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声律启蒙读后感100字

声律启蒙读后感100字

声律启蒙读后感。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声律启蒙读后感”,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声律启蒙读后感(一)

我最近爱读爸爸给我推荐的《声律启蒙》,这本书作者是清朝的张思岩,共二十二卷,收有着名词家四百三十四人的作品。这本书写得还不错,就是这本书的印刷和正常不一样,文字2020是竖着排版,读的时候需要反方向翻,这让我觉得很奇怪。于是我问爸爸:为什么这本书是反着翻呢?爸爸说:古籍都是这样的,是古人的习惯。

我记得第一句是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读着朗朗上口也很好记。但是有些文字2020我从来没有见过,它的解释也很让人费解,比如说:疎墉(我不知道是哪个疎墉)的意思是懒也。有些人根本就看不懂,只有文学修养很深的人才能看懂,比如说像我就看不懂,不知道我爸爸能看懂不,不过我爸爸说看不懂不要紧,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有,这本书是押韵的,什么叫押韵?就比如说一(代表条目)东(代表韵脚),那么许多句子最后一个字2020的韵母都是ong(如东、中、空等等等等)。

我读《声律启蒙》的收获:一是认识了好多生字2020,能够非常熟练地查字2020典,二是学会了很多近义词和反义词,比如近义词有金对玉,宝对珠,玉兔对金乌等等,反义词有邪对正,假对真,幽对显,寂对喧等等。三是读《声律启蒙》让我感觉到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我学会了很多对仗工整、语句优美的对子,如:鸟翼长随凤兮洵众禽长,狐威不假虎也真百兽尊。


声律启蒙读后感(二)

这一学年老师推荐我们读了一本好书 《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是一本国学经典,是我们的祖先用生命淬炼出的精华。这本书包罗着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虚实应对。从单字2020对到双字2020对、三字2020对、五字2020对、七字2020对到十一字2020对,声韵协调,朗朗上口。

我读了这本书想起一句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声律启蒙》让我们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学会做人的道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月光启蒙读后感


篇一:品读感悟《月光启蒙》

品读感悟《月光启蒙》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月夜的美妙。

2.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4.继续学习“选取生活中的小事、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读懂母亲的启蒙,感受母爱的朴实与温馨,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难点

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受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 让学生课前搜集民歌民谣,感受民歌民谣的幽默、风趣。

教师: 准备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课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 主题导入,初解题意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7课《爱如茉莉》,感受到了父母之间那平淡却深厚的感情,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8课《月光启蒙》,看看我们从中又能了解到什么真情?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课题:18 月光启蒙)齐读课题

2.质疑:透过题目,你认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板书:(1)为什么叫“月光启蒙”?(2)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启蒙?

3. 解决问题(2):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启蒙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生汇报。

出示最后一段话,生读。交流: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启蒙呢?(板书:歌谣 神话 谜语) 引读最后一段话:

过渡: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月光启蒙”?那些美好的夏夜,给了“我”怎样的回忆?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二)走进“月光”,感悟母爱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节描写的好处,本文也有许多感人的细节描写,你能找出来吗?默读课文,画出最打动你的语句,作批注。

2.汇报交流:

出示书中插图:儿时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在这个篱笆小院聆听母亲唱歌谣的!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可、引导)

重点品悟之一——夏夜之“美”

(1)重点读悟之一:(夏夜“月光”之妙)

出示句1: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夏夜的月光美。)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柔和”“洒满”等词语来想象夏夜月亮升起的情景,感受月色下的恬静和安详。(感情朗读)板书:柔和的月色

出示句2: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生品读,抓“如水的月色”“ 玉石雕像”感悟月色之美,感受月色下母亲形象之美。 板书:如水的月色

(2)重点读悟之二:(夏夜母亲“形象”之美

(这是月色中的母亲,从母亲身上也感受到了美。)

引导学生抓住“忙”“洗”“换”体会母亲勤劳、朴素的美;从“搂”“唱”体会母亲的慈爱美。(感情朗读)

过渡:母亲吟唱出来的歌谣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播放母亲清唱的歌谣,听完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那文中是怎样写的?

