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励志文章读后感

励志文章读后感

尊师文章读后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尊师文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尊师文章读后感(一)

这几天,我读了《尊师重道》这本书,这本书讲了许多的伟人尊师重道的故事,这本书内容很丰富,也很感人。其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华佗求师的故事。主要内容: 华佗是汉代着名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其中对外科尤为擅长。

一天,来了一位年青人,他得了头风病,就问华佗;我的病能治好吗?华佗说;药倒是有,只是没有药引子。用什么做药引子呢?来人问道。生人脑子。病人听后,吓了一跳,上哪儿去找生人脑子呢?他失望的回家了。过了几天,年青人找了老医生,老医生说;只要找个旧草帽煎汤喝就行了。年青人照办了,果然药到病除。后来,华佗又见到年青人,便问;你不是有病吗?年青人说:被一位老先生治好了。

华佗知道了老先生的医术,想拜他为师,他还不让老先生知道他是华佗,他装成一个普通人的模样,跟那位老医生一学就是三年,他从没说过他是华佗。最后他成了位名医。读后感: 华佗的故事让我很受启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海无涯,人要学会感恩,老师是教授我们知识道理的人,一个知道感恩的人,也必将是一个拥有伟大人格的人,多向比自己学习好的同学学习, 。多动脑子,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尊师文章读后感(二)

《周恩来尊师》的故事让人铭记。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一句话:没有高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他所说的高先生就是他少年时期的恩师高盘先生,高先生经常给同学们传播救国救民的真理,宣传革命志士的爱国事迹,深受周恩来总理的敬仰。从那时起,他就决定为中华之崛而发奋读书。一日为师,终生难忘,多年以后恩师病故,周总理听说师母生活困难,还亲自给她送去钱和粮票,老人深受感动。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被周恩来尊师的精神所感动。周恩来是国务院总理了,每天日理万机,他的忙碌可想而知,但他每天有想这么多事,还可以想到自己的恩师,真的令我非常的佩服。

尊敬师长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老师教授我们知识,教给我们学问和做人的道理,是他们引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一步,伴随我们一天天成长。

我们要向周总理学习,要懂得尊敬老师,要懂得回报老师。其实,要做到尊敬老师并不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上课时,看到同学们认真听课了,老师会给我们一个甜甜的笑,而且老师的笑容里藏着幸福。见面时,当老师听到一声问候,老师的笑容会更加灿烂,教师节时,听到一声祝福,老师会沉浸在幸福的快乐中。尊敬老师,就这么简单,我们大家都做到了吗?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尊师故事读后感


尊师故事读后感(一)

这几天,我读了《尊师重道》这本书,这本书讲了许多的伟人尊师重道的故事,这本书内容很丰富,也很感人。其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华佗求师的故事。主要内容: 华佗是汉代着名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其中对外科尤为擅长。

一天,来了一位年青人,他得了头风病,就问华佗;我的病能治好吗?华佗说;药倒是有,只是没有药引子。用什么做药引子呢?来人问道。生人脑子。病人听后,吓了一跳,上哪儿去找生人脑子呢?他失望的回家了。过了几天,年青人找了老医生,老医生说;只要找个旧草帽煎汤喝就行了。年青人照办了,果然药到病除。后来,华佗又见到年青人,便问;你不是有病吗?年青人说:被一位老先生治好了。

华佗知道了老先生的医术,想拜他为师,他还不让老先生知道他是华佗,他装成一个普通人的模样,跟那位老医生一学就是三年,他从没说过他是华佗。最后他成了位名医。读后感: 华佗的故事让我很受启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海无涯,人要学会感恩,老师是教授我们知识道理的人,一个知道感恩的人,也必将是一个拥有伟大人格的人,多向比自己学习好的同学学习, 。多动脑子,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尊师故事读后感(二)

《周恩来尊师》的故事让人铭记。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一句话:没有高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他所说的高先生就是他少年时期的恩师高盘先生,高先生经常给同学们传播救国救民的真理,宣传革命志士的爱国事迹,深受周恩来总理的敬仰。从那时起,他就决定为中华之崛而发奋读书。一日为师,终生难忘,多年以后恩师病故,周总理听说师母生活困难,还亲自给她送去钱和粮票,老人深受感动。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被周恩来尊师的精神所感动。周恩来是国务院总理了,每天日理万机,他的忙碌可想而知,但他每天有想这么多事,还可以想到自己的恩师,真的令我非常的佩服。

