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山居笔记有感800字

读山居笔记有感800字

读《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有感。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在我们阅读完一部文学作品时,心中就会产生很多的想法。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为此,小编特意呈上“读《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有感”,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读《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有感

一、有想法就要行动—购书向作者学习

我从2013年就开始用印象笔记了,但中途断断续续地换过其它的云笔记,现在还在同步用印象笔记和为知笔记。有一天突然发现有一本李参老师的书《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于是毫不犹豫地下单了,很幸运还买到了签名版。一直就是李参老师的铁粉,跟着她分享的博客文章等学习,学习中大多数是跟着做,难免会有一些know-how的东西需要去探究,于是这本书算是很系统地给我答疑的指导手册。

二、打造自己的个人成长系统

2.1《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简介

正如邹鑫老师在本书的序言中所说的,这本书不是告诉大家印象笔记怎么用,而是怎样让印象笔记为我所用,满足知识工作者的不同需求;不是讲解的标准用法,而是私人多年使用后的体验和绝招呈现;不仅是知识管理的工具书,更重要的是对个人成长系统,自我提升领域的神器。

本书按照顺序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

建立思维的秩序

建立信息的秩序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建立个人信息库

建立个人任务管理系统

记录你的人生轨迹。

2.2 打造个人系统的必要性

其实整个章节看下来,作者就是在递进地介绍如何打造个人成长系统。系统是一组相互连接的事物,在一定时间内,以特定的行为模式相互影响,例如人、细胞、分子等。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有系统来维持或保证自己围绕自己的目标稳定地运行,包括时间管理,任务管理,知识管理等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管理不好时间,自己制定的目标或分解后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缺乏相应的知识或获取知识的效率低就会影响你达成目标的效率。所以我们要设法去打造自己的系统,用系统来保证自己目标可达成。

高地清风老师给这本书的推荐语: 有效的改变不能靠意志力,而是要靠容器。容器就是当你身处其中,不花力气就能自动改变的神器。

这里的容器就是系统的概念。

邹鑫老师在《小强升职记》中也提到"优秀的人有优秀的系统,普通的人有普通的系统,失败的人没有系统!

所以打造自己的个人成长系统很重要。

2.3 怎样打造个人成长系统

2.3.1 改变你的思维模式

要打造系统首先要改变自己的传统思维,也就是第一章作者强调的建立思维的秩序,有好多时候我认为脑子是用来记忆的,直到接触了GTD后才改变了这种认识,脑子是用来思考,创造灵感以及决策的。那么既然脑子不不来记忆总得找个地方或工具来安放我们的"缓冲"啊。正如第二章作者论述的建立信息的秩序,先把信息分类,不同类别的信息处理的方法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需要你花时间去记录去整理。

2.3.2 找到自己的关注点,搭建知识体系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明显是过载的,我们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要聚焦,找到你的关注点,将这些关注点进行结构化。也就是像第四章作者说的,建立你的知识体系。没有框架的,没有分层的,没有结构化的知识,用起来特别不爽或你想用的时候根本找不到。结构化就是把你的知识体系中的各个分支都连接起来,只要等你用的时候便于查找即可。各个分支都是由不同的信息组成,所以你最好把自己的信息建立成库统一存放,避免散落多处到用的时候找不到。而什么工具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呢,网络云笔记基本都能满足,只是关注点不同,作者推荐的印象笔记的优势是标签功能,标签的优势是和你信息的分类互补,相互交叉将你所有的信息编织成网状,结果就是提高你查找信息的效率。

2.3.3缺乏任务管理系统前面都是空谈

我们每天的工作是要利用积累的知识解决问题,或者再具体一点就是完成一项有一项的任务,每个人的角色不同目标不同,任务也就不同。按照时间间隔来划分,有年度目标或任务,月度目标或任务,周度目标或任务,可见对于一个人来说面临的任务就像收集的信息一样多,如何管理自己的任务也需要系统来保证,正如第五章作者讲的建立自己的任务管理系统。

2.3.4 好习惯是系统稳定运作的必要条件

到此为止你的个人成长系统已经建立起来了,从知识管理,时间管理到任务管理。但怎样让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一项重要的习惯,那就是第六章作者讲的记录。记录是打造自己个人系统或大数据系统的必要条件。正如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讲的

当生活被附上索引并完全储存在"生活记录"中时,你就能像使用谷歌那样搜索你的生活。我们的生物记忆力十分不稳定,因此任何补偿都有巨大作用。

可见有了系统保证,有了记录的习惯,在我们自己的系统中,将生活转换成数字化记录不成问题,但是读取有意义的数据需要更好的工具—印象笔记。

三、读完本书后我的行动

聚焦关注的领域,收集有用的信息;

完善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增加标准化模板笔记本;

优化自己的标签,如给晨间日记添加当月当天的标签;

记录,不限于文字的记录,可以录音,拍照等;

整理加工信息,让信息为我所用变成知识和技能。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读后感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读后感(一)

今天看到张晓风的一篇文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有一段话挺打动我: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

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滑、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这段话虽然不是我写的,但我经常有类似的想法。我每天跟父母打交道。我经常想的就是,家长跟我学习,我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我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当孩子长大之后,他们从我这里,得到了什么?

