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忏悔录读后感2000字

忏悔录读后感2000字

《沉思录》读后感2000字。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你有没有写过有关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沉思录》读后感2000字”,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由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这本来自于古罗马的玛克思奥勒留所创名著《沉思录》。对于本书的作者玛克思奥勒留,我并非做过详细的查阅,只大概知道此人曾是古罗马的一代帝王,而对于这样一个有如此历史重迹的人物,或许,他的人生也比较不一般了,这一点从他所著中也足以看出。
就我而言,我感觉这本书很有吸引力,原因在于书的内容就似一个个随笔的组合,并且是思维性极强的随笔,很精练,许多事实能一语中的地表述出来,而非有意过多地采用少见的词语来彰显作者自我拥有多少知识。另外,更重要的是,书的内容很励志,阅读起来会让人觉得很受用,其次,有的段落或句子也蕴含了类似于鲁迅笔下的阿Q之精神,。我甚至觉得,它不仅是一本书而已,更是一个有生命的导师,因为,它可以正确地开启每一个翻开它的读者的思绪,从而将其引向一个理性的思考中去,使之得到一个更高层次的上升。
在此之前,我了解到古罗马的历史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处于战火中的,而玛克思奥勒留却能在如此不安稳的年代安稳地沉淀出这样一本为后人所热衷于的书籍,这确也实属不易,同时,从中我也明白到,他不仅是经历着当时环境里的一切,并也给自己留出了足够用于思考的时间,从而留下了这本对于现实境遇以及对于自身的顿悟,而这样的顿悟也必将仍然能在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今天成为人们处世的有效良方。当然,序言部分在对玛克思奥勒留的哲学思想介绍时提到:他的这部著作不是准备藏诸名山传之后人的,甚至根本没有预备供人阅览。他这样的举动确实让我感到很费解,我想,或许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他对现实的一种处世状态有关吧;再或者,用现代的说法,这只是他个人的日记罢了。
读了玛克思奥勒留的《沉思录》以后,在我的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是他本人拥有着非常强大的内心,以及他一贯持有的自律性,再以及并非无理的特立独行,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切都由他所出生继而存活的良好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或许,玛克思奥勒留有足够充分的天资,再加上他曾被皇帝收为义子,才为后来他不平凡的生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然而,相比玛克思奥勒留,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孩子都生长在良好的环境里,每天面对着父亲、母亲、叔叔、阿姨,还有那孜孜不倦的良师,却不想,在如此能充分享受教育的氛围下,竟也出现了一些无理的特立独行现象,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还是这些无理的现象所暴露出的就是施教者本身?
说到教育,就会让人很轻易联想到东西方的教育。许多人总喜欢拿东西方的教育作对比,既而从中挑一大堆所谓的教育缺陷。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我很乐意偶尔出现这样一些争议,因为,这将促使我们的教育机制得以修正并提高,使我们身后更多的来者能接受到更加严谨更加有效的教育。但可怕的是一人不懂谦虚。假设某个人因为发现教育上的某个不足之处从而将其无限放大,并最终否定全盘,而不再去接受普遍教育,接着以自我的方式来对下一代言传身教,那么,对于这样的人,我只能说,他确实有勇气也很有创意,不过,我衷心的希望他的孩子在天资上异于常人,否则,这必将成为这可怜的孩子一生的噩梦!
从《沉思录》中不难看出玛克思奥勒留是一个善于自我督导、宽恕自我以及别人、极为理性的这样一个人,如此理性的一个人,在他的灵魂深处和精神深处,至少比与他年纪相仿的人多活了近一倍,即使在他离世时仅仅59岁。
我很困惑该如何解读理性,是不是储备的知识越多,取得的学历越高,就表示这个人是理性的呢?这样的认为又是否理性呢?我们都知道理,从小也都接受者父母长辈们对我们所灌输的道理,虽然这是一件益事,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因为当今社会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宠爱与袒护在所难免,这也势必造成小皇帝、小公主们的诞生。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这无可厚非,但哪一个孩子不是从受伤中走过来的呢?请容我姑且说一句,世上绝对没有任何人在童年时没有受过任何伤害,如果真有,那么相信这辈子他永远都只是长不大的孩子。而对于理性,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同时,谁都并非能够一朝一夕就轻易做到这个标准,这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不断总结所遇到的一切事物,做得不够细致都不行,正所谓细节决定品质。
我之所以认为玛克思奥勒留善于自我督导是在于他在书中所用的语言方式。在写一段篇幅、一个语句时,他多次以你开头,表面看,这是在对读者的一种说服,当然,确也如此,但除此之外,这更是他对自己自律性的一种强调,因为,他是一个极力追求理性的完美主义者,所以,这也是他为了能够加深对自己一种鞭策分量的方式。所以,或许他也不只一次地阅览过自己的这部著作吧。
现在,当我每每再一次翻阅起这本《沉思录》的时候,我不仅感受到得是书的厚重,更感受到了书中意义的厚重,当我每一次用心去读时,我都会发现自己每一次都会又得到新的收获,就像此刻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救忘录》读后感2000字


