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灵魂读后感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灵魂读后感

《一个不能没有礼物的日子》读后感300字。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个不能没有礼物的日子》读后感300字 ”,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小熊的爸爸今年做生意失败 ,家里没有什么积蓄了,剩的钱只够吃饭。但是圣诞节要到了,这是一个不能没有礼物的日子。小熊爸爸从外面捡回来树枝,自制了圣诞树,妈妈用小熊穿旧了的衣服缝了圣诞挂饰,一家人忙着布置房间和圣诞树,读到这里我都有点担心,圣诞老人真的会光顾这样一个有点寒酸的家吗。


圣诞夜后的清早,令人惊喜的是全家人,还有小熊都收到了圣诞礼物,拆开礼物,爸爸收到的是他捡树枝时丢掉的帽子,妈妈的礼物是她最心爱的那件红外套上一直缺少的第二颗纽扣,姐姐收到的是她在公园荡秋千时弄丢的阳伞,哥哥的礼物是卡在树上破了的风筝,不过已经修补好了。小熊的礼物是他最喜欢的棒球手套,已经擦洗的焕然一新。收到这些“失而复得”的礼物,每个人都很开心。礼物无所谓新旧,一家人之间彼此的关爱和对生活的热爱才是圣诞节最好的礼物。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00字


【第1篇】

这个电影最令我感到的是魏老师找张慧科那一段:

魏老师经过千辛万苦来到大城市的电视台,却一次又一次被赶出,第二天团长终于被她的行为打动了,让电视台帮她寻找孩子。当张慧科在饭店看到魏老师在电视台找他时说的话时,发现老师这么爱他、关心他,所以他就和魏老师回水泉小学,而电视台也送出了许多东西给水泉小学。

啊!故事的结局真完美!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魏敏芝老师。

魏老师找了他3天,还吃别人剩下的食物,睡在大街上,她的坚持不懈令我敬佩。

在当时贫困的山区和现在的大城市,真是有天壤之别呀!不过,他们身上所有的精神气质我们都没有。他们连升国旗都那么认真,而我们却他们的国旗是用木头做的,都弯了,而我们的旗杆是铁的,我们却在下面说话、玩

现在的食物多么好!对于山里的孩子就是天堂美食,可我们却毫不珍惜。

看了这部电影,我一定要好好珍惜食物和现在的一切。

【第2篇】

在一个西部的水泉小学来了一位老师,名叫:魏敏芝。可水泉小学破烂不堪,而且一天只能用一要粉笔,根本没有五颜六色的粉笔,只有白色的粉笔。我看到这里时心想:这个水泉小学真穷。

魏敏芝每天都让学生抄课文,可张慧科因为无不法帮家里还债,自己一个人离开了学校,去城里打工。魏敏芝为了临行高老师的话,下定决心去找回在城里打工的张慧科。她打听到了张慧科的下落,连忙去了张慧科的住处,可那里没有张慧科,所以魏老师就在人海中寻找

但魏老师还是想出来了一个办法,去找台长,终于在电视前找到了张慧科。

我想说:水泉小学虽然穷,但学生们都很听话,但现在的学生并不穷,所以不听话。可水泉小学和现在的小学真是天壤之别呀!

一个故事,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事 (300字)


那是一个美好的田园爱情故事,那是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当这个故事浮现在我的眼前时,我的心依然徘徊在里边。名字叫做《遥远的风铃》看似的那片爱情和这个风铃没有什么的关系,但其实这讲述了一个女孩的爱情故事到离开故乡。小春芽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他喜欢上了一个和他同村的男孩。就渐渐喜欢上了他,和他在一起的那段日子真的很美好,但最后没有在一起。那个男孩好像有了林一个喜欢的人,或者是去他乡工作还有在农村工作。春芽长大了,不在是以前的春芽了,早已遥远的飞走了。她乘着船,拿着聘书,来到城市里,就这样结束了爱情。真的可悲又欣慰,当我看着这一本书时,掉下了眼泪,不过很少,怎么说也是觉得这样是个悲惨的结局啊。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第1篇】

《一个都不能少》是在我的家乡拍摄的,我的出生地和水泉村也不过十公里之遥。所以,我是怀着一种特殊的心情来观看这部影片的,我相信它能够让我拣回许多童年的碎片。在观看过程中,我几次感动的流下了多年未曾流过的泪水。就是在那个好几个班杂居的阴暗的教室里,用那球状的粉笔头开始的启蒙教育,才使我今天进入大学。与其说它是一部影片,倒不如说它更像一部记录片,向世人讲述了一个平凡而动人的故事。表达了一种很纯粹、很真切的爱和关怀。张慧科的顽皮、魏敏芝的倔强,编织了一曲爱心与真情的歌。在这些孩子脸上,找不到职业演员的那种演戏感,他们把真切和平常演绎的淋漓尽致。虽然孩子们的表演不失滑稽,但终不能使观众开怀大笑,而是让人感觉到鼻子酸溜溜的,我想这该是此片的成功之处吧!

