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一朵玫瑰花读后感

一朵玫瑰花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教育是朵带笑的花。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不做教书匠》读后感:教育是朵带笑的花”,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管建刚老师在《不做教书匠》一书中以一种缓慢、灵动的口吻,向青年教师们讲述了一件件有趣的、富含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他就像是一个慈爱的长辈,把做人、做教师的道理娓娓道给我们听。殷切地希望每一个刚踏上教师这条道路的年轻人们找到自己的目标、坚定自己的方向,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亮。

《不做教书匠》的第一章是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管老师深知年轻人对于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看到管老师谈他自己当初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一行业时,我就好像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在报高考志愿时,只是觉得教师这个工作挺轻松而又稳定。而在毕业后,很自然地就加入了教师这一行业。可是当自己真正成了一名教师后,却发现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个完全未知的环境,一群完全陌生的同事,最重要的是我对教育毫无经验可言,导致我对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恐惧。当时感觉自己就像是一艘没有目标的小舟,在人生的大海迷失了方向。而我很庆幸那时遇到了一群很好的同事,感谢他们给当时毫无目标、迷茫无措的我指引方向,跟我分享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更庆幸的是2015年8月能够正式加入教师这个队伍。但就像管老师说的,很多时候,我还是站在教育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偶尔还在迷茫,我是否真的适合这一条路。

感谢管老师在此时,通过《不做教书匠》这一书,使我坚定自己的内心。是的,既然我已经做了教师,为什么不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呢?就像管老师在书中说的:“今天的工作对于明天的工作永远不会没有价值。不管以后做什么,今天认真工作所得到的感受和体验,对今后的人生绝对有用,哪怕那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岗位。”人生最糟糕的境遇是在没有答案的选择中永远地迷失,不断地消耗有限生命的能量。所以,年轻的教师们啊,尽我们所能吧,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能够照亮他人的人。

而我知道我现在还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衷心感谢这个社会依然容忍我这个不成熟的教师待在教师队伍里;感谢学校领导依然热切地盼望我成长,等待我成熟;感谢我的学生依然亲切地称呼我为“陈老师”,把我当作真正有学问的老师。我又如何能够辜负他们呢,今后我必定会奋起直追,做一名有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和智慧感的教师。

我时常在想,如何才能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呢?管老师在书中也给出了很好的解答。要有责任感,就必须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能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努力去获得各项荣誉,在追求这些荣誉的过程中,我们会树立明确的目标,会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我们一点点进步。一步步走进目标的过程中,责任感就油然而生了。我们首先要对自己有责任感,才会对学生、对教育有责任感。我相信,当我们真正地对教育有了责任感之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各项能力和专业素养必将有一个长足的进步。

管老师说,教育是朵带笑的花。形容地实在十分贴切。有哪一个孩子不喜欢亲切、脸带微笑的老师。当我们脸带微笑赞扬学生时,学生的心里该是开出了一朵怎样灿烂的花呀。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脸上很少出现微笑,总是绷着一张脸,我也不记得是否被她称赞过。当时对她的感觉除了害怕再也没有第二种情绪了,每天都在担心下一秒是不是又要挨骂。可想而知老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我很欣慰我大概没有成为自己曾经很惧怕的这一类老师。

前几天,在路上碰到了以前代课时的学生,她亲切地称呼我“陈老师”,问我的近况,问我为什么不再去教他们了,说他们都很想念我,希望我能找时间去看他们。那一瞬间,觉得自己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至少在这一个学生身上,我似乎找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价值,当你离开时,还有你曾经的学生挂念你,这难道不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吗?我想,我大概不算是一个很失败的教师吧。

我希望能够做到将心比心,而我也是一直这样要求自己的,把自己童年所期望的,放在学生身上;把自己童年所痛恶的,从学生身上拿走。希望某一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何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愿我们都能担得起、能不辜负这一职业。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宗璞《好一朵木槿花》有感


