天于笔底。雄阔境界中,融入万千情思,收长安、吴会、南溟、北辰尽入眼底,如抚四海于一瞬;点冯唐、李广、贾谊、梁鸿齐聚眼前,若接千载于须臾。——魅力源自自然雄阔之景与思绪浩荡情怀融合而为一的意境之美。

5.思一思,破译情理美。

提示:文章抒情时而低回哀切,时而激昂慷慨。王勃感叹人生失意的悲哀只是一时,逆境之中他仍自我砥砺,唱出一曲昂扬激越之歌。处困顿而操守不移,处逆境而壮志弥坚,勉励自己不因处境维艰而自暴自弃,这是文章最令人动容之处,也令此文历经千载超越了形式和时空。——魅力源自于困厄中坚守,失望中希望,艰难时奋进的人生情思。

四、美文选点作品评

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二精美之句作点评。提示角度:佳词隽语的品味,技巧手法的赏析,镜头画面的想象,情感哲理的体悟等,可一点也可多点。

示例: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十六字就写出了台阁的壮丽:层台高耸,上可接云,丹檐溢彩,临视无地。以夸张手法突出阁之高,水之深。两句视角有变,一仰视一俯临,写景有上下浑成之美;色彩对映,一耸翠一翔丹,更有流丽飞动之美。

五、余音回响作尾声

选取上述某一点作寻美探究,写篇欣赏短文。

方案B

一、导入激趣

读了《滕王阁序》,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才华横溢,引闻一多语“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介绍王勃。

二、梳理文脉

1.探究作品全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与行文的对应关系。

研读:第一段扣“洪府”,赞地灵人杰,主尊宾贵。第二段扣“秋日登阁”,显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第三段扣“饯”,写乐极生悲,悲而自勉。第四、五段扣“别”,叹知己难遇,盛宴难再。全文以宴会集始,盛筵散结,以宏大气势开篇,以临别赋诗作结,赋体笔法铺陈渲染,景阔大,情曲折。

2.文中有一关键词,承上启下又提纲挈领,请找出并说明理由。

研读:“兴尽悲来”为关键词。登临写景是情感的触发点,前是逸兴遄飞绘景,后是悲从中来抒情。由此往前往后梳理,即能整体把握全文。

三、欣赏宏丽的景色

1.学生诵读绘景句段。

2.学生自选语句品析,揣摩绘景匠心,之后交流体验。教师点读重点,适当引导。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写景有何妙处?

提示:此句融自然人文于一体,含无尽情思于景物。既赞洪州一带的繁华富庶,又颂此地人才济济。陈蕃下榻的典故,寓有重视人才之意,婉言自己怀才不遇之感。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景有何特点?

提示:山水相衬,分层描绘秋色之美。先写近水,潦水渐消,碧水清明;再绘远山,山色变幻,多姿多彩。上句淡雅,下句浓丽,山容水态,相得益彰。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何成传诵名句?

提示:三美奠定名句之基。设景美:一句一景,一景一画,水天浩渺,上下浑然一色,描画出旷远的意境。着色美:天青水碧,霞红鹜美,一红一白,色彩明丽,一静一动,相映生辉。生机美: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飞鸟翱翔,秋水流淌,景物鲜活。

四、体悟复杂的情思

1.写景佳作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提示:情景相生,借景抒情。

2.本文借写景抒发何种情思?请试用曲线图示形象地表示王勃的心路历程。

提示:由此可感受情感的跌宕起伏,从欣赏秋景的逸兴飞扬,之后陡落到兴尽悲来、自叹失意的低沉,最后又迸发出不坠青云之志的高亢。

3.学生诵读、品析相关语句,之后交流体会。教师点读、引导重点。

A.“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用的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何种情思?

提示:议论抒情。登阁四望所见绚丽秋景自然引发豪情逸致,而放眼浩瀚宇宙,体悟天地之大,一时宇宙无尽与人生有限强烈对比,个人的渺小感,人生的短促感,无奈的宿命感,都让人悲从中来。

B.“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提示:抒写郁结于胸的仕途失意之悲、怀才不遇之恨;从中既可感受王勃强烈的用世之心,又看到他抱负落空、政治失意后内心的悲哀和孤独。这也是一切“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极易拨响共鸣的心弦。

C.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勃?力求以精美的几句话来表达感悟。

示例:王勃虽然感慨命运不公,但并未陷入伤感无法自拔,相反,此句体现出他的一种豁达,一种坚持,对理想、志节执著追求,穷而弥坚,白首不移。一介书生无法济世匡时却又积极进取,于痛苦中自励,从困厄中振奋,逆境中的吟唱叩人心扉,奏出了初唐时的生命最强音!

五、延伸拓展

登高临阁,是中国登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你还知道哪些名篇?这类诗文为何经常回荡着兴尽悲来的相似感慨?试作探究,并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观点。

滕王阁序的读后感 篇7

高二语文新课标学案备课人:孟华使用时间: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

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才气从中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才华,路过洪州,参加滕王阁重阳宴会时,才能顷刻而就,文不加点,写下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二.解题及作者: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王勃(649~676年),文学家。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他和、、并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

三.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断句品韵:

a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二四式”;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三四式”;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一四式”;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三二式”;

(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六.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故:旧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

(三)简析第一段:

问题: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找出原文中的句子)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找出原文中的句子)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

讨论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

小结:

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二三段:

(一)典故理解:(找出第二段的典故)

(二)补充注释:

1.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2.彩彻区明彻:普照

3.雁阵惊寒惊:被??惊扰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6.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三)分析第二部分:

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

背诵2~3段。

二、分析4~5段。

(一).分析第四五段:

补充注释:

1.四美具具:具有,都有。2.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中:最高处。4.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兴:兴致。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8.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

(三)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

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问题: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五)背诵这两段。

第三课时

一.分析六、七段:

(一)讲解典故,了解内容。(略)

(二)补充注释:

1.一介书生介:个

2.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3.有怀投笔怀:心思。4.奉晨昏于万里奉:侍奉。

5.接孟氏之芳邻接:结交。6.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美好。再:第二次。

7.兰亭已矣已:过去。8.奉承恩于伟饯于:在。

9.是所望于群公是:这。于:对。10.敢竭鄙怀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三)分析内容: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

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

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二.讨论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结合文中诗句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哪些感情?)

三.本文骈俪句式有何特点?

四.语言揣摩(鉴赏名句)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评析: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翻译):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评析:

三.写作特点: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

3.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

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5.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

滕王阁序的读后感 篇8

[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载体之一。在一篇篇灵动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脉搏的涌动,聆听奔放的生命赞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滕王阁序》是古今传诵的骈文佳篇。六朝至初唐时的骈文,多被后世的批评家称为“绣绘雕琢”无病呻吟的无用之文,而王勃的《滕王阁序》可谓是骈文中的精品,虽然也是戴着镣铐的跳舞,但描写生动,情致宛然,和谐优美。《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他赴交趾探望父亲,路经洪州(今南昌),参与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举行的宴饮而作。作者充满诗意地描写了滕王阁壮丽倚人的景色,在“遥襟俯畅,逸兴遄飞”之时,又抒发了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深沉的郁愤。因自己的际遇引发了对人生的思索,这远远超出了饮宴饯别的范畴,使文章达意更加深沉、厚重。教学本课时,一是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读懂文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培养阅读鉴赏的能力,三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引典,深入把握作品的内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整体感知,粗知大意;(2)了解骈文特色,鉴赏语言美;(3)赏析语段,理解作品内涵;(4)比较阅读,进一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

[ 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新唐书王勃传》中有:“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的才气由此可见一斑。正因为有如此才华,在路过洪州,参加都督滕王阁宴会时,才能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骈文佳篇《滕王阁序》。下面我们一起来拜读这位才子的绝世之作、绝笔之作。

(以人物故事引入,增加了吸引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整体感知,理清大意

1 、学生自读课文,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做必要的标注。

2 、紧密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先独立阅读,后四人一组,协作解决读不懂的语句。

3 、根据骈文重铺排渲染的特点,重在意会,不必字字落实,对文中的难理解的词句,老师可以适当地点拨,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中的“雾”“星”名词作状语。“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带”名词的意动用法。

4 、本文语言典丽繁复,但文思缜密,试理清行文的思路。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小结:

第一部分: (第1节) 洪州概貌,胜友宴集

第二部分: (2-3节) 滕王阁秋韵及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 (4-5节) 叙宴集盛况,发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 (6-7节) 自叙遭际,叹盛宴难在

( 骈文是中学生阅读的难点,以上教学设计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详尽的注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不懂的语句,学生相互合作,利用合作的方式,达到合作的目的。 )

三、把握文体,品语言美

1 、投影学生收集的有关骈文的资料,教师做适当补充

随着“文笔说”和“声律说”的产生,齐梁文章开始分辨清浊四声。雕章琢句,不断向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字句也追求行文节奏的铿锵顿挫,大多采用四字,六字排比或间隔交错的使用方法。

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变也。

——刘勰《文心雕龙》

“用词”、“用事”、“对偶”、“声律”是骈文形式美的四要素。

2 、反复诵读,找出例句,注意停顿、对偶、平仄(平以“ = ”,仄以“”)。

3 、全班齐读,分两组,一组读上句,另一组读下句,体会铿锵的节奏,音韵之美。

四、品赏语句,体悟内涵

1 、本文言随意遣,思如泉涌,不乏溢美之辞,请从二、三段中找出你喜欢的骈句,体味它的艺术效果。

参考: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水“尽”,潭“清”,烟“凝”,山“紫”用词简洁洗练。一个“寒”字写出了水的清澈、清冷,使人顿觉清爽。十四字写出了清明的湖水和紫色的暮蔼相融合的如诗如画的美境,表现出了水光山色的变幻之美,淡雅而浓重。)

(2)“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虽序属三秋,但层峦耸翠,群峰争秀,檐翼凌空,鲜艳欲滴,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其一美;上有层峦出霄,下有飞阁临地,俯仰之间,上下辉映,危楼高耸的壮观毕现,其二美;“耸翠”与“流丹”,“上出”与“下临”对偶工整,平仄相对,音韵和谐,读来琅琅成声,其三美。登临名阁,高瞻远瞩,王勃不是临摹山水,而是诗意地描绘:“寒潭清”“暮山紫”如梦如画,“层峦耸翠”“飞阁流丹”色彩明丽,楼台壮丽雄伟,又有旷远的山川,繁华的市井,我们被眼前壮美的景色所吸引、吞吐、浸润,似乎忘了自己的存在。这不仅是才气使然,更是作者诗情的外化。)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两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五代时王定保《唐摭言》有载,“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前两报,公不以为然,直到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前人写水天相接之景的诗句不少,试与王勃此句比较,说说王勃何以“当垂不朽矣”。

