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叛逆孩子的文章读后感

叛逆孩子的文章读后感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心得体会。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心得体会:

逸爸在2016年读过这本书。近期,在家长群内与各位家长分享了此书中的要点,借此重新读了一遍。我把要点梳理一下作为读书笔记,分享给更多家长。

为什么要分享此书?

第一,作者伯恩斯坦在家庭教育方面经验丰富,曾帮助1000多个孩子和家庭修复关系。与有些西方学者的书相比,伯恩斯坦的语言相对接地气,符合中国家长的口味。

第二,似乎孩子叛逆问题是家长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也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第三,我们对孩子的“叛逆”误解太深,需要重新认识。误解深,因为:1.千年来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成人们产生根深蒂固的观点:叛逆=不乖、不孝、不敬;2.儿童心理学和脑科学,刚刚进入现代家长的视野,缺乏这些知识的情况下,没有能力理解“叛逆”背后的原因。

这本书里讨论的孩子,是4岁至18岁,也显而易见吧。3岁前,孩子自我意识很弱,谈不上叛逆。18岁后呢,如果再叛逆,那基本是很难再拉回到正轨了,18岁后的成年人,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作者伯恩斯坦,在书中介绍了一个10天计划,每个章节教述一天家长所需要做的是。是的,您没有看错,是指导纠正教育家长,正可谓家庭教育的核心:“孩子病了家长吃药”。

第一天

掌握你的孩子为什么会叛逆

我们普遍认为,儿童时期、青春期都可能出现一段时期的叛逆期,是正常的必须经历的叛逆期,等过了就好。但是,作者指出,我们不能就这么被动的等待,等待可能会让问题变得更加糟糕。帮助孩子,学会恰当地表达自我,是我们作父母的天职,不要让孩子为其糟糕行为找到任何借口。

先给大家一个测试孩子大概的叛逆程度:1至5分

我的孩子常常发脾气

我的孩子常常与成人发生争执

我的孩子常常公然反对或拒绝遵守成人的要求或规则。

我的孩子常常故意惹烦别人。

我的孩子常常由于自己的过错而责怪别人

我的孩子常常怀恨在心或者恶意十足。

然后再问问自己:

1.这些行为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2.在什么情况下这些行为会发生?

3.是否有任何曾经发生的消极事件在影响着我的孩子身上正在发生的这些行为?

4.如有可能,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处理好曾经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消极事件?

5.我打算怎样应对孩子现在的这些行为?

注意下面的思想你有没有,作者把它称为“毒害性思想”

质疑为什么会要孩子

你对孩子的叛逆怨声载道:抱怨孩子让你和家长精疲力竭。

你对于如何才能控制局面一点头绪也没有。

你感觉受到了操控。

你感觉对婚姻生活失去了热情。

你觉得内疚。

你觉得自己做父母真是太失败了。

如果有以上的负面感受,请在孩子面前作出些改变吧

微笑、握手、拍怕孩子、多靠近孩子、说“我爱你”、交流时目光接触、拥抱、点头、给予表扬、给予奖励、鼓励参加活动

糟糕的是,我们很多家长会习惯性地作出消极行为:

吼叫、嘲笑、刺激挑衅、讽刺挖苦、撒谎、打骂、忽视、唠叨、说教、打断、羞辱、纠结于过去、批评、跟别的父母闲言碎语、威胁、贬低、扔东西、否定感受、没有耐心、不切实际的期望

逸爸发现中国家长们应该或多或少有上述这些行为

1.吼叫(这个作者在接下去的章节中会专门来阐述吼叫的坏处);

2.唠叨:唠叨是常犯的“病”,是实在没有办法的表象。

3.打断,否认孩子的感受:部分中国家长习惯于傲慢,总是认为,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完全不理会孩子的感受,独断专行。交流时,不给予尊重,喜欢打断孩子的表达。

4.尖酸刻薄的挖苦:也是相当擅长的部分。它阻断了和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

5.说教:带着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孩子灌输道理。

第二天

理解你的叛逆孩子

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但不幸的是,很多家长不知道要去理解或如何去理解孩子。

作者给出如何试着理解孩子的方法:

倾听是关键

学者M.Scottpeck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中对倾听的价值进行了探讨。他说:如果我们倾听孩子的专注程度和认真态度,就像听一位伟大的演讲家演讲一样,就等于赠予了孩子一件珍贵的礼物。

