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黄金时代》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黄金时代》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这样的内容,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与“黄金时代”四字的渊源

坦白说,我第一次听到“黄金时代”这四个字真的跟王小波一点关系都没有。似乎是中学无意间瞥见或者听见别人提及郭敬明的《青铜时代》,虽然我当时乃至至今都不知那是何物,但很确定,我在第一次知道“青铜时代”时,脑子里蹦出的是“还黄金和白银呢!”倒没想到确实有这两本书,只是和郭敬明没有一点点关系(我也并不喜欢郭,更喜欢韩寒)。

后来深入接触“黄金时代”,竟也跟王小波这本书没有半分关系,而是我的女神汤唯拍摄的萧红纪录片式的电影:《黄金时代》。这部电影我冲着汤唯和萧红去看,完完整整看过至少三遍,不完整看得有五六遍。因为这部电影曾做为之前做实验给被试看的默片选项之一,而我作为“小白鼠”,看了N多遍。有一次,老师问给被试看的都是什么默片,我说了《黄金时代》,老师一脸囧,说:“这么大尺度啊!”碰巧前一晚我在简书上看到一篇有关《黄金时代》的文章,点进去瞄了一眼,发现不是电影,而是王小波的小说,但是并未仔细看。听老师这么说,心下诧异,嘴上忙撇清:“不是王小波写的那本书,是一个萧红的纪录片。”自此,算是正式激起了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的好奇。

在我打开《黄金时代》之前,我完全不知道这本书是讲什么的,只在百度上粗略地看到有人说在(我国)性爱文学上占据首位。当然,对于这种评价我自然不信,说这话的人把《金瓶梅》放在哪里?但是我相信以王小波的思想深度,定然不会写一本小黄书而流传于世。同样,《金瓶梅》能流传古今,自然也不是靠对性爱的描写。

刚看《黄金时代》时,或许因为那段时间整个人比较懒散,差点弃书。但是慢慢看下来,却觉得颇为有趣。为什么说有趣?我也不清楚,我在看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的时候,也是觉得颇为有趣。但是这种有趣绝不是看到好笑的笑话那般,更像是和一个真正灵魂有趣的人交谈,听他一本正经讲着逗人乐又让人深思的话。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这本书中,以知青插队和二十年后王二和陈清扬重逢两条故事线,讲述了王二21岁在云南插队时的一些故事。王小波在书中这样描述自己的黄金时代: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陈清扬说,那也是她的黄金时代。

王二在二十一岁之前因为腰部受伤找到北医大毕业的陈清扬医治,从此认识了这位“不是破鞋却被称作破鞋”的“活寡妇”(因她丈夫入狱,书中也并未提到是否离婚,但又不算是丧夫,故擅自用这个词来形容她当时的情感状态)。陈清扬因为被别人当作不是自己的自己,而几乎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急迫地想让哪怕只有一个人证明她不是破鞋,流氓王二自然不遂她所愿,并告诉她可以自己把自己变成破鞋,这样自己也会认为自己是个破鞋。后来大家又开始传陈清扬和王二搞破鞋,陈清阳又跑去让王二证明他们两人之间的清白。王二告诉她,如果要证明他们清白无辜,需要证明两点:1.陈清扬是处女;2.王二本人天阉之人,没有性交能力。而这两点都难以证明,所以没办法证明,他倒是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又把陈清扬惹了个大红脸。

在这一来二往中,到了王二21岁的生日,他请陈清扬晚上去他家吃鱼。鱼没逮到,倒是以“伟大友谊”的名义压倒了陈清扬,结束了童男之身。他们相约第二晚再去山上开展“伟大友谊”,陈清扬再试一遍,也许她会喜欢。结果王二与当地小伙子三闷儿发生冲突,被三闷儿娘抄起凳子打到他旧伤未愈的后腰。当地农民都以为他腰杆断了,闹哄哄的,陈清扬被电话叫来,书中描写到:“过了不一会儿,陈清扬披头散发眼皮红肿地跑了来,劈头第一句话就是:你别怕。要是你瘫了,我照顾你一辈子。”当然,王二没瘫。而王二和陈清扬的“破鞋”关系却公之于众。这之后却没人敢说陈清扬是破鞋了。那个年代的人甚至直到这个年代,大家都很奇怪。

