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成为你自己读后感600字

成为你自己读后感600字

重新认识你自己读后感。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重新认识你自己读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重新认识你自己读后感(一)

读着克氏的《重新认识你自己》,关于如何认识你自己?心中一直有一个很大的疑惑,或许我们一面可以总结出一大堆的方法和途径,而另一方面也正如克氏在书中强调的那样,我的话只是一面镜子,供你观察使用。我尝试着对这句话解读,却也只能用他的另一番话来解答,你不能依赖任何人,事实上你并没有向导,没有老师,也没有权威,只有靠你自己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关系。因为生活是由关系构成的,所以坐在一个角落里冥想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通过观察我与外在人、事及内心种种活动的关系,我才开始认识自己。你是无法透过空想、文字2020障、期望或恐惧而得到它的。

可是这本身不就是一种矛盾吗?我们读着克氏的文字2020,可是他又告诉我们是不能通过文字2020障来得到的,那么克氏为什么还要为我们描绘出这些文字2020呢?这不就是在设置一种文字2020的障碍吗? 如果不能了解这个问题,那么我只是透过文字2020才知道这个自己充其量只是二手货人类中的一员的事实,知道自己处于一个并不能靠通过战争、革命、改造、法律、意识形态这些外在形式而带来改变的恐怖混乱的社会,而需要心灵的革新才能让我们获得转变,以及所获得的那些所谓的认识自己的方法也只是他口中所说的我们一直信奉的别人口中的言论而已。

很长时间以来我或许都是在把克氏的话语仅仅当成言论,比如在阅读克氏的过程中,当他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的念头总是在迫不及待地希望马上看到他给出的解答,而不关心自己头脑中如何去形成对于问题的思索。或许这就是大多数时候让人苦恼的问题所在,对于问题丝毫的不关心,却一味地寻求着问题的结果。克氏说,如果我们的心不能全神贯注,而是支离破碎,甚至存心逃避,问题便产生了。只要我们继续心不在焉,继续把问题拖延到将来,问题永远都会存在。试想一下如果二手货在自己的眼里和平时的语言一样的一个词汇,却对于它的言辞背后一点也不关心,那么现在的我俨然成了一个崭新的却自以为是的二手货,如果我对于心灵的突变也不会深究其原因以及怀着极大的热情,那么我今后只会怀着一颗对现实毫不关心、麻木不仁的心却对于心灵的变革夸夸其谈。在读克氏之前的那个我和之后的我在心灵深处其实并没有实现什么真正的转变,心灵转变的问题依然会成为永久的一个问题。《重新认识你自己》或许和平时所浏览过的书籍一样,读完一遍之后,我也依然不为所动,就如同克氏所说的那样,我所说的话并不算什么,等你合上书的时候,可能你已经把它们忘了。但你就是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生活。你的生活、你自己、你的琐碎、你的残忍、你的暴力、你的贪婪、你的野心、你每天的痛苦和无尽的哀伤,这才是你该了解的。我们从不质疑,只希望别人告诉我们如何去做。我们的心理结构中有一种奇怪的东西,就是喜欢听别人的指使,这是上万年以来洗脑的结果。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先认识自己,但不是根据我或其他分析家,哲学家的观点。如果我们还是根据别人的标准来认识自己,那么所认识的就只是他们,而不是我们,因此我们应该认识的就是自己的真相。

真相?自己内心的空虚、迟钝、愚蠢、丑陋、内疚和焦虑不安,以及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就接受的某种文化而被限制、被不断干扰而形成的狭隘的、逃避的、分裂的自我。大多数人只是照着成长教给我们的那一套,不假思索地反应着,心智和生活被扭曲着却不以为然,就像大多数人都反对暴君式的政体,内心却接受了别人的权威和专断。原来克氏让我们透过语言和关系的这面镜子来觉察自己的本来面目,认出我只为我,而非理想的我,让我们面对事物的本身,去觉察它。

可是,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我们会本能地害怕面对自己的真相,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想干,于是去关注一些无聊的人事,就像为什么我们总让生活被一些蹩脚的电视剧、一些八卦的新闻,被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充斥着,如果不去依赖任何东西,发现自己根本无处可逃。

克氏说,我们害怕面对自己的真相,我们会想尽办法逃避,服用迷幻药、参加政治团体去怒吼示威、看一场球赛、拜访寺庙或教堂,或是找些其他的娱乐。让自己的脑袋装满东西,因为我们害怕看到自己的恐惧。面对恐惧本身,正视它,观察它;不逃避,不压抑,不去设法解决或克服。与恐惧共存,人心存活于当下,恐惧才无从生起。

然而,真相是什么,别忘了那只是克氏告诉我们的,被无处不在的谎言和恐惧包围着又如何能够发现自己的真相,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找不到自己真实的表情了,为了各种虚假的表达与对真实的遮掩,面具代替了真实的表情,我们已经越来越不知道真实为何物了。我当时觉得这句话与自己是无关的,顿时映入我脑海的却是别人的虚假,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虚假,正如我总是能看到别人的无知,却看不到自己的无知,看到别人的丑陋,却看不到自己的丑陋一样。我知道自己的脑海中有太多先入为主的观念了,而真实存在着,自己却从来不去看,为什么真实离我们越来越远呢,或许丑陋也是真实的一部分,而我们却把它化为了真实的敌人,所以我们太久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丑陋,以至于真实到最后就没有存在的空间可言了。

克氏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的或想象的自我,就是那个自我形象彻底蒙蔽了我们的真面目。人一开始塑造形象,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也就结束了。生活是非常真实的。它绝不是抽象的概念,如果你靠那些印象而活,生活一定会产生问题。就像平时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一种自身投射的假象里,我们把自身的安全感建立在靠对外物的寻求上,就像车子、房子上,父母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我们又把自己对于生活的全部期望寄托在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上。难道我们就活得很快乐吗?这些难道不都是思想想出来的吗。克氏说,在思想的领域里根本就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为都逃不出思想的范畴。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没有任何关系能带给人安全感。你可能在幻觉中享受一段美好的时光,你也可能在局限中看到一些幻像。信得越诚,那信心所投射出来的幻觉就愈为清晰,这些都只不过是你自己内在的需求和冲动的外向投射。

