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四书之《中庸》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1500字。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读过经典名著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在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产生不同的心得体会,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在写读后感时都会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四书之《中庸》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1500字,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四书之《中庸》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1500字:

学习了王老师主讲的《中庸》的教育思想,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第一、不素隐、不行怪。尤其我们学习传播传统文化的人,三五年的学习,都还只能说是入门阶段,千万不要素隐行怪,为了名利,去搞些稀奇古怪或者是华众取宠的事。要真正地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帮助学生老老实实力行好《弟子规》,每件事都认认真真去落实,而各种各样的花样表演,做形式,都是要尽力避免的。我们做传统文化,就特别容易流于形式,特别喜欢做面子工程,表面上看上去轰轰烈烈,实际上孩子们的德行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反而还长养了浮华,都是极不可取的。真正的传统文化是体现在孩子们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都彰显着孩子们的德行,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吸引别人的眼球,不是搞一些大型的活动去吸引新闻媒体的关注,给自己脸上贴金,而是让孩子们的良好行为感染着每一个家长,让家长们发自内心地点赞,称扬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不知不觉地跟着学习,不断地修身,给周围的邻居作出榜样,为社会称道并传扬,这就达到了“化民成俗”,这才是真正地做传统文化。

第二、遵道而行,不忘初心。我们任何一个做传统文化的都会面临这样的考验。一开始参加培训以后,内心里充满了感动、激动,满腔热血,要利国利民,准备回到单位大干一场。可是真正行动起来,真的千难万难,因为不是每个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都在同一个层面上,我们会听到各种声音,不理解、不认可、嘲笑、指责、非难,都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自身的根基还不是很牢固,我们的内心里能不能承受住这样的压力,很多人都会在一年两后就打退堂鼓,真正能勇猛精进,坚持到底的只在少数。这种退心的想法,我自己都有过若干回,但是,只要抱着对自己不放弃的态度,一直坚持努力修学,一遇到问题,就潜心学习,就能把自己定在道中,不会轻易退转。其实越学就会越坚定,越学就会越觉得以前所遇到的困难其实不是困难,完完全全就是帮助我们历事炼心专设的一个情境而已。这样子,我们对任何境况都会充满感激,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怨恨。的确任劳容易任怨难,如果不能任怨,就肯定会半途而废,坚持不下去的。

第三、立大志,行小事。“君子之道,费而隐。”再高深的境界,也要从小处修炼。我们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往往学习上很精勤,每天在功课上花很多时间,却没有时间去处理一些繁琐的小事情,也许他认为小事情没有那么重要,还是学习传统文化,搞清楚生命的意义比较重要。读书笔记可是,我们所学的东西其实样样都需要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证得,不然那都只是知识,而算不上学问。比如,一心学习《中庸》之时,母亲打电话来了,跟你说家里发生极其细小的事情,你会不会生烦恼?会不会不耐烦地打断她?如果你这么做,你就已经不孝了,你根本就不具备学习中庸之道的前提。另外,对待学生也是,有时处理一个学生的思想问题,会要花费好几个小时的时间,一个半天,甚至一天就耗进去了,我一开始就会内心里很焦急,生烦恼心。后来才发现,自己每处理完一件事情,就会增长一些智慧,而且每一次沟通,都是自己临阵磨枪的好机会。一是考验自己的耐心,二是考验自己的慈悲心,三是考验自己的智慧。所以再小的事情都不是小事,小事情中蕴含有大道理,舍不得弯下腰来,从小事入手,就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事,也不可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境界,哪怕是从书本中学到一些知识,也只是学个皮毛,反而滋长傲慢之心。而那么越是道行深的人,反而行在低处,所以高人不露相,就是这样的道理。

以上是末学本周学习《中庸》的心得体会,有领悟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证。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哥林多前书》读书笔记1500字


《哥林多前书》读书笔记1500字范文:

我实在没有勇气来写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城市和上海市这二个城市实在是太像了,连发生在这二个城市的事情和教会中的事情都如出一辙,实在是忍不住蜻蜓点水,还没有多少勇气往深了写。

哥林多城市是一个海港城市,经济非常发达,一直与雅典进行攀比,雅典是一个政治文化中心,这种感觉就好像今天的上海,俗称魔都,上海也是一座海港城市,也是一座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也是一直在对标北京,可是永远也无法与北京的地位相提并论。