那么有如何做到倾听孩子呢?作者也给出了建议

1.保持目光接触

2.消除分心:有些家长和孩子沟通时相当敷衍,你管你说,我管我玩手机或做别的事。

3.倾听时切忌开口:不要打断孩子,可以微笑和点头来回应

4.让孩子知道你确实在认真听

5.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

孩子需要你的爱和认同

孩子的叛逆行为可能引起家长的质疑:孩子到底有多重视家长呢?在过去与叛逆孩子打交道的20年中,作者告诉我们:几乎没有孩子否认他们爱自己的父母。就是那些把门关得砰砰响的孩子、从商店里偷东西的孩子、与父母恶语相向的孩子、拒绝上学的孩子、打破窗子的孩子、对父母进行人身攻击的孩子,他们也承认是爱父母的。

要记住的是,孩子太渴望爱和被家长认可。可是,他被锁定在消极行为之中,使得我们懒得想办法向他表达爱。不管孩子表现得有多生气、有多拒人于千里之外,千万别忘记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我们是多么珍重和关爱他。

误解会引起更多的叛逆行为

在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中,往往会出现误解对方的情况,从而导致叛逆升级和恶性循环:孩子的叛逆行为——家长缺乏理解——更多的叛逆行为——家长感到沮丧。

引起你误解孩子的九大陷阱:

1.期望你的孩子能够做他并没有准备好的事情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有些家长们的急功近利体现在教育孩子身上。家长总是要求过高,或者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做不符合年龄段的事情。

2.对偶尔的不良行为上纲上线(青少年有表现叛逆行为的自然倾向,这并不意味着他总是会叛逆)

3.阻止你的孩子表现得像个孩子

逸爸认为这点作者提出的非常到位!现在的父母,太容易忘记孩子到底是什么样子了,从而期望孩子表现得像个小大人一样。一个健康的孩子可能非常人性、吵闹或者注意力不集中。

正是我们这个社会及其对完美行为的期望有些不正常,才使得我们不容易把孩子当孩子看。以前我拿动画片小猪佩奇举例,其中一集讲述了:小猪佩奇和弟弟乔治,在泥巴水潭里玩耍,佩奇妈妈没有阻止,并让他们穿上靴子。当他们玩得浑身是泥巴回到家时,读书笔记猪爸爸并没有责怪,而是答应了孩子们吃完饭一起去玩。结果全家都在泥巴水潭里玩耍,都弄脏了。这就是让孩子尽情地在他的年龄段玩耍的典型例子。我们中国父母,很多时候摆出正经严肃的样子,限制了孩子太多本应该属于他们的快乐。

4.期望孩子满足我们的需要

5.把孩子的错误归咎于他个人

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成人经常犯错,何况孩子呢?

6.忘记了责备和批评会带给孩子多大的伤害

许多父母已经知道体罚是有害的,但却忘记了言语上的责备、侮辱也同样会造成伤害。

7.忽略了充满爱意的行为疗法

8.忘记了我们是孩子的学习榜样

如果孩子因为打人而被我们打了,这只是向孩子证明了打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至少在有权力的情况下可行。

9.只看到外在行为,而没有注意到孩子内心的爱和善良动机。

第三天

避免掉入大喊大叫的陷阱

大喊大叫的问题非常严重。

作者给出一个将心比心的例子:

想象当你的配偶、老板或者其他人对你大喊大叫时,你会做出怎样的回应?

当你被大喊大叫后,你会热情、积极地做出回应并急切同意每个要求吗?

你会在心里谋划如何对向你大喊大叫的人报复吗?

你觉得特别无能为力吗?

你被人大喊大叫后产生的消极想法和消极感受,是不是很久都不会消失?

答案我想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当你想对孩子大喊大叫时,请做到将心比心。

为什么不要大喊大叫?

#大喊大叫不会让你孩子的行为所有改观

#会妨碍处理正在发生的事情

#对有些孩子而言,也是一种“关注”。他们会用捣蛋的方式引起你注意,因为他知道你会大喊大叫,进入失控状态

#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别人大喊大叫

#会传递信号给孩子:你不值得我心平气和与你说话。你挨骂是自找的

#降低孩子对你的信任,他不会再敞开心扉和你交流。

可家长说,我就是控制不住,有时候都不知道什么原因大喊大叫...那请你看看是不是以下这些原因:

1.因为大沮丧了,没有其他办法处理这个情形

2.因为我小时候父母也对大喊大叫,我就学会了这个方法

3.因为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

4.因为我相信这是唯一让孩子听话的办法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好:未经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反省一下:

你大喊大叫的频率是多少?

