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火种》读后感
学会燃烧自己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生来就对一切都不起劲的,他们活着就是为过日子,至于为什么要过日子,他们是不去理解、不去追究的。
另一种人是对一些事情很认真,很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浪费的人。然而,他们之中却只有一部分的人能够认真地去完成自己,而另一部分的人却始终拿不出力量来。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呢?原因在哪里?
我发现,有些人比较坚强。他们自己很容易把自己燃烧起来,发出光和热。而另一些人却不然,他们自己是燃料,有发出光和热的可能性,但是,他们自己不是火种。他们只是木柴或煤块,需要有火柴或打火机把他们点燃,然后,他们才可以生热发光而燃烧,而产生力量。
绝大多数的人都需要火种,去把自己引燃,而自己缺少使自己燃烧的力量。
于是,这“火种”就成为一些人成功的必需条件。找得到火种,他才可以燃烧;找不到火种,他就永远只是一堆冷硬的木柴或煤块。
所幸,这“火种”并不难得。它们可能是一部名人的专记,一本有启发性的书,一部电影里的故事,一个好朋友的几句话,一位好老师的指引,一次愉快地旅行,一段神圣纯洁的恋爱,或一些意外的刺激。
这些,都可能在适当的时机,引发一个人对学问或事业的热情与冲力,使他由静态的等待,变为动态的钻研与追求;给他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使他多年的准备,一旦之间,完全成为事实。
这“火种”可能自动的来,但多数时间,需要我们自己去找。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引发自己潜力的机会,这是走上成功之路的一大要诀。”
读罢《火种》,掩卷而思,颇觉寓理至深。燃料与火种,是相辅相成的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燃料是内因,火种是外在条件。毛主席曾讲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有些人之所以“很容易把自己燃烧起来”,是因为他们有愿意去寻找外因“火种”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自身具有“潜能”与“激情”。外因“火种”,在内因潜能与激情的作用下,不再“只是一堆冷硬的木柴或煤块”,而是一堆“生热发光而燃烧”的“引火柴”。罗兰的《火种》,与其说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还不如说它是一篇哲理至深的哲学美文。它给人们,尤其是给我们审计青年的成长、成才以醍醐贯顶、茅塞顿开的启发与启迪。我之所悟,有以下两点:
一是练好内功,聚好内力,让“木柴或煤块”变成“引火柴”。人人都是“木柴或煤块”,但不是人人都能“自燃”和“引燃”。“火种”固然重要,如果自身“燃料”只是“一堆冷硬的木柴或煤块”,照样不会发热燃烧。就像“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一样。一个没有理想没有毅力,缺乏内功内力的人,整天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哪怕机遇再多,火种再大,也照样无法燃烧,无所作为。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名作《雷雨》,是巴金从编辑的纸篓里捡起后,才被发现和积极推荐而一举成名的。曹禺如果没有高超的写作水平,自身不存在成功的必然因素,就是遇到一百个巴金,也难以成名。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内因是关键,内功是基础。什么是内功呢?对于一个有志青年来讲:内功就是坚强有理想,就是忍耐有毅力。爱因斯坦在谈理想时说:“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曾把一个人的理想比作心上的“发动机”。有了这个“发动机”,就有了立志成才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就能成为“很容易把自己燃烧起来”,一擦就亮,一点就燃的“火石”与“引火柴”。
二是借助外力,寻找“火源”,做一个求学拜师的勇者。“这‘火种’并不难得。它可以是一部名人的专记,一本有启发性的书,一部电影里的故事,一个好朋友的几句话,一位好老师的指引,一次愉快地旅行,一段神圣纯洁的恋爱,或一些意外的刺激”。只要有心,“火种”是不难寻找的。有时同学、朋友就是你的老师,有时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就是你的老师,有时家人就是你的老师。清朝武官张曜就是一个身边找“火源”,就近拜妻为师的“好学生”。
