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600字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600字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1500字。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因此,我们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1500字,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阿勒泰的角落》是由作者李娟在1998-2003年之间陆续完成并在《文汇报》、《南方周末》等发表的多篇关于新疆的短篇散文集结而成,被誉为现代版的《呼兰河传》。花地文学榜颁奖词中这样评价李娟的文字透过私人的感触呈现了新疆的历史脉动,在那自然素净的文字背后,是新疆广袤土地上世世代代不息的精魂。在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寂寥,时间很绵长,而人变得很小很小。文学就这样一百年一百年地,与真实背道而驰。只有像李娟这样的女孩,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她笔下的贫穷、死亡、疾病、灾难,呈现出一种文字的高贵。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在给李娟的推荐语中这样写道。

在《阿勒泰的角落》一书中,作者以天然而纯真的笔调描述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日常生活点滴趣事,风里来雨里去的边疆牧人、随家庭不断迁徙的动荡、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风沙肆虐的荒漠里喂养的金鱼本应厚重、贫瘠、苍凉的生活,在李娟独树一帜、灵光闪闪的笔触下,却焕发出别样的温暖、丰盈与喜悦。

大雁南飞时的情景她看得动弹不得,仰着脖子想要流泪:一行大雁从北向南整齐地横过天空,是这大风中唯一无动于衷的事物。看着它们如此寂静地飞翔,像是通过天空的屏幕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的情景。

五月初面朝黄土背朝天忙着点花芸豆时,干燥的大地、 坚硬的种子、简单的劳作,让她不禁感慨:劳动的力量真是巨大啊,还有大地的力量,种子的力量。种子像是这个世上所能有的一切奇迹中最最不可思议的。想想看:它居然能在最最粗砾的大地上萌生出最娇嫩的芽,居然能由一粒变成很多很多。

当地的孩子们小的时候都很白,很精致,目光和小嗓门水汪汪的,头发细柔明亮。可是稍微长大一些后,就很快粗糙了,轮廓模糊,眉眼黯淡。透过喀吾图当地小孩容貌上的巨大变化,折射出当地生活的艰辛,正如她所说恶劣的气候和沉重的生活过滤了柔软的,留下了坚硬的。

在红土地,生活已经坚固了许多。但坏天气仍然动摇着我们的心。春天里,风沙中的红土地,从天到地全是极不耐烦的咆哮,远处田野边的树木被剧烈地来回撼动。风一阵,雨一阵,冰雹一阵。天空昏暗,虽然是正午时分,但房间里暗得不得不点起了蜡烛。我们早早地做饭、吃饭,然后上床躺着。由我们的房屋替我们承受整个世界。

虽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可她的笔下分明藏着许多柔软和希望。可爱的兔子、热闹的酢浆草、美丽的金鱼

当兔子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受着生命的喜悦。

我们还种了好几盆花。我妈只喜欢好养活的,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的,而且花还要开得又多又热闹的那些,比如酢浆草。分明就是草嘛,怎么养都养不死,乱蓬蓬一盆子。花碎碎小小,吵吵闹闹挤了一窗台。

鱼缸里水面平静,这水面如同皮肤一样敏锐地感知着疼痛,并且不可触动。鱼在透明中静止,是透明中静止的一团色彩,似乎快要渗开了去,却一直没有。鱼又缓缓游动,透明中全是寂静的歌声金鱼清洁纯粹的、灿烂鲜艳的身子,在那束光线中平稳地来去,如同这混沌世界中一颗静穆明澈的宝石。面对那样的宝石,即使是一颗已经开始老去的、粗糙的心,也能看出奇迹来。

若无意指认那在伤感中徘徊、欲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们本来的生命,那么,总还有别样干净明亮的生命,等着人去认领。作者将平淡生活中的美好述之笔端,贫瘠的土地里也藏着生命的希望,琐碎的生活因为人性的美好、善良以及生命的韧性而变得极富张力、妙不可言。她刻画的不是一组有关新疆的异域风情,她刻画的是我们内心的牧歌:白雪和阳光,青草和白桦林,优美而明亮。

