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汪国真诗集有感800字

读汪国真诗集有感800字

读《海子诗集》有感。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你看过几本中外经典名著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读《海子诗集》有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海子诗集》有感(一)

戴亮

在合肥上学时,爱好文学的我,头一次听到班长说起海子,当时并不想去了解他。当我嫁到怀宁后,知道了高河镇渣湾村就是海子的故乡,心中蓦然涌起一股想要了解海子的愿望。百度一下,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及更多的诗和生平,便跃然眼前。

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我喜欢这首诗,无法言说其中的真义,只是觉得自己心中的那根琴弦被触动了,一种发自最深处的声音,在周围荡漾,或许验证了诗在远方的感觉,亦或依恋某种共鸣。

想起三毛: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海子从渣湾来,想到哪里去?天空一无所有,伤感顿时倾盆而来。不,如果当时看得见明亮的星星,安慰会不会像自由的风,知道往哪个方向吹?!我的眼泪淹没了诗句,而你却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痛定思痛,你的痛是一种最痛的痛,是一种博大的痛,是对于世界时间人生的透彻思考后的绝望。我不知道我是否真正能体会到海子的心,白天的天空的确是空空的,人的心也空空的,是谁导演这场虚无缥缈的人生?生命的寂寞和悲凉,将诗人的灵魂清空,羽化。

逝者如斯,时光是一支无法回头的利剑。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如果不站在时间的高峰,我们总是感觉不到自己以及万物的渺小。多想停留在青春美好的阶段,不愿意和时间同一个方向行走。时间如果恒温三十七度该多好,让每个人都感受它的暖,在心中盛开阳春里的花朵!

当我知道:你把晌午的太阳一般火热的生命,交与冰冷的铁轨,我就像坠入丰收时节的麦芒中,和你一样再也离不开麦子和麦地!我不知道诗人,你无力偿还什么?你去了二十六年了,日子早已被镰刀割倒了一大片,剩下的青黄不接。长者的思念如麦草烧出的炊烟,一日三次,粮食的味道早已瘦得皮包骨,一切仍在艰难地继续!深深爱着你的人,如同深深爱着一块麦地,倾注了一生的爱、希望、泪水。

以梦为马的海子,是一个抒情诗人,曾说过,抒情就是血,所有作品都呈红色,都是用血浸泡过的,都是经过了火烙后生成的。海子用自己的勇气和热情,对抗这个张扬的世界。如果不是从明天起,就从当下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看看太阳, 和心上人,一起走在大街上;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也许是另外一种结局,真的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读《海子诗集》有感(二)

十九世纪末叶以降,诗人为形以上的原因自杀已经成为西方反思想界中的一个恒久的主题。美国诗人西尔维娅 普拉说:"死是一门艺术,是人的死其实等于是人的再生。"在我欣赏过许多已经死过的诗人所写的诗歌以后,我深深的认识到,诗人的死其实是为了他的诗歌的再生和涅槃。

说到这儿大家便会很自然的联想到我国现代伟大诗人海子卧轨自杀的不争事实。海子,男,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城外的高河查湾。1979年,海子15岁,当时他便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它拥有无边的想象力和丰富、深厚的文字功底,当时他说的一句话形容的很恰当,他说:大家可以想象海鸥是上帝的游泳裤。他从1982年就开始写诗,1989年3月26日卧轨自杀,当时海子年仅25岁,这是中国现代诗史的一笔遗憾。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材,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相信基本上的大学生都读过海子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也作为课文在高等学府中有高级教师授业解惑,而广大的学子都说海子意境深,那又有谁想到他写的这首诗是太幸福还是前途太美好?

曾经我在海子逝世20周年时写过一篇歌颂海子的诗歌,现在还存放在我的空间里,《献诗——给海子》:"1989 你展开敛布,缝住诗神撬开的头骨盖,皇冠金光四射,神继续流浪------2009 诗神老了二十岁,我带上干粮,王带上旧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一生其实是相当悲凉的,人间的3种感情——亲情、友情、爱情,他是一样都不曾完整拥有过。

海子的房间没有电视,没有录音机,甚至没有收音机,他不会跳舞,不会游泳,不会骑车。他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梭罗这人有脑子","端坐暴跳如雷的老人","另一边呢喃而疯狂的诗人",他的时间都给了这些人,他只有一个姐姐偶尔给他写信,他的亲情其实很残缺。

