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我最敬佩的老师读后感

我最敬佩的老师读后感

继母——我最敬爱的母亲。

苏轼曾说过:“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你有没有写过有关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继母——我最敬爱的母亲,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继母这个字眼,在别人刻板的印象中,总是指非常恶毒、心狠手辣、坏心肠、令人恐怖的女人。我现在的母亲虽然不是我的亲生妈妈,却含辛茹苦地照顾着我和弟弟。
打从我有记忆起,我的亲生妈妈就没有照顾过我和弟弟,我们一直寄住在奶妈家。亲生妈妈虽然偶尔也会带我们回家,但充其量也只是利用我们姐弟俩来跟爸爸要钱。如果哪天她带我和弟弟出去玩,那么那天爸爸就要多付三千元给她。
印象中,他们几乎天天吵,甚至还打起架来。当时我和弟弟都吓哭了,而父亲总是一边支开我们,一边低声下气地对妈妈说:就算一定要动手动脚,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拜托你!但是她却越吵越起劲。等她闹够了,走了,爸爸总会紧紧地搂着我们说:不要怕!你们尽管用功读书,不要管大人的事,爸爸永远爱你们!
现在的母亲,虽然不是亲生妈妈,但是她好疼好爱我们。每天早上五点半,这位母亲一定起来帮我梳辫子,打点弟弟的衣服鞋袜,准备早餐和便当。等我们吃饱了,再送我们去搭校车。(本文选自)
由于我很在乎自己长得比同学瘦小,母亲知道了一面安慰我,一面不辞劳苦每个星期去市场买两只老母鸡,将骨头敲松,然后使用五层的锅子,外面加水,将鸡架在最上层,用小火蒸四个小时,鸡汁慢慢地沁出而不会溢到下面的锅子里。一只老母鸡蒸到最后只剩一碗原汁。母亲等原汁凉了,便放进冰箱,冷却后鸡汁的油会浮在最上层,像是一层果冻。母亲先除去这层油,使鸡汁不油腻,然后再加入好多红枣和人参重新炖。每天一早,我和弟弟都喝一碗这样的鸡汁。她说空腹喝下去最能完全吸收营养,希望我和弟弟快快长大,可是母亲自己却一口都舍不得喝。
我常想,我是多么幸运:虽然我得不到亲生妈妈的爱,上天仍然厚待我,派了继母来当我的守护天使。最敬爱的母亲哪!有您柔情的呵护,我一定能幸福快乐地成长;有您慈爱的关照,我一定会成为乖巧懂事的好孩子。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母亲,伟大的母亲——读《意大利童话》有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品尝一杯陈年佳酿,回味悠长,感触颇深。在旧版的藏书里,看到这本七书,就把它借了回来,这本书半边褚红半边灰白。灰白的半边有椭园的人像高尔基的头像。高尔基的鼻子很尖,额发向后,腮发向后,腮胡子盖了嘴,是线条很硬的雕像。 这本书非常好。书中有这样一些句子:海在笑。我还没有看见过大海的年龄。但这句话像钢琴的琴键一样清晰有力地发出声音。还有:碗中深红的葡萄酒上,漂着红花瓣。海,歌唱若,城市,呻吟若,太阳编造着故事,发出灿烂的光辉。而这些像彩虹一样, 让我看到另一个世界,原来,还有这样一个世界,有这样的大海。抄书的朋友字写得很秀丽,这些超出了日常琐事的故事,却不知沿着何种密道,直接抵达我空内的大脑,然后,沉潜下来,有一种被抚摸的感觉,赤棵瑟缩的身体被披上衣服。蓝黑色的、或纯蓝色的墨水笔继续写着:青年艺术家黑色的眼睛深深地凝视着远方,静悄悄地说:我想作一支曲,内容是这样的,一条通向大城市的路,一个靑年人缓缓地走着。
城市横陈在大地上,一堆沉里的建筑物,大地被压榨着,发出呻吟,发出闷的吼叫。远远望去,城市好像刚被火灾破坏:因为晚霞的红光还没有在城市的上空消去,教堂的十字架、高塔和风信塔的尖端染成一片殷红。
这是来自一个不可知的世界的文字,它们把我们的生活拉开一道深渊,此岸是碌碌的劳作,每一顿饭都来之不易,我们可以养活自己,把自己喂饱。可是这和书本里的生活真是相隔万里啊。我渴盼那些来信,渴盼青年术家的行程。
青年在原野的黄昏里,在灰色的阔带似的道路上走着。天空被云遮住,没有一点光,也没有一丝阴影。夜色深沉,四间静寂,只有青年缓慢的低低的足音,在沉睡的原野的疲劳的沉默中隐约可闻。
青年在原野的黄昏中,在灰色的阔带似的道路上走着。天空被云遮住,没有一点星光,也没有一丝阴影。夜色深沉,四周静寂,只有青年缓慢的低低的足音,在沉睡的原野的疲劳的沉默中隐约可闻。
其实青年看见的一切我都可以看见。乡村当然有它美丽的黄昏和夜晚,时隔多年看去,还要说,那是一生中最接近自然的时期。杏花三月,在我们厨房背后的老杏树开满白花。一阵风雨,杏花翩翩从瓦缝里落下,落到灶台、水缸上。揭开锅盖,就能撮起几瓣杏花。我们去卖粮,那时叫忠字粮,挑粮走在山道上,看见道旁的白杨一长串,叶子沙沙像风铃,每片叶子都在风中旋转,只是绿着,并不掉下。夜晚在水田里起秧苗,坐在带滑板的小板凳上,看见最大和最深不可测的星空,直想举手向天,让宝石的星星落在手心里。这样的时辰,都是在乡村。