可是尽管有些东西在继续阻碍我们看清真相,也并不妨碍我们去看清真相。就像克氏说的,要想超越暴力,既不能压抑它,也不该拒绝它。可是我们时常会忍不住谴责辩护,我们必须认出你的谴责和辩护,原来就是构成社会的要素;构成了你的种种限制的观念,逐渐钝化你的心智。我们必须懂得如何去分析,分析的过程会使我们的心智变得极为敏锐,这份敏锐、专注与认真,将有助于我们透视真相。人尚无一目了然的能力,要想看清真相,必须先认清细节,然后才能跃进。就像冥想一样,觉察每个念头和每个感受,绝不加以是非判断,而只是观察。随着它律动,从这份觉察中你会认清思想及它感受的所有活动,寂静就会在这份觉察中出现。实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你无法邀请微风入室你所能做的只是把窗户打开而已。

可是仅仅只是觉察,而不责难,又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啊,大多数人一边好像在寻求着什么,一边又开始失去什么。又在我们一方面在寻求物质生活,可是又在忍不住感慨着自己精神上的空虚,为什么这个世界如此的让人困惑,为什么我们的心灵充满了支离破碎?面对这个混乱的社会,我们人类有望让这颗经历了上万年洗脑与备受时间折磨的心灵能够从不是受制于自己的个性和倾向,便是受制于外在的情况和环境当中,从社会的心理结构中一下子有解脱出来的时刻吗?

克氏说 ,我们必须自己先改变,必须认清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的本质和结构。这份洞悉力就是行动,有了这份洞悉力,身为人类一员的我,就能为这个世界带来另一种品质。大多数人不愿意真正的改变,我们正在期待一个可靠的权威为自己带来内心的秩序。实际上,从外在强制下得到的秩序,反而助长了内心的不安。没有任何人,而只有你才能为这个世界、为自己的想法、感觉行为负起责任。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助长社会的斗争、分歧、丑恶、残暴、贪婪,因此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混乱和不幸都有一份责任。除非我们能够明白这一点,就像明白自己正在挨饿和受苦一样,我们才会开始采取行动。然而,幸运的是,作为在物质的襁褓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从未真正体验过饥饿的匮乏的我们,然而同样不幸的是,我们的内心却也正在经历着情感的匮乏,智慧的匮乏。

可是,面对这个伤痕累累的世界,我们虽然暂时无法去改变什么,可是却可以成为我们自身。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一直记得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自己究竟想干什么,当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时候,你就不会被随便催眠了。你内心的声音,你内心的热情很重要。

当忘记自己声音的时候,当失去生命的热情的瞬间。试着想想你自己,这个身为人的你究竟是什么?


重新认识你自己读后感(二)

今天彻底的把《重新认识你自己》这本书看完,虽然利用碎片时间看完,感觉还是震撼,这次也是抱着用眼睛这个机关枪扫一遍,便足以,谁知看了文中彻底透彻的描述,让我又产生了第二遍,第三遍的阅读想法,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很好的灵魂伴侣,如饥似渴的渴望能够理解里面的每句话,每个语气,每一章节的灵性含义,或许是理解力过于差,只能利用接下来的几遍去彻底的悟透 克里希那穆提还原的不仅是身体的原始性,还有灵魂的真实性,我放佛真实的感受到眼前的文字2020就像一把锋利的刀,不仅刻出了灵魂的立体感,还写出了人心内在的感悟,每一条筋脉,每一处关节,每一个细胞,每一个跳动的神经,都在他沉稳准确的刻画下显得活灵活现,犹如另一个自己在跟眼前的自己对话一般,又像是一个手术台上有着多年经验的医生,用耐心,爱心,高超的技术,拯救了临近死亡病入膏肓的罪人

我们都是罪人,这是基督信徒告诉我的一句话,对于一个信仰十足的人来讲,或许只有用虔诚的心去祈祷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才不会有罪恶感,而我只有好好的品尝这本书真正的含义才能拯救自己,就像品尝一杯千年难得的一杯好茶,缠绵入味像置身在溪水竹林,鸟语花香,清晰自然,一片翠绿,让人流连忘返。又像是品尝沉醉千年的红酒,如妖艳迷人的狐狸,入口刹那间像游离在太空,感受着真实的自己带给自己的愉悦,如此透彻,结合了众多精髓,让人忘乎所以然的作品岂能错过?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重新认识课堂读后感


今年寒假刚开始,想着利用这个时间充实下自己,于是向同事请教推荐书目,在同事的推荐下,我买了这本贲友林的《重新认识课堂》。贲友林是数学教学名师,以前就听过和见过他的大名,这次可以通过看看他的书,进一步了解大师。

整本书读下来,觉得贲老师是真正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的大师。让我对一堂好课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下面说说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题目是《学生也可以是“供题者”》。传统的课堂,或者说我们现在绝大部分的课堂,都是教师提供练习题目,学生遵照安排进行练习,学什么。练哪些,都是由教师决定的。而贲老师提出,课堂的改变源自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他在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前,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内容,且让学生选择一道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题目并解答。上课时,在交流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与方法之后,教师邀请学生展示他们选择的题目。接着引导学生说出题目,交流答题方法,再请学生展示和前面同学不一样的题目。同时在和前面题目进行比较,说出变化在哪里,又有什么联系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课堂上,学生个个踊跃活泼,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的题目与别人分享。学生的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提高。练习的题源与过程,从依靠教师一个人变为依靠全体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被发动起来,创造性地开展自主学习。

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仿佛看到贲老师课堂的讨论之热烈,回答之精彩。也让我思考我们的课堂能不能有些这样的改变,我们怎么样能实现让学生做“供题者”。

首先,需要解放思想,打破“历来如此”的思想樊笼,更需要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组织——设计与安排学生“找题”的学习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题,并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改题、编题。

引导——对学生“供题”进行必要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分析学生选的题,试着变化题目和改变题目。

促进——对学生“供题”的学习活动要有合适的激励措施。比如,将学生所选的题目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就是一种肯定。或者将学生的“好题”拍成照片,保存在电脑中,也是一种激励。

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我的作业就是我的作品,我应该积极地做学习的主人。跟别人分享我的作品,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我想,我也应该在课堂上有一些改变,做不到大师那么精彩,最起码要朝这个方向前进!

