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救忘录》之前就知道福州一中有位鼎鼎大名陈日亮老师(全国人大代表,一中副校长,特级教师,闽派语文教学的领军、核心人物),所有这些最多也只是停留在日亮老师的头衔和名声之上。6月份阅读陈日亮老师的《救忘录》后才从真正意义上认识了日亮老师,才发现日亮老师的名与气来自何处?才知道作为语文特级教师的他特在哪,功力在哪?深感《救忘录》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一位素喜零读碎写,笔不释卷的老人,一位救忘自己,唤起后生的老教师,一位教育界可亲可敬、值得景仰的老人的情怀。
一、今之后生,如何能追得上前辈的步武?日亮老师在《救忘录》的前言开就写道:我几乎是天天读天天忘,这样每一天就都白过了,怎能不哀叹。读到此倍感亲切,因为天天读天天忘不只是我一人,读是应该,忘是自然,无可厚非。然而,当读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于是开始着手个人的救忘录:凡有所读,多少觉得该留些记忆的,便赶紧摘到本子上,自省亦颇能践履古人所主张的眼到、心到、笔到,和所提醒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于自家心田随撒随播,问耕不问获,乐在其中矣。方知差距,方觉汗颜。实乃今之后生,如何能追得上前辈的步武?!
二、天天阅读,读出个性和风骨。《救忘录》虽然只是日亮老师的读书札记,却潜藏着一个信念:《我即语文》(日亮老师的出的第一本书),全书随处可读到日亮老师对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及至喧嚣一时的课改和当下教育的思考。日亮老师抄录沙汀说过找故事容易,找细节难时记下自己的随感:读文章也是。看出内容易,发现细节难。语文教学须在文字本细读上下功夫,本乎此在此我读到了日亮老师对语文教学注重文字细读的重视与倡导。
日亮老师在《读书》杂志里读到一篇小文章,其中两段文字当即让自己联想到语文课程改革,大有顿然之感,随手抄摘如下:多如牛毛的新理论、新见解,轻易的体系建造,除了表明社会浮躁心理外,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随及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课改实施以来,不问历史上的母语教学有哪些固有价值需要肯定,而随便抓住些例子,不做具体分析,便从整体上对旧有的一套加以抹杀,力图重新建立全新的教学系,也正反映了教育文化的幼稚不成熟,以及教育改革人士的浮躁心理。若不是日亮老师对课程改革的观察、思考,怕是不会有这些的言说。(读后感)
在抄录爱困斯坦为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而去画出一幅简化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相对论体系终于诞生了。时,日亮老师深思道:沉浸于科学抽象的世界,可以忘却人世的日常的粗俗与沉闷,这也许是可能的,而驰骋于文学的形象世界,必须更接触那粗俗与沉闷。我有时也感觉语文教学现状令人沉闷,既不能突破,又无从逃避,便愈加觉得苦闷。于是也曾想到,是否有一个本然的教与学的简易图像,可以寻求,能够描出,就像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从而联想到理科学得好的学生,语文成绩往往不怎么好,何以故?是不是智力与慧性,未必两全?日亮老师的阅读不是消遣性的阅读,不是浮光掠影的阅读,而是用眼、用手、用情、用心、用脑全身心的阅读。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一位教师应有的阅读。正是这种天天阅读,才读出日亮老师的个性和风骨。书读多的了的人,他们一举手,一投足,一张口,一落笔,处处闪现书籍赐予他们特有的气质,一如日亮老师,他花了一辈子时间当读者,读出了自己的个性和风骨。
三、静心阅读与思考,远离喧嚣。从《救忘录》的开篇到朱永通(本书编辑)的代后记,一路读下来,直觉告诉我:日亮老师是一位喜欢恬静的人。恬静的阅读,恬静的思考,恬静的享受生活。一个人太热闹,这个人就完了。日亮老师在摘抄此话时写道:太热闹的人如今多的是。在现实的圈内,他们不会完。然而在历史的大圈里,他们迟早终将成为完人。人大荣誉中,就像在强烈的太阳光下,会丧失正常的视觉,目眩脑晕,忘乎所以。我没有想到写书,就因为没有想到要被人研究,甚至是被人注意。然而结果却是免不了要被注意,还要开会来研究,这就很令人惶恐。人难免有藏拙的弱点。在《救忘录》中不时地会读到关于静心,远离喧嚣的思考。突然想到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心不静的人多半是想得多,读得少。只有先将心放平静了,才能静静地阅读,静静地思考。
《救忘录》阅读的感悟已不是草草数字所能记述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催生感悟留下痕迹。我读故我写,我读故我思,我读故我行:努力做一个明人之理、事之理、物之理的读书人,让生命多一些思想的底色,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让自己成为僵化之徒,因为读书可以砭顽治愚。
万卷读书会好友,一樽谈笑伴高人。(王立根老师语录)有好书、好友、高人相伴,以后的日子好充实,生活不乏味。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伍迪艾伦谈话录》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000字
我这段时间很闲,上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所以打游戏打得凶,读书也读得很凶。昨天半夜洗完澡,套件卫衣光着脚在厨房里读一本《伍迪艾伦谈话录》。冬天铝合金窗框的密封不好,于是这座城市里著名的风就在那狭小的缝隙中穿梭,吱吱作响。我把窗户往一起推了推,街对面的屋檐上还有残留的雪,红白相间,像还没开煎的五花肉,看起来很舒服。这本书是翔宇送我的,很沉,我不得不把它放在膝盖上,然后腿蜷曲起来搁在餐椅上,冻得瑟瑟发斗殴。
我喜欢在寒冷的环境里阅读,因为它能让我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从而肆无忌惮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字上。如果靠在床头,躺在昏暗的灯光下,十分钟后一定会恍惚睡去。这是一个很尴尬的现实,大学的时候我可以通宵看小说不睡觉,可三十虚岁往后初老的表现忽然变得特别明显。比如有时候读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会忽然神飞天外,想一些毫无相干且无意义的事情,半分钟之后又恢复正常,于是翻回到前一页重看。或者在读一段精彩段落的时候毫无征兆地睡过去。
