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宋词有感

读宋词有感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

--悲观的彻悟,乐观地生活

一、作者介绍

叶嘉莹,字2024迦陵。她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后裔,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熟读古典诗词,大学期间,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毕业后开始了长达62年的教师生涯,从事诗词教育研究工作,熟悉叶嘉莹的人都称她为先生,先生一词中包含了大家对叶嘉莹作为诗人、学者的尊敬。

叶嘉莹一生际遇坎坷,多经离乱。早年因政治xxx和丈夫前往台湾,后又经历白色恐怖,丈夫被抓,自己以教书支撑家庭。等到和平时期,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又因车祸离世,当时她写的一首诗里说一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先生说她这一生中真正快乐的时间真的不多,而不幸中之大幸,乃是她得以终生与古典诗词相随相伴,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以让她汲取的温暖与慰藉。此外,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对她的影响很大,她记得顾随先生说过:我们要以无生的彻悟,来做有生的事业。你才不被这些利益物质的欲望所迷乱。要以悲观的彻悟,乐观地去工作去生活。所以在经历了不幸的叶嘉莹懂得个人和家庭都是短暂的,无常的,思想文化的传承才是永恒的。怀着对祖国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赤诚的热爱,叶嘉莹先生在19xxx退休后,每年都会在国内讲学,还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她将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在南开大学开设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有人问,为什么要读古典诗词?

叶嘉莹说: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的好处,就是使你心灵不死。

心灵死了,是比心灵麻木还要严重。现在我们的生活总是处于快节奏中,但我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尽管每日匆忙,但依旧会有内心惶惶不安的感受,当我静下来反思的时候,我问自己,在忙什么,你知道自己所谓的充实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吗?心灵麻木便是每日看似忙碌,其实内心却无比空虚。所以在内心空虚的时候就要去阅读,去旅行,去寻找心灵的敏锐性,去寻找给予内心的力量。

二、《唐宋词十七讲》主要概况

《唐宋词十七讲》是我大学里在图书馆某天乱翻发现的,因为是叶嘉莹先生的讲演集,所以并不艰涩,读起来十分亲切。先生的厉害之处是她可以把词中的美好点出来,然后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发自肺腑地去讲,然后读着读着,你就觉得这词怎么能写得这么好。这本书对于没有入门的我来说很重要,我开始有点耐心去读那些读不懂的词了。

《唐宋词十七讲》,大致有几个重点:一是介绍每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二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三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式的介绍;四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五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受到词作的生动的美感。

叶嘉莹点评词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呢?叶嘉莹在书中多次提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写到的关于境界的说法。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

叶嘉莹认为只有真感情还不够,她将西方现象学强调读者的欣赏与融合的理念与之相结合,认为作者不仅要写真景物真感情,而且要使自己的文字2024中带着一种使读者感动和感发的力量。她认为诗词作品中最重要的是里边要有一个生命,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无论古今中外,真正第一流的大家的作品,都是有一种博大的生命,都是能唤起更多读者共鸣的。

叶嘉莹在书中主要讲了十五位有名的词人,分析了他们词的特点和词中表现出的境界。一个人的人格并不能与他的创作水平画上等号,每个词人因为受本性和人生经历等因素的影响,都会有独特的个性和思想境界。但我认为,真正的好词,它所表现的境界应该更高、更广、更深、更远,它表达的情感应该更真挚、真诚。这种高境界不再只是关注自身的命运,而是开始对国家、对人民乃至整个人类历史、命运进行思考。这样的词更能感动你,引起内心的共鸣。

三、从苦难中见词人的人生哲学

读词,能见古人内心深处的波澜,它是词人心灵的后花园。因为诗言志,诗歌总是作者带着意志观念去写的。而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词是作者潜意识中将自己内心世界真实地展现出来。所以,我更爱读词。

这十五个词人都经历过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磨难,而在苦难中最能见一个人内心的力量与他的人生哲学。

第一种是被苦难击垮后,沉沦在伤情中无法自拔,代表为李煜和秦观。

李煜作为皇帝本身就是个悲剧,他没有帝王的资质,却具有诗人的赤子之心,太天真,太感性,叶嘉莹说李煜是一个不管对于悲哀还是对于享乐都是既没有节制,也没有反省的人。他太主观,作为帝王这样的缺点可以说是致命的,但是灭国之灾更激发了他作为诗人的所有潜质,他是用整个生命去悲伤,他毫无掩饰地用自己至纯至真的情感投注于词中。在沦为阶下囚时,李煜就彻底沉沦在自己幻想的美梦里,沉沦在悲哀里,无法自拔,没有任何反抗。他说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只能在梦里寻找片刻欢娱了;他说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悲哀,这忧愁是无尽无休的,没有人可以阻挡。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正是李后主用尽所有的真情与悲哀,用生命去写词,他的词才有巨大的冲击力,有一种感动、感发人的力量。