王二可以走动之后,适逢北京知青慰问团要调查知青在当地是否被虐待、逼婚等情况,王二便被他的队长以养病为由哄骗到山上,过上“隐居”般的生活。在走之前告诉了陈清扬他将住在哪里,路线图一清二楚。在这几天里,除了王二的哥们儿罗小四,没人承认王二的存在。这让陈清扬很纳闷,决定沿着熟记于心的路线图去找王二。书中这样描述这段时间差:“我(王二)始终盼着陈清扬来看我,但陈清扬始终没有来。她来的时候我没有盼着她来。”

在进行过“伟大友谊交流”之后,陈清扬向王二说明自己的困惑:大家都说他不存在。而王二为了验证自己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他在慰问团来的那天,出现在座谈会上,并且说了自己插队的遭遇(被穿小鞋、被当地居民打)。后果就是被队长留在队里喂猪,一人顶三人的工作量,队长还要组织人捉他和陈清扬的奸。王二就每天白天喂猪,晚上和陈清扬颇具“敬业精神”的啪啪啪。

后来王二被农场的军代表惦记上了,别人知青都去了别的地方或者返乡了,唯独王二还留在队里。这个军代表曾要调戏陈清扬,但是被陈清扬打了个大嘴巴,把陈清扬发配到条件艰苦的队里当队医。这样睚眦必报、手里还有点权的人,自然不会放过获得陈清扬优待的王二,更何况王二还让他在知青慰问团面前丢了面子。军代表找他谈话,让他写交代材料,交代搞破鞋行径。但是王二这个奇葩,自始自终,无论军代表如何纠缠,他都没开口对军代表说过一句话,就只是看着他,一度让军代表以为王二是哑巴。当然,军代表始终不相信王二不是哑巴。这一点让王二颇为自得。

王二还是被押着写了挺长时间的交代材料,或许是写烦了吧,然后某一天他白天用果子贿赂司务长之后,晚上就逃跑了。当然,逃跑前他还是去找陈清扬了。陈清扬塞给他二百块钱(在当时应该是相当多了),并没有与他一起走。王二用这二百块钱买了一条双筒猎枪,填饱了肚子也保护了性命。中途他回队了一次,结果是带着陈清扬一起跑了,逃上山。哈哈

之后他们在刘大爹那儿种玉米,并过了一段没羞没躁的生活。农场当然一直在派人找他们,但是没人能找到,直到他们自己回去。回去当然又是写交代材料,出斗争差。碰巧赶上一个运动,他们的行为还被定性为“案子”。反正是个挺荒唐的年代,每个人都像是被提线的木偶般乱撞。而“出斗争差”常常会激起陈清扬的性欲。其实那时候相关负责人并不算是为难他们,多数行为都是流于形式。

王二花了很长时间写交代材料,开始很烦,后来像是完成专业作业般甚为用心。他一人写两个人的交代材料,一模一样,副本是陈清扬的。只是领导常说王二写的交代材料不彻底,还要继续交代。王二还以为他下半辈子都要在交代中度过。最后确实陈清扬写了一篇交代材料,这之后,再也不需要他们写材料、出斗争差,还放了王二返京。二十年后陈清扬和王二重逢,临别时,陈清扬才告诉王二,她在最后一份交代材料里写的是她爱上了他。书中写道: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其实《黄金时代》里,王小波写完他对黄金时代的描述之后,而有后半句话: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在农场,为了防止牛斗架伤身,影响春耕,会把牛都阉了。对于一般的公牛,只用刀割去即可。但是对于格外生性者,就须采取锤骟术,书中说:也就是隔开阴囊,掏出睾丸,一木锤砸个稀烂。很残忍,但是效果很,令人满意。此后受术者只知道吃草干活,别的什么都不知道,连杀都不用捆。这是何等淡漠和悲哀,对自己的生死都毫不关心,任人宰割。

在王二21生日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他。我们年轻的时候不都曾这样么?