《救忘录》读后感2000字
读《救忘录》之前就知道福州一中有位鼎鼎大名陈日亮老师(全国人大代表,一中副校长,特级教师,闽派语文教学的领军、核心人物),所有这些最多也只是停留在日亮老师的头衔和名声之上。6月份阅读陈日亮老师的《救忘录》后才从真正意义上认识了日亮老师,才发现日亮老师的名与气来自何处?才知道作为语文特级教师的他特在哪,功力在哪?深感《救忘录》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一位素喜零读碎写,笔不释卷的老人,一位救忘自己,唤起后生的老教师,一位教育界可亲可敬、值得景仰的老人的情怀。
一、今之后生,如何能追得上前辈的步武?日亮老师在《救忘录》的前言开就写道:我几乎是天天读天天忘,这样每一天就都白过了,怎能不哀叹。读到此倍感亲切,因为天天读天天忘不只是我一人,读是应该,忘是自然,无可厚非。然而,当读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于是开始着手个人的救忘录:凡有所读,多少觉得该留些记忆的,便赶紧摘到本子上,自省亦颇能践履古人所主张的眼到、心到、笔到,和所提醒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于自家心田随撒随播,问耕不问获,乐在其中矣。方知差距,方觉汗颜。实乃今之后生,如何能追得上前辈的步武?!
二、天天阅读,读出个性和风骨。《救忘录》虽然只是日亮老师的读书札记,却潜藏着一个信念:《我即语文》(日亮老师的出的第一本书),全书随处可读到日亮老师对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及至喧嚣一时的课改和当下教育的思考。日亮老师抄录沙汀说过找故事容易,找细节难时记下自己的随感:读文章也是。看出内容易,发现细节难。语文教学须在文字本细读上下功夫,本乎此在此我读到了日亮老师对语文教学注重文字细读的重视与倡导。
日亮老师在《读书》杂志里读到一篇小文章,其中两段文字当即让自己联想到语文课程改革,大有顿然之感,随手抄摘如下:多如牛毛的新理论、新见解,轻易的体系建造,除了表明社会浮躁心理外,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随及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课改实施以来,不问历史上的母语教学有哪些固有价值需要肯定,而随便抓住些例子,不做具体分析,便从整体上对旧有的一套加以抹杀,力图重新建立全新的教学系,也正反映了教育文化的幼稚不成熟,以及教育改革人士的浮躁心理。若不是日亮老师对课程改革的观察、思考,怕是不会有这些的言说。(读后感)
在抄录爱困斯坦为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而去画出一幅简化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相对论体系终于诞生了。时,日亮老师深思道:沉浸于科学抽象的世界,可以忘却人世的日常的粗俗与沉闷,这也许是可能的,而驰骋于文学的形象世界,必须更接触那粗俗与沉闷。我有时也感觉语文教学现状令人沉闷,既不能突破,又无从逃避,便愈加觉得苦闷。于是也曾想到,是否有一个本然的教与学的简易图像,可以寻求,能够描出,就像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从而联想到理科学得好的学生,语文成绩往往不怎么好,何以故?是不是智力与慧性,未必两全?日亮老师的阅读不是消遣性的阅读,不是浮光掠影的阅读,而是用眼、用手、用情、用心、用脑全身心的阅读。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一位教师应有的阅读。正是这种天天阅读,才读出日亮老师的个性和风骨。书读多的了的人,他们一举手,一投足,一张口,一落笔,处处闪现书籍赐予他们特有的气质,一如日亮老师,他花了一辈子时间当读者,读出了自己的个性和风骨。
三、静心阅读与思考,远离喧嚣。从《救忘录》的开篇到朱永通(本书编辑)的代后记,一路读下来,直觉告诉我:日亮老师是一位喜欢恬静的人。恬静的阅读,恬静的思考,恬静的享受生活。一个人太热闹,这个人就完了。日亮老师在摘抄此话时写道:太热闹的人如今多的是。在现实的圈内,他们不会完。然而在历史的大圈里,他们迟早终将成为完人。人大荣誉中,就像在强烈的太阳光下,会丧失正常的视觉,目眩脑晕,忘乎所以。我没有想到写书,就因为没有想到要被人研究,甚至是被人注意。然而结果却是免不了要被注意,还要开会来研究,这就很令人惶恐。人难免有藏拙的弱点。在《救忘录》中不时地会读到关于静心,远离喧嚣的思考。突然想到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心不静的人多半是想得多,读得少。只有先将心放平静了,才能静静地阅读,静静地思考。
《救忘录》阅读的感悟已不是草草数字所能记述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催生感悟留下痕迹。我读故我写,我读故我思,我读故我行:努力做一个明人之理、事之理、物之理的读书人,让生命多一些思想的底色,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让自己成为僵化之徒,因为读书可以砭顽治愚。
万卷读书会好友,一樽谈笑伴高人。(王立根老师语录)有好书、好友、高人相伴,以后的日子好充实,生活不乏味。

