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读后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读后感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初论的传承与发展》读后感800字。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只要我们认真的看过一本书并投入进去,就一定会在书中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道理。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最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初论的传承与发展》读后感800字,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本书作者钟守权是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副主任,中学政治高级教师,有着20多年从事中小学德育课程研究与实践指导经验,参与过全国少先队活动课程纲要的研制工作,主持广东省地方综合课程纲要研制工作,教材编写、学术研究成果丰富。

《道德与法治》是现代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统一编写并使用的课程教材,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使命。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传承与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初论》一书,是国内首部较为全面论述道德与法治课程及教学的专门研究成果,是深化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认识的参考书,是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水平的工具书,是创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本书在梳理总结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形势与任务,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师发展等方面开展富有前瞻性、实操性的探索研究。本书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密切结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本书结合发展素质教育、可持续探索有效道德教育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使命,深切呼应和践行新时代背景下国家赋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厚重育人使命,着眼于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一代又一代新人。

2、紧密结合生活和教学实践。本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具有宽广的理论视野,又满足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现实需求,合理运用和恰当评析优秀教学案例,精当地点拨和总结优秀案例中的教学方法,探究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的独特专业素养,详细地剖析了个人发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国家教育、世界教育的主题意义、内容及教学策略的解析与案例。

3、创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本书立足当下德育政策、深厚德育理论和现实教学改革经验,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用丰富生活德育理论,用道德与法定位道德与法治课程,用启发式、参与式和体验式改革现行教学方法。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600字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600字:

亚当·斯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凭借《国富论》一书享誉全球,被尊为“微观经济学之父”。除此之外,亚当·斯密还有一部影响力巨大的名著,即《道德情操论》。在《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中,亚当·斯密对同情心、善恶、正义、仁爱、克制等情感因素进行了剖析,并对评价道德的性质与原则做了精辟的论述,目的是引导芸芸众生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养浩然之正气,修厚德以载物。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同时也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行为,浮躁的气息与投机氛围浓厚,多少人想着不劳而获或者一夜致富,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沉下心来修习自身的道德情操,感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部分人工作八小时以外的时间会用于打游戏、刷朋友圈、看电视等行为,事后会莫名产生一种无尽的空虚感。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这些时间,阅读一些有助于提升我们修养的好书、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那么,我们内心将会得到充实和满足。而做到这些,要求我们既有计划,又有恒心。我们必须目标明确,坚持不懈,攻坚克难,久久为功。

作为金融从业人员,对待客户要诚信,对待诱惑要克制,切不可在权力面前乱了方寸,在金钱面前失了原则,一定要守住底线,守住做人的底线,守住制度的底线,守住道德的底线,在各种考验下锤炼道德品行,提升自我修养。

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我们要以仁、义、礼、智、信等优秀道德品质为指导,不卑不亢,养浩然之正气,修厚德以载物。作者:张文喜

尊重与传承_《匠人精神》读后感1000字


尊重与传承_匠人精神读后感1000字:

读《匠人精神》被作者秋山利辉的工匠精神所打动,这就是日本人能够在1945年被原子弹炸毁后,利用短短的几十年内时间迅速又称为世界前三的经济大国的原因吧。

忘记以前是从知道的一个对日本最正面的评价是:“日本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能够快速的接受世界上别的国家的长处,并且快速跟本国的实体进行结合的国家,快速试错,并从过程中保留最原始的东西,加以宣扬。”

这就像中国的茶道,汉服一样,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以前的人,穷人就和粗茶,富人才会品茶,也就让饮茶成为了很多富人结交的工具。反观日本,从中国学习到神奇的树叶可以用来品后,传回日本,最后发明了茶道,把品茶创造成一种职业。(不是说中国人不行,是中国人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是泱泱五千年的大国最后会被日本侵略的原因之一,中国人过于封闭,即便是懂一些东西,但是习惯性的揣着,怕别人把自己的技术学走,而日本人呢,是把一个精神告诉更多的人,培养习惯。这就是最可怕的地方吧。强调记忆,定制标签。

