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呼兰河传1000字读后感

呼兰河传1000字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只要我们认真的看过一本书并投入进去,就一定会在书中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道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呼兰河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萧红,以前只知道她是一代民国才女,媲美林微因,但具体了解和感兴趣来自一部名叫《黄金年代》的电影,电影以萧红的小说《商市街》为主题,细腻描写了萧红和爱人萧军在日伪统治下的艰难贫困的生活,萧红一生及其坎坷,31岁英年早逝,本身的经历就是一首凄婉的哀歌。

《呼兰河传》写的就是萧红的家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在日伪统治下,人们生活的水深火热。但真的仅仅是日本人残忍的统治吗?不是,文中大量篇幅描述的是来自底层愚昧人民对自己亲人手足,邻里街坊的残害,他们表面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好意”其实骨子里都是“看热闹心态”、”自私心态“、”看不见别人过的好心态“、”仇富心态“、”重男轻女旧习“等等落后的思想作怪,往往惨死的人不是死于敌人,而是来自身边的亲朋!萧红以极其讽刺的语言,又如同讲故事似的轻松让我们看到血淋淋的人性丑恶,每个人一旦落到利益两字都表现出翻脸不认人的恶毒。

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受压迫致死的小团圆媳妇,因为性格大大咧咧,爱笑,被人说不像个媳妇而活活打死,好吃懒做贪小便宜的有二伯,愿意跟命运搏斗不服输的冯歪嘴子。冯歪嘴子是唯一能挺起腰杆,蔑视讽刺、勇敢生活的人,书中有一段对他的描写: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那样的绝望,好像他活着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着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于是他照旧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他虽然也有悲哀,他虽然也常常满满含着眼泪,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这充满着蛋蛋凄美的故事!

虽然萧红面对着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因为有祖父的宠爱的后园的热闹景色,萧红的童年还是很美的,让萧红觉得这歌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拍什么那?祖父喜欢开”家雀把你的帽子叼走了“的老玩笑,经常笑的像个孩子,可爱、单纯,从内心底真正爱着孩子,对孩子有真爱,有耐心,不粗暴。祖父喜欢种菜,不会让地闲着。祖父对人慈善,收的房租很少,提供的房子很好,而且容许欠着房钱,等宽裕了再给,祖父帮组着周围的人,虽然不是救世主谁人都救,但祖父处事正派,讲个理,也是整本故事里唯一能看透周围愚昧事情的聪明人。但祖父也很有局限,他能做和能改变的也很少。

如果说《呼兰河传》鞭笞的人性还是轻轻挠痒的话,《生死场》就是真正见血的刺破了。推荐看看《待嫁女》这部电影,同样是一个悲剧,女人的悲剧。女人在嫁人前受男人哄骗,嫁人后做牛做马,生儿育女到头来往往逃不开命运的嘲弄。

萧红对女人美丽的描写也是出神:月英是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她是如此温和,从不听她高声笑过,或是高声吵嘴,生就的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锦荣中那样愉快和温暖。最后因为生病被男人活活饿死!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样活下去,人们组建了一个抗日队伍,却因为一个叛徒满盘皆输。鲁迅评价描述的哈尔滨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这写的只是哈尔滨附近的一个偏僻的村庄,而且是觉醒的最初的阶段,然而这里面是真实的受难的中国农民,是真实的野生的奋起。它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喝全部、现在喝未来,死路与活路。胡风评价到:使人振奋的是,这本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写出了蓝空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的血土上的铁一样的战斗意志的书,却是出自一个青年女性手笔,在这里,我看到了女性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我们才能够真切地看见了被抢去的土地上的被讨伐的人民,用了激动更紧地和他们拥合。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重要的代表作。因为《生死场》,人们知道了萧红;因为《呼兰河传》,人们记住了萧红,也记住了东北边陲那个偏远却动人的小镇。

故事中,萧红以自己写了一件件的事,有美好的,也有残酷的。故事的第三章,就讲了祖父,花园和她的故事。萧红的父母对她不是特别好的,祖母对她,也是很凶的,只有祖父对她好。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祖父做什么,萧红也做什么。“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我特别喜欢这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一般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的多么好!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团圆媳妇那一章了。一个小女孩,才12岁,不过也就12岁,一个天真活泼的年纪啊!和我们差不多大吧!我们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下茁壮成长,而她呢?世界对她来说太不公平了!