大自然真是神奇,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去阿勒泰走走呀~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阿勒泰的角落》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1000字


《阿勒泰的角落》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1000字

在公司团团菌的公众号里,我看到了这篇文字让我有种莫名想要去阅读它,感受它。用心去感受和文中主人公成长中那些纯洁的地方。不管在何处,不管什么时候,每个人成长的旅途中总会有一些别样的净土。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小时候有太多记忆尤新的事情,打皮卡,趴在地上弹玻璃球,在原野中放肆的滚爬摸打,一群小伙伴你追我逐,只有快乐,没有忧愁。

四月莺飞,草长花飞,一阵清风徐来,柳枝徐徐飘荡。夏天到来,柳絮漫天飞舞,让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厌恶感。但是回想小时候,柳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还是那样的纯真与梦幻,柳笛,也时刻谱写着童年的乐章。

两个黄鹂鸣翠柳,春意盎然,让人心底不由产生那种朦胧的优美画卷。春天将至,柳枝渐渐探出了绿色,走在乡村小道,一阵阵柳笛声传入耳朵,让我发自内心想要拥有一支“嘀嘀”作响的柳笛……

放学回到家中,放下书包,和小伙伴一起来到池塘边,一棵棵柳树矗立在池塘边缘,犹如守卫池塘的卫兵,想要拥有一支柳笛,就要亲自折取柳枝。爬树,对于我来说,犹如囊中取物,没有什么难度可言。在小伙伴们的熙攘下,我脱下布鞋,捋捋袖绾,开始向那棵粗壮的柳树上爬去。到了树上,我寻找着目标,树下的小伙伴及时给出建议,给我指明方向。随着一声声噼里啪啦,一根根柳枝被我从树上无情地丢下,树下的小伙伴一拥而上,柳枝被抢个精光。最后我自己挑选了一根比较满意的柳枝折下来,衔在嘴中,才从树上慢慢地下来。

坐在草地上,各自拿着手里的柳枝开始进行柳笛制作。而我也和大家伙一样,打量一下手中的柳枝,便开始动起手来。柳笛的长短不一,但最终的目的是让它发出声响。柳枝如铅笔粗细,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柳枝进行拧搓,让树皮和里面的枝干彻底分离。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让树皮有任何的破损,所以拧搓的角度也不宜太大,否则拧破了树皮,可就前功尽弃了。我不是小伙伴里面最快的,但是我做的柳笛肯定是要自己满意才行。大概有个十来公分的长度,拧搓结束后,拿出铅笔刀,环着柳枝,把树皮切割好,拉动柳枝的另一端,柳树皮便从枝干上分离下来。下面要做的就是用小刀对两端修整,一段整齐足矣,可是放在嘴里的另一端就要费心了,不仅切割要好,还要保证压扁后放在嘴里能吹出声音。一天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就这样消耗殆尽了。

各自制作的柳笛纷纷发出了“嘀嘀”声,一群小伙伴欢呼雀跃。满心欢喜的同时,伴随着家人呐喊吃饭的召唤,嘴里含着清脆的柳笛,吹出悦耳的笛声,各自往家里赶去。

长大后,柳絮是生活中的烦恼,小时候,柳树却是我们的欢乐!现在家乡的杨柳少之又少,唯有这段记忆温暖心间,充斥在心间的便是儿时那无忧无虑的乐章。

其实,像《阿勒泰的角落》内容所说的一样,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片净土,那里承载着我们内心最纯洁的地方。作者:陶言军

《诸神的踪迹》读后感1500字


前两天,在妈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申赋渔的《诸神的踪迹》,很快就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申赋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中国上古神话的画卷。

这本书以时间顺序,依次讲述了盘古,女娲,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启,少康,伊尹,傅说,吕尚,伯夷,叔齐,周公旦,周穆王的故事。时间跨度上至三皇五帝,开天辟地,下至周朝中期,穆王西行。在这些故事中,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周穆王的故事了。