尊敬师长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老师教授我们知识,教给我们学问和做人的道理,是他们引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一步一步,伴随我们一天天成长。

我们要向周总理学习,要懂得尊敬老师,要懂得回报老师。其实,要做到尊敬老师并不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上课时,看到同学们认真听课了,老师会给我们一个甜甜的笑,而且老师的笑容里藏着幸福。见面时,当老师听到一声问候,老师的笑容会更加灿烂,教师节时,听到一声祝福,老师会沉浸在幸福的快乐中。尊敬老师,就这么简单,我们大家都做到了吗?


尊师故事读后感(三)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圣人。

上月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这篇文章,从文章里我读到了:孔子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很爱读书,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他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老师,有三千弟子在接受他的教育。

可是孔子还很虚心,他还想更上一层楼,他听说比他大三十岁左右的老子是一个德高望众的老人,于是他离开曲阜去求学。在老子那里他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把所有的知识都毫无保留的教给了他。他们都是学问很高的圣人!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都是流传至今的学习名言。

孔子那么高的学问了,还仍然很谦虚,我的成绩还不是太好,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孔子读书的时候环境很差,还要刻苦读书,三十岁了还继续学习,一直不放弃学习好的品德,每天要求自己进步一些,我要向孔子学习,考上中国最高学府北大,做一个对作为的人!

《尊师敬长》读后感


《尊师敬长》读后感

吕老师

同学们,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开始学习《三字经》的内容。大家不仅背诵了辞文,而且阅读了相关故事。我们从在积累辞文,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明理感悟。通过写读后感,同学们将自己的所感所悟及时记录下来。吕老师在阅读这些内容的时候,感受到你们长大了。在这里我要给所有人提出一个希望,这个希望就是同学们不仅要明理,而且要实践,将你感悟的这些内容和你的行为统一起来。这就是知行合一。

为什么要给大家提出这个希望呢?就是因为我看到同学们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大家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形成属于自己的处事态度。老师不希望大家成为“说一套,做一套”的人。比如上课讲道理,说感悟的时候讲得头头是道。但一下课,就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甚至故意犯错。这样的话,我们这些书就白读了。三年级的小同学,吕老师说的这些,大家能明白吗?有的时候明白道理却不按照标准去做,比不明白道理还可怕。大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一定要行的端,做的正。让自己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阳光少年。

“敏学 善思 知行 健体”知行统一,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做得更好。

《尊师敬长》读后感

王梓懿

《子路借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子路年小的时候,年老的父亲想吃米饭。家里没有米,子路就不怕困难,走了十几里路借了一点米。看到父亲吃上米饭了,他也很高兴。

读了第三课,我领悟到了:像子路年小的时候那么小都不怕困难、翻山越岭地为父亲借米。那我们虽然现在没有那么贫穷了,不用去四处借米了,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的时候需要帮助父母分担。比如说父母有的时候很忙,我们就要帮助父母看弟弟或妹妹。父母老了或父母病了,我们就要照顾父母和照顾年小的弟弟和妹妹们了。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弟弟去参加爸爸医院的一个运动会。最后比完赛了,我和我的队友们在赛场上的一个小蹦床上说笑。忽然,妈妈说弟弟困了,该回家了。

我说:“再玩一会嘛!”

“不行。”妈妈生气地说。

我想:“都是因为弟弟,要不然就能多玩一会儿了。”可是又想:“弟弟还小,不懂事,就原谅他吧。”我们要让着弟弟妹妹,关心弟弟妹妹。因为他们比我们小。

《尊师敬长》读后感

杨安琪

子路借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子路小时候家很穷苦,常常吃粗粮和野菜过着日子。

有一次,年老的父亲和母亲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一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朴民风。这时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我的爸爸妈妈有事叫我,我却装作没听见,我还让他们干这干那……

做一个伟大的人很难,但子路的精神是我一生努力的方向!

