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朱自清谈素养读后感

朱自清谈素养读后感

干部素养读后感。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干部素养读后感,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干部素养读后感(一)

《干部素养读本》这本书,采取了名言点评的形式,同一个题材,集中外名家智慧和知识,参古今中外之典型事例,点出其中的道理和行动原则,重在思想性的启迪和点拨,领导干部素养要求分为十个方面,即政治理论、人品道德、知识文化、身体心理、文明礼仪、依法行政、战略决策、组织协调、应急管理和媒体沟通。这些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说不外乎三个方面:做官、做事、做人。

通过学习,使我在政治上、思想上及各个方面有很大提高,深深地认识到:领导干部的素养,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和修养的统一,是整体品德和操守的体现,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需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党员个体和党员群体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先进的政治理论素养;应具有坚定的思想信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应具有坚定的宗旨观念,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持清正廉洁作风,不断地引导和带领群众前进;应具有开拓和创新意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加强政治理论、业务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我做起,争先创优,结合本职工作,严把督查质量关,起好共产党员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为处里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读书可以提高-干部的修养,以读书促进廉洁。在这次读书活动中,我阅读了《党员干部修养》一书。该书从多方面阐述了党员干部加强政治、思想、纪律、作风、道德和业务修养的内容和方法,我被作者形象化的论述与逻辑性的思维所吸引,被中外伟人、优秀人物的风范和党员干部中违法违纪的典型案例所震撼,被引经据典的各种格言警句、谚语名言所教育,让我对党员的先进性和党员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这本集思想性、启迪性、可读性和感染力的党建励志读本,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和学习,是一个伴随终身的长期过程。只有坚持常照镜,在明德律己方面,不懈地修养党性,才能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时代先进性。


干部素养读后感(二)

利用工作之余我对《干部素养读本》进行了通读,读后我认为要成为一名在人品道德修养上合格乃至优秀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坚守公正的原则,平等待人,秉公办事,而不是以个人的利益和喜好来判定是非曲直。在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中,正派公道是根本。在一般情况下按照公正原则办事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在关系个人成败得失、荣誉利益面前,能够直道而行,坚持原则,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也就是说,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正派公道地行事应该相对容易一些,但在关系到给下属乃至平民百姓进行业绩评价,赏罚奖惩、利益分配之时,正派公道的行事原则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了。公生明,偏生暗,领导干部要做到秉公办事,关键在于要出于公心地考虑和处理问题,从个人私心出发,就很难做到公正、公平。出于公心就是在工作中面对公与私、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去考虑;在遇到矛盾的时候,秉着对公负责的态度,以国家、集体和大局利益为重,协调好公私利益关系。

其次要真诚待人,而不是用虚伪的态度去敷衍人,现代社会,对于领导者来说,与人为善就是要有宽广的胸襟与和善的态度,来处理人我关系。与人为善是一种气度、一种雅量,是一种厚道的心理状态。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多给别人一些温暖和爱心。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的内心蕴藏着很大的包容性,你越是宽容他人,就越容易得到尊重。在一个组织、一个集体中,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那么领导者的组织、计划、控制、协调等职能就不可能得到发挥。这就需要领导者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始终本着与人为善的原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作为基础,通过团队精神的塑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一致行动。

再次,既树立为国家做贡献的远大志向,同时也要做到勤俭持家,成为忠孝表率。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为国为民做事的远大目标,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心胸开阔,超凡脱俗,建立不朽功业。要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国学大师季羡林在论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时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相反,如果目标不高,志向不远,整日为身边的琐事忙忙碌碌,一味沉迷于私人情感,生活在平庸的氛围中,必然摆脱不了平庸的命运,也愧对人民交给自己的职位和权力。

最后,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洁身自好,克己奉公,而不是轻视职责,得过且过,玩忽职守,以权谋私。所谓道德修养,说到底就是要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达到一种超越境界。超越自然,创造文化;超越本能,彰显人文;超越平庸,追求高尚;超越自我,融入社会;超越功利,提升人格。道德修养是一个坚持不懈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领导干部应成为当今社会的道德楷模,既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洁身自好,更要克己。


干部素养读后感(三)

利用工作之余我对《干部素养读本》进行了通读,读后我认为要成为一名在人品道德修养上合格乃至优秀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坚守公正的原则,平等待人,秉公办事,而不是以个人的利益和喜好来判定是非曲直。在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中,正派公道是根本。在一般情况下按照公正原则办事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在关系个人成败得失、荣誉利益面前,能够直道而行,坚持原则,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也就是说,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正派公道地行事应该相对容易一些,但在关系到给下属乃至平民百姓进行业绩评价,赏罚奖惩、利益分配之时,正派公道的行事原则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了。公生明,偏生暗,领导干部要做到秉公办事,关键在于要出于公心地考虑和处理问题,从个人私心出发,就很难做到公正、公平。出于公心就是在工作中面对公与私、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去考虑;在遇到矛盾的时候,秉着对公负责的态度,以国家、集体和大局利益为重,协调好公私利益关系。

其次要真诚待人,而不是用虚伪的态度去敷衍人,现代社会,对于领导者来说,与人为善就是要有宽广的胸襟与和善的态度,来处理人我关系。与人为善是一种气度、一种雅量,是一种厚道的心理状态。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多给别人一些温暖和爱心。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的内心蕴藏着很大的包容性,你越是宽容他人,就越容易得到尊重。在一个组织、一个集体中,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那么领导者的组织、计划、控制、协调等职能就不可能得到发挥。这就需要领导者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始终本着与人为善的原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作为基础,通过团队精神的塑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一致行动。

