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沦》这篇小说里,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可以说是悲惨的。在异国的日子里,孤独寂寞一直伴随着他,就连那为数不多的几次外界交流也是有着深深的自卑蕴含在里面。他为自己营造了一个世界,即记忆里的故乡。他把外界隔离在外并且逐渐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沉沦,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小说的一开始,主人公便流露出自己内心的不安,在旷野中自言自语:“这里就是你的避难所。世间的一般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你,轻笑你,愚弄你;只有这大自然,这终古常新的苍空皎日,这晚夏的微风,这初秋的清气,还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慈母,还是你的情人,你也不必再到世上去与那些轻薄的男女共处去,你就在这大自然的怀里,这纯朴的乡间终老了罢。”在他的眼里似乎所有人都要害自己,都想看己的笑话。只有这无声的自然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虽然他也很希望他的同学来对他讲些闲话。可是由于内心的胆怯和自卑,以及对外国人的提防促使他无法正常的与人交流甚至不敢在外人面前露出笑脸。一方面渴望被人接纳另一方面却痛恨他们,这种尴尬的情绪使主人公与现实世界渐行渐远。
在我看来主角的未来已经没有希望了,因为对正处于人生中最美好最富有激情的青春年华中却痛惜的说道“槁木的二十一岁!死灰的二十一岁!我真还不如变了矿物质的好,我大约没有开花的日子了。”人不轻狂枉少年,年少轻狂本来就应该是青年人所特有的。而主人公现在不仅不张扬出自己青春气息却发出这种行将就木的悲叹。这难道是因为当代与近现代的世界观差异吗?陈然不是,这是因为主人公他已经失去自信,失去激情,失去了理想,失去了目标。他什么都失去了,只留着一副皮囊。
主人公也曾想过发奋,也曾下过决心。可都只是昙花一现,他似乎很喜欢用浑浑噩噩的生活来麻痹自己那颗胆怯的心。他偷看别人洗澡被发现后吓得跑走这很正常,但回到房间后抽自己嘴巴就有点另类了。这个矛盾的人,一边恋恋不忘着那些自以为龌龊的事一边又痛恨自己的肮脏下贱,最后更神经质的认为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内心想法。所以更加痛恨这个社会,想要报复社会,要复仇!在这种扭曲的心理下,与朋友反目,与亲友绝交。最后悲切的呼唤祖国:“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完全是自己原因。内心弱小,自卑胆怯,当初的满腔热血只因几个小小的挫折就被冻结。出国留学本是想强大祖国到最后竟变成幻想祖国强大好拯救自己,完全迷失了自己最初的理想,沉沦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可笑,可悲。
因此,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丢失自己的理想,不能放弃自己的目标。哪怕是身在异国他乡,哪怕是遇到再大的艰难困苦。我们都要坚持下来,不能迷失自己,放逐自己。而且做为一名年轻人,年轻是我们最大的本钱,我们要敢闯敢拼。我们不仅要有志气,还要有傲气。决不能向主人公一般畏畏缩缩,沉沦在自己的世界里。碌碌无为,白活了一辈子。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题记
故事发生在一座小岛上,男主人公A.J.最初给人的印象是偏激、固执,甚至没有人情味儿;直到两岁大的小玛雅被遗弃在书店,才渐渐唤醒了他心中的柔软部位:他笨手笨脚地给那么小的一孩子换尿不湿,急切地打电话给妻姐学做新鲜食品,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学着阅读自己并不喜欢的书;他还像阿米莉亚求婚,并且重新燃起了对图书、对生活的热爱……
看完后,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部很暖心的小说,故事没有太大的波澜起伏,情节也平平常常,仿佛就真实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正如小岛书店门口贴着的陈旧的招牌上所写的那般“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我们活在这世上,任何人都不会是单独存在的个体。A.J.在妮可死后,玛雅出现以前,总是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整天浑浑噩噩的:他喜欢每周把自己灌醉一次,似乎那样就能消解苦闷似的。所幸,阳光射进了他的心田,也温暖了我们的世界。一个人无法自成孤岛,要么至少,一个人无法自成最理想的孤岛。他总要与人保持爱与被爱的关系―因为爱,他的种种缺点会被妻子和女儿选择性忽视;也因为爱,他会试着去组织自己不喜欢的活动―
书中说:关于政治、上帝和爱,人们都讲些无聊的谎话,想要了解一个人,你只需问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本书?”所以,不论是A.J.与阿米莉亚的初识,还是A.J.给玛雅的教育,都离不开书。反之,书也同样伴随我们成长:从小时候绘声绘色的插图,长大了些精彩绝伦的探险日记,到现在沉浸在名家的经典作品中……我们都离不开书,诚然: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然: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书目,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本书的感悟也不同。
我记得这个故事里有一本书贯穿于整个小说,贯穿了A.J.与阿米莉亚的爱情故事。这本书―《迟暮花开》,是阿米莉亚第一次见A.J.时推荐给他的,A.J.时隔四年后、照顾玛雅时才拿起了这本书。他们共同喜欢着这本由一位八十岁的老人所写的回忆录(他们以为是一位老人所写)。我印象很深的一句是“因为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我们独来独往。然而就是因为独来独往,才让我们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生活中,我们也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有时三个人一起走,发现鞋带掉了,蹲下来系鞋带的空隙,抬头一看,就只有两个月越走越远的背影了,一种名为失落、害怕的感觉就突然席卷全身。有谁会喜欢孤独呢?就好比―
“没有人会漫无目的地了旅行,那些人是希望迷路。”
所以,我以为,作者所说的孤独,并不单单指表面的孤独,更大程度上,这是对自己内心的审视。望其内心而不知所往,读书深思而后知何行。