《尊师敬长》读后感

孟园

《子路借米》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春秋时候的子路。父母想吃点米饭,可是家里穷的没有米,于是子路走了好几十里地去亲戚家借米,他非常辛苦,但他看见父母吃上了米饭,就忘记了疲劳。

读了这篇故事我感悟到:“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子路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发生的事。上周五语文单元测试,我考的不好。回家妈妈问我:“为什么考的不好?”我当做没听见,把书包一扔关上了门。是子路让我知道我错了,我向妈妈道了歉。我要像子路学习,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尊师敬长》读后感

唐小童

《子路借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子路以前家里生活贫苦。有一天,年老的母亲想吃米饭,于是子路就走了十几里的路去借了一小袋米,给父母吃了。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子路不远万里、克服困难,只为让父母吃到香米饭,自己却忍饥挨饿,这一点是我想学习的。

虽然我不用像子路那样去借米,但我们可以听父母的话不让他们着急。努力学习,不让父母操心。多帮忙做家务,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让父母受累……

我从小到大都是父母陪伴着我的成长,现在我要孝敬父母,不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在生活的每一天里,都表现我对父母的爱!这就是幸福生活中孝敬父母的体现啦!

《尊师敬长》读后感

王宇祥

子路借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中国有句古语叫:“百善孝为先。”我们一定要尊敬师长,一定要爱护幼年的小孩。我们必须努力向子路一样,就说说他生活中的意见小事吧: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小时候,子路家里很穷,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吃野菜而生。有一次,子路父母很想吃米饭,可子路家里一粒米都没有,子路心想:去别人家借一些米不就可以让父母吃上米了吗?于是,小子路费尽了千辛万苦,爬过了好几座山,走了十几里路,傍晚,小子路终于背着一袋米回到了家,子路看见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好像都忘记了自己的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读了子路借米这个故事,我懂得了:我们要向子路一样孝敬父母,虽然子路走了很长的路,但他看见父母吃上米的样子很开心,所以就忘了疲劳。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子路孝敬父母的行为非常感人,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向子路那样孝敬我们的父母,全心全意地付出,因为这种付出是快乐的、使人愉悦的。

《尊师敬长》读后感

杨奥芳

《子路借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常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我要向子路学习,用一颗感恩的心来体会父母为我做的点点滴滴。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独立自主,尽量不让他们操心。同时我还要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减轻他们的负担,做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

我还要感谢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以及所有关心我的人。在感恩中成长,争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尊师敬长》读后感

王子瑜

《子路借米》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春秋末鲁国人子路,他小时候家里穷,常年靠吃粗粮野菜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为了让父母吃上米饭,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来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我读了这个故事以后,我知道了,我们现在的生活跟子路小时候的生活相比,可以说好了成千上万倍,父母和家人千方百计为我们创造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我们能不能像子路那样孝顺父母呢?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今后,我要向子路那样,学会感恩,孝顺父母,在完成学习的前提下,尽量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给父母倒一杯水,帮爸爸妈妈收拾桌子等……做一个像子路一样的好孩子。

《尊师敬长》读后感

李明昊

《子路借米》主要讲了,有一次,子路的父母想来吃米饭,子路想到亲戚家借点米。于是,子路说干就干,他翻山越岭地从亲戚家背了一小袋米。后来,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个勇敢又孝顺的好孩子。

我感受到了,一个人应当从小就懂得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这个人会热爱祖国和人民。我们不仅要孝顺父母,还要关爱别的老人和儿童,这就是新时代小学生的责任。

《尊师敬长》读后感

韩雅讯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子路的人,他是孔子的弟子。子路非常孝顺父母,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了,可是家里一点米都没有。他想,要是多过几个山头到亲戚家惜一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要求了吗!小小的子路走了很长的路了,就为了满足父母的事,干什么也不会觉得累,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每天都能感受到。父母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我也要每天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还要听他们的话。

老师每天辛勤地给我们上课,每天都很忙碌,老师会为我们的进步而高兴不已,我们要尊敬老师,从每个老师身上学到知识和优点,将来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来回报老师对我的教导之恩。

读读这些同学写的感悟,再思考思考,在未来的日子里,同学们将要如何去做。吕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做得更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懂道理的少先队员。