再次,既树立为国家做贡献的远大志向,同时也要做到勤俭持家,成为忠孝表率。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为国为民做事的远大目标,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心胸开阔,超凡脱俗,建立不朽功业。要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国学大师季羡林在论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时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相反,如果目标不高,志向不远,整日为身边的琐事忙忙碌碌,一味沉迷于私人情感,生活在平庸的氛围中,必然摆脱不了平庸的命运,也愧对人民交给自己的职位和权力。

最后,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洁身自好,克己奉公,而不是轻视职责,得过且过,玩忽职守,以权谋私。所谓道德修养,说到底就是要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达到一种超越境界。超越自然,创造文化;超越本能,彰显人文;超越平庸,追求高尚;超越自我,融入社会;超越功利,提升人格。道德修养是一个坚持不懈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领导干部应成为当今社会的道德楷模,既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洁身自好,更要克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职业素养读后感


职业素养读后感(一)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职业素质的书,让我明白了职场上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怎样在企业里受到重视。怎样才能在企业里立足。

许多人在踏进企业时都会想我能在企业生存下来吗?能把这企业交给我的任务顺利的完成吗?一大堆想法围绕在我们的脑海里。

对于刚踏进社会的学生来说,第一份工作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这是我们从学生转化为职业人的第一步,他将永远的影响着我们。在我们刚进入公司的时候,少不了被公司的同事欺负。而我们在对待同事时,应该后退一步欣赏他人、做容易相处的新人、正确的面对欺生。要学会忍但也要学会适时的拒绝,这样你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平常的工作中,多虚心向同事们的学习,多和同事们交流,这样,可能对你的业务素质及人际关系的提高,都会有好处。刚进去的员工都有一个实习期。你的一切都被领导看在心里。事情是找来做的,不是被动的接受安排。我们应该主动去了解公司的文化背景,公司的大致操作流程。细心观察领导处理事情的过程及方式和结果。无论上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即使你认为你的上司非常差,你也要服从他。既然他当了你的领导,肯定他在某些方面有他的优势。即使你的上司犯了很明显的错误,也要注意表达的时机、表达的场合、表达的方式,维护你上司的形象。

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总是奢望马上就能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然而,很多好工作是无法等来的,你必须选择一份工作作为历练。职业旅程中的第一份工作,无疑是踏入社会这所大学的起点。也许你找了一份差强人意的工作,那么从这里出发,好好地沉淀自己,从这份工作中汲取到有价值的营养,厚积薄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出发,就有希望到达终点。 起点可以相同,但是选择了不同的拐点,终点就会大大不同!

毕业这几年,我们的生活、感情、职业等都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未来也充满了各种可能。这个时候,必须学会选择,懂得放弃,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使自己稳定下来。如果你不主动定位,就会被别人和社会定型!所以 时间管理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够决定你生活中什么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决定你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你的时间用在哪里表明你的重心就在哪里。也表明了一种态度,生活态度、工作态度。 任何企业都有它的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不管你喜不喜欢,作为新人,遵守制度是起码的职业道德。入职后,应该首先学习员工守则,熟悉企业文化,以便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职责,发挥所能。

我们想在职场上获得成功,首先就要培养适应力。一个人起点低并不可怕,怕的是境界低。越计较自我,便越没有发展前景;相反,越是主动付出,那么他就越会快速发展。很多今天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在职业生涯的初期都是从零开始,正因为这样,他们的人生才一路高歌,一路飞扬。毕业之后,我们要让过去归零,才不会成为职场上那只背着重壳爬行的蜗牛,才能像天空中的鸟儿那样轻盈地飞翔。杰克韦尔奇说过一句话:纠正自己的行为,认清自己,从零开始,你将重新走上职场坦途。 吐故才能纳新,心静才能身凉,有舍才能有得,杯空才能水满,放下才能超越。

年轻人难免带着几分傲气,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所向披靡,其实不然,初入职场的新人还是个婴儿,正处在从爬到走的成长阶段。在毕业这几年里,一定要让自己逐步培养起学徒思维、海绵思维、空杯思维,具有这样思维的人心灵总是敞开的,能随时接受启示和一切能激发灵感的东西。那么成功就会向你招手。就让我们现在开始为将来奋斗吧,尽早的培养这种职业素质。


职业素养读后感(二)

翻开《专业技术人员职业修养于发展》一书,默默的阅读起来。当看到职业修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时,其中的内省让我深有感触。

书中提到:所谓内省,即内心的检讨和自我评价,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职业修养标准的要求,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良好的职业习惯主要是内省、自律的结果。良好的习惯一经形成就是终身受用的资本,反之,不良的习惯则会成为一生的羁绊,阻碍自己的发展。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经常省视自己,通过内省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种种表现,进而进行自我批评,调控自我行为,提升自我社会价值,达到自我完善。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提升职业修养的有效办法。不少从业人员之所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除了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善于思考,勤于总结,真正做到了反躬自问。

反省是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玷污(高尔基【前苏联】)。我认为,内省,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也是十分必要的。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期望非常高,对教师的素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经常自省,对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更好的做到教书育人,是有很大的帮助的。通过内省,我们可以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从而通过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好的课堂教学方法,或通过请教有经验的同事等途径,去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好的完成工作。通过内省,我们可以知道自己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不足,从而通过调整自己的言行,调节自己的心态,更好的融入工作集体中,愉快的开展工作,将工作做得更好。

平时,我自己也常常内省,反省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确实收获良多,特别是心态平和了很多,即使有时因工作难度大而感到压力较大,但自己都可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一种平常心去面对,尽力将工作做好。