而那青年还在通向城市的路上走着,他遥望城市,城市在夜晚和白天交替的刹那好象要沉落,好象濒临毁灭和被抛弃,但它没有死去,它因为希望而骚动、梦呓,终于在日光下醒来。青年快步向它走去,夜则追上了他,对他说:时候到了,快去啊,它们正等待着你
这当然是不能做曲的!青年音乐家沉思地微笑着说了。
我无论如何不能复述好每一个当时令我惊奇的故事。它们的可惊之处在于无从言述,只是读着读着,自己也就走进了那个夜色里的道路,还有那种想做点什么又不知从何做起的惶惶然。我们如此的年轻,我们的生活会终止于乡村吗?一种声音说:必须这样。另一种声音说:不会的,从来不会,绝不会。一定还有别样的生活,有城市,有音乐,有遥望远方事物的等待,有令人狂喜的发现。这些可惊的事物总会到来的,我们凭着年轻这样猜想和信赖生活啊。
受到秘密的诱惑,我开始想写些东西。我在山上干活独自一人,手里不闲,脑子里有太多的闲空,可以用想象来填充。我把认识的人编进未来的小说,试着记下十多年里的一些事。可是想到变成可以投稿的东西,文字就归向时兴的俗套。那时的心地是何等的软弱,文字又不知不觉地靠拢着发表的标准,幸亏早八百年烧掉了,没有留下让人笑话。但我深切的知道,自己曾经是多么的浅薄。比较已经读到了的东西,更是无聊的浅薄。好的作品和我们的环境有天渊之别,它诉诸于心,无法公开于大批判年复一年的言谈。
高尔基讲述过两个母亲的故事,意义不同,犹如北方的黑夜,与灿烂的白天有很大的温差。当时读着,为那结局震动,震动里有些情感,复杂未明。后一个故事留下沉甸甸的分量,带着森然的寒意。第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这里讲的是拐腿的暴君铁木尔,他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整整三十年。他在大地上横行,从没有笑过一回。然而,有一天,有一个独眼的母亲,来到他的营帐。她满身肮脏褴褛,外貌粗蠢,但目光含着凛然的威仪。她伸手向这大王说:你,不管你干天大的事,你也还是一个人,而我,我是母亲!你服务于死,我是为了生命。你对我犯罪,我来要求你赎自己的罪。母亲现在来向暴君讨还自己的爱子。
周围的人却打趣她,他们问:你是怎样越过高山大海,对付野兽强盗的呢?既然你没有武器。在嘲笑声中,母亲说:我只经过一个大海,那儿有许多岛屿和渔船。当人们去寻觅爱者的时候,海上便有顺风吹来。野兽呢,野兽也有一颗心。他们相信我是一个母亲,就叹息着走开了。母亲说:交还我的孩子,因为我爱他。
高尔基讲过的另一个母亲的故事,或许更接近那个时代许多感情的矛盾。有这样一个母亲,她的亲生儿子,正带领敌人,攻打自己出生的城市。母亲走到城防军中,请求处死自己。人们不肯给她这样的宽恕,他们说,让这个母亲活着,这是比死刑更大的惩罚。
母亲没有说服儿子。高尔基写道:这时城市像尸体一般开始黑暗,星星像丧礼的烛光,在空中燃起来。儿子靠在母亲的胸口小憩,母亲叹息说:你太美丽了,但是像一道闪电,没有内容。当儿子沉睡,母亲用她的黑衣盖住他,在他的心口刺进匕首。接着,她推走儿子的尸身,对着城市叫道:我已经为我的家乡做了一切。我再不能生养了。我是一个母亲,我要跟我的儿子留在一起。以后,她就把温暖的匕首刺向了自己。
这个故事里矛盾的情感我无法一一解析,总之对于没有出路的爱和选择,我们能够分析些什么?以后我读到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看到同样的矛盾:忠于城邦即背逆天性,而天性就是美好的人性。但古希腊悲剧比高尔基的童话明快得多,结论不证自明。而高尔基让弑子的母亲成为英雄,虽然与我们倍受时代鼓励的叛逆性不谋而合,但虎毒尚不食子,这样的母亲,真是山河也要为之哽咽。在平原上的夜晚,我们和抄书的朋友聚会,有人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有人高声朗诵书本,有人抗不住疲倦,合衣倒在床上。外面谷场上谷垛静静的,远远传来几声狗叫,几声鸡啼。母亲在这样的童话里,能做些什么?是忍辱偷生还是大义灭亲,幼稚的我无法回答,只是那些雄辩的段落,无法诵读出口,有种本能的规避。如今做了母亲,我依然欣赏高尔基文字的争辩性、感情的强烈,但我不再相信,一个母亲会杀死儿子。无论什么理由,全都不能让我相信。此外,我仍记得的是,母亲的那样一句话:你太美丽了,但是像一道闪电,没有内容。这句话在青年队的瓦屋回荡,在我们心里投下一块巨石。没有内容,这正是年轻的我们最恐怖的东西,我们的内容在哪里呢?也许,没有学上,没有工作,这都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没有了一种渴望,没有精神的丰富和求索的热情。那时还不知道,正因为没有学上,没有工作,我们的精神有许多空洞而不自知,我们的求索大而无当,落不到任何实处。
这几个晚上,我断断续续地读了一遍《意大利童话》,看到过去熟悉的句子,犹如看到年轻时代朋友的面影。而过去的生活,也像一本旧书一样,一页页被翻开:波磅礴作响,溅起飞沫,青年的吟唱,他凝望海的远方,梦想家的眼睛我同时读的是一个哲学系的青年,他的名字叫庞滔,他让我看他的习作。他谈到阿赫玛托娃的诗:

我踏着小径朝你走去
你发出无忧无虑的笑声
针叶林和池塘中的苇丛
缭绕着奇异的回声
啊,但愿这声音能唤醒死者
请原谅,我不能不如此谈论:
我把你当亲人怀念
我羡慕每个悲泣的人
每一个在这可怕的时刻
能哭泣躺在谷底者的人

这个青年说到时光的结构,说到我们在我们的二十二岁、二十五岁甚至二十七岁就已经历尽了一切的奇遇,爱过一切该爱的。这些永生不再的时光化作各种碎片和意象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以后,无论我们的躯壳在何种时光和地域,命运有何种变化,我们的思想都不过是在那些早年的时光和意象里漫游,那里埋藏了我们对世界的根本情感。我无法辨析这是这个眼睛明亮的青年自己的发现,还是他摘抄了对这首诗的解释;但这样的想法聪明透剔,里面深藏的生命奥秘,吸引了我。我不明白的是,何以我们用了痛苦的经历和长久的岁月换来的理解,现在的青年即刻洞晓。还有,在这样年轻的时候,就把今后看成与过去的相遇,仍会期待什么意外惊喜吗?不言而喻,时至今日,我一直在等待未知的人和事物,等待某种生命的奇遇。不仅是与已经告别了的一本书、一支歌、一段时光、一个人在异地重逢,而且是与前所未见和未知的人和事。就像年轻时我遇到了高尔基的《意大利童话》一样,我因此终生感激,而且缅怀。