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

--读《程门立雪》故事有感

德班

[内容提要]本文从《程门立雪》故事引出尊师重道,借"二祖断臂求法"之经历阐述"明师难遇,真道难逢"的道理,借古喻今,旨在提醒我们"明师已遇,真道已逢"应珍惜德门之缘,"亲其师,则信其道",若不信师,则难受其道。敬师且对师所授之理信受奉行,才是真正的尊师重道。

北宋时期,有一天,杨时和学友游酢,因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得正确答案,就一起去程颐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们行至半途,就下起雪来了。赶到程颐老师家时,适逢程颐老师坐在火炉旁闭目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过了良久,程颐老师醒来,从窗口发现了站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他们浑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程颐老师急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后来,杨时学到了程门理学的真谛,世称"龟山先生",被后人推崇为"程学正宗"."程门立雪"的典故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影响久远。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 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

为何"尊师"有如此重要呢?

我们人易迷于乱世,不辨是非,难识正邪,而须借善知识来引领,区别正邪是非,若无贤能之人作导引,我们一生都会很迷茫,不知所措,犯诸多错误也不觉。所以选择良师是如此的重要!而"良师"与其传授的"道"是一体的,我们在明师的指引下,接受其授予的道理,并将此道理内化于心,通过此明灯作指引,我们的人生才有了正确的方向,我们一生的努力才不会白费!而选择什么样的"师",就靠我们用智慧去识别了,也依我们过去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所以自古有"明师难遇""真道难逢"的感叹。因此自古寻师求道之人必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寻到"明师",得到"真道"!

二祖"断臂求法"之经历便能说明寻师求道之艰辛与诚敬。

慧可禅师为求法来到达磨祖师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开始,达磨祖师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但是,慧可禅师并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他不断地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就这样,他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并下起了鹅毛大雪。慧可禅师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天快亮的时候,积雪没过了他的膝盖。这时,达磨祖师才慢慢地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心生怜悯,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慧可禅师流着眼泪,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磨祖师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听了祖师的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决心,慧可禅师暗中拿起锋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并把它放在祖师的面前。顿时鲜血红了雪地。达磨祖师被慧可禅师的虔诚举动所感动,知道慧可禅师是个法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

二祖求法之虔诚,故能得达摩祖师传授心法,并最终得道。"尊师"与"重道"是一体的,"尊师"之"诚"方能得师之真传。弟子与师"心心相印",才能体会"心法"的妙用,真道才能在师徒间自然流淌。而今我们入于德门,虽难于效法二祖"断臂求法"之举,但二祖求法之诚值得我们效法。"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当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今生我们有此佳缘听闻佛法,亲近师尊,何不信师尊?何不穷究鸾文之理?若不信师尊又怎得其道?

《学记》曰:"……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从而信奉师长传授的真理。如果能够这样做,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

"亲其师,则信其道".我们亲近师尊,信任师尊才能从鸾文所示之理中见收获。佛陀对信心的赞叹:"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唯信能入,唯智能渡".而"一分恭敬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十份收获"是"以普贤心修布施",普贤心是圆满的恭敬心,同时也是"广修供养"的根本。若我们对师尊有夹杂、有怀疑,对鸾文半信半疑,则我们从鸾文中所得就很有限,更谈不上将鸾文所示之理用于生活了!比如,我们生病了去找医生看病,若我们不信医生的医术,对医生所开的药方有怀疑,医生开了六种药,自己擅自主张只服用三种药,如此,我们的病能治好吗?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对鸾文所述之理不可以提出质疑,若对 鸾文之理有不明白的地方更需要我们亲近师尊,努力修习去探究才能找到答案,这里的"疑问"与"半信半疑"的"疑"是不同的。"半信半疑"是信心不足,立场不坚定;而对鸾文之理有质疑之"疑",是修习过程中领悟能力未到,功夫不够而产生的疑问,这是修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佛法是经得起质疑的。《中庸》曰:"诚者,成也".这里的"诚"是全身心的投入,彻底的相信,无染污。若要学有所成,必是在"诚"中见获!