《沉思录》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远离纯净,开始漫步在红尘的烟火里。在茫茫世海里追逐,寻找所谓的归宿,其实人又何曾有真正的故乡,都只是暂将身寄,看几场春日芳菲,等几度新月变圆。停留是刹那,转身即天涯。

来源: 白落梅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

忙完考试,莫名感觉许久没有读书了,就是泡图书馆也是为了找个做题的氛围,不由得去翻翻书架。

《沉思录》买了许久,也曾翻了许久,而后许久没有再碰过。只是那些深刻到可以引发多角度思考的句子带来了不少的影响。

七情六欲,人动物之本能,佛家之戒,通常解之为,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色、声、香、味、触、法。

《三字经》开篇即讲:人之初,性本善。此为人之始。《论语》有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为人之终。合之则为善始善终。此词多用于育人,处事。

只是始终之间所贯穿的一切则是赤裸而亲历的人生之旅。七情六欲是谁也越不过去的劫,会有不同的人和事,用事实让你体会。此后又会有不同的人和事让体会过度到冷漠或淡然,而最终又回归于初始的善念。

记得一句话讲说,成长是将哭闹调成一个静音的过程,而成熟是想哭的时候还能笑着面对的状态。或许都对,又或许都不对吧。

去年看《摆渡人》,是由一个从笑到静到泪的过程,貌似也渐能读懂大话西游的那句末尾:那个人的背影好怪哦,是啊,我也看到了,好像一条狗。

《美的沉思》读后感4000字


可以说我是一个对艺术毫无造诣的人,对艺术的欣赏也只是停留在很浅显的层面,在上一个春节,我去到了最著名的故宫博物院,顺着人流排着长队,走进天安门,目之所至,红墙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从前只在书本里影视画面里见过的紫禁城便真实的切入眼帘,榫卯严丝缝合筑成的建筑,细细观赏其屋檐下翠蓝的和玺彩画,门窗上三交六椀的菱花格纹,屋顶上的浑金蟠龙藻井,无一不是美,我对美的庄严敬重之情也油然而生。

我惊叹于古人对建筑的设计,也敬佩古代工匠的精雕细刻,是他们创造了美,我欣赏这美,但却很少去思考,这种美是怎么形成的?那时候的人何以会想象出这种美才能把它创作出来?而又是为什么几百年之后的我们会欣赏这美?