哥林多城市的文化非常多元,完全以财富来割分地位,犹如今日在上海你是干金融业高科技行业还是干制造业,倒买倒卖,或者是从事服侍人的服务业;普通人常常以内环以内的房子来确立身份,在内环以内的一套房子远比在郊区一套房子的人的地位要高,甚至有玩笑话说:“同学和同学之间的距离就是上海的一套房子”。在哥林多城市,有钱人很势力,拥有知识的人也傲慢自大。

哥林多城市不但富裕繁荣,而且充斥着各种信仰,再叠加罗马的法律,当地的邪神,希腊的哲学,金钱的崇拜,性的放纵……怎么样?感觉很熟悉吧!很多人都讲上海这个地方极具包容性,全世界各地的信仰,文化和习俗都在上海有一定的市场和缩影。

在哥林多前书第一章就提出一个挑战,有人说是属保罗的,有人说是属亚波罗的,有人说是属矶法的,有人说是属基督的。基督徒们按照原生家庭的习惯,弟兄们没有当头的意识,常常有奴隶一般的思想在寻找主人,而忘记了自己是神的儿女,这跟哥林多人出身有关系,他们大多是奴隶出身,在26-28节也说出身尊贵的不多,拣选软弱的,卑贱的。教会出现纷争,是一件让人觉得无力的事情,远比外部的压力来的更可怕,在上海的教会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问题,论老乡,论社会阶层,论财富地位,论行业分工,论职位高低,真应了中国一句老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教会里似乎也很难摆脱这句魔咒。

在哥林多前书第二章,作者提出了智慧的详尽描述,这显然是针对希腊哲学智慧而讲的,直到今日教会依然受到希腊哲学影响极大,比如弟兄衷心于职场也常常被视作爱世界不敬畏神的表现,希腊哲学常常把人的信仰,心灵和身体分开,而圣经并不这么认为,圣经更加强调的是信仰,心灵和身体要保持一致,一切都是神造的,教会是属神的,家庭属神的,职场也是属神的,即便是执政掌权的也是神设立的权柄。

到了第三章又继续保罗,亚波罗和矶法的话题,这是犹太人习惯的圆形思维,跳来跳去的去讲重要的事情,将会众看中的领袖引导到神那里去,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领袖,谦卑自己,当然也说的完全是事实,受造物在创造物面前,那种卑微不是一般人能够深刻去体会的。人总是觉得自己很强大,读书笔记强大大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创造,因着自己用心搭建的事业,装修的房子,名贵的出行工具而自鸣得意;却要欺骗自己是一条鱼进化而来的,却要欺骗自己这么美好的宇宙和地球是随便一爆炸就来的。不光是世人如此,基督徒很多时候也陷入其中。

第四章转比保罗自己和亚波罗,而话题却更深入一些,前面讨论的是有些基督徒虽不认识神,却还认领袖,而在第四章的时候,就只认自己了,觉得自我饱足,自我丰富,不需要保罗,亚波罗和矶法了,自己就做王了,这些人似乎懂得很多,却不知道为父的心,也是爱人的心。这里保罗给出了自己的榜样,保罗和提摩太之间的关系,师傅虽有一万,为父的却只有一位,少的可怜。在上海的教会也是如此,想做别人老师的一把把,觉得自己懂得很多的基督徒很多,就想要做别人的老师,甚至是人生导师,特别是丈夫还不信主的姐妹,表现更为明显,缺少头管理的姐妹,似乎总是充满着好处和不好处。这一点将在约翰二书和哥林多前书11章里面去多做一点讨论。

今天先写到第四章把,第五章第六章就涉及到男人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了,也是哥林多城市的罪恶文化,淫乱,奸淫,娈童,亲男色,偷窃贪婪,醉酒辱骂,勒索欺压亏夫人,在教会里也存在这种情况,甚至有女性领袖还遮盖骗取金钱的所谓弟兄姐妹,不承认这种人应该认罪悔改,还要众弟兄姐妹保守他们的平安。

人类世界,真是精彩无比!作者:想要露头的男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本次讲一讲书中最后一位,也是无比重要的一位女性,Sabina,一位知名画家。我感觉作者一定很爱Sabina,因为她在书中特别潇洒!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Sabina的话,就是“背叛”(Betrayal)。

