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希言自然。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在中外经典名著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希言自然,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希言自然

【原文】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现代汉语解读】

少说自己如何如何。大风不会整天地刮,暴雨不会整天地下。是谁造成这样的?是天地。天地都不能如此长久,更何况人呢!所以,如果做事按道的法则去做,那么你就与道一起了。如果你按道的原则做事,那么你就和得道的人一起;如果你不按道的法则做事,那么你就和离道的人一起。你与得道者一起,道也会帮助你。你与失道者一起,道也会离开你。

【延伸解读】

希,通稀。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先秦时还没有“大自然”这个概念与词语。自是自己,然是然也的意思。这里说的是领导者不要自夸、自我唏嘘、自己抬高自己,应该遵循天之道,放低心态。狂风暴雨这样的极端天气,天地都无法使它长久,那么人为的极端状态更无法长久,所以人们不要去追求极致。以汉朝为例,汉武帝前一切实行无为之治,出现了文景之治,百姓富裕,朝廷国库充足,而汉文帝、汉景帝却好像没有什么丰功伟绩。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实现了国家武力强盛,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常被后人称道。但是武帝好大喜功,不仅耗光了朝廷多年的积蓄,更因提高税负,百姓苦不堪言。自武帝之后,汉朝就逐渐走向衰落。清朝也如此,乾隆皇帝好大喜功,追求极致,一生取得很大功绩,自称十全老人,但乾隆之后,国力衰退,逐渐没落。所以老子认为,领导者刻意追求自己的荣誉,百姓反而遭殃,而且虚幻的名誉地位不能持久。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理解为“坏运气终将会过去,好运气未必能够长留”。所以,遇到好运气,得意的时候,不要沾沾自喜,“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首先你得反思自己配不配这个好运,运气终将恢复到正常情况。遇到你的人生低谷的时候,也不要气馁,相信这些困难是暂时的,困难时期很快会过去的,希望就在前面。

“从事于道者”,这里强调道并不是仅仅用于说的,而是要做的,按道的法则去做事。德,得到,是良好行为的结果,或者说按道的法则做事取得的成果。老子这里把人分为两类,就是得道的与背离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周围也是什么样的人。你愿意帮助别人,别人也都会帮助你;你处心积虑地算计别人,那么周围的人也同样算计你。所以,你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很重要,能量是会产生共振的,正能量相聚会产生更强大的正能量,负能量相聚同样会产生更多的负能量。

老子认为天地之上还有一个力量,就是道,似乎默默地看着我们,会影响我们的人生。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是这个道理。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知者弗言——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知者弗言——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现代汉语解读】

真正明白的人不多说话,夸夸其谈的人不一定是真正明白的人。悟道之人必定会堵上欲望的孔窍,关上欲望的心门,收敛其光芒,混同于尘土之间。挫光锐气,解除纷扰,就是深远大同的境界。达到大同境界的人,你不能够太亲近他,也不能够太疏远他;不能够用利益诱惑他,也不能够危害他;不能够使他高贵,也无法使他低贱。所以他是世间最尊贵的人。

【延伸解读】

“知者弗言”是真正知道的、明白的人,人家不多说话,多说话、总是到处说的,他可能什么都不知道。这句话可以作为一种人生的阅历来看,当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什么都没见识过的时候,您就喜欢不断地讲,以显示自己知道得多,但是您真的什么都阅历过、经历过了,觉得不过如此,这些没什么好讲的,这时候您可能就开始慢慢变得沉默了。辛弃疾写过这样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就是这样的人生经历。

其实,老子给我们讲的也不是人生阅历,他讲的是“道”。明白“道”的人,他就不说话了,而那些每天在说的他却真正不知道“道”,所以“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对于这种形名,我们没有必要那么叫真,真明白以后,你也就不用多说了,因为没法确实确立一个真正的形名。明白“道”了,知“道”的人,人家就去低头做事,把事情本身做好,利益众生,为大家不断地去做,而且要努力地去做,但是对做事所带来的形名,带来的外表的体现、表现,我们却尽量不去过多地言语修饰、过多地提及它,这是一种“上善若水”的境界。

