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无人生还》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无人生还》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无人生还》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昨晚读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只读了一遍,现在还在晕晕的状态。

对于胆小的我来说,侦探推理的小说、惊悚小说一直不是我的菜。会读它也是因为前阵子沉迷《明星大侦探》无法自拔,然后在昨晚刷kindle商店的时候,发现这本书的情节很像明侦里面某一集的内容,估计那集的编剧就是参考的这本书,突然感兴趣就下载了看一下。

吐槽:

书很短,一口气就能读完。前面很大篇幅写了各个人物的出场。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地方身份地位职业牛马不相及,然而他们又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或直接或间接剥夺了他人的生命而法律没有办法制裁他们。看这部分的时候很崩溃,有10个人物,他们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各自的背景,各自的故事。而在介绍他们的时候,几乎是一口气像写说明书一样列出来。所以等他们集体登岛之后,我还是没搞清楚谁是谁。说实话,我到读完书也没有搞清楚全部人,只是能把几个人对上号了(绝对是因为人越死越少)。

登岛之前是人物介绍,登岛之后就是凶杀开始,故事发展也非常快,没几下人就死的差不多了。感觉就是叙述,并没有在细节上面做一些装饰,让读者参与进推理之中。一般读这种推理小说,最让人兴奋的应该是根据小说中出现的情节、线索、细节等能让读者进行推理,自己YY凶手是谁。而这本书凶杀发展太快了,且凶杀与凶杀之间,没有过多描述。(也许是我在读的时候没有动脑子吧,所以才觉得这本书不精彩。)我觉得最后虽然作者以凶手的口吻解开谜题,但是解得挺突兀的。不可否认这个凶手的设的杀人局非常高超,但是之前书里对这个谜底的指向线索太少了。没有在读解谜这部分的时候给人发出“原来那时候怎么怎么样是为了这样这样”“难怪那时候怎么怎么样”类似感叹的机会。总之一句话,细节不够多,看得不够爽。

看法:

十个人,都是由于法律有灰色地带所以免受制裁,除了法官。但是法官也由自己非常主观的道德只配杀了其他9个人再自杀。(我觉得记名字没啥意义哈,所以这里就用他们的特点指代这些角色。)

第一个死的人是有钱的公子哥,出场就说他喜欢拉风地开车驰骋。他背负的人命也是由于开车肇事致使两个小孩死亡。他没有任何悔过意识。而他的死亡是氰化物中毒,讽刺的是其他人刚开始猜测他是悔过自杀。交通事故的肇事者,究竟用不用偿命?有悔过的用不用偿命?无悔过的用不用偿命?

第二个死亡的人是管家太太,药物致死。从管家太太对公子哥死亡这件事的反应看出,她不是彻头彻尾的坏人,做了亏心事之后,一直不能安稳度日。她应该不是那个为了遗赠而谋划杀害主人的人。协助谋杀,有可能是非自愿协助,且一直活在后悔之中,悔过态度好的人,即使杀人了,能不能赢得一次死缓变无期的减刑?

第三个死者,将军。将军的罪状是公报私仇,故意将妻子的情人送上前线致死。但是,即使那个人不是妻子的情人,也会是另一个人上前线。文中也说出情人阵亡之后,妻子不久也病故。他也可以远离战友,过着孤苦的日子。死亡对他来说倒是解脱。当人小三罪不至死,公报私仇确实有罪,也不由法官私人制裁。

第四个士兵,管家。管家可以说是杀主夺财的主谋了。

第五个死者,老贵女。她坚持自己的道德标准,赶走未婚先孕的侍女,使她逼想不开投河自尽了。在她的世界里,她做的都是对的,因此她毫无悔意。我个人认为老贵女没啥错。就像学生受不了老师几句批评跳楼自杀了,难道老师就是杀人犯?