《重新认识课堂》读后感2000字


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异常忙碌,新环境带来时不时的新鲜感,当然也伴随着很多新挑战。

领导分配的第一项学科任务便是整理设计一份评课量表,有硬性的模块和分值要求,课程设计的时间分配上也有大致评价标准,可细化到具体的评分细则需要细加考量,反复斟酌,甚至量表最终的呈现形式都有很多可以发挥的地方。当然,毋庸置疑,挑战也正在于此,到底你会弄成一份什么样的量表交给领导初审,或多或少也能折射出制表者对于听、评课的一些理解与想法。

从WORD文档形式到EXL版本,忙活了一上午,量表略见雏形,反复核对没有错别字以及格式错误(这应该是最基本要求吧,毕竟最近连清华大学的迎新标语中都能把热烈欢迎写成热列欢迎,事情被网络一发酵,吵得沸沸扬扬,想想我自己也不能因为错别字贻笑大方啊,所以是慎之又慎!),怀着些许忐忑的心情发给领导初审,暂时还没得到回复。

下午看了一阵刚到手的新书,著名特级贲友林老师的最新力作《重新认识课堂》,封面上配有书名的英文翻译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lassrooms,由衷佩服译者的巧妙用心,重新意味着更好,多美好的愿景!

因为想到上午完成评课量表的任务,打开目录后正好看到有第五辑观课之思,便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题,期许能从书中找到一些思想引领。

连续阅读三篇文章:《听课时,你坐在哪儿》、《听课时,你记录了什么》、《听课时,你怎样打分》,贲特夹叙夹议,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道出了听课者、评课者的心声,也扫清了我心中不少的迷茫。

在第一篇《听课时,你坐在哪儿》中,文章中段写到:听课、观课,在看教师怎么教的时候,更应当看一看学生是怎样学的,要看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是如何互动的。

在课堂上,这互动二字,说来简单,可实际操作起来确实很见教者的功力与智慧。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师的预设(备课)与学生的生成(上课)之间如何平衡,当生成超出预设的范围,甚至偏离预设的轨道,如何把跑偏的火车再拉回正轨,甚至做到如何恰当时机的收放自如,都很需要教师具备相当水平的教学机智。

文末贲特用了很哲学、很诗意的结尾:一粒沙中看世界,关键是如何从一粒沙中看到世界。你看世界的视角,也许正反映了你心中的世界;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的眼睛没有找到发现美的角度。

当然,贲特在文中也给出了实实在在的指导与建议。听课时,比较好的座位选择是在教室内学生两侧的中间偏前的位置,这样,可以纵览全班,既可以看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也能把学生的一颦一笑尽收眼底。

看到这里时真有种要拍案叫绝、拍手称快的冲动,回想自己的一些听课经历,虽然大都情况下听课教室的后排会早已摆好桌凳供听课老师坐用,我还是不由自主地喜欢坐在学生中间听课。当然,自己的道行还是不够,虽然听课位置的选择与贲特的建议不谋而合让自己暗暗窃喜,但听课习惯却成了文章中点名批评的对象!

贲特在文中特别拿出一整段文字来告诫听课老师:教师在听课时,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扰,不要影响学生的学习。反省自己,这点真是做得不好,听课兴起,会随时翻看周边同学的书本、作业,甚至还会跟一旁的老师小声交流;在学生练习时,会张望,急于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这样势必会对周围学生的学习、听讲产生影响。

甚至还记得一次全校的学科组教研活动,听一位一年级新教师的课,坐我旁边一位资深同行在台上新教师刚讲完第一道例题就按捺不住要发表高见。那是一节20以内退位减法的新课,课题是十几减6、5、4、3、2,资深同行一直在嘟囔平10法、破10法,评论台上新教师讲得如何不好不对,其间还拿出手机翻阅度娘,以期找出证据证实自己的高见,全然不顾台上的授课老师以及全班学生的听讲学习,当然,她更顾不上我们10几位听课老师还要不要安静听课。

还好有人救场。也许是嘟囔的声音真的太大了,一向沉稳平和的教研组长都看不下去了,四两拨千斤,说了一句:某老师,改天有机会请你上这一课,我们去好好听你上课!空气瞬间尴尬地凝固,嘟囔声归于平静。

如今的教育崇尚立德树人、德育优先、八礼四仪,那是我们在教育孩子,而贲特的忠告则为我们老师指出了听课时最基本的文明礼仪不影响学生学习、不影响其他老师听课。回到听课一词的学术化说法课堂观察,下次听课,争取做个文明守纪的听者!

听课时,你坐在哪儿,是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问题,然而,细节问题传达的未必是细微的思考。更何况教育教学不正是由一个个细节串联成章,从而有法可依、有迹可循吗?

读一本好书,犹如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课堂是孕育思想和智慧的大地,且读且思,未完,继续。

生命的重新认识 (600字)


突然停电了,周围陷入了一片黑暗,我不知所措地慌了神,忽然想起自己过生日时买的一个杯子形的小香烛。于是我拿出来,将它点着。

盯着它那微弱的光,我突然想到,在这样一个灯光明亮的年代,它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用了。我似乎从来没有注意过蜡烛,只是过生日时将它拿来当作心愿的寄托。而现在,这被我忽略已久的东西却又重新显得重要起来,蜡烛这微不足道的光,也在此时此刻,将我不安的心情转为平静。桌上的百合花被烛光将影子投在墙上,是如此清晰。一下子,我看见蜡烛在一点点减小,而在这冬日中,周围的一切似乎被温暖起来。我意识到,这蜡烛竟也是一个生命,也有着生命所具有的特性--爱。蜡烛的爱不会像糖果一样让你甜到心底,也不会像轻爽的歌让你忘却痛苦,更不会像蓝蓝的天让你开心得笑出声来。它能做的,只是在黑暗中给你一线光明,在寒冷中给你一点温暖。光明和温暖,在有些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的。

但我知道,它是在用它的整个生命去奉献,去爱每一个哪怕并不在乎它的生灵。蜡烛有爱,没有什么可圈可点,可是你却不能忘,当蜡烛把整个生命的爱都奉献给你时,它什么也没有索取,什么也没有抱怨。是的,它流泪了,但那并不是悔恨的泪,不是抱怨的泪,而是走过一生无悔的泪,含笑的泪,即是它曾经给予别人,爱过别人的痕迹。

烛光依然摇曳着,墙上百合花的影子似乎更清晰了,百合花的香气弥漫着温馨。

来电了,灯亮了,我却不忍将蜡烛熄灭,于是将灯关上,又只剩下烛光了,我又看到了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爱,真正的美丽。

希望能采纳!!