曾有初次参鸾之人对我们开乩前的敬师仪式很不理解,认为我们的德教太注重形式了,认为那些仪式是多余的。对此我不敢苟同,敬师仪式意义有三:首先,"礼本于诚",通过此仪式表达我们对师尊的恭敬之心,由内而外"恭敬"一如;其次,我们的心念本是散乱的,通过此仪式,可摄受一心,诚心现前,为闻法作准备,用清净心闻法受益才深;再次,"礼本折慢幢",通过此仪式去除"我慢",常人"我慢"如须弥山大,不肯低头,而通过此仪式正可放下"我执",践行"无我".所以不可小看此仪式之重要性。此仪式正是"尊师重道"的一种表现形式。

具德的上师是延续我们慧命,引领我们出离生死走向解脱到达光明彼岸的大恩人。师尊之恩恩深似海,纵使粉身碎骨也难以回报!师尊就像一块磁铁,而我们就是一块未经淬炼的生铁,牢牢地被师尊吸引,无法逃离,完完全全被师尊摄受,甘愿降服自己于师尊!愿我们大家都以自己清净的身语意供养恩师,践行"一德"大法,并将此大法弘传于天下,这才是真正的"尊师重道"!

文章读后感


文章读后感范文一

早上太阳晒得宿舍亮得晃眼的时候才醒,一睁眼已经快九点了,拿着手机继续逛昨儿没逛完的论坛,于是瞄见了韩寒的博文《为了食油,声讨百度》,其实大早刚醒读韩寒的文章挺好,看着看着就能神清气爽了,说不定还能大笑两声舒展下面部肌肉,不过今儿早上这篇文章读得我心情抑郁了,还好后来的大英课文和菲茨杰拉德救了我,出门吃了饭心情大悦就忘了这茬,只琢磨着看了韩少的博文才知道原来咆哮体用逗号效果更好啊

晚上看了马三的一日志《routine》, 踢着实况骂着坑爹的AI心不在焉我又抑郁了只能Alt+F4了,其实两个多星期了我就一直在想这事儿。马三君语:每个人到了年龄,就要按模式生活。放以前的话,我肯定对这话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笑而不语的,现在不行了,不仅不能不屑一顾而且不得不浮想联翩然后胸闷抑郁了。

早上韩寒博文让我抑郁的不是韩寒声讨百度的同时把我这样用过百度文库资料也连带着声讨了,而是韩寒咆哮着说出了一个事实中国的作家似乎连叫花子都不如。按说这事儿跟我没多大关系,可要是放在我梦想成为一个作家的前提下来看,就不能没心没肺地说没关系了。前一阵子老师让写篇作文《The job I want most》,我大言不惭地写了freelance writer,写的时候其实我很激动,跟写入党申请书一样的严肃和激动,可写完我就想撕掉了,因为在别人嘲笑我之前我就笑我自己了,就你这样的天分还当freelance writer啊丫才看了几本毛书写个文章还跟挤牙膏似的,就发表过一篇文章拿过10块钱稿费就想开专栏写文章啊谁鸟你啊,就这吊儿郎当生活态度玩个游戏还能砸坏硬盘说话也没个正经样也能写文章教育别人啊,你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想当freelance writer的啊找堵墙撞死算了。当然结果是我没撕它,因为我觉得那么做太不像话,想起论坛里一JR的话:说出来能让别人笑话的梦想才是有价值的。我觉得这句话很对。

其实起初引起我这满肚子牢骚想吐槽的是我喜欢的一80后作家的一篇文章,说的是别人想法和自己生活的关系,提到A.所谓不正经的闲事和B.仕途经济,这是他从父母角度分的,我想了想觉得我和作者也差不多,是那种喜欢干所谓不正经的闲事的人,事实上也如他所说如果你一直在走A的路,父母亲戚就会把你往B方向纠一纠拉一拉扯一扯,于是我不得不开始琢磨一个问题:是就这样被拉着揪着走向了B?还是沿着A走下去呢?