第六个“死者”,法官大人。正确来说是第十个死者。“公正地”制裁了9个人之后,也知道这本质上就是凶杀,于是也顺便“制裁”了自己。对绝对公正的偏执送他走上这条路。

第七个死者,医生,溺亡。医生犯的罪是医疗事故,由于自己的疏忽(饮酒)而使病人死亡。有罪,但不是蓄意谋杀。法官大人要是在中国,估计管不过来了,莆田系医生一大串,假疫苗商人一堆,这杀人局不好设。

第八个死者,刑警,砸死。刑警的罪状是作伪证,而且从中获益(晋升)。

第九个死者,混混,枪杀。混混就是靠不正当的勾当赚钱。有的人就是舔着血过日子,但他们只是聘请他的人的工具。要追溯到为什么会有人去做这种刀尖上的工作,这说起来要背锅的人就太多太多了。

第十个死者,幼师,自尽。哪怕幼师的内心再坚强一点,心理素质再强一点,她也不会上吊自尽。她的罪状是引导小孩涉险导致小孩溺亡。而犯罪动机是为了爱人能继承遗产。她只是个傻姑娘,不能说她本性很坏,虽然我也承认她并不善良、没有爱心。她是个心智并不是很坚定成熟的人。为了爱情冲昏了头脑,也因为自己做的事情后悔终生,虽然她一直说服自己是没有罪的,但从她最后自尽的举动看,她一直也没有说服自己。可恶的人还有一个,她的前“爱人”,无论是否有心,他对幼师的犯罪行为确实有引导作用。如果他完全没有那种想法,幼师是根本不会意识到小孩死了她的“爱人”能继承巨大的财产。最后他还假惺惺地感叹说什么“她永远不会意识到他有多么爱那个小孩”。(当了贱人还要立牌坊)

论罪人光明正大逃避了法律制裁,我们应该自己制裁他们吗?恩,我觉得完善法律就好了。除了上帝和法律,没有谁能制裁谁。

后记:

昨晚看完书,关灯之后。我的怕鬼病犯了,看到墙上的挂书包的地方,就觉得是鬼,害怕得把头藏进被子里。明明知道是书包,还是害怕。这种病有得治吗?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无人生还》读后感500字


《无人生还》读后感500字:

文:堵润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久负盛名。去年在南京先锋买了一本,迟迟没有开读。可以说《无人生还》是一本情节流畅无瑕疵的作品,然而却不像东野圭吾的作品,有吸引人一气呵成读完的魔力。

一个人走在夏天的校园里,觉得福尔摩斯应该是一个很无聊的人。一个人留意行人,看树木花草,听蝉鸣车马,那么至少证明,他没有听音乐,脑子也没有一个胡思乱想的小剧场。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他出于职业习惯,把观察当做第一要务,那么他可能满脑子都是泥巴,毒药和凶杀案吧。

昨天和G在食堂等面,G把小票折纸。他说看见了食堂阿姨前一次在折千纸鹤。我一度很讶异——我常觉得G比我迟钝得多,走在路上不见泰山也是他。他跑去拿面的时候给了千纸鹤,回来告诉我,阿姨跟他说,他少折了两步。

倘若一个人习惯了两三人同行,那么他的脑海里是话头,是氛围,是新出的剧,是新衣服是三餐是期末考。如果一人成行,那么,满脑子都是大自然,或者满脑子都是他自己。

我以前常常觉得,几个人共同生活,能说的大概都是无聊的话,或者是老生常谈。说还不如不说。说这样的话,还不如自己想。

是什么把无聊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呢?也许是巧合,也许爱情。

《论语》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论语》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自殷墟甲骨文时代,已逾三千余年。古代文字形体流变,字义辗转引申,有些字已经失去了原来造字之初或所处时代的意思。后世若不详加考察,则难免望字生义,造成误会。

自诸子百家时代,也有两千多年了。古代典籍承载着上古时代的文化思想,但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且历经千年流传变化,若不能置身于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则难免会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

我辈生于此世,能接触到重见天日的甲骨文,又能从世界上不同文化的角度通过对比来诠释这些古代典籍,实在是很幸运。

何以为之?乐之而已。

从今天开始,我会陆续写一些古代典籍的读书心得。第一篇先从?论语?开始吧。

论语读书笔记:

《学而篇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第一次看到它是上初一时,好像语文课的第一篇就是。老师说习字是复习的意思。心想:“学了再复习,没事就复习,反复复习,什么玩意!这孔子不是老学究是什么?怪不得有那么多人要拿他说事呢!”