生如木槿

——读宗璞《好一朵木槿花》有感

南昌外国语学校 高一(3)班 李伊人

时至初春,窗外飘着细雨,本是润物无声的温润春夜,我的思绪却在这雨中悠然飘往了雨声淅沥的秋日,忆起那盛放在秋日的秋之木槿。

宗璞笔下的木槿,温柔而又坚强。本不过为千万娇嫩花朵之一的它,却偏偏选择在这最为萧瑟的秋日绽放。

每到枫红叶落之日,便又是一轮百花争艳之时。丹桂飘香,随风千里;金菊盛放,富贵雍容。人们熟知这一切早已被歌颂了千年的花卉,却并不熟知木槿。秋日的木槿或许会被遮掩在那绚丽得令人目不暇接的花丛之中,那最耀眼的名号也许永远也轮转不到它头上,大多数时日甚至并不甚起眼,乃至被世人遗忘。但木槿始终是木槿,是它坚守的自己。它不会为了与秋花争艳而去改变自己,也不会因为世人的眼光与偏见而去怀疑自己,更不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便去放弃自己。它生而为木槿,便始终而为木槿,永远是秋日中一首美妙精致、淡然自得的小诗。 当泥土、钢筋、砖块与木条遍布宗璞心爱的小园时,其它为宗璞所钟爱的花都极少存活,往日争芳斗艳、耀武扬威的奇花异草,此刻都只能垂头丧气地屈于这磨难之下。而唯有它,木槿,一声不吭地爬出了那暗无天日的荫蔽,一如既往默默地开放着它那娇嫩而又精致的花,依旧无所谓秋日的凛寒,依旧无所谓百花的奇艳,依旧无所谓世人的褒贬。然而此刻的小园,早已沦为一片废墟,百花屈首,唯有木槿才是这劫后的唯一一点美丽。这是木槿以它温柔的坚持换来的胜利,也是它所本应得的荣耀。

旁人都说,生如夏花;而我却言,生如木槿。夏花之绚烂,或为朝夕,或仅一瞬,纵然万众瞩目,但这孤注一掷的美却最终还是无法诠释生命的真谛。但木槿之不屈,却正是这漫漫人生路上最为本真的东西。质朴而又不甘于平庸,温雅却又绝不懦弱,坚守着本真,也坚守着最初的自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朵木槿花,也许未曾身披荣耀,也许未曾受人瞩目,甚或曾被世人所摈弃,但正如木槿生而为木槿,我们也生而为我们自己,虽不免终属芸芸众生,却终究仅为独一无二。我们生而不为世人,自然也不需为了世人的眼光而活,不需为了他人便抛弃最初的自己。哪怕生于荆棘之中,哪怕身周遍布钢筋水泥,我们也需要这一份如木槿般温柔而不屈的坚持。

我们生于高楼林立的城市之中,放眼望去不过尽是灰蒙蒙的砖瓦水泥,身边的行人匆匆而过,一如小园之中的遍地废墟般令人窒息。但尽管环境如此,我们却终究还是这钢筋水泥筑就的森林之中跳动着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属大流而不同于大流。只有坚守着自己本来的颜色并努力向上,才能打破这灰色世界的冷漠,拼接出梦想五彩的画卷。

我愿生如木槿,本真而不屈于世故,温润而不折于困境;我愿生如木槿,做万千俗流之中独一无二的生命;我愿生如木槿,在灰色的世界之中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美丽。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400字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400字:

看完《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本书,感悟深刻,启发很多,让我更清楚地知道了该如何去教育孩子。原来它是一本来自芭学园内部的《教师手册》,书的内容既有对教育理念说明,也有对教育者的要求,还附录有芭学园的课程结构以及一日流程,书不是很厚,读完却令我回味良久。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芭学园的教师守则》,它对老师的工作内容进行了一些细致入微的要求。比如,守则中有一条说:不可以因一个活动而催促活动慢的孩子,而是要发现孩子的需求对他们进行切实的帮助。回想自己平常带班,总是比较着急,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状况常常会禁不住急得质问他们:“为什么我说了那么多遍,你还是做不到呢?”孩子茫茫然不知如何作答。

试想,如果我能静下来不急于催促,细心地观察他们的情绪,了解他们的需要,允许他们一时的遗忘或是突然出现的小错误,给他们多花几分钟去做准备,多一点耐心,自己多提醒一遍又有何不可?作者:吴珊玲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读后感400字:

这本书名取得很实在,如果一双鞋子不合你的脚,你会觉得舒服吗?当然不会,就如同教育,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就像孩子的脚,教育就是为了这种自然规律所做的鞋子,如果你的教育不适合你的孩子,那么你的孩子也就不会舒服。

通过阅读,对于爱孩子,我有了重新的定位,爱孩子不只等于喜欢孩子,以前觉得爱孩子就是喜欢孩子,其实这种喜欢是为自己服务的,也就是孩子成为自己享受的资源:觉得孩子可爱的时会喜欢他,感受到孩子不可爱的时候也许会不喜欢他,这种其实是在享受孩子,所以这种爱好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孩子,所以不是爱孩子,而是用孩子爱自己。读后感