第二种是在遭遇苦难后,消极的挣扎,代表为柳永。

柳永的一生也是个悲剧,他天性浪漫,富有才气,但是他不羁的性格和他的儒家传统的仕宦家庭环境存在矛盾,他有政治理想抱负,但是他的浪漫性情和他的自负使他平生不得志,落魄一生,他死后还是歌女一起把他葬了的。但他的苦难也成就了他在词上的创作。

柳永的悲哀在于他把自己置于矛盾中,无法走出矛盾的怪圈。一方面,他说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我要把利禄的浮名丢弃,换成现在的浅斟低唱的生活。在《凤归云》中,他说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问自己将光阴付与追求卑微的功名利禄,这算什么生活?后又说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有一天,自己将不再奔走,老了归去过渔樵的生活。但其实这些都是他的自欺欺人,如果真的看淡了功名,又怎么会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曲玉管》)。我想柳永的悲剧就在于他无法实现理想抱负后,也找不到内心的退路,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少年游》),以前的期待,自己用世的志向,所有的一切都落空了。叶嘉莹说他的追求是完全向外的,是有待的,所以当所有期待落空,对于柳永而言,自己也就走向了悲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篇一:《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我从小就开始读词,但词对我而言依旧是艰涩的。我看词就如同雾里看花,美则美矣,却美得懵懵懂懂。在我眼中老师所讲的词,不过是一种文学样式。即便在很凑巧的情况下对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微领悟却也说不出,道不明其中的真意。而词中隐含的词人本身的形象更是朦朦胧胧让人看不真切。这些都让我对词望而却步。词中的世界我不得其门而入,难以窥见其中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唐宋词十七讲》,大致有几个重点:一是介绍每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二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三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一式的介绍;四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五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受到词作的生动的美感。此外作者还对词与诗做了初略的比较,对词在形式及内容上的分析解释了王国维先生对词所下的定义,即“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扩,词之言长”。

这本书所面向的是广大的诗歌一爱一好者。“内容深一入一浅一出,融贯中西,独造一精一微,自成体系。使人读之可以温故,可以知新,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与评赏获得更多的感悟与启发。”

迦陵先生在讲述韦庄的《菩萨蛮》中说道,一个美好的遇合是值得珍重的一件事情。对我而言邂逅这本书便是一桩十分美丽的遇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深藏闺中的杜丽一娘一,需要有人将我们领进那个姹紫嫣红的花园。对于我而言,叶嘉莹先生就是一个领路人,她似是为我推开了一扇虚掩的门,向我呈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面对春一光如许,良辰这般,由不得你不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一色如许也!”在这里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有“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也有“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那些曾经隐没在黑暗中的人,那些柔情似水,似曾相识的人们穿越千年光一陰一向我徐徐走来……这本书,字里行间满溢着温暖与热情,我想是因为作者的热忱与真心将词的生命力引发出来,唤一起了我心底久违的感动。

这本书给了我多方面的启发,有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篇二:《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今天终于啃完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可算是解读“词”这一文体的入门书吧。这本书,是叶嘉莹先生在1987年先后在北京、沈一陽一、大连三地连续所作的一系列讲演。

读完了这本书,回忆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吧。这本书主要通过介绍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分析其最能代表其风格或具有开拓一性一的作品及前后词人之间的影响,,以使读者(听众)了解词的演进即发展过程,把握词的解读办法。所讲的词人,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一陽一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15家。词,原是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初始题材狭窄,不外乎男一女情一爱一、相思离别。温、韦、冯、李、晏几位词人作品,内容都是与男一女情一爱一有关,但有强大的兴发感动的力量,特别是李中主李后主的词,有感发的生命。欧一陽一修的词可以读出作者的品格、修养,有遣玩的逸兴。不过这些词人所作之词,题材还是限于男一女相思离别,较为狭窄。柳永把市井长调引入词中,开拓了词的形式,而且把自己的理想的追寻与落空也结合进了词里有一种高远气象。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使词摆脱了绸缪婉转之态,有了浩气逸怀,使词在他那里达到“诗化”的高一峰。苏东坡的词把词变成诗了,而秦观的词把它又拉回到词来了,常写那种最柔婉、最幽微的感受,应当记住的是他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用一抽一象的事物来比喻具体的事物。周邦彦,接北开南的词人,写长调,用安排勾勒来填词,不再是用直接的感发来写词,用思力填词,读他的词,你也要思索才行,不像前面此人的作品,不用思考,自然感受到那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而且词中时间和空间常常是跳接,不连贯。南宋辛弃疾,用生命填词的,是叶嘉莹最欣赏的词人。