(3)重点读悟之三:(夏夜“歌声”之甜)

(从哪体会到歌声美?抓住“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体会歌声之美、作者用词之妙)

感情朗读:

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母亲的歌声之美吗?指生读

②声音只能用耳朵听到,为什么在作者眼里,这歌声还能闻到香味呢?从这“芳香”,你品出了什么?生畅谈感受。

③听母亲唱歌,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我深深陶醉其中了,作者用“芳香”这个词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声音是那样轻柔,那样甜美,让我们体会出一首首歌谣所散发出的美好的感觉,这就是孙友田当年体会出的“芳香的音韵”。也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巧妙性,今后我们在习作中也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巧妙性。

④带着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母亲的歌声之美。生齐读

3.母亲用歌谣,引读: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指标题)生齐读!

4.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的不仅仅是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更用浓浓的母爱浸润了“我”的心灵。板书:爱

(三)走进“民间文学”,感悟“启蒙”

1.母亲到底是怎样启蒙“我”的呢?默读课文,动笔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抓住重点词句好好体会,还可以把你的想法简单地写在旁边。

2.汇报交流:

预设一:动听的歌谣──给“我”的美好想往

多媒体出示: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1)生读,谈对歌谣的理解。板书:动听的歌谣

(2)指导朗读。

3

些歌谣——生读: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板书:像和风 像流水 飘满音韵

预设二:风趣的童谣──让“我”感悟到诗韵

(1)出示文中童谣,尝试读出童谣的韵味。

(2)这些童谣给你带来哪些启迪?

(3)引读:月色如水,母亲风趣的歌谣——生读: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板书 :风趣的童谣浓郁的诗情 想象的翅膀深深的母爱

预设三:神奇的故事──让“我”展开想象的翅膀

交流:你读过“嫦娥奔月”“牛郎织女”这些故事吗?这些故事给你怎样的感受? 预设四:有趣的谜语──给了“我”思维的启迪

重点引导品读: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3.小结:你认为这些民间文学会给作者怎样的启蒙?生谈。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走进作者,领悟表达

1.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引导学生找到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读读就会明白。 生畅谈。

2.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在月光下给了他——启蒙(生齐读)。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请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学生自由读)

过度:是啊!母亲是伟大的。也许你们的母亲不一定会讲神秘莫测的神话故事,也不一定会给你唱动听的歌谣、童谣,但她们在用着自己所能给予的方式给你们以关爱,母亲才是你们的启蒙老师。

出示课件(母亲伟大,母亲无私)

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 走进生活,学习表达

1. 多少年过去了,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 出示:

看到那一轮明月,

我想起____________

想起______________

想起______________

学生交流

2.请以“妈妈,我要感谢您??”为中心句写一段话,运用细节描写。

(六)板书设计:18月光启蒙

像和风

柔和的月色 动听的歌谣 像流水

飘满音韵。

浓郁的诗情 如水的月色 风趣的童谣 想象的翅膀深深的母爱 环境 母亲 感受

篇二:月光启蒙评课稿

诗意语文 文化吟唱

——听苏敏老师《月光启蒙》有感 双辽市第一小学马玉兰我校苏敏老师的语文课堂总是激情飞扬,充满诗情画意。在今天这节《月光启蒙》中,

我又一次领略了苏老师的诗意追求!正是苏老师对这一篇散文的诗意解读,才把月夜、童谣、

母爱、黄河文化、民间艺术这些抽象具象的概念融为一体,伴随着苏老师的诗意抒怀,孩子

们一次次走进月夜,走进童谣,走进母爱,也走进了厚重浓郁的黄河民间文化中??

一、唱读童谣,吟诵文化。歌谣童谣是诗化的民间艺术,是朴素的诗歌和善良的心灵的紧密交融,是淳朴的母亲启

蒙孩子的“芳香的音韵”、朴素的文本,是传统文化的厚重的积淀,也是苏老师在教学中要着

意挖掘的文化资源。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在月光下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的“像三月

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而且“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的歌谣童谣,苏老师先后采用了如

下的方式:1、引入歌谣,让学生初步感受民间歌谣的节奏与韵律;2、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

描绘,使学生进入歌谣童谣所吟唱的情境之中;3、用黄河故道的民间曲调吟唱了课文中的“月

亮出来亮堂堂??”的歌谣,声情并茂,燃起学生吟唱歌谣的兴味与激情;4、教师引导学生拍

手有节奏地去吟唱歌谣,体悟自己心中的歌谣韵味。通过以上的方式,使学生仿佛真的走进

那溶 溶月光下,高高草堆旁,亲耳聆听到母亲那“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歌

谣。我想,在这个不断回旋着孩子们清朗的诵读吟唱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受到了深深的感