这些我不曾思考的问题,在读了蒋勋《美的沉思》后,我才顿觉,其实这世界上并不缺少美,也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的是对美的思考,正如之前有的人自我调侃,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读过书的人赞叹美丽的景色,大概是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不读书的人则只会卧槽,好美啊,也太美了吧,而我对于艺术的鉴赏就如后者,觉得美,却说不个所以然来,蒋勋老师大概也明白多数人在对美的欣赏上有这种困顿,才会写出这样的一本书罢,从洪荒之初万物初生,从岩石与泥土,从美的最初形态讲起,最初的美,或许只是用石块砸伤一只野兽,用双手掬起一捧水,那无意间的一个行为使原始的人开始琢磨起物质的特性,并利用这种特性来创造工具,最初只是生存所需,美就此生根,渐渐的,人对工具产生了情感,人类向新的物质过渡时,不再具有实际作用的工具便被供奉起来,作为一种纪念,一种情感的寄托,这便是的美的发芽。

《美的沉思》一书将洪流的往前推移、地理自然政治环境的特性和变化、人的五感意识及对事物认知的成熟糅合起来,从岩石泥土推演美的发展,实在是太过高明,我能想象到几千年的古人从游荡游牧的生活里安定下来,在水源充足的土地上定居,建房子,造锅台,四季更替,他们春种秋收,生老病死,他们喜怒哀乐,稳定规律的生活使他们有闲暇可以体察万物,美便有更大的空间,或许他们欣赏云的飘逸洒脱,欣赏河流的蜿蜒连绵,于是捕捉下来印成陶器的纹饰,美的形成便有了更多的参照,他们对大自然有崇拜敬畏之心,所以才有了那些神秘怖厉的图案,他们卜辞尚鬼,所以才有了巫文化,有了祭祀,族群的扩大到王权的集中,青铜鼎便是作为祭祀的器物和王权的象征,在中国的文物史上画下浓重的一笔。商鼎浪漫,正如《商颂》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些厚重华丽的饕餮纹饰,彰显着巫文化的迷狂暴烈,而周鼎古典,摒弃了那些繁缛的纹饰,端庄素朴,给人均衡安定的理性之感,从巫的美,到理性的文明,从精神的激情,到知性的平衡,从这两种风格里,我们大概也能看到一个王朝到下一个王朝的文明发展的轨迹,看鼎不是鼎,看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看鼎又是鼎,那匠心技艺深深的令人折服。

而我们对艺术的欣赏,若是不能代入当时的人文政治环境来看,便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欣赏,不能透过艺术品去深究其背后的美学意义,我们于这美便是牛嚼牡丹。随着历史的推移,周王权的崩溃之后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们从周的保守规矩中解放出来,工艺上的巧思妙构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人从最开始的生活所需到将情感注入到器物里,又走到了将实用性从情感里剥离出来的这一步,正如鼎加上了盖,鼎丧失了其作为国之重器价值,其实用性的增强。而在艺术图案纹饰这一方面,这个时期扬弃了兽的图腾,人像逐渐成为新的纹饰。这正是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生活的尊严、脱离了对自然的神秘的恐惧,完成了西周以来便努力建立的理性的人文精神。但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又与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的人像艺术不一样,这正是艺术是基于一个民族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共同缩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记忆和情感,而在这种记忆和情感上衍生出来的造型和艺术,便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符号。

要论在中华大地上绵延上千年的文化符号,文字必是其一,那从甲骨文象形字演变而来的符号,到了汉代,篆意脱尽,有了波磔,自此两千年来,隶书以及由隶书演变而来的其他书法便在中国书法史上占了极为重要的一角;建筑也必是其一,从最原始的岩穴山洞到汉代的重檐反宇,从平铺的草盖到飞张的歇山顶,这种建筑上独特的审美意愿与古罗马古希腊的全然不同,这正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民族情感。人从岩石和泥土中找到其物质特性并加以利用,或许只是一个偶然,但经历过商周,经历过春秋战国,中华九州统一、打散、糅合,到了汉代,民族统一,经学体系问世,便已经不能再用偶然来解释造型的创造了。汉镜造型的天圆地方彰显着儒家的人间秩序和道家的天命宇宙,汉镜内缘的铭文蕴含着汉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这个时代的人,已经学会了用观念来指导器物的造型,而汉代的艺术的重心也倾向于庶民生活,那些出土的汉代犬、羊、陶屋、陶井、陶水田造型,朴实又有些可爱,从这些造型里我们可以看到汉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秩序的肯定。或许,也正是因为汉代不以生活中的特殊来做歌咏的对象,而是以广大普遍的庶民作为文明的主人,汉代的文明才能延续至今吧。