词里典故特别多,我上学时读他的词,对他的用典有些腹诽:是不是有吊书袋嫌疑呢?现在才知道,因为他饱读诗书,而且对所读书有真切的感受,典故已经化进生命里,所以可以信指拈来,每个典故都是带着他……

篇三:《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通过专业阅读来提高自己,最近阅读的是《唐宋词十七讲》,看了之后,心里颇有感触。

什么是大师,就是能将知识深一入一浅一出,于是我就试着用叶嘉莹大师告诉我们的方法去解读我们所接触到的诗词。而这本书中就给我们提一供了许多的例子。所用的方法最多的便是用符码及一种感发的力量去体会诗词。符码,我以为,姑且可以看作是有类似于意象的一些词吧,因为这些词带上了我们传统的内容,使得当我们看到这些词便会联想起些东西,一些情感,所以,凭着这些内容,我们一方面领会作者所想传达的内容,而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的感受。也许这些内容是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也许不是,这就看你个人的情感经历,生活阅历,不同的人就会读出不同的内容,这就是通过符码对诗词进行解读,而在前五讲中,温庭筠的词应该是很适宜用符码的方式去进行解读的。另外的一种方式,那就是感发力量。我以为,感发,就是通过所读到的诗词中的物,事,情,然后联想到其他的内容,可以是事,物,但更多的是情,通过作者所描绘的画面,表现情感的词眼,从而我们也受到了感染,得到共鸣,用这样的一种形式去理解诗词,既走近作者,又走近诗词本身,而更重要的,也是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里,主题帖中包括唐宋词十七讲本身反复提到的还有一点就是忘掉作者,忘掉作者的经历,身世,真正走进作品,理解作品,这在以前的课堂上是很少有的。因为,凭经验,讲解作品时,往往会和作者的身世,生平,情感等联系在一起,从而通过理解作品来理解作者,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那个时候,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读书,真正的理解作品,现在,我感觉自己走错了方向,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仅仅是为了理解作者而去读作品,反倒是忽略了作品本身,而同时也就让学生失去了从作品找到自己的感受的契机。在作品里,只有作者,而没有自己,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现在,我明白了,理解作者固然需要,但实际上更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以后,我会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先试着自己去解读诗词,抛却作者,只有作品。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悟3篇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悟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悟 篇1

今天终于啃完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可算是解读“词”这一文体的入门书吧。这本书,是叶嘉莹先生在1987年先后在北京、沈阳、大连三地连续所作的一系列讲演。

读完了这本书,回忆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吧。这本书主要通过介绍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分析其最能代表其风格或具有开拓性的作品及前后词人之间的影响,,以使读者(听众)了解词的演进即发展过程,把握词的解读办法。所讲的词人,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15家。词,原是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初始题材狭窄,不外乎男女情爱、相思离别。温、韦、冯、李、晏几位词人作品,内容都是与男女情爱有关,但有强大的兴发感动的力量,特别是李中主李后主的词,有感发的生命。欧阳修的词可以读出作者的品格、修养,有遣玩的逸兴。不过这些词人所作之词,题材还是限于男女相思离别,较为狭窄。柳永把市井长调引入词中,开拓了词的形式,而且把自己的理想的追寻与落空也结合进了词里有一种高远气象。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使词摆脱了绸缪婉转之态,有了浩气逸怀,使词在他那里达到“诗化”的高峰。苏东坡的词把词变成诗了,而秦观的词把它又拉回到词来了,常写那种最柔婉、最幽微的感受,应当记住的是他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用抽象的事物来比喻具体的事物。周邦彦,接北开南的词人,写长调,用安排勾勒来填词,不再是用直接的感发来写词,用思力填词,读他的词,你也要思索才行,不像前面此人的作品,不用思考,自然感受到那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而且词中时间和空间常常是跳接,不连贯。南宋辛弃疾,用生命填词的,是叶嘉莹最欣赏的词人。

词里典故特别多,我上学时读他的词,对他的用典有些腹诽:是不是有吊书袋嫌疑呢?现在才知道,因为他饱读诗书,而且对所读书有真切的感受,典故已经化进生命里,所以可以信指拈来,每个典故都是带着他……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悟 篇2

我从小就开始读词,但词对我而言依旧是艰涩的。我看词就如同雾里看花,美则美矣,却美得懵懵懂懂。在我眼中老师所讲的词,不过是一种文学样式。即便在很凑巧的情况下对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微领悟却也说不出,道不明其中的真意。而词中隐含的词人本身的形象更是朦朦胧胧让人看不真切。这些都让我对词望而却步。词中的世界我不得其门而入,难以窥见其中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唐宋词十七讲》,大致有几个重点:一是介绍每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二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三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式的介绍;四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五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受到词作的生动的美感。此外作者还对词与诗做了初略的比较,对词在形式及内容上的分析解释了王国维先生对词所下的定义,即“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扩,词之言长”。