四年级:赵冉

重新认识课堂读后感(读后感)


今年寒假刚开始,想着利用这个时间充实下自己,于是向同事请教推荐书目,在同事的推荐下,我买了这本贲友林的《重新认识课堂》。贲友林是数学教学名师,以前就听过和见过他的大名,这次可以通过看看他的书,进一步了解大师。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m.dhb100.com

整本书读下来,觉得贲老师是真正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的大师。让我对一堂好课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下面说说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题目是《学生也可以是“供题者”》。传统的课堂,或者说我们现在绝大部分的课堂,都是教师提供练习题目,学生遵照安排进行练习,学什么。练哪些,都是由教师决定的。而贲老师提出,课堂的改变源自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他在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前,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内容,且让学生选择一道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题目并解答。上课时,在交流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与方法之后,教师邀请学生展示他们选择的题目。接着引导学生说出题目,交流答题方法,再请学生展示和前面同学不一样的题目。同时在和前面题目进行比较,说出变化在哪里,又有什么联系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课堂上,学生个个踊跃活泼,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的题目与别人分享。学生的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提高。练习的题源与过程,从依靠教师一个人变为依靠全体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被发动起来,创造性地开展自主学习。

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仿佛看到贲老师课堂的讨论之热烈,回答之精彩。也让我思考我们的课堂能不能有些这样的改变,我们怎么样能实现让学生做“供题者”。

首先,需要解放思想,打破“历来如此”的思想樊笼,更需要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组织——设计与安排学生“找题”的学习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题,并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改题、编题。

引导——对学生“供题”进行必要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分析学生选的题,试着变化题目和改变题目。

促进——对学生“供题”的学习活动要有合适的激励措施。比如,将学生所选的题目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就是一种肯定。或者将学生的“好题”拍成照片,保存在电脑中,也是一种激励。

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我的作业就是我的作品,我应该积极地做学习的主人。跟别人分享我的作品,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我想,我也应该在课堂上有一些改变,做不到大师那么精彩,最起码要朝这个方向前进!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http://www.dhb100.com

重新认识猫群_《猫武士》读后感400字


你们养过猫吗?呼呼大睡的猫咪们想着什么?没看过《猫武士》,千万别说你认识猫!

森林里有四大族群:雷族、河族、风族、影族。现在最黑暗的时刻即将来临,虎星对权力的贪婪令所有族群陷入前所未有的绝境。为了拯救族群和朋友,火星必须破解星族对灾难的预言四个将变换成两个,狮子和老虎之间发生大战,血将统治森林。这是危机起伏的时刻,这是英雄辈出的时刻

这套书我读完后感触颇深,养过猫的人看了这本书会重新认识猫族,没养过猫的人会了解真正的猫是什么样的,这套书还原了猫的野性和求生的本能,糅合了可爱温暖和野性战斗的气息,呈现了一个奇妙丰富的想象世界。书里的情节不仅跌宕起伏,更让我喜欢的是它营造的整个气氛,有些神秘,但又美好。猫族之间有合作皆有竞争,在族与族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在生活之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事情,例如:我们班里举行了一次辩论会,同学们分成了正方和反方,辩论会开始时一家人不认一家人,辩论会结束时我们又是好朋友。

以前,我一直以为猫咪可爱、爱吃、贪睡、会捉老鼠但读了这套书,我重新认识了猫群和它们的野性。加油,猫武士!将你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努力展现给我们吧!

《猫武士》读后感500字-重新认识猫群


你们养过猫吗?呼呼大睡的猫咪们想着什么?没看过《猫武士》,千万别说你认识猫!

森林里有四大族群:雷族、河族、风族、影族。现在最黑暗的时刻即将来临,虎星对权力的贪婪令所有族群陷入前所未有的绝境。为了拯救族群和朋友,火星必须破解星族对灾难的预言四个将变换成两个,狮子和老虎之间发生大战,血将统治森林。这是危机起伏的时刻,这是英雄辈出的时刻......

这套书我读完后感触颇深,养过猫的人看了这本书会重新认识猫族,没养过猫的人会了解真正的猫是什么样的,这套书还原了猫的野性和求生的本能,糅合了可爱温暖和野性战斗的气息,呈现了一个奇妙丰富的想象世界。书里的情节不仅跌宕起伏,更让我喜欢的是它营造的整个气氛,有些神秘,但又美好。猫族之间有合作皆有竞争,在族与族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在生活之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事情,例如:我们班里举行了一次辩论会,同学们分成了正方和反方,辩论会开始时一家人不认一家人,辩论会结束时我们又是好朋友。

以前,我一直以为猫咪可爱、爱吃、贪睡、会捉老鼠......但读了这套书,我重新认识了猫群和它们的野性。加油,猫武士!将你们复杂的内心世界努力展现给我们吧!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读后感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读后感(一)

物转星移,时光飞逝。在人生那匆匆数十年光阴里,复制成功不易,认识自己最重。

在《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中说到:每个人其本身都有自己的所长,也有所短。短跑的高手,不见得就能长跑。马拉松健将如果参加百米竞赛,八成也会不堪一击。上天把人生得不一样,就是要你以不一样的方法去利用自己的长处,而成功的关键在于明白自己、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创造那些属于自己的成就。

时间其实人人都拥有,这便是上天赐予我们每一个人的那份平凡却又十足珍贵的礼物,然而每个人拥有的时间却各不相同,无论它的长短还是价值,其实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时间是公平的,她不知道丢弃了多少人,也不知挽救了多少人,但是能在正确的时间内去做正确之事的人又会有几个呢?认识自己,就像是剥开石榴之际往外撒落的透明结晶,落在你最不留意的脚边,被阳光晒得褪色却始终青涩,重拾起劲,生命却温暖如昔。

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总是感叹岁月如歌,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最为宝贵的时光已经悄无声息地飘然而去。总是听闻各种名人轶事的成功与传记,总是羡慕成功人士的光鲜亮丽,却不知其实我们与他们本拥有同样的财富。总是对自己说道,下定决心从明天开始要发愤图强,却不知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便是指责自己日复一日的消磨时光不断推脱,总给自己去寻找那么不切实际的飘渺幻想,从而酿造的悲剧。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皆如人意,如果不顺心的事便用逃避消沉或医学专用自己的方式来逃避现状,只是适得其反,沉沦消极,这便是不可为之的事。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客观事实的存在,需要克服必然需要发挥我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寻找矛盾的突出问题,去解决它、去消灭它,遇到问题绕道而行、避而不谈,那么只能使问题加重,而问题却是永远都存在的。