在我们看惯了奥斯卡大片的时候,《一个都不能少》如一瓶没有经过包装的山泉,一直流到我们的心里,流到我们灵魂的最深处。我想屏幕上不仅要有高楼大厦酒店餐馆歌舞厅和西装革履的大款老板经理,也应该有大山黄土地低矮的瓦房和打着补丁的农民农村娃。世界是多样的,有灿烂的一面,也有它浓重的一面。影视界不要让都市题材买断,也应该拍一些农村题材的像《一个都不能少》高质量的影片。

青幽的大山下低矮的瓦房向我们讲述着山里人的生活内容。贫穷和落后是不言而喻的。但贫穷和落后不是可耻的,可耻的是我们不敢真实面对,而遮遮掩掩地逃避,我希望媒体能够多关注一下那些闭塞的大山里的事情,给山里人输送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让山里人从骨子里认识到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我相信,像敏芝一样有着倔强性格的山里人会很快走出贫穷和落后的。想对正在大都市打工的或求学的山里孩子说,不要在都市霓虹灯下迷失了自己,应该奋发图强,努力拼搏,在工作岗位和学校里取得最好的成绩。等到有一天,能够回到家乡,去改造那里落后的一切。还想对生在都市、长在都市,以后工作也一定要在城市的青少年说,当你空虚无聊时看一看《一个都不能少》,看一看大山里的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拥有什么,相信你会感到你是多么富有。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许多人已经不知道什么叫做幸福,其实,重要的不是我们拥有什么,而是我们怎样去看待拥有。如果说《泰坦尼克》和《拯救大兵瑞恩》告诉我们“珍爱生命”,那么《一个都不能少》告诉我们:珍惜现在的拥有。

【第2篇】

当我看完《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影片时,心里如澎湃的海潮,久久不能平静 。

影片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母亲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时千叮咛万瞩,班里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可不久,张慧科同学因家里贫穷连饭也吃饱,就去城里打工。魏老师知道后,从遥远的乡镇十万火急地赶到城里,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第3篇】

张艺谋的电影叙事流畅,色彩鲜明深获西方人的好评,在国际影展上捧回不少奖座。而他的最新电影『一个也不能少』(Not One Less)也获得了1999威尼斯影展金狮奖最佳影片奖。

和以前不同的是这部电影张艺谋全部起用了非职业演员,扮演主角小魏老师的魏敏芝就演一个同名的女孩,就连村长、老师、门房、个体户餐厅老板等等都是扮演一个类似真我的角色,以本色演出的方式,让他们更能融入角色演来真情流露。

到了班上的顽童张户科因为家贫辍学到县城打工还债的时候,成了影片的一个转折点,小魏老师为了一个也不能少,计划到城裡去带他回来,班上的同学也纷纷献计、出力赚钱去帮助老师筹盘川,故事述说到此到了一个高潮,镜头更加活泼,人是灵动的,大地颜色偏黄,山是浅绿色的,小魏老师的红衣显得更加生动。

下半段影片从小魏老师走路到城裡开始拉到了繁荣的城市,在这裡,她发现张户科失踪了,于是想尽办法找张户科,播音寻人、写寻人告示,餐风露宿身上仅有的十几元钱也快用完了,最后是步行到电视台,站在大门口一日一夜找台长,引起了台长的注意而获得帮助。

录影棚内,羞涩紧张不敢开口说话的小魏老师,在主持人的带引下对著镜头流下了眼泪,提醒张户科要回来,在这一段小魏演得真情流露,也体现出导演的功力,让情绪堆积到这儿才暴发,使整个画面充满张力。

小魏老师则和学生们在教室裡珍惜地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每人写一个字,学生的字勾起观众的好奇心,在猜著下一个会是什麽字,张艺谋以这儿来结束这个浅白易懂的故事,用字幕来告诉你每年有很多中国孩子辍学。

【第4篇】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作品,应该和雕塑一样,总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也就是说,一部电影中,总会有点不自然不典型,夸张,不真实。有尤其是现在的本朝影视作品,大都是一些无厘头喜剧,基本找不到如此朴实的片子了。

这部电影明明不是纪录片,而是一部有剧本的故事片。但我看了之后,许多镜头在细节给我感到一种纪录片才有的真实感,这实在是太难得了。比《教父》什么的强悍多了。

后来才知道:张艺谋直接找的在农村生存环境下的非职业演员,女主角在现实中本来就是个赤贫的农村姑娘,能不真嘛,这导演真tm狠啊,难怪女主角和那群山村的孩子身上的那种乡土气息已经人物个性刻画得相当具有现实感。这都能算是半个纪录片了。