·

真正地爱孩子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情感和责任感,你在任何时候看到孩子有困难都会不顾一切地帮助他,在你的眼里只有孩子,没有可爱和不可爱之分,如果你把帮助孩子当成你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情,看到孩子时,你的眼睛就会无意识地被吸引,那么肯定你已经爱上孩子了,这才是真爱。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作孩子成长路上的引领者,凡是孩子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允许孩子犯错误,让孩子在一次次失败中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只有做个有心人,充分发挥幼儿自主能力,适时指导,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幼儿才能快乐健康的成长。作者:陈冬冬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一)

黄招团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温州市兰衍局名师工作室推荐的好书,"教育是什么",我以前只知道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未曾深入思考研究和实践,初浅的以为就是上课的教学技术,显然偏颇大了。寒假之余,读了此书以后,深有感触。

《教育是慢的艺术》的作者张文质先生是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长期扎根民间,深入基层,关注一线教师的生存与成长,关注教育改革在中小学课堂的展开与困难。基于这种持续的田野考察和深切的草根情怀,张文质提出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的重要观点。这既是针对当下教育现状的一种理性反拨,也是返回教育本质的一种"心向往之"的努力。

生命化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以成全所有生命的价值为导向,执守教育的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之中。他要求我们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这些理念,是那样的陌生,又是那样的新鲜,并且轻轻拨动了我那已逐渐枯竭的心灵。

记得叶圣陶说过:教育不是工业,不比做零件,今儿高兴就多做几个,教育是农业,农作物的生长是有规律、有季节的,儿童的认知同样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认知的建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面对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任何想立竿见影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慢是教育的真谛。

教育是慢的艺术。万物都有季节轮回不能背离,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尤其是面对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小,动手能力差,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速度要放慢,慢下来教师才能注意到每位孩子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使孩子在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后,多给孩子提供创造,交流经验,合作学习的机会,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自我力量。

家庭教育同样如此。我的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像个男孩子,经常贪玩,不好学,粗心大意,不能持久。因此,她学习成绩谈不上好,单元小测试几乎没有满分卷。我看到她的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不该犯的错误,总是心急如焚。为了培养她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我尝试了很多手段,采用表扬为主的方法,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放肆表扬,想激发她的学习兴趣,头几天她还有点新鲜感,可好景不长,我的心情自然由高兴到沮丧。张文质先生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简直就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地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大人都有迷失、犯错的时候,何况成长中的小孩呢!于是我很快理清头绪,告诫自己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找寻更易于她接受的能帮助其改掉不良习惯的策略。在这样慢慢摸索中,到了期末,我不经意地发现女儿竟越来越出色,期末各项成绩指标令我喜出望外。

"慢"

"慢"绝不是懈怠。既然是一种艺术,那就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要学会等待,因为有一种爱叫做等待,十个指头还不一样齐呢!学生参差不齐,也许有的学生属于大器晚成型的,读小学时懵懵懂懂,若是逼急了,说不定埋没了将来的人才。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自信,对生命的珍视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只需保护他们内心深处对学习的兴趣,或许现在学的东西并不是他想学的,我们不必因为哪个学生成绩差而自责,那不是你的错,这不存在谁对谁错,是自然规律,我们要以一种淡泊的心境、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的坏习惯和错误,学会期待,期待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我相信有了慢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去期待,是能做到张先生老师期待的:"每一个孩子幸福、充实的童年生活,课堂上淡淡的、自然流淌的人性的美。"

中国的教育,多的是言论和"思想",太急功近利,缺少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教育是一种科学性很强的活动,应该严格尊重教育规律,才能真正取得有实际意义的成果。遗憾的是,这些年来,我们对教育规律研究得少,尊重得少。

其实人生也是慢的艺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则无心体验,细咬慢嚼才能享受美丽悠闲的人生!

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二)

微妙的教育

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有时候也需要婆婆妈妈,絮絮叨叨,非常有耐心。丰子恺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的老师李叔同。为什么孩子们都很怕很怕李叔同呢?原来李叔同非常有耐心,经常是低声下气、和颜悦色……这个低声下气里也充满了教育的意味。

我关心也关注了一个孩子很久——栎。他穿衣随随便便,早餐也是马马虎虎,作业经常没做。联系家长过来也总是说很忙,没法到校。有一次他又没完成作业,我就狠狠批评了他一顿。没想到他竟躲到桌底下,老不出来。估计平时他家长对他也是很严厉!我想,我这样对待他是不行的!孩子一定要健康健全快乐地成长!