Sabina背叛她的父亲,她14岁时与一个男孩相爱,父亲惊恐地将她锁在家里长达一年之久,以防看到一个年纪轻轻却大着肚子的女儿。当她离开家去布拉格上大学时,她终于背离了自己的家,感到无比自由、无比开心。

Sabina背叛了她的前夫,无理由地,说离开就离开了。

Sabina背叛了Franz,当Franz把她当成情人时,他们相处得很好,出国开会兼旅行,生活自在快活。但是,当Franz与其妻摊牌,告知了Sabina的存在,要与Sabina结合时,Sabina却悄无声息地逃走了!Sabina感到Franz豁开了他们的隐私之门,做一名妻子对Sabina来说太沉重了!头衔、角色和社会责任让她窒息,她唯有背叛,唯有逃离!此外,她并不真爱Franz,Franz与她makelove时,她感到Franz下半身是一个成熟的男人,而上半身却似一个婴儿,拼力吸允着她的乳房,她似乎在与一名婴儿makelove,这让她感到恶心!

Sabina背叛了自己的祖国!也不算背叛吧,应该就是不在意!她可以到任何其他国家去,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去漂泊、去画画,她甚至不希望别人知道她的国籍——捷克。后来,随着她越漂越远,已经没有人知道她到底来自哪里,她就像一粒尘埃,四处漂泊,四海为家。

Sabina讨厌一切媚俗(Kisch)的东西。Kisch里没有shit。Kisch会使两滴眼泪相继而出,第一滴泪说,看到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多么好啊!第二滴泪说,看着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全人类都为之动容!第二滴泪使Kisch更加Kisch!但Sabina讨厌Kisch的同时,她也有她自己的Kisch,她的Kisch就是她心中那个温暖、平静、和谐的家,在这个家里,父亲是明智的,母亲是充满爱的!这种Kisch正是Sabina所缺少的,自从她的父母相继去世之后,她更渴望这种Kisch。当她在电影里看到一位不知感激的女儿拥抱被遗忘的父亲时,她总是泪流满面。

Sabina的父母死后,两个哥哥瓜分了她父亲的所有财产,而她只是潇洒地拿走了她爷爷留下的一顶黑色的高帽子,无论她走到哪里,其他东西都可以舍弃,唯独这顶高帽子一直陪伴着她!这顶高帽子代表着过去,她的镇长爷爷和她的牧师爸爸!她经常戴着这顶高帽子站在镜子前凝视自己,makelove时,这顶高帽通常也是极好的道具。

Sabina心情不好时,喜欢在墓地里闲逛,她看着墓碑上的描述,职位、成就在她看来都毫无意义,她有时会参加不知是谁的葬礼,她也随着人群围着墓地哀伤地走上一圈,往墓地里投一朵小花!她害怕墓地里那些石头棺盖,因为一旦盖上,逝去的人就再也出不来了。她庆幸覆盖在她父亲身上的是泥土,这样,父亲就可以走出泥土,与她谈心。

Tereza和Tomas因一场车祸死亡,死时两人的身体黏在一起,怎么也分不开,他们死得如此沉重,因为彼此的爱、彼此的忠诚。而Sabina是本书中这四个主要人物中唯一活着的人,她要死得很轻很轻,她要把自己的身体火化,骨灰就随风而逝吧。

Sabina的一生都在背叛,一生都不为沉重的东西束缚,是潇洒随意、轻飘飘的一生。只有她活到了最后,我想是因为这样的人生才是作者的真爱吧。

本书至此已经认真读过两遍,而且是英文版,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当然很多细节还是不甚明了,比如反复提到的贝多芬的四重奏《Esmusssein》,比如提到的God和shit,比如到底什么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等等!我想我要再沉淀几年再去读,也许又有很多新的感悟!总之,经典真的要反复的读!每一次读来都能触动人心!下周开始读我心仪已久的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这次是中文版,会轻松很多。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500字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500字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写下了很多心理学著作,以《乌合之众》最为出名,完成于1895年。

《乌合之众》由四部分组成,包括导言、群体的心理、群体的主张和信念以及不同群体的分类和特点。它对群体行为进行了大量的阐述,精致的描述了集体心态,深刻的剖析了群体的特点。从群体的组成,特征,分类,观念和信仰,到影响群体的一些直接和间接因素并通过群体领袖这个角色来说明领袖是通过什么方式去领导其群体,最后通过犯罪,陪审团,选民和议会这四种群体来说明其特点。层层深入,描述人一旦处于群体中,人的个性会被淹没,群体的无意识会占据主导地位,并影响着人们的判断能力。