而本书的秋山利辉先生虽然只是一个“木匠”但是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简单的木匠工人,而是要把这个技术发扬出来,告诉大家木匠应该有怎样的精神,要怎么做。要想被人尊敬,必先自重;而自重的来源则是很多方面:技艺的精湛,做事的专注度,为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最主要的服务精神。我的爷爷也是一位木匠,他的技术远近闻名,可以说是当地最早从事木匠的工人之一,并且技艺精湛,只要是他手里出来的家具,一定能用很多年都不会坏。靠爷爷自己的努力从一名小小的木匠成为了后来了大工头,小的时候家里常常好多人。(开会分工或者发工资)

爷爷是最早一批做装修的人,在加上爷爷为人善良、诚实,从不坑蒙客户,也不欺骗工友,所以他的客户从不间断,最高峰的时候同期开11个工地,5、60的工人,随便走走基本上都是爷爷的徒弟,都被爷爷带过。秋山先生的徒弟工人一直也就是几十人,还没有爷爷手下的人多,但是秋山先生却成为了让人敬佩的手艺人。秋山先生用自己的做人做事身先士卒的行为去影响传递给更多人,让一些不懂木匠的人尊重木匠,让懂木匠的人更加尊重自己的技术也尊重自己的客户,并精神传承下去。这应该就是爷爷最后的影响力减弱的原因吧,虽然懂行的依然尊重他,但是也只是当时他手下带的那些人懂,而后来越多的人从事装修木匠这个工种,在求快速完成的时候忘记了当初强调的技艺达标。作者:恩惠

高教教学的道与术读后感


高教教学的道与术读后感(一)

——八年级B部 杨素敬

今日有幸品读了陶继新先生的《高校教学的道与术》,受益匪浅。虽然教育之路还未行太多年,却也自负了一些教学经验,现读了陶先生的教育演讲录,心中自愧许久,深受启发。我们教学不是为教而教,而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真正的会学、善学、乐学。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比尔·盖茨说:“成功的秘诀就是专注并勇往直前!无论你多么能干,唯有专注才能成就一流的事业。”专注于你我,于教育,于还年少的孩子都是尤为重要的。27班的赵天雨是个看上去文文静静,回答问题细声细语的小男孩,虽然下课比较贪玩上课还算乖巧,但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天雨妈妈也多次与我联系,焦急孩子的状况。细细观察之后,我发现天雨上课时特别爱开小差,问个刚刚提到的简单知识点也回答不上来。后来,我多提醒孩子,并适时让孩子回答些不难却重点的问题,并施以鼓励表扬。孩子慢慢出现了改观,从根本答不上来到大概意思到准确回答。虽然成绩不可能一下就爬到上游,但我认为专注的学习会让孩子受益终身,相信不久后孩子会赶上来。同时,我致力于学习研究曹云昌教授的专注力游戏训练方式,并希冀能运用到课堂,让孩子们把专注形成习惯,成为能力,能够愉快的学习。