这本书所面向的是广大的诗歌爱好者。“内容深入浅出,融贯中西,独造精微,自成体系。使人读之可以温故,可以知新,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与评赏获得更多的感悟与启发。”

迦陵先生在讲述韦庄的《菩萨蛮》中说道,一个美好的遇合是值得珍重的一件事情。对我而言邂逅这本书便是一桩十分美丽的遇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深藏闺中的杜丽娘,需要有人将我们领进那个姹紫嫣红的花园。对于我而言,叶嘉莹先生就是一个领路人,她似是为我推开了一扇虚掩的门,向我呈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面对春光如许,良辰这般,由不得你不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也!”在这里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有“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也有“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那些曾经隐没在黑暗中的人,那些柔情似水,似曾相识的人们穿越千年光阴向我徐徐走来……这本书,字里行间满溢着温暖与热情,我想是因为作者的热忱与真心将词的生命力引发出来,唤起了我心底久违的感动。

这本书给了我多方面的启发,有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悟 篇3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通过专业阅读来提高自己,最近阅读的是《唐宋词十七讲》,看了之后,心里颇有感触。

什么是大师,就是能将知识深入浅出,于是我就试着用叶嘉莹大师告诉我们的方法去解读我们所接触到的诗词。而这本书中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例子。所用的方法最多的便是用符码及一种感发的力量去体会诗词。符码,我以为,姑且可以看作是有类似于意象的一些词吧,因为这些词带上了我们传统的内容,使得当我们看到这些词便会联想起些东西,一些情感,所以,凭着这些内容,我们一方面领会作者所想传达的内容,而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的感受。也许这些内容是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也许不是,这就看你个人的情感经历,生活阅历,不同的人就会读出不同的内容,这就是通过符码对诗词进行解读,而在前五讲中,温庭筠的词应该是很适宜用符码的方式去进行解读的。另外的一种方式,那就是感发力量。我以为,感发,就是通过所读到的诗词中的物,事,情,然后联想到其他的内容,可以是事,物,但更多的是情,通过作者所描绘的画面,表现情感的词眼,从而我们也受到了感染,得到共鸣,用这样的一种形式去理解诗词,既走近作者,又走近诗词本身,而更重要的,也是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里,主题帖中包括唐宋词十七讲本身反复提到的还有一点就是忘掉作者,忘掉作者的经历,身世,真正走进作品,理解作品,这在以前的课堂上是很少有的。因为,凭经验,讲解作品时,往往会和作者的身世,生平,情感等联系在一起,从而通过理解作品来理解作者,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那个时候,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读书,真正的理解作品,现在,我感觉自己走错了方向,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仅仅是为了理解作者而去读作品,反倒是忽略了作品本身,而同时也就让学生失去了从作品找到自己的感受的契机。在作品里,只有作者,而没有自己,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现在,我明白了,理解作者固然需要,但实际上更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以后,我会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先试着自己去解读诗词,抛却作者,只有作品。

读唐宋词感悟


《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演讲集合而成的解词之作,作者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研究,呕心沥血专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远涉重洋,四海讲学,所致有声,是我国少有的名扬海外的诗词家。

《唐宋词十七讲》做这以人物年代先后为序挑选了唐宋不同时期具有代表词性不同发展阶段的词人作品,向读者深情解读古色古香的典型词作,带领我们去欣赏体味当时的文人情怀。在她的眼里词时有鲜明的活力,词的好坏生命力的长久在于其兴动感发的力量。词的年代已离我们久远,也许那个凄风苦雨中的孤单背影已渐渐的远去,但它孤独的灵魂却在千百年流传不息的词篇中永生。

我们静静的合上书本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嘉莹言传身教的个人魅力。看书看得是一个人的精神灵魂,学的而使其为人处世的心态,练就的是其宠辱不惊的情怀。从她的言谈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朴实的为人,心细如发对每个词人细微的差异进行精准的评析。他高谈阔论纵横词坛,有理有据引经据典显现她做学问的严谨追求,她滔滔不绝才如泉涌彰显了她深厚文化底蕴。从所周知,后人对唐宋词的解析层出不穷,韬光养晦让人受益匪浅,没为词学大师站在自己的人生视角之上,伴随着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讲述自己的研究词的体会和心得。

叶嘉莹学通古今贯通东西,是难的学界泰斗。她以求是严谨治学,自救斟酌不打诳语,词句的评析真知灼见鞭辟入里,抛开以前一些学者靠舞文弄墨繁缛庸俗的词藻取宠的陋习,她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不阿谀奉承也不损人利己,以严谨的姿态耕耘于学海,并在我们的学习中给了我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新的启迪。对于东西文艺的差异她取长补短兼容并蓄,以积极的姿态面对东西方的分。