书中的关键词——群体其实指的是许多人凑在一起,每个人的个性消失,感情和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情,这许多人就形成了一个群体。从心理学角度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并不是一群人凑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群体。凑在一起的人必须在感情和思想上都关注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个性消失,这群人才形成了一个群体。

大多数人一旦处于群体中,就会变得懒惰起来,不太愿意去自我思考了,因为人们都有一种从众的思想,跟着大众走,犹如抱着“大腿”,觉得应该跟大多数人保持的立场一样,这样才是安全的、正确的,哪怕最后被证明是错的,个体会觉得法不责众,可能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会想:你看,那么多人都错了,我错了也是挺正常的。在这过程中,一旦你身处群体中,你的那种自我独立思考的意识顿时就变弱了,以至于说压根就消失了,个体变得懒惰了,本来好逸恶劳就是人的本性,而这刚好迎合了你的需要。

如果大部分人都是持着如上态度的话,那么称所在群体是乌合之众的话,那就一点不奇怪了,群体的智力是远远低于个人智力平均值的,因为他们压根看问题就不靠理性,而是靠感情,或者当时的情绪决定的,而这个情绪是很容易受环境影响的,人一旦抓住这个心理现象,就可以很容易操纵全场,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这本书的背景是19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与我们今天的环境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可以联想到文革的大范围的批斗现象,通过无理闹的群体行为批评、打倒他们讨厌的社会人士,造成了一大堆冤假错案,诸如刘少奇等等,前阵子看《周恩来传》时,在里面也有一定的阐述,当时周恩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毕竟国家总理,也不能乱搞啊。但这过程中,它就是点燃了群众民主之火,却缺少大量合适的各级指挥人员,从而使群众力量走向歧途,变成了不可控的历史灾难。

回到当今时代,它是一个高度网络化的时代,群体的范围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刚刚发生的社会事件一经发表马上就可以引起一大堆素未谋面的人聚集在一起,看评论,发评论,点赞,转发,马上表明自己的立场,然而,又有多少人在转发之前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的,还是仅仅根据所谓的点赞数、转发量,亦或是向朋友圈刷一下存在感,表明自己是知道这件事的,生怕别人不知道你知道一样。于是,这过程中,随着社交链的传播,马上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网络舆论,影响是巨大的。(对当事人、对后来的读者造成影响)

谣言止于智者,这个智者或许仅仅是比其他人多了一份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而已,从而阻止了谣言进一步扩散,防止造成更大的危害。

所以回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应该避免让自己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不要陷入群体的这种陷阱中,遇到事情多问自己为什么,不盲目从众,多保持一点独立、自由精神,维持一个清晰的头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准确判断,也许能避免悲剧。我们应该突破了所谓“乌合之众”的思维,避免自己成长一名“乌合之众”。作者:阿灿

道生之而德畜之——《道德经》读书笔记1500字


道生之而德畜之——道德经读书笔记1500字

【原文】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德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现代汉语解读】

道孕育了世间万物,德滋养着世间万物,天地让万物具有不同的形态,而世间的各种力量互相作用之下,万物又有了各种功用。所以,世间万物尊崇“道”,也认为“德”特别宝贵。道受到尊崇,德被看重,没有人给它尊贵的爵位,然而它自己却一直这样做。道孕育万物,德畜养万物,让万物生长,让万物成就,让万物养育,让万物丰厚,让万物生养,让万物有保护。道产生万物却不去拥有万物,有作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带领大家却不说自己是主宰,这就是深远的德行。

【延伸解读】

这一章是老子关于道、德与万物的关系的理论,是关于天之道特征的论述,以便用于提示圣人之道。

心中明白了道,要有德行来畜养,做到知行合一,在具体的事件中赋予“道”以形态,用“物”和“器”来涵养“道”。物,指物体的本身,实物。器,物体的功用、用途。

老子的世界观是这样的:道,也就是天之道,是无名无形,不可捉摸的。而它落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有具体的形态了,一种混沌的状态,不分阴阳、混沌一体,这就是道在这个世界上的物质基础,开始有名有形,这个时候叫“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一”。因此,“道”与“一”不是一回事,“一”是道在这个世界里的具体表现、实物存在。按照河上公的讲法,这“一”就是德,德开始畜养“道”所生成的混沌状态,不断让它增大,畜养它,然后开始分出阴阳,阴阳合一再变成一个新物质,是阴阳合一的物质。然后再生成了许许多多新具体的物质。“三生万物”,也就是“物形之”。物体有了形态之后,便有了各种功用,成为有用的各种具体的“器”,称为“器成之”。