即云似岭,望水若天。 袁宏《东征赋》

风烟俱静,天山共色。 吴均《与朱元思书》

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

参考 :

①以上三句都是写水天(或天山)相接,相与共色的静态美,自然质朴,不事雕琢。有个别句求工,如:天与水兮相逼的“逼”字,但整体而言,是一幅幅淡雅沉静的画面,缺少灵动的色彩。

②王勃的诗句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寥寥数笔,极富动感,遥远的天际红霞飘动,白鹭迎着霞光展翅翱翔,红白相应,熠熠生辉。境界开阔,自然奔放。

③这是一幅燃烧着的富有激情的画面,在秋水长天的背景下,落霞与孤鹜齐飞,这不仅是霞光的映照和鸟的飞翔,而是明丽鲜活的生命在苍茫天地间尽显生命的张力和豪情。或许登楼远眺的王勃面对浩瀚高远的大千世界,胸襟为之开阔,一厢情愿地以为自己就是那只白鹭,在人生天地间飞舞翱翔,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

( 结合文本,使学生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在字句的研读咀嚼中披情入文。 )

2 、高阁宴饮,良辰美景,胜友如云,高朋满座,本是“四美俱,二难并”,为何还要“兴尽悲来”?(结合文本,小组讨论)

提示:

其一、“乐极生悲”的情结。盛宴胜友,美景良辰,极乐之聚集,乐极易生悲,有胜地不常,盛宴难再之悲。

其二、体悟天地之大,感叹人生无常之悲。“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处天地苍茫,宇宙广漠无穷中,对人生短暂,生命转瞬即逝的叹惋和无奈。

其三、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悲。王勃才华早露,仕途坎坷。十四岁举幽素科,授朝散郎,做沛王府修撰,因戏为《檄英王鸡》被逐出王府,后擅杀官奴当诛,遇赦免死,其父也受累贬为交趾令。高阁胜宴,触景生情,引发了身世之悲。“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于何年?” 在低回反复中抒发了他空有才华,无处施展,心 怀明 君,却不逢时的壮志难酬的悲叹。

3 、下面(清)唐德宣《古文翼》卷入引曹德培评《滕王阁序》语,请结合文本,说说作者是怎样“以悠扬怀抱写出磊落事情,抚古思今,吊往追来”的?

此序一起极有力量,而于洪波汹涌中,随结随却,尤为超特。前半曲描婉写,璧缀珠联,奇丽极矣。后半独能别开生路,以悠扬怀抱,写出磊落事情,抚古思今,吊往追来。盖前半以景胜,后半以情胜。……

(提示:王勃自比屈原,却怀帝阍而不见,又自比贾谊,但无宣室召见,又以冯唐、李广、梁鸿等作比,尽现自身处境之困顿,有嗟卑叹老的感伤和见机知命的消极。消沉之致时,感情陡转,“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以洒脱的气质、积极的壮怀表现出用世的乐观,使行文为之一振。“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以逝,桑榆非晚”怎能如孟尝空余报国之情,仿效阮籍做穷途之哭呢?反复迂回,这是身出困境中的自我勉励和开脱。抚古思今,超越时空,表达了才智之士身出困顿受压抑的矛盾和痛苦,矢志不渝的情感在自我砥砺中变得豪迈昂扬。)

4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王勃身处困窘却不甘沉沦的慷慨悲歌,反映了他理想的人生境界,表现了他积极用世的情怀。这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的达意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

(1)作者悲悯古人,实是自况,以此抒发怀才不遇的郁愤。王勃虽有才华,但壮志难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介书生的力量是渺小微弱的,他面对现实又不甘沉沦,虽然不为官去侍奉父亲,但志向不灭。在失望中希望,在失落中追求,在困厄中超越。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沉默中的爆发,奏出了士大夫阶层的人生价值:愈挫愈坚,矢志不渝,穷且弥坚的高尚情操。但我们又分明听到了他在现实面前的沉重叹息,与其说这是王勃的壮怀豪情,不如说是知识分子在理想家园与现实人生间的抑郁和彷徨。言辞的矛盾是作者内心矛盾的外化。

(3)王勃的内心世界有儒家士子血脉中一脉相承的“仕宦情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欲达而不可见机,则修养身性,保持高洁的操守,追求理想的人生。王勃如是,李白如是,苏轼如是……艰难险阻泯灭不了他们济世的信仰。既然天空是灰暗的,就在心灵中翱翔。这种人生哲学,是对理想的执著不懈的追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在思考、探究中,层层深入地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通过研读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五、比较阅读,提高能力

1 、《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都是序文,两篇文章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试比较它们的异同。(可从形式和内容入手)小组讨论,交流小结。

参考:

形式上都记叙游宴集会,语言优美典雅,讲求词采对仗。

《兰亭集序》语言骈散结合,句式参差变化,音韵和谐,使得达意舒缓,流畅。

《滕王阁序》追求形式美,逢句必对,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但因过分追求形式,堆砌典故,使得达意晦涩。

内容都从眼前的盛宴写起,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乐极生悲,因事伤怀,抒发人生的感慨。基调较低沉,而后由低沉转向高昂,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取向,最后收笔都落于眼前事。

《兰亭集序》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较含蓄地表达了积极的人生观:热爱生命,珍视美好的人生。写景淡雅空阔。

《滕王阁序》所写之景壮观,色彩绚丽,蕴集丰富,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抑郁和愤懑,抒情更直露,淋漓畅快。

2 、请结合以下选题,任选一个角度或自定感兴趣的内容课外进行研究。

? 由《滕王阁序》看王勃的失意人生

? 《滕王阁序》中的仕宦情节

? 王勃与初唐四杰

? 《滕王阁序》中的修辞手法

? 《滕王阁序》中的用典

( 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把握作品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容,培养学生比较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

[ 评析 ]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以下两个特色:

1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本文是骈文,阅读难度大,利用课文注释详尽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读懂注释,了解文章大意。其二、内容研读部分,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思考,有自己的感悟、思考和发现。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 、注意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新阅读。《滕王阁序》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在以上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时注重两点:“景”、“情”。教学环节中有“品赏语句,体悟内涵”,引导学生边品读边赏析,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语言的美;通过层层设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发挥学生主动性,小组讨论,学生调动储备思考、探究、创造,在走进文本的同时,也拉近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展现了学生的个性品格。

滕王阁读后感通用


阅读是一件可以让人享受的事情,在阅读作者写的读后感书名的过程中,脑中的想法一直不停,写一篇该作品的读后感,能够让我们对这本书籍的印象更加深刻,读过读后感书名的这本书你有什么体会,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整理的“滕王阁读后感 ”,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滕王阁读后感【篇1】

林中流淌的溪水,面前总会有巨石、横木拦住去路,河道也并非笔直,而是曲曲折折,总是阻止溪水前进。人生也正是这样。人所踏上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坎坷密布,荆棘丛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在大唐王朝强盛的唐高宗年间,从绛州龙门走出了一位才高八斗的文人。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才华早露,十四岁时即被授予官职。然而他却在仕途至终因才华横溢而遭受了两次打击。这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上元二年,滕王阁上,他即席作赋,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为历代传颂赞赏。今日,读《滕王阁序》,我会在开始时同情王勃的遭遇。然而,读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时,我便渐渐由同情变为了赞赏与佩服。读罢此文,我深有感触。

林中的溪水虽身处曲折的河道中,面对拦路的艰难险阻,却毫不畏惧、毫不气馁,只是聚成一股又一股的水流冲向障碍,冲破障碍,流向远方。人在经历了失败、打击、挫折后,需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拥有这种心态后,人就会变得不畏困难,像溪水一样勇于面对,勇于承担,勇于挑战,在摔倒之后满怀信心地再度站起,为追寻成功继续前行。

王勃前往交趾看望自己被贬的父亲途中,心中还怀着两次打击给他留下的阴影。然而在《滕王阁序》却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壮怀。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使人精神一振,感受到作者那种身处逆境却仍乐观向上的心情。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惨遭酷刑,却最终完成了史家绝唱的《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明家爱迪生,失败两千多次后方才成功。音乐家贝多芬失聪,仍作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音乐篇章。经历了痛苦的生命才能称其为人,真正的成功者都是从痛苦中超度出来的。古人在逆境,经历失败,这些不仅没有束缚他们的手脚,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成功。若只是一味地感叹命运的不公,只会停滞不前,碌碌无为终此一生。

人生失意后,重要的不是别人的雪中送炭,而是自身需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命运是无情的,即使是叱咤疆场的一代名将李广也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终身未得封侯,自刎沙场。海伦凯勒曾说过:对于无可挽回的事,就应想得开点,不要总强求不可能的结果。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在一个人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个人如何去看待。人不能只为自己的命运叹息,而是应该努力去改变命运。而改变命运就需要有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信心。而这些就需要心态的乐观。拥有了乐观的心态,人的心胸会变得宽广,不会总因失败而痛苦,心中会产生希望,进而会产生动力,使人继续向成功迈进。心态是成功的基石,正如一位名人所言: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切的根源就是一种心态。人如果改变了心态,就能改变他的命运。积极的心态,能使人重新振作,重拾信心;积极的心态,能使人不畏挑战,勇往直前;积极的心态,能使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积极的心态,能使人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林中的溪水,终有一天会流到广阔的大洋。人如果永怀积极乐观之心,终会铸成人生的辉煌。

滕王阁读后感【篇2】

一条江水浩浩荡荡地奔流而去,朝霞中,一座阁楼若隐若现,层峦叠嶂,如鸟儿张开的翅膀,在霞光中气势非凡。远处,一叶小舟顺江而来,船头立着一位少年,晨风佛起了他的白衫,更撩动起了他的缕缕情思。

远方的父亲,是他萦绕在心头的思念,近处的滕王阁,却是他一生中最绚烂的烟花。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才华早露,未成年就被称作神童。年纪轻轻就被沛王李贤征命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漫漫人生旅途中,王勃的仕途刚刚开始,却因戏言戛然而止,其中的苦闷是任何人都不能理解的。也许,真如文中所言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于是,王勃带着不满与怨气出游巴蜀。可是,天下这么大,谁能留下失意之人?再美的景色在王勃眼里都是灰色。苦闷之余,王勃便乘舟去交趾探望父亲。

王勃南下探亲,路过滕王阁,洪州都督阎公重修滕王阁并在此设宴。王勃参加宴会,主人本着客气之意邀他作序,谁知王勃毫不胆怯,大笔一挥,于是,一篇洋洋洒洒的《滕王阁序》便照亮了整个盛唐。那几百字中,究竟记载了王勃怎样的感情?又包含了多少辛酸泪珠?