中国喜欢用坐着的人格来衡量作品的价值,西方文学作品衡量的重点放在了文学艺术的价值方面,他突破了文学传统得道德观念,对其两者持并重的姿态。她认为中国的文艺理论缺乏一种成熟的理性的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对问题的探究的出了答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含蓄性很大、不确定性很大,试想没有日积月累的沉淀是不会有此深刻的认识的。作者并不排斥西方文艺理论,在词的解读之中时刻试着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一些次的现象,给出一个总结归纳说明,同时她主张不要刻意的牵强附会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作者本身,每个都这都有自己的见解不能说这一定是作者的意思。你自己可以这样的理解但要合理。

《唐宋词十七讲》作者以深厚的国学功底见证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一系列的人物词作为词的兴盛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对词的解读她深情睿智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游刃有余,又是我为她的才情感动,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一句词可以出相关联的几首词或诗,刨根究底的溯源人不听信道听途说,本着对学术负责的态度,深思熟虑之后才脱口而出,对我们平时一些含混模糊的东西给出了直接清晰透彻的解答,使我们有话可说有理可循。我们知道‘这’,‘这’太笼统,她让我们知道这是什么的本质。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喜好,不是所有的词都会得到好评,如果一味的趋炎附势不变稂莠,算不上是一个好词人。人有好坏之分,词有优良之别。他毫不忌讳这些,交给我们鉴别词的新的,具有兴动感发的力量才是好词,花艳之词难成佳作。

也许,词的年代已离我们久远,很少有人在这学海之中苦苦探求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金钱迷惑了人的心智。《唐宋词十七讲》是一本不错的解词之作,启迪我们的心智,给我们极大的精神慰藉,国学只用在于无用之大用,培养的是人的品格,提高的是人的境界,有时间你也看看。

读《唐宋词赏析》有感800字


读《唐诗》、《宋词》有感


诗词传千古、诗心永流传

读《唐诗》、《宋词》有感

漫长悠远的中华文明孕育出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诗词的种子自小便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品读钻研诗词是一种人生的历练,愈品愈浓厚。唐诗、宋词更是成为你我案前床头的必备书目。蒙曼老师说:当代中国人诗心不死。诚然,诗词代代相传,从几年前回复量百万的续写诗词的帖子,到诗词大会上圈粉无数的飞花令比赛,中国人从来没有忘记诗词,中国人有不死的诗心。但诗心究竟为何?是诗仙李白笔下的快意人生,亦或是柳永叹惋的儿女情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生坎坷流离的陆游心里,诗心是对国家的热忱,在弥留之际,他最大的遗憾是未能看到国家统一。家国山河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写进了他的诗词之中,融入到他的生命之近代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欺压临蓐,国人诗心依旧不死,秋瑾的长歌还在徘徊,谭嗣同昆仑肝胆在长啸,诗心便是一腔赤忱的爱国之心。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虽不用抛头颅,洒热血,但是依旧不能忘记一个中国人应有的爱国之心。今日抵制萨德,乐天的兴旺不再,是爱国的诗心在当代的继承和弘扬,也是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另一种体现。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一颗诗心是多情的蝶恋花。古人为追求心上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到如今年轻人的女神,留个微信,对于爱情的美好向往,古今人共有之。一直觉得拥有一颗诗心的人,在感情路途一定不会走的太过艰难,纵使经历过落日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的落寞,但也一定会以诗词的独有的底蕴内涵以及个人的诗心体会,去排解忧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东坡与亡妻十年生死相隔,纵使无法体会哽咽无语和泪流千行的痛楚,但却让我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一见钟情的转辗反侧到平凡生活的柴米油盐,红玫瑰也是白玫瑰,再读柳永东坡自己的内心也就多了份纯粹与平和。

年轻时曾一度执迷于诗词工巧,而经历时间的洗礼方才渐渐醒悟,诗心也越来越向往恬淡从容的山水诗词,流水让人向善、忍让,高山教会人包容,远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语言清丽,字字洗涤人心。如今窗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消失的是大漠孤烟、小桥流水,但不灭的是一颗恬淡的诗心。当我们衷感叹红于二月花的枫林,如银河下落的飞流瀑布,淡妆浓抹总适宜的西湖之时,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时,可以内心深处得到诗词的滋养,而不是在发愣片刻后大脑空白大喊一句真美啊

人生的历练也使我渐渐明白:诗心即人心,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历久不衰的真正缘由,写尽人世悲欢,道尽家国情怀,在这忙忙碌碌的生活中给予你我精神的和平与宁静。如今的我,报效家国的激昂陈词不减,家国故土的深沉留恋更添。在车马喧嚣的忙碌生活之后,不忘一杯清茶,一本诗词,细细品味在午后的落日黄昏。

