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忏悔录读后感400字

忏悔录读后感400字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400字。

爱迪生曾说过:“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对于你来说什么样的书籍才是值得我们阅读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歌德谈话录》读后感400字 ”,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前几天,我拜读了德国作家艾克曼的经典作品《歌德谈话录》。这部书记载了歌德晚年的言行思想,将歌德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在德国文坛上,歌德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他的著名作品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歌德是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领先人物,在《歌德谈话录》中不难看出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古往今来,德国人都喜欢经典主义作品,而法国人则喜欢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如维克多雨果,罗曼罗兰,英国喜欢实用主义文学,即贴近生活,贴近自然。不同的文学作品也决定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除了英法德之外,欧洲还有其他民族文化,如北欧,有卜易生,安徒生等作家,东欧主要以波兰和俄罗斯文学为主,更重要的是,欧洲诞生了著名的诺贝尔奖,成为全世界学者,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奖项。

歌德以其幽默的话语,一语道破当时的社会,歌德不仅是作家,还是一位诗人,并多次指导本书作者艾克曼的诗歌创作,全书包括歌德对德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的透彻分析,句句话语令人终生受用,其蕴含的深刻思想,不是我一朝一夕能了解知晓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思想和言语指引人的进步!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沉思录》读后感2000字


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来自于古罗马的玛克思奥勒留所创名著《沉思录》。对于本书的作者玛克思奥勒留,我并非做过详细的查阅,只大概知道此人曾是古罗马的一代帝王,而对于这样一个有如此历史重迹的人物,或许,他的人生也比较不一般了,这一点从他所著中也足以看出。
就我而言,我感觉这本书很有吸引力,原因在于书的内容就似一个个随笔的组合,并且是思维性极强的随笔,很精练,许多事实能一语中的地表述出来,而非有意过多地采用少见的词语来彰显作者自我拥有多少知识。另外,更重要的是,书的内容很励志,阅读起来会让人觉得很受用,其次,有的段落或句子也蕴含了类似于鲁迅笔下的阿Q之精神,。我甚至觉得,它不仅是一本书而已,更是一个有生命的导师,因为,它可以正确地开启每一个翻开它的读者的思绪,从而将其引向一个理性的思考中去,使之得到一个更高层次的上升。
在此之前,我了解到古罗马的历史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处于战火中的,而玛克思奥勒留却能在如此不安稳的年代安稳地沉淀出这样一本为后人所热衷于的书籍,这确也实属不易,同时,从中我也明白到,他不仅是经历着当时环境里的一切,并也给自己留出了足够用于思考的时间,从而留下了这本对于现实境遇以及对于自身的顿悟,而这样的顿悟也必将仍然能在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今天成为人们处世的有效良方。当然,序言部分在对玛克思奥勒留的哲学思想介绍时提到:他的这部著作不是准备藏诸名山传之后人的,甚至根本没有预备供人阅览。他这样的举动确实让我感到很费解,我想,或许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他对现实的一种处世状态有关吧;再或者,用现代的说法,这只是他个人的日记罢了。
读了玛克思奥勒留的《沉思录》以后,在我的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是他本人拥有着非常强大的内心,以及他一贯持有的自律性,再以及并非无理的特立独行,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切都由他所出生继而存活的良好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或许,玛克思奥勒留有足够充分的天资,再加上他曾被皇帝收为义子,才为后来他不平凡的生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然而,相比玛克思奥勒留,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生长在良好的环境里,每天面对着父亲、母亲、叔叔、阿姨,还有那孜孜不倦的良师,却不想,在如此能充分享受教育的氛围下,竟也出现了一些无理的特立独行现象,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还是这些无理的现象所暴露出的就是施教者本身?
说到教育,就会让人很轻易联想到东西方的教育。许多人总喜欢拿东西方的教育作对比,既而从中挑一大堆所谓的教育缺陷。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我很乐意偶尔出现这样一些争议,因为,这将促使我们的教育机制得以修正并提高,使我们身后更多的来者能接受到更加严谨更加有效的教育。但可怕的是一人不懂谦虚。假设某个人因为发现教育上的某个不足之处从而将其无限放大,并最终否定全盘,而不再去接受普遍教育,接着以自我的方式来对下一代言传身教,那么,对于这样的人,我只能说,他确实有勇气也很有创意,不过,我衷心的希望他的孩子在天资上异于常人,否则,这必将成为这可怜的孩子一生的噩梦!
从《沉思录》中不难看出玛克思奥勒留是一个善于自我督导、宽恕自我以及别人、极为理性的这样一个人,如此理性的一个人,在他的灵魂深处和精神深处,至少比与他年纪相仿的人多活了近一倍,即使在他离世时仅仅59岁。
我很困惑该如何解读理性,是不是储备的知识越多,取得的学历越高,就表示这个人是理性的呢?这样的认为又是否理性呢?我们都知道理,从小也都接受者父母长辈们对我们所灌输的道理,虽然这是一件益事,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因为当今社会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宠爱与袒护在所难免,这也势必造成小皇帝、小公主们的诞生。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这无可厚非,但哪一个孩子不是从受伤中走过来的呢?请容我姑且说一句,世上绝对没有任何人在童年时没有受过任何伤害,如果真有,那么相信这辈子他永远都只是长不大的孩子。而对于理性,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同时,谁都并非能够一朝一夕就轻易做到这个标准,这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不断总结所遇到的一切事物,做得不够细致都不行,正所谓细节决定品质。
我之所以认为玛克思奥勒留善于自我督导是在于他在书中所用的语言方式。在写一段篇幅、一个语句时,他多次以你开头,表面看,这是在对读者的一种说服,当然,确也如此,但除此之外,这更是他对自己自律性的一种强调,因为,他是一个极力追求理性的完美主义者,所以,这也是他为了能够加深对自己一种鞭策分量的方式。所以,或许他也不只一次地阅览过自己的这部著作吧。
现在,当我每每再一次翻阅起这本《沉思录》的时候,我不仅感受到得是书的厚重,更感受到了书中意义的厚重,当我每一次用心去读时,我都会发现自己每一次都会又得到新的收获,就像此刻

