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红色玻璃球读后感

红色玻璃球读后感

《玻璃球游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中外经典名著。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玻璃球游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玻璃球游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克乃西特是一个追求卓越、追求真实的人。他的死让我猝不及防。

幼年时,他就展现了不同寻常的天份,纯真、专注、真诚。一位音乐大师有意来访,在与大师的音乐合奏中,他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召唤。从此,他走进了卡斯塔里这个纯粹的精神乐园,这个远离世俗世界的乌托邦。他在这条天生就属于他的道路上走得沉醉自如,最终成为了卡斯塔里历史上最年轻的玻璃球游戏大师。

玻璃球游戏,不妨这样粗浅笼统的理解吧,一种汇集了一切科学和艺术知识、思想和作品的游戏,它是精神世界最顶端、最纯粹的产物。如同一架能够演奏人类所有精神财富的韵律和关联的乐器,难以想象的庞大、复杂又精美。而克乃西特,成为了掌握这门技艺的大师,最年轻的大师。

然而这条路上并不是没有迷惑和冲击的,事实上是一直伴随。当幼年时第一次目睹不能适应的孩子从卡斯塔里离开时,他曾经全然深信不疑的整全世界第一次出现了裂缝。青年时代肩负重担,与来自世俗世界贵族子弟的辩论,一方面迅疾地锻造了他对卡斯塔里所代表的精神世界的认同,却在另一方面也疾风暴雨地加深了他对世俗世界的理解。成年以后,他出使外部世界,他的卓越与健全很快消除了一位世事洞明的老者对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卡斯塔里的偏见,也出色的完成了所肩负的使命。与此同时,他内心中困惑不明的迷雾也渐渐消散。

终于,他走上人生的顶峰,成为最年轻的玻璃球游戏大师,尽职完美地完成大师的工作,内心却悄然的、自然的、坚定的转身,从“高高山顶立”,掉头去往“深深海底行”。

但是,黑塞,在克乃西特刚刚纵身入水的那一刻,就安排他死去。这看起来太像一个巨大的反讽了。这是黑塞到了老年依然没有与自我和解的又一次自我折磨吗?还是我根本就理解错了,我关注的是生死,也许在黑塞那儿,死并不是问题,“朝闻道,夕死可以”,真实是必然超越生死的。

除了这个猝不及防的结尾带来的可能有的反讽意味。这部沉甸甸的四百多页的书都处在一种虔诚的、认真的、甚至神圣的笔调当中。令我颇为难忘的是老音乐大师的去世。克乃西特被他感召进入卡斯塔里,也见证了他的最后岁月。他远离了行动,远离了语言,沉浸在一种“愉悦的沉默”之中,日渐进入了一个清静世界。

小说在这里诉说的是一个圣者的最后转化。而我却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故去的奶奶和一位就要走向生命终点的长辈。他们离圣者那么遥远,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都那么洞明与静默。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侦探推理游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字


《侦探推理游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600字:

这个书一共记录了507个烧脑游戏,其中,我选了一个比较简单和一个比较复杂的跟大家分享,答案会在最后公布。

简单推理如下:著名的学者赵教授被人杀死在了家里,现场的一切说明了凶手与被害人很熟悉,因为某种原因对死者怀恨在心,而凶手并没有直接把死者完全杀死,留下了两条死亡信息,第一条:把电话上留了8个字,但没有拨出;第二条:他把手指咬破,用血在地上写了一个算式:121X111就死了,而嫌疑犯有:张康、李谦、王田和赵立,请问谁是凶手?为什么?

负责推理如下:张先生一家旅游,回来的时候发现家中被盗,现场所有的柜子和桌子的竖排抽屉都开着,宝物全偷了。而张先生说他是一个惯偷,你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吗?