染的,这也就意味着,苏老师着意要引领的诗化的目标是成功的,她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充

溢着浓浓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诗境之中了。

二、营造诗境,品赏月夜。在品读歌谣感悟歌谣的特点后,苏老师通过课件配乐创设情境,用多种方式展开讲析和

品读。她采用回环往旋式的一唱三叹,把对课文主题的把握和情感基调的诠释一层层推向高

潮。苏老师首先用深情动人的引导语引出主题句“童年的月夜永远是美妙的”,把文字叠印在

背景为夜空湛蓝,明月如轮的课件里,渲染了这月色朦胧的特定环境;接着让学生直面文字

本身,圈圈画画,细细品赏月夜之美,诵诵读读,理解感受这美妙的意境;然后苏老师用诗

一般的叙述语言引领学生从童谣歌谣中感受文字之美,牵引学生的情感之脉与文本、与教师

一起振动,此时的文本,已经成了苏老师着意要营造的文境、诗境了!

三、夯实语言,品味文字。苏老师的课给我的第三个感觉是夯实。在诗意的行走中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着学生学习语

言。我们来看苏老师在本课中运用多种形式来感悟“芳香的音韵”,这一步走得相当细致。在

带领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后,苏老师对“黄河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的两个“长”字的用

词的挖掘和探究,可谓细腻至极,“长”歌谣的“长”所蕴涵的生 命意象在苏老师的深度解读中跃然而出,相信这个“长”字的意象感会深深烙在这一个

上课班级的每一个孩子们心中。也在我们每一位听课老师的心里扎下了揣摩语言,扣词扣文

的语文教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母亲用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孙友田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感谢您,母亲,是您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教室里想

起了根据最后一段文字改编成的诗歌,使学生感悟到了母子情深。接着苏老师又别出心裁,

对课文进行了拓展,出示了母亲晚年的照片以及作者后来补充的一段文字。音乐渐起,在苏

老师那深沉地宛如叹息一般的朗读声里,孩子们的心酸了、痛了、溶解了,此时的母亲已失

去了记忆,斑驳的皱纹纪录了岁月的沧桑,教室里寂然无声。 此时,万般感触涌上学生的心头,童年夏夜的美好,那些动听的歌谣、童谣,如水月色

里母亲如玉石般的雕像一一从学生口中飞花溅玉般冲出。这一情感的激发,等于是引领着学

生再次投入了文本里,沐浴在月光下。心动了,触摸到心灵深处的是诗。“每当孙友田看到那

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学生即刻拿起手中的笔,任自己的情感尽情流淌。 此处读写结合,既是对文章内容的延伸,又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篇二:月光启蒙说

课稿

《月光启蒙》说课稿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文是《月光启蒙》首先,我对本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7课。本课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

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凭借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色情境,写了作者

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给他唱歌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使

他一颗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课文中歌谣

童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

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读来感人至深。 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第二课时重点在细读课文、品读朗读的基础上,增强体验,

体悟情感,我本次说课将围绕第二课时展开。

二、学情与教学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乐于探究、有思想,敢表达,勇于创新,品读和朗诵能力较强,语言表达

的愿望很强烈,对文本已具有一定的初读感知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

“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

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学生对民谣民歌的感知与理解毕

竟有限,所以需要教师从旁指导。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

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

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课文,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夏夜的柔美,能体会歌谣童谣

的韵律美以及浓郁如诗般的母爱。

3.情感目标:体会把握歌谣、童谣的内蕴美,学会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用“月

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这课时重点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我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

重点,其次,这课时难点是情感目标,我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读中感受歌谣、童谣的内

蕴美,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突破重点。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五年

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多种朗读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

于思考。《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

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

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在学法上我遵循“积极创造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

探究等方式展开,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四、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了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

几步设计:

(一)创设情境,走进小院上课开始的时候,我让学生看完课文插图,听我描绘插图。提问:“如果图上的小朋友是

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谈完之后,我出示第一段中心句:“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接着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夏夜的美妙。此时,我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录音,找出

文章中心句。这样辅以优美的画面、动情的音乐范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走进课

文中的情境,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一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愿

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更是贯彻落实《语文

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这个环节我分四步进行:找、读、说、议

(1)找: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歌谣童谣。

(2)读:设计了指名读、品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由学生读出所找的歌谣

童谣,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3)说:让学生说说你由这些歌谣童谣所想象到的美景,学生说到哪句,我会根据学生

