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善行者无辙迹。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们在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往往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有没有写过有关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善行者无辙迹,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善行者无辙迹

【原文】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眇要。

【现代汉语解读】

真正善于驾车的人,是不会留下车轱辘印;真正善于讲话的人,是不会留下把柄的;真正善于算数的不需要借用筹策;真正善于关闭的,他不用锁与钥匙,你也一样也打不开它;真正善于打结扣的人,不用绳子打结,你也打不开它。所以圣人一直善于救人而从不放弃人,也不会废弃东西。这种是一种隐藏不露的高明。所以,善人是善良人的老师;不善良的人,是善良人的后备队伍。不重视他的善良之师,也不爱惜其后备力量,虽然他很聪明但仍然在迷局中,这是看不到问题的重要性。

【延伸解读】

辙迹,行车留下的印迹。筹策,用于计算的工具,指草棍等。其实,行车肯定有轱辘印。老子说的意思是,出行不一定要用车,不用车就不会有车轱辘印。按照习惯的思路去想,只有一个结果。换一个思路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做到打破习惯思维,天下众生,都能度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要瞧不起任何人,任何人身上都有优点,每一件都可能给自己启发,要以多元角度看问题,胸怀宽广。这里包含着普度众生思想与环保主义理念。袭,隐藏不露。

“故善人,善人之师”,这话虽然有些拗口,但古代就是这么说的。《韩非子》里说,姜太公是善人,周文王也是善人,善人周文王以善人姜太公为老师。师,也可理解为军队,众多的人,如挥师南下中的师。那么这句也可以理解为善人是圣人带领的队伍的主要力量,这样解释与下句更连贯。资,资源,后备队伍。即使是不善人,也不抛弃不放弃,可以培养的后备资源。不善人经过教育培养,都可以成为善人的。

贵,贵重,重视。迷,迷乎,迷茫。“眇要”,通行本作“妙要”,实际应为“眇要”。眇,一只眼睛看。有班级中,最后成才的可能当时最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这孩子可能有其他的优点。不要讨厌与自己不对付的人,看清楚这些人的优点,可能对你有帮助,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有的公司老板问题埋怨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因为他的要求特别高,总是希望能够招来全才,马上发挥大作用。对于招来的毕业生,总是看到他的缺点。其实,这些招来的毕业生都是资才,就是有待雕琢的材料,你要把他培养成为你的合格的栋梁。已经是栋梁之才的未必肯来你们公司。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天下有始——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天下有始——《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现代汉语解读】

天下开始的时候,道是天下的母体。既然得到了道,就能把握天下是如何运转的。既然把握了天下万物运转规律,又要回头秉守这个创造世界的道,这样才终身不会碰到危险。把欲望的孔堵上,把欲望的门关上,就终身没有痛苦危险。把欲望的孔打开,把欲望的事完成,就终身没办法被拯救了。能够洞察细微的叫“明”,能持坚守柔弱的才是真的强大。用“道”的智慧之光照亮外在世界的同时,再返照自身以达到明,才不会遭至灾殃,这就是承袭万世不变的道理。

【延伸解读】

这些文字在字面上是讲母子关系,但在《道德经》里老子一直用“母”来形容“道”,那么“子”就是天下,或称世界万物。“知”一般解释为知道、了解的意思,还可以解释为把握的意思。古代有两个官职,一个叫“知县”,一个叫“太守”。知县、太守都是指掌管一县之政务,“知”和“守”都是掌管、把握的意思。“没身不殆”就是终身不会碰到危险。您既然已经能把握世间的事了,运转的很好,您又回去坚守“道”的原则,这样的人一定人生顺利,人生圆融无碍。