“塞”是堵上,“兑”当孔窍讲,讲的是把那个欲望的孔窍给堵上。“闭其门”的“门”指的是心门,古人认为这里也是念头出入的途径,所以我们把它给闭上。“塞其兑,闭其门”在讲一个领导者,你要把自己的欲望之门给闭上,这样才能做好领导。“和”是调和的意思,也就是说你所发出的光,你要把它调和到舒适的地步,不要使它特别耀眼、特别光亮,你要把光的形迹尽量淡化。“同其尘”,也就是说把自己变得微小一点,不要觉得自己了不得,要混同于尘土。

“挫其锐”就是挫光它的锐气,把它的锐气收敛起来。“解其纷”是解除那些纷扰、纷争的状态,然后就进入了一种叫“玄同”的状态。读书笔记那么什么是“玄同”?玄,深远的;同,大同的境界。当我们看清了世界的本质,我和你没有本质区别,我和这个世界没有本质区别,我与这个世界也是一体的。这就是“玄同”。

真正的修行不在行迹,而是在心里。放下争夺之心,整个团队齐头并进,这才是和谐的模式。

圣人悟道之后,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以后,德行深厚,他跟周围人特别融洽。因为不考虑自己的私利,所以他不会拉帮结派,不会对某些人特别亲密、亲近,也不会疏远某些人,而大家又离不开他,也没法诱惑他,更没法去伤害他。悟道了之后,但行善事,莫问吉凶,心中坦然,所以别人也不能用亲疏、利害和贵贱来区分您、去影响您,因为您不在意自己的这些利益了,那么这些条件就影响不了您了,所以您进入了一种混沌、坦然的状态。

所谓的贵贱都是相对出现的,并且会互相转化,曾经的“贵”很可能转眼变成“贱”,曾经的“贱”又可能变成现在的“贵”。这都是不断转化的。贵贱其实都是一种幻象、都是浮云、都是结果、外表的光环而已,所以不要太在意它,和亲疏、利害一样,我们如果在意它了,我们会陷入无尽的烦恼中。譬如有的人原来身在高位,属于贵,后来退休了,一介平民,无权无势,心里落差太大,结果导致出现了差异,情绪郁闷,肝气不疏,诱发糖尿病。因此,贵贱都是浮云,不要太在意,以免陷入烦恼。作者:高风清扬

上士闻道——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上士闻道——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原文】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现代汉语解读】

境界高的人听到道之后,非常勤勉地去做。中等境界的人听到道,感觉到道是存在又好像没有。境界低的人听到道,哈哈大笑。如果不笑,那还不是道。所以《建言》中说:光明的大道看起来仿佛昏暗,在大道上前进却好像后退一样,平坦的大道看起来却不平坦。品德高尚的人像山谷一样虚空,真正德行高洁的人反而看起来很污浊。广大的德行好像是不够的,建立起来大德行的人好像苟且一样。坚定的品质好像经常在改变。大的方形没有角落,大的物体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宏大的声音反而没有声音,特别大的景色看不到形状,道的功用特别广大,但是没有名。只有道是这个世界的源头并且形成这个世界。

【详细解读】

上士,境界高、悟性高的人。中士,是我们绝大部分人,有时候相信道,有时候不相信,总是在信与不信中摇摆。下士,境界低,目光短浅,只看眼前,斤斤计较,为大家放弃欲望是不可能的,所以根本不相信道。上士毕竟是少数,因此有“百人闻道,十人悟道,一人行道”之说。

建言,可能当时的一本书、典籍、文献。类,丝上的疙瘩,这里指大路上的坑坑洼洼。在大道上往前走的时候,有些人看起来你好像倒退一样,因为评判标准不一样,导致了大家看您的眼光不一样。“老干妈”陶华碧的企业管理完全与现代企业管理背道而驰,读书笔记她善待员工,为人特别好,她的管理方法和所做的事在别人看起来是傻事,赔本的事,但是她却把企业做成税收过亿的巨无霸,因为她践行着道的原则。虽然她不识字,也不懂道德经,但她实际上一直按道德经的原则做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

学问越高的人越谦虚,有德的领导更谦卑。生活中,如果您保持如空谷的状态,您一定会更有成就。悟道的人看到的是本质,普通人看到的是表面。只要心中坦然,无须在意他人的评价。越是有德的人,越觉得自己德行不够。建立高尚德行的人总是低调,做好事行善看起来偷偷摸摸一样。