她本该和我们一样,却被卖到呼兰河这小城里当童养媳!她才12岁啊!她的年纪虽然小,却会做许多事,可以说是人人都想要啊!可因为她太活泼,不像媳妇,所以经常受婆婆的毒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一天打8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

后来,这个团圆媳妇生了一种怪病,怎么治也治不好。婆婆请来了大神跳大神,想要治好她,大神说要用烫水烫她三遍,再用被子从上到下裹紧了,读书笔记一直到天亮,出一身汗。不过要坚持,直到病好。就这样,团圆媳妇天天被这样折磨,婆婆却说,这是为她好。最后,这个笑呵呵,可爱又活泼的小姑娘,被她们就这样折磨死了,婆婆很伤心,不过不是因为她死了,而是因为她是花钱买来的,就这么死了,还供她吃供她穿,花了不少钱在她身上,婆婆心疼的是钱啊!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原来相差这么大!作者萧红小时候的童年也是悲凉的,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回味这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作者:闵诗怡

我眼中的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我眼中的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是一年还是两年前,某一个微信公众号大咖在网络上发了电影《黄金时代》的影评。题目中称萧红为“饥饿贱货”,该电影演出的正是萧红短暂的一生。那时我只知道萧红是作家,我没有看过她的一部作品,我对她一无所知,或许她的品质确实不怎么样,但是,我不认为一个正常的人可以在公众场合称一个品质不怎么样的人为贱货。况且,究竟怎不怎么样,你怎么知道的?萧红早死了,死在1942年,死在那个动荡时代,那个时候你还未出生,你的父母或许还未出生,你何以了解她?

再有一个,如果说萧红为贱货,那郁达夫又怎么算?

我知道贱货这个词用来形容女人。

什么样的女人可以被称为贱货?

或许在某个时代,妓女可以,或许在现在这个时代,妓女仍然被某些人成为贱货。但是在我眼中,没有一个女人可以被称为贱货,妓女也不可,她们从事着市场需要的职业,只不过这职业不被社会的太阳面所接受,可这个社会,难道没有月亮面吗?如果说妓女是贱货,那么嫖客又怎么算?

所以那位作者,你凭什么称萧红,一个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为贱货?你凭什么侮辱人!

但是,那篇文章似乎受到了激烈的追捧,喏,社会的太阳面?还是月亮面?

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已经预知到自己命不久矣,她如同回光返照一样拼尽了全身最后的能量、精力在那段时间连续写出了几部作品,《呼兰河传》是其中一部,是留给后世最为闪耀的作品之一。

如果你没有读过《呼兰河传》,你一定也读过小学课本里的《火烧云》吧。那正是从《呼兰河传》里面节选的。我记得当时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对于文中火烧云那丰富、优美的描写充满了溢美之词,并要求我们背诵。而今我读《呼兰河传》才知道,原来这火烧云,不是曾经我看到的火烧云,它不欢快,它充满了惆怅。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不是常常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产生南辕北辙一般的误解。因为没有看到全貌,因为没有了解全部,就快快下了结论。萧红的一生悲惨至极,死了以后还要被那样一群人来诬陷,真真像透了她在《呼兰河传》中描写的那个村庄,那条路中间的泥坑,那群愚民。

世间可笑的事是有人竟然拿薛宝钗与林黛玉相较,说薛宝钗才是妻子的不二人选,而林黛玉除了矫情就剩下矫情。

世间可笑的事是有人拿萧红与当代所有的女作家相较,比一比谁的文章适应了当时的时代要求,比一比谁结婚了谁没结婚,谁同居了谁没同居,谁生了孩子谁的孩子死了,谁一生只跟一个男人,谁一生跟了好几个男人。

在我眼中,萧红,就是那个时代的林黛玉。她死得冤,她甚至比林黛玉还惨。她一生也没有遇到那个一见就对她说“这个妹妹曾见过”的贾宝玉。如果真要找找她短暂一生中究竟还有谁对她真心相待过,那恐怕就只有她的祖父了。

在她的《呼兰河传》中,她这样怀念自己的祖父:

第三章的开头第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在尾声的开头第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这两句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如果你从《呼兰河传》第一章一直读到尾声,看到这句话,再想起前面那句话,大概会泪如雨下。这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情感,是萧红对祖父无尽的怀念,是自己的孤独生活的写照,也透着她一生的悲凉。

《呼兰河传》写的是萧红从小生活着的村庄,第一章和第二章用一种大笔触来写了这个村庄的地域特点、人情风俗。从第三章开始写自己在这个村庄生活着的点点滴滴一直到祖父去世,童年结束。