的回答突出相关语句。这一设计可以增强师生互动,提高了学习效率。

(4)议:让学生互相议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

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

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

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对

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之情。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让学生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并相机板书智慧。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拨“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

那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学生品读,激励再读,体会“芳香的音韵”的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民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纯的童心豁

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并相机板书混沌和

开朗。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阅

读质量。

最后回读“她让月光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让同学们谈谈体会,

并板书启迪 ,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

读”这一形式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课文后一部分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悟、品三步来体验感

悟,感情朗读。

(1)读:读文中句子

(2)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

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读10—13小节。

(3)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

的诗情”点拨学生品读。 我觉得这几步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

又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2)议一议: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 这

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师生合作分角色

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性和灵活性,也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五、板书设计

从形式上看,作者和母亲都包括在这颗心中,说明他们的心紧紧相连,便于理解;从内

容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母亲用她的智慧才华启迪了我,使我的混沌的心变得豁然开

朗,带我飞进诗歌的王国,这些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以及他对母亲的

爱,增强学生的情感体悟。以上是我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不足之处,请加以批评指正。篇三:《月光启蒙》

说课稿

《月光启蒙》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依

依”,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本课写了作者回忆自己

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歌、民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

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课文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文章

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篇课文的实际训练内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教材结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一下4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

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

启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

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过程,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

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

多元的”,遵循新《课程标准》关于“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独特体验”的原则,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拟采用“读书指导法”“问题情境教学法”“练习

法”等教法,力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第三学段的学生着重进行段的训练,通过段的理解、段的练习逐步过渡到篇的训练。五

年级的学生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发展起来,能较为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因此,在本篇的

课文教学中,我主要进行以下学法的指导:“借助字典自学生字法”“归纳法”“查阅资料法”

“自主探究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第二课时突出重点,精读课文,通过具体地语言文字感受“月

光启蒙”,体会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第一环节,

感受歌谣魅力。

首先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让学生自由读,想想从

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然后抓住要点点拨。之后,介绍民歌民谣的特点,让学生对民

歌童谣有进一步新的了解。

第二环节,感悟母亲吟唱的歌谣,感悟月光下的启蒙。 通过配不同形式的读(指名读、默读、齐读等)来感受母亲的歌谣,通过放开让学生自主交流,探索启蒙的真正含义。另外,注重学生说话练习,创设情境(想象“我”依偎

在母亲怀里,听着母亲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听着听着,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

可能会看到些什么呢?)最后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课题为什么叫“月光启蒙”呢?激励学生

畅所欲言,理解文章中心,升华感情。 第三环节,表达感激、怀念之情 。出示原文片段:“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

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

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提问: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些什么呢? 让

学生展开想象补充,对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总结全文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第四环节,总结。说板书设计美妙月光启蒙 歌谣 神话 谜语母爱如月 情景交

融篇四:月光启蒙 说课稿月光启蒙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月光启蒙 》

一、整体分析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

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讲故事、唱童谣和猜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

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这是一篇语言训练、思想熏陶的好教材。

二、三位整合说目标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高年级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文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

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的情景中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生难

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三、提炼优化说教法学法坚持“教为学服务”,坚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我紧密结合

课文的特点,运用以下几种教法学法:感情朗读法、情景渲染法、圈划批注法、合作交流法

等。

四、联系实际说教学准备

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作者资料和常熟本地童谣,读通全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版块推进说流程

篇三:听《月光启蒙》心得

听《月光启蒙》心得

今天观摩了张**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他精心设计课件,让学生在精心营造的情境中,阅读文字,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情感得到了升华。结合这课,谈一下我的听课心得。

1、张老师注重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所能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更确切的说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始终是站在一旁,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不断地研读文本。 “母亲的疼爱给了我多少温馨的回忆!母亲把歌谣伴着月光给了我,母亲用童谣、故事、谜语,把什么伴着月光给了我?” 简单的几句话,教师只是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而并没有用自己的感受来左右学生的思考。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所说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话,是他们对于文本的真切的、具有个性化的解读,这样的学习效果,才是最理想的。

2、强调以文为本,关注文本的深刻内涵。在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学习始终紧扣文本,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句进行。从“芳香的音韵” 体会到母亲为我吟唱歌谣时那甜美的音韵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引读)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通过“豁然开朗”这个词的理