职业素养读后感(三)

读了《教师职业素养》之后,我真正的感到我们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就更加坚定了我教书育人的信念。

《教师职业素养》里面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编排的。每篇文章都在写我们教师。第一篇文章《名师》就深深打动了我。文章中讲述的几位老师,都是一些名师,从一些琐碎小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平凡老师的不平凡之处。这几位老师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他们更是我学习和生活的榜样。从而我想到了去年下乡支教,这一年我感受到了北岛孩子和县城孩子的巨大差距。然而我又在反思,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有了差距?环境因素并不是主要的,关键还是在与教师本身。这些名师让我懂得了要用良心去对待每一位孩子,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用良心去教育每个学生。不论在任何地方,哪怕是教育条件最差生活条件最苦的地方。 。

不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我们老师应该平等的对待。记得第一年教书时,我教三年级的数学,为了鼓励那些后进生我偶尔会在他们的作业、考卷上写上几句鼓励的话。后来县教委乃至全国都开始要求实施激励性评语,你有进步,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肯定行!、老师会支持你的,加油!这些看似平常的话却给那些孩子带来了信心。当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主动问我问题、上课时积极的举手、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到现在我还有一个习惯,不管是平时上课,还是公开课我都喜欢叫学习困难的同学回答问题,虽然回答的不一定正确。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平等的对待我的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包围着他们。

这本书里面的故事,里面所说的每一句话,所讲授的每一个道理,在今后的道路上会成为我从事教师职业的指明灯,教育者之人格,需要不断的励炼。

人文素养读后感


人文素养读后感(一)

读了《人文修养》我最喜欢其中一句,两人一般心,有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无针堪买针。这句的意思是两个人一条心思,就能买得起黄金,要是每个人都为自己考虑,在一块,连一根针都买不起。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做灯笼,由于我们带了太多材料,于是,我和王筱菁一起做了一个灯笼自我感觉良好。因为我们两个一条心思,要把灯笼做好,我们以福字2020为灯笼主题,以王筱菁为主制作,我当助手。美丽的灯笼做成了,我们获得了第二名。

有了这些句子,我像是有了人生的宝藏。


人文素养读后感(二)

人文素养读本,作者宋德福。张丙辰局长的导读这样写道:面对一个多诱惑的年代,一些人越长越大,却越长越不知,也越来越不会做人了。因此,自身修养的关键是如何做人。

最近在网上的师德培训,让我对自身修养的提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学习之余,重读这篇文章,却是别有收获: 现在的社会充满诱惑,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教师需要一颗淡然的平常心,记得有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讲述了一个男孩和父亲去钓鱼,可去的早了,还没到开放钓鱼的时间,可孩子却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孩子放回了鱼,孩子极不情愿,因为那条鲈鱼太大了,孩子想:也许以后会钓到鱼,可不会有那么大的了,可父亲说:还没到开放的时间,要守规矩。于是孩子虽极不情愿,但还是放回了鲈鱼。对于孩子来说,那大鲈鱼是一种极大的诱惑,面对诱惑,文中的父亲教给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道德准则,几十年后,孩子感激父亲,因为一生中经历了许多像鲈鱼一样的诱惑,而孩子都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作为教师,面对诱惑,能如一个孩子般遵守规则,淡然处之吗?当然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力量,更需要有好的道德修养。我认为要提高自身修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自强不息。只有自信、自强才会有人格尊严。二、要有骨气,但不是清高。当做的即使困难再大也要坚持,不当做的坚持不做。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三、要有肚量,有宽容、感恩之心,与人为善。爱心无价啊!四、持有淡泊之心态,但虽淡泊宁静,却不随波逐流。

其实,教师就是叶的事业,默默无闻,既然选择了叶的事业,那就无私奉献吧!正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一样,虽玫瑰予人,但香味仍会存留于你手中!


人文素养读后感(三)

今天我们老师给我们上的课是有关于人文精神的课程, 关于这一节课, 我很爱, 我很喜欢, 因为这一节课他重点解说了人文素养的灵魂与中心精神以及核心和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 下面就请允许我来说一下人文素养的灵魂。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

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有这样的话: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这话也是人文素养欠缺的表现,应提出批评。这话错在哪里呢?这里不存在什么制约发展的问题,它和发展根本无关。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本身即巨大退步、巨大灾难。

所以最后我自己有一种感觉, 就是人文素养关系到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我们在生活与学习以及在各个方面, 我们都不能够去离开他, 因为他就像我们生命中的东西一样, 与我们的不可以去分离。 

教师人文素养读后感


经过一个假期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从《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这本书中,我懂得了人文素养,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修炼。人文指的是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它包含了“人”与“文”两个方面,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对文化的关切。人文的意义首先是人学,是人的反观、自省和自审之说。人文的主题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本,党的xx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素养与我们常说的素质一词十分相近,而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教师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性格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新课程又对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每门学科教学的目标都有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有高度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文知识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事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是人文素养的认识基础,对于人文素养的修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人文精神是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性格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它是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精神。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正是人文精神的修炼之路。与学生的感受情交流能有效地与学生实现精神上的“对接”,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对于培养学生的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在《备课、说课、观课、议课与教学反思》中,也感受很深,认识了传统备课存在的问题,传统备课比较注重掌握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形成了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具的理念去衡量,传统的备课有着明显的缺陷。其习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关注的是“课”而不是学生,注重的是“传授”而不是互动,过于依赖教案,因此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重形式而轻实效;重教法轻学法;重课前备课轻课后反思等。“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理论中派生出来的观点。按照“有效备课”的理念,课备得好不好,主要得看备课的效益高不高,是不是能促进教师进行“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否则,即使教师把课备得再周详,再合乎格式,教案书写得再工整,也只能是“低效备课”。如果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照搬教参,抄袭现成教案,就只能称为“无效备课”了。“有效备课”首先要给教案松绑,少一点形式主义,少一点官僚主义,给备课管理一个宽松的环境。其次,“有效备课”主张把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解学生、研读教材,尤其是构思教学设计上,引导教师从一般性备课转变到对教学设计的思路上来,实施有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核心素养读后感集锦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好的书籍通常能够教给我们一些人生道理,读后感可以整合我们的想法,记录并且加以吸收。您一定也想学习如何写好读后感吧!为此,编辑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核心素养读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核心素养读后感(篇1)