《谈话的力量》读书笔记1500字


《谈话的力量》读书笔记1500字范文:

1、如何与他人建立/保持交流?

利用对方自由话语将谈话向前推进。集中精力倾听对方,发现对方经常给出一些细小的自由信息,如果对这些信息感兴趣,可以针对发问,并且进一步打开话题。比如:艾伦:去机场的公交车几点来呀。陌生人:应该10分钟之前的。。通常是很准时的(通常这个词,是非常有价值,暗示这个人经常坐这趟车。可以进一步打开话题)

通过提问促进交谈:回答是/否,或只需要一两个词的封闭式问题,很容易将谈话引入冷场。如果希望谈话继续下去,并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趣味,需要在封闭式问题后提出开放式问题,比如:你是如何做得这么好的?你是如何坚持锻炼数年的?并且在提问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倾听并且和对方交流,同时保持双重视角,不仅考虑自己希望得到问题的答案,也思考如何回答对方的问题的答案。

脸皮厚,邀请别人,或抓住机会和你希望交谈的人谈话。比如在行业会议,在QCon大会,在线下沙龙,需要脸皮厚,去接触希望交流的人,自我介绍,希望认识对方。比如:你好,我是XXX。你刚才的讲话精彩极了。能不能说一说,为什么你认为未来五年最大的风口在VR或智慧医疗上?

2、如何建立良好的交流氛围?

倾听对方的话语。一、当你不明白对方的意图,或当对方给予的是重要或感情上的信息的时候,需要利用倾听,集中精力去揣摩对方遥遥表达的感情和内容。二、积极倾听,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给出建议,不加以批评。

交谈的过程中自我表露,如何通过诉说自己经历,增加信任感。如何在很短的时间,进行比较深入的交流。一个技巧是:先从自我介绍开始,挑选可能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技术团队Build,如何打造产品,如何做业务,为什么淘宝发展这么快?阿里的团队的特点?阿里味是什么?怎么坚持跑步锻炼?如何减肥?需要事前准备好Topic,针对不同的人,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以及自己的想法和结论,需要显得真实可信,赢得对方的信任感。对方也愿意针对你的问题,给出答案。

面对批评时,应该如何得体的应对?对方提出批评时,是希望你能接受并且改变,而不是辩论。具体步骤:询问对方批评的具体内容,同意对方的批评,同意对方发票意见的权利,给出自己的解释或自我透露。比如:丹妮:你怎么买尼桑车?难道你不知道丰田更好么?桑迪:却是丰田线条更加柔和,跑得更快(同意对方的意见)但是我更喜欢尼桑的驾驶感(自我透露)

表情、眼神、动作、肢体语言在交流中的重要性。本书没有讲得太深,需要和其他人学习。

3、如何要求对方改变?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也讲到了这节,作为主管,在工作中经常会用到,比如希望下属在系统化思考,执行力,团队协作,和业务方沟通上做出改变。沟通的公式:“我很不满意。你[说明其行为],[指出后果],[说明要求],所以我[描述你的感受],[希望对方采取的行动]”,比如:在全渠道项目三期的项目管理上,你对时间的评估和把控比较差。(指出行为)直接导致项目延期和业务方的抱怨(指出后果)。你知道,团队对项目时间节点要求很严格(我的要求)。所以我不太满意。等待对方的回答后,给出对方直接的要求。