解来感受母亲为我唱的那些歌谣给我带来的心灵上的震颤和启迪 ;母亲给我猜谜语,我却“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从这个“笑”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疼爱给了我多少温馨的回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完全来源于文本本身。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把握住了文本的内涵:月光启蒙,并感悟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3、以读为本,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张老师让学生在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时,先让学生读给大家听,这时并不作具体的要求,但随着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碰撞,迸发火花时,教师及时地说“请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此时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在读时自然会更加地声情并茂。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这才是真正的以读为本。这样一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也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2015年4月15

国学启蒙读后感


国学启蒙读后感范文一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教过的学生不下三千,人们把他和学生上课时的交流记载了下来,这就是《论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它让我们在学习后再温习一遍,好好温习了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我想起每到课间或回家后,我都会复习一下当天的内容,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可总觉得还是有一些没想到,所以以后我要常常复习,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讨厌的东西给别人,不要让别人来做自己所讨厌的事。我想起有一次妈妈在我的碗里舀了很多红苕,我不想吃,就赶给了爸爸,读了这一句话后,我在也没有偷偷地把红苕赶给爸爸了。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严于利己,宽以待人。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界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通过学习《论语》,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理。

《国学启蒙》读后感范文二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书名叫《365夜国学启蒙故事》。看到书的封面觉得很好看,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所以我拿起书就认真地看了起来。

里面有个小故事,叫《王羲之教子》,我看了之后感触颇多。故事的内容是这样子的: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王羲之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倚栏轩文学网

王羲之劝子于学,采用的是不动声色的方法。王羲之对儿子没有一句说教,却使王献之逐步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小就开始确立了严格的治学态度。

读完这则故事,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像王献之这样,学习他的毅力,学习他的坚持。

《月光启蒙》读后感


《月光启蒙》读后感(一)

《月光启蒙》读完课文,我被课文中我的启蒙老师母亲深深地吸引了。

文中主要写了在童年的夏夜,我和母亲坐在院内,母亲为我唱民歌、童谣,讲故事。让我那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让我知道高深莫测的夜空是个神话世界。

当我读到母亲唱的第一首歌时,我想到母亲是多么辛苦啊!第二首歌则寄托人们多么想过上好日子的心情,由此便记住了这句话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文中的她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她又给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这几句,突出了母亲为了我什么都愿意,为我打开了文学宝库;为我送来诗情。

作者为了报答母亲,写了这篇文章来歌颂自己的母亲。我们可以帮父母做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减少父母的负担,让父母不再为我们担心。让我们用行动回报父母吧!因为是他们孕育了我们;让我们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吧!因为是他们教育了我们;让我们用实践回报社会吧!因为是它使我们生存了下来;让我们用爱建起一个伟大的祖国吧!让世界充满爱,那么,明天将更加美好!


《月光启蒙》读后感(二)

《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写了作者孙有田回忆自己童年的夏夜生活在母亲美妙的歌谣中,激发作者对故乡的爱和对音乐的热爱。母亲又在夏夜月光下给作者讲神话,增加作者的想象力;给作者唱童谣,让作者明白道理;给作者说谜语,让作者增长智慧。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启蒙教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感动。突然想起了一次我晚上生病的一天。那是寒冬里的一天,湖上都已结冰了,十分寒冷。那天晚上我踢被子的毛病又犯了,而且床边的窗户也偷偷地开了一点,不知不觉当中我生病了。生病之后,我突然醒来,只感觉头晕沉沉的,看见现在已11:50多分钟了,于是我弄好被子继续睡了。但是刚睡一会儿,我打了一个喷嚏,来了一个又来一个阵阵打喷嚏声 不仅拦住了我的睡意,更打消了爸爸妈妈的睡意。这时爸爸妈妈醒来,发现我生病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马上去青阳医院去看。

由于时间太晚,夜里很冷,这样很容易感冒,于是妈妈在摩托车上搂着我,还摸摸额头,看看生病生得有多严重。终于到医院了,我们赶忙下车,爸爸马上快跑去登记付钱,妈妈和我则在医院里等爸爸。我的头睡在大腿上,妈妈为了我无聊,便和我谈学校里的事情。不知过了几分钟,我问妈妈脚酸不酸,可妈妈说她不酸。但是我看妈妈的表情,想:妈妈一定很着急,妈妈一定很爱我,想着想着,我感到很高兴。过了不久,爸爸终于来了。医生给我打了一针,说回去休息就好了。这时爸爸妈妈像中了五百万元大奖一样,脸上写满了高兴。回家的路上我带着微笑睡着了这天之后,爸爸妈妈有空总睡一会儿。感谢父母对我的关爱,他们也跟孙有田的母亲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启蒙着我们,我也要把爱奉献给别人。