没看过这部长篇小说的人可能以为这是一部回忆家乡,回忆亲人,回忆童年的温暖文字,觉得一代民国才女可能会有复杂曼妙的语言体系,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恐怕你要失望了。起初读这本书,我确实有点失望,文字平实得就像一个小孩子在跟你说话一样,几乎要令我睡过去了。但是在冷不丁即将要睡的的时候,那个平平常常的故事猛地就给我来了一下子,读书笔记像大头针一样往皮肤上一戳,再一戳,再一戳,好像那个小孩子在跟我说:“你来看看这个世界,这些人,这些事,究竟怎么回事,怎么就这样了?”这无数根大头针扎在皮肤上终于让我的心为之哆嗦颤抖起来,不免惊心动魄,我的天,怎么是这样一个混沌愚昧?怎么连一个小孩子都不如了。

萧红在小说中写了几件触目惊心的事,均是使用着平和的语言。

第一件事是在呼兰河这个地方有一个大泥坑,一下雨这个大泥坑的水就满了,溢出来淹没了人家的墙根,人必定得抓着墙,小心翼翼才能趟过,不小心就要掉下去。不下雨的时候里面就是淤泥,车马什么的常常掉下去出不来,就需要人抬。这大泥坑淹死了猪仔,闷死过狗,还有鸡鸭什么的,连小孩子也掉进去过。因为有这大泥坑,街上出现了很多便宜的猪肉。人们买的时候颇为忐忑,要是掉进泥坑的猪仔,捞出来成了死猪来卖自然是好,但有那么多的猪淹死吗?搞不好是瘟猪,吃了要得病。可人们为了自我安慰,买回来则犹豫了一阵子,笃定又说,是淹死的猪啦。说到底路那么窄,这大泥坑横在路中间实在危险,其实把坑填了就好了啊,但那么多年过去,没有一个人做这件事。萧红在文中总结了这大坑存在的两点好处:一是常常抬马抬车,可使得居民说长道短,消遣生活。二是瘟猪肉得以大行买卖,只说这猪是淹死的,居民便可以自欺欺人的买到便宜的猪肉。

第二件事是赶车的家里给孙子娶回来一个12岁女娃做童养媳,被称为团圆媳妇。这团圆媳妇不像村里通常的女孩子那样逆来顺受唯唯诺诺,而是长得健康结实,身板儿直立,仰头挺胸。这就糟了忌,被人说是女孩子不检点。孩子被婆家人殴打、折磨、烫脚心,这孩子终于萎靡不振,病入膏肓。然而这一家不认为是把孩子打坏了,而是认为孩子是邪鬼附了身,要成妖怪。为了把这邪鬼驱走,婆家请了各路“神仙”,最后说要用水来烫。乡里乡亲全来看热闹,女孩子被摁进装满热水的大桶烫得哀嚎。这里萧红写那邻居们没有一个要救女孩。等女孩被抬出来浑身通红发烫,好像是死了,大家数落怎么可以这么烫,人要烫死的,纷纷要走。可女孩醒过来,第二次烫又开始了,大家又折回来看,那些说不该用热水烫的又不说了,又眼睁睁看着女孩被扔进热水。就这么烫了三次。终于是把女孩子折磨死了。这一度成为乡亲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用不了多久,大家也就忘了,又去发掘下一个奇闻异事了。

萧红在文中数次地说:“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不但院子是荒凉的,人心也是荒凉的。

鲁迅对于萧红推崇备至,他表扬过的女作家不多,萧红是一个。在“吃人血馒头”这一现实的揭露上,两个人不同的是,鲁迅如同高高在上的智者,语言如利剑一般直指痛处。而萧红,像一个陌生的小女孩子一样站在人群中,看着这一切发生。鲁迅要大声疾呼:呜呼哀哉,你们怎么还不醒醒?愤怒之情已经跃然纸上。而萧红默默把一切记录下来,她是懂了的,但至于你懂还是不懂,她并不强求。虽然两个人的文字,一个如同70岁老者,一个如同5岁奶娃儿,但本质上是殊途同归。

曾有人为萧红究竟是不是左翼作家而纠结,因为她的文字实在是有点过于单纯。我想这样的人未免有点肤浅了,难道作家是为政治服务的吗?有些作家或许一生致力于此。可我们不能说那些为自己而悲鸣,为整个世界而悲鸣的作家就不识时务。萧红所写的呼兰河的人们的生活,正是贫苦大众的愚昧、麻木的生活,残酷的生活,孤独的生活。萧红在为自己悲鸣,也在为这个世界悲鸣,这样的作品并非为了某个时代而存在,它并非特定历史时期的需要。想想看,难道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就没有愚昧了吗?就不存在麻木了吗?