许慎?说文解字?:“習,数飞也。从羽从白。”许慎生活在东汉,当然没有见过甲骨文,我们比他幸运。习字上面的两个羽当无异议,为雏鸟反复振翅之意。下面的部首甲骨文不是白,是一个口或者口中一点。有人说是鸟巢,有说是日字。我认为是指示,表示雏鸟站在某一物体上扇动翅膀,准备飞翔。

再来看学字,上图中的两个字左右通用。爻者,卦筹也。先民用此演绎的理论,是为《易》。下面是秃宝盖,住宅之义。后来篆书又在下面流变加一子字。可见学字的本义是儿童在室内学习卦筹的意思。

另外,爻字为声旁的字不多,教字是一个。按形声字造字原则,上古学字发音当更接近xiao,而非xue。

字的本义并不代表引申之义,具体要结合所处的时代和语境才能辨识。先秦典籍中有关习字的用法,特别是学字和习字对用的有?礼记?和?吕氏春秋?。

?礼记?月令?:“季夏三月,鹰乃学习。”这恐怕是学习这个词的首创。不管怎样,雏鹰要飞翔,总是要离开巢穴,练习翅膀的扇动来对抗地心引力的。

?吕氏春秋?造父?:“造父始习于大豆,蠭门始习于甘蝇......凡人亦必有所习其心,然后能听说。不习其心,习之于学问;不学而能听说者,古无有也。”大豆是驾车的高手,甘蝇善射。这两项技艺也是春秋时期“六艺”的两项,叫御和射。驾车和射箭这些技艺,都是必须要练习才能学会的。此其一。

省略号后面的意思我翻译成:“人必须修炼心性,使他的心做到不偏不倚,才能正确听取意见。不习心,起码也要学一些道理,然后加以练习掌握。既不习心,也不实践,又不学道理,这样还能正确听取意见的,从来没有这样的人。”从习心到习学问再到学,佐证了学和习的关系。此其二。

可见,习字在孔子时代和学字对用的时候,是练习,实践的意思。

这句话就翻译成:“从老师那儿学会了一个道理,回来后有时候去实践验证一下,不是很快乐吗?”

是啊!老师课堂上说凹面镜可以把光聚焦产生热量。回家之后,马上找了个放大镜到处照,照蚂蚁,照自己的肉,照树叶,直到把树叶点着,好玩!

老师还说,两个不同重量的大铁球从高空抛下来的话,一定是重的那个先落地,真的吗?我就试试吧。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通常的翻译是: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我,不是很高兴吗?从字面意思上看,挺好的啊,没什么毛病。孔夫子也不总是学究一枚呀,也有接地气的时候。有老朋友来了,当然很高兴,说不定“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再整二两老酒暖暖肚也未可知呢!

但如果仔细体会夫子的为人,如果知道朋字在孔子所处时代的用法,如果能把这三句话当作一个整体来看,这样理解就有些简单了。

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呢?《论语·述而》有:“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问子路,你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子路没敢说,或者不会说,反正是没说。夫子一听着急了:“你怎么不说呀!你就说,他一来劲就疯狂干活,太疯狂了忘记了吃饭,太快乐了忘记了忧愁,结果连自己都快老了还不知道这样个人!”

哈哈,他也有要证明自己的时候啊!这样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专门把老朋友来家了这样的琐事说一说,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是想说他好客,或者他重感情,还是什么呢?

我想他在说别的什么事。

《礼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礼记》是几乎与孔子同时代的作品。有朋自远方来:有同学从远方来到我家。同学,那就跟普通的朋友不一样了---——学的东西都是一个老师教的。

把这三句话连成一体来看,就可以这样翻译了:有同学从远方来到我家,我正在实践老师教我的道理,并且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我把这些成果分享给他,我们一起探讨,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通常的翻译是:人家不理解自己的想法,自己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行为举止吗?这样翻译当然也没毛病。

但如果把这一段话当做一个整体,就有意思了:同学看了我的研究成果,他不理解或者否定了我的成果,但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行为举止吗?

如果我的研究还得出了和老师教不一致的成果,那么,同学们就更有理由质疑了。伽利略扔铁球是为了验证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两人所处时代相差几乎m.i1766.com两千年。假如亚里士多德是伽利略的老师,同学们会怎么说呢:你的两个球是不是同时仍的?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人指使吗?等等等等。

但如果仅限于学术探讨,即使双方有不同的意见,也不会因此而破坏关系,伤害感情。所以在?论语·子路?里孔子说了几乎相同意思的话:“君子和而不同。”

读到此,孔子的形象呼之欲出:老师教了学问,他回来之后兴冲冲地实践,验证,获得了一个研究成果,就高兴得不行不行的。同门师兄弟来了,他赶紧告诉同学他的研究成果,这简直爽爆了!两个人一起探讨,甚至争辩得脸红脖子粗。虽然没有达成共识,但大家都不生气,各自保留各自的观点,这才是君子的行为举止啊!