若说起汉代,人们的印象无非是儒家秩序,端庄朴厚之类,但说起魏晋,一定要加上风流二字才行,魏晋的风流正如那宽衣博带般的飘恣纵意,与汉代的中规中矩格格不入,让人不禁好奇魏晋怎么就突然风流了起来。我之前对魏晋风流的认知一直都是停留在魏晋人轻裘缓带,不鞋而屐以及魏晋名士简约云澹,超然绝俗的浅显层面上,如今读《美的沉思》,才认识到魏晋的风流不是轻薄的佯狂,而是从生命底层呼叫出的痛贯心肝的哀嚎,在那个政治动荡、连年战乱、道德虚伪的人世唱出不屑、激愤的高亢之音,魏晋的名士怀抱着对人世的大虚无大创痛,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了可以相信、倚恃的价值,且由于政治王权的崩塌,艺术的各种媒体声音、色彩、线条、文字,都从意义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有如王羲之的《丧乱帖》、《频有哀祸贴》,一反汉隶的水平工整波磔,若铁画银钩,洒脱灵逸,却又隐隐有悲怆之感。也许是愤怒,也许是恣意,或许又是什么别的情绪,魏晋名士衣袂飘飘笔走龙蛇间,书法的线条得到了大开发,也为中国的绘画打好了基础。

大概是由于战乱,人们的内心祈求一个安定所在,也大概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使许多外来的部族踏入中原大地,佛教在中国兴起。从此,新的观念,新的美术风格,也附庸在宗教的后面发展了起来,佛像、雕塑、壁画成为一时的艺术主流。艺术是相互影响的应当没错,魏晋时期书法线条的高度自由,也给了雕塑和壁画逸动线条的想象,石材的坚硬和沉重被淡化,那一座座面带微笑线条柔和的佛像石雕是那个时代的人内心深处的柔和安宁之所,在那几百年历史的黑河里,人们于黑暗渣秽中升起了澄明如泪的对生命的发愿,对苦难中生灵的安慰与鼓舞。北魏的佛教壁画是一种犷悍悲烈与静定之美的矛盾组合,社会动荡的悲苦,外来文化的侵袭,使人不再只是放在人的世界里讨论,割肉救鸽投身饲虎,这些壁画所哀鸣的人生,不再只是儒家人情之常的人生,而是与虎、鹰等动物并列的众生。而这种静定之美到了西魏又流动起来,怀抱月琴、箜篌的伎乐天,游荡飞翔于石窟壁上,这种变化,正是中国对外来美术吸收、融合,消化,创新的结果。

到了唐朝,中国在外来文化上融合吸收的结果已十分成熟,敦煌的彩塑,脱离了早期佛教宗教性的影响,往世俗化过渡,若说北朝时期的菩萨佛祖是从上往下俯瞰般的普渡众生,到了唐朝,佛祖菩萨则变得圆融无碍,伫立于芸芸众生之中,菩萨的表情或沉思默想或内省或喜悦,这或许就是大唐人的风貌吧。三百多年来南北分裂的文明,在大唐得以合流,北方的辽阔粗犷、狂放激情,南方的纤细精致、缛丽情思,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大唐世界。诗歌、书法、舞蹈、绘画的耳目一新,唐三彩的色彩迸放,都无一不彰显着政治社会环境的安定宽容。