江水是一支无情的箫,只会让苦闷之人更心凉。但是,王勃心中却充斥着傲气与不羁,在隽白的宣纸上,笔墨行走间,一篇旷世之作便产生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幅秋景图便跃然眼帘:迷蒙的烟雾中,落霞好像和孤独的野鸭一齐起飞,秋天的江水好像与长空同为一色。失落之人,竟有如此博大之心境。王勃并没有停笔,他心中的积郁如滔滔江水一般不绝,遥襟俯畅,逸兴遄飞。所有的压抑都化作一个个墨字,跳跃着人们的神经。哪怕是陶公,也得自愧不如吧!一个人的自酌,怎抵得过睢园绿竹的雅境。开怀畅饮,酒杯相碰间,洋溢着欢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都具备了,人间极乐,也不过如此了吧?

真的都是乐吗?兴尽悲来四字将王勃矛盾的内心折射的一览无余。在众人面前的欢笑只是一种假象,心中的悲伤又有谁了解?长叹一声,识盈虚之有数。命运的坎坷与不顺早已定下,一介书生又怎能定夺?望长安,广漠宇宙中,人如一粒尘微,是多么的渺小,历史长河中,谁又能留下痕迹?也许,正如苏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王勃没有低沉叹息,反而高吟一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酣畅淋漓的表达了自己豪迈之情。

,不也都这样吗?难免有些不如意,有些人遇到挫折便一蹶不振,而有些人遇到打击便越挫越勇。李白多次被流放,但他没有悲观,而是寄情于山水与酒,为后世留下了动人的篇章;苏轼多次被贬,但他依旧怀着一颗乐观的心,甚至表现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淡然;***期间,许多文人受到非人的折磨,于是,一些文人不堪重负,纷纷自杀,而巴金却在牛棚中顽强的活了下来,一颗超脱的心经过***的折磨后变得更加平淡,他的后半生更是过的闲适、自足。

物换星移,逝去的永远是风景,而一颗超脱的心,永远不会被湮没。

天空中布满了红霞,一排大雁在天空飞过,只留下阵阵鸣叫。一位白衫少年立在舟尾,一声低叹: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那韵、那情,便永远融在了那绵长的江水中,再也化不开,散不去。

滕王阁读后感【篇3】

《滕王阁序》是初唐才子王勃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的代表作。说起王勃,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比喻他,不算过分。出身书香世家,七岁即善作文,人称神童九岁读《汉书》,就能指出注文中的错误;十四岁中举人当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明人辑有《王子安集》(王勃字子安)。其中的这《滕王阁序》堪称千古名篇。

《序》不是说写就能写的。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缘于他自身的文学造诣就很高,更重要一点因为他是书圣。所以当时汇集兰亭的名流:谢安(指挥过淝水之战,文武双全外加围棋高手),孙绰(文学家),支遁(佛学家)等都推崇他来作序(不光留下美文,还可留下墨宝)。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李元婴在贞观十三年受封滕王后所建,非比寻常。与会名流姘集。要知道初唐四杰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下的,让王勃作序,他的才华可见一斑。

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讲,这是篇命题作文,而且容不得多加考虑,要即席迅速完成(写序只是个开头,按照当时文人一惯的玩法,后面还有很多人等着写诗呢)。说实在的,滕王阁这样的命题不乏空洞,不象议论时要或抒发情怀等可以有一定的深度。作者却从描绘滕王阁周围景物及宴会的豪华场面着手,通过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句的承前启后,由景生情,在后半篇巧妙的熔入了自己的羁旅之情和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感叹,使通篇顿显立意深刻。真不愧为大家手笔!

说来惭愧,我开始看《滕王阁序》时,只觉得满眼的生字。因为特钟情于其词藻的华美,硬是边看注解边翻《辞海》把它看完。同时被作者那清新的格调和开阔的意境所深深地感动。

《序》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且不论其构思的巧妙和对仗的工整,光那恢宏的气势,就让人心为之夺,仿佛只身画中通篇值得玩味的句子可谓俯首皆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看似朴实无华,却把大自然那股清新、祥和的氛围展露无遗。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述说着渔人的怡然自得,道不尽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传说衡阳有回雁峰,雁到此不过,到了春天再北归)。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意思是说清爽幽美的箫声响起来,清风因此而生;轻柔舒缓的歌声绵绵不尽,白云为它住留那融融的闲情逸趣,让人恍若身临桃园仙境。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读起来字字掷地有声,展露着作者的傲骨,抒发着作者的抱负。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字字句句,美不胜收。而且其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渔舟唱晚物换星移等说得上是脍炙人口,被后人广为引用

诚然,文章过于华艳就不免媚俗。对王勃的这一美中不足后世的评论可谓中肯。就象书法等艺术有藏拙守拙之类的说法。可要知道作者当时只有二十七岁,相对那些皓首穷经的老学究来说可要年轻多了套用现在时兴的话讲:都是太阳惹的祸,不是年轻铸的错。不过话说回来,以上这些可不是吾辈俗人所想理会的。君不见:有多少女性喜欢琼瑶的作品,有多少男生爱看武侠?要的就是这股俗劲儿!

古人有两句三年得,一吟泪肆流的感叹。撇开华艳不讲,王勃能在宴会上即兴写出这样的佳作,让人不由体悟到什么叫厚积薄发,什么叫才华横溢。

滕王阁读后感【篇4】

关于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字,精致。总共洋洋洒洒的几百字,却酣畅淋漓地描写了所见的景物,以及所思所感,让我们在佩服作者广阔的想象力的同时,也被他精妙的语言所折服,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丰富渊博的知识,以及强大的文章驾驭能力。此篇文章的读后感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韵律特别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同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句对偶句,和排比句,形式上也非常符合骈文的写作格式,所以让她一直以来都是骈文的经典之作,从来被模仿,没有被超越。关于此篇文章的另一个读后感就是说,它里面有很多生僻的字,通过了解这些字词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整段话,背后的意义,因为这些字词经过千百年的变换已经发生的改变,无法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它,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和古文的词典才能够有所收获,而通过这种检索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同事也能一探古时候人们宴会的场景。

滕王阁读后感【篇5】

中国有四大名楼,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还有滕王阁,前三名楼的诗词我都有背诵,唯独滕王阁没有背过,但今天我读了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后,终于对它有了了解。

滕王阁序特别有层次感。“鹤汀凫渚”四字写阁周围的静物,描绘了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了山、平原、河流,生动刻画了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波浩荡的远景,在序中也有了渔舟唱晚,这个有名的成语后来也被谱成曲子。

在序的后篇,王勃也表现出了自己远离京城,失忆流落之情,其后紧跟四个典故,又表达出年轻的王勃在此次宴会上受宠若惊、自怨自艾的复杂心理,也表达了报国之志和远大的抱负。

这壮丽的画面,大气的比方,对仗的文句,色彩的铺垫,动静相衬,情景相融,使我们不由自主地钻进了王勃的视野,和他一起去分享这不平凡的景象,如此的大气凛然,如此的广阔胸襟,使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小年龄和大胸怀。

在序中,我也学到,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去否定自己,放弃了原本的梦想。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若不是王勃英年早逝,他会和李杜齐名,也可能还会低叹:“阁中弟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摘抄:月已西斜,四周更安静了,江风透窗而入,带来潮湿的寒意。

成语:渔舟唱晚(youzhouchangwan)意思: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

滕王阁读后感【篇6】

滕王阁,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另外三座是岳阳楼、黄鹤楼、蓬莱阁)。而如果没有王勃的这篇千古流传的《膝王阁序》,滕王阁的盛名自然会削减不少。王勃乃初唐四杰之一,少年时期便有神童之名,其才情在这风华绝代的《膝王阁序》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用词华美瑰丽,用典琳琅满目,行文气势磅礴、收放白如,既歌咏了滕王阁的雄伟壮观、宾主的才华横溢以及滕王阁周围的绝妙胜景,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愤慈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屈湘。《滕王阁序》由此奠定了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就是这样一位满腹珠矶的才子,却得不到重用,郁郁寡欢,心情烦闷两个月后,王勃渡海去探望父亲时,不幸溺水身亡。

王勃的悲剧并不是很个别的现象,自古以来文人就常常成为统治者的工具,甚至仅仅是摆设。即如李白,已经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亦不过在皇帝的赏识下进官当一个御用文人,一个招之即来、抨之即去的宠物李白很不满,但又有什么办法呢?除了写下类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诗句来一抒豪情,他并没有什么办法摆脱这种屈辱的地位。

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悲剧命运仅仅在于统治者吗?显然不是。文人往往自命不凡,的确,在知识普及程度很低的古代,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是可以在精神层面上俯视芸芸众生的。但这种精神上的距离,在实际生活中也使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有了隔膜像白居易那样写诗要让老婆婆也能明白的文人实属风毛麟角。脱离群众的后果是什么呢?上不能为统治者所用,下不屑与劳苦大众为伍。多少文人就这样落得个孤家寡人,潦倒而终。

还有,文人往往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把做官作为人生理想。殊不知,官场险恶,风云莫测。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坤有一段经典台词:纪先生您在文海遨游,而我却在宦海打滚儿。文海偶而有点小风小浪,宦海却永远是血雨腥风。看,文坛与官场就有这样的差别!有些文人学会了政治权谋,摇身一变成为政治家,如王安石;另一些文人保持本色,除了几根硬骨头和一肚皮学问外,别无长处,于是官是做不下去的,如陶渊明。可悲的是,文人对统治者,在野则口诛笔伐,对官场黑暗也深恶痛绝,但朝廷一开始吸纳文人,绝大多数文人又趋之若鹜。明末张献忠举兵人蜀,长刀一挥,血流成河。可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一宣布开科取士,立刻有8000多名文人从四面八方赶到成都试图谋取功名,孰料全变成了张军的刀下之鬼。

千年一叹―中国文人的命运!

