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余秋雨散文有感800字

读余秋雨散文有感800字

读余秋雨《流放者的土地》有感。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读余秋雨《流放者的土地》有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读余秋雨《流放者的土地》有感

你看这片土地

望着眼前的城市,很难将它和一片旧日流放者的土地联系在一起。可它却真真切切的曾长久地作为一片荒凉而原始的土地存在着。曾有那么多南国佳人带着内心折磨和身体的苦痛踏上这方人烟稀少的土地,去承受更多的悲哀与绝望。他们为这片土地添上了又一重难以抹去的厚重,也为这荒凉之地留下了让人无法不动心的浪漫清怀。

我曾多次在心中抱怨东北的土地上找不到江南水乡那般雅致的景儿,也找不到曾历几朝的大古都或是什么值得骄傲的特色。但透过这篇文章,重温它的历史足迹,我选择对它表示敬重。敬重它的开拓者,敬重它所默默承载的太多哀愁。对繁华的中原来说,它应该是片蛮夷之地,它罕见人迹长期被人漠视。那些腰緾万贯,骑鹤下扬州一类引人遐想的诗句不会停留在这里。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悠然也不肯照拂这里。但它却以它独有的坚强,支撑着自己去等待,等待人们去发现去开拓,并以苦难强迫这里生活的人去展现另一种精神,另一种高贵。一种无畏寒雨风霜的精神,一种于生死存亡线上坦坦荡荡的高贵。

这片土地上蕴载了太多人的汗水和泪水。流放者们以汗水开辟他的新的家园,以屈辱之身在这点燃文明的火种,而他们的子孙又在这里见证着民族的危亡时刻,国土沦陷,同胞被残害,整个中国大地在黑暗中痛苦的呻吟。这片土地倍受蹂躙,却终究一次又一次挺了过来,屹立在祖国版图的最东端。它经受过无数子民泪水的洗礼可仍旧静默着。留下一个宽厚的历史背影,将一切苦水独自饮下。让如今的我们难见端睨。

这片土地以荒凉开始,以苦痛成长,以坦然面对,又以坚定前行。它从未的温柔如水,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开拓中成就了太多珍贵感人友谊,远道而来的流放者们相互扶持着生存,展现着不掺虚假的真挚。它曾长久的被人遗忘,可当一批批人闯关东闯到这里把这当作一片福地,它又微笑着点头,敞开怀抱去接纳受难的子民。

我抬头望天,夕阳西下即将洒下最后一抹余辉。低头看地,尽是车水马龙,这里已不再荒凉。这里也于我心中不再令人厌倦。它是我一直生活的地方,它亦是承载了太多人的故事,承载了太沉重的历史的地方。它应该被敬重,应该让我们的记忆深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余秋雨人生哲言有感


读余秋雨人生哲言有感

这本书向我们阐述的并不是用华丽语言编织的唯美故事。而是最自然的也最贴切的“人生故事”。

眼前这本书,就像是从栽种在山间的那些树木中采摘的新鲜叶子,它们拼凑出一副美丽的图案,这个图案叫做“人生”。你闻,或许还残留着山林的依稀栖息。

而我愿做一个只在树下静坐的孩子,安静的凝望着树木之美,山峦之美。

人们在乎的,是成功,奋斗,学位,职称,资产,官阶,升迁以及与此相关的应酬,开会,青灯,黄卷。太多太多的坐标干扰了人们对天时的感受。我们是那么

的不在乎春雨,春雨中的雷鸣,雷鸣后的暑气,暑期后的凉风。人生是天时的恩赐,而我们都忘了。让它们回来吧,回到生命深处。我们的人生是诗的意境。在诗的

面前,何谓“成功”。人生的滋味,在于品尝季节的诗意——从自然的季节到生命的季节。它不会消失,即使不被人们品尝。但只有品尝,诗意才会显现。诗意,让

人生陶醉。就像老人在喝酒,喝得很慢,很深,一口口的不间断。人人都在人生中,但如果要发现人生,却需要特殊的眼光。甚至,需要特殊的仁慈。人因差异而互

相争斗,又因争斗而扩大差异,并把扩大了的差异而当成了现实。但我发现,人生也存在太多的共同点。发现人生,就是发现共同点,发现沟通的可能。是的,真实

的人生让我清醒。或许只因二十岁是个饥渴的年龄吧。

人生是由许多选择构成的,有时也会遭遇大的选择。我觉得不论是大的选择还是小的选择,他们的区别。并不完全在于事情的影响。唯有善和爱,才决定人类之

所以为人类。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却总是健忘,觉得自己反正是人类,不必再去巡查根本;人类矜持,觉得既然人人都懂,不必再去挂在口边。所谓的仁者爱人,就