近半年来我读了林崇德教授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后,发现该研究提出了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No.1“核心素养”的概念

作者给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是:“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p29-30)在这个基础上,作者从“目标”(培养什么人)、“性质”(共同的最基本素养)、“内容”(知识技能态度等等的综合表现)、“功能”(超越升学与就业)、“培养”(先天遗传基础上的后天环境影响)、“评估”(定性与定量、显性与隐性的结合)、“架构”(涵盖文化学习、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发展”(终生发展与阶段目标的结合)、“作用发挥”(整合各个方面)等九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作了解释。作者又从宏观(国家教育目标和方针政策)、微观(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考试等)。从作者引述的国际组织的有关文件看,一般把这个“核心素养”分为“能互动的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

No.2“素质”与“素养”的区别

作者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阐述,要点是:“素质”的主体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而“素养”的主体则是“人”或“学生”,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这里蕴含的深层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来描绘。受教育后的“人”的表现,成为关键所在。应该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表现什么”,而不再是“我能给他们什么”,这里面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需要引起关注。

No.3“核心素养”的演变

作者介绍了比较典型的“德性论”(代表传统的理论)、“能力论”(以四个学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认识)、“素养论”(上个世纪90年代后,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代表后工业时代的认识),结论是: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对它的界定总体上一致但也略有差异,体现了民族特色”、“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个人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素养”、“核心素养的架构应兼顾个体与符号(工具)使用、自我发展,基于社会之间的关系”。

No.4国际视角下的“核心素养”

整个第二章共有78页,分别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三个国际组织,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四个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基本框架都是:背景或缘起、基本框架、启示。从提供的有关标准来看,各有千秋。最后一节,作者从内容、具体指标、命名方式、内涵界定方式等作比较,可供参考。

No.5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

作者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用“修身成德”概括,包括“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五个方面概括。为了比较,作者用从“伦理道德”“求学治学方法”“生活礼仪与日常行为习惯”“人文历史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自然科学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视程度作了分析。整体来讲,按照第一章“演变”的讨论,不管怎么美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核心素养演化”的视角,属于“美德论”,是“美德论”的最高表现。

No.6从现实需求中归纳“核心素养”

这一部分最有参考意义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现实需求”对“核心素养”的影响。尽管新意不多,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参考意义。

No.7从现行课程标准中反思“核心素养”

作者运用大数据对“课程标准”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篇幅达55页,在本书中仅次于“国际视野下的核心素养”。不过,这一章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它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什么新的补充。而是一份对“课程标准”的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对我们现在的课程和教学存在问题的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路,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No.8对“核心素养”推进的实践探索

作者谈了几个问题:从质量评估入手推进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着手进行教学改革。前一章已经详谈,这里提到的“直接指导型”“互补融通型”值得一提;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部分提到了“教师的核心素养”,比较新颖,应该深入研究。

总之,作者提出的“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

核心素养读后感(篇2)

《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读后感800字: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一贯的思想是:教师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养家糊口的一份职业而已。因此,我处于“用生命回应职业的需要”。我将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并且希望自己努力的工作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一份较好的品质生活。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李镇西一样将职业看成“一种生存状态”,他说:“我的教育不为领导,不为职称,不为荣誉,只为这就是我的乐趣本身。”自已回想这一年来读书学习的过程,真的觉得非常的享受。通过学习,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变得越来越从容。

学习从来不会因为年龄而晚。去年读书时,当时的我迫切的希望自己能够快速的在专业上成长,以缓解自己的不安。因此,我读的书也是一个方向的,基本上没有猎涉其他的知识。我认为,必须要有专业的深度后,才能再有知识的广度。同时,我的文章、我的观察点基本上也是单一的。我认真的读着每一本书,吸取着书中的营养。

一年的坚持一晃而过,前段时间心血来潮统计了一下我写的文章数目,本以为会有很多,但最后只有58篇。心中还是对自己有些失望,自己将每天安排得满满的,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坚持,但最后的数据让自己有些情难已堪。

但很庆幸的是,通过去年的坚持,虽然看到数字,有些不好意思。但很好的是现在的我,已将平时的写作当成自己精神和情感的一种寄托。自己只有将每天最热烈的想法付之这些文字后,内心才能平静!读后感·今天正好给朋友改一个讲话稿,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自己感觉将整个文稿提升了一个档次。内心的自豪感更是爆蓬。

随着时间的流逝,越读书越知道自己知识的浅薄,自己的内心也更加的平静。感觉以前漂漂然的自己,越来越落入尘埃。自己对自己也更加的明白,我的才华托不起我的梦想,我只有认真努力的读书。因此,对于自己的选择,也更加的执着。学会了“减负”,不再为一些外在因素而左右自己的追求方向。学会了摆托时间的惯性,没有再在周而复始的开始学习,又停止,又开始学习之间循环。每天坚持读书和写作,不为其他,只为自己的努力,成为更平静的自己!