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一)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二年级三个班的老师和同学在学校阶梯教室看了一部电影,名字2020叫《一个也不能少》。

电影情节是这样的:有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里有个水泉小学,小学里只有28个孩子,课桌、椅子都破烂得不成样子,但孩子们的脸蛋是红扑扑的。学校里只有一个老师姓高,同学们都叫他高老师。一天,高老师的母亲病危,所以不得不回家探望,村长找了一个代课老师叫魏敏芝,并吩咐她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一天,一个叫张慧科的同学去城里打工了,魏老师凑钱买票但钱不够,不得不去混车,结果半路被识破推下车,她走呀走一路上买纸写寻人启事,风餐露宿,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在电视台前那一遍遍地问:你是台长吗?然后她在电视台发出了呼喊:张慧科,你快回来!我找你三天了那抽泣的声音在我耳边久久回荡。因为魏老师的愿望只有一个:全班二十八,一个都不能少。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张慧科找到了,大家还给小山村捐了许多物资,渐渐地学校的条件也变好了。

看完这部影片,我想:我们的学习条件这么好,与那个破烂不堪的水泉小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如果还不努力学习,那就太不好意思了,我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


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二)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看了这部电影,我的感触很深很深。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贫困山区的小学老师因为要回乡一个月,所以叫村长找一个代课老师:年仅13岁的魏敏芝,并答应给她50块,嘱付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因为其中一个学生跑得快,所以要到县里去上学,魏敏芝硬是不给人,可能我们大家会想:这可是一个好机会,不仅能为那个孩子有一个好的前程,更能为这所学校争光。而魏敏芝却不答应。这是一份执着,这是一份坚持不懈的诺言,这更是一份重如泰山的责任心。

可没有多久,另外一位同学辍学了,经家访才知道那位同学张慧科到城里打工了,于是另外的一份坚持和力量推动她去城里找张慧科,魏敏芝先是传到小广播里去,再用身上仅有的几块钱买笔和纸写寻人启事,然后竟在电视台等了一天多,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见到了台长,找到了她的学生。最后有更多的一些人捐助了水泉小学许多钱和学习用品。故事圆满的结束了。

这部电影不是简简单单的透露出师生的情感,而是告诉我们要多多关注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学习条件,而水泉小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希望工程能弥补的只是表面,而不是所有,世上要我们关注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太多了!据资料显示:中国有13亿人口,而农村中的人就占有8亿,上不起学,辍学的儿童数目很大。让我们关注这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吧,他们需要我们的关注和资助!


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三)

上个星期,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使我深受感动,是因为女主人公魏老师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使我感动了。 这部电影讲了在一个乡村小学一位小学才毕业的12岁少女魏敏芝成了乡村小学代课老师。因为教书的高老师的妈妈病了,她要回家探亲,所以只好请代课老师,在高老师临走之前,就对魏老师说:敏芝,你要记住,这些孩子都很调皮,一个都不能少,你要看好他们,我会尽快赶回来的!魏老师之所以会答应,是因为魏老师想得到那60元钱。看到这,我就有点讨厌魏老师了,因为她只想到钱,根本就没有顾及到那些她将要管的孩子们。当然我只是从一方面的角度看,如果从另一方面的角度看的话,可能是因为他们那边的条件没有我们现在生活的好。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有的,好好读书,将来回报祖国。可是没过多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就被他的妈妈叫到城市里去打工,魏老师知道这件事后,急的团团转,她知道高老师临走前嘱咐过说:班里的人,一个都不能少。于是,魏老师就去城里寻找张慧科。她通过了许多方式去寻找张慧科,比如说:写寻人启事,问路人许许多多,最后他通过台长,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我为这部电影喝彩,不仅仅是因为魏老师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还因为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但是他们仍然好好读书。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集锦


在读过作品后,我有很多前所未有的想法,此时我们不妨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心中所想。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经过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精心整理,推出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 篇1

今天,我在家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该片根据施祥生的小说改编,由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讲述了乡村代课老师魏敏芝和一群28个孩子的故事。高老师是水泉小学唯一的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因水泉村太偏僻,村长只找到一个13岁的女孩来代一个月课,魏敏芝为了50元代课费就来到了水泉村。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小魏“一定要把学生看好,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郑重地点头答应了。

影片最打动我的是家中贫困的小男孩张慧科离开学校,小魏老师为了去城里寻他和同学们去砖厂搬砖,可搬砖的钱还是不够去城里的车费,她只好徒步往城里走去,从早上走到晚上才碰到一个好心的拖拉机师傅把她带到城里。经过两天的寻找还是没有张慧科的影子,她又找到电视台发布寻人启事,可是等到天黑也没等到台长。在城里无助的奔走着,她身上没有一分钱,已经饿了两天没有吃饭了,晚上就在马路边睡觉。可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找到张慧科,我答应高老师了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看着她小小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我心里即感到心酸,又佩服她的毅力,她这种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想到自己平时遇到一点困难都半途而废,真是惭愧。