是你说,你要找一个夜风静静,鼾声轻轻,表情土著,善意弥漫的所在。我说,别急,留一阵吧。留下看看,看夜风能否吹熄夜话,土著磨钝锐眼,鼾声能否盖过怪

笑,善意能否控制亢奋?我说,也许能。我时常觉得,如果没有善和爱的细流,人类早就消失。所以,以善和爱的细流来维系人道,改变趋向魔道的的危势,是历来

智士仁人的最高使命。着也是“第一使命”。所以,人类终于没有自枯于茫茫荒漠中。

善和爱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自身需要——自塑生命的需要。善和爱改变了生存的目的,使生命结束了自耗状态而物我两忘,意气风发。善和爱优化了个人和群

体的生命环境,使自己对世界对人类增加了信心。善和爱为了照亮别人而不能不磨砺了自己的生命光泽,使自己变得更加温煦而透明,提升了被欣赏的可能。而且,善

和爱永远是互相的事,因此必然是自由互愧信心互增、光辉互照,这样构建起来的整体氛围,几乎就是天堂的降临。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对于善和爱提出了过于纯粹

的标准,并以标准吓退了自己和别人。其实,善和爱未必纯粹,也很难纯粹。有心就好,起步就好,即便只有一分也好。呵呵,何谓佛光普照?只因为它也照到了魔的

领地。善和爱,是一场代代相传而又艰苦卓绝的接力赛,只是为了把人类拉出无边的黑暗。人间天堂人人可进,不要高强,不要禁卫,不要门票,也不要通报。只要

你愿意朝着它抬脚迈步,那你就近了,又近了。很多人用最豪华的方式修筑通向天堂的阶梯和通道,殊不知,越修越远了。善良,善良,善良……这是一个最简单的

词汇。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在黑灯瞎火的恐怖中,人人期盼他的光亮,期盼的如饥似渴、望穿秋水、但当光明降临的时候,它又被大家

遗忘,就像遗忘了小学的老师、早年的邻居、遗忘的合情合理,无怨无悔。

我们渴望自由,尤其是精神自由,宁要草莽中的自由奔突,宁要粗声豪气的自由言语。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


读余秋雨《何谓文化》有感

——15地信贾永顺

《何谓文化》一书为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的新著,余秋雨是当代文学大家,他曾全面考察中华文明,亲身考察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恒河文明遗址,以及欧洲96座城市。

文化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是每个人会提及或触碰到甚至要研究的,因而文化与我们密切相关。但就是这样一位亲密无间的朋友,我们却很难弄清楚什么是文化,即何谓文化。无论我们通过何种途径和手段得到最终的答案,大多是模棱两可,似云非云。因此在这样一个对文化极为注重继续发展的时代,余秋雨先生对文化做出了详尽解释。其回答分四部分,其一为:学理的回答;其二为:生命的回答;其三为:大地的回答;其四为:古典的回答。

学理的回答中,余老引借其在海外各地权威场合下关于文化的演讲,并通过其探索考证给出极为精短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以“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说明“文化差异”之所在,“时间积累”积淀成“集体人格”。定义抓住了文化的本质,深刻而简明。文化的最终目标是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并谈到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弊病,由古及今,由进步到隐忧,深刻指明了中国文化内部矛盾和文化建设机制。对于当今时局,余老从世界文化范围内向世界阐释了“中国威胁论”的荒谬性和“文化冲突”的局限性。同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折射文化的生活气息,并列举了一枚书单劝勉每个人认识和学习中国文化,提升自身修养。在本章最后与实际生活联系,向市长建言,将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向联系,体现人文关怀。