核心素养读后感(篇3)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以前常说知识无价,任何知识都是有用的我们应该如饥似渴的加以吸收。但是看过本章后我对知识的价值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在学科本质一节中作者将物理知识比喻做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枝叶,枝干,树干,树根以及水分和养料构成了大树的全部。作为一棵树每一部分都重要,作为一个学科构成这五部分的每一版块也同样重要,但这之中还是有主次之分。

而初中阶段,正是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全新认知的起步阶段,相比较循序渐进的构建知识,方法,思想,形成物理观念应该是这个学段的重点。

文中将物理观念比喻做树根,这很贴切,物理观念是物理思想的延续但更是物理思想的凝结。它为枝干树叶的生成扎下基础,它能源源不断的吸收物理精神的养分进而长出枝繁叶茂的物理方法和物理知识。

那么该怎么养成物理观念?我觉得从一开始接触学科时就有意识地从细节加以培养是最有效的手段。比如,物理计算区别于数学计算,计算过程中数字也要带单位。比如每个物理量都有其表示符号,坚决杜绝用XY简单替代。这是从习惯入手潜移默化形成属于本学科的特有观念。但这还不够,还应该养成用物理的观念去看待世界。比如别人看月食只当天文奇观,而我们应该让学生本能的想起月食的成因,别人看到一只小鸟飞过,我们的学生应该在心里加上相对于地面小鸟是运动的。

这些细节构成了物理观念的相关要素,有意无意的培养使物理之树的树根深埋地下,源源不断吸取养料,最终使学科之树茁壮成长。

碎片化学习的弊端

这几年我基本看不进去书。不同于少年时代的如饥似渴挑灯夜读,现在看见长一点的段落都没有耐心看完。我以为是年龄和家务的琐事造成的,可直到我学习了“学科结构”这一块我才找到了问题的本源。

由于电脑和手机的介入,我们生活在知识碎片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说是知识大爆炸,同样也是知识粉碎机。百度,词条等工具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写论文不需要钻研长篇巨著,需要什么知识点,上网检索,省时省力。

可是,这些拿来主义的被我们用到蹩脚论文里的碎片知识我们真的消化吸收了吗?没有!学科知识应该形成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网络,形成由点、线、面筑成的立体式的整体知识结构网络。而知识碎片对这个网络的建成全无用处。

那些检索来的学科知识用完了就丢到脑后,下次用到只能再次检索,在个人成长中没能留下一点痕迹,而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会让人对阅读尤其是纸书的阅读丧失兴趣。

自媒体文字的风格是语句短,段落短,它要在最短的时间把它想灌输的东西灌输给你,仅此而已。而我们学习研究应该立足书本,立足文献,立足深奥的艰涩的难啃的大部头专业书上。可是,碎片化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养成的惰性已经让我们很难静心读书了。

即便强迫自己,也常常是浮光掠影,看几行忍不住拿起手机刷刷微信,在看几行忍不住打开电视看上几眼。碎片化时代,粉碎了知识,也粉碎了我们的耐心。如今我和孩子看同一本书,她比我更专注也更快读完,这还得力于她目前接受的都是学校体系化教育,尚未尝到知识碎片的“甜头”也没因此走上饮鸩止渴的邪路。

核心素养命题改革的立意就在于:要从关注碎片化,固定化的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到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学科问题的解决。而放下手机拿起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是教师应该迈出的第一步。

核心素养读后感(篇4)

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林崇德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阐述,要点是:“素质”的主体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而“素养”的主体则是“人”或“学生”,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这里蕴含的深层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来描绘。受教育后的“人”的表现,成为关键所在。应该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表现什么”,而不再是“我能给他们什么”,这里面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需要引起关注。

2、“核心素养”的演变:作者介绍了比较典型的“德性论”(代表传统的理论)、“能力论”(以四个学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认识)、“素养论”(90年代后,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代表后工业时代的认识),结论是: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对它的界定总体上一致但也略有差异,体现了民族特色”、“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个人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素养”、“核心素养的架构应兼顾个体与符号(工具)使用、自我发展,基于社会之间的关系”。

3、“核心素养”的概念:作者给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是:“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p29-30)在这个基础上,作者从“目标”(培养什么人)、“性质”(共同的最基本素养)、“内容”(知识技能态度等等的综合表现)、“功能”(超越升学与就业)、“培养”(先天遗传基础上的后天环境影响)、“评估”(定性与定量、显性与隐性的结合)、“架构”(涵盖文化学习、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发展”(终生发展与阶段目标的结合)、“作用发挥”(整合各个方面)等九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作了解释。作者又从宏观(国家教育目标和方针政策)、微观(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考试等)。从作者引述的国际组织的有关文件看,一般把这个“核心素养”分为“能互动的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本书对“核心素养”的基本界定——尽管有点繁琐,但大体还是能有所收获,至少知道可以思考和研究的方向。前一段读鲍鹏山的《教育六问》,他认为现在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对最低层次“谋生”的关注挤占了太多的实践和领域,从而出现了“谋智”的不足,“谋道”的缺位(大意)。确实这一现象是目前教育的最大问题的根子所在。问题在于:“三谋”之间的关系和比例怎么处理?过度强化“谋生”而否定、挤占“谋道”固然不对,但当孩子们还没有太多生活经验的时候,以“谋道”取代“谋生”也是不对的。中国教育,特别是语文领域的“工具”与“人文”之争,就是一种表现。如何平衡好三者的关系,这里应该有一个“第三者”作为参照物,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核心素养”的讨论,其实已经引入了这类思路。】