“道”是世界运行规律,无名无形,我们捉摸不到,而“德”是道在这个世界上的外在表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道”是里面的内涵,而“德”则是外边行为体现的品德。我们明白了“道”之后,光懂还不行,如果不在具体的德行上体现出来的话,明白也是白搭。因此,悟道之人必须践行“道”,明白之后要说,让更多的人明白,更重要的是要做,要有具体的行动。那么践行的“德”越多,“道”就越巩固,这就是用“德”反过来畜养“道”。

因为万物由道生之、德畜之,所以万物尊重道与德。而这种尊重、尊贵并不是别人加封的,是自然形成的。

“爵”最早时候当一种鼎,这种“鼎”代表身份、地位。也就是说当年只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配拥有这种鼎,这叫“爵”。后来引申为爵位,也就是说一个人崇高的地位。

道德为什么这么尊贵?是因为即使不给他尊贵的待遇与名位,人家也一直这样做,所以万物更加“尊道而贵德”。这个道理很有意思,对我们生活中的指导太有意义了。现实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是我尽可能地做工作,不在意回报;另一种人是我就要这个爵,每做一点事我要这个回报,给我好的评价,给我点赞。如果你是领导,你会喜欢哪一种人?如果你是群众,你会喜欢哪一种人?

唐朝名将郭子仪大家都把他当做一个武将,其实他绝对是悟道之人,他的境界很高,他就是“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每次平叛以后,朝廷里的宦官就在皇帝面前说他坏话,不断地整他,结果释去兵权,让你回家了。别人会觉得不公平,气愤的不得了,所以当时还有一个名将叫仆固怀恩,他也跟郭子仪一样能征善战,但是因为不公平待遇,他就觉得气不过,最后也反叛了,最后他整个人生一败涂地。而郭子仪被释去兵权以后,他根本就不在意,而下次平叛的时候还需要他出来,结果一而再再而三,这样的人真的就会吃大亏吗?就在当年,郭子仪就成为大家的偶像了,全天下的老百姓看不在眼里吗?佩服他,尊敬他,这就是“道”的原则。没给我地位,但是我依旧这么做,一直这么做,很自然,这种境界的人是我们真正需要的领导。所以郭子仪人生圆满,活了八十多岁,子孙满堂,家里边孩子都成才了,皆为国家栋梁,到哪去大家都尊重他。

长,就是让万物去生长。遂,就是成的意思。亭,指路边给人休息的建筑物,这里是养育的意思。毒,这里不作“毒害”讲,是养育、厚的意思,使它变得更加丰盛。覆,就像母鸡保护小鸡一样,保护的意思,保护它、覆盖它,让它存活。“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讲的都是天之道对万物是怎么保护的,它对万物不断地养育、保护,让它生长得很好,这是“天之道”对万物的所作所为。所以老子讲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作为之后隐身于背后,不自恃功劳,这叫“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就是他带领大家往前走,他是这个首长,但是他不说我是主宰,我才是你们的主人,你们全靠我,而是尽量保护大家,让大家活得好。

“玄德”,很深远的德行,“玄”是高远、深远的意思。这是老子对领导者的要求,也就是说领导者有这种符合天之道的态度以后,您做事会完全不同的,您就能做到最大程度的团结您所领导的群众,您就能做到,因为您没考虑自己的利益,为大家做事,所以人家会把你放到尊贵的位置上,这种尊贵不是强行要求的,而是您做到了德行深厚,人家都来追随您、成就您,所以这是真正的领导力。所以,人要像“天之道”一样,要默默做事,不要总是想着自己的功劳。

大部分人之间的智力其实没有多少差距,相差最大的是德行,做人的态度。做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你能不能团结周围的人,能不能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这是非常重要的法则。我们都是普通百姓,我们就学这个。如果您对工作就像天之道对万物一样认真做事,不计回报,您所做的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大家看到以后觉得你做得太好了,精益求精,做这么好,人家能不给你一个很高的评价吗?作者:高风清扬

《四书之《中庸》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15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