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朱尔多读后感

朱尔多读后感

读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中外经典名著。读过经典名著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在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心得体会,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读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本学期,我细读了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作为一名教师,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这样写到: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这一句: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朱教授说的好,“一个没有爱心的老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未来的教育家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我们要真诚的热爱学生,才会在愿意与你交流,乐意与你一起分享学习和生活的快乐。我觉得教师爱学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信每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探索,是他们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生活的烦恼。也最终让你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要相信一份耕耘总会给你成倍的回报,只是有时候你的付出不会马上见效。但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

我想,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先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总是要求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不行了,而应该是一条河,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惟有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而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让自己充满活力。一个理想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多写一些教育感悟。

我想借用朱教授的一句话: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

今后,我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用我的爱心,用我的努力,用我的激情耕耘在教育这片土地上,是自己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我的理想教育》读后感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永新教授《我的理想教育》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生命。

一、学会赞美他人

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需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我们本该赞美他们,我么也必须赞美他们!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二、学会把握机会

我们的教育工作它正在经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之所以会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的,他不仅可以从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发现了那个“伟大”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学会利用时间

课堂高效益令学生喜欢,学生坐在教室里,其实是在投资,投资为了回报,每个学生投资一样多的时间,可为什么这个班的学生学得很好,那个班却很糟糕?因为效益不同,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学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飞天外,到头来一无所获,这就是浪费生命。金子般有限的童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我们的课表,被一点点用蛀虫爬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我们要心向着孩子的快乐那么学校就成了孩子延续在家庭、父母之外的地方,他们自己流淌、享受着快乐,当然更需要学校这个快乐之地为他们创造快乐!

总之,教师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正确的思想、执着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提高。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3000字-一名教师的教育理想之路


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一直以这些标准来激励自己,要求自己,促进自己。

一、理想是我前进的目标。

理想是人们奋斗的目标,有了它才有了前进的航向。教师从事的工作是为了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每位教师都为自己设置一个目标,使自己的行为能锁定在这个目标上,不断地进行自我挑战。面对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热情,追求真理的执着,被深深地感染。我走进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徜徉于学习的海洋,一起采撷智慧的火花,我快乐着孩子的快乐,烦恼着孩子的烦恼,幸福着孩子的幸福。我爱教育事业,因为教育赋予我崭新的生命;我爱学生,因为学生赐于我无限的动力;我更在乎学生,仅仅因为学生在乎!随着新课改的到来,我不禁产生困惑:如何上好语文课?带着困惑,我乐此不疲地追寻着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现在的我心中经常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爱因斯坦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我豁然开朗。因为有了这些追问,才使我的工作和生命更有意义。

二、认真是我工作的态度。

认真是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而态度决定一切。学生是正在成长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这无疑要求我要像对待绿叶上的露珠一样认真精细的善待每一位学生。

如何让学生享受教育,享受语文?课堂是基点,是生命的源泉。一直记得一位教育名师的话:用一生的时间去备课!我感觉到这句话的份量,正是在它的指引下,踏踏实实地铺展我的教育历程。我认真学习教育新理念,创造性使用教材,为学生创设富有情趣和挑战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堂中时而静谧无,时而欢呼雀跃,激烈的擂台赛总是让他们忘了下课,即使下课也意犹未尽。在探究学习中,学生爱动脑筋了,会动脑筋了,胆子小的敢上台了,胆子大的俨然成了一个小老师。他们每一个会心一笑使我欣慰,每一个摇头皱眉使我不安,促使我深刻反思,及时调整。正因为时刻把学生装在心里,才使我坚持上好每一堂课,才使我教学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的生动活泼发展,撑起一方蓝天。

认真的人会时时处处都完善细节。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作为认真的教师,应懂得:教育无小事,事事为育人;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一切。我一直用它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与学生交往中我用一双认真的眼睛,对待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见微知著,及时指点,对于成长中的亮点,善于捕捉,及时鼓励。

三、学习是我进步的阶梯。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会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是教师最紧迫的任务。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利用网络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孩子学习,是我学习的法宝。