你通常会为什么样的事情大喊大叫?

你的孩子会对你的大喊大叫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在你大喊大叫之前,你是怎么想的?

大喊大叫之时,你是怎么想的?

大喊大叫之后,你是怎么想的?

第四天

避免权力争夺

没有什么事情会比你与叛逆孩子进行权力之争更糟糕的了。权力争夺通常非常激烈、很情绪化,甚至丑态百出。你们往往两败俱伤,你甚至会更惨。权力争夺会产生报复心。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报复形式通常是顶嘴和扔掉食物。五六岁孩子的报复行为可能是拒绝收拾玩具。10岁可能是用咒骂你,破坏东西。等到十六七岁,报复行为可能是抽烟饮酒、疯狂购物、早恋、辍学、夜不归宿甚至自杀。

现在来评估一下你和孩子处于权力之争时你所起的作用:

如果我放弃控制孩子,我会害怕发生什么?

在和孩子处于权力之争时,我在想些什么?

当我拒绝孩子作出的选择时,我一般会想什么或什么感受?

有时候为什么我会对一点小事不依不饶?

如何避免权力之争?

改变你的心态

#应对叛逆孩子,不是要操控他,而是要让他自我感觉良好

#当你心平气和表达你的想法时,孩子会听

#没有哪个成人会说,当时父母太理解我了所以渡过了一个可怕的童年。

在中国家庭中,权力之争是十分普遍的。旧社会,孩子是没有选择的服从,因为社会价值观如此。如果敢与父母争夺权力,那就是大不孝!而今社会,很多家长还是会有家长权威不可动摇的思想,常常把“我是你老子就该听我的”挂在嘴边。如今的孩子思想活跃,追求自由民主,对这种思想除了鄙视还是鄙视。所以家长们必须改变,改变思维,改变心态。

第五天

加强孩子的积极转变

叛逆的孩子们想要自我感觉良好,但他们并不总是知道怎么做。所以,常常提醒他们保持自我感觉良好,就是家长要做的工作。最简单的方法是,去夸奖、奖励孩子。通过给予奖励来加强孩子的行为,这个过程叫做“正强化”。

不过,作者提醒,奖励和贿赂要区分开来。最好的奖励往往是口头的,非物质的。现在的孩子被物质包围。你给出所谓的奖励,未必能打动孩子的心。中国父母太吝啬自己口头上的赞美,比如“我们为你感到骄傲”、“我的很佩服你最近所作出的努力”等。

那么,怎样表扬你的孩子呢?

态度要真诚;

表扬要适可而止(有些家长要么不夸,夸起来没完没了)

表扬体现对比(让孩子知道,现在做的比以前的要好)

越快越好(一发现进步的地方,就要表扬)

表扬要多样化和见机进行

家长们不妨试着把一些可以表扬的点写下来:

比如,孩子会叠被子、自己刷牙、会关心别人、非常独立、会道歉、友好、完成作业、有创造性、有兴趣爱好、有良心善良等等...

之前说口头奖励很重要,不是排除一切物质奖励,但是最好遵循以下几点:

1.了解你的孩子会看重什么

2.与你的孩子有关

3.不要让物质奖励完全代替口头奖励:就是即便你给予了物质,也要加上口头奖励。

4.要在遵守在行为后给予奖励,不是在行为前,那就可能变成贿赂了。

5.物质奖励掌握好度,比如小朋友喜欢糖,家长如果给她一大包就不合理了。

好了,奖励孩子的行为结果很重要,但也不要忘了孩子努力的过程

@表现出你对孩子无条件的信任

@表现出你对孩子有信心

@寻找以前有力的例子鼓励孩子去采取下一步行动

@引导孩子把大任务分成小任务

作者在第五天里,提出了“正强化”这个概念。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正能量”。经常给孩子正能量的同时,也要给自己输入正能量。

先是和自己积极的对话:

“虽然我犯了一些错误,但我仍然能够尽最大努力去做我认为最好的母亲/父亲”

“我可以留一些时间给我自己,而且不会觉得很内疚”

“在我教育孩子时,即使他们不会立即接受,我也会非常冷静、坚决和非控制,我感觉自己很棒”

“虽然被感激真的让人觉得很不错,但是,我没有必要让自己在获得孩子赞成时才感觉良好”

然后也给自己一些奖励:

抚养孩子不易,调教叛逆的孩子更不易,也该给自己一些奖励,不是吗?