这才是那个率真好玩的孔子吧!作者:相逢只若初见

《看见》读书笔记2000字及心得感悟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2000字及心得感悟

刚读《看见》,是完成任务的心态,一开始对柴静不熟,以为大主持人写的东西会很难懂,只是从老妈那儿得知她是“公知女神”、是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慢吞吞地从序言开始,想着白纸黑字来一遍就已经是阅读了、然后回味一下就叫读后感了。

其间,老妈插话“我挺喜欢柴静的,她做的东西别具一格,属于新闻界的一股清流……”

慢慢地开始对《看见》所记录的前面几个事件印象深刻起来,读着读着我跟着每个事件的人与事,难受、感动、沉重……每个大事件都让我心里久久难以平静,我被震撼了。佩服柴静,能用这样强大的内心进行记录,以此自传性的叙述,对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心理刻画,生动地还原了这十年间的亲身经历、从初出茅庐、无工作经验到明白作为记者的意义,从看见到用心感受讲出所见所想的成长道路上的酸甜苦辣。突然很想跟着她的心路历程而成长,虽然和她的距离很大很大,但还是很希望。

柴静说:“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于是她试着尽可能诚实的写下这不断犯,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复的事实和因果——她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影响的人。就因为她的积极寻找,尽力发掘,才让许多事情的真相以及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一次次地真实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刚进台里,她按原来的花里胡哨的文艺路子走不来,便褪去了那一身洋洋洒洒,重新包装。起初,还令人为她着急,就像一位握着不稳方向盘的司机,回不到正轨上,陈虻的话“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让她明了做新闻也必须有常人之心,解常人之情,做出来的节目才会有人情味儿,才会与人产生共鸣。她妹妹说“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了记者,就没有不去的权利”。让她更深刻地意识到,记者的身上担负了责任,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记者需要一种刨根问底挖掘真相的精神,她感悟了,她也是这么做的。

在第二章中,她记录非典时期的一句话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很特别,耐人寻味。敬佩非典时在前线用生命相搏,坚守原地默默奉献的医生们。佩服柴静的勇气,在危难的时候不顾安危,奋勇当先。她说“我不明白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了,一个声音告诉我,务必明白”。

“女记者也能干好”,柴静用自己调查外贸诈骗公司官员洗钱等一系列经历证实,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刚性,善良的人一旦下定决心看真相,读书笔记就会在调查中不断深挖,绝不会退步。谈到了对吸毒,同性恋者被误判的“犯人”这些常被选择忽视的群体,这一些听起来很边缘,实际上跟我们的生活很贴近,他们跟普通人一样,努力地生存,他们不需要怜悯,只想得到平等的对待。

柴静认为,真实的力量才是重要的,采访不一定要刻意追求什么,如果在采访中过于渲染情绪,会给人矫揉造作之感。在灾难的报道中,柴静真正用心和采访对象接触,真实的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生活,人性自然会从片子里流淌出来。有时候也要做一个甘居寻常的人,报道北京奥运,她走着和其他媒体相反的路子,她把目光投向了哪些不起眼甚至失败的运动员,她坚持着她自己关于新闻人的价值和信念。

通过柴静讲述着十年以来的成长和转变,我也学会逐渐认清自己身上的弱点,学会感受别人。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起那些不幸的人来,像是他们的梦一样。我要学会珍惜,学会用心看待事情,懂得实事求是,评论事情要客观,站在对方角度理解和宽容对方。作者:陈梓晖

京瓷哲学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京瓷哲学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1、最近读了稻盛和夫的《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很少有人会如此耐心、接地气地将自己的经营智慧说得面面俱到。如何为人,如何经营,如何管理,甚至如何处理不良资产,这位可爱的老头都事无巨细地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印象最深的是对于产品定价和不良资产处理,当京瓷还是一家几十人的小型公司时,稻盛就比同行看得长远。