真正的诗心,即是人心,诗心不死的你我始终坚守着生活的初心,都痴恋着诗意的栖息。

读《宋词》有感400字


风吹开这本《宋词》,心里又涌起沧桑感。

唐诗、宋词、元曲经历了上下数千年的洗礼,见证着中国文学的进程。捧在手上的一曲小令、一阙小调,其实有无比深长的意味。

哀!伤!愁!宋词给人的往往是这种感觉。问!叹!思!宋词总有强烈浓郁的情感。回首李清照,不是在黄花梧桐中“寻寻觅觅;就是在小舟/亭台上饮酒、争渡”。总是试问他人,反而瘦比黄花。她在伤感中度过余生。再看李煜后主的生活。总是愁!看水能说:“人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看景能云:“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政权拱手让人,最后还因一首《虞美人》一命归西。

词人们,何苦,何必!不是不想理解你们,只是你们太难解。生命是一去无回的,又何苦如此惆怅。你们难道不知“人生得意须尽欢”?何苦长长久久论衰伤!你们难道不懂“天生我才必有用”,又哪能里来怀才不遇的愁苦?当历史长河将你们的妙笔丹青带到我眼前,除了惊叹你们的佳词妙句,我更为你们的伤感生命而不值!历史的沧桑,岁月的变迁不知能否抹去你们的愁。但我确实想让“愁”烟消云散。生命就如一场游戏,有胜就有败,有欢就有衰。但胜败是常事,心情也可调适。有限的生命里伤心过是一天,开心过是一天。命运是自己的,总得接受吧!所以不管命多惨,都应该调适自己的情绪呀!

风又吹闭了这本《宋词》,沧桑感和惆怅也消散。我欣赏,我寻觅,但我不要哀伤!生活如此美妙,生命本无愁!

读仓央嘉措有感


读《仓央嘉措》有感(一)

看完仓央嘉措的传奇人生,读完他的诗歌,如同经历了一场朝圣的旅行,只是旅途归来,心情有点复杂,既有感动,也有困惑。

很难想象这些空灵而凄美的诗句竟来自300多年前禁锢、封闭、遥远的西藏,更难相信这些充满情爱又富有哲理的诗行,出自身居庄严肃穆的布达拉宫,却向往自由率性的六世活佛达赖仓央嘉措之手。

此书中记载了仓央嘉措的生平和他的六十余首诗。读了此书才知道,先前读到的一些,很多人熟悉、喜欢,流传甚广的仓央嘉措的诗并不在其中。不管那些诗是否是以讹传讹,还是美丽的误传,还是很喜欢。

譬如《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 相爱/寂静 欢喜”

又如《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日/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在此书中,读到六十六首仓央嘉措写的诗,很喜欢其中的一些。

《不负如来不负卿》“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第一最好是不相见》“第一最好是不相见/如此便可不至相恋/第二最好是不相识/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细读这些诗,心中会有一种莫名的酸楚,茫茫人海,缘聚缘散,有多少深情,有多少无奈,有多少甜蜜,有多少悲凉……或许在相遇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一世的纠缠!

仓央嘉措短暂而美丽的人生,既有宗教的神圣,政治的诡谲,又有爱情的凄美,命运的无常,扑朔迷离,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原本应该是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雪域之王,享尽荣华富贵的人间活佛,而他偏偏选择了做一回遗世独立,离经叛道,自由率性的浪漫诗人。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他,而他却只想要回自己。在神和人之间,率真的仓央嘉措选择了做一个人,一个款款深情的男人。

读仓央嘉措那些动人的诗篇,似乎看到他双眼充满着柔情,眉宇间深藏着忧伤,时而孤独地行走在拉萨街头,匆匆地去赴一场爱的盛宴;时而披着袈裟绝望地仰望布达拉宫外伸手可及的蓝天,分明想抓住什么,却两手空空!深深的叹息化作了凄然而绝美的诗行,这些浸透深情的文字,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深埋在他心底如痴如醉的梦——一个被宗教囚禁的灵魂妄想挣脱牢笼,自由自在地在布达拉宫之外飞翔!