老子其实在这在讲因果定律,所谓的母子就是“因”和“果”,一个是原因,一个是结果。因果定律虽然是佛家的,但高深的道理其实各家是相通的。

控制住欲望,人生才能顺畅。“兑”,卦名,当孔窍讲,指的是身体的孔窍,如眼睛、嘴、耳朵、鼻子等等。“塞其兑”是把人们的孔窍给堵上,不是把这个人真的给堵死,而是因为人身上的孔窍代表欲望,是堵住欲望的意思。“闭其门”的“门”指的是心门,也是欲望出入的路径,也等于把欲望的孔窍都给堵上。“终身不堇”的“堇”是苦、危险的意思。济,完成。完成那些欲望的事。“终身不救”,这个人就没救了。这里老子强调的是不妄视、不妄听、不妄说,不妄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醒我们要内心清净,克制欲望,追求自己的需要的,而不是自己想要的,从而平静快乐度一生。

“见小”也可以理解为“见(xiàn)小”,是把自己展现得小一点,不要总把自己展现很大、很厉害、很高大,那是不明智的。展现出来的应该是很小的,把自己位置放低,这种状态才真叫明智。

见小曰明:能从小处、细节看出整体、看出端倪来,那您是真正高明的。《韩非子》这样解释,并且举例:商纣王的大臣箕子看到商纣王用象牙筷子吃饭,就觉得大事不好,感到害怕。他认为您竟然能用象牙做筷子吃饭,就不会配陶土烤的那种简陋的碗,读书笔记一定得用象牙、犀牛角或者碧玉、美玉来做碗和杯子;这样的碗里就不会是白菜汤,一定是山珍海味;然后您一定不会穿那种粗布织的短裙、破布裙子,得配精美的服装;然后一定盖特别大的宫殿。从这一个用象牙筷子的细节,箕子就判断出来商纣王会腐化的,后来果不出其所料。结果没多久,商代就亡国了。箕子是因为看到了用象牙筷子,他就推断出一系列的这么多事,这就叫“见小曰明”,能够从微小的事情推断出大的问题。因此,这个人是厉害的、明智的。

“守柔曰强”,你如果能守住柔弱的状态,这是真正的强大。因为他展现的是“柔”的状态,没有显示出那么强大,去争取各种名誉、地位、利益等等那些东西,但是实际上这样的人是真正强大的,因为人家低头把自己的事做的一件一件摆在那了,实力在那放着呢,这种人是真正强大的。

为什么“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是因为这样的人并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强行要求自己把位置放低或者不争取,而是真正看清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不在意这些东西,因为您无法真正拥有,只是共同度过而已,最后终将失去。不如我们坦然一些,我们不为它争取,它也会来到你身边,而且你不会痛苦。因此“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是一种人生境界。

老子强调洞察外部世界的同时,经常提醒人们要做到对自身心灵的把握。对外部世界的了解称作为“智”,对于自身心灵的明了称之为“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内。一个人往往看不清自己,就像一盏灯一样,能够照亮房间的各个角落,却照不到灯下一块小地方,称为“灯下黑”。人总是会高看自己几分的,即使明白自己的缺点,也会给自己加分,很难正确评价自己,所以中国有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作者:高风清扬

以正治邦——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以正治邦——《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原文】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伎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现代汉语解读】

用稳定的状态治理国家,用出其不意的方法用兵打仗,用无事之道取得天下。我怎么知道会这样呢?如果天下有特别多的忌讳,那么百姓会越来越贫困;如果百姓有很多互相攻击的武器,会让社会变得混乱。如果人们技巧太多就会滋生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好的东西太多了盗贼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圣人曾经说过:“我无为,人民就自我教化;我好静,人民就会遵纪守法;我无事,人民自然富足;我无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延伸解读】

平时要稳,打仗要奇,两种状态要学会切换。“以正治邦”和“以奇用兵”,作为领导者都应该学会的。治国要走正道,按规矩来,按法律来管理。但用兵是非常规的,要用出其不意的办法。老子虽然反对战争,但有的战争是无法避免的,真的有外敌来犯了,必须要认真地打,而且打是有技巧的,作为领导者也不会怯战。“正”与“奇”的不同,也揭示了打天下与坐天下的区别。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就是说如果这天下特别多的忌讳,不允许你做这个,不允许你做那个,老百姓一定会贫穷的,因为条条框框太多了,几乎什么事都做不了,社会运行一定缓慢、效率低下、停滞不前。为什么会多忌讳呢?是因为领导者多事。那领导者为什么会多事呢?是因为领导者为了自己的形象、地位和利益等等管理方便,他要设各种忌讳。忌讳不是规则,规则是让大家运行的一些条文,而忌讳是因为怕冒犯了某些人的尊严而采取的禁止性措施。其目的完全不同,规则可以成文,可以公开,告诉你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而忌讳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却是不能公开摆上台面的东西。