关于爱情,海子这生谈过四次恋爱,四次失败的恋爱在他的生命中留下无法磨灭的黑点,这与他的死有重要的联系。我曾经写道:"我为四姐妹抚琴,站在山冈上呜咽无声,瘦小的乳房滴下乳汁,滴在金黄的麦上。"海子也在他的诗歌《四姐妹》这样写道:"请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麦子。"而这"麦子"是海子经常用的喻体,此时用来形容了自己,绝望的自己。"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他死前2个月写的诗,看最后那个"只愿"一次,这都描绘出他的无奈,海子不是不愿意有情人终成眷属,不是不愿意在尘世获得幸福,而是想却得不到。

关于友情,他的朋友的确不多,有一次他出去酒吧喝酒,对酒吧老板说:"老板,不如你给我酒喝,我给你念我写的诗歌。"而老板却说:"我可以给酒你喝,不过诗歌就算了。"他没有真真的朋友,没有能懂他的朋友,在尘世与世人皆为陌路,或许这点更加坚定他离开尘世的决心。他在走的时候身边有一个桔子,在我看来海子把这个金灿灿的桔子当作太阳带离尘世,他最好的朋友。

"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海子在这首短诗《夜色》中它说明了它所拥有的与不曾拥有的。在此,我默默的为他祈福,但愿他在离开尘世后能获得幸福。

别子豪

读《海子诗集》有感(三)

他说他的幸福很简单:喂马,劈柴,环游世界,所以他要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他在尘世挣扎想获得幸福,可现实是一个沼泽,越挣扎的人只能陷入更深,终于,他明白并走向另一条他注定的路。轰轰烈烈的结束了挣扎,斩断对尘世所抱有的幻想,开辟新的道路到达他心中幸福彼岸。卧轨自杀,他以这种最唯美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幸福:喂马,劈柴,环游世界。然后,我们记住了他浩瀚的名字,他,海子。

他,愿面对大海,春暖花开。

孩子,建筑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相当一部分诗人的创作倾向。许多人都刻意的去模仿他,想写出一个飞翔的世界,可是,他们怎么也不会成为海子。只有那执著的灵魂,远离尘嚣的海子才能写出:"我不为了你才走的/西口外那么荒凉/你唱一支陇味儿的情歌吧/让野外开满你的名字//西北的姑娘/即使成为母亲/也是爱花的/你姓马/母亲便是称你为马兰//我噙着泪水/走过风生满潮的风口/从此,梦中会是安稳的/我坐在一块冰冷的石上/张望放羊的孩子/太阳血/洗过高原行走的父亲//我走过西口/让口外开满你的名字".那些类似于这首诗,乡土于恋情的诗意想象清新而辽远,却同时有一种飘忽的梦幻感。它们是属于燕园诗歌一条主导的流脉,属于海子的诗,有一种品格,即体验大于经验,梦想法超过现实感,最终营造的是自足于校内的纯粹情感化的思象空间。如果想去衡量这些诗歌最重要的尺度是否具有天赋的想象。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泰戈尔诗集》读后感作文


我喜爱读诗,不仅因为我没有耐心去读长篇文章,更是因为我在享受读每一首诗的过程,体会每一首诗独有的韵味。从这一点来说《泰戈尔诗逊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读泰戈尔的诗,就像置身于一片茫茫大海,它将带给你极大的吸引力令你爱不释手,又会给你极大的神秘感,因为你想要看透这片深邃的海实属不易。但是当你将心放到诗海里去体会时,你会感到身心愉悦。

手捧这本厚厚的诗集,细闻字里行间的墨香。在冬日的午后,阳光淡淡的晕洒开来。我仿佛看到泰戈尔那双闪着智慧光芒的眼睛,透过岁月的缝隙,亲切的凝视着我。泰戈尔用他的哲学和世界给了世人许多智慧,许多启迪。轻轻地翻,闲闲地逡巡。蓦然间,便会有一篇篇地美文闯入眼帘。 那是一个植根于印度哲学思潮,成长在印度文学的海洋又徘徊在印度艺术的月华之中,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诗人的肺腑之言。是泰戈尔对生活的认识,对宇宙的思考,对生命的遐想……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极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们生活着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尖叫之中,以及广告的漩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