事实上我也相信,B绝对是一条正经地如小波所说周围有种热烘烘的气氛,好像谁都在关心你的routine,十八岁以前的我也能非常装13地对着一拥而上的人群冷眼旁观,关于A的梦想在十八岁以后慢慢变得紧迫起来,没有资格再冷眼旁观了,生活说到底不能不为自己争夺食油。

也就两个我星期前听说,上文提的那位80后作家要出国留学念本科了,在这之前,如果说生活有模板的话我想的就是这样了写专栏写球评写美食赚了稿费看看书看看电影玩玩游戏。然而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一切关于A的幻想终于开始坍塌无论你多么想在A的道路上生活无忧一往无前,到头来还是不得不回到B的routine上,在周围热哄哄的气氛下循规蹈矩。

有史以来第一次写得严肃之极激动万分的那篇作文仍然只拿到B+,我也不得不在Alt+F4之后重新思考每个人到了年龄,就要按模式生活这句话的含义,在想的时候,我很怕会想到某句令人胸闷抑郁的话,还是失败了就算按着模式生活吧,最终也不过是,有的人死在根号三下,有的人死在根号二下。

算啦,我还是觉得死在人少的那边兴许更合算点。

文章读后感范文二

所谓自重感,就是自己觉得自己很重要的感觉,这是人性的一种最原始的冲动,仔细一想,其实我们都是渴求自重感的人。《人性的弱点》就是围绕如何满足人的自重感写的。下面摘取几点和大家分享一下~!

给予别人关注和关怀、激励和赞美。

关怀和赞美,成本很低,作用却是任何物质所比不上的。任何人都渴望获得人间的温暖,一点出于真心的赞美。我们具有的潜在能力之一就是赞美别人,吝惜这些情感的人是真正卑贱自私的人,快称赞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关切父母的每一句牢骚、称赞朋友的成功,用你的气量和包容去拥抱周围的人吧!

别把赞美和拍马屁混为一谈,拍马屁是肤浅、虚伪的,那套谄媚的东西很容易就被人识破你的真实目的。而赞美是经过关注和发现别人的优点以后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赞赏,这样的话更能够激励他人,任何人都需要。很多人不是不会说话,只是不善于(或者不愿意)发现别人的优点而已。

赞美和诅咒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不同,它们最根本的是气场的不同,尽管对两杯水分别使用赞美和诅咒,这两杯水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如果你不相信,可以看看《水知道答案》这本书。

让别人觉得是按自己的思维在做事。

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了解他人的思维活动。在做某件事前,不妨问问自己:凭什么他要这样做(尽量不考虑上下级关系)?写《胡雪岩》的曾仕强说,胡雪岩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懂得谋定而后动,做某件事情前的懂得先布局,也就是创造完成这件事情的条件,到了条件满足的时候,已经不是人提出要求,而是情势所迫,人心所向,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别总想着改变一个人,那样会让别人对你筑起高高的堡垒。在一定的范围内,要改变一个人的意志,就需要激发他是我要这样做的的动机。

永远避免正面的冲突!

这在客服工作中尤其重要,也同样适用于对待朋友和同事。辩论、反驳,或许会得到胜利,但是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可是短暂、空虚的胜利可是它却能让人永远输掉对方的好感。如果想获得更多的朋友,就让你的朋友胜过你。一个成大事的人,不能处处计较别人,消耗自己的时闲去和人家争论。

承担错误和批评别人。

做错事情如果不想承受严厉的批评,最好是迅速、坦白的承认错误,并且做严厉的自我批评,由于人都有成为宽容者的倾向,当对方发现你把他要批评的话都说完了,也就不想再批评一次了。甚至还会说些宽慰人的话,倒过来为你分辨。

当必须批评别人时,开始先谦虚的承认自己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无可指责的,然后再指出人们的错误,这样就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了。只需要花钱分钟的时间想一想,再说一、两句体恤的话,谅解到对方的观点,就可以解除很多刺痛。

读后感文章


读后感文章(一)

《昆虫记》是法国著名作家法布尔用一生精力完成的一部昆虫学巨著。这本书具有较高地科学性,又有丰厚的文学色彩。描绘了各种各样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还记录了法布尔在昆虫世界的漫游历程以及他对昆虫的热爱与研究。