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每本书,都有一个故事,而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为一本书。我们因为孤独而读书,读书让我们变得不再孤独,我们并不孤独。
褪去青涩,不畏将来,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致自己。
“我曾经跨过山河和大海,也穿越过人山人海。”朴树的一首平凡之路,着实让人着迷与吸引。世界这么大,谁都很渺小,但是渺小的我们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在自己的世界中,也能创造出别人不能及的辉煌。
看过路遥先生写的《平凡的世界》,里面的主角孙少平,即使是大千世界一个极不起眼的人物,但他在自己的世界中实现了自我价值。他不愿高中毕业就在农村里当一个小学老师,而是要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番,他曾窘迫过,哭过,累过,但他都不愿家人知道难过的处境。他去过工地上搬砖,干的都是最脏最累的活,看到工头欺凌小女孩,敢于对抗,却被现实继续打压。他迷茫过,也曾放弃,但是也许就是因为注定不愿向命运屈服,偶然间去矿场找到了工作。十几个小时的漫无天日,面临随时有可能有瓦斯爆炸的危险,他毅然决然的去了。工友们粗俗不堪的言语,他不愿听到。宁愿住着一个连雨都当不了的钢板房,他坚持看书,学习,他也有着自己的梦想——考上煤矿大学,也要为中国煤矿事业献上自己的力量。
我不知道主人公孙少安是如何面对自己所敬爱又热爱的人们相继而去的样子。慧英嫂一家一直给予他温暖与希望,但是慧英嫂的丈夫因为瓦斯爆炸死了,即使这种事在矿场是极微不足道的事,但他很伤心,温暖与希望,将在他心中铭记。最让他深爱的是他的女朋友田晓霞,在一场洪水中因为救一名儿童而去了,少安心里再次感到绝望。苦难与痛苦接连发生,这真是让他绝望,他的内心受到多么大的煎熬才能从痛苦中成长,去面对。
少安,最后的结局是你奔向了明明与慧英嫂。我知道路遥先生的良苦用心,他是想让你奔向温暖,奔向希望。即使是苦难,即使是绝望,愿你不要忘记在生命中的那些平凡而又朴素的人,他们爱你以及你爱他们的样子。我不知道你的人生还会经历什么,但我知道,一个人心中有一缕曙光时,就会朝向未来,朝向希望。少安,前方别迷茫,往事别忧伤。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致我最爱的小说主角——孙少安。
闲暇之余,我都会读一些让自己有所感悟的书籍,这样既可以打发时间又能丰富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提高写作能力。最近,我选择了《简爱》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叫夏洛蒂·勃朗特。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简·爱是那么不平凡的一个人,她是一个坚强、善良、勇敢、具有吸引力的小女孩。
小说的主人公简爱,对于她来说,童年是不幸的,父母双亡,被寄养在亲戚家中受尽欺凌,被送去孤儿院度过了她的青春岁月。虽经历过很多不幸却热爱生活,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她追求独立,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简爱的一生,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却是平凡而不平庸。换做是我们,是否会做到像简一样坚强面对生活赋予的种种磨难呢?是否会勇敢地追求独立,平等,自尊……
简爱的好朋友海伦,一个善良有爱心,充满智慧的女孩,她的忍耐力却十分惊人,与简爱的反抗精神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是让我觉得不可理解,不可思议的,难道我们要忍耐所有的不平等和忍受所有的委屈吗?尽管自己什么都没做错。在我看来,一昧的宽容只会让自己更加的没有尊严和价值。后来,简爱失去了她最好的朋友海伦,但是她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变得更加坚强,让我不得不由衷地佩服。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心态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简·爱在桑菲尔德府的时候,不仅遇到了天真活泼的小阿黛勒,也使她找到了自己的爱情,简爱与罗切斯特一波三折的爱情最后也迎来了美好的结局,虽然在追求平等的爱情路上也充满酸甜苦辣。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作为自己个人的尊严,这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书中的简·爱虽然不完美,但是她淳朴、善良、坚强,最终还赢得自己的爱情,这不就是她真正的美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还记得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你以为我会无足轻重的留在这里吗?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吗?你以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缈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和你有样多的灵魂,一样充实的心。如果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许多钱,我就要你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以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准则和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同你的心灵讲话。”
书的结局很完美,给我带来的启示也有很多。教会了我要坚强,要学会善良,不能一昧宽容,同时也要勇敢追求心中所想,有尊严有价值地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是的,你看的没错,这是一个苦难中生活者们的故事,并不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题记
初读《活着》时,被余华先生干练简明的语言吸引了,同时也被故事给吸引了。
“枯草衰杨,曾为歌舞扬。”《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丝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曾有人问:“为什么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间轻微的分界在哪里?”