我每年都会用类似的问题问自己,已经连续七年的时间,我给自己的回答都是问心无愧这几个字。

回头看我十年前写的文章,讲课的内容,对照我现在讲的内容,可以用一以贯之来形容。这是一个证据,说明我这些年一直没有偏离初心,这个初心,我想出发点很简单,你既然选择了做教育,就要对得起家长和孩子,而且不仅仅是现在对得起,将来孩子们长大了,你依然能够问心无愧。

基础教育这块责任重大,对我们水平的要求也很高。所以现在我一点都不敢放松,还要继续学习,提高水平。这也是搞教育的乐趣所在。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读后感(二)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是我在柴里小学教师的博客里读到的一篇文章,读后我的感触也很多。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一个母亲将一个孩子交给了学校,交给了老师,他所质问的是学校、老师能给她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我每年都要接受三四十名学生的报到,已过去的十五年里,我又都还给了家长什么样的孩子呢?不禁陷入了沉思……我还给家长的孩子是不是家长交给我之时所期望的?又是一年,身兼学区副教导主任的我该怎样继续我的教育教学?对于那一个班我该怎样做?对于学校的近四百名学生,我又该如何去做?

我们都知道,教师承担的是教好学生的责任,何谓好?怎样的教育才算好?有没有界限?能不能区分?其实这个好是靠教师的良知去衡量的,只要用心去做,尽力而为,甚至更多地去拼一拼,我想,即使结果不是我们所期望的,也不会问心有愧。

真的,当我走进学生的心里,熟悉他们,亲近他们,与他们建立深厚的情谊时,那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其它职业所无法体会到的。应该说,我的职业幸福感来源于学生,我爱教育事业也是因为身边围绕着这些充满灵气与生机的孩子们。真爱传递真情,真情换得了幸福教育。美丽的人生只因有了学生。把这种美丽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绽放春天般的花蕾,收获好习惯,形成高能力。看着孩子们一点点地进步,欣赏着他们慢慢成长的经过,这也是一种美丽。今天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了,我就要努力去让家长少一些失望,少一些担心,少一些指责。

现在我正在探究"语文主题学习",想着能与学生一起在书海中畅游,品读文字的内涵,深悟作者的思想,学习写作的方法……心里无比的欣慰,终于找到了如何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内来的方法了。让文化定心不再是空口号,畅游书海也不再是梦。我想,只要我们坚持,待我交给家长的孩子一定是可爱的。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读后感(三)

今晚,再次听到张晓风的倾诉——《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每当目光与这样的文字交汇,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便会弥漫我的所有空间——似乎想流泪,似乎想借谁的手握一下,似乎想高声喊几句,又似乎想……

和所有的母亲一样,我是那样深情地爱着我的宝贝。

清楚地记得,幼儿园时的女儿回到家里不是唱歌跳舞,就是讲故事,从来没有担忧和恐惧。看着孩子在快乐中学会了坚强,我一次次告诉自己:黄老师是位好老师!

清楚地记得,小学一年级的女儿非常认真地对我说:"妈妈,你这辈子也别想跟我们柴老师比,她是最美的老师!"我便特意听了柴老师的课:这是个丰富的女人,仅仅一个美丽代表不了她的魅力。无论是有声的语言,婉转的歌声,还是无声的体态,万般的眼神,无不传递着孩子们深深喜爱的生机与活力。歌声里,孩子们认识了美,发现了美,展现着美,创造着美……又是一位好老师!

清楚地记得,孩子经常在饭桌上大谈世界各地,原来是美术老师课堂上传递的信息。于是再次庆幸孩子遇到一位好老师,他教的是"大美术"!

清楚地记得,孩子突然有一天要看《冰心文集》,要看《呼啸山庄》,突然有一天考场作文得了满分……,于是明白了,孩子遇到了一位了不起的语文老师!

清楚地记得,孩子的数学一直学得轻松,仔细回想,刘老师的笑容便跃然眼前,多么美丽!