做一个美甲~

做一个SpA、泡一个温泉~

买一件新衣服~

出去和闺蜜逛街~

去一次旅行~

读一本好书~

第六天

依靠纪律约束

什么是纪律?

你会用什么方法来管束孩子?

孩子对你的纪律约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在你用纪律约束之前、之后有什么感想?

作为家长,你有没有想过以上这些问题呢?

在英语中,纪律是Discipline,词根disciple是教学的意思。所以,纪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教育和支持孩子的方法,而不是惩罚作为目的。

可靠的纪律是关爱和理解

举例:一个8岁的孩子偷妈妈的钱,因为妈妈拿走了自己的游戏机,妈妈拿走游戏机是因为孩子在学校表现的不好。

妈妈是不是需要更多的理解孩子为什么在学校不好?来取代只是简单的没收孩子的游戏机。如果妈妈不去理解第一个问题,她可能会对孩子偷钱的问题又暴跳如雷,结果采取新惩罚,恶性循环不幸地开始了......

什么时候必须进行惩罚呢?

指导方针:

你的孩子打破了你们共同制定的规则吗?如果孩子没有打破,让他承担后果就不合理了。

你对孩子的期望是现实的吗?

家长往往对孩子期望过高,然后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失望至极,乃至惩罚。

你的孩子意识到错了吗?若果没有意识到,就向他解释为什么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给予纠正的机会。

如果孩子知道是错误的,还是会去犯错,那么就需要孩子承担“后果惩罚”。

言行要一致

很多家长口头上已经把惩罚错失或者奖励方案说出了了,但是真正要实施的时候,自己却忘了或故意不执行。这种言行不一致的做法,会大大降低你的孩子的管束效率。孩子觉得你的话是儿戏,不值得信任,所以也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六个有效纪律的秘诀:

1.以身作则

2.设定限制,但别设定过多规则(设定纪律前,多问自己一些问题,多过大脑)

3.在制定规则时,必要要让孩子参与。(父母制定了很多规则,孩子却不知情,或者被动接受,很多时候孩子会觉得不公平)

这点老顾很有体会,我在制定很多规则时,经常让孩子自己先说,然后我进行修正。

4.帮助孩子理解规则以及破坏规则的后果

5.告诉你的孩子你多么爱他。

有效的纪律不是为了证明你是掌控者

作者在此强调了非控制态度,家长总是以“纪律维持者”自居,陷入“专制型、权威性”家长的误区。有的家长甚至期望孩子犯错,然后觉得自己制定的规则派的上用了,我想说,“这是什么心态?”

关于体罚

研究表明,体罚是没有效果的。为了避免体罚,孩子会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但如果没有管着时,孩子又会随心所欲了,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行为正当和不正当之间的区别。而且,体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过分纵容

与体罚形成对比的是过分纵容,宠爱,对孩子的叛逆行为不管不问,逐步失去家长的威信。很多家长还得意洋洋的说,我在家里扮演的是白脸,和孩子就像朋友一样,不听话了就让妈妈/爸爸管。

第七天

调动家人的支持

兄弟姐妹的力量

叛逆孩子行为不良,那家里其他孩子做了什么?

其他孩子对叛逆的孩子的行为有什么感受?

千万不要拿叛逆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问题孩子”,然后与所谓的好孩子产生距离

婚姻越牢固,孩子的叛逆行为越少

把孩子的重要性放到你的配偶前并不明智。照顾好自己的婚姻生活是教育好孩子的基础。有些妈妈或爸爸会理直气壮地说,我爱我的孩子多过于我的爱人。

经常吵架的夫妻,会给孩子十分强烈的不安全感。

而且记住,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吵架往往是为了孩子的事情,应该双方都要保持学习的心态,多学习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识,从而达成更多共识。

夫妻之间应该有一些除了亲子活动外,属于自己的活动、兴趣:

比如一起做个按摩;一起做晚餐;看个电影;一起上课充电;一起健身;参加艺术活动;参加书友会等等...