在这散文式的小说《呼兰河传》中,萧红写自己的祖父,写了村民,写过祖母,她不喜欢祖母,因为祖母很严厉,曾用针扎过她的手指头。连不喜欢的祖母都写过,却几乎没有写她的父母。是的,她是一个不被爱的孩子。或许在那样的年代,每一个女孩生下来都是不被爱的。萧红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父亲许配给了省防军第一路帮统汪廷兰的次子汪恩甲。为了抗争她逃离了家,去学校学习。然而一个女孩子没有经济来源,无依无靠,她走投无路再次回家却被父亲囚禁,被亲戚解救出去之后她在哈尔滨街头流浪数月,为了不被冻死饿死她投靠了汪恩甲。汪恩甲是纨绔子第,又抽鸦片,挥霍无度,在萧红怀孕之际将她抛弃。

汪恩甲离开之际因为交不起租费把挺着大肚子的萧红留在旅馆作为人质。萧红向哈尔滨《国际协报》的副刊编辑裴馨园求救,萧军、舒群等文学青年去看过萧红。因为萧红的才华,因为她的可怜身世,萧军爱上了她。连夜从旅馆救出了萧红,送进医院待产。两个人均没有钱,孩子生出来以后无力抚养只能送人。萧红跟随萧军租屋,两个人过起了有上顿没下顿,连被子和水杯都没钱买的贫苦生活。

在《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后半段,收录了萧红的部分随笔,里面详细记录了她与萧军的同居生活。从每一篇文字中都能感受到因为贫穷而饥饿难耐的折磨,每一篇也都写满了萧红对萧军深深的爱。她像一只小鸟一样每一天等在房间里听着门外的脚步声,等待着萧军回来。她用为数不多的钱给萧军买皮帽子,自己却什么也不买,每次有了点钱买面包,萧军买贵的,她总是买便宜的。每次萧军问她饿不饿,她都回答不饿。有一次半夜,她饿得受不了开门出去想要偷点面包吃,可看到邻居门口挂着的面包圈和牛奶,她始终伸不出手,强忍饥饿关上了门却担心被萧军发现自己的不堪。在那几年她常常几天不吃饭,靠喝热水充饥,不曾偷过一个面包。这样一个女人,竟然会有人说她是贱货,真是悲哀。

跟很多爱情一样,共患难容易,同享福难。萧军在经济好了之后便拈花惹草,并且家暴,其实在《呼兰河传》的几篇随笔中已经可以窥探到萧军的为人,他跟萧红提起自己的前女友是如何漂亮可爱,还不止一次跟萧红提起有其他的女孩子追求自己。一个男人如果爱一个女人会这样说话吗?会这样往爱人心上捅刀子吗?而事实证明萧军确实不爱萧红。萧红一直把他作为一生挚爱,而萧军年老的时候,在萧红都已经死了很久之后,有媒体采访他,他竟然说,当初确实不怎么爱萧红,虽然喜欢她,但从未想过要把她当作妻子。

对于一个深深爱着你的女人,还有任何一句话比这个更残酷恐怖吗?

那篇骂萧红是贱货的文章中质问:为什么她总是跟一个又一个男人在一起,肚子里怀着别人的孩子。

搞搞清楚,每一次离开都是男人抛弃女人,汪恩甲欠债不还抛弃了怀孕的萧红,萧军不爱了,抛弃了怀孕的萧红,最后想要跟萧红过平淡日子的端木蕻良也为了在战乱中自保,独自逃走,抛弃了萧红。

萧红一生被家人抛弃被爱人抛弃,如果说这都是她的错,那无异于在说,一个女孩子被轮奸了是那女孩子自己的错,你为什么被轮奸?怎么人家不强奸别人非要强奸你?

天理何在?