在生命的回答一章中,余老通过对谢家门孔的讲述将文化形象化,文革中萧伯纳中国学生黄佐临完成的剧作奇迹,五四运动以来巴金用百年生命完成的完美回答,或是周恩来张培恒对文化工作者的维护,每个文化巨人都在命途多舛的时代用生命诠释和维护文化的尊严,用生命向心中神圣的文化致敬,所谓生命的回答,同时也鞭策着当今每一位文化工作者的一言一行。

大地的回答讲述了余老为各历史重地撰写碑文,让历史长存,让文化永恒于山水之间。在领略大好河山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独有的魅力。

古典的回答,对诗经古籍进行翻译和解读,充分展现了古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也时刻警醒着我们在追寻文化时不忘对其根源的回顾与探索。

而今心明文化之内涵,阔步在前行之路上。

文:贾永顺

读余秋雨《问学》有感


总体的透视

--读余秋雨《问学》有感

作者:秋的私语

交友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淡然又最隽永的,便是以文字交友,以书交友吧。余秋雨的这本《问学》是几年前一位朋友托私语的姐姐转送给私语的。私语与这位朋友尽管在同一个城市,却已经五、六年不曾见面。今晚,翻出这篇《问学》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也籍此谢谢我的这位朋友。

朋友到书店买书,觉得余秋雨的《问学》很值得一读,于是买了两本,自己留一本,再送一本与我。

《问学》的推介语甚为高调:"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能与《论语》相提并论,不知《问学》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走进人的内心。抱着这种疑惑,我在书中渐行渐远、渐行渐悟。正如余秋雨所言:"我希望能够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国际其他文化,有一种总体的透视,而不要局限在某一点上,挽着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认为是全部的文化了".的确,《问学》作为凤凰卫视《秋雨时分》的实录,从影像的视听,到文字的记录,完成了一种审美心理学上的转换,留下的不单单是令人感动的中国文化散文式的通史,更是用真正的汉文字之美、文化的表述美的方式,对中国文化所进行的一种总体的透视。

完成这种透视的形式是新颖特殊的。正如余秋雨所言:"这本书的主要亮点,是我和北大学生一起创造了一种最生动的课堂方式,这种课堂方式,曾在播出时让知识界极为感动。这将成为中国出版领域的一件大事。"这本书共有47课,师生对话贯穿文化历史,全部话题都由余秋雨亲自设计。北大学子与秋雨老师的观点对接与探讨,沿着古老的话题,散发自然的青春美色。问的是学,探的是魂。这种魂,深层次体现了一种文化人格——把善良当做生命的根,把创造当做文化的魂,把自己当做独立的人。书的末尾还有一个抢眼的亮点,便是余秋雨精心设置的"闪问".学生在节目现场提出问题,他以最精简的方式快答,智慧携速度扑面而来,那是种让人来得及欣赏、来不及赞叹的阅读快感。全书中国文化与青春生命交相互动,体现了一点: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

完成这种透视的过程是通透感性的。从童年的歌声、甲骨文里的文明胎记、诸子百家的兼容并包、孔子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汉武帝大地所遇到的司马迁,到远方的目光、走向现代的困惑,那些关于中国文化的记忆被串起激活,不曾间断,通透而感性。对于中国文化史,《问学》没有去力求规范化、均质化、平衡化,而是站在探讨一个现代人应该对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保持多少记忆的角度,故意把中国文化史的早期部分大大加重,唤醒人们对全部中华文化的奠基元素更深刻的记忆,故意在某几个古人身边反复流连,因为他们是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的魂魄所在,故意在某些漫长的历史走廊里快步走过,因为那里的有些故事只是故事,不必去占据更多的人的内心……所有话题打开的,是中国文化史的大门,是一种文化记忆鲜活的获得。这种获得,不是按部就班,不是悠悠缅怀,不是严整的课本,而是由一个点到全盘的突然激活,是由一个豁口进入一个空间的顿时开朗。