毛主席曾说过,“扫帚不倒,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索,扬长避短,才能解决我们在工作及生活的矛盾。”回首而言,聆听自己内心所想,考量自己能力所及。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为自己争取一个位置。处变不惊,遇事不怕,给自己一个机会,还别人一个期待,无论高大或弱小,无论贫贱或富贵,人总会找到最为适合的位置与存在,并在合适的时间里,绽放出自己无边的魅力。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读后感(二)

很长时间没有静下来好好看一下书了,部门举行了这个读书活动非常不错,这是一本能够让人静下来思考,以便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经过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读《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这本书和集体讨论学习后,让我从这本书中看到自己那些方面可以改变的,而那些方面却无法改变,是自己必须接受的,而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那些能够改变的特性上,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一条自我提升的最有效途经。让我们做出最明智的改变。

《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此书一共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

“识时务,尽人事”

在此章节中,我们学习到了,什么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人的一生中,“认识自己” 对任何人来说都很重要的,这不仅是一种自我认识或自我意识的能力,其实我们最需要了解的就是自己,最难了解的也是自己,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每一个人都是一样,想要取得成功,除了付出加倍的努力以外,还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当你清楚自己以后,才能扬长避短,认准目标,抓紧时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在事业上取得好的成绩。

第二部分

“如何与坏情绪相处”

在此章节中,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焦虑”, 如何减少生活中的焦虑,还可以测测自己有多焦虑,我测试出来16分,焦虑也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书中提到了“渐进式放松训练”和“冥想”,来减少焦虑,学习后,我也尝试着每天抽20分钟时间来做一做“冥想”,让自己放松下来。相信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

“如何善待坏习惯”

通过“无休无止的减肥”及“让人欲罢不能的酒精”的案例,让我们看到我们在生活中的不好的坏习惯,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坏习惯,但“善待”坏习惯,并不是说让“坏习惯”进行下去,而是我们可以从这些坏习惯中看到自己可以去改进的,比如节食减肥,并不健康,体重会反弹,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可以选择运动,虽然体重没有明显的改变,但身体感觉更轻松,精神也会更好,运作对身体也是非常有益的。常识一些改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部分

“勇敢改变,坦然接受”

通过案例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总会有很多残酷的事实,我们无法回避,无法选择改变的,所以,我们应该有勇气改变你能改变的,平静地接受你改变不了的。就像现在我们岗位是班组长,天天跟员工打交到,每一个员工也有优点和缺点,而有些是我们永远无法改变的,那我们可以换一个方法去接受她,欣赏她,不要总是看到她的不足,在这次劳动竞赛中,我们班有一位员工平时产量很高,绩效也不错,但刚开始劳动竞赛时不愿意去营销,觉得怕影响产量,怕用户不订,怕影响解决率满意率,怕失败,我处跟员工好好沟通,让员工向班止的标杆员工学习,每天订目标,记录办理量,告诉员工公司今后的方向,这个是我们无法改变,只有自己先去适应,让会做得更好,不要怕失败,又给员工算了一下账,员工如一个月有4500个产量,每个用户推9要优惠,成功一半,就可以达到1125元,再加其它的一个下来应该随便上1500,当7月营销数据发出后,她营销了1600多元,达到到目标值,员工也非常高兴,不仅没影响指标,还挣了奖金,之前员工没有认清自己,认为自己不行,那么我们作为班长,就要给员工帮助,也要给员工方法,给员工信心,让员工认清自己后,勇敢去完目标值,勇敢迈出第一步。

读完这四个章节,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都想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好,而且还希望感染到我们身边的人,不光是努力,就可以做好,还需要先认识自己,认清自己,并且勇敢的接受自己,接下来的时间我还要继续学习其它的3本书,相信读完后,会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读后感(三)

人定胜天

看完《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本书后,其中有一个观点让我记忆犹新:人定胜天只是传说吗?平时我们会不自觉的去影响周围的人和事,但同样的道理,周围的人和事也在影响着我们。

曾几何时,人定胜天这句话对于我来说,太空洞、太遥远,说到人定胜天,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抗洪救灾、人定胜天;抗击非典、人定胜天;抗震救灾、人定胜天;等等等等......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后,我的思维我的潜意识在逐渐的转变,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崇尚自我的社会,我们要相信自我能够改变,甚至自我的思维方式也能改变。同时,我相信人时可以提升自我的,人同时能够创造更多的奇迹。

读《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有感


读《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有感

很长时间没有静下来好好看一下书了,部门举行了这个读书活动非常不错,这是一本能够让人静下来思考,以便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经过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读《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这本书和集体讨论学习后,让我从这本书中看到自己那些方面可以改变的,而那些方面却无法改变,是自己必须接受的,而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那些能够改变的特性上,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一条自我提升的最有效途经。让我们做出最明智的改变。

《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此书一共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

"识时务,尽人事"

在此章节中,我们学习到了,什么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人的一生中,"认识自己" 对任何人来说都很重要的,这不仅是一种自我认识或自我意识的能力,其实我们最需要了解的就是自己,最难了解的也是自己,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每一个人都是一样,想要取得成功,除了付出加倍的努力以外,还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当你清楚自己以后,才能扬长避短,认准目标,抓紧时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在事业上取得好的成绩。

第二部分

"如何与坏情绪相处"

在此章节中,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焦虑", 如何减少生活中的焦虑,还可以测测自己有多焦虑,我测试出来16分,焦虑也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书中提到了"渐进式放松训练"和"冥想",来减少焦虑,学习后,我也尝试着每天抽20分钟时间来做一做"冥想",让自己放松下来。相信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

"如何善待坏习惯"

通过"无休无止的减肥"及"让人欲罢不能的酒精"的案例,让我们看到我们在生活中的不好的坏习惯,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坏习惯,但"善待"坏习惯,并不是说让"坏习惯"进行下去,而是我们可以从这些坏习惯中看到自己可以去改进的,比如节食减肥,并不健康,体重会反弹,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可以选择运动,虽然体重没有明显的改变,但身体感觉更轻松,精神也会更好,运作对身体也是非常有益的。常识一些改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部分