据载张曜是个大老粗,但却骁勇多谋,作战屡建功绩,因而提拔为河南布政使。因没有文化,御史刘毓楠硬把他改任为总兵。降格使用,张曜觉得委呢?最终他瞅准了妻子。妻子有文化教养,他便求夫人教他读书。妻子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虽答应却要他行拜师之礼。张曜求知心切,强按心头之火,穿起朝服,对妻子“三跪九叩”,随后跟夫人专心致志读经史,并将“目不识丁”刻成印章佩在身上自警。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后,张曜终于“淹通国史,诗文日有古法”,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后出任山东巡抚,皇帝还以他勤奋好学,赐予他“勤果”二字。张曜是个求师的勇者,他的求学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有“自己去找”,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引发自己潜力的机会”的意愿,只要你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你就会随处都可遇到求知拜师的老师。只要你有志向、有抱负,你就会受外力的推动,引发“对学问或事业的热情与冲力”,就会得到“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你就会“一旦之间”点燃自己,获取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
学会燃烧自己,首先要具备燃烧的条件,其次要有借力助燃的“火种”。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才干、能力是内因,机遇、火种是外因。内功是动力,燃烧靠自己。“只要桃枝根沃土,花落总有花开时”。我想这便是我们,尤其是审计青年要从《火种》中感悟和吸取的能量与动力。
罗曼罗兰读后感(一)
《罗曼罗兰》是由茨威格所写的一篇传体。首先,罗曼。罗兰坚持认为,世界上所谓真理就是良心发现的真理,它是终极真理,是最高的精神境界。它超过了祖国这个具有召唤力的时髦的观念,因为祖国总是带有狭隘民族主义的情绪,助长了人们的倨傲、蔑视或仇恨,它也超过了法律、政治、新闻或民族服务。良心则是最高权威,是全人类的最高上诉法庭,是灵魂自由和人权自由的保证。
每个人必须跟着良心走,找到自己的真理,并以它来指导自己,哪怕是面对整个世界。其次,罗曼罗兰认为,所谓时代,所谓时代大潮,都是政治家和新闻记者用谎言蛊惑起来的。
广大群众不可能了解事实真相,他们的激情和冲动,都是盲目的,是喋喋不休地念着别人的观点,跟着别人后面大叫大嚷。
罗曼罗兰指出,世界上最需要的东西就是自由的灵魂,因为当今似乎各个部门都在突出群体生活,挑起群体的冲动,形成大潮。
真正自由的人,真正热爱人类的人,只要有必要,就得想群体的冲动宣战。
罗曼罗兰读后感(二)这篇课文节选自茨威格《罗曼罗兰传》中高等师范一章,茨威格让我们看到了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的罗曼罗兰,正如在这一章结尾所说:一个基础已经打好并且深深地筑入了地面,现在,可以开始往上建筑了。了解了这一时期的罗曼罗兰,实际上可以想象传主后面的人生了。
茨威格并不讳言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严厉,然而这种严厉并没有给罗曼罗兰带来多少困扰。一个专注思想的人是不需要多大的空间的。曼德拉困在监狱的时候,望着铁窗外的看守常常在想:一转身,我的心灵就可以去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学习的巨大负担并未压抑他想要当作家的愿望,就像一棵树压不坏它的树根一样,罗曼罗兰在高师的学习是刻苦的,这种刻苦更多的是出于他自己内心的驱使。
罗曼罗兰离开高师的时候,写了一份奇特的文件,茨威格称它为如同一封密封的誓言,为了忠实于它,他只需忠实于自己。一个忠实于自己的人,是无法被欺骗的。茨威格在描写罗曼?罗兰学习的外部环境时,处处结合了罗曼罗兰自己的志向、兴趣和才华等。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擅长于描述文化历史的罗曼罗兰是时代的产儿,而这颗种子就是高师时期种下的。
昨天的因是今天的果,今天的果又会是明天的因。昨天已成历史,明天值得期待,我们能把握的只有今天的自我。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起狄德罗的小说《定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中的一个有趣的对话:
主人:我在想一件事情:要是你的救命恩人真的做了乌龟,这是因为上天是这样写着呢,还是因为你要使你的救命恩人做乌龟,天上才这样写的呢?