第八天

减少孩子在学校里的叛逆行为

老师对孩子的重要影响

如果老师应用不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叛逆行为,可能会使得孩子的叛逆行为更加严重。

教学风格影响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应该留意老师如何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如果老师肯定、支持学生,他们就能帮助学生,让学生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充满信心。叛逆孩子需要能帮助他们的老师。老师会深刻影响孩子的自尊心:

1.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尊心与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有关。

2.老师可以通过他们讲话的语调、表扬、关心和善解人意的倾听,来帮助学生提升自尊心。

3.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尊心是老师教学技能的一部分。

4.如果能提升学生的自尊心,就能帮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接受的。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作为家长,需要支持学习工作而不只是一味抱怨,老师一般都会很开明地与你合作来帮助孩子。

第九天

克服顽固性障碍

辨别顽固性障碍

-注意力确实多动症

-学习障碍

-抑郁症

-酒精/药物滥用

-健康问题

如果孩子的叛逆,是由于有这些症状导致的。需要家长多了解这些症状的原因,然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灌输些相关知识给孩子,然后寻求更多专业人士的帮助。

第十天

从长远减少叛逆行为

作者在最后一天里,基本上总结了之前9天我们家长所需要努力的做的事情。

逸爸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一下:发现问题、理解、将心比心、耐心、自我学习、自我意识、情绪控制、良好沟通、制定规则、自我调整。

作者写此本书的初心:

其实每个人,包括小孩子都会“永远于乐接受真正成为人是什么样子的呼唤,并且留心这种呼唤,在生命之旅中与其他人同行”。但是,我知道,真正成为人的样子就是不断修炼一颗助人、助己的心,并不断努力增加助人、助己的能力,从而能够更多地付诸助人、助己的行动。一旦接受了这个样子的人的形象的呼唤,在生命之旅中就会与他人风雨同舟、携手前行。喜欢研究与孩子生命成长相关的家庭教育,喜欢撰写和翻译家庭教育的著作,缘于我的“助人就是助己”的人生信念,缘于我“助人为乐”的幸福体验,更缘于我的个人兴趣和专业追求。

逸爸要分享的下一本书是,《宝宝也是哲学家》。通过大量的观察以及同很多的家长交流后,我发现一个育儿过程中我们家长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看不懂孩子。于是,我不断挖掘一些能让我们看懂婴幼儿和青少年的书籍,并分享给家长们。这本书就是其中一本。

作者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研究的领军人物,首位从儿童意识的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本书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充满情感与智慧的角度,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去欣赏童年的丰富性与重要性。作者:逸爸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红与黑读后感心得体会


红与黑读后感心得体会:

红与黑讲述的是一个富有才华又身怀野心的年轻人于连,从穷苦的木匠儿子,一步步踏近贵族阶层的故事,故事里有两个女性人物,是于连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前者是德瑞那夫人,是一个年长于连近十岁的美丽妇人,后者是侯爵的小女儿,玛蒂尔德小姐,一个十八岁的巴黎名媛。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拿破仑战败,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之后,社会等级依旧分明,第三等级的人怀念伟大的法兰西皇帝,贵族重掌权利,与第三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于连拥有惊人的记忆力,能背诵整部拉丁文的圣经,不论是书籍还是对话,他都能过目(耳)不忘,凭着这个技能,年迈的谢兰神父把他送到市长德瑞那先生家做家庭教师,这是于连改变一生的开始。

于连负有天生的才华,也有天生的敏感和骄傲,他内心狂热地崇拜拿破仑,那是一个凭着能力可以建功立业的时代,如今已经一去不返。所以他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开始寻求宗教的庇佑,着黑袍成为教士和神父,这是跨越阶级的唯一之选。然而,优秀的才能,姣好的面容,内心的抱负,都注定他无法寂寂无名地过一生。

于连的两段爱情都是被动的,德瑞那夫人是一个善良单纯的人,于连的出现让她第一次感受到异性的吸引力,青春的少年,区别于丈夫的柔情,她不顾一切想守护他。玛蒂尔德小姐身边围绕的总是贵族的纨绔贵公子,于连在这些人中间显得尤为特别,因为他从不逢迎自己,甚至非常冷漠,这种反差让她爱上于连。

我试着理解这两段爱情的降临,德瑞那夫人对于连而言,是平等的恋人,即使身份看来并非如此,两个人在心灵上是平等的,他们彼此依赖,当这份感情败露,于连不得不离开贝藏松,前往修道院学习,之后去了巴黎,遇见第二份爱情。而玛蒂尔德小姐,一开始两个人毫无交集,是美丽的侯爵女儿跨出了第一步,于连从这份感情中获得的认同感超乎想象,来自贵族的垂青,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也让他患得患失,因为一旦失去,就开始怀疑自己。