如果说萧红有错,那唯一的错在于遇人不淑。可是想一想,那是在一个怎样的时代?那是一个六亲都可以不认的时代。是有很多的有志之士为了信仰抛头颅洒热血,但也同样有无数人渣为了活下去背信弃义。

请放过萧红,她死的时候只有31岁,弥留之际她曾写下“不甘”二字,不要再让她的灵魂不安了吧。即使不把她当成一个作家,把她当做一个女人,她只不过是在那个女性无法立足时代中的悲惨群体的一员。

蔡康永在奇葩说里有一集谈到为什么有的女人过得很悲惨但也不肯离婚,他说有一些女人一旦失去了婚姻就无法生存,她们没有经济来源,没有学历,没有可以居住的地方,这是赤裸裸的现实。不要用一句简单的“为什么她们不找工作啊”“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啊”“租个房子不行吗”等等一系列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质问来表现自己的独立,那真的显得你很冷漠无知。

这个世界上每一天都在发生着不可预知的无法理解的事,而身在其中的人往往是无奈而又无法抉择的。

如果你还是不能理解,那么就去读她的《呼兰河传》,去被清透的文字感动,触动。去认识一个你眼中的萧红,而不是任何一个人眼中的萧红。

部分摘抄: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黄昏时候的七月,火烧云刚刚落下去,街道上发着显微的白光,嘁嘁喳喳,把往日的寂静都冲散了,个个街道都活了起来,好像这城里发生了大火,人们都赶去救火的样子。非常忙迫,踢踢踏踏的向前跑。

先跑到了河沿的就蹲在那里,后跑到的,也就挤上去蹲在那里。

大家一齐等候着,等候着月亮高起来,河灯就要从水上放下来了。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忽忽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都看出了神了,一声不响,陶醉在灯光河色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的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会有这样好的景况。作者:常小宝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000字心得体会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初中的时候就知道《呼兰河传》这本集子的存在,语文课本里曾经有一段节选的课文《我与祖父》。看了那篇节选,又看了后一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片面地以为《呼兰河传》讲的大概也就自己与祖父的快乐时光,似乎也没什么有意思的。

如今从头到尾看完了这本《呼兰河传》,我才知道即使是那段节选的我与祖父也是如此的荒凉。

萧红在这本书中不下五次地提到过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想她小的时候也不懂这么多,长大后想起自己童年那些琐碎的东西才明白荒凉这种复杂的心情。矛盾先生在序中提到:‘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小时候的萧红也许不明白,她的童年已经埋下了寂寞的种子,祖父与祖母对待她的天壤之别,母亲对她似乎也无太多关心,父亲更是在整本书中不见踪影。小的时候不明白,等到长大回想起来,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童年的痛啊……她曾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孤寂的心情:“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萧红童年的不幸是无奈的,正如呼兰河的人们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下的不幸。那种把别人寻死当做茶余饭后的新鲜事、把对团圆媳妇的虐待叫做管教、把别人救命的东西偷偷留藏一些下来讨好长辈的媳妇,这一切一切的变态心理和愚昧无知,真是令人发指,当时的人们却以此为生活的乐趣,饶有兴趣地聊着谈着在现代科学下显得极其可笑的东西和观点,读书笔记他们的这种生活状态让我觉得太可悲太可悲。可是,在当时的闭塞农村里,那些可悲的人们还有什么办法呢?而‘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

当时的社会面临的是愚昧迷信,现今的社会面临的是现代的升级过的愚昧迷信。打着高科技的幌子,靠着化学添加剂的掩护,为了高额的利润不择手段,贪官奸商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美国欧盟借着保护人民的旗帜,一次次地要把非洲的国家俘虏成自己的奴隶。这个世界已经缺少正义,连把摔倒的老太太扶起来都要背上推倒她的莫须有的罪名。

如果说过去是因为落后使得人心愚笨,那么现在是因为发达使得人心因欲望而复杂险恶,处处都是别人为你挖好的现成的陷阱,等待你为他当做替罪羊,这样的社会景象若是给萧红看到怎会不更感悲凉?她的孤独、她的寂寞,又会更深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面对这个社会曾经的和现在的无奈,我们有时候除了扼腕叹息,别无所能。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1000字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1000字,欢迎阅读评论!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转》感触颇深,她用小时候的视角,谱写了一方水土的风俗人情,一部凄婉的歌谣。文中几个章节中的几句话感觉很精彩,忍不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个扎彩铺,扎出的房子、厨子、骡子、大白马、车子活灵活现。大至喷钱兽、聚宝盆、大金山、大银山,小至花盆、茶壶、茶杯鸡鸭鹅犬样样不缺。看着穷人都觉得活着没有死了好。

看似一句淡话,细嚼起来,人世间的辛酸苦涩,浸在其中。又有不乏幽默。

还有,胡家的团圆媳妇婆婆,鸡鸭、猪、狗猫不舍得打,打猫怕把猫打跑了打狗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把猪掉了斤两,打鸡怕不鸡不下蛋。唯独打小团圆媳妇一点毛病没有,她又不会跑掉又不会丢了,又不会下蛋,又不是猪,掉了近两也不要紧又不上秤!