台长终于知道了小魏老师的事,电视台安排了小魏参加一个节目。主持人循循善诱的问着小魏各种问题,小魏紧张的张不开口,主持人只好让她对着镜头对张慧科说几句话。那一刻,小魏老师再也绷不住了,眼泪泉涌似的流了下来,她委屈的像个孩子,其实她就是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啊,可她缺承受着本不该属于她的压力,看到这里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张慧科终于找到了,电视台派车子把他们送回了水泉村,还有满满一车的文具和书籍,社会各界人士也给水泉小学捐了款,村长说要用这笔钱盖一座新的学校。孩子们看到七彩的新粉笔脸上乐开了花,我的心情也随着他们高兴起来,他们终于不用再为粉笔发愁了,高老师看到了也一定会很开心吧……

泥泞的土路,低矮的教室,稀缺的教学工具,与我们城市里优质的教学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读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呢?

本部影片对我感触更深的还有小魏老师的执着、诚信。她固执的遵守着对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她的毅力,她的坚持,她的信守诺言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 篇2

剧中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教师的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教师。高教师临走前再三叮嘱魏敏芝班里的学生要一个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去城里打工。魏教师就千里迢迢来到城里找张慧科。最终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忙下他最终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此刻的环境不明白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当更加努力的学习。

剧中的魏教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王教师对我们也不差。教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的忙碌着。同学生病了,教师牺牲了自我的休息时间去看望同学,为同学补课。教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教师。

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 篇3

星期五的下午,我们二年级三个班的老师和同学在学校阶梯教室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一个也不能少》。

电影情节是这样的:有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里有个水泉小学,小学里只有28个孩子,课桌、椅子都破烂得不成样子,但孩子们的脸蛋是红扑扑的。学校里只有一个老师姓高,同学们都叫他高老师。一天,高老师的母亲病危,所以不得不回家探望,村长找了一个代课老师叫魏敏芝,并吩咐她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一天,一个叫张慧科的同学去城里打工了,魏老师凑钱买票但钱不够,不得不去混车,结果半路被识破推下车,她走呀走。一路上买纸写寻人启事,风餐露宿,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在电视台前那一遍遍地问:“你是台长吗?”然后她在电视台发出了呼喊:张慧科,你快回来!我找你三天了。那抽泣的声音在我耳边久久回荡。因为魏老师的愿望只有一个:全班二十八,一个都不能少。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张慧科找到了,大家还给小山村捐了许多物资,渐渐地学校的条件也变好了。

看完这部影片,我想:我们的学习条件这么好,与那个破烂不堪的水泉小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如果还不努力学习,那就太不好意思了,我以后一定要更加努力!

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 篇4

魏老师为找到张慧科听了那个男的话了去电视台要做了一个广告,但是专门管出入登记女门卫就是不让魏老师进去。于是魏老师就在电视台门口问戴眼镜的人:你是不是台长?但别人都回答:我不是。而且有人从她身边绕过还不搭理她。不知什么时候这件事传到了台长的耳朵里,台长连忙下去迎接。魏老师还是问:你是不是台长?台长回答:我是台长,你找我有什么事?魏老师把事说了一遍,台长马上帮她做了一个关于教育类的节目,而且很快找到了张慧科。

在回去的路上记者问张慧科你要怎么感谢老师:我长大了一定要买一些好东西给老师。这句话十分天真,但我也被深深打动了。

我们和山区比起来:我们一浪一费米饭;我们天天吃肯德基;我们天天玩电脑我们和山区比起来我们幸福;我们想要什么就买什么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山区的孩子:一间黄土垒的小学,一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老师,一群调皮的学生,26支粉笔

只要有信念和执着,就有永恒的力量就能看到彩虹!

一个名人的故事 (300字)


我读过许多名人的故事,但有一个总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说的是,孔子30岁时,已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并不自满,仍觉得自己的学问并不渊博,于是,便从家乡曲阜赶到了洛阳,去拜访老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但从未放弃,终于走到洛阳见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子,急忙拜他为师。老子见他很有诚意,便收他为徒,孔子也在老子身边随时请教。

读了这篇故事,我感受很深,孔子为了拜师,不远千里,不辞辛苦,可见他毫不骄做傲自满、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而老子呢,也为孔子的一片至诚之心所打动,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也为后人所乐道。

是啊,我们应该象孔子那样谦虚好学,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宁愿受苦受累也不在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业上取得丰硕的成果。