“毒蛇/处处吐出剧毒的气息,/讲的是温文尔雅的和平,/听起来活像是嘲弄。/因此,在我去世之前,/让我对各处正在准备/向恶魔作战的人们,/致以我生平最后的敬礼。”

泰戈尔这样写着,他笔峰犀利,讽刺尖刻而辛辣地砰击了在中欧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全诗慷慨激昂,包含了爱国主义的深切情怀以及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诗人反法西斯,反帝国主义的,反殖民统治的正义感。他遇见到二战的即将到来,追求和平与光明,热情鼓舞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这是泰戈尔作品“金刚怒目”的一面。

泰戈尔的诗,没有普希金的雄健壮阔,没有海湿的甜蜜梦幻,没有拜伦的气悍心魂,也没有雪莱的浪漫如风。他的诗是优美的画,无声无息,水乳交融。他艺术的魅力和思想的广阔,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境界。作为诗人,同时又是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的泰戈尔。他的每一首诗,都燃放着炽热的精神火花,照亮读者的心。让世俗世界中,这些奔波与功利、名望,甚至被嫉妒与金钱附身了的人们,心臻得以触脱和净化。“光风霁月”,“金刚怒目”,泰戈尔的诗篇如春潮泻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虽然诗人的一身经历了许多坎坷与痛楚,但他的哲学和思想是光辉的,是快乐的,是博爱的。

他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这样美丽的句子,长长短短,浅吟,深绕在我的耳边。生命有许多种形态,生动的,沉寂的,忧伤的,热烈的······若我的生命能够停留在热烈的夏天,凋零在沉寂的秋天,就像是一片叶子一样,恣意的绿,不管狂风暴雨,肆意的笑,不管烈日炎炎,那便不枉此生罢。也许太过哄闹的生命,像是夏日鸣蝉般有喧闹之疑,但也决不能平庸的度过一生。信乐团《北京一夜》里唱道:“不管你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虽然我轻如尘埃,但一粒尘埃也必须活的极尽姿态。

他说: 如果你因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

读到这句话时,我心里轻轻一动。虽然这是一句早已被人们熟稔于心的话,但我还是被它打动了。泰戈尔是伟大的,他将他的思想,写成一句句话,轻轻的解开我的心结。一生中,总有许多的失去,有些失去可以挽回,然而有些,只能被岁月抛向虚无的过往,用我们不长不短的一生去遗忘。初中毕业的时候,我与最好的朋友上了两个不同的高中,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我内心感到十分的难过与不舍,但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她写给我信里的一句话,她说:“也罢也罢,将离别愁绪揉进那团废纸中,一起扔进垃圾桶,前方还有更美的风景在等着我们。”既然无法改变和挽回,不如洒脱放弃,至少我还能仰望星空。我还是能够一如既往的向前走。

他说:我的存在,对我是一个永恒的神奇。这就是生活。

越读他的诗,越发现自己是置身在一个浩瀚的星空之中。他深邃的思想,是点点的繁星。记得有一位文学家说过,每当他仰望星空的时候,他都想落泪,因为他确确实实的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我读泰戈尔的诗的时候,亦是如此。他对生命有着最赤诚的热爱,最热烈的希望。像一个孩子般的去拥抱生命。自己本身的存在就能得到乐趣。无论悲欢离合,酸甜苦辣都要品尝,这是生活赋予的。我想就仅仅因为自己能够存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中的各种滋味都是值得感恩的,现在,我这样年轻,能够微笑哭泣看不穿。

泰戈尔说了好多好多,他的愤怒,他的热爱,他的理智,他的悲伤,他的沉默......