"勇敢改变,坦然接受"

通过案例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总会有很多残酷的事实,我们无法回避,无法选择改变的,所以,我们应该有勇气改变你能改变的,平静地接受你改变不了的。就像现在我们岗位是班组长,天天跟员工打交到,每一个员工也有优点和缺点,而有些是我们永远无法改变的,那我们可以换一个方法去接受她,欣赏她,不要总是看到她的不足,在这次劳动竞赛中,我们班有一位员工平时产量很高,绩效也不错,但刚开始劳动竞赛时不愿意去营销,觉得怕影响产量,怕用户不订,怕影响解决率满意率,怕失败,我处跟员工好好沟通,让员工向班止的标杆员工学习,每天订目标,记录办理量,告诉员工公司今后的方向,这个是我们无法改变,只有自己先去适应,让会做得更好,不要怕失败,又给员工算了一下账,员工如一个月有4500个产量,每个用户推9要优惠,成功一半,就可以达到1125元,再加其它的一个下来应该随便上1500,当7月营销数据发出后,她营销了1600多元,达到到目标值,员工也非常高兴,不仅没影响指标,还挣了奖金,之前员工没有认清自己,认为自己不行,那么我们作为班长,就要给员工帮助,也要给员工方法,给员工信心,让员工认清自己后,勇敢去完目标值,勇敢迈出第一步。

读完这四个章节,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都想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好,而且还希望感染到我们身边的人,不光是努力,就可以做好,还需要先认识自己,认清自己,并且勇敢的接受自己,接下来的时间我还要继续学习其它的3本书,相信读完后,会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读后感(3)篇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读后感 第(1)篇

找到通往内心幸福的路

“认识你自己”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著名铭言,也是心理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认识自己就是要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不一样,认识到独一无二的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就已经具备了存在的意义。认识自己就是要看到自己和他人都一样,认识到作为人类的一员必然受到包括遗传基因等生物性的天然限制。

接纳自己,就是要接纳自己生命中的一切,包括你的原生家庭、你的童年经历、你的过往伤痕以及你生命中的种种不完美。但不要因为追溯过去就过于悲观,因为“未来的生命地毯不是由你之前的编织所决定的,即使改变不了你所用的材料,也能改变所织的图案。”

接纳不能改变的,改善可以改变的。首先要确定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多大程度改变,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可以改变的行为上,才会“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塞利格曼认为,生物性的或者问题底下信念力量很强的问题都是难以改变的。比如说,惊恐症 、特定的恐惧症 、性功能障碍都是可以治愈的;社交恐惧症 、广场恐惧症 、性别角色 、强迫症 、性偏好 、愤怒 、日常焦虑改变难度中等;酗酒 、超重 、创伤后应激障碍很难改变;性取向和性别认同则几乎无法改变。(好在大多数人容易发生的问题都是能够改变的[呲牙])

不盲目死磕,也不消极将就。有勇气改变你能改变的,平静地接受你改变不了的,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持续不断的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升自己,你就已经行驶在人生幸福的康庄大道上。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读后感 第(2)篇

人定能胜天吗?人又只能任由命运左右吗?当然不是!但一切均需建立在科学正确的认知之上。只有这样,我们竭尽全力去改善的才不会只是徒劳,才不会因为努力后没有收获而自伤;我们所主动地或被动地去顺从的才不会显得是盲目屈从、委屈求全。

       在生活的不容易面前,也许很多人感觉自己的幸福因此而被减少了很多,但当在你知道其实世界上还存着一些人,他们天生老天就给他们配备了不幸福的内核,你也许会感慨地说:原来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也有相反的剧本。

      阅读马丁.塞利格曼此书,认识整个人类自己,真正接纳个体的自己。从此,共的不仅是自己的情,而更是别人的苦;感恩的不再仅是利己的,而是多了曾经为难过自己的人事物。

        阳光一直在,需要的只是我们是否愿意抬起头来,去感受它的光亮与温暖。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读后感 第(3)篇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n赛利格曼n◆ 推荐序 幸福可以学来,幸福可以到永远n>> 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你对自身所拥有的优势的辨别和运用,来源于你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追求,它是可控的。如果你想变得更幸福一些,不妨照着塞利格曼博士的建议来试试:改变对过去的消极看法,重视当下的积极体验以及对未来的积极期望。这一点我真的超级认同了。看书内省,不断自我提升终见成效。最近越来越能感知自己,经营生活的状态让我超级开心呢n嘻嘻…n自信则乐观,乐观则泰然处之,轻松愉悦完成目标。形成好心情带来好结果,好结果带来好心情情绪闭环。一切源于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相信自己。自己给予自己强大的内部安全感。如同喜欢你,愉悦时就分享,难过时就表达,爱你时就大声说出口。积极表达感受与感情。两人相处的愉悦感和安全感是不在意最终结果是否失去对方,而是此刻我只在意,怕没表达出我的喜欢我的开心️积极体验享受当下,未来自然来。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读后感5000字


这本书的作者马丁塞利格曼,是美国心理协会主席,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他一共出版过21本书,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受到欢迎,比如《活出最乐观的自己》《真实的幸福》《教出乐观的孩子》。而这本《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畅销全球20年,销量达到200万册,也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书籍。

对于那些不可以改变的心理特质,我们就要学会坦然接受这些特性,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进而找到一条自我提升的路径,感受幸福。

人到底能不能改变那些困扰已久的心理特性问题呢?