读仓央嘉措有感(二)

武园园

最初接触仓央嘉措的诗歌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当时有个习惯就是读到美的句子都会摘抄下来,现在已经忘记是在什么读物上看到的了,就觉得《那一世》的诗词特别美,当时没注意作者,后来就淡忘了。近来通过热播电视剧《宫》的片尾曲,从网络上了解到歌词是仓央嘉措《见与不见》的诗词,由此我对这位六世达赖产生了好奇之心,买了高平所著的《仓央嘉措》,因幸拜读了这位伟大喇嘛及诗人的短暂却传奇的一生,他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光荣与屈辱,承载了世人无法理解的圣洁与晦暗。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出生在门隅宇松地方一户农民家庭,曾拜五十班禅为师,落发受戒,取法名为罗桑仁青仓央嘉措。1697年被选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后到布达拉宫学习天文历算、医学及文学等,对诗的造诣很深。虽然他位居西藏宗教领袖的地位,但是却掌握不了大权,是桑结嘉措的傀儡,他认为每天诵经礼佛的日子是一种煎熬,渴望过常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经常偷偷出流浪,也结识了不少女子。也许因为他的“浪荡”,桑结嘉措派人暗杀他,也许是佛的佑护,敌人并未得逞,他无奈地在达赖的光环下生存着。也许他这一生中最美好的是他与于琼卓嘎的爱情,他曾用别名流浪到到拉萨街头,在酒店老板央宗的介绍下结识了于琼卓嘎,她的善良、美丽、热情打动了他,于琼卓嘎并不知道他就是人见人拜的活菩萨,但他的英俊潇洒、才气横秋使她着迷。他徘徊在佛与爱情之间,不知如何选择,“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显示出他内心的矛盾、纠结。但是他不受清规戒律的限制,最终选择了神圣的爱情,他们经常偷着见面,谈论诗歌、享受生活,那一段时光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因此写下许多意境缠绵的“情歌”。1701年蒙藏之战中西藏战败,仓央嘉措被蒙古首领拉藏汗囚禁,并于1706年康熙十五年的时候押送至北京,在途中被人加害,葬于青海湖。一路追赶来的于琼卓嘎走到仓央嘉措站过的地方,望着湖中的日月扑了下去,天地万物在倾听着她的诉说“让湖水洗净人间沾染给我们的一切污垢,让这青色的圣水解除我们爱的干渴,让我们手拉手走进湖中的月宫,让仓央嘉措和于琼卓嘎就像诗歌和民众一样永不分开吧。”他们一起去往更圣洁、纯净的天堂。

不知是否是佛赋予他灵感,他是一个喇嘛,却写出了人世间所有的情感,其作品至今被世人传诵,正如学者桑田吉美诺布所说:“仓央嘉措最根本的教诲,就在于生命本身,不管它以什么样子显现在我们眼前,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的诗歌里蕴藏着冷静缠绵,《那一世》里的“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见与不见》里坚如磐石的深情,“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我不会打扰你的生活,就只是这样默默的喜欢着你,爱你让等待成为一种习惯,明知道太多的东西阻隔在我们之间,我仍执着在希望的边缘,等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这样静静等下去吧,我的爱不会因为你的回不回眸,转不转身,留不留恋而或增或减,“你念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来我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只要心中有对方,不在一起又何妨?思念与等待是另一种幸福,是一种美丽的心情,是心中的那一份美好与欢喜。

仓央嘉措与于琼卓嘎的凄美爱情让我想到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词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情到深处,生命的力量在爱情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因为爱你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人的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你。”你仍然在等待吗?

我仿佛看到那一朵朵格桑花在阳光下美丽绽放。

读《仓央嘉措》有感(三)

仓央嘉措的情与诗

作者 2012级媒体创意 刘晶晶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那里,不弃,不离。

来我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题记

走在静静的图书馆里,感受着图书馆里特有的让人心安的气息,走过一排排书架,一排排排列整齐的图书,只为寻找一个值得阅读的他。看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总是有一种莫名的犹豫,也许冥冥之中只是为了遇见你,在我的心里深深的种下一种感觉。一种对西藏的神往,对布达拉宫的敬仰,一种对你的难以言喻的情愫。

我回忆着你的那一世,走近你世界的是是非非里。不与佛家的崇敬与膜拜为伍,只浅浅的讲述一个作者看到的人们口中的你。一个我透过作者看到的你……

讲述仓央嘉措的故事,必然要从他的上一世洛桑嘉措说起。五世达赖喇嘛洛桑嘉措是青藏世袭贵族琼巴家族中的奇女子贡嘎啦所生,他发扬光大了格鲁派,建立甘丹颇章政权,撰写了很多佛教经典,成为了藏传佛教史上功勋显赫的活佛,是西藏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也为他的来世仓央嘉措积累了福报。我虔诚的相信着藏传佛教里宣扬的前世今生,我对仓央嘉措是洛桑嘉措的转生的说法更是深信不疑,因为他们都同样充满智慧,充满着对着世界的博爱。最让我信服的是,仓央嘉措在一见到五世达赖的法器时,就紧紧握住,不肯放手。像是那法器,本来就归他所有,不曾离开过他。这大抵就是转生轮回的奥妙之处吧。