这两份爱情都是外界的争议越大,当事人反而越坚定,好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不被人拆散,不经历抗争,顺遂地进入婚姻是索然无味的,德瑞那夫人认定这是她心灵的归宿,玛蒂尔德小姐以为这是跨越阶级的伟大爱情,所以不顾一切地营救于连。

我们都是皮相的奴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一个拥有美丽面容的异性总是让人心驰神往,在市长家里担任家庭教师的于连,在侯爵府担任秘书的于连,都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俘获芳心。我们都对异性的好感非常敏锐,尤其是来自那些我们自己也有好感的人,一旦发现幸运降临就迫不及待的接收这份好运,究竟这是不是于连真正的爱情,我不知道,因为没有机会证明。有时候我们是别无选择,有时候我们是放弃选择,名著里的故事并不让人惊叹,这个年代的爱情也并不容易,然而从不见得有何伟大之处。

于连为什么要杀德瑞那夫人呢,可能他看到那封毁谤的信,对昔日的爱人产生了强烈的愤怒,所以策马前往维里埃尔,买了枪并装上了子弹,

故事的结局,于连被处以死刑,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生命终结在22岁,死于两场恋爱,也死于对那个年代的绝望,即使于连最终能活下来,也只能更名换姓,去一个遥远的城市终其一生,他的抱负他的理想永远没有机会实现,等级制度森严下的法国,允许有才能的年轻人出现,但不会允许他挤入贵族阶层,破坏既定的等级秩序。

当然,这个故事最主要想传达的意思,我想应该是:姐弟恋是没有好下场的。

简爱读后感心得体会


简爱读后感心得体会:

夏洛蒂﹒勃朗特写的这一本《简爱》使我受益匪浅,让我认识了一个精神崇尚、拥有独特人格魅力的简﹒爱,她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_

简﹒爱是一个坚强的人:她父母双亡,跟着舅妈生活,唯一对她好的舅舅也死了,她饱受欺凌和偏见,但他还是忍耐了很久,这才使他最后有了离开这个家,走另一条路的机会;后来,她当了家庭教师,尽管这个家庭的主人罗切斯特与她针锋相对,裁缝格莱思威胁她,罗切斯特的亲戚朋友也不喜欢她。但是她还是顶着种种压力在桑菲尔德生活了下去,最终得到了罗切斯特先生的好感并爱上了简﹒爱;当简﹒爱知道罗切斯特先生有妻子,自己不应该再这儿待这时,尽管他爱罗切斯特,离开先生还不如死去,但他还是迈着坚定不移的步伐,即使没带钱包,也要离开这儿。后来,先生的妻子放火烧死了自己,使先生对简的爱更深了。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有时坚强地顶住压力,能使事情的情况变得乐观。

简﹒爱也是一个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当她在里德舅妈那儿饱受侮辱,她没有想过自己的未来将会迷茫,她想尽一切办法到学校上学,这样既可以学到知识,让他以后有维持生活的方法,还可以不受舅妈和表兄妹的欺辱;她失去了谭波尔小姐这位良师时,没有想以后要在学校里煎熬着度日,而是今早离开学校,去做一位家庭教师,找到自己的快乐;她内心矛盾又坚定地到另一个地方打工维持生计,不在意自己爱的罗切斯特先生,而是找到一份乡村教师的工作,这样一来,不仅使自己更欢受迎,而且还意外地得到了三个堂兄妹。让我明白了:有些时候暂时放弃一些东西,可以得到更多的收获。

简最大的特点是渴望平等,她在舅妈家忍受着舅妈的偏心和表兄妹、佣人有恃无恐的侮辱,有一天忍无可忍,喊出了自己心中渴望与表兄妹平等,不能忍受舅妈没有理由的侮辱。她在学校认识了一位益友:海伦,海伦年纪小小就死于重病。

后来,是简爱在她光秃秃的坟墓上立了一块墓碑,向世人宣誓:无论是贫穷、低贱的人,还是富有高尚的人,他们都是有尊严的:“至少我们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到了上帝面前!”她因为罗切斯特先生爱高贵的英格拉姆小姐,瞧不起真诚爱着他的自己,而愤怒地喊出:“我不是无足轻重的人!我有感情,虽然我穷,出身低贱、不漂亮、瘦弱矮小,但我又灵魂也有心!”我们是平等的!后来罗切斯特先生也只爱她一人,放弃了高贵的小姐。想到这儿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坦诚相待,将心比心,不能为了点小事而闹不和,只有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才能同舟共济。读后感m.simayi.net