“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能就是被欣赏的渴望。”

——在《一个广告人的自白》里就有类似的理论,人最关注的终究还是自己。

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该有什么样的感觉,或者向对方表达肯定或否定、同情或安慰。这样的回答很难让对方感到满意。相反,这会让对方觉得你不愿介入他的事情,并不认真地对待他的感情,或者对其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持怀疑态度。

——安慰人是一项居家旅行必备技能,这个时候最不能做的就是说解决方案。

安慰人最好的方式是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且向对方却确认他是否是这样的感受?例如:你现在一定感到很难过是吧?

弗洛伊德写道,一切行为都是有意义的。不管他是否正确,所有的行为都会被别人赋予一定的意义。

——所有事情都可以过度解读,乃至发展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境地。

只要不被紧张所累,你冒的风险越大,机会就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旦克服了紧张,人们就能随意地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救忘录》读后感2000字


《救忘录》读后感2000字
读《救忘录》之前就知道福州一中有位鼎鼎大名陈日亮老师(全国人大代表,一中副校长,特级教师,闽派语文教学的领军、核心人物),所有这些最多也只是停留在日亮老师的头衔和名声之上。6月份阅读陈日亮老师的《救忘录》后才从真正意义上认识了日亮老师,才发现日亮老师的名与气来自何处?才知道作为语文特级教师的他特在哪,功力在哪?深感《救忘录》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一位素喜零读碎写,笔不释卷的老人,一位救忘自己,唤起后生的老教师,一位教育界可亲可敬、值得景仰的老人的情怀。
一、今之后生,如何能追得上前辈的步武?日亮老师在《救忘录》的前言开就写道:我几乎是天天读天天忘,这样每一天就都白过了,怎能不哀叹。读到此倍感亲切,因为天天读天天忘不只是我一人,读是应该,忘是自然,无可厚非。然而,当读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于是开始着手个人的救忘录:凡有所读,多少觉得该留些记忆的,便赶紧摘到本子上,自省亦颇能践履古人所主张的眼到、心到、笔到,和所提醒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于自家心田随撒随播,问耕不问获,乐在其中矣。方知差距,方觉汗颜。实乃今之后生,如何能追得上前辈的步武?!
二、天天阅读,读出个性和风骨。《救忘录》虽然只是日亮老师的读书札记,却潜藏着一个信念:《我即语文》(日亮老师的出的第一本书),全书随处可读到日亮老师对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及至喧嚣一时的课改和当下教育的思考。日亮老师抄录沙汀说过找故事容易,找细节难时记下自己的随感:读文章也是。看出内容易,发现细节难。语文教学须在文字本细读上下功夫,本乎此在此我读到了日亮老师对语文教学注重文字细读的重视与倡导。
日亮老师在《读书》杂志里读到一篇小文章,其中两段文字当即让自己联想到语文课程改革,大有顿然之感,随手抄摘如下:多如牛毛的新理论、新见解,轻易的体系建造,除了表明社会浮躁心理外,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随及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课改实施以来,不问历史上的母语教学有哪些固有价值需要肯定,而随便抓住些例子,不做具体分析,便从整体上对旧有的一套加以抹杀,力图重新建立全新的教学系,也正反映了教育文化的幼稚不成熟,以及教育改革人士的浮躁心理。若不是日亮老师对课程改革的观察、思考,怕是不会有这些的言说。(读后感)
在抄录爱困斯坦为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而去画出一幅简化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相对论体系终于诞生了。时,日亮老师深思道:沉浸于科学抽象的世界,可以忘却人世的日常的粗俗与沉闷,这也许是可能的,而驰骋于文学的形象世界,必须更接触那粗俗与沉闷。我有时也感觉语文教学现状令人沉闷,既不能突破,又无从逃避,便愈加觉得苦闷。于是也曾想到,是否有一个本然的教与学的简易图像,可以寻求,能够描出,就像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从而联想到理科学得好的学生,语文成绩往往不怎么好,何以故?是不是智力与慧性,未必两全?日亮老师的阅读不是消遣性的阅读,不是浮光掠影的阅读,而是用眼、用手、用情、用心、用脑全身心的阅读。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一位教师应有的阅读。正是这种天天阅读,才读出日亮老师的个性和风骨。书读多的了的人,他们一举手,一投足,一张口,一落笔,处处闪现书籍赐予他们特有的气质,一如日亮老师,他花了一辈子时间当读者,读出了自己的个性和风骨。
三、静心阅读与思考,远离喧嚣。从《救忘录》的开篇到朱永通(本书编辑)的代后记,一路读下来,直觉告诉我:日亮老师是一位喜欢恬静的人。恬静的阅读,恬静的思考,恬静的享受生活。一个人太热闹,这个人就完了。日亮老师在摘抄此话时写道:太热闹的人如今多的是。在现实的圈内,他们不会完。然而在历史的大圈里,他们迟早终将成为完人。人大荣誉中,就像在强烈的太阳光下,会丧失正常的视觉,目眩脑晕,忘乎所以。我没有想到写书,就因为没有想到要被人研究,甚至是被人注意。然而结果却是免不了要被注意,还要开会来研究,这就很令人惶恐。人难免有藏拙的弱点。在《救忘录》中不时地会读到关于静心,远离喧嚣的思考。突然想到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心不静的人多半是想得多,读得少。只有先将心放平静了,才能静静地阅读,静静地思考。
《救忘录》阅读的感悟已不是草草数字所能记述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催生感悟留下痕迹。我读故我写,我读故我思,我读故我行:努力做一个明人之理、事之理、物之理的读书人,让生命多一些思想的底色,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让自己成为僵化之徒,因为读书可以砭顽治愚。
万卷读书会好友,一樽谈笑伴高人。(王立根老师语录)有好书、好友、高人相伴,以后的日子好充实,生活不乏味。