还有一个与两世活佛息息相关的人,他就是第巴桑杰嘉措。洛桑嘉措器重他,视他为自己的孩子,而他视仓央嘉措为洛桑嘉措,肩负了洛桑嘉措临终的嘱托,誓要把最好的一切都给予仓央嘉措,而他们的故事就这样曲折的展开了。

仓央嘉措之所以有深受百姓爱戴的原因有很多,但放在第一位的,就是他的情。

仓央嘉措出生在圣美之地门隅,是门巴族人的主要聚居地,门巴人的教规里允许结婚生子。出生并成长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地方,仓央嘉措心里必然也溢满了爱。也就是这样的爱,给了他无限的生命,也成为终结他生命的导火索。仓央嘉措的一生中与3个女子在一起过,仁增旺姆、达瓦卓玛、玛吉阿米。但正是因为他特殊的活佛身份的缘故,一切的开始都注定了,没有好的结果。他曾幻想与仁增旺姆一起回到故乡,他曾想与达瓦卓玛一起度过美好的夜晚,也甚至曾为玛吉阿米违背桑杰嘉措的命令。虽然他们在一起时度过了美好的时光,虽然他们爱得纯洁无暇,但一切好像终究抵不过命运,他是高高在上的佛爷,一生注定要普度苍生,把爱献给他的子民。注定因为他的身份,多出了太多的条条框框,只为爱的女子留下了永世的回忆,也为自己带来了因为无法好好去爱的伤痛。

也许有些爱就不应该开始,冥冥中他们都知道有些生活没有办法实现,一切在最终都只能化成回忆。但正如张爱玲所说的“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爱情的力量总会让人迷失,无视一切摆在面前的阻碍,执着的想要享受爱带来的内心的温暖,就算只能成为回忆,也愿意享受这小小的一刻安宁。这大抵就是世间为何会有那么多痴情人儿的原因。

与仓央嘉措的情息息相关的便是他的诗,透过三百年的尘埃,依旧弥漫着浓浓的爱意。正如作者说的“任何内心有温柔感的人,只要遇知他,便定然不能解脱。他是追随者们的精神归宿,是他们心中盛开的不朽莲花”。

他的诗很纯净,不华丽,甚至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张扬,但读着他的诗,你会觉得心底里某些相似的情感会被那些简简单单的诗句勾勒得那样清晰明了,整颗心被爱的暖意紧紧的包围,会小小地羡慕这诗所说的人,被这样无暇的爱着,享受这种幸福。他的诗里总是有离别,也许是他的生命力有太多无可奈何的离别,从小离开父母,成长中离别爱人,最终离别故土。

一个成功的诗人,总是要经历人生的起起落落,才能建立起一个较他人来讲更为丰富的情感世界,他的诗,他的话,也才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勾起读诗人与诗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仓央嘉措正是这样一个有太多太多故事的诗人,让我们深深爱着他的真实。他有这样一首诗: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这首诗叫做《十戒》,相知相恋对于很多人来说总是美好的,而对于高高在上的六世达赖来说,总是一种永远不能触碰的美好。他也许没有建立下什么丰功伟业,但他够坦诚,敢于把他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敢于把爱的百转千回展示出来。他真真实实的存在于他的子民之中,使自己与子民的关系更近,更加的受人爱戴。

对他的人生,我只能表示叹息,因为他所处的位置太高,有太多对人生的约束,有太多的责任。把他拘束在一个小框架里,把情感投入在诗中。更让人惋惜的是,他生在乱世,最终受恶人诽谤,被康熙帝押解入京,一路颠沛流离,行至西藏地区的道尔格,恰逢瘟疫,他,也未能幸免,陨落在了凡尘中。

读仓央嘉措的人生,有太多的幸与不幸。幸的是他是六世达赖,不幸的也是他是六世达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我们必然要努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要学着不受这些角色的束缚,活出与他人不一样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意义、有新意,让自己的生命色彩斑斓。

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要有思考、对自己的人生要充满感情。人生是自己的,并且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塑造真实的自己,找到真实的自己,坚定的只做自己。这样我们就真真实实的为我们自己的人生创造了最有价值的自己。

做好自己的规划,但在规划下也要把人生过得随性些。有些事想做就去做,你如果想环游世界,就马上开始攒钱,只要够数了,背起背包就可以出行了。如果考虑了太多,人生就有了太多顾虑,就会留下太多的遗憾。想的太多就会失去了做事的勇气。这样的结果就是你一生碌碌无为,没有什么美好的值得回忆的经历。人生,过的开心就好。

人生的不同在于人生态度的选择,你若想活在光明里,就要有太阳一般的心,乐观地去面对,像仓央嘉措一般,在乱世里也可以享受人生的悲喜。这样,再苦难的人生也变成一种快乐,再大的不幸,也可以微笑面对。

他是,世间最美的,仓央嘉措。带了一缕阳光,撒进我的世界。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宋词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