这句话也表达出了作者夏洛蒂的思想感情:人人都是平等的,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不是妇女的事业”!男人不一定就高贵、女人不一定就低贱!只要孜孜不倦的努力,就一定能和天才平等。

生活中,我们也很难看见像简这种有纯真感情的人了,她完全是因为自己爱罗切斯特才努力追求他。不像现在的其他人,很多人都不是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而是因为对方富有。简没有因为先生失明而离开他,因为她真诚地爱着先生。如果让我们在真爱和富有中选择一个,很多人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富有。告诉我们:不要太看重金钱,能使自己真正幸福就行。

夏洛蒂以自己为原型,写出了自己在文学之路上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打击,但都顽强地熬了过去,最终得到了成功。就好像文中的简爱受到了种种艰难险阻,收获了爱情和幸福。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坚强、放手和努力,这样才能使自己绽放出最美的花朵。作者:陆柏然

《感恩的心》读后感心得体会


《感恩的心》读后感心得体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的宝库。它能够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送给你,它能够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它能够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在书的世界里,你可以任意驰骋,你可以结识许多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进一步认识自己的思想品格,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追求自己更高的目标。读书不仅可以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而且可以改变人的精神、气质和品性。

我爱读书,读好书,书对我的人生而言就是幸福。因为,读书,能够使人不断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充满着创造和快乐,能够促使人思考人生,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我在看书时,不会放过一本好书,凡是好书,我必多读、细读、慢品。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美称。每当夜幕降临,我就会不自觉地坐在书桌前,翻阅文学书籍,在读到兴奋时,便会读出声来,似有一股凄凉,似有一种悲哀,似有一缕情愁,似有一段佳话,我就细细品味着书中带来的乐趣。

近日工作之余,我认真仔细地阅读了《感恩的心》这本书。通过阅读学习让我对“感恩”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感恩,从广义上讲,它能够让战争远离,让人类创造的财富真正为人类谋福祉,而不是制杀人武器和毁灭人类家园的工具;它能够让社会运行成本低化,而不是像今日之世界恐怖遍地,处处风声鹤唳。从狭义上讲,他可以让我们人与人之间办的更亲近更和谐,让家庭与家庭之间变的更和睦,让世界变的更美好。我们只要用一颗真心加上一颗诚心在加上一颗感恩的心,就可以获得感恩所带来的快乐。

读书不仅充实了我的生活,活跃了思绪,享受了快乐,学会了用心感恩,而且锻炼了我的意志。在如今快速发展、人心浮躁的时代,我还与书相伴。在智慧灵光的照耀下,我会加倍勤奋地读书,与智慧相伴,与快乐相伴,用心去感恩。

感恩是企业和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和谐企业和社会需要感恩。如果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企业和社会就会更美好。感恩之心,既能幸福他人,也能快乐自己。学会感恩是为了回报他人而付出的点滴行动;学会感恩是为了用道德的甘露滋润心灵。

有人说,幸福就是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美满的家庭,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爱你的人,一帮信赖的朋友。但是这些幸福也许你原来拥有,但后来又失去,也许从来就不曾拥有过。人生最珍贵的是生命的坚强,是在残缺的生活里发现自己的幸福,哪怕是卑微、渺小、平凡的幸福。

人的一生需要感恩的太多了,感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恩他人给了我们帮助,生活中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每个人的一生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有无数的机会和无数人的关怀。生而为人,没有父母养育,没有社会关怀,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光是美德,感恩更是为人的基本条件。

我觉得,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有富足的人生。因此,我们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同事的互助之情,感谢善待帮助过自己的人。当然,我们更要感恩企业和社会这个大舞台,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和生存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孝子人人敬”。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深如大海,我们最应该感恩父母。应该为父母做点家务,减轻父母的重担,虽然都是举手之劳,但已经35岁的我,没有真正地帮父母做过一次,每当想起时,心里就一阵酸楚和内疚。今后我要从点滴做起,从日常中的小事做起,表达孝心。感恩父母,是父母给了我生命,让我跨进学校的大门,学习知识,使我成长,走向成熟。我们做儿女的幸福了,最开心的就是父母。

尽孝是人世间最美的诗篇,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爱父母,才能爱亲人、爱朋友、爱生活、爱企业、爱祖国。让我们学会感恩、善念、包容和快乐。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和父母交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细细体会父母的唠叨,父母的辛苦,常回家看看生养我们的父母,对父母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护,多一份孝心。

是啊,知足者常乐,感恩当下拥有,才是让幸福感回归的唯一捷径。心存感恩,就得报恩。感恩不必功成名就,要存有感恩之心。每个人要常怀感恩的心,用心去做人和做事,精读好书,点亮心灯,启迪人生,让我们一起读书和共同感恩吧!