完成这种透视的表述是宏观唯美的。正如余秋雨所言:"文化人要有宏观思维,越有宏观思维,它就越理性,越平静。越是只从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的,就越激愤,越极端。"在探讨东方及中国各个时代的文化精髓时,不管是孔子、老子,还是屈原、司马迁、三曹、魏晋名士,还是李白、王维、陶渊明、王羲之、顾恺之、颜真卿……这些几个世纪前的人物都栩栩如生地向我们走来,余秋雨用他唯美睿智的表述,自然的再现了那种为文明而奔走呼号、行走在大地上的状态,那种鲜活而清晰的生命与呼吸,那种由文化人格直接外化的文化成果。这股生命气息就像从眉眼中洋溢而出的那种气场,那种行走在大地之上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从古到今便是文人心中最隐秘的梦境。在一种宏观的思维中,在一种唯美的表述里,所有的文字都触及内心柔软的那部分,都激活一种遥远的绝响,都让人在对中国文化史完成一种总体的透视后而深感无限超然而渺小。

不管别人如何理论余秋雨先生,他的为人,他的文字始终是我仰视而欣赏的。他曾说,他一直在努力建造自己的岛屿。六十年代,在军垦农场,现实和精神的双重黑暗中,他和一群年轻人探讨着中国的文化,抓住最后一点文化记忆悄悄地搭建自己的岛屿,好让文明的灵光冲破层层愚昧,开启智慧之门。现在,他老了,又把这条路指给学生,在《问学》中,透视的是中国文化史,折射的其实是一种中国文化人的气节和文化人格。

读《流放的土地》有感高中作文读后感1000字


流放,一个不怎么好听,令人闻风丧胆的名词;流放者,一个令人摇头叹息,哀怨万分的名字。

江南的柔婉,京城的霸气,塞外的不羁,在这里,东北,宁古塔,灰飞烟灭,只留下了一个躯体,一个灵魂。灰飞的是繁华,是荣耀,湮灭的是欢笑,是得意,沉淀下来的,最终只有痛苦,只有无奈,只有血与泪。

塞北的风,刺骨的冷,几曾锦衣玉食的他们身着粗布短衣,啃着冰冷僵硬的馒头,就此与幸福诀别。什么都没有了,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万事过后总成空?泥泞的官道上,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不屈的灵魂这样质问苍天,可天地并未动容,他们只有一张血与泪交织成的网,紧紧地罩住自己,努力地去保留心中仅存的那点高贵,不再沾染一点污秽。肉体倒下了,灵魂也就留下了,在这片黑土地上永远的徘徊,寻找前世未曾放下的那一丝失落,一丝遗憾。然后,在天地间追逐着永恒的光芒。

静静扫过余秋雨笔下的一字一句,迷迷乱乱中,我仿佛看见了一个个失落无助的背影,心中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波涛澎湃;他们的名字在脑海中一一闪过:丁澎、戴梓、杨越。一身傲骨,浩然正气。怎奈红墙金瓦里的一道圣旨,他们的名字就画上了鲜红的大叉,流放!自此,一路坎坷,再无依靠。

漫天飞雪,蓬头垢面的外表下,是一颗颗炽热的心;狂风呼啸,紫红溃烂的双手,一支秃笔,写就的是一篇篇惊世杰作。流放地,遍地荒芜,蓬草乱飞,满目凄凉。惨淡的日光,无力地洒下,感慨万千过后,生活还要继续。

于是,他们新生了。

不错,他们新生了。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审度这片土地。他们,不禁欣喜万分。是流放使这群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汇聚于此,在暴风雪的洗礼之后,他们的灵魂得到了升华。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他们有的从前誓不两立,势同水火,如今化敌为友,把酒言欢了;有的曾经道不同不相为谋,而今却志同道合;有的过往人心隔肚皮,难知其心,现在心意相通,情深意重。是却难,让他们于此相逢,是流放,让他们领悟到了人生之真谛。

看到最后一个句点,我闭上眼,真不知该如何下最后的结论。

他们很不幸,由于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或是某次正义的行为触怒龙颜,便因此踏上了流放的征程,我真为他们感到不平!然而同时,他们又是那样的幸运,若是没有流放,他们或许一生平安无事,但注定平庸一生。可命运为他们选择了流放,冥冥之中,似乎注定了他们要名垂青史。他们带去了南方的农耕,带去了中原的文明,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他们赫然成了这片土地的开辟者。