《诸神的踪迹》中对于穆王西行和昆仑山的记载,来源于《山海经》《淮南子》《搜神记》《庄子》等书,申赋渔在书中详细的描写了昆仑山上的珍禽异兽,奇花异草。

根据记载,昆仑山的北边是西海,南边是沙漠,西边是黑水,东边是赤水。在赤水与昆仑山之间,有一片出产火浣布的火山。在火山和昆仑山之间,还有一条著名的河弱水。

过了弱水,才到昆仑山。

在昆仑山上,有一只叫陆吾的神兽,他看守着昆仑山,不让外人接近。昆仑山有九重,最高的一重是穹隆形,天帝的都城就建在这上面。这是一个大城,四面有城墙,每面城墙都有九个门。每个门都有一口砌着玉栏杆的井。正门朝着东方,叫开明门,有一只叫开明兽的神兽守着门,其他的门则由雕鸟,腹蛇,六头蛟等神兽把守。这个大城里,有五城十二楼。五城十二楼的中间,长着一棵叫木禾的稻子,木禾的西边,长着珠树,玉树,旋树和不死树,木禾的南边长着绛树,木禾的东边长着沙棠树和琅玕树,在文玉树旁边有一口甘泉,名叫醴泉。

在昆仑山上,可以看到悬圃,管理悬圃的神兽名叫英招。有一眼泉水,从悬圃一直向远方流下去。这水叫瑶水,它汇成的天池就叫瑶池。

就在这个暑假,我前往青海旅行时,看到了真正的昆仑山,白雪皑皑,冰天雪地,峰顶终年被冰雪覆盖。并没有神话中的五城十二楼,也没有各种神兽,更没有那些奇花异草。也许是因为我肉眼凡胎,所以才看不到神仙们的花园和那些神兽吧。

《诸神的踪迹》是一本非常适合对中华古代文化感兴趣的人阅读的,它从各方位介绍了中国上古神话体系,有春神句芒,夏神祝融,秋神蓐收,冬神玄冥。在他们之上,又有东方天帝伏羲,南方天帝炎帝,西方天帝少昊,北方天帝颛顼,中央天帝黄帝。这是中国上古神话体系中最粗略的谱系。这本书实际上是以上古神话来写上古史,因为神话其实就是演义性的历史。所以我们说上古的神话里,有着我们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

中国上古神话有一套完整且丰富多彩的体系,但是随着儒释道三家的发展,中国上古神话逐渐变得边缘化,但是我们如今仍能在许多地方看到它们的身影。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典故:夸父逐日,鲲鹏展翅,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等等等等。

如果大家想要更多的了解中国上古神话,可以阅读以下的书目:《观山海》,《山海经》,《搜神记》等。

出于个人喜好给大家再推荐一本书:《曾许诺》系列小说,这套书概括来说,就是一本正经的谈情说爱。是的,这是一套古风言情小说,取材自《山海经》,《史记》等古籍。当然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先生,与上古时代的距离要比《山海经》的作者远得多。而且,商代往前都还不属于信史时代,书里讲的东西,压根儿没法证伪,也没法证实。所以这本书,大家看看,图个乐子,权当娱乐,也别当真,但好看是真挺好看的。看了不吃亏,看了不上当。

《阿富的贞操》读后感1500字


《阿富的贞操》读后感1500字

对于一本书的了解我觉得首先源自对一个作者的了解,什么样的作者会写出什么样的书,就像什么样的人会去做什么样的事。芥川龙之介,在正当壮年时选择了自杀,他在遗留下来的一篇文章叫《给老朋友的信》中说自杀者也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自杀。我们的行为都含有复杂的动机,但是,我却感到了模模糊糊的不安,为什么我对未来只有模糊的不安呢或许因为他看不到未来,他的生日是3月1日,双鱼座,双鱼座的人,内向害羞,有着浓厚的艺术气息。柔情似水,浪漫多情,天真烂漫,会有许多梦幻般的想法,只是有时显得不切实际。少年体弱多病,然而脑袋很大,非常聪明,家族是武士阶层,门风高尚,10岁创办杂志,35岁服毒自杀,现在日本文坛最重要文学奖之一芥川赏因他命名,历史是他最喜欢的学科,他希望将来作个历史学家。所以他的很多文章可能从历史角度出发。这篇文章作于他的创作中后期。1922年大正时代的末期。