4、国际视角下的“核心素养”:整个第二章共有78页,分别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三个国际组织,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四个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基本框架都是:背景或缘起、基本框架、启示。从提供的有关标准来看,各有千秋。最后一节,作者从内容、具体指标、命名方式、内涵界定方式等作比较,可供参考。

5、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作者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用“修身成德”概括,包括“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五个方面概括。为了比较,作者用从“伦理道德”“求学治学方法”“生活礼仪与日常行为习惯”“人文历史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自然科学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视程度作了分析。整体来讲,按照第一章“演变”的讨论,不管怎么美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核心素养演化”的视角,属于“美德论”,至多是“美德论”的最高表现,仅此而已。

6、从现实需求中归纳核心素养:这一部分最有参考意义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现实需求”对“核心素养”的影响。尽管新意不多,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参考意义。

7、从现行课程标准中反思核心素养:这一章篇幅达55页,在本书中仅次于“国际视野下的核心素养”。不过,在我看来,这一章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它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什么新的补充。而是一份对“课程标准”的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对我们现在的课程和教学存在问题的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路,是很有参考意义的。很少见到这样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文本。

8、对核心素养推进的实践探索:算是收关之章,谈了几个问题:从质量评估入手推进核心素养(这并无特别);从核心素养着手进行教学改革(前一章已经详谈,这里提到的“直接指导型”“互补融通型”值得一提);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部分提到了“教师的核心素养”,有点新意)。

核心素养读后感(篇5)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刚开始读这本书,倒不是很难理解,但真的很难读下去,第一章全是关于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知识,稍微一走神,就不知道其所云了,为了克服自身的这个问题,用笔比着读,读到有意义的地方还可以勾画下来,读着读着,我总感觉这本书像是赵校长写的书,里边关于教育、课程的一些真理完全和赵校长如出一辙,终于知道为什么271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学校遍布各地,屹立不倒了,我们走的教育方向和国家完全一致,符合道。浅谈一下我的理解:

一、素养

这本书讲的是核心素养,自然必须清楚的知道素养、核心素养、学科素养的内涵,概念不清、离路径不明,必然会迷失方向。作者讲了很多素养和教养、修养、涵养的关系,这几者之间有共通之处,涵养与修养可以说是素养的一个体现,素养是积淀下来的东西,素养跟人的关系最密切,和人的生命融为一体,素养可以说是一种习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

二、素养的DNA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即精华所子啊,我们都知道,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很明确地指出了,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表现方面: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德才兼备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德即指品格,才即指能力,我把品格理解为习惯,例如我的课堂中排队、不喧哗、杯子摆放等等,都是一种品格。能力就是学习之后剩下的东西,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只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用知识教知识,才培养出了书**,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学生能灵活、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发展能力,只要有了能力,就随时能生长出知识。文中讲到了三种不管哪门学科必须拥有的关键能力:

1、阅读能力在课堂中,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阅读能看懂的内容,老师就坚决不要讲了,自己需要讲的就是学生看不懂你的内容,养成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

2、思考能力。备课的时候,自己多预设问题,问题是思考最好的营养剂,一位教授讲过:能够带上满口袋问题走进课堂的课,算好课;能够在课堂上唤起学生提问、发问的课,算更好的课;能够唤起学生提问,居然被学生的问题问倒了的课,算是最好的课。有教授的话在这儿吗,以后再被学生问倒,就不尴尬了,哈哈哈

3、表达能力。如何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看学生有没有真正理解,真正想透彻,我的课堂一定要鼓励学生多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其实,教是最好的学,让学生也来当老师,要想让其他同学明白这个问题,自己就得格外明白了。

摘录了一些教育名言,全是大家的,记录下来:

1、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他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他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他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取决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厉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马丁.路德

2、凡事就怕认真二字。

核心素养读后感(篇6)

《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读后感800字:

拿出书来时我首先听取了老师意见,没有从第一页开始看起,而是选择了我感兴趣的内容。当老师在课上说我们不是拿到一本书就一定要从第一页开始读时,我内心骂了自己八百遍。我觉得自己太过循规蹈矩,过于刻板,我为什么不会多方位思考问题。于是,这让我更加好奇这本书会带给我怎样的视觉上的冲击和思想上的撞击。我期待着它带领我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当我读完这一章节大概明白了美国教育为什么确实要优于我们中国的教育。美国在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上与我们大不相同。

首先,美国教育不会过于重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他们更注重于学生的合作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比如,他们的SCORE课堂模式,他们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表达想法,让他们获得进步和成功,并展示他们的成功。

其次,他们判断学生是否学会了,不是用的试卷,而是用“产品”,所谓“产品”是指学生们自己动手参与制作的学科小报,学术论文,知识思维导图,地球仪等。它们被贴满了整个墙壁,摆放,悬挂在教室各个角落。这些源于他们的课本知识中,美国学生基本善于把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用这些作品或者实验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也是美国教学方式中很特别的一种。

最后,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另外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动态多样分组法。所谓动态分组是指同学们以正方形座位入座,学生面对面增加交流可能性,而后又采用各种有趣的方式组成不同小组和座位,达到每个同学之间都有组队学习的可能。读后感·这种看似随意的分组却能使课堂呈现一种兴奋的状态,从而达到高效学习效果。