他像是一个坐在我跟前的长辈,向我娓娓叙述那些生活之内,时光之外的事。

玉珍诗集《喧嚣与孤独》读书笔记1300字


玉珍诗集《喧嚣与孤独》读书笔记1300字:

《喧嚣与孤独》是湘籍90后青年女诗人玉珍的第二部诗歌集子,也是“第30届青春诗会”系列编辑出版之一,它诗意展示了青春世界里的孤独、苦闷、忧郁、彷徨和成长的一幅幅生活景观图。

首先,《喧嚣与孤独》是站在现实生活世界的高度,以轻盈、委婉,略带坚硬的笔调,出色地反映了彷徨在孤独世界里的诸多现实生活写照,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幅真实存在的青春画卷。书中九十八首诗几乎都是围绕生活、成长、所见、所感,以“我”的视角进行诗意书写,形象地记录了你、我、他(她)在现实世界里的点滴生活。诗歌在文本中所描写的生活景观都是以小见大,看似琐碎实为宏大,从自我成长的生活境遇到他人的生活世界,从内心的孤独到外在生活的挤压,从山川河流到一个村庄,诗人都在诗行里真实跳跃,正面勾勒。诗人在诗作中没有讳饰青春的骚动,内心的彷徨和敏感的爱情。诗中的每一行都有着“遍地都是人,你为什么孤独?”这样的主题疑问。

其次,玉珍的《喧嚣与孤独》有着自己独特的诗学张力,每一首诗除去外在的字面意义都有着内在的感情色彩或暗示意义,使读者能从外延到内涵深入探究出诗歌语言潜在意味的审美情趣,从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恩斯特·卡西尔曾说过:“我们一进入审美领域,我们的一切词语就好象经历了一个突变。它们不仅有抽象的意义,而且还熔化融合着自己的意义。”当我翻阅这本诗集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自觉呈现。从诗行中流露出来的诗歌语言,它一方面在描摹、解说、陈述、阐发客观对象;另一方面在表现、抒发、咏叹诗人的心绪、情思、意蕴。这是一种不确定的、诗人自己的意义,是审美意义上的信息。比如《劈柴》:“甩斧的时候我是一个刽子手/劈得越准越过瘾/这是暴力的快感么/一秒钟就能将它们一分为二/在我手下如炸开的星火/多好的木头,像白花花的遗骨……”这首诗的双层结构是很明显的。字面意义是对劈柴这一琐碎生活的形象描写,但内涵却将“我”融入其中。这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是诗的字面外延义提供给我们的语义信息。但诗的意义绝不会到此为止,诗的语义层面下面,隐含着深层审美意蕴,木柴实际上象征着诗人自己。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体验到了一种超自然的东西,这种东西与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相契合,于是诗人移情自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

再次,《喧嚣与孤独》有着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色,现实生活的再现、懵懂迷惘的爱情、青春苦闷的成长彷徨都有着浓郁的诗意和深刻哲理的高度。在残酷的现实生活面前,诗歌语言中的小人物,自然景观,情感喧嚣都流露出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读书笔记《喧嚣与孤独》的笔调低沉、坚硬;语言简洁、明了,朴实生动的诗行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感喷发,富有青春激情的正能量。但就诗歌文本的创作上来看,《喧嚣与孤独》诗意书写的生活景观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挖掘单调。诗歌作品中的这些不足,带有一定年龄限制和生活阅历,然而,这些都只是白壁微瑕,不影响诗人诗作中的艺术特色和语言张力。

《喧嚣与孤独》呈现了一幅幅青春画卷,读它,更能体悟到青春成长的彷徨、孤独、苦闷、忧郁的人生历程。同时,《喧嚣与孤独》也代表了中国90后诗坛里的一枚玫瑰,它必将成为新诗发展的一个见证。作者:刘仁普

风铃子诗集《三千》读后感心得体会


风铃子诗集《三千》读后感心得体会:

文|刘健。清明时节,新茶上市。我是好茶之人,自然买了些新茶,想是要感受一下春所赋予的茶的味道。

爱茶,爱花,爱春天,自然多少也会爱诗。

恰好,我们商洛青年作协主席、著名诗人、陕西省作协会员风铃子的新诗集《三千》出版了,诗集与新茶一经搭配,便就给这个时节带来了几分明净。

品茶,读诗,霎时我就有了文人墨客的躯壳了。

突破这个躯壳,我深入地静心拜读了《三千》之后,浑然间自己仿佛已然有了诗情,有了更高的一种无语言表的品位。想必这正是诗的力量——寥寥数语,就可以用高铁一般的速度抵达你内心深处最柔软、最清澈、最脆弱的地方,如小石子投入到了心的湖泊,总是要荡起一圈涟漪来。