最可怕的是在有些午后和夜里,我觉得自己像一个老年痴呆患者一样,毫无睡意但却神志不清。
这本《伍迪艾伦谈话录》每天晚上我都会读几页。伍迪艾伦是我最喜欢的美国导演之一,我看过他二十一世纪后拍的大部分电影,特别喜欢欧洲三部曲和《赛末点》。有时候我觉得这本书需要硬着头皮看下去,因为他们谈的很多电影我都没有看过,而我又懒得去恶补这些片子,何况大多数网上也没有资源,有资源也不清楚。
我一直觉得,读书就是一种简单的消遣。所以这样的阅读让我稍稍觉得有点不适。
当然这本书也有许多吸引我的地方。比如伍迪艾伦谈他寻找思路的方法;对电影剧本和电影演员的看法;对于创作的态度;对哲学的认识;以及在酒店的便笺上写段子的趣事等等。这些读起来都很有意思,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他在和采访者谈话的时候飞快的语速和跳动的眉毛。他的谈话最大的好处是简单不晦涩。作为一个风格如此突出的导演,他并没有那种欧美导演习惯性的长篇大论、深不可测或者不知所云,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和率性。当然,这可能也是这本书比较畅销的原因,现在的人们都喜欢接地气的东西,哪怕是看上去高深莫测的文化访谈录。
所以伍迪艾伦本身就是一个类型化的存在。包括电影的风格、说话的风格等等,喜欢他的人读了会更喜欢,路人读了没准会转粉,至于不喜欢的人读了我就不知道了。
等等。真的会有人不喜欢人畜无害的伍迪艾伦么?
我上班有大把空闲时间。于是这段时间我读完了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
我以前大概是没有读过茨威格的。又或许是高中时候读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总之完全没有印象。《昨日的世界》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很艰辛,毕竟逐一了解哪怕是简单知晓他所推崇的那些不为人熟知的德语系作家,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但读进去之后,我就入迷了。在我的阅读经历中,我认为茨威格是一个非常正统的创作者,不像毛姆或者菲茨杰拉德m.i1766.com那样取巧。我从未见过一个作家能够如此态度诚恳地把文字上的拘谨同感情上的热忱结合得天衣无缝。那种文字里沉蕴内敛的贵族气实在是令人陶醉。他不仅对罗曼罗兰、霍夫曼斯塔尔这些等他欣赏的作家丝毫不吝使用最华丽的言辞赞美,而对那些持保留意见的作家,他也抱着极其宽容的态度予以肯定。
我特别讨厌现在所有的畅销书作家,写小说的,写散文的、写评论的,都在文字上急不可耐地表现出一种掩藏不住的功利心,用争吵、魔幻、夸张写法和敏感题材来迎合这个时代的浮躁。而他的文字干净、洗练、谦逊、自省,有的时候甚至让人觉得跳上了《午夜巴黎》里的马车,迷失在维也纳的古朴的街道上和彬彬有礼的剧院里。然而,这种代入却又丝毫不让人感到喧嚣。他沉静而四平八稳地讲述,把一个作家视野下的世界如同羊皮纸卷轴一样缓缓展开。在其中,即使是最残酷的战争,也能让我们沉下心来慢慢阅读。不得不说,《昨日的世界》字里行间都能够看出茨威格对于文学和戏剧的如痴热爱,这种热爱是纯乎自然的,是不可逆转的,是深入骨髓的。茨威格确实是一个可以用文字影响读者的人,是世界文学史上秀丽的一道峰峦。而至于是不是能间接影响世界或者政治,抱歉,我对这个没有兴趣。
前段时间我包里还一直装着一本《民国太太的厨房》。去年夏天在北京买的,春节假期结束之前我就读完了。挺有意思的一本书。我有个糟糕的好习惯,就是特别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读那些写美食或者狩猎、宴饮、名人轶事之类的文章,而这本书我是连着梁实秋的《雅舍谈吃》一起看的,大多数时候都是一手执书,一手捏食物,翻开食欲大振,合上怅然若失。
春节期间我又重新读了一遍《雪国》。确定了它并不是很对我的口味,不过它的第一句是我读过的最精彩的小说开头,没有之一。
“穿过界县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作者:路牵机
前几天,我拜读了德国作家艾克曼的经典作品《歌德谈话录》。这部书记载了歌德晚年的言行思想,将歌德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在德国文坛上,歌德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他的著名作品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歌德是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领先人物,在《歌德谈话录》中不难看出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古往今来,德国人都喜欢经典主义作品,而法国人则喜欢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如维克多雨果,罗曼罗兰,英国喜欢实用主义文学,即贴近生活,贴近自然。不同的文学作品也决定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除了英法德之外,欧洲还有其他民族文化,如北欧,有卜易生,安徒生等作家,东欧主要以波兰和俄罗斯文学为主,更重要的是,欧洲诞生了著名的诺贝尔奖,成为全世界学者,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奖项。
歌德以其幽默的话语,一语道破当时的社会,歌德不仅是作家,还是一位诗人,并多次指导本书作者艾克曼的诗歌创作,全书包括歌德对德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的透彻分析,句句话语令人终生受用,其蕴含的深刻思想,不是我一朝一夕能了解知晓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思想和言语指引人的进步!
相信《《救忘录》读后感2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忏悔录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