三年级:可心榴

观《一个都不能少》有感


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主要写的是在水泉乡水泉小学,在这里教书的高老师的妈妈病了,她要回家探亲,可是她担心学生们怎么办就请了一个年仅十二岁的魏敏芝,临走时,高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告诉魏敏芝:敏芝,你要记住,这些孩子都很调皮,一个都不能少,你要看好他们,我会尽快赶回来的!可是没过多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就被泼到城市里去打工,这可把魏敏芝吓坏了,他想起高老师对他说过的话,他对学生们说:老师要去城市里去找张慧科。但是那里太穷了,老师让每个同学出点钱,大家都去...... 可是,不管怎么办都不够,老师决定就让她一个人去,到了城里以后,她通过市长的帮忙,找到了张慧科。。。。。。虽然都是二十一世纪的孩子,可是差距为什么大呢?像有的孩子买一瓶可乐,没喝完就给扔了,但是,水泉乡水泉小学的孩子闷呢,买一瓶可乐,一人只能喝一口,还要留给老师,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而且成绩都很高。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学习更好! 我想要是水泉乡水泉小学到城里来,也像我们一样有那么好的环境的话,他们是否还能品学兼优呢?

一个都不能读后感精选


有许多经典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此时可将对作品中略有所感的地方记录成读后感,您想起写作品的读后感就不知道从何入手吗?我们为你收集并整理了一个都不能读后感,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一个都不能读后感 篇1

记得曾看过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在电影中,高老师嘱咐代课教师魏敏芝说:“教育对每一个孩子都十分重要,要想办法让来上课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可在那个经济落后的地方,还是有的孩子因家境困难,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年仅13岁的魏老师恪守着自己的承诺,想方设法终于让所有的孩子一个也没有少……看完了电影,我虽为魏老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但也有些不以为然,当人们还在受着衣食住行的困扰之中,是否接受教育并不是最重要的。

后来,在课本上学习了“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其善也”。才真正领悟到教育的含义。感受到教育是一种力量,更是改变人的命运和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在接受教育中,让人们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否则就如同无人过问的植物,难以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教育对一个国家也同样到关重要,没有了教育,科技就不能发展,经济就不能繁荣,社会也无法进步。虽然,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就我们国家自身来说,教育的发展也相当不平衡,经济落后的地区,很多孩子都无缘于学校,无缘于教育。“一个也不能少”这个责任是多么的重大,任务是多么的艰巨啊!

为此,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家庭的孩子们都应该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自觉接受教育,长大后真正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让我们在教育中感受幸福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未来。

一个都不能读后感 篇2

记得第一次看还是小学时集体去电影院,当时看来魏敏芝是个小老师的形象,现在看来,才初中生的她不过也是个孩子。人的思想随着年龄和时间的推移会有很大的变化,也许孩子的时候并不懂什么才是一个都不能少,更不懂张艺谋导演在其中的思想力量有多么的伟大。

人们追根溯本,还是要回到农村和乡下。美术课提到家的时候,更多的孩子画出的都是一个简单的平房,因为这才是人们家的本源所在。每每看到像电影中水泉小学这样贫困的学校,心中真的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一样的感慨。

人出生的时候都是紧握双手想抓住一切的东西,但是走的时候都是俩手一撇带不走一切。社会需要你们的爱,农村的孩子需要你们的爱,哪怕只是一点点。什么是人生的财富,这就是人生最可贵的东西。不必悔恨自己能力有限,只要关心过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就足够了。

真的希望,一个,都不会少。

一个都不能读后感 篇3

今天我们去淄博影院看了一场名为《一个都不能少》的影片。

剧中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魏敏芝班里的学生要一个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去城里打工。魏老师就千里迢迢来到城里找张慧科。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的课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课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剧中的魏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王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的忙碌着。同学生病了,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看望同学,为同学补课。老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一个都不能读后感 篇4

一个偏远的山村,一间破烂的教室,一张少了腿的讲桌,一位仅小学文化不会教书的临时代课老师魏敏芝,和一至四年级挤在一起读书学习的二十八名衣着破烂的山区学生。这就是水泉乡水泉小学的教学现状,这也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一开始给我的印象。

《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在贫困山区小学教书的高老师,他的家人病重,不得已要回家一个月,村长找来魏敏芝临时担任代课老师,魏敏芝答应了高老师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叮嘱。因班里一名女学生跑得快被选拔参加运动会了,不久,另一个学生张慧科因家里贫困到城里打工去了。班里一连失去了两个学生,魏敏芝不知该如何向高老师交代,于是下决心去城里找回张慧科的故事。