《月光启蒙》读后感(三)

读罢《月光启蒙》一文,文中的母亲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2020,却是我的启蒙老师,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字2020不识字2020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给了我浓浓的母爱。文中的母亲是通过为我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给我以启蒙,启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对民间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歌谣声中,我享受了月夜的宁静与美丽,感受到母亲浓浓的亲情,她把对我的爱,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

其实,生活中的我,我的母亲不也是如此吗?我的母亲识字2020也不多,从我记事起,妈妈教我简单的数字2020,教我背诵一些简单的唐诗,渐渐地我上了高年级,妈妈对我所学的东西越来越不明白了,问母亲一些我不懂的问题,她常常抓耳挠腮怎么也说不清楚,尽管如此,妈妈忙完一天的活计,晚上一有空就陪我在灯下读书,作业。有时还笨拙地为我翻字2020典查找资料,有时好心没好报,帮了倒忙被我嘲笑。可妈妈还是那样笑嘻嘻地面对我,我似乎还有怨气,不理睬妈妈。

读了《月光启蒙》一文,静下心来想一想,妈妈给了我的爱不正像文中所说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那样美好而纯洁。人常说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十几年来,妈妈给我的爱数也数不完,我为不曾回报过母亲而惭愧。我想,我以后会改变自己,好好爱母亲,永远做妈妈的乖女儿。

课文《难忘的启蒙》读后感


课文《难忘的启蒙》读后感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第六章难忘小学生活,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难忘的启蒙》了。

课文讲了曾在竺西小学上课的作者与他的启蒙老师老师发生的几件事。特别是在演讲上,是老师偷偷在日本兵的监视下举办的;写作上,老师以风趣的批语严厉批评作者;写字课上,又用严肃的语气教训作者;而日语课上却十分宽容——这些都是老师为了教导学生。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老师的苦心。在这里,我向所有的老师说声:“谢谢你们,是你们传授我们知识,让我们从懵懂到成熟,是你们教会我们做人,让我们从学校步入社会。”

“是他们,在我童稚的心里播下美好的种子,教导我:要热爱祖国,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从这一句话中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更加具体、清晰地教会了我们做人要踏实、要勤奋、要热爱祖国。这不禁使我想起了老师们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他们为我们着想,希望我们能成为有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

在课堂上老师之所以能够为我们讲好每节课,让我们理解地更清楚、深刻,是因为他们课前为我们准备好的一切——备课。又有谁知道老师要备好一节课,需要花多少时间呢?又有谁体谅老师的良苦用心呢?

老师像一盏明灯,为了迷路的孩子照亮前进的路,让他们找到归家的路。老师,谢谢你们。

《国学启蒙》读后感600字


这个学期我从学校图书室借了一本《国学启蒙》的书,读了这本书就爱不释手。从书中,我收获很多,同时也让我感触深刻。

《国学启蒙》有很多精彩的内容,例如:有国家的思想精粹、有塑造高尚人格的必读诗文、还有中华的传统美德和国家名词解……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传统美德里的一篇文章叫《凿壁偷光》。这个故事发生在西汉时期,一位叫匡衡的人,少年时非常爱读书,可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在夜里无法看书了。匡衡的邻居是位富裕人家,一到晚上就点着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为了读书,只能鼓起勇气向邻居借一寸之地让他看书,可邻居不愿意,不耐烦地打发了他,匡衡很是生气,就回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透过来了。之后,匡衡把家中的书全读完了,有一天,他发现附近有位大户人家,家里收藏很多书,于是他就跟财主说:“我帮你干活,不要工钱,只要您借我家中的书籍就行。大户人家深深地被他求知精神感动,就答应了匡衡的请求。后来,匡衡成为了一位学富五车的学者。

通过学习书中的故事,我受到了启发:如果一个人有了求知的欲望,再困难的条件也不会影响学习,如果没有求知的欲望,再好的条件对学习也无济于事,匡衡他虽家境贫寒,但他能为了学习不惜一切代价。而我们现在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却不珍惜,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学习呢?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美好生活呢?

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今后, 我们要多加学习,勇于实践。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我们走出迷茫,让我们茁壮成才。传播正能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相信《声律启蒙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声律启蒙读后感1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