“利器”就是锐利之器,武器之类的东西,是互相攻击用的。老子虽然讲的是武器,但是实际讲的是争斗之心,如果老百姓的争斗之心多了,整个社会一定会混乱的。

老子说,这人如果特别多地用智慧的话,“奇物”就会特别多,“奇”是指不正常的物品,是稀奇古怪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正常生活所需要的,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而且对生活有着不好的影响。如扳指,本来是古代用于保护拉弓勾弦的手指的,后来却被八旗子弟用于炫富,制作得非常精美,变成了“奇物”,扳指的质地亦由原来的鹿角、发展为犀角、象牙、水晶、翡翠等名贵滑润的原料,扳指失去了原来的功用,八旗子弟也从此堕落。因此,技巧常常会被用来满足欲望,不如回归质朴。

我们来看人的智慧是有两方面的:一方面,如果我们用来去帮人救人,去保护环境,让我们更加和谐地生活,这个应该是一种质朴的“质”,这种“质”对人是有好处的;另一方面,我们为了欲望而出发,我们把这个“智”用在了更多、更快地攫取,更多、更快、更好地去享受,为了虚幻的东西去追求它的时候,“智”就使人们遭受很大的损失,甚至走上不归路。

“法物”就是那种珍贵的好东西,宝贝。这东西如果多的话,盗贼也多了。如果大家都喜欢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本来没那么高价值,可是大家就觉得它是好东西、宝贝,这时候民心就会乱。大家都不认真工作了,都想去弄这个宝贝,结果会盗贼越来越多。“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再引申一下,其实“盗贼”未必是外边的盗贼,有可能是我们心中的盗贼。我们如果不能正常看一件事物,我们人为地非要把这个事物加上一种虚幻的外表光环的话,有可能我们心中的盗贼就会生起来,我们可能会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这个对我们人生是有影响的。因此,生活中的好东西层出不穷,要学会识破诱惑的局,灭掉“心中的盗贼”。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存在感应关系,这个关系在生活中也处处存在,比如你的欲望和健康。“我无为,而民自化”。“无为”是对领导者自己的,如果你领导者不为自己去捞取,你的员工之心慢慢就会被化掉,他就会跟着改变,这是存在上下感应关系。如果你为自己,那员工一想你为自己,那我们也为自己,这时候他争斗之心就出来了,他就跟你争夺利益;如果你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大家看到你为我做事,那么我们也要为您、为公司做事,所以都来支持您、成就您,这时候他会放下争夺之心,朝一个方向一起努力了。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其实讲的也是领导者和下边员工的感应关系。我们可以引申来看,其实生活中处处有这种感应关系。比如说家长和孩子,再比如说我们自己的心和身体,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讲,我们的心和我们的身体的关系,心是领导者,它来指导我们身体去运转,心如果“有为”会怎么样?“有为”就是总想为自己去争取、争夺,我看到东西我觉得美,我一定要拿到,好吃的我一定要多吃,我看到美色一定要想办法去接近他,我看到美的房子我一定要拥有它。心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心“有为”的话,你的身体一定会很累很累的。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之唯与诃


唯与诃——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原文】绝学无忧。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独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沕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现代汉语解读】