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我们仨》读后感3500字


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我们仨》读后感3500字:

文:Sury;钱老唯一原创小说便是《围城》,于是先读围城,但是围城我读着没意思,方鸿渐这个角色实在爱不起来,故事的时代背景也没有兴趣,从各方对作品的解读看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我当时太年轻,或者我没有共鸣,所以无法融入,并且钱老的种种轶事,以及方鸿渐这个人物的塑造,总让我有种他似精神分裂之感,不过,我想写过各种成功角色小说的作者,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分裂吧。

但是围城全书被杨先生总结的精神内核是:“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倒是一种极贴切的人生常态。

想读《我们仨》的最初是因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句话,但是并不急于读《我们仨》,直到有天看到了便拍下来,收到时正在门口换鞋要陪孩子出去,便顺手拿来便了,书很薄,买到当天就读完,史上绝无仅有的快。

于我而言,更喜欢《我们仨》,而非《围城》,就像我读完《人间四月天》便又对林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唯有亲自品评,才知其中滋味,也不过是见仁见智而已。

其实《我们仨》的文采极其朴实,所叙之事稀松平常,不似想象中的文学大家作品之华丽,至少不像读第二本书那样,我需要时常查生字,查背景才能加深理解,但这也可能正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无声胜有声。

全书是倒叙,后两部分又是正叙,是把最大的悲痛放在最开始的时候。

第一部分:

以极其隐喻的方式记录了钱老住院,钱瑗教授生病住院到死亡期间杨先生的经历,对这段经历没有了解是很难看懂的。在驿站上,拿了所有的钱去,钱老自己坐在船上,一站一站跟着走,阿圆陪着来看,后来阿圆便住院了,先生的灵魂在晚上去看阿圆,一步步看着阿圆离开,一步步跟着船走,一个个驿站停下,以未知之心等待已知的明天。

这一部分通篇没有悲伤,只有无助的孤凉,只在阿圆去世后有一小段描写悲伤,胸腔因悲伤而撕裂,撕裂后的血与肉喷涌而出,仓皇间抓起它们再塞回去,这悲伤便结束了。这便是(人性之)大家的悲伤,我对这悲伤有切身之痛,我却不能如此理性的悲伤,而只能被动去承受至于遁形的悲伤。

而真正的悲伤是无法言说的,更甚便至于失语。唏嘘杨先生如何在此之后又独自生活了近20年,而这近20年中,依然活得独立而精神,或许这便是“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的”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可能无关生死。我当时发了一条朋友圈表达这个感受,然后看到另一条朋友圈,似是回应:讲一个王子,在初时见到苦难都说:哦,我可无法承受。后来王国被灭亡,他为生活挣扎奔波后,听到别人说:“哦,我可无法承受”时,他会默默地说:命运落在每个人肩上的事,最终都能够承受。

如此,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治病于未见。

第二、三部分:

主要描述她们家的生活状态,很细碎、普通,但在先生笔下却有趣的生活,他们与我们的不同是他们把所有生活的琐碎和麻烦都当作一种探索的乐趣,活成这样的人生个人认为是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的:学做饭、出门探索新道路的乐趣,在于相爱的人在一起,做任何事都是有趣的,因为重要的不是事,而是在一起。

他们自身已经完成了个人精神,爱好,与专业的统合,从各自的专业领域找到了确定的悦己方式,能够从这种爱好中得到快乐,而不再纠于凡尘琐事。

而以上两种看似极其简单平常的幸福,每个人都拥有,却极少人从中活出来幸福。而他们可以拥有的原因,可能是几代人物质基础所沉淀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的力量又恰好因钱、杨二人的契合而成就了这种之于满溢于寻常光阴的幸福!感念到:精神自由是人生幸福的基础,而精神的自由是建立在物质自由的基础上的,只是当取得精神自由后,物质是否自由都不能击垮这种精神自由的力量,更甚者对物质的需求就只是维持生命和基本的生存需要。

我始终所期望的,是柴米油盐之上的品相,却又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

对教育的思考:

如前所述,这种稀松平常而有盎有兴味的生活,最需要的是精神世界的平和以及找到自身不受外界干扰的乐趣。我们都可以享受到那样的温暖的幸福,大多数人却不能做到拥有这样的一生,普通资质的人拥有这样的人生是几代人沉淀的精神力量带来的回报。