在风铃子的笔下,爱情是美好甜蜜的,更是奔放自由的;风景可以静若处子,但也可以动若脱兔;失眠是孤独的,但也可以导演一幕又一幕的恋情;白是白色的,可以是一页白纸、也可以是一场白雪、一袭白衣……这一切的引申、想象、对比都赋予了意象本身更具有灵气的生命,在诗歌的世界里,这些生命活灵活现,被读者捕捉着、呵护着、心与心地碰撞着。

至此,我真正读过两个人的诗集:一个是遥远的传奇诗人海子,在他魂归山海关那两条冰冷的铁轨之后的许多年,我在语文课本上读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来被他的故事所触动,也就渐渐地接触了他更多的诗,直到买了他的诗集一路从陕西带到重庆、湖北。那个时候,我也学着写点诗,但并不用稿纸,就写在海子诗集每一页的空白处,也相当于对海子的诗的领悟吧。

海子跟史铁生一样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让我认识到苦难其实是一本书,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对这本书最好的读后感,引领读者提前认知苦难和折射美好。海子,带着一个桔子和一本圣经,离开了我们,他人生的最后一首诗是一句很简单的话: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这或许正是他对生命渴望的自由所作的最后阐述,让自己的灵魂轻松上路。但他那一首首厚重的诗,却是值得我们在每一个孤独也好、幸福也罢的时刻用心去读。

第二个便是风铃子,我称呼她为冯主席。从诗人本身来说,我只知道她个性、多才,对生活感受颇深,对诗歌感情炽热。

读过她的《三千》之后,我又拉近了距离,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一个女诗人的成长、成熟、成功。她用热爱和坚持,使自己成为了大师级的人物,即便脱口而出几句,也会是一首耐人品味的好诗,这当中有这么一首:立春后/进入慢时光/天慢慢地黑/慢慢地亮/我慢慢等天黑/我慢慢等天亮。透过这简单的天黑天亮,反映出来的一个春天的温暖、一个是孤独的冰冷、一个是慢时光的慵懒、一个是等待的漫长。带领着读者几分钟内就经历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很有意味。

在风铃子的诗里,时常会出现“白”这个字眼,我理解为这是她的惯用意象。对比起海子的麦子,风铃子的白看似简单,实则包罗万象:白是雪,富有诗情和浪漫;白是一件衬衣,随性自由大方;白是一朵海棠,纵然无香却依然点缀着春天;白,也可以是一张纸,一如武则天的无字碑,是非好歹,任由评说。

海德格尔说:“只有在诗意中,人们才真正地发现和拥有他的世界。实际上,诗是真正让我们居住的地方。”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诗,就是这样点缀着生命里的一切躁动和平静,刻画着生命里的现在、描绘着生命里的未来,于无形之中,滋润着生命之花的绽放,抚慰着沉默不语的伤。

因此,感谢着每一个为我们写诗的人。

读《日月》有感


暑假甚是漫长,闲来无事便只身一人去书店走走,无意间看到了安意如的《日月》这本书,日月为明,如照耀在人心中的那一盏明灯。简介说,《日月》是作者在西藏获得灵感,历时四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这是用纯美散文式语言写成的一部告别欲望、重返净土的灵性之书,《日月》亦是一曲融宿命与情感,历史与现实于一体的人生咏叹,故事中主角恰似仓央嘉措的今世。小说中,现代都市的浮华虚荣与雪域高原的纯洁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在展开主人公故事和命运的同时,亦将自己对西藏的感情,对藏传佛教哲理的感悟和理解贯穿其中。

于是便买下了书,开始了如饥似渴的精神的徜徉。一心向往已久想去亲临的西藏,原以为是净空的圣地,以寻求安宁祥和的心境。深读《日月》后发觉更是一本令人成长、超越、觉悟的灵性之书。那几日我浮躁不安的情绪已然被这书中的文字、意境所感染,一切烦恼与不安随之消失,仿佛置身于西藏的大草原,心境开阔。

在我的印象中,仓央嘉措是个很值得研究的人,他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着本心,哪怕是成为了政治权利争夺的工具,哪怕是成为了万人敬仰的活佛,他也保有自己的个性。那么,今世的仓央嘉措,又是何种模样?