不要一切学问,人生只凭自然,就快乐无忧。恭维与呵斥,又有多少差距呢?美好与丑陋,又是相距多少呢?人们所害怕的东西,那个东西也会害怕人的。悟道的君主心胸宽广,好像没有边际一样!一般人把自己的形象搞得非常高大,像神一样享用着百姓供奉的太牢,好像春天里登台接受祭祀一样。我淡泊名利,没有任何形迹。像婴儿还没有学会笑时那样纯粹。飘忽不定,好像没有归依的样子。一般人都想着自己的财产有余,而只有我则给予别人。我好像很愚蠢的心,混元一体,没有形名的比较。一般人把光亮集中在自己的身上,显示自己。只有我(悟道的人)昏暗不显示自己。一般人明察秋毫,而我啥都不在意。圣人的品性深远得像大海一样,宽广得好像没有边际。一般人做事都有他的目的,而我却单独保持质朴。我与其他人不一样,我更加珍重道。

【延伸解读】

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着,人生只凭自然。佛教中相对应的一词叫“无学”。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看透了,“绝学无忧”,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知识分子喜欢钻牛角尖,丢开书本,总是很难。“读历史而落泪,替古人担忧”,会生气,会落泪,这是读书人的毛病。

唯,答应,也可以理解为恭维,唯唯诺诺。诃,呵斥。批评你的人,往往是帮助你的人;而当面夸你的人,可能是背后害你的人。

不要过分执着于名相,美好与丑陋往往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相比较存在的,条件一变,美与丑就发生变化。老子告诉我们要用端正公平的视角看问题,社会潮流的背后往往都带着虚幻的东西。领导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名声、形象上,管理的境界就降下来了。作为领导者心里一定要十分清醒,不去追求那些浮华的东西。

这里讲的是第三层的管理境界,即“其次,畏之”。管理者让别人害怕他,以恐吓、高压的手段管理员工时,其实他自己也是害怕员工的,这是他心虚的表现,其实他的内心也是恐惧的。如元朝的蒙古统治者就采用高压的统治,让老百姓害怕,其实他们自己心里更害怕。读书笔记但这种高压政策很快造成了农民起义,元朝统治者只能北逃。一个公司太多的考核、检查,就是管理者不自信的表现,这样的公司往往做不长。

望,意指边际、辽远。太牢,古代同时使用猪牛羊三种祭品的祭祀,是等级很高的。飨,享用供品。春登台,春天的祭祀活动。兆,征兆。一个高明的领导者,他们的心宽广没有边际,根本不在意外在名相。而一个平常人,特别在乎各种名誉、形象、外表等虚幻的东西,把自己搞得像神一样享用供奉。

咳(hai),婴儿笑。累,飘忽不定。婴儿还不会笑的时候,是最纯真的状态。回到婴儿的状态,就是修行,放空头脑,没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相当于睡眠。保持孩童状态的老人更容易长寿。

遗,读wei,也作馈,给予的意思。一般人都是为了自己的财产有余而不断地多捞取,贪官就是如此,贪得无厌。而圣人强调的是给予。

鬻,本读yu,这里读shu。昭,明亮。昏,昏暗。察察,特别精明,审查别人的缺点,挑剔别人的毛病。闷闷,不在意。没有悟道的人把光亮集中到自己身上,让自己高大光彩,显示自己。不好的领导者,对自己彰显功劳,把功劳据为已有,对别人叫是挑毛病。互相挑毛病,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孩子在幼儿园时就是喜欢挑其他小朋友的毛病。作为普通人,有这个毛病倒还可以理解;但作为领导,则非常不合适,你已经是领导了,部下有出息,光鲜亮丽的时候你应该高兴。与部下争名争利,得到的结果是让部下失望、不合作、消极对待。

沕,深远。望,辽远的边际。顽,没有被劈开的木头。鄙,人们居住的单位,乡村的意思,后引申了质朴。华为的任正非经常被人称道,他被拍到在机场打出租车,和同事一道乘机场摆渡车,和员工一起在公司的食堂排除买饭,等等。这位超大型企业的老板不搞特殊待遇,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位置,特别受到公司内外的人尊重。

食,吃,这里是用的意思。母,女性,在道德经中反复出现,用以比喻天地的本源,也就是道。大道,就是为众生做事。

这一章里,鬻人、众人,都是指没有悟道的人。而我,则指悟道的人,并非指老子自己。很多人把“我”误解为指老子自己,认为是他标榜自己,这是很大的误会。

知者弗言——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知者弗言——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现代汉语解读】