我们先来看看抑郁这个较为常见的心理特性。

说到抑郁,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现在整个中国抑郁发病的人是在逐渐增多的。众所周知的比如说张国荣、乔任梁、崔永元、陆毅,他们都是深受抑郁症困扰的明星。

除了明星,普通人患有抑郁症就更为普遍了。因为寻常人家孩子患有抑郁症,碍于种种原因,他们不愿意跟别人倾诉,因为没什么人关心,慢慢地他们就开始做傻事了。

作者告诉我们,抑郁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一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绝望、挫败、失落一步步逼近,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情绪反应。总的来说,就是强烈的无力感和无价值感。

前不久,在天涯贴吧看到有个帖子,叫做重度抑郁自愈。这是一个网友患上抑郁症到痊愈的自述。在帖子里面,她表示,自己前不久患上抑郁症。在生活中,她原本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后来,因为至亲的突然离世,心情非常低落,患上了抑郁症。她的抑郁症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必须接受住院治疗。

当时她的身体就迅速地垮掉了,双腿就像灌了铅一样,走路都成问题,已经没有办法正常地生活。在医院一住就是好几个月,每天都要吃药治疗抑郁。她没有任何食欲,吃下饭之后有时候还会吐出来,但她还是强迫自己吃下去,因为知道不吃饭会饿死。她的睡眠质量也是非常差,晚上根本睡不着觉,通常一星期下来,只能睡八个小时。普通人很难想象患有抑郁症是多么地痛苦。这就是患有重度抑郁的情况,整个人各个方面都变得非常糟糕。

那么,抑郁症能治疗吗?

作者认为,抑郁症不可怕,抑郁症能治疗。因为,抑郁症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有抑郁症发病数量逐年提升的现象。

当然,要治疗抑郁症,我们还是要从根源问题出发,它的出现和我们的时代变化有关。在20世纪50年代,那是个普遍焦虑症的时代,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现如今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稳定。但因为社会竞争压力过大,每个人为了竞争都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过多地关注外在的物质世界,反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情绪。忽略内心的感受,就容易让抑郁的情绪逐渐地积累,一旦遇到一个导火索,就会发展成抑郁症。

换句话说,其实在这个时代生活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抑郁的情绪,而被诊断为所谓抑郁症的人,不过是抑郁的情绪多了一些,自己扛不住、处理不了而已。

作者告诉我们,抑郁作为一种情绪反应,自然也是可以调整和控制的。具体怎么去做呢?

书中提到了两种方法:认知疗法和药物疗法。

认知疗法是怎么做的呢?认知疗法的治疗方式,主要就是让心理咨询师改变来访者对于某些事物的认知。如果我们能改变我们的认知,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另一个就是药物疗法。药物疗法的主要治疗方式,就是吃药。如果我们能通过药物调整身体内的化学物质,那么心理问题也会得到控制。

这两种方法各自都有什么效果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看一下。

有一个高中男孩阿军,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他的要求很严格,如果考试考不了前三名,那就是无能,是个没用的人。表面上,他的成绩是名列前茅的,但是他内心的压力非常大,非常重视考试,害怕自己在考场上表现不好。最后,快到高考的时候,他的负面情绪爆发了,学不进去,滴水不进。他的父母看到他非常痛苦,只好带着他去医院。

结果,医院给出的诊断结果,就是重度的抑郁症,要吃药、住院治疗。治疗抑郁症的药都是有副作用的,不能单独吃一种,要轮换着吃。在前期吃药,抑郁症的确是有所控制了,但是因为需要长期吃药,他的身体就开始变得肥胖,浑身也没有力量,眼看着身体因为吃药就要吃坏了。

这时候,就要配合认知疗法来治疗抑郁症。换句话说,就是吃药、认知疗法双管齐下。

在认知疗法的过程中,心理医生渐渐了解到,这个男孩之所以患上抑郁症,是因为父母给他灌输的错误的观念。他们想要求自己的孩子一直是前三名,一直是最优秀的。同时,这个孩子也认同了这个说法,所以,心理才会有这么大的精神压力,很害怕自己考不好。这种担心害怕的情绪,长期积累下来,就导致了抑郁。

找到抑郁症的根源之后,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这个男孩调整了自己的认知,知道尽管学习很重要,但也不是人生的全部,因为除了成绩,我们的生活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关注和重视的东西,比如说朋友,亲情等等。

后来,经过一年时间的认知疗法和药物治疗,阿军渐渐地走出了抑郁症。尽管错过了一年前的高考,但是他现在觉得精神状态很好,整个人轻松多了,他也相信,再读一年高四,自己一样会取得好的成绩,考上梦想的大学。

所以说,抑郁症这个心理特性其实是可以治疗和改变的。药物疗法呢,治标,能控制住抑郁发展的程度,但是对身体有副作用。认知疗法治本,能够有效地治疗抑郁,但是发挥效果的时间比较长。

那么,是不是我们所有的负面心理特性都可以改变和治疗的呢?并不是的,作者就提到有些心理特性是不可改变的。比如说,暴力行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说起暴力行为,那么就不得不提一下童年的创伤。因为在传统的心理学中,他们一直认为童年的遭遇会直接影响我们长大后的行为,但这个观点就是对的吗?成年人的问题,都是因为童年的不幸引发的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在美国,有一个家庭,丈夫的工作很忙,很少回家。每当他有空在家陪伴妻子和儿子的时候,却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儿殴打妻子和儿子。比如说,就算因为家里用什么地毯,都会跟老婆吵着吵着就动手了,再比如看到儿子成绩不好,上来就扇儿子耳光。他简直就是个暴力狂,后来他家里人受不了了,就一起去做家庭治疗。

你为什么会有殴打妻子孩子的冲动呢?她们并没有什么大错呀?面对心理咨询师的疑问,这位丈夫表示,自己的暴力倾向,是因为自己童年也是被自己父亲打过来的。他的父亲常常在酒后殴打他,所以,他长大成家后,就忍不住殴打他的孩子,他认为这是童年创伤造成的。

不仅这个暴力丈夫是这么想的,很多人都觉得成年后的行为都是取决于童年的遭遇。

面对这种类似的案例,作者认为,传统心理学提出的童年的遭遇会直接影响我们长大后的行为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很多研究调查下,已经证明了童年的生活对成年后的生活影响很小。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因为小孩子生命力旺盛,他们很容易就能在挫折和打击中恢复。数据调查也显示,一个家庭对孩子造成的主要影响,其实主要来自于基因的遗传和后天学习。

他们把自己不幸的原因,归结为童年遭遇到的事情,其实不过是想保留一点儿尊严。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不坚强,而是我的童年很不幸呀。这样解释,就能让人心里稍微舒服一点儿,但也容易让他忘记自己应该负担起人生的责任。

我们再回到暴力狂父亲的案例中。他的暴力倾向,并不是童年创伤决定的,而是先天的父母遗传下来的基因,他的父亲有暴力倾向,所以把相关的基因也遗传给了他;第二种呢,就是后天学习形成的模式。也就是暴力打人,是后天学习之后,我们不经过思考时候的第一反应。

