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别逗了费曼先生读后感

别逗了费曼先生读后感

读书《别逗了,费曼先生》读后感600字。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因此,我们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也许下面的“读书《别逗了,费曼先生》读后感600字”正合你意!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读书《别逗了,费曼先生》读后感600字范文:

我们从初中到大学都是学的经典的物理课程,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结束了,没有涉及到量子理论,费曼是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但他的成就在这本书里并不过多体现,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费曼的其它方面。

象许多其它伟大科学家一样,费曼从小热爱捣鼓,用灯泡搭建电路,修收音机,装报警器等等,他总是说他运气好,碰巧就解决了问题,其实都是他热爱这些东西,花的时间多,遇到了问题能死磕到底。

善于动脑筋,在姑妈家的餐馆当服务生时,就发明电话提示卡片,快速切土豆的机器等等,动手能力极强。

爱搞恶作剧,偷同学的门;用并不懂的意大利语给自行车开道;打开了保险柜的门之后给他留字条,还要跟进去看他的脸都被吓绿了;给征兵体检的医生制造了精神缺陷的假象等等。

喜欢上开保险柜,为此还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保险锁,利用各种机会都搞保险锁的密码,通过概率来计算开锁时间,通过不经意的给别人开锁,他获得了大量的乐趣,也令人目瞪口呆。

让人不敢相信的是费曼的鼓打的很好,还参加了乐队,出了唱片。晚年还学起了画画,竟还能卖到钱,这可不容易啊,我觉得主要得益于他能静下心来,心无旁鹜的死磕精神,包括他能够破译古代文字也得益于此。

费曼能够将所学的东西活学所用,任何知识点都能对应到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例子,善于发现规律,还没有学习几何就能自己推导三角公式。

费曼做事严格认真,不人云亦云,在课本修订委员会审订课本时,二百多本书,他每一本都认真研究,认真打分

从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并不象我们经常听到的,美国人不注重算术,费曼算的非常快,还有个家伙连对数表都会背的下来。

总之,这本书是一个老少皆益的好书,很值得大家一看。作者:灿灿频道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老舍著作《小铃儿》《马裤先生》读书笔记600字


《小铃儿》《马裤先生》读书笔记600字

《小铃儿》和《马裤先生》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篇幅都不长,但是写的都非常有意思。

《小铃儿》是老舍先生的第一部短篇小说。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小铃儿,本来非常听话、懂事,但学校的先生一直让他记国耻历史,画国耻地图,并没有教会他分辨是非曲折、好人坏人,小铃儿的心里都是仇恨的火苗。一天到晚他都想着报仇打小日本的事,妈妈知道后让他当个孝子就好了,不要去管什么国恨家仇。小铃儿后来跟着几个同学一起计划成立个什么会去报仇,在他们眼里:不听话的同学就是小日本,在洋教堂上学的同学也是敌人,对付这些人要用拳头…最终他们几个都被学校以聚众群殴闹事给开除了。

学校的教育方法很有问题,用报仇雪恨误导同学,给他们灌输仇恨的思想,对他们纯真的心灵造成负面影响。妈妈的教育方法也有问题,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有勇气和斗志的懦夫。我觉得在这个年纪,应该教会他们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分辨真假的能力,而不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

《马裤先生》这篇故事特别有趣,“我”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穿着怪异的人,他就是马裤先生。他穿马裤,戴平光的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脑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是不是穿的不伦不类?马裤先生总是一次次地喊茶房,跟个唐僧似的给茶房念“紧箍咒”,让他一会拿枕头,一会拿开水,总之是把茶房弄得焦头烂额。即便是晚上睡觉也念叨着茶房。他对“我”却很客气,和气的探问,见“我”不想搭理他也就识趣的不去招惹“我”了。

马裤先生是我们现在说的很没素质的那种人,在公共场合,还有别的乘客,他却总是可着自己,大呼小叫的,他还随意抠鼻子,拍鞋上的土,既呱噪又邋遢,如果说你外出的时候遇到这样自私自利的人,你是不是也烦透了?不过这只是一些人的看法,实际我还觉得他挺有意思的。因为有这样的人逗乐,我们也许就不会觉得旅途漫长无趣了…作者:伦喋喋

藤野先生读后感600字心得体会


藤野先生读后感600字心得体会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异国他乡最关心他的一个人,一位恩师,藤野先生,是鲁迅的老师之中,最令他感激,给他鼓励的一个。因为没有忘了藤野,因此鲁迅中年后才会写下《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因为没有忘了藤野,鲁迅才得以有毅力继续不断地写下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章。因此,我认为,我们要不忘恩师。

不忘恩师,是一种美德。居里夫人发现镭后,名声远扬,当她回到祖国波兰时,波兰妇女界举行盛大宴会欢迎她。大会期间,居里夫人被众人围在中间,然而她却分开众人,激动地跑到角落里拥抱,亲吻一位老年妇女。这位妇女,就是居里的小学老师西科尔斯卡。从此,居里夫人不忘恩师的美德,便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居里夫人之所以成名之后,仍然会拥抱自己的小学老师,正是因为她拥有不忘恩师的美德,这种美德,也就是居里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最重的几个人之一,便有自己的老师,不忘恩师并不是谁的专利,这种美德,应得为我们大家发扬。