面对他们,我无言以对,东北的风沙,我未切身体会过,他们的痛苦,也许比我想象中的还巨大,他们的喜悦,也许也是我这一生都无法捕捉到的水中月,镜中花。对于他们的一切,也许只能由他们自己来下这个判断:他们这一生究竟是成还是败。

举目眺望,望不到尽头;轻舒一气,有几许淡然的惆怅。悄悄的在心中许下一个愿望,今年中秋,定要在皎洁月色下为他们轻声祝福,为他们那份延期的春天而祝福,哪怕这份祝福已经迟到了三百年

读余秋雨《上海人》有感


余秋雨在(上海人)一文中对上海人进行了人木三分的剖析,正如文中所说的,近代以来,上海人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群落。上海人勤奋、好学、开通、机灵、精明,但并不一定高明,自负又带点自卑作为一个上海人,读时令人沉重,读后使人深思。

我生在上海,长于上海,常为自己是一个上海人而感到自紊。今年年初六,我上一家家电修理铺去修半导体,正巧碰上一位阿姨来修冰箱,当她得知修冰箱的是位外地师傅时,无论如何也要把冰箱重新拉回去,还口口声声地说:我就是不要外地人修!气得店主恶狠狠地反问她:你是正宗的上海人吗?这个问题真让人困惑。究竟有多少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呢?真正地。道的上海人是上海郊区的农民,而现在的上海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于是,上海人陷人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尴尬。如同余秋雨所指出的:上海人始终是中国近代史开始以来最馗尬的一群。

我们的前辈以他们的精明能干建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在上海,出现了许多领风气之先的全国第一。所有这些变化都有着其深刻的人文背景,都体现出上海人的精神、人格和素质。

余秋雨认为:续写上海新历史,关键在于重塑新的上海人,重塑的含义,是人格结构的调整。

首先,要善于学习。目前学校里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异的学生往往是些外地人,特别是些农村来的孩子。有些上海学生往往甘居中游,喜欢卖弄自己的小聪明。这实在让我们感到脸红。在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爆炸的新世纪,我们必须从依靠小聪明的状态中走出来,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学习。这样,才能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全新面貌来挑战世界,挑战未来。

其次,要不断创新。上海是一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它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作为一名中学生,一个新上海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创新的环境中,改革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招生制度等,使高考不再是惟一的指挥棒,使以传播知识和文化为主的学校教育功能得以转变。个性化学习、创新型教育悄无声息地来到我们面前,使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索质教育。这一切都为我们创新幼苗的

成长提供了阳光、雨露和土壤。我们必须从小树立创新精神和锻炼创新能力,要有好奇心、钻研心、信心和恒心,这样,才能真正成长为创新人才。有了创新的人才,才有创新的上海。

还有,要敢为天下先。余秋雨说得好: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没有统领全局的强悍,上海人的精明也就与怯弱相伴随。镶嵌在长江人海口的上海,曾经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而在改革开放中,上海人创造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奇迹更令世人惊叹。进人21世纪,上海人应更领先一步,魄力更大,蓝图更加宏伟,它要面向大海、世界、未来。

最后,要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改革开放,使上海人从阁楼、拥户、弄堂走了出来,从拥挤不堪的交通以及萦琐的家务中解脱出来。上海人的心胸变得开阔了,眼光变得远大了,他们正与大都市中的小市民,正与精明而不高明等传统陋习告别。新世纪的新上海人应有海纳百川的气魄,使上海成为成千上万富有进取心的中外人士的家园。在他们中间,上至科学家,下至打工仔,他们不一定具有上海户口,不一定会说上海话,但他们也是新上海人,因为他们与我们一起建设这座充满鲜花、理想和活力的城市。同是申城创业人,相逢何必曾格识。

余秋雨在《上海人》一文的结尾写道:失落了上海的中国,也就失落了一个时代。失落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尽管我还无法读懂其中的深刻含义,但我想,上海不会失落,上海文明不会失落。在新世纪,上海将成为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将有立体的快速交通,诗惫的居住空间和一流的教育,上海人将更加文明礼貌、勤奋高效、脚怀大志和富有开拓创新精神。

读后感《读余秋雨《流放者的土地》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余秋雨散文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