二、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大冰川,一是心灰意冷,一是踌躇满志。”可见自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而还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自信更是希望之门,成功之匙。韩忠玉校长曾说,自信是成功之母,自卑是失败之父。韩校长不光有校园墙壁上的“相信每一个学生,做到一个也不放弃”还有激情自信的宣誓更有别开生面的国旗下讲话,每一个都让我茅塞顿开,对于教学管理和班级的事务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一直()是想能够尽我之能力让孩子们能获得最大的成长,而自信的建立在学习成长路上起着关键的作用。一方面教学过程中我多使用赏识教育,让孩子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闪光之处,有信心去努力并快乐地学习。26班的吉晟旗同学本是个调皮的孩子,更是有带头嬉笑不遵守纪律的历史,这学期来之后也没见太大改观。一次上课,让大家齐读,吉晟旗不但没有读而且还坐姿不端正更甚脚都伸到了过道。我怒火中烧,立刻问了刚齐读的问题,没想到,孩子竟然回答对了。我便不好再发火,并简单的表扬了他“晟旗这次过年回来进步了,回答正确,加1分。”可万万没想到这随口的一句,让孩子后来几天一直听课都很认真,我便紧接着表扬几次,孩子坐姿端正了,也记笔记,回答简单的问题也都能答对。我好欣喜孩子的变化。另一方面,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示,“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很棒的,都有能力考好,但是可能是不够勤奋不够努力不够认真不够专注,有很多因素影响,那么让我和大家一起努力去获得我们的成长和进步,我相信我们行,你们信吗?”同学们都声震天的表示“行!”类似的话我隔几天会说上一次,不管是优秀的班级还是有待进步的班级,我用真心去唤醒孩子们的自信,也很高兴看见他们的进步和成长。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去会学、善学、乐学。我们学校正在提倡和践行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魏书生老师的自主学习同源同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孩子们绽放生命的精彩。首先我每节课开始的几分钟都会留给孩子们时间自主学习,预习并勾画重点或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其次课堂中间设置小组之间的互相讨论学习。最后讲题的时候让学生讲,并记下某个知识点哪个同学讲错,以后碰见这类题还会让他来解释,牢固他的知识点的同时让孩子们更深的理解了这个题,因为孩子们自己的语言孩子们容易理解,而且有时候孩子的思路比我们老师的思路更加的简洁有效,这样既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还能集思广益,何乐而不为呢?典型的例子就是25班的黄晓祥做选填题,选填“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他却填“从上到下”意思对却错,属于审题不认真。后来凡是选填类型的题都让晓祥说,并问他为什么啊,他说因为是选填,到现在再叫晓祥回答时晓祥和同学们都笑了,这样大家在愉快的氛围中都牢记了这种题审题要认真。

总之,我一定遵守学校纪律,认真践行学校的指示安排和教研活动,努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教学和管理能力,去激发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孩子们的专注力,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让学生真正的会学、善学、乐学。

八年级B部 杨素敬

高教教学的道与术读后感(二)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一步得到转变, 以往“师问生答”的单一、 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 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要真正体现“高效教学”,首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然后探究其方法,我觉得我们必须 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此成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所有的预设都是为了不曾预 约的精彩。由原来固定单一线路变为现在的多元设计。就好像徐宪斌老师给我们的选择题一 样——选择鱼头人身还是人头鱼身的动物陪伴你?对于不同的需求我们有不同的选择。学生 现在需要得到肯定,(更多的是来自同学的肯定)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表现机会。我们应该 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表现。

二、要减少对学生的控制、放开对学生的制约,我们会发现孩子其实非常聪明,他们 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更丰富的答案。但有时也会受已有知识经验的限制,得到一些错误的 结论。就像徐老师举的“鱼牛”这则故事。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了解学生,给他们 活动的机会、思考的空间。

三、要学会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都知道即时评价,但到底什么样的 评价才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呢?为了鼓励而鼓励,为了评定而评定,将最终失去的 学生对评价的可信度。要以富有启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使评价确实 评而有价。

四、要及时反思。反思主要做到

(一)正面反思,即寻找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教学 行为,通过反思将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闪光点,可以思考:成功的教学行为是 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生的?背后支撑它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提供的教学策略是什么?成功 行为给我的启示是什么?

(二)负面反思,即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或缺失,并把它提升 到理性高度作归因分析。可以这样思考: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外部环境和内 在原因是什么?如果再教一次,我如何解决这类问题?这个问题给我的启示是什么?

读《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有感


有效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我,读了以后很有启发:

在“有效指导”中的有效“提问”与“倾听”一节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我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是啊,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在我们每天的教学中是大量的,可以说是贯穿在整个课堂中的,可见,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

读完本书,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书中对“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给出了建议:一是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要精心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关键,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难易适度,把握好分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使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其次,提问还要有层次性,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随之逐步提高;此外,我们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指导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师发问等提问的多元模式,这些都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理念是灵魂。让我们多读书、多学习,掌握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在其指导下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纠正误区,优化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更加关注学生,关注教学中“人的问题”,最终促进教育成效。

相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初论的传承与发展》读后感8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