电影看完了,我被影片深深地感动了,感动我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魏敏芝寻找学生的执着。魏敏芝先是为去城里的车票钱想尽了办法:让学生凑钱,去砖厂搬砖,最后混车,被赶下车后步行……终于进城了却被告知学生在火车站附近丢失了。她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坚定了找人的信念。去火车站广播寻人——不行;写寻人启事——不行;去电视台,不让进门。此时的魏敏芝像茫茫大海里迷途的孤舟,多么无助啊,但她还是没有放弃,她把希望寄托在电视台台长身上,为了等到台长,她在电视台门口逢人就问,饿了吃别人的剩饭,睡觉就倚着电视台门口的电线杆……最后终于见到了台长。在电视台安排下魏敏芝参加了一期访谈节目,她的学生张慧科被找到了,并和她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学校里。从魏敏芝寻找学生的艰辛过程中我看到了她的执着,我们要学习她的这种精神,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因为有困难就放弃。

二是偏远山村教育的贫穷落后。破旧的学校没有像样的围墙和校门,破旧的教室四处漏风透光,破旧的课桌高矮不一。就连放学要还要看太阳照射在柱子上的钉子的位置。还有在我们看来最最平常的粉笔在这里却成了极其珍贵的东西。老师上课也只是让学生们抄写课文……

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我们处在繁华都市里的孩子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有漂亮的校园环境,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高素质的任课老师。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力争成才,长大后为贫困地方的困难孩子们贡献一份力量。

一个都不能读后感 篇5

由国务院扶贫办重点推荐、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甘肃省委宣传部指导支持的脱贫攻坚题材重点剧目,全程在甘肃张掖拍摄创作的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在央视一套首播,张掖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通过网络、电视、移动客户端等方式准时收看,反响强烈、好评如潮。

当天晚上,在电视剧拍摄地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党员干部早早来到村委会等着收看电视剧,看着剧中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老房子、熟悉的人物,大家很是激动。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的播出,让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村民贺有军一家深感荣幸,因为他家不仅是电视剧的取景地之一,他有幸成了该剧的群众演员。贺有军说道:“我们一家xx年搬入梨园新村,这次剧中异地扶贫搬迁后的新居就是我们家拍摄的,这让我感到很自豪。现如今,我们既入住了新居,未来我们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像剧情里反映的那样,力争早日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我相信通过该剧的播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甘肃张掖,了解临泽南台。我们也将以此次电视剧播出为契机,进一步抓好南台村的发展,依托丹霞旅游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在奔向小康的路上力争一个也不掉队。”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党总支书记武明说。

16日晚上9点钟还不到,高台县骆驼城镇的会议室里就已经坐得满满当当,电视剧开播后,党员干部们津津有味地看着。该镇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坚定信心、顽强奋斗,持续下足精准精细精微的“绣花”功夫,聚合各方资金和力量,着力培育富民增收产业,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我要学习剧中党员干部怀有一颗‘责任之心’,主动问情于民、问意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用正确有效的思路和措施,扶真贫,真扶贫,帮助贫困群众共赴小康。”甘州区龙渠乡白城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任光在收看电视剧后信心满满的说。

临泽县政府办公室党支部以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形式,组织党员干部收看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苦干实干、奋勇争先,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该剧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故事展开,以真实而鲜活的内容表达,以丰富多彩的人物刻画,讲述了贫困村“焉支村”合并到同县最富裕的“丹霞村”后,两村干部、村民逐步摒弃过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现了国家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一主题,揭示了精准扶贫路上扶智、扶志以及提升广大农民精神文明程度的现实意义,描绘了一幅广大民众砥砺前行的历史画卷。

据了解,该剧全程在甘肃张掖七彩丹霞、冰沟丹霞、平山湖大峡谷、扁都口、甘州府城等景区景点取景,在平山湖村、速展村、梨园新村等地还原生产生活场景。不仅生动反映了西部地区特别是甘肃推进精准扶贫、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讲述了西部贫困地区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而且同时也展现了甘肃张掖多彩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风土人情、浓郁的乡村气息。对于宣传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宣传西部地区推进精准脱贫的新举措好办法,宣传基层干部及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生动实践,鼓舞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都不能读后感 篇6

星期日,爸爸给我看了一部特别感人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一个都不能少》,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那位仅仅只有13岁的魏老师。

在一个贫穷的山区,有一位高老师因家里有事需要请26天假期,在这段时间里的,他把自己的教学任务托付给一位年龄只有13岁的小姑娘魏敏之,让她来教这些学生。电影里关于魏老师对学生们的关怀数不胜数,非常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张卫科的学生,因为家里贫困,心里想着到城里去打工赚钱,在没有经过老师同意的情况下,就私自离开村庄到城里去,当魏老师得知消息后,心里万分焦急,她最后决定自己借钱到城里去寻找张卫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无助地看着繁华的街道,奔驰的车辆,拥挤的人群,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张卫科,她绞尽脑汁地想了许多办法,可仍无济于事,最后在好心人的指点下,通过电视台终于找到失踪的张卫科同学。