美国的教学方式的确震惊了我,他们不计较于对知识的掌握,考试成绩的高低。他们更注重于让学生自主探索,以寻求最终答案的过程。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答案是一成不变的,但获取答案的方式却有千种,与其直接获得答案,不如自己掌握方法主动寻求。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我认为美国的教育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他们确实很聪明,任何你所想不到的新颖的,独特的教学方式都可以在他们身上呈现。但我相信有一天我们中国的教育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核心素养读后感(篇7)

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核心素养”。拿我任教的语文学科来说,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文化理解、思维发展和审美鉴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则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部分。这些皆是“核心素养”的下位概念。何谓“核心素养”?我国教育学术界界定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课程发展的DNA,各门学科的课程是支撑“核心素养”这幅为新时代期许的“新人形象”所勾勒蓝图得以实现的“构件”。

钟启泉教授的《核心素养十讲》一书就是“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的入门讲义,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大家小书”。在书中,钟教授反复提及一个概念,即“学习共同体”: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不应当是“监狱”或是“应试集中营”,而必须是“学习共同体”。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家杰克逊认为,在(旧有的)教室/学校生活中,学校具有类似于教堂、监狱、精神病院的特征。(边沁、福柯都有类似论说)儿童不管喜欢与否,是在高度样式化的特意环境中度过的,反复积累冗长的仪式化经验。这种模式应该被扬弃。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旨在把学校打造成每一个学生、教师乃至于家长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这是当今时代国际教育的改革潮流,也应当在中国学校落地生根。

在教室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师生对话和生生合作至关重要。教师上课不是为了灌输知识,塑造解题技能,而是在于调动儿童活跃的思维,发现不同的思路,激发认知冲突,展开集体思维。简而言之,上课的本质就是“求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建构,超克知识的“传授”。教学的目的是促成参与教学的每一个儿童的学习与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多创造学生自己总结思维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探寻怎样才能避免错误。教学是通过对话展开的,是借助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展开的,而不是按照教师预先编排好的剧本发生的。不然就是一场表演罢了。作文除了师生对话,生生合作对于构建“学习共同体”也非常重要,这正是我在之前的教育教学中相对缺失的。生生合作是“协同学习”的一种。日本学者吉田卓思根据美国“国民教养”的相关调查数据得出结论:学习巩固率高的学习者,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有论者认为,竞争有助于学习是一个神话。在一个集体中,集体伙伴之间通过竞争产生的效果,通过集体中的协作而不引入竞争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课堂的提问、讨论、寻求答案是一个过程,重在过程而非结果。小组成员间的讨论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有助于提高知识的质量、思考的质量,而表达则是一个将自己思考内容外化的过程。课堂上的交流和讨论,不仅仅是知识的建构,更是作为“人”的建构。这不仅仅是个体的学习,更是“学习共同体”的成长。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不仅仅在课堂内部,它也广泛存在于课堂以外。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发挥自己的特长,最终形成一个更好的集体。另一方面,教师的发展也离不开“学习共同体”的营造。教师是终身学习者,不仅仅要成为“教”的专家,更要成为“学”的专家。正如于漪老师所言,“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通过对课堂的研究,教师之间的关系也发生转化,从而形成相互学习的新型教师关系。从案例中学习,与同事合作学习,通过对话形成教学中的实践表象,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性,取得长足的成长。

从课堂内部到课堂外部,从班级到学校,良好的“学习共同体”值得学生、老师、家长期待,也值得学生、老师、家长不断为之实践。正如本书中最常援引的一位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教授教授所言,“所谓‘好学校’,不是‘没有问题的学校’,而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问题,齐心合力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勇于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在动态中调整、进步,成为更好的“学习共同体”。

我立志做这一一名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

核心素养读后感(篇8)

于冰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一本好书,也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恰恰如此,它的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该书主要从基础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实证调查研究、现行课标研究、教育实践探索等角度系统化地展开对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分析,对于全方位理解和把握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读完这本书,让我茅塞顿开,收获颇多。

首先,让我明白“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或者说“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自主发展意识、社会参与能力及文化修养,学会学习、自我管控、解决问题、创新发展属于个人自主发展应具备的能力。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

站在物理教师角度,深深地感受到物理学科教育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物理学是最早建立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它是以缜密的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手段的理论思维的严格科学。正因为物理学的这种特点,它在各门自然科学课程中,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肩负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核心素养在高中每门课标中的分布中,物理学科位于首位,其中物理学科对信息技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素养、主动探究素养、科学素养、实践素养的培养都是位列第一,遥遥领先于其它学科;在各学科课标中关于“核心素养”出现位置的汇总中,高中物理学科在课标内容上实现核心素养也遥遥领先其它学科。因此看出,做好物理学科教育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名合格的物理老师要清晰了解教材呈现的知识结构。至少要对所有的基础物理知识以及每一年级学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自己对于教材才能系统的把握。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待自己的教学。才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更加有责任,有义务,努力地做好物理教学,研究物理课堂教学,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认为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当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相对单一,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策略就是要重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探究情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物理探究式教学是利用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内容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过程的探究特征。传统教学主要是把对学生的“双基”教育看做是教学工作的头等大事,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没有能够全面地培养。

二、注重科学思想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科学观。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之一。中学生头脑中应当建立真实的科学研究图景,而不是“科学是完全客观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是唯一确定的”这样的印象。真实的社会和生活充满着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像真实的科学,没有预先知道的确定答案。如果学校教育没有教给学生这一课,不仅学生在未来难以胜任科学研究,而且在学生从学校进入到社会的庄边过程中也会非常困难。