可是——

渐渐地,有些课她听着发困,有些课堂上快乐遗忘了她;渐渐地,她的眼睛里躲藏着恐惧,渐渐地,她的步履间隐约着退缩……作为母亲,我是何等的心伤!正如张晓风所说——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女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精灵呢?

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张晓风

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再见!"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滑、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印象九峰》读后感600字-诗画九峰


最近,吴启泉、叶廷玉两位耄耋老人,一个摄影,一个写诗,合作出了一本《印象九峰》。这本书,图片精美,诗句优雅,拿到书的人,都说好看。

在这本书中,吴启泉先生摄影的题材、视角、意趣广泛多样,他倾情壮丽的物象,吟赋雄浑的大自然美景。他镜头定格的画面,不时触动到我的内心。擎天的峰峦雄姿、迷幻的方山云海、秀丽的烟雨楼景,其韵若诗,其境如画。叶廷玉先生的诗,纯粹、朴质、真性情,意境高远,文笔洗炼,情感饱满,语言流畅,诗的主题闪耀着生命的真谛和人性的光辉。

摄影作品,必须身临其境方能完成。对艺术如若不痴不迷,其作品便很难入境入化。吴启泉先生花一年时间,历经春夏秋冬,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挎着相机,爬丫髻岩,登百步峻,进佛堂寺庙,入古宅旧居,探瓢羮甘池、方山水库,研古桥古塔、名人名树,处处留有他风尘仆仆的足迹。在行行摄摄中,吴启泉练就了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善于捕捉美的能力,他熟练运用光影和构图,将极其平凡之处,拍出不凡的艺术画面。他的摄影作品里有神秘梦幻的山巅古塔,有炽热金黄的秋菊花,有美若天仙的晨练女。这些美妙的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示了多彩的九峰之美。

叶廷玉先生习惯了在九峰看书写诗,九峰公园是他灵魂的一个栖息地,也是他获取创作灵感的源头地。收入书中的90首诗,基本都是他在九峰公园内完成的。一瓣香魂醉了我的一生,《篱边的菊花》中的诗句,绚丽、大气,直击心底。灵鹫天之骄子/搏击在狂风/暴雨中/不知何时/爱上了小城黄岩/从此,收起翅膀/在这块福地上/羽化成峰/夜深人静/绿色的鸣叫声/织出一个/甜甜的/梦。一首《灵鹫峰》,写活了峰上灵鹫。

看着吴启泉先生摄影作品中的画面、吟诵着叶廷玉先生创作的优美诗句,突然觉得,看《印象九峰》这样的书是那么的清新和惬意。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与读书笔记300字400字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与读书笔记300字400字,欢迎阅读点评!

三毛真的不错。但,我是第一次读她的作品,想来也是最后一次。我认为读书讲求的是缘分,她的作品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可这并不会影响我读完它。

《撒哈拉的故事》的类别是中国现当代随笔。它以沙漠为背景,描写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的所见所闻。不同于中国的源远流长,这片荒漠有它特有的异域情调。是浪漫,也是寂寞,有追求,也有疑惑。三毛勇敢潇洒的拥抱它,感受的它快乐与难过。

是朋友推荐的这本书,把它作为四月读书是想着它会对我的新闻写作或许有帮助。我并不会描写人物间的对话或者寻找事件中的细节。华丽夸张的语言讲多了就会忘记去何回归质朴。新闻的真实性正是体现于它简单平实的语言,使人一读就会感受到现场的画面,从而相信它。(仅限本人观点)在随笔第二篇“结婚记”中,三毛与荷西艰难不易的扯证历程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看似漫不经心,却又坚不可摧的爱情,在两人简单甚至有些混乱的语言中展现出来,它变得有趣有味。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两个目的,一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二是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学素养。两个目的都未完全达到,短暂的阅读并不会产生效果,学习描写人物对话还在继续。

读《双城的创伤》有感


读《双城的创伤》有感

前段时间,看了柴静的《看见》,看到一半心里觉得难受,停了下来,然后也就一直被搁置。书里描绘的是一些真实的新闻报道,那么的赤裸裸与直白,让人有些难以面对,但却直击灵魂。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物质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这是序言里总括的话,一个个的新闻中重点关注"人"本身,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人的差异化与个性,人的情绪与想法。这也是做新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我们做新闻不就是希望让人们有意识吗?关注身边鲜活的灵魂,不带偏见与固有思维,挣脱思想上的束缚。