看了这部电影,我内心很震撼,魏老师只有13岁,她的年龄比我还要小,她不但承担起一个老师的责任,还能做到了一个优秀老师所做的许多感人事迹。我想对魏老师说:“虽然您是一个代课老师,但您是一个很负责的优秀教师,学生少了一个,本来您并没有义务一定要去寻找,您可以不管他的,可您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自己借钱,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尽一切办法把他给找回来了,这份爱心和勇气很值得我学习,如果是我,我不一定做得到,我也许没有这份勇气,因为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里,我会感到恐惧,寸步难行,不要说去找人了,平时我连自己也照顾不好,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作为13岁的女孩来说,我想您也一样会有平常女孩子们通常的缺点,但您就是凭借着灼热的爱心,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胜利。

通过这部电影,我内心感触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决心,我要向魏老师学习,学习她那份强烈的爱心,那份坚定的信念,那份神圣的责任感,不断锻炼自己,增强信心,让自己茁壮成长。

一个都不能读后感 篇7

同属于西部地区培黎县,千人规模的丹霞村是全县的首富村,只有百十来人的焉支村,则是县里唯一等待“摘帽”的贫困村。相近的风土人情、巨大的贫富差距,故事就在这个不平衡发展的背景下开始了。

3月16日晚,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该剧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保奇影视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作为xx年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首发之作,同时也是国内第一部精准扶贫剧《苦乐村官》的姊妹篇,其叙事线紧随现实中的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讲述脱贫攻坚奔小康“最后一公里”的奋斗事。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主投资方来自上海。上海保奇影视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白永成生于甘肃,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在编导演。连续投资并创作两部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他说,这是主创团队从西部贫困地区走出的创作源动力使然,更是今天作为脱贫攻坚事业见证者的使命担当。

剧中,富裕的丹霞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脱贫攻坚已取得的成果,而焉支村则是如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要啃的“硬骨头”。“一肥一瘦”两村并一村,崭新的创作视角下,中国社会为“提升产业稳脱贫”“脱贫之后不返贫”提出的治本之策、做出的有效实践,在艺术化的呈现中得见一斑。

脱贫事业关键在人,借创作致敬脱贫攻坚路上前赴后继的人

新剧的开篇,县里先富起来的丹霞村与仍然贫困的焉支村,摩擦连着摩擦。然而磕磕碰碰的两个村子,却要在脱贫进程中合二为一。因焉支村饱受地质灾害威胁,大半村民脱贫难,县里决定将其整体搬迁,而全县唯一有能力接收的,便是丹霞村。

借着轻喜剧的壳,剧集的魅力就在两村村民捐弃前嫌、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渐渐释放。“把‘先富’与‘后富’的两拨人并置,制造出‘肥猫和瘦猫’的化学反应,能提升剧的可看性。”出品人兼导演白永成说,“当观众透过戏剧张力认识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他们看见的其实是脱贫路上前赴后继为之努力的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290多万扶贫干部奔赴战场,带领群众实干脱贫。他们中,还有700多名扶贫干部倒在了一线。主创表示,《一个都不能少》的创作就是向可爱可敬的扶贫大军致敬,让全国观众知道,他们已经为脱贫事业付出了多少,又正做着哪些事。

剧本从两个层面塑造人物。其一是两村合并后的村干部们。在这一端,观众能见到善于学习、勇于进取的退伍军人赵百川,成为村里脱贫攻坚“领头羊”式的人物;会见证朴实憨厚却有点固执守旧的夏宝生,通过学习渐渐更新观念;还会认同刘东桥身上踏实肯干、有毅力有耐心的品质;更会为付鹏、丁香、夏雪等投身家乡建设的青年代表动容。另一个层面是从等待脱贫的典型人物入手。焉支村何以落人之后,成了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编剧把“最后一公里”上的老大难人物具象化为姜大嗓、三不沾、贾吉祥等贫困户。他们身上,“懒汉”想要蹭扶贫的现象、扶贫不是养懒汉的观点,就是现实中脱贫工作的难点。如何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把“等靠要”的“救济经”念成自发自觉加油干的“致富经”,也是剧情重要线索。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剧里最终抵达“一个都不能少”,依凭的便是这些拥有筚路蓝缕奋斗精神的人,也是被激发出脱贫内生动力的人。

不为展示贫瘠,而是从批量的工作难点里挖掘脱贫攻坚战中的亮点

当《一个都不能少》完成荧屏初亮相,观众不乏诧异,因为想象中贫困村的一穷二白乃至脏乱差场景,并未得见。荧屏上铺开的反而是幅美卷:大场景选择甘肃张掖丹霞地貌、冰沟峡谷地貌、扁渡口万亩花海等,明显的河西走廊自然风光,让新剧兼具了地域特征,也在美术上突破了脱贫题材必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定向思维。拨开大地的褶皱,藏在喀斯特地貌里的小场景,才露出土墙陋室与智能化新农村小区“兼容”的画面。