滕王阁读后感【篇7】

《滕王阁序》是一篇韵律十分足的文章,这篇文章向来以文采出众所著称,从而使得他流传至今,还是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这篇文章总共洋洋洒洒的几百字,却酣畅淋漓地描写了所见的景物,以及所思所感,让我们在佩服作者广阔的想象力的同时,也被他精妙的语言所折服,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丰富渊博的知识,以及强大的文章驾驭能力。

此篇文章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韵律特别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同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句对偶句,和排比句,形式上也非常符合骈文的写作格式,所以让她一直以来都是骈文的经典之作,从来被模仿,没有被超越。

关于此篇文章它里面有很多生僻的字,通过了解这些字词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整段话,背后的意义,因为这些字词经过千百年的变换已经发生的改变,无法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它,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和古文的词典才能够有所收获,而通过这种检索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同事也能一探古时候人们宴会的场景。

滕王阁读后感【篇8】

《古文观止》不过二百余篇,但却洋洋洒洒记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其中的一些名篇是我特别钟爱的,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等。

尤其是《滕王阁序》。南昌人对滕王阁是老少皆知,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情景却不一定知晓。公元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王勃接下来写了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槛外长江( )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 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间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王勃的才华横溢可见一斑。《滕王阁序》的用词十分简洁,精炼传神。通观全文,俯拾皆是。如描写地理位置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了了数字,就将洪都(南昌)的地理位置说得明明白白。由大及小,大气而不遥远。而且在这几字中将洪都的险要位置中心地位说得一清二楚

《滕王阁序》的造语佳句迭出,异彩纷呈。妇孺皆知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自不待言,此为写景之极也。其它如写地势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此等妙笔,贯穿全文。

《滕王阁序》用典繁多巧妙,含蓄有味。全文用典多达二十多处,均是信手拈来,贴切恰当。而且运用灵活。有时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

先有滕王阁,然后有王勃的滕王阁序; 有了才华横溢的少年才俊王勃,才会有这被称为千古雄文的滕王阁序; 就是因为有了这神来之笔的滕王阁序,才使得滕王阁成为光辉四射、照耀千秋的千古名楼。 古往今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对滕王阁趋之若鹜,极尽讴颂,并且以一留名姓为莫大幸事。

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中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

当身临波澜起伏的赣江畔,仰望雄伟壮阔的滕王阁,不由心生感叹。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

滕王阁读后感【篇9】

富丽堂皇、腾空架起的高阁上,寒风拂动少年的衣襟。

觥筹交错的宴席上,千古名篇墨迹未干,已因其壮丽震慑全场。

少年却屹立飞阁,与远方高傲的孤鹜一同奔去落霞的方向。

彭蠡湖边,夕阳西垂。那一抹诱人的红色,远在水天一色的地平线上,转身即是鹤汀凫渚,那里雁歌群鹜舞。

究竟哪一处是我的方向?

徘徊于何去何从的他,王勃,就这样满怀愁绪地,淹没在随日落而起的冰冷江水里,与夜幕一同沉静。才华却似江水,波撼至今。

王勃的满腹才气,使之傲若重霄之松,也因此,成就他的大起大落。

正因此,从云霄跌入谷底滩涂,令他仰望霞光,发出绝世之作、绝命之响、一声划破苍穹的长啸。

少年无重愁,一舟足载;

少年无远虑,一江足流。

少年之傲,却也绝非叹夕阳,咏黄发之人所感。高悬青云的报国之志,乘扶摇上九重天的长风之梦,抱负,让他放下桀骜,命运,使之暂且屈下头颅,但这绝非任何一种形式的臣服。

若有来日,即将朝飞南浦云;

若有来日,定然重撼北极星。

只可惜,盈虚有数,天妒英才,来日方短,唯有诗篇,千年遏白云。

孤鹜远走人亦去,独留飞阁,

阵阵清风中洋溢愁的滋味,半分壮阔,半分凄凉。

滕王阁读后感【篇10】

我们都会对天才(神童)刮目相看,更会对他们的文章或作品产生兴趣。王勃,年少有为,初唐四杰之一,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在这里,不得不再一次用到天妒英才这个词了,在作《滕王阁序》的两月后,溺水而亡,英年早逝。惋惜之声,响彻苍穹。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道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一笔。在胜景面前,他们的心灵是无法平静的,富丽的词藻跃然纸上,广阔的胸襟得到了难得的满足与震撼。内心的怒吼终于可以渲泄出来,如倾泻而下的流水,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征服了当时的文才俊杰,也征服了现在的千百万人。

远离了古代,飞机、火车、汽车取代了那沉旧的马车,便不会有俨骖騑于上路,伤风景于崇阿的体验与感受。和自然隔了一层窗,即使看得见,也听不到;身处其中,却怎么也摸不到。飞快的行驶速度,眼前的一切是模糊的,没有了仔细的观察,切身清晰的感受,就不会道出闾阁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你津,青雀黄龙之轴。更不会有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千古佳唱。

这壮丽的画面,大气的笔峰,对仗的文句,色彩的铺垫。动静相衬,情景相融。使我们不由自主的钻进了王勃的视野,和他一起去分离这不平凡的景象。如此的大气凌然,如此的广阔胸襟,使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小年龄而大胸怀。

文章的每句话都似乎是仔细斟酌的成果,又好象一气呵成,信手拈来,博古今通今,无泄可击。

又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多少文人志士都会有这样感受,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年青气傲,他的傲视群芳,他的才华横越溢,他的思想与见解,潇洒与胸襟,终会为人所不容。时运不济,命途多歼这样总结一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如此的事例数不胜数。而这又能怎么样呢?我会意志越发坚定,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酌贪泉而觉,处涸辙以犹欢。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去否定自己,放弃了原本的梦想,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上帝关上了门,但他会给你留一扇窗。如果王勃不英年早逝,他的名声会与李杜齐名。

在众名士之前,他也会自谦几句。表面的高兴隐藏着内心真正的伤痛。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当一切已为往事的时候,我将在何方?

滕王阁读后感8篇


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我们会感到愉悦。读后感实际上就是记录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具体感想。您是否正在整理有关作品的读后感呢?读后感大全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滕王阁读后感,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滕王阁读后感 篇1

关于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字,精致。总共洋洋洒洒的几百字,却酣畅淋漓地描写了所见的景物,以及所思所感,让我们在佩服作者广阔的想象力的同时,也被他精妙的语言所折服,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丰富渊博的知识,以及强大的文章驾驭能力。此篇文章的读后感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韵律特别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同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句对偶句,和排比句,形式上也非常符合骈文的写作格式,所以让她一直以来都是骈文的经典之作,从来被模仿,没有被超越。关于此篇文章的另一个读后感就是说,它里面有很多生僻的字,通过了解这些字词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整段话,背后的意义,因为这些字词经过千百年的变换已经发生的改变,无法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它,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和古文的词典才能够有所收获,而通过这种检索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同事也能一探古时候人们宴会的场景。

滕王阁读后感 篇2

《滕王阁序》是一篇韵律十分足的文章,这篇文章向来以文采出众所著称,从而使得他流传至今,还是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这篇文章总共洋洋洒洒的几百字,却酣畅淋漓地描写了所见的景物,以及所思所感,让我们在佩服作者广阔的想象力的同时,也被他精妙的语言所折服,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丰富渊博的知识,以及强大的文章驾驭能力。

此篇文章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韵律特别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同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句对偶句,和排比句,形式上也非常符合骈文的写作格式,所以让她一直以来都是骈文的经典之作,从来被模仿,没有被超越。

关于此篇文章它里面有很多生僻的字,通过了解这些字词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整段话,背后的意义,因为这些字词经过千百年的变换已经发生的改变,无法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它,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和古文的词典才能够有所收获,而通过这种检索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同事也能一探古时候人们宴会的场景。

滕王阁读后感 篇3

《古文观止》不过二百余篇,但却洋洋洒洒记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其中的一些名篇是我特别钟爱的,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等。

尤其是《滕王阁序》。南昌人对滕王阁是老少皆知,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情景却不一定知晓。公元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王勃接下来写了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槛外长江( )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 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间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王勃的才华横溢可见一斑。《滕王阁序》的用词十分简洁,精炼传神。通观全文,俯拾皆是。如描写地理位置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了了数字,就将洪都(南昌)的地理位置说得明明白白。由大及小,大气而不遥远。而且在这几字中将洪都的险要位置中心地位说得一清二楚

《滕王阁序》的造语佳句迭出,异彩纷呈。妇孺皆知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自不待言,此为写景之极也。其它如写地势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此等妙笔,贯穿全文。

《滕王阁序》用典繁多巧妙,含蓄有味。全文用典多达二十多处,均是信手拈来,贴切恰当。而且运用灵活。有时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

先有滕王阁,然后有王勃的滕王阁序; 有了才华横溢的少年才俊王勃,才会有这被称为千古雄文的滕王阁序; 就是因为有了这神来之笔的滕王阁序,才使得滕王阁成为光辉四射、照耀千秋的千古名楼。 古往今来,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对滕王阁趋之若鹜,极尽讴颂,并且以一留名姓为莫大幸事。

当王勃在腾王阁上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轻有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到他老父被贬到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亲的途中溺水身亡。他的陨落和他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

当身临波澜起伏的赣江畔,仰望雄伟壮阔的滕王阁,不由心生感叹。读书读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奋,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坚强,得失寸心知。

滕王阁读后感 篇4

中国有四大名楼,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还有滕王阁,前三名楼的诗词我都有背诵,唯独滕王阁没有背过,但今天我读了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后,终于对它有了了解。

滕王阁序特别有层次感。“鹤汀凫渚”四字写阁周围的静物,描绘了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了山、平原、河流,生动刻画了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波浩荡的远景,在序中也有了渔舟唱晚,这个有名的成语后来也被谱成曲子。

在序的后篇,王勃也表现出了自己远离京城,失忆流落之情,其后紧跟四个典故,又表达出年轻的王勃在此次宴会上受宠若惊、自怨自艾的复杂心理,也表达了报国之志和远大的抱负。

这壮丽的画面,大气的比方,对仗的文句,色彩的铺垫,动静相衬,情景相融,使我们不由自主地钻进了王勃的视野,和他一起去分享这不平凡的景象,如此的大气凛然,如此的广阔胸襟,使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小年龄和大胸怀。

在序中,我也学到,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去否定自己,放弃了原本的梦想。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若不是王勃英年早逝,他会和李杜齐名,也可能还会低叹:“阁中弟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摘抄:月已西斜,四周更安静了,江风透窗而入,带来潮湿的寒意。

成语:渔舟唱晚(youzhouchangwan)意思: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

滕王阁读后感 篇5

日北京,雨落纷纷。下午得闲,观王勃《滕王阁序》,不胜感慨,念今国学日衰,洋文泛滥,竟然泪下,唏嘘不己。静下心后,写成此文,以作悼念之意。

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才华早露,《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杨炯《王勃集序》记:“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十七岁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二十七岁时,王勃南下探亲,不幸渡海溺水早亡。

王勃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文风,“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提出一些革新,把诗文从宫廷引向民间,从台阁移到大地,题材扩大,清新刚健,开创唐诗新气。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仅存90多篇。较早的文集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失传。

不朽的《滕王阁序》,是王勃回乡旅途上即兴名作。

据说滕王阁成,南昌阎都督于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阎都督宴客,本是欲夸耀女婿吴子章之才。然王勃当众挥笔而成不朽名篇《滕王阁序》:“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滕王阁序》全文如下: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从《滕王阁序》,可看出王勃是忠于朝廷的,而朝廷有负于王勃。所谓“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王勃被贬,依然怀念着君王的宫门,期待能够去侍奉君王,可叹。

王勃《滕王阁序》引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贾谊贬于长沙、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孟尝君心地高洁、阮籍为人放纵不羁、终军请缨杀敌、宗懿从戎、钟期相遇、潘岳、陆机等典故,表明了他的不得志和无可奈何及幻想,也道出了人生悲剧。

王勃《滕王阁序》,有力表明了中华文化的至高无上,足令当今崇洋媚外之流汗流浃背。中国知识分子一定要以捍卫中华文化为己任,不可数典忘祖。

《滕王阁诗》多以王勃著,古人有诗叹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笔者也有诗悼王勃:读罢王勃序,伏案泪自流!英才多无寿,天地亦悲愁!