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一本好书像一艘船,能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教育名人薛瑞萍说:教书的人啊,自己先就不读书,这可怎么得了!所以,我要求自己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多的书,用眼睛用耳朵,用双手,用心灵我读教育名著,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珂、杜威、陶行知、魏书生大教育家伟大的理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年轻的心;我读教育报刊,读到了优秀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它们是我工作的好帮手,形影不离的好伙伴;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道德素养,所以经典的文学名著更不应该束之高阁,而成为我们平时经常享受的精神食粮。

利用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记得我最早接触的是人教论坛,在那儿碰到了很多优秀敬业的老师,这无疑给我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

向实践学习,实践出真知灼见,实践长才干。在学习借鉴中尝到甜头,在尝到甜头中不断学习,我大量阅读各种教育教学杂志,由看教案发展到看论文,由此我成了学习的好手;然后在不断学习中不断实践,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反思,思考教学成败,思考创新教法;接着在不断反思中不断总结,在不断总结中不断提炼;最后在不断总结中不断交流,在不断交流中不断升华。我的教学水平就是这样慢慢得到进步的。

向孩子学习,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我经常抱着一颗非常年轻的心,与他们沟通,去理解他们,才赢得了他们的喜欢和信任。

四、爱心是我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我始终人为,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爱心,只要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奉献给孩子们,献给教育事业。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人问我:什么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我将毫不犹豫的回答:倾注于儿童的爱。回想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时在课堂上有些孩子确实很不听话,我也狠狠地批评过他们,但效果好象并不太好,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孩子们有思想、有想法,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听话,首先要走进他们,了解他们,与他们交流,谈心,用一颗真诚的爱心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很受启发,希望与大家共勉:爱的力量是伟大的。阳光之爱可以熔化冰雪,春风之爱可以萌发草木,雨露之爱可以滋润禾苗而师爱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她与母爱、友爱一样是人类最圣洁、最美好的感情。当教师以一颗赤子之心,以师爱的力量去教育他的学生时对教师而言,可以激发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穷的精力,教师对学生的爱必然使教师趋向学生,缩短他们和学生之间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这样的教师什么样的教育任务不能完成呢?对学生而言,他沐浴着师爱的阳光雨露,感受着师爱的似水柔情,必然亲其师,信其道,什么样的教育不能奏效呢?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是导师,是慈母,是朋友。给导师般的厚爱多一点教导和激励,多一点严格和期待,多一点训练和督促,多一点召唤和鞭策;给学生以慈母般的仁爱多一点信任和搀扶,多一点温暖和体贴,多一点呵护和爱怜,多一点表扬和鼓励;给学生以朋友般的挚爱多一点平等和尊重,多一点帮助和支持,多一点理解和关心,多一点肯定和赞赏。谁都会犯错误,孩子不是圣人,他们就是在不断改正学习中成长。批评时若能换个角度,试着用爱的春风去吹拂,无论怎样的荆棘都会被吹出浓浓的绿意来的。

五、责任是我前进的动力

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我们经常埋怨社会,但是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所诅咒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自己所塑造的,所以教师不要逃避责任。作为一个理想教师,他应该非常关注社会,非常关注人类命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只有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课堂里面和学生讨论环境、人口等问题,才能唤起孩子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如果教师们整天关心的是名次、分数,孩子们的心胸怎么能开阔?学校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应该是息息相通的,而现在却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学校的生活很无奈。因此,要使学生更好地生活,要使今后的社会更加理想、更加完美,首先要净化我们的校园,并使我们的学生具有人文关怀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总之,教师人生需要生命的活力,需要生命的激情,需要生命的灵动。教师人生需要感动。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家长,感动社会,感动中国,感动未来。当然,教师人生还需要责任,需要体验教育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1500字-如何做理想的父母


作为中国千千万万的家长,大都会陷入这样的怪圈。他们都知道疼爱孩子,但是却不知道如何爱,错把宠爱、溺爱当成爱,往往最后的结果只会害了孩子,让孩子娇纵无度,最后无法无天,不服管教,而父母也身陷其中痛不欲生。