比如这位丈夫,他和妻子有分歧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动手。他没有仔细地去思考解决办法,而是不假思索地选择暴力解决一切。他发现用暴力可以很迅速地让家人听话,所以,下一次就更容易使用暴力。这就是他在父亲打他的时候,他不经意间学习形成的模式。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理特性,要么是经过学习形成的模式,要么是天生基因决定的倾向,和童年的创伤关系并不大。这位丈夫把自己的暴力倾向归结为自己童年的经历,很大程度上是想逃避自己的责任。

通过刚刚的案例,我们可以明白,我们长大后的行为其实和童年创伤的关系并不是很大。对我们成年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基因,其次就是后天学习模式。

孩子有暴力倾向,很可能不是被父母打出来的,而是遗传了父母有关于暴力的基因。基因层面的问题,以我们目前的科技来说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尽管基因我们没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端正自己的态度,调整我们的学习模式,让自己更好地接受自己,更好地生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给我们的自我提升方案。

在书中,作者给了我们面对心理特性的两个方案:第一,有勇气接受你不能改变的事情,例如基因;第二,努力改变你能改变的,通过探索模式的方法,进行自我提升。

一般来说,让我们不满的心理特性,大概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我们的基因导致的心理特征,现在的科技暂时没办法解决,我们就只能坦然地接受。比如天生就比较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天生就有反社会的倾向等等。

这些没办法改变的问题,我们怎么都甩不掉它们。它们就像是一个牛皮糖,牢牢地黏在我们人生上不撒手。但是我们别无选择,既然这个牛皮糖甩不掉,我们就只能背起来,用勇气克服它给我们造成的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怎么了?好动怎么了?就算解决不了,我也有勇气背负着这些问题活下去,还能活得更好。

第二类是我们的思考模式,什么叫做模式呢?模式是我们面对外界事情的时候,未经思考的情况下,第一时间产生的态度和想到的方法。比如面对大量的工作,第一反应是逃避,想去看电视剧。这就是拖延的模式。

如果是涉及到模式层面的问题,例如坏习惯、负面信念,就比较容易改变。因为模式都是经过学习和强化形成的,我们只要付出一些努力,就能形成新的模式,从而改变我们自己。

那面对这些可以改变或者不可以改变的心理特性,还有没有更详细,更系统的提升方法呢?作者提到了一个方法,叫做探索模式, 也就是突破原本的思想模式。

就拿我自己来说,前不久,公司总部组织各个分公司联谊,当时我被安排了接待入场人员的工作,我想着能认识几个妹子那是真好啊,但是被临时安排去维护交通秩序。当时心情就很差,第一反应就是不满意、浮躁。虽然也在做事,但不是那么的认真。大家注意,这个时候,我的模式给我和周围人带来的效果都是负面的。

这时候,旁边一个较为年长的前辈就拍着我的肩膀。他说,既然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被安排到这个岗位上,那就不妨先把这个事情做好,现在的抱怨也没法改变现状,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靠不住、办不成事儿的人。经过他的提醒,我意识到我的模式是消极的,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于是,我就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行动,端正态度去对待我接下来要做的工作。

从这里,我们发现,每个人,在处理事情第一时间出现的模式,未必就是正面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及时地意识到我们的模式什么是积极的,还有什么是负面的,通过反思,我们就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让自己走在正确、有效的道路上。这就是通过探索模式,来改变自己的方法。

并且,我们的思考模式是一点点学习来的,如果不主动思考的话,原本的思考模式是不会自己改变的。思考模式不变,人生就不会有变化。我们想要改变自己,就要着手去改变自己的模式。

在经过了一天的工作、学习之后,我们回忆一下今天所遇到的事情,哪些地方自己的态度和方法是不太恰当的,可以改进呢?如果我们修正了自己的态度,学习了正确的方法,那么,事情一定会慢慢往好的方向发展。

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暴力狂的案例,如果他能有意识调整自己的模式,他可以在健身房,把自己的暴力倾向转化到搏击俱乐部的训练中,而不是非要在家里殴打妻子和儿子。如果他能主动地改变自己,那么,家庭也就会变得更和谐,更接近幸福。

与之相关的还有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经典书籍中,有一个高效能必备的习惯,那就是积极主动。说的是,你身为成年人,有责任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你的环境不好,你就有责任主动的把你的环境变好,或者选择换一个更好的环境。这就叫积极主动。埋怨条件不好,埋怨自己不幸的童年,而不去行动,这都是消极、被动的体现。

你要记住,你的人生你做主。你可以创造你的未来。

读后感:我们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基因的遗传。基因是不能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去探索改变自己原来的思考模式,从而实现自我提升。

一句话总结一下,努力改变能够改变的,平静接受不能被改变的。过去没法改变,但是未来在你手中。

《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800字-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


巴丹曾有一句至理名言: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怀着对大师叶圣陶先生的敬仰,更为了汲取营养的甘泉,我翻开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教育名篇》。 叶老毕生不懈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国外近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创新,他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源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生命力。

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巨子。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既体现了教育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了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对大师的阅读中,遇到了无数给我启迪和激情的好文章。透过一篇篇文章,我看到了大师那独具的慧眼,敏锐的心智,海一般的胸怀,天地般的博爱。他的理论:由认识自己而革新自己,由革新自己而成就自己。叶老的这种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起着深刻的影响,对此我深有体会。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让受教育者疑难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一个能自得的人。 就是说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我从大师的话中明白了,教育是一种责任。知识是不能灌输传递的,必须由学生领悟获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他的课堂上没有美妙的音乐,没有色彩迷人的画面,也没有精细周密的预设,有的只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两三张幻灯片,仅此而已。但学生学得情趣盎然,省时高效,让听者从中悟到了语文教学的本色:该认的生字认识了,该写的字会写了;课文读懂了,该背的背熟了;词语活学活用了,道理、情感渗透了,好的习惯培养了。

道不远人,于老师的简单教学里透露出对语言文字的热爱;真水无香,于老师的简单问题里全是对学生真诚的关注。我想这就是大师上课的一种责任。 教育不是灵光乍现的光芒,而是横跨天空的恒光。只要有教育的存在,也就有阅读大师的同行。教育越深入,越使我们认识到展开与大师对话、交流的必要。

岳西思源实验学校 储晓春

读后感《重新认识你自己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成为你自己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