书中的主角尹长生,从小天资聪颖,非常受古修拉们的喜爱,他仁慈的师长也都极富智慧。但是随着尹莲的到来,长生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随尹莲来到了北京,在繁华的大都市中,接受着别开生面的教育,身为军人的“波拉”对他要求也十分严格。长生在一个不太喜欢的环境中成长,却又为了姑姑尹莲而隐忍努力,成了尹莲各方面的得力助手。之后的长生在商场中沉浮,体验了人性的丑恶,充满欲望的都市终于迫使他回归净土,回到自己的家乡——西藏,他在布达拉宫前虔诚叩首,转山转水,只为洗尽铅华。

尹长生是我喜欢却遥不可及的男子。他深刻,内敛,沉默寡言,纯良,自我牺牲,无私,宽阔,懂得成全和表现漠然,内心却热烈而坚定执着。他对尹莲的爱,跨越年龄差距的爱,超越身份的爱,一种遵循内心所向的爱,一份不得不隐秘深藏却又无悔承受和付出给与的情感,这种爱不是单纯的恋母情节,而是一种天性,就像我们天生喜欢大自然的美好,是一种遵从内心的本能的情感,一种纯粹男人对女人的爱,纯净洁白,热烈如火,却有淡然如水,细腻之中透出强大的力量,狂热之中散发如水温情。我若有他万分之一的勇敢与淡然,我定会一身轻盈。书名《日月》,以我之解是暗示长生是这样一个有着日之光芒万射的强大光源和月之清冷的气场特质的男子,他的情感必然也是如日月一样,散发着温暖的力量,却注定隐匿在黑暗之中。因为不得已,长生成全尹莲和谢江南的圆满,独自承受内心煎熬和孤寂,强大如长生,这样一个有着聪慧宽阔的佛心,依然无法逃脱爱情带给他的枷锁和痛苦。缺憾的存在,无损事物本身所具备的魅力和美好。自由和爱情也许真的很难并行生存。取舍变得意味深长。得失因此更加意义非凡。长生甘愿为此默默转身和隐匿。但这并非最重要的,尹莲的出现和存在其实就是一个契机,她来引领长生认识和去向他的根源和归宿所在。长生势必要经历这样的情感洗礼和生命历练,才能够意识到当初他离开寺庙时住持说的那番话:次仁;无论你走的多远,无论你将来经历什么,都不要忘了,自己是谁,不要忘了,这里是你的故乡,当你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就是你该回来的时候。但是若非尹莲将他带走,义无反顾投向未知的繁华俗世,日后的长生又怎能懂得住持的话中深意呢?所以与其说是长生成全了尹莲,不如说是尹莲唤醒了长生沉睡在心,圆了长生的梦。那么在最初时,他们的相遇也都可解了,这是必然的,他们势必要在彼此的生命中走过,相互依存,然后分离,相忘于俗世。

即使经历了那么多,长生的心依旧那样明净,回归家乡时,仅有三十几岁的他已有了七十几岁的沧桑。世事难解,一个几经商场勾心斗角的商人,竟是如此向往那片圣地,竟是如此渴望一颗圣洁的心。或许在尘世中,就应当保持着那一颗本源之心,“在人群中有独处的心,独处时有人群的爱”,这也是颇有佛学见解的台湾作家林清玄的话,就如本书中的主旨之一一般,最终的索南次仁有着索南次仁的心,有着尹长生的爱,在爱与宁静中织出了一支美好的乐曲。之前的种种爱恨情仇在乐曲中瞬间化为乌有,所有的一切被重新定义,就像重生一般,新的索南次仁在结尾中诞生。

正如安意如所说的,那些在人世间滚打摸爬的人,是否守着心中的最后一方净土、一丝光明?是否会在寂静无人处独自叹息甚至咆哮?但至始至终没有觉悟,自己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真的是那至高无上、手握大权的统领者?但这又是与别人钩心斗角、处处提防得来的。如果可以,我愿做个清清淡淡的人,没有过多欲望,心如明镜,情如日月,胸怀坦荡,昭然若世。

细细品味,发现这是一个自我拯救自我超脱,迷失却又寻找自我的故事。它让我明白人生就是一次长途跋涉,在万千变化的风景中,我们是否能坚持自己最初的模样,我们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行走和前进都是为了回到最初开始的地方,行走和前进只是一个过程,一个寻找自我的艰难旅程。最难的是放下,最容易的也是放下,放下之后,只愿与你,平淡此生。

相信《读《海子诗集》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汪国真诗集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