滕王阁读后感 篇6

滕王阁,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另外三座是岳阳楼、黄鹤楼、蓬莱阁)。而如果没有王勃的这篇千古流传的《膝王阁序》,滕王阁的盛名自然会削减不少。王勃乃初唐四杰之一,少年时期便有神童之名,其才情在这风华绝代的《膝王阁序》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用词华美瑰丽,用典琳琅满目,行文气势磅礴、收放白如,既歌咏了滕王阁的雄伟壮观、宾主的才华横溢以及滕王阁周围的绝妙胜景,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愤慈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屈湘。《滕王阁序》由此奠定了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就是这样一位满腹珠矶的才子,却得不到重用,郁郁寡欢,心情烦闷两个月后,王勃渡海去探望父亲时,不幸溺水身亡。

王勃的悲剧并不是很个别的现象,自古以来文人就常常成为统治者的工具,甚至仅仅是摆设。即如李白,已经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亦不过在皇帝的赏识下进官当一个御用文人,一个招之即来、抨之即去的宠物李白很不满,但又有什么办法呢?除了写下类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诗句来一抒豪情,他并没有什么办法摆脱这种屈辱的地位。

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悲剧命运仅仅在于统治者吗?显然不是。文人往往自命不凡,的确,在知识普及程度很低的古代,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是可以在精神层面上俯视芸芸众生的。但这种精神上的距离,在实际生活中也使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有了隔膜像白居易那样写诗要让老婆婆也能明白的文人实属风毛麟角。脱离群众的后果是什么呢?上不能为统治者所用,下不屑与劳苦大众为伍。多少文人就这样落得个孤家寡人,潦倒而终。

还有,文人往往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把做官作为人生理想。殊不知,官场险恶,风云莫测。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坤有一段经典台词:纪先生您在文海遨游,而我却在宦海打滚儿。文海偶而有点小风小浪,宦海却永远是血雨腥风。看,文坛与官场就有这样的差别!有些文人学会了政治权谋,摇身一变成为政治家,如王安石;另一些文人保持本色,除了几根硬骨头和一肚皮学问外,别无长处,于是官是做不下去的,如陶渊明。可悲的是,文人对统治者,在野则口诛笔伐,对官场黑暗也深恶痛绝,但朝廷一开始吸纳文人,绝大多数文人又趋之若鹜。明末张献忠举兵人蜀,长刀一挥,血流成河。可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一宣布开科取士,立刻有8000多名文人从四面八方赶到成都试图谋取功名,孰料全变成了张军的刀下之鬼。

千年一叹―中国文人的命运!

滕王阁读后感 篇7

林中流淌的溪水,面前总会有巨石、横木拦住去路,河道也并非笔直,而是曲曲折折,总是阻止溪水前进。人生也正是这样。人所踏上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坎坷密布,荆棘丛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在大唐王朝强盛的唐高宗年间,从绛州龙门走出了一位才高八斗的文人。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才华早露,十四岁时即被授予官职。然而他却在仕途至终因才华横溢而遭受了两次打击。这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上元二年,滕王阁上,他即席作赋,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为历代传颂赞赏。今日,读《滕王阁序》,我会在开始时同情王勃的遭遇。然而,读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时,我便渐渐由同情变为了赞赏与佩服。读罢此文,我深有感触。

林中的溪水虽身处曲折的河道中,面对拦路的艰难险阻,却毫不畏惧、毫不气馁,只是聚成一股又一股的水流冲向障碍,冲破障碍,流向远方。人在经历了失败、打击、挫折后,需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拥有这种心态后,人就会变得不畏困难,像溪水一样勇于面对,勇于承担,勇于挑战,在摔倒之后满怀信心地再度站起,为追寻成功继续前行。

王勃前往交趾看望自己被贬的父亲途中,心中还怀着两次打击给他留下的阴影。然而在《滕王阁序》却表现出了一种积极的壮怀。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使人精神一振,感受到作者那种身处逆境却仍乐观向上的心情。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惨遭酷刑,却最终完成了史家绝唱的《史记》。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发明家爱迪生,失败两千多次后方才成功。音乐家贝多芬失聪,仍作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音乐篇章。经历了痛苦的生命才能称其为人,真正的成功者都是从痛苦中超度出来的。古人在逆境,经历失败,这些不仅没有束缚他们的手脚,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成功。若只是一味地感叹命运的不公,只会停滞不前,碌碌无为终此一生。

人生失意后,重要的不是别人的雪中送炭,而是自身需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命运是无情的,即使是叱咤疆场的一代名将李广也没有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终身未得封侯,自刎沙场。海伦凯勒曾说过:对于无可挽回的事,就应想得开点,不要总强求不可能的结果。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在一个人的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个人如何去看待。人不能只为自己的命运叹息,而是应该努力去改变命运。而改变命运就需要有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信心。而这些就需要心态的乐观。拥有了乐观的心态,人的心胸会变得宽广,不会总因失败而痛苦,心中会产生希望,进而会产生动力,使人继续向成功迈进。心态是成功的基石,正如一位名人所言: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切的根源就是一种心态。人如果改变了心态,就能改变他的命运。积极的心态,能使人重新振作,重拾信心;积极的心态,能使人不畏挑战,勇往直前;积极的心态,能使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积极的心态,能使人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林中的溪水,终有一天会流到广阔的大洋。人如果永怀积极乐观之心,终会铸成人生的辉煌。

滕王阁读后感 篇8

我们都会对天才(神童)刮目相看,更会对他们的文章或作品产生兴趣。王勃,年少有为,初唐四杰之一,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在这里,不得不再一次用到天妒英才这个词了,在作《滕王阁序》的两月后,溺水而亡,英年早逝。惋惜之声,响彻苍穹。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道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一笔。在胜景面前,他们的心灵是无法平静的,富丽的词藻跃然纸上,广阔的胸襟得到了难得的满足与震撼。内心的怒吼终于可以渲泄出来,如倾泻而下的流水,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征服了当时的文才俊杰,也征服了现在的千百万人。

远离了古代,飞机、火车、汽车取代了那沉旧的马车,便不会有俨骖騑于上路,伤风景于崇阿的体验与感受。和自然隔了一层窗,即使看得见,也听不到;身处其中,却怎么也摸不到。飞快的行驶速度,眼前的一切是模糊的,没有了仔细的观察,切身清晰的感受,就不会道出闾阁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你津,青雀黄龙之轴。更不会有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千古佳唱。

这壮丽的画面,大气的笔峰,对仗的文句,色彩的铺垫。动静相衬,情景相融。使我们不由自主的钻进了王勃的视野,和他一起去分离这不平凡的景象。如此的大气凌然,如此的广阔胸襟,使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小年龄而大胸怀。

文章的每句话都似乎是仔细斟酌的成果,又好象一气呵成,信手拈来,博古今通今,无泄可击。

又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多少文人志士都会有这样感受,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年青气傲,他的傲视群芳,他的才华横越溢,他的思想与见解,潇洒与胸襟,终会为人所不容。时运不济,命途多歼这样总结一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如此的事例数不胜数。而这又能怎么样呢?我会意志越发坚定,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酌贪泉而觉,处涸辙以犹欢。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去否定自己,放弃了原本的梦想,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上帝关上了门,但他会给你留一扇窗。如果王勃不英年早逝,他的名声会与李杜齐名。

在众名士之前,他也会自谦几句。表面的高兴隐藏着内心真正的伤痛。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当一切已为往事的时候,我将在何方?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古本序》是阳明先生在治理南赣后写下的一篇文章。阳明先生秉承孔子"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太多著述,但对于五经之一、《礼记》中的《大学》,却是多次进行阐述和讲解,并特意写了《大学古本序》、《大学问》和《大学古本旁释》。而《大学》也是弟子入王门前的必读。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政商关系,一个"亲"字,一个"清"字。"亲"是儒家的核心,"清"是道家的核心。我们学习《大学》离不开这个"亲"字。现今,我们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就是亲天下、通天下、利天下。虽然它只是一个倡议,没有强制性,各国却纷纷愿意参加,为什么呢?它与其他方案有什么不同?答案就是共赢共享,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天地万物一体的精神。

《大学》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诚意",一个是"亲民".抓住这两个要点,我们不仅可以修炼自己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亲天下、利天下。如此,才能真正在未来成就更大的事业。

郁万进

有感于《大学》古本序

开篇"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已经点明了全文主旨。不难看出,"大学"的重点在于"诚意",在于"格物",从而最后推导出了全文的重点"致知而已矣(良知而已)"!

"不以致良知为本而专注于格物诚意就是妄想"的理念在全文中有了非常好的论证。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去人欲,就是致良知。人欲去则良知致、意诚,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

在企业中我们作为这大军中的一员,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诚意"、"格物",我们最重要的是"良知"!没有良知就没有本心,没有本心(基本态度和正意)又何从谈后面的种种,更不论信誓旦旦的风雨同舟。

但是古人的良知跟现在的良知肯定是有出入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良知是肤浅的,而古人一向把严于律己加己身,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加的严苛。所以我们在理解古人的话语或者告诫的时候,需要设身处地的考虑他们的环境氛围。他们的出于本心未必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单纯的遵循自己的意愿。

许多的大家都对《大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唯独王阳明的看法独到且更有说服力。王阳明的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先生留下的心学为后世诸多学子受教,更是流传甚广。他处处真性情的作风是最让我觉得可爱的地方,他的很多做法别人觉得不可以理解,但却是最真实的存在。

最后也是最大的感受,不可摒弃圣人的初心,心存良知方为根本!