雅克:这两者是并排写着的。所有的情况都是同时写好的。就像一个大卷轴在慢慢地展开来
罗曼罗兰读后感(三)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这是20世纪法国着名作家罗曼罗兰,在其作品《名人传》引言中的经典名句。在无意中看到便坐下慢慢欣赏,果真受益匪浅,真心敬佩各位时代的英雄,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
显然,罗曼罗兰要用英雄主义的精神来矫正时代的偏向,他深刻的了解名人的抗争精神是可以震撼人类心灵,引起各界共鸣的。在罗曼罗兰看来,真正的英雄、真正的伟大是痛苦和孤独的,他还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伟大的人。他正是紧紧抓住了英雄伟人痛苦的心灵,把战胜苦难作为衡量英雄的一把闪亮标尺。而他的《名人传》就是揭示人类历史上三位苦难英雄的心灵传记,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着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
他在《贝多芬传》的结尾这样写道: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org)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迎。确实,用痛苦换来欢乐正是罗曼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贝多芬以他坚强的意志,以一种不可抵抗的力量扫空忧郁的思想,最终成为名人,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是什么支持着贝多芬?是不向皇权低头的品质,是不被金钱收买的决心,是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正是依靠着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贝多芬越过了人生的无数个痛苦险峰,达到了对人生最清醒的领悟。
如果说《贝多芬传》是英雄主义的号召,是力的颂歌,那么《托尔斯泰传》则是一首安魂曲、一支哀歌,一阕送葬曲。贝多芬伟大的痛苦是因为他在人生的盛年遭到厄运,托尔斯泰伟大的痛苦在他自身主观意志的选择。他厌倦了优越的环境,藐视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文学声誉,只有生命的真谛才是他未知的亦惟独渴望的,于是他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求索和探寻,他所拥有的幸福感成为了他精神上的沉重负担,如果他只是平庸的亦心安理得的享受他所拥有的这一切,烦恼是不会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正是由于对真理的追求和不肯虚度年华的精神才使他的烦恼接踵而来。《复活》是托尔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罗曼罗兰所说:妻子、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堂吉诃德,因为他们都看不见他与之斗争的那个敌人,其实这个敌人就是他自己。
托尔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扬的主义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应当被人蔑视。终于,在82岁的暮年,托尔斯泰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独自逃出了家门,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号啕大哭,对守在他周围的人们说道;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为何大家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其实,托尔斯泰发出的是对苍生的疑问,也是对痛苦心灵的回应,在这里我们分明又听到了贝多芬对生命的欢乐歌唱。
其实《名人传》也告诉了人们,英雄和名人并非没有弱点,也并非就完美,毕竟他们是人,而不是神,但是这并无损于他们所做出的伟大的事业。悲惨的命运和严峻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名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并且坚定自己的信仰。
罗兰小语读后感(一)
在众多我所阅读的书中,最偏爱的当是那本早已泛黄的《罗兰小语》。它的篇幅虽不长,哲理却很深,如同涓涓细溪般慢慢道来,却又清澈见底犹如一湖碧水,让我在懵懂中恍然大悟,在忧郁中豁然开朗。无论什么时候读《罗兰小语》,总感觉是那样的亲切与祥和,仿佛作者就是在和我对话,跟我讨论着人生的闲与忙,体察着工作与处世,品味着美德与教养,教我单纯地面对世事,积极地接受困难与挫败。虽说话语很淡很短,却深入人心,时时温暖净化着我的灵魂。