我们也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至关重要性。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和迁移默化的作用。那么如何做一位有智慧的父母呢,我想这是很多家长都面临的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第一,把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道德完善放在首位。

健全的人格归根到底就是让孩子有爱心、有责任心、善于沟通、并承担责任。而道德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无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有最基本的底线。而这个底线就是规则,所以从小要培养我们的孩子,要有规则感。如: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见到师长要问好,长辈说话时不能乱插嘴,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能随意走动,按时完成作业,餐桌上吃饭时要有礼仪等等。这些看似日常的非常小的规则,如果一直坚持下去,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第二,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凡是在学校表现好、成绩优秀的孩子一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爱自己的父母。而那些问题学生,往往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如果爱孩子,首先,请父母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爸爸对妈妈的爱是最好的榜样,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内心会更加的安全和自信,走入社会以后会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其次,要学会沟通。一切关系从沟通开始,沟通可以缓解家庭中的冷战、紧张的氛围,也会让孩子敢于表露自己的心声。 最后,父母要尊重孩子。父母不要害怕孩子出错,要让孩子学会在错误中成长。不过多的干涉批评孩子让他们无所适从,缩手缩脚,导致最后无所作为。只有在安全的、愉悦的、轻松的环境中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表现于欲才会充分的发挥出来。

第三、多进行表扬鼓励,不进行侮辱性批评。

哀莫大于心死,父母对孩子的失望意味着真正教育的停止,而孩子对自己的失望意味着进步的停止。信任和自信是一个人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目前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有时就是不断的摧毁自信的过程。现在很多的家长都在扮演刽子手的角色,好心办坏事,好心办错事,用温柔的手做了非常残忍的事。

中国的家长挑错思维很严重,并且他们十分的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因为家长们害怕一旦表扬孩子,他们就会骄傲、会自满、会不进取,而往往过多地放大孩子的缺点,对他们的优秀之处却一笔带过。这样就导致孩子们没有足够自信,容易自卑,所以家长们,我们要相信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巨大潜力,而您的相信,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一种认可,一种期许。可以让他们对自己有更大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这是周弘父亲的教育心得。所以从此时此刻起,家长们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点头的赞许,一个大大的拥抱,一个肯定的目光都会让孩子们扬起希望的风帆。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让我们家长做一个有智慧父母、有远见的父母,会成长的父母,做孩子你心目中的理想父母。

读《法学教育的理想》有感


读《法学教育的理想》有感

"当自觉对法学稍有感觉时,大学的课程表上只剩下半学期的课。"这种对专业的不自信感,是因为"法门深似海"、法学过于艰深非,笔者这样资质愚钝的学生无力掌握?还是法学教育出了问题、没把我们教好,要负"产品责任",这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KI,遇到了北大法学院葛云松教授的《法学教育的理想》一文(载《中外法学》2014年第2期),于是对以上问题有了些许感想。

葛教授文章,贯穿着对清华大学何美欢教授的追念,本文在此也对先行者深表敬意。

葛教授在文中对法学教育的描述非常真实、坦率:"(大陆学生)一方面能对前沿的、深奥的东西如数家珍,滔滔雄辩; 另一方面不屑学习基础知识, 对基本知识只有单薄的、贫乏的认识"、"在大多数的课程中,学生只要大体留心听讲,考前突击一下笔记即可取得不错的成绩".笔者在大部分课程学习过程中也有这样的感觉,大部分课程只是对知识体系的解说,而这种知识体系的输入——似乎并不需要什么专业能力——识字就行。

一种专业教育有没有效果,检验法则就是经过这些教育的人和没有经过这些教育的人有没有差异。我也参加过很多讨论活动,一些奇奇怪怪的问答让我不得不怀疑6500元的学费是否合理。面对一个案件,有的人是说个结论,然后一个大帽子一扣:"这不公平"、"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这侵害了合法权益";有的人倒能说个专业概念:这违约了、这侵权了、这正当防卫呀,解释理由却是乱七八糟,各种法律事实的构成要件混在一起乱说;还有一种现象是,根本不去归纳要件事实,而是把一堆未经"提纯"的原始事实罗列一起,就自以为完成论证了。