用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福贵一生起起落落,因年轻的肆意荒唐使他富裕变成了贫穷,亲眼埋下了三代人一个又一个。本以为可过上好日子,结果却一个又一个噩耗接踵而来,亲人一个个的死去,他爹、然后他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孙子,家里的钱慢慢变少,亲人一个个的减少。可是他依然乐观的活着,和他那头黄牛,故事的结尾中,福贵还唱着歌谣。
福贵的人生不得不令我们感慨,如果我们是其中的他,亲眼看着自己至亲至爱因自己导致贫穷一个又一个死去,我想早已痛苦得没有生存的希望了。但福贵他并不没有,他痛苦,但他仍继续爱着这条生命继续活下去,这也无疑是这本书成功之点。苦难中我们也学会生活,学会在绝望中找到希望。我们没有时间去选择消沉,没有时间去感叹命运的不公,只知道生命将随着时光流逝而流逝,我们只能珍惜,就像银杏它只懂得生命的历程中用饱满的热情展现了它无与伦比的金黄,即使在瑟瑟秋风的争相撕扯下,也要摇曳自己缤纷和曼妙。
明知道人生路上有无数挫折,还是要坚强的走下去,自信、开心、坚定地走下去。不要抱着过去不放,拒绝新的生活和挑战。生命不在于活得长短,而在于领悟得早与晚,在于生命的意义。
记住,我们不是苦难中的幸存者,我们是生活者,所以请不要因为苦难而失去对生活的憧憬和珍惜。
初见,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红润。离别归来,她仍然是那一身装束,只是两颊上已消了血色,眼角带着泪痕,眼光也无先前的灵动。后来,她精神更加不济,双目失神,惴惴不安,迎来了年底的祝福,一片繁华景象中,她独身一人,终被“无常”从这“百无聊赖”的人间打扫了去。
她,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生凄惨坎坷,两个丈夫全都弃她而死去,连孩子,她唯一的希望也落得被狼杀害的下场,是谁,让原本开朗灵动的祥林嫂变得木讷胆怯?是谁,杀死了勤劳能干的祥林嫂?细细思索,是那封建社会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啊,生生让她丢了性命,在其他人热闹的度过祝福时,凄惨的离开人世,就连死去也留下骂名,“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话听来让人心寒,祥林嫂的好,分毫未被记住,反而成了多余人。
她痛失丈夫和爱子,投奔了老主人后“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地安放了铺盖”,又做了女工,本以为她从此便可安度余生,但在封建观念的重压下,她早已成为人们眼中的不祥之人,连原本还对她痛失爱子心怀怜悯的妇人们,在听了她多次的诉说后也消了那份善良之心,避她不及。但谁又知她心中的无限悲伤,与谁诉说排解呀,谁又知她勤勤恳恳一年下来捐赠门槛的不易呀,谁又知她满怀希望参加祝福却惨遭驱逐的失望和对这世界的恨啊!
设想若是祥林嫂有爱她的丈夫,乖巧的孩子,善待她的婆婆和美满和谐的家庭,那她应该会平安幸福快乐的,一直生活下去吧,若是她不生在那黑暗压迫的时代,应该也会是人人喜爱的人吧。从她一人身上映照出的是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是怎样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在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顽固的束缚下艰难度日,我们更应感谢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所受到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我们更要丢掉封建残余,相信科学,勇于追求自己的平等和权力。
喜欢《读《简爱》,孤独的灵魂依然倔强作文850字_高一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高一读后感作文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