吴加华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之要领,诚意而已,诚意之工夫,格物(去人欲,为善去恶)而已,诚意之极,则至善而已。衡量(止的意思)至善的规则或标准,良知而已。正心,恢复人之本体而已;修身,体现本体之用而已。对于自己来说,是要光明大德,对于大众而说,那就是关爱子民。对于天地来说,则世界一切都是完善,完美的。因此,至善,心之本体也,规劝后还有不善举动,那么本体未尝不知。

意念,动也;物,事也。达到本体之知,则动而无不善。然而,如果不对具体事务而去人欲,则也就不能致良知。故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去人欲,就是致良知。人欲去则良知致、意诚,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圣人惧怕人从外求本体,所以反复教导。

古人对大学旧本的解析,抛弃了成为圣人的基本态度和正意。因此,不务实于诚意而转重心于格物,这就是舍本求支;不侧重于格物而转重于诚意,这就是舍实求虚;不以致良知为本而专注于格物诚意,那是妄想。支、虚合妄离至善远那。古人用一个"""敬"将诚意、格物、致知穿合在一起,那是多此一举,对大学的补著(朱子对大学格物一段的追加)传于后世则更加偏离大学本意。

我怕人们对大学的学习离至善之道越来越远,所以去掉追加的以恢复旧本。以一作十,以引其意,这样,大概圣人之心明世又有希望了,求圣之人也有要领去领会了。啊,如果能致良知,则只是存心,能悟出致良知的真理,我也满足了。

赵春贵

读大学古本序后感

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这是《大学》中最根本的地方,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像《大学》所讲的三纲要那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闫传宝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至善就是要善良,要生善心,而善有很多种,对长辈的孝为善、对晚辈的爱为善、对社会和公司的感恩也为善。而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达到善的标准就是达致良知,所以面对目前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和社会环境,想要成就自己达至圣人之道就需要我们去除我们自己的私欲,对心实实拷问,对事样样自省,让心灵纯净,私欲全无,重拾良知,孝敬长辈、爱护晚辈、感恩公司,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纯粹、让自己的工作的目的更直接,减少抱怨和不满,全身心的投入到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自现在开始回归本心,达致良知,努力学习。通过格物、诚意自己。

李士学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大学》,是君子之学、圣人之学,它的奥秘到底在哪里呢?学习了阳明心学之后,我对《大学》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从字面上来理解,《大学》就是关于大人的学问,或者说如何成为大人的学问。什么是大人呢?"大人"就是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其实不单是大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我们一般人同样也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我们这颗心,因为自私自利就把自己和别人隔开了,所以我们把自己活"小"了。但我们并不是天然的"小",从本体上来讲,"大人"也好,"小人"也好,那颗真心是一样的,只是我们把自己活成了"小人"而已。

我们的心和圣贤一样本来是清澈的,只是我们把它污染掉了。今天通过学习《大学》和阳明心学,我们可以去除我们的杂质和污染,恢复到本来的状态,这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我们真正达到至善的时候,那一刻我们就是大人,就是圣人,就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人。

当我们支持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支持自己;当我们去爱消费者的时候,当我们捧出自己的心给员工的时候,其实就在成就你自己。如果今天来学习致良知,学习《大学》,我们只是抱着"让自己进步,别人好不好与我没有关系"这样的想法,再怎样学习,都是没有用的。致良知就是让我们知道大是大非,《大学》就是让我们的人生从此开始广阔起来,让我们的心胸能容纳下国家和人民,这才是真正的《大学》。

所以,不论阳明先生也好,曾子也好、孟子也好、孔子也好,所有的古圣先贤说的都是一件事——就是把"小我"放下,为国家、为民族去考虑。

赵欣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王阳明心学思想突出了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能动精神,客观上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作用;阳明学敢于挑战传统权威,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体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不管是工作还是日常,敢于挑战,追求实事求是,不畏惧困难险阻,勇于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阳明心学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的弊端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对于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引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有借鉴作用。

张晓涛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之道为圣人之道、大人之道,而大学之道,诚意而已矣,而诚意就是回归本心,找回初心,从"人之初,性本善"看,做人的初心就是善心,要有达济天下的胸怀,同样的做事要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所以要出于本心、目的明确的生活工作才能不走弯路,勇往直前。而出于本心则需要我们心怀善心和感恩,用善心对待家人和同事、用感恩对待父母和公司。

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要想做到回归本心,就必须做到格物致知,格掉自己的私欲,格掉一切恶的东西,回归自己的良知。立了圣人之志、学了圣人之道后,每日自省,自省所有的行为符不符合公司的利益,利不利于员工的成长,只有利公司、利员工的事情才是符合道的事情。

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所以需要去支去虚去妄,回归本心,去除人欲,达至良知。

王学龙

读《大学古本序》有感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在成长的过程中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在我们身边路过,我们身在其中潜移默化,心中有了善恶之分,也有了为善为恶的意图。而阳明先生的句句箴言无不是教我们为善去恶,去人欲,心存良知。

很多人不理解为何现在如此推崇阳明学,为了天天去学习阳明学,个人理解这不是推崇不是学习,是回归人之本性,人之最初。剔除惰性,剔除侥幸,剔除恶之意图,格物诚意以致良知为本,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

结合我们的工作,如果人人能做到以上的种种,人人积极向上,做大人所做之事,行大人所行之善,去人欲致良知,公司何愁不能健康有序发展。

刘龙

《大学古本序》有感

"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

古人对大学旧本的解析,抛弃了成为圣人的基本态度和正意。因此,不务实于诚意而转重心于格物,这就是舍本求支;不侧重于格物而转重于诚意,这就是舍实求虚;不以致良知为本而专注于格物诚意,那是妄想。故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去人欲,就是致良知。人欲去则良知致、意诚,从而可以恢复其本体,这就是衡量至善的原则。

读《大学古本序》对这段话颇有感触,结合现在集团上下一直在进行的行为管理,都是以去人欲为最终目的,达到规范的流程及健康的管理。

通过近期的不断学习,对致良知有了新的理解,知行合一的知,是指良知,是每一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良知有的时候就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准则,我们意念所到之处,或许有的时候错误的我们不重视了,认为是正确的,那就不是存善,不是致良知,就违反了我们内心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再一再二,进而习惯酿成大错!

所以致良知是诚意之本体,去人欲就是致良知,就可恢复其本来的善意,是衡量至善的原则。

梁春月

《大学古本序》读后感

《大学》讲的是"大人"的学问,那什么才是"大人"呢?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大人之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达"大人"的路径。《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阳明先生在这篇序中只谈到了诚意,他认为整篇《大学》三纲八目,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诚意",格物、致知、正心,都是用诚意的功夫。

如何诚意?诚意的功夫在哪里?答案是格物,真正踏踏实实地去为善去恶,最终达至我们的良知。

心之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我们要找到一条路径回归这种状态。这个路径就是"意",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的时候我们就要为善去恶,把诚意之功做到极致。当我们把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便能够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自己本是光明、至善的心逐渐呈现出来。

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之道在"亲民"而非"新民"."亲民"是天地万物本为一体,我就是他,他就是我,彼此如同亲兄弟、左右手。

阳明先生讲《大学》,是要我们明白一个更大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大人和小人之别?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大人,都有一颗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是我们将自己与万物的联系一点点切割开,越来越小,成为了小人。今天,我们要回归那种圆满的状态,获得全新的境界和格局,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陈克伟

读《兰亭集序》有感


读《兰亭集序》有感(一)

作者:星宇

初读《兰亭集序》于初中课本,彼时词意尚且不熟,读之朗朗上口逐将古文熟记于心。最近热衷于小楷书法,独爱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书法体式"飘若浮云,娇若惊龙",赏心悦目之时,逐笔临摹王家任先生的小楷作品《兰亭集序》,其一撇一捺,笔法精湛,亦不乏揖让趣味,临摹更是饶有意趣。透过笔墨丹青,无不被其优美流畅的语言艺术、清丽淡雅的意境所折服,无论是"天下第一行书"还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都在美的历史里已经不朽。

阳春三月,微风和煦,一群文人们在盈盈笑意中走向了春天,亲近自然。原本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可惜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代,则国家分裂,民不聊生。而众贤才汇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便是他们理想中的"桃花源".于是乎他们陶醉于清风美酒意,古韵渺渺中,饮酒赋诗,感悟人生。

永和九年的暮春,万事万物萌发勃勃生机。他们在宜人风光中举行修禊仪式。喝酒写诗,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自然的景物给他人一种超世脱俗的感觉。恰逢天朗无云,惠风和畅,好山好水之中,风景秀丽,仰首宇宙是如此浩大,俯视大地万物这般繁多。众人诗兴大发,争相吟诗作对,年轻潇洒的王羲之在这群文人墨客中显得格外出众,在众人的推荐之下,已有几分醉意的王羲之,拿起笔挥墨洒毫,挥洒而就,千古名篇《兰亭集序》便跃然纸上。

山水竹林、天朗气清、暖阳微风,给人呈现出一个极美的"世外桃源"的情景。仿佛置身仙境之中,多么令人神往。此情此景,无不令人心生感慨,诗人心灵深处的伤感随即而来,乱世之中对生死的思考一时将兴高采烈、吟诗作赋酣畅淋漓的王羲之笼罩,随即感慨"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确,人生的快乐是极其有限的,到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很乏味。而时光飞逝,过往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应该珍惜时间,热爱生活。

在岁月的长河里,人生的确如此白驹过隙,岁月的年轮终将驶向终点。然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喜好不同,命运不同,结局更不同,最终还是化为尘土,草木同朽。"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王羲之对生活的眷恋与热爱。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生活在战乱年代,越是战火纷飞,就越对生死与美好的事物心怀向往、渴望之极。他想赋予人生意义,给生命一个说法,然而人生的意义何在?

果真有意义否?若有,意义安在哉?

有些人活着,却如同蝇营狗苟,无法享受生命的价值,只当人生是一场徒劳。泰戈尔说:生命如同渡过一重大海,向着彼岸各奔前程。只有当我们回顾过去的时候,才会有所感悟。

而今,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生活亦如此幸福美好。此时,我们年轻,无惧于未来,青春年少的我们,沐浴在青春的光芒中,应珍惜当下,珍惜眼前"美景",方可不在晚年而唉声叹气、后悔莫及。享受着这样的时刻,品尝拼搏的滋味,不再彷徨着,迷茫不前。向着梦想的远方去追逐,在青春谱写自己的"兰亭"美景。

作者简介:王小奇,笔名星宇,甘肃平凉人,现就读于天水师范学院。瀚海潮文学社成员,热爱读书,喜欢用文字去抒写世间的真情,去感受文字给予的温暖,喜欢散文、诗歌,钟情书法。散文作品有《那一缕阳光》,诗歌作品《等待》。书法作品在中文学院书法大赛中获奖。

唯愿墨香能沁入心脾,愿文字能陶冶情操!

读《兰亭集序》有感(二)

取诸怀抱,一往情深

传媒技术学院2015级数字媒体技术杨珍

旧历三月三日,重览《兰亭集序》,犹如吹皱春池,涟漪四起,全文凡324字,反复赏读,果如羲之先生所言,每每有感于斯文。

今年上巳,亦如千年之前,惠风和畅,天朗气清。此时正值暮春之初,书圣先生肯定又会兴致勃勃地邀上朋友们进入山林,流觞曲水,挥毫筑笔,吟诗结对了。可如今,他已长眠于深爱的自然山林之中,再唤不起,"死生亦大矣",作为物质的肉身,最终总不能与自然规律抗拒,这也是先生兴感之由吧。只是,先生作为书圣的精神,却跨越古今,令后人感怀。

后人大概只知道王羲之先生是一位书法家,著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其他恐不甚了解,总是这样,从此时追溯遥远的彼时,世事沧桑,年华总会砍去许多无关紧要的枝蔓,留下最经典的部分,这往往是历史选择的必然。且看《兰亭集序》字字句句,真是一座袖珍的书艺殿堂,尺幅之中,蕴藏无尽美好。唐太宗曾叹"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赞"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后人唱着"兰亭临帖,行笔如行云流水".