嘲讽这种现象,绝非我自觉良好、没有类似问题,我也经常被批"无逻辑"云云。但值得反思的是,以上这些东西,一个没学过法学的人也能搞的来,"公平""诚信"这些大概念谁不会搞?"违约""侵权"这样的名词也容易学嘛,罗列事实这种工作更是不识字的人也能做了。要是法律工作真能如上文那样处理,学费降到650元,对学生也是"显失公平".

问题出在哪?出在"专业"这个词上,什么专业素质才是法律人特有的?我们没搞清。这是断案的能力呢,还是立法的能力呢,还是评论的能力呢?葛教授比较德美法学教育后提出:"法学教育应以法官能力为导向。培养法官能力,主要是培养法教义学上的知识和能力。"我对此也深表赞同。法教义学,简单的说,就是成文法主义下的法律解释与适用学。法律适用,无非就是在法律和事实间搭起桥梁。法律这一边,需要架桥,因为法条那高冷的文字和艰深的术语不是仅仅识字就能把握的;事实那一边,需要架桥,因为原始事实是杂乱无章的,需要我们对照法条进行筛除与整理。桥搭起来,案件也就明了了。当然,在这运用之间,少不了价值判断与利益衡量,但这并不主要,解释到位了,公正不会偏离太多。正如葛云松教授评论道:"法律解释以及法律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在无形中浸润于其中所包含的法治精神。最理想的法学教育是,一个法律人哪怕亳无理想主义的色彩、满心名利思想,但是当他阐发法律问题、解释法律条文时,却可以将法治的精神贯彻在其中。相反,一个法律人如果充满对"法治"的激情, 却不懂得如何在具体工作中运用它,仍然不是合格的法律人。"

反思我们的法学教育呢,的确是法教义学不昌盛、不发达。依管见,本科阶段绝不要教学生怎么现行法如何落后、如何去"批判创新",而是扎扎实实教基本理论,传授"读懂"法律的技术。民法中的请求权基础方法,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分解方法,这都是基本技术。笔者非常同意一位授业恩师的观点:为什么王泽鉴教授的请求权基础理论在大陆这么"受尊重",在德国、台湾无此风靡?因为这些基本方法在"法解释学昌盛"的国度太寻常了,就像在共产主义神州大地,人人都有唯物主义头脑,所以介绍"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小册子不会再热卖。话虽这么讲,要解决问题,现阶段还是要提倡、宣传这些基础性读物,甚至说就是套路。

问题发现了——就是我们专业技能不行,基本套路没学扎实。那么解决方案呢?葛云松教授提出的方案有:加大基础课程比重、开展案例研习课、本硕六年连读等。当然,这些方案都困难重重,加大基础课程,宪刑民学科鼓掌,其他学科一定拍砖;开展案例研习课,专业教师、时间配置都是问题;本硕六年连读,教育部决策可能一考虑就是十几年。当然,视及我们华政这样的老牌院校,改革更是不可能了:很多学生的主干课居然是一二百人一起上的,这还案例研习个什么?老中青教师思想观念、知识背景各异,法教义学能否得到普遍认同还是个谜,遑论普遍落实。另外的趣事是,现在市校两级领导喜欢"飞行检查",狠查逃课,殊不知学生皆是经济人,若课真有用,他们岂能浪费学费不出席?都是只抓形式,不搞实质。当然实质内容,上海市、学校都解决不了,他们也只能抓形式、搞套路了。

葛云松教授最后说,"如果医学院的教学质量差, 让不合格的医科学生变成医生伤及无辜患者,医学教授们恐怕应当心中有愧。不合格的法科毕业生的危害性似乎并非这样明显、直接, 但是其对法治事业以及社会的伤害却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自求多福,自求少作孽,祈祷轮到我们这拨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时,不要对社会"伤害甚多".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朱尔多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