在倒数第二个章节,王小波写到:那时人们都要把我们锤掉,但是没有锤动。我到今天还强硬如初。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王二从最初钻牛角尖一冲动跑到队里证明自己存在,之后却备受摧残,悟到了犯不着向人证明自己的存在。后来他和陈清扬从山上回队里之后,人保组的人怀疑他回队里是为了盗取机密勾结国外,人家让他交代偷越国境的事,他也确实曾打扮成老傣的模样到对面赶过街,买了火柴和盐。但他为了不必要的麻烦选择了隐瞒,这时候他已经懂得“没必要说的话就不说”。为了证明自己并未去国外,带人保组的人去他们生活气息浓厚的山上证明他们确实住在那里,但是他们不信,后来王二也不再带他们去看。因为“没必要做的事就不做”。

我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他有没有被锤掉。我们永远没办法单一地评价“妥协”是强硬如初还是锤骟成功。

真实就是无法醒来

放声大哭从一个梦境进入另一个梦境,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奢望。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黄金时代读后感1500字


黄金时代读后感1500字范文:

我叫陈清扬,二十六岁,在山上十五队当医生,在这里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破鞋”。我不明白大家为什么这样叫我,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方,可是当一件“假”的事情说久了就好像变成“真”的一样,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我只想证明我自己不是个“破鞋”,直到我遇到了王二。

那天他来找我看病,他应该算上一个真正的病人,以往的男人来我这都不是看病,而是看我。所以当他离开的时候,我心里突然有股强烈的愿望,想要他帮我证明我不是“破鞋”这件事。我在他的身后追赶着,终于追上了他。

他把事情说得那么明白,好像我“破鞋”这个称呼是铁定的事情,我翻不了案,我只能认命。他和我说要发展“伟大的友谊”,我当时真想给他一个耳光,就好像我之前给那些“看病”的男人那样,可不是不知道为什么鬼使神差的,我竟然同意了。

那天晚上有月亮有星星,可是我的心里确丝毫没有光亮。我任由王二对我上下其手,最后我干脆自己把衣服脱个精光,赤条条地躺在那里,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当他说要“研究我的结构”的时候,我又羞又怒,甩手就是一个耳光。为了“伟大的友谊”我最后还是顺从,我压抑着自己的声音,没有说一句话。

有一天我知道王二被一个寡妇打伤了,据说伤得很严重,有可能会瘫痪。听到这个消息我急忙冲下山,看到他时,我忍不住哭了起来,还当众说,如果他好不了我会照顾他一辈子。我不明白当时为什么会哭,为什么会说出这种话,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后来王二要进山疗伤,我下定决心要去看他,照顾他。一路上我心中充满了许多美好的希望和幻想。我一次觉得夏天的风是暖的,而不是热的,让我晕眩。当我推开门的一刹那,我看到那个丑恶的东西,它就好像是一个刑具,把我打醒,让我回到了现实,失去了所有的幻想与美好,继续和他维持“伟大的友谊”。可是那一次,我突然觉得自己罪孽深重,我强忍住自己的声音,不让他发现我心中的快感。

当军代表骂我“臭婊子”的时候,王二愤怒的把刀劈进瓜里,以至于后面他买枪的时候我都当心他会要了军代表的命。他会吗?或许他真的会。

后来我和他逃到了山里,逃进山的第一个夜晚,我很兴奋,我突然很想给旁边这个男人生孩子,可是他却想着怎样让我的乳房维持住现在美好的样子。那一瞬间我有点心灰意冷,原来我和他之间还是铁打不动的“伟大的友谊”。

在章风山上那次,我在他的身上,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一瞬间我觉得非常的寂寞,非常孤独,我想叫,我想哭,我想死,可是我又不能。王二把我翻在身下,吻着我的脚心,一股辛辣的感觉直钻到了我的心里。不要,我不要,我不想爱别人,任何人都不爱,我又一次感到了罪孽。读书笔记在刘大爹后山上时,我给自己做了个简裙,他扛着我,打了我屁股两下。这两下,彻底玷污了我的清白,我们做了超出了破鞋和野汉子之间的事情,我突然很想哭,因为在那一刻我觉得我爱了。

我和王二处处不一样,我处处与人合作,所以在批斗会上少吃了点苦头。最后我决定下山,虽然明知道前面是刀山火海,我依然愿意忍受人世间的摧残。我从来都不敢认真的面对自己真实的情感,我一直努力地向群众靠拢,做着自己不喜欢但是又“对”的事情。在上交材料的时候,我第一次面对着自己的真心,坦诚了一切,但是这些最真的东西在他们眼里却是比搞破鞋还十恶不赦的事情,无比的卑贱和丑陋。