三、我们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人生和命运。尊重学生则是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职业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不打骂生,还要以礼貌的、有修养的方式对待学生。每个班的学生成绩都有好坏之分,我们不能因为某个学生学习不好就挖苦他、讽刺他,说不定他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好。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这是作为老师的基本素养。当前中国的学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获得一个好的分数,考出一个好成绩对学生很重要。不可否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上大学还是最好的出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考虑学生的感受,考虑他们付出了多少,是不是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分数和升学不应该是教育教学的唯一目标。

四、我们要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我国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太相似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很多情况下学生没有特长是我们没有给他们机会。如果学生只是坐在教室理想木头一样听课、做作业,他们怎么会展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我们应该给他们机会去展示自己。应该诊视和保护他们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像生产线上的产品,一模一样。

当然,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范围内,一些关键性素养(如行为规范、态度、价值观等)的养成也离不开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因此,有必要通过整合全部社会力量来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和推行。无论是作为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家长,一个社会人,我将持续努力,为了孩子,为了我们的未来尽一份微薄之力。

《新世纪教师素养》读后感


《新世纪教师素养》读后感

读了整一学年的《新世纪教师素养》这本书后,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的同时,又对于漪老师的言论深为折服。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名师之述好矣!其实,毕生的经验之谈,又怎一个好字2024了得!在教育教学中身为新世纪的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优质素养,于漪老师已经阐述得非常详尽而又独到。

最近我又抽空阅读了《新世纪教师素养》,使我学会如何建构生命课堂,并且明确了下列问题: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新课堂的特点是什么?教师的课堂行为应发生哪些转换?怎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益?怎样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下面是读书笔记摘要:

一、教师课堂行为要变化: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全面发展转变。

2、由大一统教育向让每一个孩子向适合自己的教育转变。

3、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

4、由重结果向重结果更重过程转变。

5、由知识权威向平等和谐转变。

6、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二、变课本剧为教育诗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变课本剧为教育诗。教育诗有三重含义:变计划性课堂为计划性和生成性互补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索未知世界的窗口;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能产生美妙的生命体验。

1、变计划性课堂为计划性和生成性互补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教学流程。

2、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索未知世界的窗口。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为重点: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3、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能产生美妙的生命体验。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和,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通过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备课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背景资料。

2、要在化解难点、突破重点的同时留给学生思维的时空。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形象直观和化难为易而代替学生的思维。

3、要通过网络使学生在乐学的基础上会学,创造性地学习,我们要给学生猎枪,而不是个干粮。

4、要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取代学生的实践活动。我们应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

5、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相结合,不要一位否定传统的教学观念、手段和方法,要善于继承优秀的经验。

6、不要让网络取代教师,教师要发挥自己作为主导者的地位,我们反对教师一位地对学生进行灌输,但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

7、该出手时才出手,不可滥用网络。教学手段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不能滥用于网络。 通过阅读我觉得师德是教师的根本,师德修养比教师知识和能力更重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学校教育中最具有灵魂性的工作,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公民道德教育起重要作用。现在 新课程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德育素养,要求我们不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

所以有以下几点感悟共勉:

1、一 教师需要有体面的生活,更需要精神充实的人生

2、作为一种职业,教师必须有对职业的忠诚(对得起这份工作);

3、作为一种事业,教师必须有对事业的忠诚(对得起学生);

4、教师的价值既体现在职业上,更体现在事业上;

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发挥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学校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场所,展示才能的舞台,学校发展依赖教职工精神上的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师德自古是教师神圣的象征,是教师令人尊敬的根本。中国古代就把优秀教师尊称圣贤。那时,教师们也把圣贤当作榜样。但时代变了,教师的身份,工作的条件,社会的要求,现代理念等因素都影响着教师世界观的形成。那么,新世纪师德标准是什么?如何拥有适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师德?这些决定中国今后发展的重大问题困扰着许多教师。本人读了《新世纪教师素养》一书,边读边思考,逐渐对现代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的教育素养》读后感


《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可是自己呢?大部分时间忙于备课,上课,照顾孩子,料理家务,有多少时间煞有介事地捧着教育名着或教育大家的文章细细的品读呢?细想起来真的很惭愧,特别是校委从去年就提出要求老师要利用一切闲暇时间来充电,可自己却给自己找了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很少看书,得到的结果就是眼看着同事们业务水平一天天的提高,自己却还是原地踏步停滞不前,所以今后,我要像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当前的教育形势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可是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我们来讲,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真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大师。读完本书后,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在心中燃烧。本书一开始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初一刚开始时,学生们实力相差不大,到了初二初三年级就有学生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地步呢?真的是这些学生太笨吗?是他们钻我们这种教学模式的空子在小组交流时溜号走神吗?我想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吧!

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是否做到了对每一个孩子公平?是否真正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孩子?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标语: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可是这些所谓的标语如白驹过隙般被我们遗忘。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是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把更多的关爱给这些生病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在我的课堂上只是要求课代表和小组长来帮助他们,要求他们把黑板上的重点内容记住就好,而没有设法让他们独立思考,看来我的做法是出现了问题。以后我要鼓励我的学生多动脑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是好的,要相信我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最棒的!

说很容易,可是做起来有时候就会走样。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分层次教学方面自己做的还不是很好,只有在最后期末冲刺时才肯动动脑筋,才肯用心的设计自己的课堂。如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开动脑筋,那么我想,对于班里一部分成绩较弱的学生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同样的任务,同样的答案,同样的思维定式,我想这正是因为我缺少教育素养的主要原因吧。在下学期的工作中,我要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师。现在我的大脑中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构思,我想只要我努力坚持的走下去,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再一次洗礼了我的心灵,我将会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在读书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干部素养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朱自清谈素养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