在《双城的创伤》这篇文章里,五个孩子的相约服毒,让人们渐渐去关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不能因为他们的年纪小,就把他们概念化,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诸如此类,这是带有偏见的。可是这种偏见也深入人心,很难被撬开。苗苗是个善解人意的姑娘,在伙伴中很受欢迎。可是她却受到了同学的侮辱,自尊心难以保全,而又得不到父母或者老师的正确引导,她没能从任何地方汲取到力量,最后选择了服毒自杀,她希望去到的是另一个快乐的世界。而她的父母又简单的以为,她吃好穿好还要怎样?他们从来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心中那些波涛汹涌的复杂的情感。

在我看来,这几乎是农村父母或文化水平低的父母的通病,几乎很少会关注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单纯的认为只要给他吃饱穿暖就好。孩子们年纪小并不代表他们什么都不懂,相反,他们把情感看得更为重要。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过多的娱乐方式,他们是多么渴望被人理解,与人交流,可以真正的被人关注到。也正是因为这样,孩子们的那些单纯的感情才显得弥足珍贵。对于这一点,我们绝不能一言蔽之,觉得他们年纪太小,那些感情算什么,幼稚…

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父母也是如此对我,所以我能很大程度上的感同身受。那时候我有一个很好的玩伴,我很认真的与父母说这件事,与他们介绍这个人。他们却完全不在意,甚至还说:你太小了,现在玩的好的有什么用,你们玩不到以后的,一毕业就分开…"凭什么?你说玩不到以后就玩不到以后吗"然后迎来的便是他们的蔑视与坐看笑话的神态。我现在都能想起那种难受的感觉。不能被父母理解的滋味,他们觉得我太小,觉得年少时的感情不值得被珍视。可是他们凭什么用他们身上沾染着那股成年人气息的价值观来随意评判我的朋友,我的生活。

那时的玩伴也玩到了现在,而我的父母或许早就忘了,当初他们说的那些风凉话。

我庆幸现在自己已经长大,我可以有我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不需要谁来评判我的生活,只要是我觉得重要的东西,我就会去好好珍惜。未来我一定会认真听我的孩子说话并且尊重他。

《看见》这本书带给我最好的思考便是,我要在未来怎样去做到不带任何偏见与标签去认识人,尊重人。

读柴静《双城的创伤》有感

国庆节前,去学校图书馆借了柴静的《看见》,昨晚看了第二章《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带我重温了非典时期人们经历过的的沉重与无奈,体验了生命的脆弱与可贵。读完之后,倍感压抑,看到第三章的题目《双城的创伤》,立马想到了马伊琍主演的电视剧《双城生活》,不知道柴静的双城和电视剧的双城有什么差别。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双城事件,

《双城的创伤……》讲述的是西部边塞的一个小镇——双城在一周之内,同一个班级,五个小学生连续用服毒的方式自杀,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获救的孩子都保持沉默。所以柴静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正如柴静后来所说,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双城连续服毒事件调查到最后,才发现,最大的迷,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随着柴静的描述,孩子们自杀的迷雾被层层剥开,这次事件看似因孩子们聚会流言而起,其中又有着孩子们纯真的友情和十三四岁少年男女懵懂的"感情".也许很多的成年人在读了这篇文字之后,会像文中那个自杀之后被救起的大男孩小杨的父亲一样,认为孩子们"吃得饱、穿得暖,还想要啥?为什么非得弄出这档子事来,给家人丢脸?"他父亲的这句话,道出了多少父母的心声?我不知道这位父亲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少年时光,但我记得我的懵懂岁月,需要的不仅是吃饱穿暖,而是理解与关爱。在这样的社会,像温饱这样的问题连大街上的小狗小猫们都不需要考虑了,何况是有思想的孩子?对于他们,需要考虑的则是心灵的归属、理解与沟通。在这一点上,我很欣赏柴静的做法。她没有用逼问的方法,而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孩子们慢慢地向她敞开心扉,向她还原那一段不堪回首的青春岁月。

谁的青春不迷茫?!作为父母,不要以为给孩子吃得好、穿得漂亮就是最好的爱,也不要把学习成绩看成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在现代这个物质并不匮乏的年代,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值得信赖的朋友,当孩子在人生路上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他们提点建议,帮助他们顺利、平安度过难关,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而这又是一个长期的并且需要家长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后记: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我从这些孩子身上看到了好多似曾相识的身影。我完全了解这几个相继自杀的小女生之间那种纯粹的友谊,我也能够理解苗苗和小陈——曾经立下过"有难同当"誓言的两个小姐妹之间的感情冲突。我甚至没有质疑过,这些小姑娘对生命的热爱,但他们还是选择了这样的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这就是迷茫的青春吧!虽然我们的青春终将逝去,但面对孩子的时候,请多多的想一想我们那渐行渐远的青春,想一想我们那时的心情,想一想我们那时的故事,也许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

相信《读《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山居笔记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