若把艺术的节点卡在唐朝,再倒回去看历史里的艺术创造者,没有人知道青铜器的铸造者是谁,也没人知道陶瓷、雕塑、壁画的创作者姓甚名谁,若非要说出一个名字,我们只能说是工匠,只魏晋的风流名士,还算是有名有姓,却也只是文人艺术的惊鸿一瞥,即便是如此,那也只是与门阀世族的结合。再就是到唐朝,文人艺术苏醒,此后的中国文明,便与文人脱不开身了,最强烈的表现大概就是诗歌、书法与绘画。唐朝以前,绘画的主题从最早的神秘图腾符号到庶民生活,再到宗教风格,唐朝时人物画则成为主流,但由唐入宋,中国的绘画主题从人物画过渡到山水画,此后一千年来,山水画便如一棵青松,稳稳的屹立在中国绘画的这座大山上,这神奇的转折,蒋勋老师用阎立本做奉御画家时的辱莫大焉给予解释,正是艺术工作者的自我意识觉醒所致,我想也应当与门阀世族的落没、科举制度的兴起、庶族地位的提高也有莫大的关系。唐以后的绘画,看起来倒像是被当作一门艺术在经营,写实的、形象模拟的绘画渐渐转变为抽象的、观念的绘画,色彩从唐的缛丽鲜艳到黑白水墨,强调返璞归真,讲究笔墨与诗意,甚至升高成一门哲学,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若不是从个绘画史有古至今看下来,又怎能理解唐以后色即是空的绘画哲学高度,或许只是鲁莽的叹一句那个时代颜料这门生意没人做了吧。

由宋到清,中国处于一个人文艺术高度发达的时期,山水画的笔墨处理方法、与书法及意境和谐处理,构图的留白、画轴的形式等等,日趋向着成熟发达的方向行进,受新兴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城市风俗画也应运而生,除此之外,也出现了新的艺术形式,元曲戏剧画本小说,全书读到此处,也自然明白艺术的产生具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艺术的美是情感的共鸣,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历史会淘汰掉那些没有纪念价值的实物,但美即使消亡,也永久的烙印在民族的血液里,当你走进美,即使你对这美不太明白,血液的烙印也会告诉你,这是美,毫无疑问。若是我们能懂得思考这种美,去探寻这美的究竟,这美便会一直延续更新下去,哪怕千千万万年之后,沧海变桑田,这美仍有迹可循,哪怕是超现代文明的疯狂颠覆,我们仍能顺着历史的长河向上逆流而去,去会一会当初那个在河边用双手掬起一捧水的人。因为懂得思考这美,当我现在用键盘敲下这每一个字时,对这每一个字都有深深的感概,我敲下的不是字,是文明,是美,瞬间觉得这每一个字都敲出了一字千金的感觉,当然,五千年历史里萃取出来的汉字结构和字意本就是瑰宝,我现在大概知道为什么前阵子网传《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要将一骑(ji)红尘妃子笑的ji要改成qi时,我那愤怒是从何而来了。

《伍迪艾伦谈话录》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000字


《伍迪艾伦谈话录》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2000字

我这段时间很闲,上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所以打游戏打得凶,读书也读得很凶。昨天半夜洗完澡,套件卫衣光着脚在厨房里读一本《伍迪艾伦谈话录》。冬天铝合金窗框的密封不好,于是这座城市里著名的风就在那狭小的缝隙中穿梭,吱吱作响。我把窗户往一起推了推,街对面的屋檐上还有残留的雪,红白相间,像还没开煎的五花肉,看起来很舒服。这本书是翔宇送我的,很沉,我不得不把它放在膝盖上,然后腿蜷曲起来搁在餐椅上,冻得瑟瑟发斗殴。

我喜欢在寒冷的环境里阅读,因为它能让我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从而肆无忌惮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字上。如果靠在床头,躺在昏暗的灯光下,十分钟后一定会恍惚睡去。这是一个很尴尬的现实,大学的时候我可以通宵看小说不睡觉,可三十虚岁往后初老的表现忽然变得特别明显。比如有时候读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会忽然神飞天外,想一些毫无相干且无意义的事情,半分钟之后又恢复正常,于是翻回到前一页重看。或者在读一段精彩段落的时候毫无征兆地睡过去。