《兰亭集序》书法的美表现在每一个细部,无论横,竖,点,撇,勾,折,捺,极尽用笔使风之妙,每一个字都有着鲜活的生命,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仪态万千,众象毕现,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序中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风韵,气脉贯通,像一条华美的丝绦,将一颗颗珠玑串联,变成了一件叹为观止的艺术品,闪耀在历史的篇章里。可惜《兰亭集序》真迹已不知所踪,最盛传的说法是唐太宗李世民至死对《兰亭集序》恋恋不舍,将真迹随其共葬昭陵,永远与之相伴。南宋大诗人陆游作诗感叹:"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后世各名家虽争相竭力模仿,却未能得其全。宋代姜燮酷爱《兰亭集序》,日日研读,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兰亭集序》艺术奥妙的深邃。《兰亭集序》是中华书法史上一部彪炳千秋的杰作,树立了新的审美典范,解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兰亭集序》字的灵气不止表现在书道形态上,文风同样灿若云霞,这明媚入水的佳作仿佛如用以流觞的溪流一样汩汩而出。开篇先交代修禊盛事,接着不胜感慨地将目光放在自然山水上。青峦叠翠,秀峰怀抱,境界清幽,写林写竹,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碧绿苍翠,极力营造出一种鲜盈,雅致的清淡格调。一汪碧蓝,几许澄澈,给人恰逢其时的美感,这样的山水,正可以涵养淡泊,宁静的心性,文字格调的清淡正是先生人格性情的体现。他对山水一往情深,"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山林之美,为他的精神赋予强烈的生命活力。晋人之美,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评,有着"人格的唯美主义".仪表上,此时的士人们服食五十散成风,熏衣剃面傅粉施朱以为时尚。精神上,随着故土的南迁,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心灵煎熬之后,他们转向了一直与自己相通相感的自然,青山绿水成了他们伤痕累累的心灵最后的家园,大抵从汉末以来,士人们从关心政治,砥砺名教和积极入仕的思想,转变为不问政治,逃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同时,以老,庄,易为内容的玄学思想开始兴盛。东晋的士人不比百年前竹林七贤们的刚烈怪诞恣意,他们的方式更为柔和许多,在山水间悠哉游哉,返回自己的心灵,将自己的内心, 性情变得非常纯粹,毫无功利色彩,尽情发挥着艺术情怀,造就了精神异常丰富的时代。王羲之先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构造着自己的精神山水家园。

然"晋人虽超,未能忘情",羲之先生虽欣赏着这江南温润明秀的山水,但到底意难平。当世,王,谢,庾,桓是东晋四大望族,他又是大政治家王导的从子,不可避免地参与了许多政治事件。"触景兴怀,俯仰之间若有余痛",羲之先生做不到彻底的旷达,对寄情山水的人生还是"惘惘不甘,忽忽若失".在《兰亭诗》中,"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强烈的表达了他的志向。他虽在老庄的高逸旷达中得到一些解脱,但他否定"一死生,齐彭殇"的空洞虚无的遁世思想,而且饱含着复杂的入世心态,存着希望和壮志难酬的情结。关于这一点,韩愈说得更透彻具体"一死生,解外胶。是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王羲之先生与韩愈同是受儒释道所影响的文人,同在官场与山水中有着漫漫的浮沉。

山水是文人们永恒的生命绿色,人与山川的相感,源于中国古代文人觉醒得相当早的生命意识。孔圣人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又有乐山乐水之论;羲之先生稍后的陶渊明大声地发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呐喊;东坡居士与友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怡然自得……如若,史事变更,羲之先生未搬离山东,不受江南的熏染,恐他笔下流动的风采非今日所见的苍翠清淡了。山水给文人们以别样的因缘灵感,外在表现行于纸上。文人们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此时,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一旦对自然抱有了无限深情,哲人心灵与自然山川便仿佛相通了,渺渺于怀,念念不忘,一往而情深。我们到底是自然的孩子,自然以其无限的包容力感召着我们。

现临文嗟悼,喻之于怀。虽世殊事异,总令人感怀。

写下《兰亭集序》后三年,王羲之称病去官,并在父母墓前发誓终不再入仕,与东土人士营山水弋钓之乐,并慷慨地说:"我卒当以乐死",彻底走入了山林,进入了自然的怀抱。千年一瞬,时光流逝,现如今高楼林立,世事变迁,柔顺的羊毫早被硬笔和赋予变化的键盘替代,流觞曲水这样的雅事再不复见。

墨香难觅,书道罕至。尽管深知每个时代有总有每个时代的趣好,但每看到风起云动,花谢花飞,总有与历史交汇之感,难免发古之幽情,无论是书法还是文学,探求内心的追求总不该被淡漠。太匆匆,令人怅惘和惋惜。

行行重重行行,对生命自然的深情将一直被后世追寻。

读《兰亭集序》有感(三)

生应如树,郁郁葱葱

林心慧

合上课本,我心中百感交集,王羲之"死生亦大事"的观点令我深思。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亦认为:人生如树,郁郁葱葱。

我们奇迹般地来到这喧闹繁华的世界,正如一棵嫩绿的树苗,为成长参天大树而奋斗,生应如树,珍惜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珍惜春天的第一滴雨露,郁郁葱葱,寂静生长。

一代书圣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并执着努力,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郡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并挥毫写下了"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兰亭集序》。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这是清雅优美的景色;"生死亦大矣,岂不痛哉!"只是深沉且富有哲理的人生感叹《兰亭集序》使我顿悟:"人生如树,郁郁葱葱。"

南宋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们虽然没有项羽死得悲壮伟大,但展枝向阳,傲然挺立,曾努力,曾奋斗,曾触摸到那缕最美好灿烂的阳光,便也就死而无憾了。每一棵树都有伤痕,但他们认可沐浴于春阳之下,向蔚蓝的天空伸展树枝,只为追逐灿烂的阳光,寂静成为参天大树。这就是树的生命,顽强生长,郁郁葱葱。人,生应如树般努力、茂盛。

琼 贝兹说过:"你无法选择如何死去,何时死去,只能选择怎样活着。"生命短暂,王羲之活着充实且乐观,他在历史长河中傲人站立,永驻于我们心中。下雨天,要看到的不是因景悲伤的惆怅精神,而是镜中自己不变的笑容;美好的早晨,要听到的不是烦闷的抱怨声,而是朗朗的读书声,生命只有一次,要活得漂亮且有意以,才哦能不辜负上天给予我们的一切。我们是蓄势待发的烟火,要努力向上才能照亮人生的漫漫长夜,绽放人生不一样的烟火。生应如此,如烟花般徇烂,如大树般繁茂。

清风拂面,泛起层层睡意,恍惚中,一位气质非凡的男子伫足感叹人生,"生死一大事"五字掷地有声,激起层层波澜。

虽短短一生,不及回眸,也应如树般,积极向阳,郁郁葱葱。

读《英雄志》有感500字


《英雄志》是一部篇幅相当长的传统武侠小说。即使内容完全是杜撰的;即使作者犯了一个严重的失错误,明朝皇帝在他有生之年不仅仅只用一个年号?而小说中的这一点与历史是不相符合的。然而,这些一点也不影响小说的品质。

我欣赏小说往往会选择睡前的一个小时,此时夜晚是那么的安详,不会有人打扰,心是静的掺杂不了任何杂质。习惯性地打开手机浏览器的书签,我渐渐融入小说的情节当中。

一部的好的小说就像是一杯茶水,不同心境的人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沉浮就是我品出来的味道吧!观海云远,四位主人公中,无论哪一位的人生都经历着起起落落,繁华衰落。

杨肃观,五府学士的儿子,一位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富家子弟,城府深,善于心机,官拜五品,有着风流司郎中之称,少林天绝僧的关门弟子,是所有京城女子的梦中情人。可惜命运多舛,围剿怒苍战败后被贬为庶民,后又创立了佛国

秦仲海,乱臣之子,未晓生世前为柳门大将,人称之为火贪一刀,性格火爆,举止粗鲁,刘敬叛变失利受牵连而被打入大牢,残受穿琵琶骨,一脚被废之苦,后由好友卢云救出,攀登珠穆朗玛峰后身体痊愈,为父报仇,重操就业,烽火怒苍,高举反旗

卢云,本是一名书生,性格正直,匡扶正义,却蒙冤入狱,经由江东双龙寨协助逃出监狱,被全国通缉,做过纤夫后又转于苏州顾府做杂工,受兵部尚书顾嗣源赏识,相恋与顾府小姐顾倩兮,受顾家二娘欺侮而逃离顾府,在京城开了一家面馆,遇得当时仍为将军的秦仲海推荐,加入柳门,后参加科举,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于长州为七品州官,柳门被抄家后为救柳家的独子,遭追杀至贵州,掉入瀑布洞中,习得昆仑剑法,武功大进,十年后出洞

伍定远,西凉捕快,生性正直,调查一宗满门被灭案,为了心中的正义,与官府反目成仇,一路遭受昆仑追杀,在京城被卢云所救并将羊皮纸护送至京城柳门,以求翻案,后又在柳门中担任指使,在调查羊皮的途中进入神鬼洞中,成为天山传人,一代真龙,武功一日千里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他存在的意义,每一段情节都紧凑着故事的主题。没有什么武功可以高的不可思议,万物皆有所克,即使神剑擒龙不可一世,那么也存在业火魔刀与它争锋相对。不可一世的人也同样会随着时代的潮流,随波而逝,化为尘屑,消失于世间。名不见经传的人亦可以独领风骚,傲然鼎立于世间。爱恨情仇都在社会的利诱下变得模糊,人的感情标准就是利益,这个恰恰不是现在社会的写照吗?