杨父,杨荫杭,民国时期大法学家、大法官、官至最高司法机关;钱父,钱基博,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家、思想家、军事家《孙子兵法》专家。能培养出如些子嗣,其出身背景可推测,我便不再去查证了。钱老嗣出给其大伯,缺少母亲疼爱,杨先生母亲也是同等出身与教化之人,如此,钱、杨二人自幼有极好的人文环境、物质环境,以及在那个时代处于相对确定的上流社会。

换句话说,今天,我们孩子的父母之知识水平(幼年时期所需的知识程度),提供给孩子的物质水平可能不比二老差,但是我们缺少文化、缺少那种世代积淀的精神平和、世代物质充裕且文化领先所带来的弃物化的精神追求(还不太知道如何表达,突然想到其含义大概是近期常看到的:“已经过了名牌包来装门面的时代”)。而今,我们作为父辈处于焦虑与竞争中。今天有一大批人被称为“伪中产”,不去定义这个范畴,但我说的就是这批人,他们生存艰辛,一边想努力完成物质富足的积累,另一方面无力追求精神世界的宁和,不仅走上去艰难,而且停下来都不敢。

怎么办?

不知道。唯所能做的是尽量给她精神的平和,使她的人生有一些高于人的自然性的品相。

如果我能帮孩子找到集她的天赋、兴趣与谋生于一体的事情,那便是我最成功的教育,那便是一个有着幸福基础的人生。但是很难,可是客观上来讲,天赋与兴趣应该是统一的,只是能不能找到,或者人不一定有天赋,又或者天赋与兴趣其实是苛责与勤奋下形成的。如若不能,那么我希望她在这三个方向上,都能找到依托,而且至少有一个不为任何功利只为取悦自己的兴趣。

对生活的思考:

《我们仨》使我想起的就是《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所描绘的其与赵明诚的生活状态,他们两对Cp具有极高的趋同性,大概就是夫(妇)何求吧。而我更想说的是《浮生六记》,沈复与芸娘的状态也像极《我们仨》,只是《浮生六记》中对于孩子提及较少,而且沈、芸也是有子早夭,连芸娘也是因为无钱医疾而亡。

即使历经文革(由于钱、杨二人醉心学术,而且警惕性比较高,是少有的未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中间还有杨先生对他们自己价值的质疑:“国家百废待兴,需要的是科学技术人才,而我们学的是史哲文学,对于建设新中国是没有用的”),沈、芸的物质条件也要比钱、杨差很多,但是沈、芸也得到了这种类似的精神共鸣、平和、自由、欢愉的人生状态,于个人是极幸运的。

沈、芸在那个时代无疑是极其超脱的,芸娘女扮男装陪沈复出游,当掉生活家什供沈复饮酒会友,这其中的飒爽英姿与二人的精神趋同可见一斑。芸娘洒脱而率真,她属于我定义的那种天赋异秉之人,不需要几代人的积淀便直达幸福的彼岸。她做出很多那个时代的女性、当今的女性都做不到的事情,无论科技与环境如何变迁,人性是恒古久远未变的。而最能令人动容的光辉大多是不为时代和外围所困,能够透过时代价值观体现的人性,在任何时代下,能够冲破时代枷锁体现出来的“反时代”的人性,都有闪耀的光辉和价值。

这里让我想到我跟外子的感情,外子生性静、思想静、心态静,似乎从来都不曾变化过,也不曾燃烧过,对任何事情都是淡淡的,与我的性格其实有比较大的反差。我说他人生就做对两件事,一件就是娶了我,但有眼光不代表他是幸福的。但是总有那么些时刻,他所体现的人性的光辉,会令我无地自容、自惭形秽,为自己的粗鄙而感到难堪与羞愧。他从不指责他人,这一点坦言我做不到;对于任何与他交往的人,所有的便利都给别人,所有的苛难都给自己,我也做不到;不光我做不到,我其实在我身边也找不到能做到的人;我跟朋友说:他人格的高度,很少有人能达到。

有一次我跟他同学说:“我觉得,他跟我在一起,我并没有带给他我和他曾经期望的幸福。他同学脱口而出:“我觉得他娶了你,不知道是祖上积了啥德”,客观讲我们两个都有道理。我知道我们有很多不同,但我在婚姻里得到了最好的认可和自由,而他没有,所以我感念他的好,又为他的宽容而折服。我的优点,大概也在于我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