她来到我家,我从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的媳妇不受气,我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我只打她一个月,打的是狠了点,不狠哪能规矩好一个好人来……

婆婆的算计和愚昧无知,封建世袭生活着的婆婆,打媳妇是想当然。就因为小团圆媳妇仅仅有十二岁,长得却像十四那么高。太大方了,不知道羞,吃饭吃三碗,要给小团圆媳妇一个下马威,不打规范不出一个好人来。小团圆媳妇还不如鸡狗猫,鸡狗猫是不可以打得。小团圆婆婆没有觉着打媳妇有什么不妥。打伤了,打病了,找来跳大神的跳跳大神,花五十吊钱给云游真人来医一医,破一破。这还舍得。自己手闹了事,三吊钱的红花都不舍得买。生活在她看来就该这样,没有什么不对。打伤了,医。医好了,再打。可怜小团圆媳妇直到被活活地折磨死!小团圆婆婆竟没有觉着有什么不妥,只是被云游真人吓一吓,怕了怕,想了想,还不想过早的下地狱……让人觉着又可怜又可气又可恨又可悲。

他们的父母生他们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就是希望他们吃饱穿暖,但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事却一辈子都没有!

这样的话看似随口道来,却写出了穷人唏嘘世道不济,没有愤怒的控诉,字里行间却在鞭挞着当时社会,勾略出了穷人凄凉麻疲了的生活状态。

一个个凄婉故事,宛如一个大磨盘,将你的心,压着、碾着……

还有冯歪嘴那冰冷的小磨坊。冯歪嘴的女人一死,大家都觉着冯歪嘴算完了,扔下来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刚生下来。可是冯歪嘴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里那样绝望。他看见两个孩子反而镇定下来。他觉着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

于是他照样活在这个世界上,照样负起那份责。冯歪嘴的小儿子,在别人眼里非死不可,这孩子却一直不死他看着孩子一天长大,小的都会笑了。这又是一个悲惨的家庭,好在冯歪嘴子看着别人怎样做,他也要怎样做。不管他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能力,他要负起养活孩子的责任。这是书中最给力的一个人物,他孩子的活,是人生存的希望。不管怎样难熬,该怎样就怎样!

萧红奇思妙想好似神来之笔。

比如:这缸渣为什么不扔掉,大概是为了养潮虫的。有缸渣就有破坛子陪着,有砖头就有泥土陪着,有破槽子就有破梨子,他们好像都配了对,结了婚,而且都有了生命送到这世界上来,比方破坛子里的似鱼非鱼,大缸下面的潮虫,猪槽上的蘑菇。

写的都是最脏最不屑东西,作者却那么生动地赋予了每个物件于生命,感受到了作者的智慧和可爱的童真,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节妇坊为什么没有写女子跳井跳的勇敢这样的赞誉?是那些修节妇坊的人故意删去的,因为修节妇坊的多半是男人,他家里也有女人,他怕他写上了,他家里的女人也要跳井,他女人跳了井,留下一大群孩子怎么办?于是一律不写,只写文温文尔雅,孝顺公婆……

从古至今男权主义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社会。节妇坊是男人修的,他是主宰,他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他想让你怎样做就怎样做。女人从来就是附属和被歧视的。我通过萧红这段文字感受到了女人,是这么的可怜,男尊女卑世袭了几千年,我们依然无助的看着男人玩花样养小三,三妻四妾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女人只配独自流泪,暗自神伤。情感不可以出轨,身体更不可以出轨,不然就是不守妇道的坏女人。男女平等只是口号,是未来。

总之,这是一本很难得散文叙事大作,又像一首叙事诗,怀揣着童年难以忘怀的往事,娓娓道来。蝴蝶、小虫、黄瓜,倭瓜、和玫瑰的后花园子,还有那绚丽变幻莫测的火烧云是那么的美。而后几章故事又是那么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但是冯歪嘴的儿子依然活着又给人带来了希望。书中精彩光亮之处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就像太阳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见阳光,但瞎子却感到实在的温暖了。”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呼兰河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呼兰河传1000字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