一个人必须自助,然后才可以得到天助和人助。这是我在读《罗兰小语》时,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作者诠释了一个人必须要爱自己,懂得帮自己,才会有资本得到天助和人助的道理。的确,我们必须要学会自己帮助自己,只有在提高了自身的才干之际遇上机会,你才有本事得到天助和人助。最怕的就是在遇到机会时却无才,这时候不管是天助还是人助都无济于事了。因此,平时我们便要多多读书、积蓄资本、储备力量,因为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年青的我因为有一颗冲动的心,每每在大千世界里憧憬着自已的理想,渴望施展自已的满腔抱负,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往往会击碎我最初的梦想,在挫折面前我显得是那样的脆弱,总在困惑着生命的存在价值,像一只玻璃瓶里的苍蝇般对前途充满了迷茫。《罗兰小语》用一句生命的本身就是价值,使这生命光耀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愿望,给当时疑虑的我以迎头棒喝,让我振奋。想来,罗兰首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然后才是一个敬业的作家。正如她所说,最好的生活态度便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是啊,少去留意是是非非、尔虞我诈,更多地让自己忙于做实事,便会让自己的生命在有智慧的忙碌中获得美丽的充实。
读书能时常有机会和一位与自己精神领域接近的作家借书本聊天谈心,他所说的就是你想说的话,他的喜怒哀乐就是你的喜怒哀乐;而且他给你的一些启示,叫你认识你自己狭小天地以外的世界;这时,你就可以得到如同交到知己朋友一般的快乐。这是《罗兰小语》中关于读书的一番见解,作者有感而发地阐述了读书的宗旨:为了快乐,为了美丽,为了滋养生活。的确,在夜静星稀,人闲花落的时刻,静静地读着心爱的书,除了时针的嘀嗒之声,还可以清楚地听到自己微微的呼吸,美好与怡悦的感觉让我如沐春风,不仅可舒身心更能够增长见识。
为了要使自已充实并且跟上时代,我们不但要了解古人的成就和古圣先贤的想法,更要了解今人的成就和年青一代人们的新的创新、新的观念与见解,以及这世界新的趋势。这是《罗兰小语》想要给我们年轻一代所传递的信息:二十一世纪是机遇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们需要进步,需要不停地完善自己。
《罗兰小语》并不是那种简单的励志篇章,它没有大道理大口号,不空洞也不脱离实际,只用朴实亲切、淡雅清新的风格一以贯之,如泉水叮咚,叩击着山石,力量虽小,却能达到水滴石穿的深刻效果。此书实在可以担起良师益友的重担啊!它言简意赅,给人以释疑解惑,只用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很深的道理论述得非常透彻,字2020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天然去雕饰的豁达、洒脱与淡泊,句句都给了读者以光明,以希望,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莫过于此。
品读《罗兰小语》,就像是在欣赏一首首舒缓明丽的钢琴曲,又像是在俯视一条条蜿蜒流淌的小河流,总有那么一缕深入人心的温暖,附带着空谷幽兰般的清香,让我感觉像是航海的人在黑夜里又望见了灯塔似的,心里一下就亮堂起来原来事情本该如此,原来世界就是这样。
见贤思齐,每每在情绪苦闷、生活乏味之时,我总会以《罗兰小语》中的励志短句来勉励自己,宽慰自己。古人云书中自?a href="="_blank">谢平鹞荩橹凶杂醒杖缬?;,之所以将《罗兰小语》奉为我人生的圭臬,或许就是应了这句话的感慨吧。
罗兰小语读后感(二)《罗兰小语》算是一本比较老的书了,能看到这样的好书是我三生有幸。
这本书强调了快乐,教会我们如何为人处事。第一部分教会我们知足常乐。第二部分教给我们成功不是偶然,失败不是命运,爱你自己的个性,保存自己的特色。第三部分教会我们处世交友,化敌为友,克已恕人,宽以待人。第四部分教会我们推动自己,克服惰性,要学会果断与担当,冲破苦闷。第五部分教会我们要善于发现内在美,时刻带点笑容,待人贵超然。第六部分教会我们要认清自己,(.org)早点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学会原谅、宽恕、豁达、潇脱。第七部分教会我们要走自己的路,战胜自己。
《罗兰小语》教会了我很多。
罗兰小语读后感(三)昨读《罗兰小语》《何必轻生》。
人生本不是一段永无尽止的险桥,也不是一出永不闭幕的戏。相反,桥并不长,戏也并不久。所有的悲苦实是世人所共有,悲也罢,愁也罢,谁人免得了,哪个避得了?不如意者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啊,那有万事如意呢!所以既来之,则安之罢。含笑去看,坦然去对,宽人宽已,别无他法。
人生何其短暂、渺小,为什么还要选择舍弃,退出原来很偶然很万幸而得的生命舞台呢,因其短暂即使痛苦也应该深深眷恋和忍受啊。