不忘恩师,不仅是美德,还要落实于行动。张澜是朱德元帅上中学时的老师,朱德后来为国为民奋斗大半生,与张澜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革命成功后,朱德对老师关怀备至,一日,张澜来北京,朱德亲自到车站迎接。而张澜病逝时,朱德便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读书笔记真正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叩之以礼。”俗话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朱德对待他的恩师,正是如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也许,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需要像朱德一样等恩师去世后都要“祭叩之以礼”。但是,我们不应该回去看望一下以前教过我们的老师吗?真正的不忘恩师,就是要落实于自己的行动之中。

不忘恩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中华儿女,以实际行动发扬光大。因此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像鲁迅先生一样,勿忘恩师,振兴中华!

藤野先生读后感600字作文

提起爱国,脑海中不仅会涌现出很多熟悉的人和诗,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但我最喜爱的还是鲁迅先生,特别是读了《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之后我更是敬佩他的爱国精神。

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他平等公正、一丝不苟的为一个清国留学生改作业,连一根画错位置的血管也要当面替学生改过来;他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听说中国人敬鬼,担心鲁迅不肯上解剖课;他尊重学生,尽管替鲁迅弃医从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鲁迅这位弱国子民的强国梦,临别还赠与题写了惜别二字的相片。这些对一个受尽了歧视和污辱的清国留学生是多么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使藤野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藤野先生》中这样两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一是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一次考试中成绩中等,却遭到了日本学生的诬蔑。在他们的心目中,中国人是十分愚笨的,就是这样中等的成绩他们都认为是抄袭来的。其二是作者在观看影片时,当看到中国人被枪杀的场面时,鲁迅却心如刀割。

藤野先生读后感:可想而知,当时鲁迅是多么的愤怒和伤心,他觉得光救国人的身体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拯救国人的灵魂,让他们坚强起来。因此鲁迅毅然决定放弃自己喜欢的医学,用文学之笔去换醒国人的麻木思想。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1200字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中的珍品,也是美国文化中的珍品。1984年,美国文坛《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出版100周年举行了广泛的庆祝活动和学术讨论,也出版了一些研究马克吐温,特别是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专著。专门为一位大作家的一本名著而举行如此广泛的纪念和专门的研究,这在世界文坛上也是少有的盛事。
这是因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意义不一般。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其他的名家像艾略特、屈里林、巴灵顿、福克纳等,都有类似的评价。经过百余年的历史检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世界名著。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意义,事实上已经超出文学的领域而成为美国文化的珍品。在20世纪,电影、电视等对于人们生活方式、社会风尚、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其影响之大,常使世人为之惊叹。这在美国尤其如此。而回顾美国的电影史,从1920年到1974年,历时半个世纪,同一部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美国拍成黑白片与彩色片,前后达五次。一部文学名著,成为文化上如此被热爱的珍品,并不多见。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影响及于世界各国,而且从文化的视角看待文学名著,并非停留于文学本身,或停留于某些政治考虑而成为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美丑善恶等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发生强大影响的东西这样的文化审美的观念正逐渐风靡世界。(本文选自)
是什么样的艺术魅力使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读者如此喜爱《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呢?是它给美国和世界各国的读者打开了一个独特的富于美国式幽默气质的心灵世界,一个西部开发时期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进行豪迈拓殖时幽默气质的心灵世界。幽默逗人发笑,幽默蕴涵着智能,幽默乃机智的闪光。这样的幽默与塞万提斯笔下没落骑士阶级战风车的幽默又不一样,乃是美国西进与南下声中千千万万勤劳的老百姓这些强者在生活中的表现。它启发人们笑着面对人生,面对坎坷曲折,怀着活泼泼的生机,开拓前进,因而是独特的,是美国式的,平头百姓的。作品迷人的奥秘也许正在于此。
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学传统 以温柔敦厚见长,现代则以热情抒发见长,因而中国读者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活泼泼的幽默,由于审美习惯反差的原因,感受反倒会特别敏锐,也能得到特别强烈的审美享受。
这种马克吐温式的、当年美国式的幽默,在世界文学史上曾独领风骚。试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从儿童们的结成强盗帮开始,接着写吉姆的迷信与自哈克假死与逃到河上;哈克失散重聚后对吉姆的作弄;河上巡逻队的盘查和哈克失散重聚后对吉姆的作弄;河上巡逻队的盘查和哈克的妙计;男扮女装;国王与公爵的洋相;打冤家;哈克的告发信与拼着下地狱;国王公爵欺侮弱女子与棺材藏银;汤姆导演的效法王公贵族式的地狱。幽默的插曲,有如夏夜的星星布满天空,读者时而微笑,时而大笑,时而苦笑,人间烦恼为之一扫,而智能的闪光,在愉悦中把读者的心胸照亮。

《你是浪子,别泊岸》读书笔记2000字


《你是浪子,别泊岸》读书笔记2000字:

为什么要旅行?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有的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人说:“行走,成为更好的自己”,有人说:“远行,为了回家”,甚至有人说:“不去会死”……哈哈哈哈

至于游记,就更五花八门了,有写景为主的(大多数),有写人为主的(比如新加坡尤金的书),也有提供各种资讯的攻略,也有以人文历史为主线的(比如比尔·波特的游记),还有很多是旅行中的感悟,比如奈保尔、陈丹青、詹宏志的书,而这一本,也可以归入此类。

作者是孤独星球品牌和市场总监,中国区发言人,周游了四十余个国家,之前还写过一本《这世界啊,随他去吧》。

作者说,“我从不劝人一窝蜂地辞职旅行,这种做法代价很大…当你在外放逐,你的同学和朋友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熬着,他们必然会比你累积更多的东西。他们加薪、升职、买房,你一次次与生活闹翻,暴裂出走,转了大半个地球,带了一身尘土回来,可能什么都没有。谁也没有能力既远走他乡,又安居此地”。

这话我深表同意。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个,想要什么都需要靠自己的时间和努力去获得,想要现世安稳就得在社会的熔炉里熬着,这时的远方更多的时候只是远离实际美好的想象。或者换个角度理解,如果现实并没有和你短兵相接,你个人的认知尚能和现实和平共处,内心并没有那么激烈的冲突要让你躲起来想明白搞清楚,那么,这种长期去远方的那种自我放逐就明显不适于你而且弊大于利了……

再扯远点,我个人一直认为乐于长期行走的人都是多多少少有些敏感避世或者性格里趋向于逃避的(没有贬义),出离的原因多种多样,或者是因为哲理思维发达对人生的最初困惑太多,或者是因为认知太清晰无法理解和原谅这个现实社会,或者迎面而来的问题太多一时无法解决......总之内心忧烦,需要抛下这一切,躲开一段时间......很可能回来时思路清晰有了方向,或者缓解了困惑的焦虑,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或者一定的休息换来更强的忍耐力……这样的“良性”循环很容易让人上瘾,像吸毒一样发作时就得离开去浪迹一下......

通过这本书,我个人感觉,作者属于天生哲思发达那种类型的,促使他不断上路的动力来源于他的困惑,人生最原始的三大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试图弄清楚的是自己、边界、自我、执着,这些没有实体的概念。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命运是什么?人既然对命运的无能为力,存在的意义呢?这整本书就是他边走边思考的记录。

他一个人周游中国,又用一年时间穿越亚洲大地,曾经用10个月走了15个欧洲国家,零零散散地到处行走的地点就更多了……在路上,他认识了做餐馆的米糕姐姐,一起行走西藏,南疆,结为姐弟;去约旦路上碰到的女嬉皮小仙,不断地SofaSurfing;也认识了在重庆KTV当服务生挣钱旅游的咖啡;读书笔记在柏林一个人带孩子的女房东用自身的经历告诉他生活中有很多不完美;还有在印度,喜欢上不丹年轻喇嘛的女孩火柴;厦门经营小旅舍坚持单身的JOJO;独自在乌兹别克斯坦不思妻女的老蒋;在新疆边境值守多年哪儿都没去过的小宋;一个人在美国走一号公路的小董……

人人都有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熬着是一种很可怕的状态,谁也不知道是在生活呢还是存活?他们看透了世界的平庸,但无力超越这平庸。他们无力成为“我”,但又不屑于成为“他”。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

作者是诚实的,说起旅游的意义,他说“我其实比任何人都想知道它究竟改变了我什么,可很多时候,它并没有带来什么。无用。”“我以为那年困惑我的所有事情会在我30岁的时候解决,可惜没有。那些很像爱情的不是爱情,那些很像自由的可惜也不是自由。星月征程,去了几次远方,换了几次同伴,我依然充满了困惑”。

“出路是什么?感情何处寄托?我们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寻找与这个世界相处最愉悦的方式。但我也开始渐渐明白,生活的实相是无常,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木心说“我所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只是,路上会充满意外,经常遇到一些陌生人,分享彼此的生活见解,发现一些看待事物的多维角度,让每一次行走开拓了新的疆域。相对于大多数过早对生活投降的人,行者的可贵之处是自己划定了疆域。随着在外行走时间的增加,“渐渐发现自己那些细枝末节的改变--多了一些开阔,多了一些随遇而安”……

这一路作者见世界、遇众生,山河过目,在每一段孤独的旅途里经历着自我的认知,有些是美好,有些是徒劳。这些山川河流以一种不断回溯、极度缓慢的方式改变着作者的生命走向,使他渐渐开始以一种更平和的视角看待身边普通事物的价值。

我对作者这本书和他“不泊岸”的个人理解:困惑是永远存在的,所以解惑的需求就一直都在;生活是无常的,从来不存在真正的拥有和属于,只要适合自己的,只要不断经历,所以,随遇而安,随缘随喜......

王菲说什么是幸福:有方向,在路上。作者:整天幻想

相信《读书《别逗了,费曼先生》读后感6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别逗了费曼先生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