当我拿起《昆虫记》这本书时,发现这本书中的知识是这么丰富,我认认真真地看著里面的每一个故事,其中故事情节生动而有趣,记录了挥舞著大刀的螳螂、用生命唱歌的蝉、小心翼翼地歌者蟋蟀、追逐阳光的歌手蝗虫、天才纺织家、万能的几何学家、随意旅行家、聪明电报学家蜘蛛、可爱小巧的萤火虫儿,蜜蜂族中的巨人土蜂,还有勤劳和不幸的斑纹蜂,其中萤火虫的魅力这篇文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我非常喜爱萤火虫儿,因为古希腊人曾经把它叫亮尾巴,萤火虫儿这种稀奇的小动物的尾巴像一盏小灯笼能够在漆黑的夜晚里发出灿烂的光亮。但是,小孩子却害怕萤火虫儿的灯光,因为萤火虫儿时常在人附近远远看去,它们的光点就像是鬼火一样恐怖,这就是萤火虫儿的魅力所在。

《昆虫记》是值得你去看、去思考的一本好书。让我受益无穷,获得很多知识。


读后感文章(二)

你可曾读过《海底两万里》当我读完这部作品时,我的感触颇深。这本科幻小说讲述的故事真可谓大胆至极。尽管凡尔纳没有下过海,但在他的文章里丝毫看不见虚伪的痕迹,反而真实而惊险的冒险会让人喘不过气来。

凡尔纳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他巧妙地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将水下的生物描绘得淋漓尽致。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冲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我赞叹不已!

撇开别的不谈,就来说说内容情节吧!开头小说就让我走进了它所描述的世界,什么飞走的巨礁啊,巨大的怪物啊,让我看了感到刺激不已,法国人阿龙纳斯、康塞尔以及捕鲸手尼德?兰进入神秘的诺第留斯号之后和尼摩船长一起在海底作类似的环球旅行,海底的世界非常巧妙。我记得海底森林那一章,虽然没有真正的树林,但是海里柔软的珊瑚礁让我极为享受,闭上眼睛似乎也能看见,那飘动的海底生物。

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使人跌到,可是,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面对困难,我们就要像阿龙纳斯一样,决不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而是要千方百计去克服困难。还要做到在哪里跌到就在哪里站起来,坚持到底,那么就是成功的开始。

《海底两万里》这部小说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极其惊险的氛围,给我们以视觉上的享受。这真的是一部值得我们阅读的作品,有兴趣的人可以读读。


读后感文章(三)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背影》的短篇小说。文中,父亲的背影是那么苍老,沉重,令人深思。

《背影》是写实散文,作者是朱自清。《背影》描述了多年前,因为得知祖母去世了,父亲差事也交却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便和父亲回扬州奔丧。丧事结束后,父亲在蒲口车站送他乘火车北上念书的情景,在父亲跑去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的关爱。

朱自清对父亲的关爱非常感激,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跃然纸上。在文章中,并没有发现关心这类的字2020眼,朱自清用他自己的语言打动读者的心。

这么多年来,我未曾留意过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我一点也不清楚。只要想起父亲就会想起他那严肃的脸。我只要看他一眼,心中多多少少都会害怕。我很难看到他的笑脸,只有在我成绩好的时候,他心情好的时候,笑脸就会奇迹般地出现。父亲不是因为不会笑,而是因为他无时无刻都在紧张我们的学习。他是个不善于表达自己想法的人,也只有用严格要求我们来表达他对我们的爱。在我们生病时,父亲和母亲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

在灯光下,在我们生病时,那疲惫而庞大的身影中,我找到父亲的背影,我终于了解到了父亲的背影究竟是什么?是无微不至的爱呀!是温暖的爱呀!

父爱如山,深沉严格。若干年过去,他的对子女的请似乎也都融进了这单背影,默默无声。

抗战文章读后感400字:抗战文章读后感


透过阅读《抗日战争》这篇文章,我明白沦陷区就有26个省,500余县市,面积有600余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从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我还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在《抗日战争》这本书中,我了解了许多着名的英雄人物,如:左权、杨靖宇、张自忠他们有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视死如归,保家卫国,是战斗模范,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此刻,我们的生活十分完美。可你,是否想过,此刻的幸福生活是怎样来的?这但是战士用自己滚烫的鲜血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在《抗日战争》中,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建设祖国,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革命战士永垂不朽!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尊师文章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励志文章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