方形足够大,大到看不到边际,也就看不到角落。声音的频率宽度很大,我们只能听到其中的一个片断。象,表象,样子。褒,宽大的袖子。老子认为,我们太渺小了,从我们渺小的角度只能看到事物的局部、片面,根本看不到全部。

道德经读书笔记800字及心得感悟


道德经读书笔记800字及读后感心得体会,欢迎阅读点评!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读书笔记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大成若缺——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大成若缺——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现代汉语解读】

真正大的成就反而好像有缺陷一样,但它用起来却一点问题都没有。真正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中空一样,它都一直用下去。笔直的大路看起来好像弯弯曲曲似的,最高境界的巧妙看起来很笨拙,真正的成功者看起来有很多不足。躁能够战胜寒冷,安静能够战胜燥热,清静可以作为天下的规范。

【延伸解读】

成,完成,成就。缺,缺陷。弊,弊病,弊害,引申为有问题。悟道的领导者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别人看起来有丰功伟绩,应该受到顶礼膜拜,但是领导者本人不要这些名誉、地位,他认为还有很多不足。这就是大成若缺。那么,这样的领导者来治理国家,管理公司,完全可以让人放心,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与缺失,这就是“其用不弊”。大成若缺,并不是故意不把事情做好,留有尾巴,留点遗憾,因为这本身不是大成。大成是前提,若缺是看起来好像缺,其实并不缺,领导者不去追求表面的完美,不去迎合别人以获得赞誉。

盈,满。盅,指酒盅,中空的;也有作“沖”,水冲出来的山谷。“大盈若盅”,其引申的意思是特别高明的领导者,虽然任务完成得非常好,很圆满,但他始终保持低调、谦虚的本色,所以能够把事情一直做下去。治理国家如此,管理企业如此,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如此。用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周围很多有很大成就的人,他们总是保持着永远学习的心态,而且成就越大的人,这种心态越明显,越不耻下问。一个人的成就再大,总是还有上升空间。另外就是功夫在诗外,通过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学问来提高、升华自己的专业。

不要总想着“抄近路”,正直的道路是不可以取巧的。“大直如屈”是我们真正做人应该秉持的信念,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很多诱惑,各种各样的波动,但是我们要坚信,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努力,给大家带来有用的知识、有用的帮助、有用的产品等等,一直做下去,你走的就是直路。而整天想着整别人、踩别人、算计别人的,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曲”,可能永远达不到从容的人生境界。

“大巧如拙”,真正高明的人,做事境界高,看上去好像很笨的一样,可是他掌握了精髓,这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思维方式。真正的“巧”是靠下“笨功夫”得来的,做事贵在坚持。所谓匠人精神,就是扎扎实实做工作,不搞投机取巧,把工作做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也一样,真正把心静下来,一点点下笨功夫的,未来都有出息。但现在大家都不肯下笨功夫,读书笔记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在低水平不断的重复,重复多了以后就会上到高水平上。真正要把工作做好有三个要素:一是这事是你喜欢的;二是对众生有益的,能帮到众生;三是坚持十年以上,下笨功夫,精益求精,你肯定能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绌,不足。越是不在意的结果最后越会有好的结果追随而来。真正的成功者,人生大赢家,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名誉、地位以及光鲜的外表,穿普通的衣服,开普通的车子,把成功的光环全部去掉。唐朝的郭子仪一生成就很大,平定安史之乱,几乎靠人一人之力保大唐天下三十年的平安。因为他功高盖主,位极人臣,手握重兵,监军鱼朝恩不断诬告,朝廷也三番五次释他的兵权,他都毫不在意,需要他带兵打仗时也不讲条件、不推脱,家里的大门敞开随便别人进出,从不居功自傲,所以他不仅自己活到八十五岁高龄,而且家里几代人都身居高位,荣华富贵,是位真正的人生大赢家。

从身体、生命角度讲,寒是没有生命或者生命很弱的低端状态,躁,就是动起来,脱离这种状态,运动之后可能会过热、虚热,这时候就要静下来,把虚热清掉,让身体进入一种中正、平和状态。从经济生活角度讲,寒是赤贫的状态,那么就要不断努力工作,让自己脱贫,但当财富积累到很多的时候,就要心静,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身要动,心要静,保持中正平和,清空欲望,是提升境界的关键。作者:高风清扬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希言自然”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