故事的开始,明治元年,1868年,这一年的1月3日,明治维新经过前期的准备后正式开始,改革派明治对阵封建派幕府。故事中一个淋得落汤鸡似的乞儿。他把包着烂头巾的脑袋先探进来,侧耳打量一会这空屋内的动静,四周带战争空气的没有人的空厨房里,进来一个带枪的乞儿这应该是明治维新戊辰战争的中后期,幕府节节败退,这个乞丐从当时的情况上来看应该属于幕府这边的一个乞丐,并且和女佣阿富是认识的,但是这个乞丐有枪,说明他不是一般的乞丐,很有可能是明治方的卧底。他在这里是为了接应即将到来的明治大军,提供敌方情报的。只是在等待的过程中遇到了回来拿猫的佣人阿富。

当老新让阿富脱光躺那里,文中:你那么爱猫儿吗? 可是大花,大花多可爱呀 阿富暧昧地回答。在这一带,你是出名忠于主人的,倘把猫打死了,你觉得对不起主人么也许你这样想吧。幕府虽然被打败了,但是他们有绝对的武士般忠诚,哪怕是为了一只猫,奉献贞操也不算什么。而老新为什么不碰阿富的身体,是源自使一种使命,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虽然有欲望一面,但是他懂得克制。

村上新三郎,源氏门中的繁光①,今天得好好干一杯了。 这句话的意思,表示这个名叫村上新三郎的乞丐老新,出身源氏门阀。源氏别说乞丐,这个门阀里的人不仅仅是简单的富家子弟而已..源氏是始于平安时代(N久前了,和故事发生的1868年可是相差N多,大概是800~1000年前吧)的皇室赐姓..是在日本史上执政数百年的大姓氏..开创日本幕府时代的正是源氏.德川源氏,虽然同属源氏,奈何分支不同,意见难免会有相左,这可能是导致其作间谍的原因。(读后感)

文中提及经过了二十年岁月,当然已显出一点老相,水灵灵的眼睛,却还跟过去一样。她是在明治四五年间,同古河屋老板政兵卫的外甥,现在这丈夫结婚的。那时丈夫在横滨,现在在银座某街开一家小钟表店。最后一段马车过后,丈夫又从人流中回过头来望望阿富,阿富一见丈夫的脸,又微微一笑,心里觉得安静了。说明当时的幕府女佣在打败仗之后顺从了明治政府,和丈夫一起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现在生活很好,很幸福。

今天老新的身分已经大非昔比,帽子上一簇鸵鸟毛,镶着绣金的边,大大小小的勋章和各种荣誉的标志,挂满胸膛,可是花白胡子的紫脸膛,还是过去在街上要饭的那一张。源氏子孙,长得一副乞丐样,但是明治维新战功显赫,现在也成为新时代的大官。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芥川龙之介更多的是对明治维新之后,资本主义逐渐发展并且得到人们认同的一个时期,他写这篇文章的时代,大正时代,特别是前期,被誉为前所未有的盛世,但他在末期看到了一些他不想看到的未来,因为1921年大正退位,裕仁接位,而裕仁是给整个亚洲带来浩劫的一个人,在大正末期也出现了诸如关东大地震等很多这样的天灾人祸,他期待这样一个盛世能够持续下去。

《最好的我们》读后感1500字


感情际遇和旧时光——《最好的我们》读后感1500字:

这一篇没有波澜壮阔的历史,没有勾心斗角的权谋,没有帝王将相,也没有野闻轶事,仅仅是一个已经跨过而立之年、偶然被触碰到内心里青春那段旧时光、行走在奔四大道上的人信手涂鸦。谨以此纪念下逝去的时光,和这个泛着一丝寒气的春天的雨夜。