生活有时并不为了胜利,只为了行动和信心吧,因此即使是失败的奋斗,也值得含笑三味。
为什么要追求绝对、极至。生存之道,也许于迷离晃忽中才能得淡淡温静的欢愉吧,见似未见,闻似未闻,无似有,有似无,不必当真,可信而不全信。晃晃忽忽中人,于认真大悲大喜者有异,于愚顽者无清无浊有别,间得认真者之敏性,愚顽者之固性。
这迷离其实是宽容!宽容别人,也得宽容自己。
静夜好似在嗖嗖流动,外面是什么雀儿在哑叫。失眠是因为什么?白天睡得太多。
白日里空气躁动,人也躁动,心也躁动,因此我合上眼酣眠。只有静夜里,世界安闲了下来,狐独地睁眼想着,听着,无名的雀鸣和间稀的车笛不时来撞我的心。
深秋降临了,瑟瑟的秋风让我发抖,马路上,公园里,商场里都有着一丝丝冬天降临的意思。人们把薄薄的秋装换成了毛衣,商店里的冷气换成了暖气,人们无不为冬天的降临做准备。虽然这几天很冷,但人们的御寒意识太强了,我有一次在路上看见一个小孩子带着帽子,围着围巾,全身穿得快变成圆球了,而旁边的奶奶还不停地说:“今天天冷,来,多穿点。”只见小孩一脸不情愿。这个奶奶虽然爱子心急,但也要看天气呀;还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女的穿着裙子,连丝袜,上身穿着一件薄薄的单衣,嘴唇都冻得发紫了,可还不觉得冷。这就是我舅舅常说的:“‘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冻死你。”这几天天气不断转冷,同学们也要根据天气变化,添加,以免感冒。
秋读后感
六五班 崔轩博
《秋》
湖波上,
荡着红叶一片,
如一叶扁舟,
上面坐着秋天。
-----沙白
这首诗的大意是:秋天到了,一片红叶飘到了湖面上,轻轻的荡来荡去。这片红叶仿佛一只小船,给人们带来了浓浓的秋意。
《秋》的作者简介:沙白,原名李涛,笔名鲁氓。江苏如皋人,大学肄业。1949年参加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集有:《杏花春雨江南》《大江东去》《砾石集》等。
我读到"荡着红叶一片"时,想到了在漫画上看到一句美妙的话:"树叶的飘落,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我想都有。风看了一片美丽的红叶子,出于自私,将它带走了。带到路上,又带到了湖面上。而大树,明年就会长出新叶子了,所以掉了一片叶子无所谓。而那片树叶,就是"红叶一片".而风在所要之时,树也很大方地把树叶给了它。
那片红叶,掉在湖中,在湖里飘呀飘,荡呀荡,当它跑到湖中心时,正巧这位诗人在湖边散步,他看到了被人无视的东西----那片红叶。他突发灵感,随即作出了这首小诗。而这首诗最厉害的一点就是:这首诗只有一句。
我想:白沙爷爷写了《秋》,那秋应该有姐妹篇。我想它的姐妹篇是《春》《夏》《冬》。我也编了一首诗:
《春》
一朵花,
落在草丛中,
如一只白鹤,
飞过一片田地。
----崔轩博
而我觉得,我还不及大诗人沙白爷爷。这首诗真让我难忘,令我赞叹!而让我最难忘的就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最后半句。这是一个比喻句。将红叶比作扁舟,是一个奇特的比喻句。而这片红叶,也是最先落下的一片。它是一个勇敢的领头哥!而它也成了诗人沙白的灵感。
美妙的红叶!美妙的秋天!
读《秋》有感
金风送爽,秋风习习,落叶如一只只蝴蝶悠然而又潇洒地从空中飘落下来。
金黄的叶子飞舞到房屋上,屋顶戴上了一顶黄色的小花帽;
金黄的叶子来到了马路上,给道路穿了一件小棉袄;
金黄的叶子轻轻的飘到了坐在池塘边看书的男孩身上,又随风飞舞到湖水中,如蜻蜓点水般在湖面上画了一圈涟漪;男孩合上书,微笑着看着这一幕,又在心中默念一首奇丽的小诗: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
忽然,他好像发现了什么,站起身对水中的叶子说:"叶子,你可以飘荡在水中,去寻找落水的小蚂蚁,你也可以加快速度去找这条河的源头!"只见叶子轻轻一摆,好像听懂男孩的话,快速向西飘去……男孩离开这里,秋天悄悄的跟在他身后。
男孩继续向前走去,寻找他眼中的秋,只见前面有一片果园,男孩快步跑过去,大声说:"转眼,你们都已经换上金色的秋装了, 叶子披在你们的身上就像上帝赐给你们的圣衣;
这时,轻风吹来,一阵清香扑鼻,举目一望,啊,是菊花开了,在蓝天的映衬下,小山坡上的菊花显得格外娇艳,男孩不仅赞叹道:"菊花你的意志这么坚强,也只有这高傲的冷风才配的上你,"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最后男孩来到小树林里,弯腰捡起一片金黄的银杏叶,像珍宝一样握在手中,把秋带回家…
秋又跟着男孩来到他的家里,只见,男孩将金黄的叶子轻轻的夹到精美的日记本中,"我将永远记住这个秋天"男孩微笑着说。秋天在男孩的屋里散下一片秋的种子,然后悄然离去……
世纪先锋学校 六(5)班 丁悦然 2015.11.20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秋颂罗兰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蜜蜂颂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