关于产品定价,稻盛和夫一早就意识到,不能按照传统的成本乘以利润率的方式来设定价格。稻盛在书中提到,传统制造业的利润率大约在20%,如果按照这个思维,很难再有突破的空间。很多公司会通过压缩利润率来换取订单,给公司带来很大的生产压力,甚至会亏本经营。

这让我想起最近学习的薛兆丰经济学,薛老师也提到产品的价格不应是通过成本和利润率的换算得出,而是由供需决定最终的生产要素价格。稻盛甚至更直观地认为,产品定价应是消费者能承受的最高价格。稻盛在每一次产品定价中都会亲力亲为,结合市场行情等多方面因素,探索那条金线。

2、京瓷在创立初期,因为公司规模小,没有知名度,常规产品的生产订单都会被大企业接走,京瓷能拿到的订单都是比较复杂疑难的产品生产,有的甚至是还没有人开发出的新产品。为了让公司生存下来,稻盛会接下公司员工看来肯定无法完成的订单,并且承诺会准时完成任务。

然而,经过公司研发部门没日没夜的努力,他们总能按时完成任务。所以,稻盛倔强地认为,他没有“撒谎”。如何在降低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又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制造出精美的产品,京瓷的作风是研发新材质、新技术。我理解的是,当同行还在同一个纬度上考虑如何降低成本的时候,京瓷会从改变维度的方式上直接颠覆传统模式。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令人赞叹。

3、在处理不良资产上,稻盛从一开始就果断地砍掉不良资产,这种思维让京瓷在往后的金融危机中成功豁免。在当时的日本,制造业需要缴纳将近50%的税,税务的繁重,企业家身上的压力相当沉重。当时的税务官员上门调查,对于多做出来的产品模具都会计入公司资产。

模具再被用上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扔掉又可惜,一开始京瓷会留出专门的仓库来存放这些模具,税务官都会毫不犹豫的将这些财产计入应纳税的企业资产中,稻盛多次上前解释,这些磨具不能算作公司财产,因为,他们卖不出去。但是,税务官问,那为什么要存放在这里?稻盛说,以后可能会用到。税务官苛刻地说,证明还是可以卖。

几次周旋之后,考虑到这些模具一方面要多纳税,一方面要占用仓库,稻盛痛下决心,不良资产一个不留。也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在经融危机时期,很多企业因为不良资产处理不当,当初认为值钱的东西,实际根本无法变现,贷款还不上,资金链断裂,直至走向破产。京瓷的做法,从一开始就预防了将来可能遇到的风险,让人佩服。

4、之前读过稻盛的《干法》、《活法》,这本《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更加全面地叙述了稻盛的经营哲学。稻盛像一个老师傅,手把手地教你如何经营。

读完全书之后,笔者发现,国内很多企业都在借鉴稻盛的经营哲学。比如阿里巴巴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对员工底层价值观的关注。据说,阿里巴巴招录高管时,马云仍然会亲自参加面试,他关注的是应聘者在价值观上认不认同阿里的文化。罗振宇的得到,每次召开员工例会都会在平台上直播,让公司管理实现透明化。这些作法,也是京瓷在经营管理中一贯的作风。

5、这本书由笔者很尊敬的一位当事人推荐阅读,该企业家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稻盛和夫的理念,近期遇到运营瓶颈,他果断地调整公司人员架构,亲自带着员工到原材料市场采购,排查企业运营中的痛点,试图扭转局面。

我想,管理好个人或者说一个家庭,与管理好一个企业的智慧是相通的。底层价值观很重要,比如正直、善良。还要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要有一些预判和准备,比如职业上可能遇到的瓶颈或者困境,可以通过多元方式将其化解,不要为了急于求成而走捷径。我总有一个观点,很多事情没有捷径,真正的肌肉是通过每天坚持不懈的锻炼积累的,而不是打一针就能拥有确保终身的power。

稻盛和夫提到的在擂台中心发力,运用到生活中也一样,这也是抗风险的一种长远考虑,不要等自己被逼退到边缘的时候再发力,想扭转局势已经很难了。

以上是我在工作之余,脑子里一直回荡的关于京瓷哲学的脆片式内容。这本书中的智慧远不止这些。我会再次阅读再次分享,相信下回会有更好的体会。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无人生还》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