对于一个行走在奔四大道上的人来说,青春文学是绝无可能触及的领域,但是——凡事总是有但是----却被这本描述青春岁月的小说触动了。文学的一大魅力就在于给人情感共鸣,我如是给自己解释,无论什么领域,文学就是文学。书中有各式各样的感情,同窗之情、师生之情、父母和子女之情,还有萌发于青涩、懵懂而又美好的爱情;书中有不同的人生际遇,学生、老师,命运的跌宕起伏让人唏嘘;书中还有美好的旧时光,和感情、际遇交织着,像交织着的蛛网一样,网住了记忆,律动着共鸣。

“个人觉得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用最真实的方式展示了旧时光的美好,这种美好让人心暖,也让人心酸。每一个画面、每一个人都像是曾出现在自己的往事中的。当这些文字和我的记忆互相探访的时候,恍然间仿佛庄生晓梦,旧时光里的人仿佛走到了我眼前,他们都是当年的他们,里面有我的朋友,有我的家人,有我的师长,也有当年的自己。窗外淅沥的雨声中,回忆起十四年前的那段高中岁月,里面出现的一张张面孔,熟悉又陌生,明明是到嘴边的名字就是叫不出来。四年的时光,能够完整记得的,只剩下些零星的片段,周杰伦,南街村的泡面,高考前两周的球赛----完全忘记自己是怎么从两个班级的班主任手中拿到同意比赛的准许。”

书中感情,有着很多种面相,耿耿和余淮、贝塔和张平徐延亮、韩叙和简单、淮南和洛枳……但是,所有的这些感情都是克制的,结局是清醒的。这是普通人的高中,没有死去活来,没有感天动地。分科后的描写,想起了自己当年鬼使神差的从文科班转到理科班的往事。放弃了优势的文科,转入了不怎么优势的理科,然而怎么也想不起转科的缘由,或许是家里的意志----像小说里那样的重文轻理,现实中也是一样;或许是自己的任性,觉得物理更有挑战。当时的我,肯定不是最好的我,没有主见或者任性。书里其他的感情也很感人和写实,送别贝塔那段朋友的情谊唤起人很多隐于记忆里的温暖;耿耿和父母的情感变化也击中了很多人的心,这种感觉五味杂陈,难以言说。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际遇。从余淮到耿耿,再到同学们,甚至是老师和家长。那句“那时的他是最好的他,但很多年后的我才是最好的我。”之所以打动我不是因为有情人的错位,而是隐藏在这句话背后复杂而不同的人生际遇。所谓造化弄人,平生遭际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余淮小时候自信狂傲,也有着让人羡慕的优秀,耿耿平庸迟钝,从来都是仰视余淮,但是命运是说不准的,从高考的那一天开始,以后的每一年都有着比高考十多年都要多的选择、变数和起伏。每个人都像是在时代的裹挟下在命运的路上颠沛流离。有人找得到路,有却人站不住脚。所以他们的人生角色一步一步地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源自自我、家庭、环境等多种因子。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是成熟的开始。可这些故事也许是值得庆幸的,也许是刺痛内心的。际遇的颠簸能让曾经的一点差距变成云泥之别,也能让曾经的一点差距发生颠倒。曾经的自己在长江入海处写下过“漂漂向何处,随风去无迹。”,而今的我在祖国的西南边陲的家中书桌前写下这些文字,人生的轨迹谁能说的准呢。当时的我,肯定也不是最好的我。喜欢一个人,恋上一座城,最好的自己留给最喜欢的人。

“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可是很久很久以后的我才是最好的我,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怎么奔跑也跨不过的青春。”全书中点题的一句话,关于感情,也关于际遇。被触动因为人物,也因为自己。虽然没有在最好的时光里做到最好的自己,但是,因为遇到了最好的你,才让自己慢慢的做到最好。你和我,就像舒婷在《致橡树》里写的那样,一棵是橡树,一棵是木棉,可以相互扶持一生的两棵树。作者:旧说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1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我的阿勒泰读后感6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