真正明白的人不多说话,夸夸其谈的人不一定是真正明白的人。悟道之人必定会堵上欲望的孔窍,关上欲望的心门,收敛其光芒,混同于尘土之间。挫光锐气,解除纷扰,就是深远大同的境界。达到大同境界的人,你不能够太亲近他,也不能够太疏远他;不能够用利益诱惑他,也不能够危害他;不能够使他高贵,也无法使他低贱。所以他是世间最尊贵的人。

【延伸解读】

“知者弗言”是真正知道的、明白的人,人家不多说话,多说话、总是到处说的,他可能什么都不知道。这句话可以作为一种人生的阅历来看,当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什么都没见识过的时候,您就喜欢不断地讲,以显示自己知道得多,但是您真的什么都阅历过、经历过了,觉得不过如此,这些没什么好讲的,这时候您可能就开始慢慢变得沉默了。辛弃疾写过这样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就是这样的人生经历。

其实,老子给我们讲的也不是人生阅历,他讲的是“道”。明白“道”的人,他就不说话了,而那些每天在说的他却真正不知道“道”,所以“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对于这种形名,我们没有必要那么叫真,真明白以后,你也就不用多说了,因为没法确实确立一个真正的形名。明白“道”了,知“道”的人,人家就去低头做事,把事情本身做好,利益众生,为大家不断地去做,而且要努力地去做,但是对做事所带来的形名,带来的外表的体现、表现,我们却尽量不去过多地言语修饰、过多地提及它,这是一种“上善若水”的境界。

“塞”是堵上,“兑”当孔窍讲,讲的是把那个欲望的孔窍给堵上。“闭其门”的“门”指的是心门,古人认为这里也是念头出入的途径,所以我们把它给闭上。“塞其兑,闭其门”在讲一个领导者,你要把自己的欲望之门给闭上,这样才能做好领导。“和”是调和的意思,也就是说你所发出的光,你要把它调和到舒适的地步,不要使它特别耀眼、特别光亮,你要把光的形迹尽量淡化。“同其尘”,也就是说把自己变得微小一点,不要觉得自己了不得,要混同于尘土。

“挫其锐”就是挫光它的锐气,把它的锐气收敛起来。“解其纷”是解除那些纷扰、纷争的状态,然后就进入了一种叫“玄同”的状态。读书笔记那么什么是“玄同”?玄,深远的;同,大同的境界。当我们看清了世界的本质,我和你没有本质区别,我和这个世界没有本质区别,我与这个世界也是一体的。这就是“玄同”。

真正的修行不在行迹,而是在心里。放下争夺之心,整个团队齐头并进,这才是和谐的模式。

圣人悟道之后,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以后,德行深厚,他跟周围人特别融洽。因为不考虑自己的私利,所以他不会拉帮结派,不会对某些人特别亲密、亲近,也不会疏远某些人,而大家又离不开他,也没法诱惑他,更没法去伤害他。悟道了之后,但行善事,莫问吉凶,心中坦然,所以别人也不能用亲疏、利害和贵贱来区分您、去影响您,因为您不在意自己的这些利益了,那么这些条件就影响不了您了,所以您进入了一种混沌、坦然的状态。

所谓的贵贱都是相对出现的,并且会互相转化,曾经的“贵”很可能转眼变成“贱”,曾经的“贱”又可能变成现在的“贵”。这都是不断转化的。贵贱其实都是一种幻象、都是浮云、都是结果、外表的光环而已,所以不要太在意它,和亲疏、利害一样,我们如果在意它了,我们会陷入无尽的烦恼中。譬如有的人原来身在高位,属于贵,后来退休了,一介平民,无权无势,心里落差太大,结果导致出现了差异,情绪郁闷,肝气不疏,诱发糖尿病。因此,贵贱都是浮云,不要太在意,以免陷入烦恼。作者:高风清扬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道德经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善行者无辙迹》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道德经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