读了上面的两个例文,是不是让你很烧脑啊!嘻嘻,只要认真读,发现里面常识和漏洞,这桩案子就迎刃而解了,不信,你试一下,就会发现,里面的一些举动有些不合理,比如,为什么写121X111呢,不写其他数字公式呢?破案的技巧,还要有足够思维,合理的假设,比如上一案,如果是王由呢?后果会怎么样呢?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让我开阔了思维,激发了我大脑的潜力,真如封面上写的,越玩越聪明。

谜底揭晓,第一道:凶手是李谦,8表示八卦,而121X111表示八卦中的离乾,由发音找出凶手;第二道:普通人是从上到下,而他是全开着,说明是从下往上,这样不会妨碍下面的抽屉,只有惯偷才懂得这样做。

《见识》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见识》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美籍华人吴军写的《见识》是一本很现实的书,青年人如果读进去了并认真践行可以少走不少弯路。我年少时父母常对我说:“你搞好学习就行了,其它的事不用你管。”而我竟当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做的后果很快就显现了,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外出求学,发现自己完全是个傻子。对此吴军书给出的回答是:这种因为寒窗苦读所以觉得全世界都欠你钱的三观,早一天毁掉比晚一天毁掉好。现在的我早就知道寒窗苦读不过是成功的因素之一,社会竞争是一种复杂且长期的系统竞赛。如果我十八岁时读了吴军的《见识》,也许会少迷茫两个月。

吴军对工薪阶层的投资建议也很实际:投资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而不是股票。这和连岳的观点不谋而合,连岳认为:对工薪阶层来说,价格剧烈波动、快速交易的股票市场是个危险的地方,结局基本是亏了钱,赔了本职工作与心态稳定,和吸毒差不多。现在鼓吹“财务自由”的书很多,可我认为财务自由是一种奢侈品,普通人是不能从股市里打个滚就能实现的。所以不妨把目标定小一点,工作干好、有稳定的现金流、保持健康、教育好孩子,这些事稍作努力就能做到,也更能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这本书中关于伪工作的论述对我的印象最深。吴军认为很多我们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想通了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它们是伪工作。对于破除工作困境,吴军给出了三种方法:一是“愿景——目标——道路”,类似于《秘密》中的“要求——相信——接受”。二是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三是凡事做记录。关于工作,我最喜欢的还是龙应台在《给河马刷牙》一文中的说法: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相信好的工作会让生活质量更高,身体更健康,人生也有更多可能。

读了一些这类管理精英写的书,像是一稼的《美好人生运营指南》、黄征宇的《终身学习》等,这些人在本职工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写作、讲座、培训等其他方面也是全面开挂。这些优秀的人思想前瞻,行动力强,工作高效,言辞谦逊,善于接纳不同。他们难不成有命运女神的眷顾吗?还真不是。在提及命运时,吴军写道:但凡人的知识面稍微宽一点,交际圈子稍微广一点,了解事情稍微全面一点,命就会好很多。

《雷雨》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雷雨》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年仅23岁,清华大学的学生曹禺挥笔写下惊世之作——《雷雨》,同时造就了中国话剧史上的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我重读《雷雨》,依旧对他二人颇有感触。他二人便是曹禺最先构思出的角色,周蘩漪和周冲。

周蘩漪。她疯了,不断地有人说她疯了,周朴园,周萍,读者,最后她真的疯了。作为妻子,她背着丈夫偷人;作为继母,她与儿子通奸。她辛辣,她尖锐,她魅惑,她也勇敢。她无视那些所谓的“金科玉律”,冲破道德的枷锁,违背人伦。是谁迫她如此这般?是那死气沉沉的周家老宅?是那蛮横专制的周朴园?是年轻男人的气息与诱人的爱情?或许,她只不过是生错了年代。

曹禺与那位写下“红楼巨作”的曹老先生有些许相似,有一个无望的家。终日弥散着鸦片的烟雾的家;有一个废人般的哥哥的家。史太公不受宫刑之辱,或许就没有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想或许也就是这样一个家造就了一个五四青年,一个戏剧大师,一个叫蘩漪的女人,一部《雷雨》。

社会对女性的性爱压抑,专制男人对女人的统制,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这个年代造成了一个雷雨式的人物的爆发,其中就有一个女人叫周蘩漪,其中就有一个男人叫曹禺。蘩漪的儿子周冲不知为何没有她那动人心神的魔性,他或许是剧中最脱离“雷雨式”的人物。他不像蘩漪,他只是个孩子,有点傻气的孩子。