所以,总有那么些时间,他像阳光一样照亮你的身影,让你看到自己的黑暗,然后让你有走向阳光的希冀。

再回芸、沈,当时看《浮生六记》时,虽然感叹于自在的生活与爱情状态,但我对沈复是有不满的,一个大男人不去赚钱养家糊口,整个破游记(确实很精彩,有一段对于深山清泉的描述,如临其境,并感叹古人生活之纯粹状态),也没搞出什么大的名堂来,弄得妻离子散,再怎么爱护芸娘,最后不是要了她的性命?

但是在《我们仨》的温暖下,我也能够原谅他,毕竟死亡是每个人的终点,而幸福却不是必然的过程,芸娘的一生在幸福中度过,在病痛中死亡,但心是暖的、情是浓的、感受是丰富欢愉的。既使死亡是那样令人哀惋,但是却没有几个人活出她的人生意境。嗯,其实我也向往这种得意须尽欢,花开直堪折的意境。

但是再回到一个原点,在现代,我们依然似乎没法做到沈、芸的洒脱,摆脱不了世俗的时尚和自己的肤浅,唯有努力去寻求自我救赎。

读《母亲的心》有感


母亲就是一生相伴的笑声,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思念,可见,母亲处处都在。

一天清晨,我翻开一本书,一篇为母亲的心的文章吸引了我的眼球。这篇是著名作家叫叶倾城,主要写了我一个朋友的老外婆患老年痴呆。有一年国庆节,家里来了客人,朋友的母亲亲自下厨家宴。在饭桌上,朋友的老外婆又有了极为惊异的动作:每当一盘她认为好的菜上桌,她就偷偷地夹了一大筷子,然后大大方方地放进口袋。宾客们看见后都惊呆了,只有她自己觉得做得很好。上完最后一盘菜,一直忙个不停的朋友的母亲终于停止了烧饭的忙碌。她一边陪客人聊天,一边不时地拣一些客人们吃过的饭菜吃。就在这时,朋友的外婆一下子从椅子上弹了起来,使劲儿把自己的女儿拉到客人们看不见的地方,然后迅速掏出那个早已被挤压得不成形的菜团,说:吃吧,吃吧,凉了就不好吃了。朋友的母亲捧着那团菜,久久不说话。

就像那个冬天,我与妈妈去乡下,天气越来越冷,车上的人冷得直打哆嗦,而我却在车上睡着了迷迷糊糊的,我感觉一阵温暖。我正要看个究竟,却被强大的压力阻挡住了,便又沉睡过去。一觉醒来,蒙胧中我看见一件大衣披在我身上,妈妈的嘴唇却冻得发紫。

母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感情。

读《母亲的心》有感600字

读《母亲的心》这一篇文章是泼耐人寻味的,作者以巧妙语言把母亲写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深爱。

小作者以停电为起因写了作者在灯光的照耀下看见了母亲的身影,把母亲想像成一个美丽的仙女,从中看出母亲在孩子眼中是美丽而伟大的,其中小作者以大量的笔墨写在我成长过程中母亲是怎样变化而变化。文章开头第一段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写出了一个童话般的景色,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那份对母亲真挚的爱,同时写出了她在学习中的压力使,作者无法去和母亲说出心里话,以及作者对童年的向往。

在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这黄金的季节里,母亲的收获应该是一个长大的我。而我长大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报答母亲,不让母亲感到秋的凄凉和萧瑟。在最后一段中作者把背景写的很美,在夕阳西下时和母亲散步的情景,表现出作者和母亲之间的那份亲情。

母亲的心读后感作文600字

我读的是《150个哲理故事》,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的心》。

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但他并不知道那个迷人的女子是魔鬼的化身。青年被女子完全迷惑了,成了女魔的俘虏。

为了满足女魔的要求,青年甚至将他母亲的心挖出来给她享用。青年捧着母亲的心走向森林,不小心摔了一跤,母亲滴血的心一下子被抛出去好远。那颗心突然对趴在地上的青年说:我的儿啊,摔疼了吗?