功名也好,平庸也罢,处在世上本就是为了点燃心中的那抹激情;

正义也好,邪恶也罢,处在世上本就是为了坚守心中的那份信念;

人之初,人本相同,皆是肉体躯壳裹着一颗纯真的心,想法简单而又天真。那是什么在向人类灌输所谓正确的准则,又是什么指引着未知的人类朝着毁灭前进。一切根本源于人自身,无过于一个共同特性贪婪

《英雄志》,余读六月有余,完其三之一分,每夜阅之皆有所感,适夜闲空,将所觉所悟记之。

读《井蛙之志》有感作文


今天,我读了一篇寓言故事,名叫《井蛙之志》。 故事说的是,有一只小井蛙对来井边喝水的画眉鸟说:“朋友们都笑我坐井观天,见识短浅,这回我立下雄心壮志,订好学习计划,两年内我要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画眉鸟听了说:“井蛙弟弟,订了计划可得努力行动呀,两年后我等你的好消息。”小井蛙看着自己的美好计划,越看心里越美,他兴冲冲地借来了几本厚厚的书,心想:这下我当上学者就更有把握啦!第二天,小井蛙拿出一本书看了几行,呦!看书还挺吃力呢!他想:算了,先好好休息几天,等精力充沛了,再来啃这些书也不迟。一个星期后,小井蛙第二次拿起书,他忽然想起蝌蚪们约他去游泳,小井蛙丢下书,心想:两年的时间还长呢,不如先去玩,明天再看书吧!小井蛙从蝌蚪那里回来后,他正准备看书,抬头一望,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真美!心想:这时候不赏月,那才是呆瓜呢!明天再看书吧!就这样一天推一天,两年的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一天清晨,小井蛙还在睡懒觉,从井台传来歌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谁呀?这么早就来吵!”“我是画眉姐姐,特地赶早来祝贺你成为学者的。”小井蛙张开嘴巴,半天说不出话来。读了《井蛙之志》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小井蛙之所以两年后未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原因就在于它没有按照自己订的计划去努力行动,是一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使我懂得了:无论什么人,有了自己向往的理想,就要用行动努力去实现,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读《坐花志果》有感


读完《坐花志果》,感触颇多。
放眼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确实有很多人心怀善念,常常愿意周济穷困,甚至救人于水火之中。然而行善之时,并未真正做到心甘情愿和不求回报,甚至要告诉别人:这是我拿来送你的。事后还时常记挂于心,遇到自己帮助过的人,心中徒然升起居功自傲之气,甚至埋怨对方不懂感恩。更有甚者,有人行善是为了博得众人好评,赢得一个大好人的英名,做了一点点好事就大肆宣传,奔走相告,唯恐天下有一人不知。凡此种种,虽然也曾倾囊行善,却因心地不净,并未做到圆满。王甲行善,赠送十金虽然不多,却是心甘情愿和不求回报,甚至不让对方知道,事后也不居功自傲,还把功劳归于别人。冥冥之中积累了大阴德,上天对他的回报自然也就丰厚。行善布施,应有王甲这样的胸怀,前不见布施的自己,中不见布施的财物,后不见被帮助的人,如白云飘过晴空,虽曾给人以美感,却毫无染着,不留痕迹。正如《金刚经》所云: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读这本书,不得不惊叹汪道鼎先生著作此书用心良苦,其对善恶因果的理解,对芸芸众生的谆谆劝诫,都集中在坐花志果四个字当中,坐拥鲜花,收获硕果,隐喻在背后的却是默默耕耘。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万事万物无一例外皆是错综复杂的因果报应。佛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我们的心地原本空无一物,善恶皆由自己。

读《东周列国志》有感


读《东周列国志》有感(一)

名著我看过50余部,印象最深的是《东周列国志》,它是一部诉说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列国纷争的小说。

书中赞扬了赏罚分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不渝、有勇有谋的将相,以及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断的豪侠;书中批评了昏庸残暴、荒淫无耻的帝王、诸侯等统治者以及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它还向我们展现了古代陋习带给平民百姓的痛苦!

这本书里的一幕幕都使我的心震憾不已!每当我翻阅这本记录着中国真实历史的书时,就再也停不下来了,每每都看全一次,正所谓"百读不厌".

《东周列国志》里的内容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其中的《千古之音管鲍之交》这个故事,教会了我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与人相处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事实往往藏于内在,更不要由一件事去评论一个人的本性。就象这个故事中的管仲,他到军队当兵,可每次冲锋陷阵时,都躲在最后,而军队返回时却在最前,很多人嘲笑他是个胆小鬼,但鲍叔牙却不这么认为,并为管仲辩解说:"管仲不是贪生怕死的人,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家中还有一位老母亲要他奉养,他怎么可能是胆小怕事的人呢?"后来管仲和鲍叔牙结成了生死之交,他们的友情也被传为千古佳话。

除为《千古之音管鲍之交》的故事,《郑庄公母子情与仇》也让我记忆犹新。郑庄公本名寤生,他的母亲姜氏很不喜欢他,而十分宠爱他的弟弟段。后来寤生继位,号称郑庄公,而他的弟弟段则只有一座小小的共城,因此段也被称为共叔段。姜氏让郑庄公把京城封给他弟弟,还暗中让共叔段做好准备,一有机会,就去争夺君位。后来郑庄公的手下公子吕给他想了一个引蛇出洞之计,最后共叔段自杀了,而郑庄公认为这场兄弟间的战争上母亲一手造成,便一怒之下,将她发配到了颍地,并发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一段时间后,郑庄公平息了怒火,后悔赶走母亲,但一国之君怎能说话不算数呢?后来国内有个叫颍考叔的人,他提议让人挖一个地下室,深到能看见泉水,郑庄公就可以和姜氏见面了。最后,郑庄公将母亲接回宫中,国人听后都称赞他为孝子!从中我也懂得了做人要正直无私,要像郑庄公那样有孝心!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八十四章《豫让的复仇》。这一章所讲述的主要内容为:当时的晋国、有智、赵、韩、魏四大家的大臣专政,晋哀公其实只是一个傀儡,智家的智瑶在四家中势力最强,野心也最大,早有取代晋哀公的意图。一次智家问另外三家要土地,赵家不给,智瑶便约韩、魏两家去水淹赵家所在的晋阳城。却反被赵韩魏三家联合起来灭了智家。智瑶的仆人豫让让他逃过了这一劫,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没成功,临死前对着赵襄子的衣服砍了几刀,才饮恨死去。

读罢这段历史,我不禁掩卷沉思,豫让为了给主公报仇,又是当佣人又是用漆涂脸,用炭熏哑喉咙,而且视死如归,这样的义士天下又能有几个?这种对别人的小恩小惠铭记于心的人又能有几个?豫让这种"有小恩则加倍偿"的品质,是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所缺少的。

我看这本书,很赞赏它把零碎的史料连缀成篇,对我这种觉得史书太多太碎看不清头绪的人很有好处。此外还可以顺便看看不同时期古人思维方式的变化,也挺有意思。例如楚子元有意于先王夫人息妫,击郑而还,先遣报息妫。息妫谢曰:"令尹若能歼敌成功,宜宣示国人,告诸太庙,以慰先王之灵。未亡人何与焉?"子元大惭。蔡元放想得够歪的,批曰:"说的更是明白,犹言你必须战与我看,果有力量,方才用得你着也。此即《肉蒲团》中艳芳之意,可惜子元不懂。"看到这里,不禁捧腹大笑。然而有时看到古人的特异之事,虽知其不可行于后世,仍感慨系之。"羽翼信史而不违",是古代文学评论家所认同的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境界。中国历史小说中,真正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也许只有《东周列国志》了。

这部煌煌一百零八回的小说巨著,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冯梦龙继"三言"之后的又一个小说佳作。 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据史实录,"事取其详,文撮其略";"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面对此起彼伏繁杂错综的事件,你来我往既多且乱的人物,冯梦龙充分展现了其杰出的组织素材的能力和深厚的叙述描摹的功力,使得小说信守史实,脉络清晰,堪称一部真正的历史教科书。清雍正年间,南京城里的教书先生蔡元放,对冯梦龙所作进行了润色评点,改名作《东周列国志》,成为清代列国小说中影响最大的通行本。

《东周列国志》,五百多年之间的历史故事,这一时期英雄辈出;这一时期群星璀璨,就在那些生动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令我获益匪浅!像书中的"释槛囚鲍叔荐仲"一段,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千里迎贤,礼让相位,千古佳话,让人读后肃然起敬,在当今权利欲横流的时代,有几位不是撞破脑袋往上爬呀!还有"幽王烽火戏诸侯"、"介子推割股啖君"、"晏平仲二桃杀三士"、

"孙武子演阵斩美姬"、"甘罗童年取高位"、"茅焦解衣谏秦王"等篇章,读后都哙炙人口、回味悠长、难以忘怀。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鲜明而又独特,鲜活而又栩栩如生,书中不乏有名垂千古的大义之士,也不乏有遗臭万年的肮脏小人;有不胜枚举的能人智士,也有卑鄙无耻的昧义小人。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了人性真实的一面,丰富了对人性的认识。这的确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读《东周列国志》有感(二)

内容概要:

《东周列国志》这本书是十大名著之一,是冯梦龙和蔡元放编写的。这本书讲述了东周时代的人民们如何让这个朝代振兴这么长的时间,告诉了我们东周时代皇上如何的昏庸、好色;勇敢、正直。也让我们知道了那些军师的聪明机智和贪婪奸诈,还让我们知道了那政治舞台有多么的残忍。明争暗斗、争先恐后,大权到底掌握在谁的手中?为了两个字——权利,才使各诸侯一次次的占领,一次次的战斗。赵、韩、楚、齐、魏、秦、燕、到底是谁能笑到最后?

读后感言:

这本书和《隋唐演义》同样精彩,和《隋唐演义》有同样的特点,都是为了保护国家才会有接下来的一些故事。《东周列国志》给我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其中,我觉得楚国的一位大臣——蔺相如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当秦王得知楚王得到了一块奇世珍宝——和氏璧时秦王想方设法想得到和氏璧,就派一位大臣去楚国告诉楚王,明天把和氏璧带去秦国,献给秦王但是楚王是一百个不答应,因为好不容易弄来的一块奇世珍宝,还要献给秦王,怎么可能?楚王想拒绝秦国的大臣,但是如果拒绝的话,他们国家就会灭亡,只好暂时答应。就在楚王着急之时,蔺相如看穿了楚王的心思,便对楚王说:"楚王不用着急,相如自有办法保住楚国并且不把玉献给秦王。"楚王一听,大喜。便派蔺相如去献玉。结果,蔺相如用了一招计策,便保住了玉,还没让楚国灭亡。

鲍叔牙,一个让人不得不提的军师。他和管仲是多年的好朋友,在一起工作,一起居住,一起生活。但不公平的是:管仲每次拿俸禄都会比鲍叔牙多一份,在军队里当兵,管仲每次都做逃兵。在一起讨论问题,为皇上出谋划策时,管仲每次都强词夺理,鲍叔牙都让着他,尽管管仲会出买他,视他为敌,他都把管仲当成自己的朋友。他不会因为别人视他为敌就把朋友不当朋友看待,即使朋友出卖他,他是一个永远把朋友当朋友的人。他这种宽宏大量我也想拥有。

读后感《无路请缨,不坠青云志 ——读《滕王阁序》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高二读滕王阁序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