这般“大胆”的调整,完全来自团队的底气。从三年前的《苦乐村官》到如今《一个都不能少》,接连打造两部相关题材作品,这支班底是扎扎实实“从西北贫困地区走出的创作者”。尤其是编剧曹锐,他不仅长期在甘肃工作,还曾在贫困县挂职,拥有真正的扶贫工作经历。

现实中来的创作根基,不仅赋予了他们对画面的呈现,更使得新剧的焦点发生了因时而动的迁移:不为展示贫瘠,而是从批量的工作难点里挖掘脱贫攻坚战中的亮点,以此反映现实中我们为了“提升产业稳脱贫”“脱贫之后不返贫”所做的努力。

以剧集的开篇为例,即便在仍有贫困户的地方,互联网也已走进村民们的生活。他们既能通过网络直播,展现吾土吾乡的风貌,也能善用网络助农方式,打通蔬菜从田间地头直送城里餐桌的渠道。对于剧里大多数村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从简单的吃饱饭、穿暖衣,升级到了更高的精神层面——以知识改变命运,以文化重塑美丽乡村。

所以,剧情更多时候会体现在“生态移民”“生态旅游开发”“避免空心村”“加强教育”“提升产业”等时下热门的新农村建设话题上,体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中国新农村的村民对创新、绿色、共享等新发展理念的逐步认知。

白永成说:“我们想做的,是让观众、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全新的中国新农村。它不再贫瘠又落后,它只差最后一公里,就能迈进小康社会;脱贫也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一个都不能读后感 篇8

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有一个叫魏敏芝的代课教师,她答应原先的教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前后少了两名学生,在自我带的28名学生的帮忙下,魏教师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在电视台的帮忙下找到了男孩并获得好心人的帮忙。

这个代课教师比我们还小,13岁,但她倔强的坚守“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在最终很多人筹钱,但这些资金及物资有多少能送到贫苦学生手中,又有多少资源是真正花在学生身上的,当教师说要找张慧科时,到村长家求助,村长一面收起大鱼大肉,吃剩下的,一面拒绝她的请求,并说没钱,想帮也帮不了。

当教师去搬砖时,农民工都明白这是帮忙同学,那么那些不让上车,不给予帮忙的城里人,又算的上什么。电视台的接待员,口口声声的按规章办事,看见那个就有本事让一个小女孩在外面等了一天半,大晚上就睡在路上。很多人明白张慧科的事情,都是以不耐烦的态度去应对,难道这个世界就没有一点点平淡么。

这个故事,说出了贫困小学的不幸,说出了整个中国的不幸,每一个势力的人民的不幸。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今天,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代课老师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个小学毕业的人,今年才十三岁。因为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村小学,这个学校就有一个班,班里的学生一到四年级的都有,共二十八个学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的男同学,由于母亲生病,辍学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该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刁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门外等了一天一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终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老师找到了张慧科,一起回到了水泉村希望小学。我希望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贫困地区已经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今天我们去淄博影院看了一场名为《一个都不能少》的影片。

剧中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魏敏芝班里的学生要一个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去城里打工。魏老师就千里迢迢来到城里找张慧科。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剧中的魏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王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的忙碌着。同学生病了,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看望同学,为同学补课。老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读《世上没有一个笨孩子》有感400字


我们所有人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差生,但我们是否问过他们的想法,他们只是学习成绩不好罢了,难道在其他地方就没有用武之地了?不,不是的!就像《世上没有一个笨孩子》中的主人公一样。

他已经三岁多了,还不会说话,看着那些与他同龄甚至比他还小的孩子,口齿清晰地喊着“爸爸”“妈妈”的时候,他的父母忧心忡忡,不得不为他红着脸请教医生……当然,后来他说话了,但不像别的孩子那样伶牙俐齿。上了小学,他笨得出奇,他做的手工,常常成为同学们奚落、嘲笑的对象;读初中时,一位老师曾当面告诉他,你一生绝不会有任何成就!大学时,他依然是一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学生了,他时常逃课,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才勉强毕业、工作……

不要怀疑他的智商,更不要以为,他的一生将像千千万万芸芸众生一样平淡无奇地度过。如果,说出他的名字,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惊讶地尖叫起来!

——他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对,就爱因斯坦!

这是一个受前世界敬仰的名字,也是唯一一个全世界最普通的人都能脱口而出的科学家的名字。

爱因斯坦也是有差生转变而来的!但也并不是所有差生都能成为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付出了多少的时间,多少的汗水,才会有这样的成就。

在当今的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笨孩子,只有刻板、老套、禁锢式的教育,和一群揠苗助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大人!他们所谓的笨孩子,说不准他们有一天会创造出令全世界肃然起敬的一番事业,就像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一样!

喜欢《《一个不能没有礼物的日子》读后感3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灵魂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