这让我明白了:母亲的心永远是世界上最善良的,她能够容忍孩子的一切过错,在母亲的心里,儿子胜过任何宝贵的东西,包括自己的生命。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爱自己的父母,要像他们爱我们那样。

读后感作文:母亲的心读后感

母爱是润物的细雨,母爱是醉人的春风。

当我读了丁立梅写的《母亲的心》一文后,我感慨万千。文中语言朴实无华,并不亚于朱自清的《背影》,给人的感受颇深。把一位母亲的爱子之情鲜明的体现了出来。文中描述了一位母亲,在六月烈日当空,为儿子寄了自家的食物,为了食物不变质,她选择了昂贵的航空邮寄。被告知她所带的食物无法邮寄时,便又千方百计询问用其它的方法邮寄吗?她微笑地拿走了她的东西,找着蛇皮袋穿梭在大街上我深深被打动了,不禁潸然泪下,多么朴实而伟大的母爱,为了儿子,而不惜奔波在六月的烈日下,还为儿子做了霉干菜,香肠,花生,蚕豆,萝卜条和红薯片。儿女是母亲心头上的肉,即使儿女像风筝一样飞得再高再远,母亲仍然握着那条风筝线,通过这条长长的,细细的线,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母爱的牵挂与思念。

通过这篇文章,我理解了母爱。想想以前自己是那么的不懂事,总是为一点小事和母亲发脾气,稍有不如意,就怪母亲没有照顾好自己,真的好惭愧。母亲是生我养我的人呢!她是多么爱我,总是把快乐奉献给我,痛苦留给自己。

世间有千种情,只有亲情最永恒,世间有万般爱,只有母爱最伟大,同学们,让我们拥抱感恩,那是对母亲爱的肯定,从现在开始。去做一些我们能力所能及的事,小到一杯茶,一盆水,一个吻,母亲都会感受得到你的温暖。当母亲感受到了你乌鸦反哺般的爱,她一定会久久的感动,她会感到对我们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在成长中拥抱感恩,在感恩中学会成长!

读《母亲的姿势》有感作文


· 读《母亲的姿势》有感 “生命属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有人是虚度年华,有人却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自己伟大的理想。而今天这篇文章就是讲了位伟大的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五个孩子的生命,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举动啊!《母亲的姿势》讲的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一家人住在一套用大木板隔成的两层高的商铺里,母亲半夜起来,发现家里着火了,根本无法从门出去了,全家两个女儿、三个儿子及两个雇工都被困在了大火里,幸好阁楼上的开花板只有一层,砸开它,就可以攀上后墙逃生。绝望之余,父亲带着两个雇工砸开了天花板,并第一个抢先翻过墙头。父亲出去后,再也没回来,他只顾呼唤邻居救火。五个孩子和母亲惊慌失措,幸好有一位雇工留了下来,母亲用双手把孩子一个个举起来,雇工在上面把孩子一个个拉上去,等四个孩子都上去了,只剩下大女儿和母亲时,火舌舔到了脚掌,大女儿哭着让妈妈离开,但母亲坚决地将大女儿拉了过来,拼尽最后一口气,将大女儿托上了天花板……,20分钟后大火扑灭了,人们进去寻找这位母亲,看到了极为悲壮的一幕:母亲跪在阁楼内的墙下,双手向上高高举起,保持着托举的姿势……这位母亲的壮举令人不得不为之动容,重要的是这是真实的故事,没有任何的艺术夸张成分,更显现出母爱的伟大。为了把孩子送出火海,母亲拼尽全力,最终自己葬身火海,死的时候还保持着托举孩子逃生的姿势。母亲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遇到灾难的时候,她毅然选择自己牺牲,给予孩子第二次生命,这种母爱精神是多么伟大啊!而现在的人却大不相同,随便找几张报纸就能看到有关自杀的新闻,什么职场压力太大,学习不好自卑啦,感情遇到问题啦等等,这些小事却能让人联想到死亡,可见现在社会上的人们对于生命看得是多么地缈小,对比起这位伟大的母亲,他们显得多么地卑微啊!让我们珍惜生命。人,一撇,一捺。一撇代表的是生命,是肉体;而一捺则代表着心灵。只有拥有伟大的心灵,才能成为一个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汉中门小学五(4)班:许韬

《继母——我最敬爱的母亲》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最敬佩的老师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上一篇:一对蝴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