《多难登临录》读后感1000字


此书为张五常教授08年9月至09年6月期间一些文章短评的合集,书名取自杜甫的一首七律《登楼》中万方多难此登临。文章不长,三五页就一篇,但是表达的观点却很多,语言犀利,字字珠玑,值得一读。很多观点有开阔思路的功效,虽然还仅仅是观点,缺乏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但是也足够给人启发了。作者围绕新劳动法和金融危机提出了很多观点,我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
一、作者提出新劳动法是错误的,中国新《劳动合同法》杀伤力太强,它实质上使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没有得到上升的机会,最低工资标准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于是裁员,裁的都是最不具技能的劳苦大众,实行新劳动法会让大批企业破产。
二、废除经济规律期待企业转型是不可行的,没有任何产业升级是规划出来的,都要按照资源禀赋不断升级。
三、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1、金融制度腐化;2、是金融衍生品纵横交错,使得牵一发而动全身;3、金融危机是浮沙指数(借贷与抵押的比率称为浮沙指数)过高,金融业过于发达使得无法和实体经济接轨。
四、中国如何应对金融危机:1、搞国际金融中心,取消外汇管制;2、取消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3、取消新《劳动合同法》;4、采取一篮子的货币准绳;5、鼓励内供远胜鼓励内需;6、人民币升值不如取消进口税,汇率贬值预期压不住,升值预期好压。
五、他认为中国医疗改革有两大困扰:其一是顾客(指病人)一般不知道购买的(指医疗)是什么,为医者的欺骗行为容易发生。其二是医疗这个行业,历来利益团体繁多:从医生到护士到医院到官员到药厂到药商,都有他们的利益要求。面对此况,他建议道:政府要完全不管任何团体的利益,只集中于病人的利益上细想。并且还详细阐述:经济理论说,只要病人的利益获得维护,有关医疗的各行各业也会得到维护。这正如市场上的任何产品,只要消费者满意,所有产出及提供产品的人的利益都会得到适当的回报。所以在他看来,应该加强改革力度,任何略带奢侈的制度都不要考虑。
读完这本书感觉很有意思,作者书写直白简单、用语通俗、紧扣时事、容易读懂,虽然作者文风火辣有点嚣张有自吹自擂的感觉,但是能让读者轻松地学点知识,很多观点我觉得非常正确,由其是对《劳动合同法》、货币政策、金融风暴都有比较独特的见解。还有一点,作者很关注底层大众的自力更生的机会,这一思想贯穿于书中,他在《不救工业,楼市何救哉》一文中这样说到:新劳动合同法意图协助劳工,但除了很少的一部分,尤其是那一小撮要搞事图利的人,基本上此法是害了穷人自力更生的机会。 经济发展要顾及的焦点,是穷人,尤其是穷家子弟。补贴不宜,因为长贫难顾,余下来就是要设法放开他们自力更生的机会了。他认为新劳动法的出炉不能让合作双方自由签定协定,只会增加彼此的勾心斗角,从而给工业建设的发展带来阻碍,进而危及楼市的寿命。这是令我感动的地方。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歌德谈话录》读后感4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忏悔录读后感4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