最可怕的是在有些午后和夜里,我觉得自己像一个老年痴呆患者一样,毫无睡意但却神志不清。

这本《伍迪艾伦谈话录》每天晚上我都会读几页。伍迪艾伦是我最喜欢的美国导演之一,我看过他二十一世纪后拍的大部分电影,特别喜欢欧洲三部曲和《赛末点》。有时候我觉得这本书需要硬着头皮看下去,因为他们谈的很多电影我都没有看过,而我又懒得去恶补这些片子,何况大多数网上也没有资源,有资源也不清楚。

我一直觉得,读书就是一种简单的消遣。所以这样的阅读让我稍稍觉得有点不适。

当然这本书也有许多吸引我的地方。比如伍迪艾伦谈他寻找思路的方法;对电影剧本和电影演员的看法;对于创作的态度;对哲学的认识;以及在酒店的便笺上写段子的趣事等等。这些读起来都很有意思,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他在和采访者谈话的时候飞快的语速和跳动的眉毛。他的谈话最大的好处是简单不晦涩。作为一个风格如此突出的导演,他并没有那种欧美导演习惯性的长篇大论、深不可测或者不知所云,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和率性。当然,这可能也是这本书比较畅销的原因,现在的人们都喜欢接地气的东西,哪怕是看上去高深莫测的文化访谈录。

所以伍迪艾伦本身就是一个类型化的存在。包括电影的风格、说话的风格等等,喜欢他的人读了会更喜欢,路人读了没准会转粉,至于不喜欢的人读了我就不知道了。

等等。真的会有人不喜欢人畜无害的伍迪艾伦么?

我上班有大把空闲时间。于是这段时间我读完了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

我以前大概是没有读过茨威格的。又或许是高中时候读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总之完全没有印象。《昨日的世界》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很艰辛,毕竟逐一了解哪怕是简单知晓他所推崇的那些不为人熟知的德语系作家,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但读进去之后,我就入迷了。在我的阅读经历中,我认为茨威格是一个非常正统的创作者,不像毛姆或者菲茨杰拉德m.i1766.com那样取巧。我从未见过一个作家能够如此态度诚恳地把文字上的拘谨同感情上的热忱结合得天衣无缝。那种文字里沉蕴内敛的贵族气实在是令人陶醉。他不仅对罗曼罗兰、霍夫曼斯塔尔这些等他欣赏的作家丝毫不吝使用最华丽的言辞赞美,而对那些持保留意见的作家,他也抱着极其宽容的态度予以肯定。

我特别讨厌现在所有的畅销书作家,写小说的,写散文的、写评论的,都在文字上急不可耐地表现出一种掩藏不住的功利心,用争吵、魔幻、夸张写法和敏感题材来迎合这个时代的浮躁。而他的文字干净、洗练、谦逊、自省,有的时候甚至让人觉得跳上了《午夜巴黎》里的马车,迷失在维也纳的古朴的街道上和彬彬有礼的剧院里。然而,这种代入却又丝毫不让人感到喧嚣。他沉静而四平八稳地讲述,把一个作家视野下的世界如同羊皮纸卷轴一样缓缓展开。在其中,即使是最残酷的战争,也能让我们沉下心来慢慢阅读。不得不说,《昨日的世界》字里行间都能够看出茨威格对于文学和戏剧的如痴热爱,这种热爱是纯乎自然的,是不可逆转的,是深入骨髓的。茨威格确实是一个可以用文字影响读者的人,是世界文学史上秀丽的一道峰峦。而至于是不是能间接影响世界或者政治,抱歉,我对这个没有兴趣。

前段时间我包里还一直装着一本《民国太太的厨房》。去年夏天在北京买的,春节假期结束之前我就读完了。挺有意思的一本书。我有个糟糕的好习惯,就是特别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读那些写美食或者狩猎、宴饮、名人轶事之类的文章,而这本书我是连着梁实秋的《雅舍谈吃》一起看的,大多数时候都是一手执书,一手捏食物,翻开食欲大振,合上怅然若失。

春节期间我又重新读了一遍《雪国》。确定了它并不是很对我的口味,不过它的第一句是我读过的最精彩的小说开头,没有之一。

“穿过界县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作者:路牵机

喜欢《《沉思录》读后感2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忏悔录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