王二和我说,那段时间是他的黄金时代。其实,那段时间也是我的黄金时代,因为我的黄金时代是他给我的,是他让我切切实实感受的自己还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可是,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那样的事情已经一去不复返,回不去了,回不去了。作者:蔡捷

《黄金时代》读后感500字


《黄金时代》读后感500字:

第一次读王小波的时候还是初中_《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面对生活的围攻,它逃离了。从来没把生活的预设放在眼里。命运藩篱1米高,它死也要跳到1米2,逃离。跳不到,就死,在命运面前束手就擒,那是不可能。

继值得尊敬的猪之后,就没看过王小波的其他作品了。直到我到了20几岁的这个年纪,从自信满满的“什么也锤不了我”的生猛状态,开始进入缓慢受锤的过程,被那句“想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撂倒了,就躺下看看这本久仰大名,未尝见面的大作。

真诚是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质,王小波在这本黄金时代中呈现的状态,是一个最棒的作家。他把一个20xx(此处自动和谐)的时代写得流光溢彩,让人在一片惨淡不公中,还笑了出来。

“浑”的王二、在破鞋路上一去不复返爱上王二那两巴掌的陈清扬、龟头血肿的李先生、被鸭子馋死的刘老先生还有小转玲、二妞子、线条……看完了,这些人都还活生生立在纸上。食色性,他都要,就是要过的坦荡荡,好看的好玩的,说。好惨好难的,说。铁锅煮屎、脑浆迸散,什么玩意儿都清清楚楚摆出来。

王二一辈子都在黄金时代中活着,王二本人就是那只特立独行的本猪。

“哭哭啼啼,没有出息”是吧,那“敲锣打鼓,清清楚楚”有没有出息,有没有出息!作者:周小群

《飘》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飘》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飘》是一部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小说,书名直译应为“随风飘逝”,蕴藏着两层含意:这呼啸的飓风,指的是南北战争;那飘去的云朵,指的是农奴制的安逸生活,

女性主义文学是始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开始蓬勃发展。1936年出版的《飘》中公斯嘉丽就是这股潮流下代表形象之一。书还没读完,且从一条线索——人的成长及品质,选择几个人谈谈。

父亲:杰拉尔德·奥哈拉

活力,土气,粗鲁。富有开拓精神,为人心地善良。靠喝酒不糊涂的海量与孤注一掷的勇气,赢得塔拉庄园。

母亲:艾伦·奥哈拉

大家闺秀出身,永远齐齐整整,从容不迫。勤劳节俭,心地厚道,是全县最得人心的邻居。

斯嘉丽·奥哈拉

十六岁的妙龄,爱上了阿什礼。某天,从欧洲游历归来的阿什礼,骑着高头大马,衣着光鲜,美轮美奂出现在斯嘉丽的视线中,这一刻满足了这位少女一种想象,不可遏制的痴情滋生,之后,为了得到阿什礼的爱费劲心机。

阿什礼却与梅兰妮结婚,败下阵来的斯嘉丽,担心丢人现眼的恐惧倒比失败的耻辱更大。痴情受挫的她不顾妈妈反对,不出两周就做了人妻,再不出两月,又做了寡妇。

南北战争开始了,战火的蔓延,让身处亚特兰大的斯嘉丽无奈冒着危险重返自己的家——塔拉庄园。战火之下塔拉,田地荒芜,爸爸精神失常,读书笔记m.i1766.com妹妹被病魔击倒,饥肠辘辘的一张张嘴,巴望救助。残酷的斗争,野蛮的报复接踵而至——塔拉庄园可能被阴谋夺走,急需300元钱挽救危局。

此时斯嘉丽十九岁,面对这一切她怎么办?

“向狮子样勇敢,却完全缺乏想象力”的斯嘉丽,身上流淌着先辈们的血液,她作出了抉择——抛开对阿什礼的爱恋,塔拉就是她的战场,她的命运,她必须取胜。

“上帝作证,我绝不要再挨饿。”斯嘉丽甩开往日的一切束缚,甩掉过去的自己,竭尽全力,甚至拿自己的名誉尊严来冒险,好夺回失去的一切,必须抛开傲慢的心态,往前看,在这场生存斗争中拼命挣钱。

在这场塔拉庄园的保卫战中,斯嘉丽真正认识到了属于自己的神奇的土地对自己的意义,这是精神的殿堂,心灵的栖息地。

现在,我们家乡的土地不断被征收,传统的倚靠土地生存的人,彻底被剥离了土地,被纳入到社会发展的大熔炉中,这些人的精神的家园在哪儿?