作者:宣教科刘永军

《爱的艺术》读后感心得体会


何为爱?如何爱?——《爱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16级经济三班 王蓉

书籍简介:《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心得摘要:

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往往对真正的爱情有着很深误解,幻想着爱情如许多泡沫电视剧、言情小说描写的那样,两人邂逅然后坠入情网,厮守到老。我们也经常把各类营销号中的恋爱理论奉为真理,却忘了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借用巴拉塞尔士的话:“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的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正是对爱的一无所知,许多人才一遍遍地犯着那些无知的错误,以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去思考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为了获得他们想要的爱情,他们为之付出各种努力:男子想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拥有更多权利和金钱;而女子则花空心思打扮自己。事实上,这不过是赢得人心和吸引异性两种倾向的混合物。与我们所提的爱情毫不相关。另外一种常见的错误便是把能否赢得爱情看作是能否找到爱的对象的问题。最常听到的话便是“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在东方则把爱情归结为所谓“缘分”。

随着资本主义观念大行其道,许多人也把爱情、婚姻看成一场交易。对方值不值得追求,既要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也要基于自身实力与潜力,当他们在市场上找到相互契合的对象时,他们便开始相爱,交易也就此达成。

爱同许多艺术一样,都是需要学习的,并且理论与实践二者都需要兼顾。艾.弗洛姆强调,爱是一门艺术。在本书中,他创造性地从几个角度解释了爱情的重要性。

首先,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人们为了摆脱因为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而产生的孤寂感和恐惧感,不得不寻求各种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主要有三种:纵欲,同一化和创造性劳动。

纵欲只能给人们提供短暂的兴奋和满足感,在其中,世界消失了,与世隔绝的感受也消失了。但这治标不治本。而同一化则通过和其他人保持一致,在刻板化的公式引导下与社会融合,但这种行为注定是磨灭个性的,也不会有较长的生命力。创造性劳动则能制造出属于一个人的创造成果,在这一瞬间,实现了创造者和创造物的和谐统一,但这类似纵欲,同样是短暂的。只有爱,才是最为持久和富有生命力的,然而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艾·弗洛姆把爱情的真谛解释为“给”而不是“得”,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情绪,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他借用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一概念,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伊斯兰教诗人和神秘主义者鲁米的诗:“在圣人的眼里天空是男子,大地是女子;大地接受天空掉落之物。大地如果缺少温暖,天空给予之;大地如果失去滋润,天空给予之。天空的行踪犹如丈夫的足迹,丈夫为了妻子在寻找食物。而大地则操持家务;她帮助生命的诞生,抚养她所生之物。”除了爱情中给的意义之外,在很多方面,给都有积极意义。给是一种富有的表现,不光是物质财富的富有,还有精神上的富有,只有给才能最深刻的感受帮助人的喜悦。他还提及了爱的其他三个要素: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这些要素即使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也有现实意义。无论母爱,父爱,爱情,都遵循这几个要素。

作者也介绍了爱情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现代西方社会以市场作为调解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同时也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原则的基础,把一切东西都赋予经济价值,包括爱情。人们把爱情当作商品,依靠供需关系来解决所有问题。把爱情当作是婚姻的一种交易,由此衍生出的各种病态的爱情: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过分依赖的恋人关系,施虐癖和受虐癖等变异情感。所以才说,在当代资本主义文明充斥的社会中,爱情在逐步消亡。不光是爱情,甚至爱人之心、同情心也在泯灭。只有当人们开始意识到爱是一种可以去学习的能力,并不断了解,爱才能延续。天真的、孩童式的爱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我认为这是艾.弗洛姆对于爱情最好的解释。

在最后一章关于爱的实践,他就关于如何学好爱这门艺术,提供了一些方法。学好一门艺术,需要有纪律,耐心,集中和有兴趣。而对于爱而言,便是先学会自爱,也就是爱自己,而这个爱自己又要和利己又有明显区别。利己是以自己的得失为标准进行对错评判,而爱自己则是对自己身心的全面关注。要有对自己合理的信念,是以自己的经历、对自己的思想、观察和判断力的坚信不疑为基础的。这样才能对世界有客观性认识,才能真正的自爱,才能懂得爱这门艺术。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心得体会”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叛逆孩子的文章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