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我单独找他谈话。这孩子也诚实,我问什么他就说什么。我让他坐在身边。我们的谈话开始了——

我:"孩子,你的学习基础并不是很好,为什么不去博扬(一个专业的教育公寓)?"

栎:"老师,我爸爸妈妈不让我去。"

我:"为什么?"

栎:"我爸爸妈妈想培养我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哦,你爸爸是做什么的?"

栎:"他在开出租车。"

我:"你妈妈呢?"

栎:"她在厂里打工。他们白天都不在。"

师:"那你中午吃饭呢?"

生:"就吃早上的饭。"

我心头一热:"你饭有没有加热?"

栎:"有。"

我摸摸他的头说:"你吃完饭做什么?"

栎:"我就自个儿玩呀,有时看看电视。"

孩子不很经意,我却眼眶有点湿了:就是这样的家庭,孩子没人管,放任自流,却美其名曰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我拍拍他的肩膀:"栎,你做得很不错!是个男子汉!既然你爸妈想培养你独立生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那你这样做对不对呢?记得吗?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乌塔》?"

孩子点了点头。

"乌塔是个独立生活的孩子。那你能向她学习吗?"

孩子又点了点头。

我竖起大拇指夸他:"栎,原先我只知道你很爱班级,会管好班级的长绳(是大课间同学们运动用的),也爱劳动,经常帮助老师擦黑板。现在我还知道你是个顶天立地的好孩子!我要在班上宣布这件事并表扬你!你竟然能管好自己,能独立生活!要是你接下来能管好学习,就更是个好男孩了!"我一激动,语调都上扬了:"你每完成三次作业都可以来跟我领一张红花争章卡(我们学校激励学生进步的卡片)。好吗?"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心得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从而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一位哲学家说:“一个随外在力量而行动的人,就是奴隶。”一个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独立性强的孩子一定会发展得好,独立性差的孩子一定发展得比较差:这是社会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也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这句话一点也不错。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我们家长对孩子有信心,就会觉得孩子时时在进步,浑身是优点。

相信自己能把学习搞好,积极努力地去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中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是事业上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情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老师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会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的心理,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雅斯贝尔斯在该书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优秀的老师在一个学期内就把一个全校成绩最差的班带到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绩。当有人问他是怎样教这些所谓的差生时,这位教师这样的回答,事实上我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补习,我只是每天上课前对我的学生说,你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只要你每天监督自己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多考一分就可以了。事实上,我的学生们每天都向着小小的目标不断前进,一个学期下来,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确实如此,激励孩子其实很容易,只要适当的鼓励孩子,让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孩子的自我激励也就产生了。这是一段我最喜欢的故事,因为我自己也常常面对这样的班级,有时候心里着急,就喜欢批评学生指责学生上课不认真,回去不好好做作业,甚至经常怀疑学生的成绩都是作弊得来的。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鼓励学生建立自信是最能改变一个人的好方法,却无法在实际中去做到呢?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些成年人在责任心之外,不可避免的有功利心。考试的排名,每一次的质量分析,多年来象大石一样压在我们的心头。我们总是微笑着说淡化排名,可是社会上却又特别重视学生的成绩。所以每次看到学生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忽略他们的纯真、可爱,忽视他们所成长的环境,他们叛逆背后隐藏的孤单与无助。看到这些学生我们常常很厌烦,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成绩不好。在应试教育的畸形标杆下,我们无奈地把学生取得优秀成绩作为工作成功与失败的标尺。我们给自己定下了宏伟的目标,然后把压力转嫁给我们的学生,恨不得只用几天时间,就把他们教得绝顶聪明。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小”的重要。不要小看一分,不要忽略最细微的进步,不要忘记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教育是对生命的关怀,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由衷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动力。因为,自然界中最能打动与震撼人心的就是生命创造的奇迹。而我们创造奇迹的人应该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那样,不为中高考成绩而折腰!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我觉得这是作者对教育最好的理解,是世界上所有教育要抵达的本质!

人,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让这个“人”站得顶天立地——“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很难很难。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

喜欢《《不做教书匠》读后感:教育是朵带笑的花》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一朵玫瑰花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