阿什礼·威尔克斯

阿什礼爱好音乐、书本、景致。他的致命弱点——不肯正视赤裸裸的现实。战争后回到家园,发现生活一下子太真实,太与个人休戚相关,太逼近最简单的生活现实,战前那种休闲自在的美与生活一去不复返。他的生活经历没有教会他如何与人相处,他也缺乏追求理想生活的本领和勇气。

可能远离实际的读书人,在面对生活时更容易像阿什礼一样无措,变得懦弱,所以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给列文刻画的角色时,强调劳动的特性决定了他全部生活的性质。

农奴制下的主人公们需要在土地上劳动,现在的人们在哪里劳动者?作者:陈义明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心得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心得:

如果说《万历十五年》指出了我们的文化里有一种以道德代替法律的倾向,那么《乡土中国》就指出了这种文化倾向的根源。书中的第一篇就指出了:

“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一句定下了全书的基调。这本小册子仅六万字,通过对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地指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性以及这种特性对生活的影响。我们的许多“中国特色”,也可以从中推本溯源。

“人治”与法治

提到法治,总会有声音说,我们中国是一个“人治”的社会。但费孝通先生认为,用人治来形容我们的社会是不恰当的,更合适的词,是礼治。即使是万人之上的皇帝,通常也要处处受限,受看不见摸不着的“礼”的限。就像《论语》中孔子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实际上也是强调了道德与伦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地位。

我们的文化里极为强调尊卑长幼之序,外国人把哥哥弟弟都称为brother,姐姐妹妹都称为sister,但我们对以血缘和姻亲为纽带构成的家族成员的称呼就复杂多了,光是一个uncle,就能译出“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父”等多种称谓。小时候为了记清这么多亲戚的不同称呼,我也是伤透了脑筋。而倡导兼爱的墨子,则被孟子斥之无君无父,与禽兽无异。其实,平等博爱的思想并非西方人的专利,只是我们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传统上我们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而这种小农经济进一步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这种文化曾经为我们带来过汉唐之盛,但“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现在这个时代里,盲目地要求传统文化回归,推行所谓“国学”,却是弊大于利的。

东方人的含蓄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相比于西方人的热情开放,东方人在感情上通常是内敛含蓄的。

事实上,我们的感情受到压抑,跟传统社会的乡土性息息相关。在礼治社会里,家庭这一社会基本单位不仅仅承担着生育的功能,同时也承担了维系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责任。而男女之间的激情,则会威胁到这种必不可少的稳定。所以在我们的父辈们眼里,谈恋爱是不被鼓励的,婚姻是可以凑合的,是可以没有感情基础的。

但社会原子化的浪潮不可阻挡,个体不必花费多少心思与他人打交道,也可以在现代化的都市里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以血缘和姻亲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网络变得越来越不重要。未来,丁克、不婚主义的发展壮大也是大势所趋。

安土重迁

因为要从土里讨生活的缘故,人口便不大可能频繁地流动,这也就形成了我们安土重迁的文化。一百多年前,祖辈们的出行方式还是以马匹为主,晚清从北京到武汉,即便走官方驿道快马加鞭,都需要27天,从天津到南京则需要25天。这在今天习惯了飞机高铁的我们看来,是难以想象的。那时候,许多农民直到老死,都没有离开过生养他的那一方小小天地。而几万年前,智人还处于采集社会的时候,曾经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游荡。直到农业革命发生后,粮食产量突飞猛进,但农民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变得更好,因为庄稼离不开人的照料,他们被困在这一亩三分地里,日复一日地弯下腰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了明天精打细算。

但如今,虽然城镇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我们可以在一天之内到达中国的各个角落,可户籍制度仍然像无形的枷锁,把我们绑在一座城市里。许多人把最好的年华挥洒在大城市里后,又因为医疗资源和子女的教育资源不得不回到户籍所在地去,这无疑是一种劫贫济富,从欠发达地区抽血,输送向一二线城市。尽管空间上的壁垒逐渐被技术打破,一百多年后,沉默的大多数似乎依然只能偏居一隅。

作者:不合时宜的思考

《《黄金时代》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