我曾经也大概地看过人艺的话剧《雷雨》。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都惊叹于曹禺大师对戏剧的掌握。他巧妙地将一个大家庭几十年的恩怨情愁浓缩到一天来表现,浓缩到四幕,两个场景来表现。集中的地点和时间所表现的东西却并不单薄,有畸形的爱,突破束缚的勇气,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坚信和宿命的痛苦。围绕着八个人物,我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同时,我也生动地看到戏剧这种文学题材的特点。这部剧作为一个经典,的确是值得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阅读的。

我看到了一个罪恶的社会,一个危机四伏的黑暗的社会。但是这也更多的是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历史某个时期,这也正是我在这个时代去读的时候,还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现的那个家庭,那个社会给我一种无路可逃的感觉。周萍、四凤、周冲,还有蘩漪似乎一直都处于一种想要逃离这一切的状态里,他们想要离开,想要摆脱,想要征服。但是他们的痛苦却始终没有出路,反反复复地挣扎,甚至死成为了唯一的解脱。

那个社会,那样的生活没有给他们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雾般不能真实地抵达。探索真理的路上他们已经不能忍受,我想这也正是一种无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为自己作品集写后记的时候说:“今天看来,必然有很多缺点和谬误”,然后他谈到没有写一个无产阶级人物,没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却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会跨越时代,跨越阶级。

《中县干部》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中县干部》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第二章构成的第五节讲到了教育即干部的学历对仕途的影响。作者通过分析简历和访谈的方式,对县领导的受教育水平进行了统计。用数据说话更具有说服力,几个结论的得出印证了生活中常见的观点。

学历是敲门砖、垫脚石。受教育水平是能够比较直观的考察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可能会不全面,但对于制度来说,简易可操作性强、相对科学、更重要的是公平。通过学历门槛的设置,能够将能力不足的人筛选在外面。这是选人用人的第一步。相对于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部门领导,司法系统学历水平要明显高出许多。这些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所以对第一道门槛的要求要更高一些。

但学历也只是敲门砖、垫脚石而已。进入这个门槛后,实际工作对于学历的看着就没那么重了。这就是与看重学历相悖的“干部学历逆淘汰”现象。学历是本科、研究生的在实际工作及提拔任用方面往往比不上师范或中专的。究其原因,正如郑州大学毕业的航运局长所分析的:学历高的往往理论性更强一些,但基层工作需要的是实践能力;高学历者所受的教育导致其在面对工作时习惯性的进行价值判断,许多工作开展的并不顺利,这就容易让领导认为你能力不行。

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当年孝庄太后为了拉拢索额图,打算登门拜访。到索府门口跟小太监说,咱们是微服出来,低调点,从小门进去就可以了。结果敲了几个小门都被索府家奴轰了出来。孝庄太后幡然醒悟:龙有龙门,鼠有鼠道,大大方方让他索额图开正门出来迎驾。现今,社会受教育水平整体大幅提升,导致就业压力剧增,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工作不惜自降身价。由此实例可见,从长远看来这并不见得是好事。

当然如果已经进入到这个群体,最主要的就是迅速抹去身上的知识色彩,变得和大家一样,融入进去,适应他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阵痛之后脱胎换骨,在新的规则下创造更好的成绩,因为你曾经的高学历证明你的学习能力、超越能力是一直都在的,只是适应新的规则而已。

教育在精英形成中起到了分层的作用。中县领导的毕业学校主要为市属院校,且林校、农校比重较大。这一分析结果和上述结论是一脉相承的。这类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为地方培养、输送人才,因此这些毕业生进入地方后就能较好的适应基层的工作,并迅速的干出成绩。而所谓名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与标准是和地方院校不同的,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直接进入基层就不免需要一定的适应期。所以环境的选择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官场,年龄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考察标准,适应期的长短就成为制约人上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作者:活在梦中

喜欢《《玻璃球游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红色玻璃球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