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美学著作读书笔记

美学著作读书笔记

音乐教学著作读书笔记范文。

古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写好读书笔记,有哪些关键要点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音乐教学著作读书笔记范文》,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科学的、艺术的、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是广大音乐教师不懈努力与追求的目。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音乐教学著作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

音乐教学著作读书笔记范文1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有感

我国自古老师教导学生,重视因材施教。近代教育心理学家则更加系统地从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中,找出其心理规律,指导教学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这本书就是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曹理教授在北京市城镇、农村选取典型学校,在三十余所大中小学,向两千余名师生进行了有关音乐学习心理、音乐能力发展及音乐教师素质等多项问卷的调查与测试,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汲取国内外课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研究,编纂而成的,是一本切于实用的教材和参考用书。

全书四个部分共十四章节,分别从音乐基础心理、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进行阐述,尤其是第四部分对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心理效应及形成的音乐教学模式对于音乐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拜读了曹理老师的著作《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感触颇深。

在音乐教学中,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音乐是怡情悦性的艺术,学生学习音乐,不论是学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欣赏,还是从事音乐表演和创作,心理活动都很活跃。音乐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应当密切注意,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研究表明,在儿童学习音乐的诸多心理中,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那么,音乐兴趣产生的途径有哪些呢?

第一,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当你聆听美妙的歌曲时,你就会被音乐感染,会跟着轻声哼唱,想去学习它,希望自己也能演唱,这是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美,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音乐的美,例如,学习歌曲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听一听歌曲或由教师范唱歌曲,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让学生说说听后的心情,是高兴还是忧伤,感受歌曲的情绪。在学唱歌曲时,还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感受歌曲的意境。无论是生动的歌词还是优美的旋律都可以成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因素。

第二,兴趣就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动听的歌声,美妙的琴声固然能吸引学生,但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加上简单的律动或尝试为歌曲编配打击乐,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第三,音乐的兴趣还在于愿望和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如音乐课程的改革,乐器进课堂,竖笛成为首选。在教学时,我先为学生示范演奏了《梁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然后从最简单的小曲教起,当他们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两首乐曲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根据儿童的心理,成功使他们得到了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从而使得他们在竖笛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持续不断的动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兴趣,而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兴趣。

总之在儿童时期,由于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或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们只凭自己的兴趣,并且这种兴趣还是不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

音乐教学著作读书笔记范文2

读了曹理老师的著作《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有感

音乐是怡情悦性的艺术,学生学习音乐,不论是学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欣赏,还是从事音乐表演和创作,心理活动都很活跃。音乐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应当密切注意,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什么是兴趣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由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音乐兴趣产生的途径有哪些呢?

第一,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当你聆听美妙的歌曲时,你是否会跟着轻声哼唱,想去学习它,自己也能演唱呢?这是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美,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

第二,兴趣就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比如儿童在对各种物体的敲敲打打中就会产生兴趣。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

第三,音乐的兴趣就在愿望和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兴趣首先是从求知的愿望中产生,比如,我在教三年级的学生吹竖笛时,孩子们刚认识竖笛,别提兴趣多高涨了,虽然吹的不成调,但这就是学习的愿望。当他们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巩固了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

另外在儿童时期,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们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在音乐学习中,坚持体验性,是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便成为音乐学习的重要特点。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完成。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如请同学们根据乐曲的情绪或内容为乐曲命名。你在这首乐曲中听到了哪种动物的叫声?听着歌曲好像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等等。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听的目的明确了,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在学习中,活动是知行协调的过程,它是学生身心协调地成长、发展各种能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最重要、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在音乐学习中,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主要还是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小小竖笛使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竖笛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我在这项活动中,经常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如有的学生肢体协调能力确实不够好,但是他能唱,于是他就可以选择边拍手边唱歌,不一定要求他必须学会表演。通过积极参与一些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它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同时音乐是一种具有丰富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儿童情感方面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例如,独奏(唱)或合奏(唱)对儿童的个性形成很有意义,独奏(唱)使儿童充满自信,合奏(唱)使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等等。

3、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不利于学生生动、主动、独立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就是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先学后教法。这种方法是对先教后学或是只教不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学,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并为学生解决难点。这种方法的一般模式为:提出问题──教师引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索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结论评价。其中探索讨论是中心环节,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牧童》这一课的时候,我就采用了先教后学法。在听了大约三遍歌曲后,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了初步的印象,我就让学生拿出竖笛,自己练习吹奏歌曲。(当然这些四年级的学生是我从三年级带上来的,已经学习了一年的竖笛,已经掌握了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竖笛演奏技能技巧。)学生大约吹奏了十五分钟,程度好一些的学生已经能够完整的吹奏出来了。不过如我料想的一样,在曲谱中有几处大附点,学生吹奏的时值都不够准确。于是我就把大附点单独提出,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吹奏不准确的原因以及采取的改进措施。由此收到的效果不错,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印象深刻。

以上是我在阅读《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为贯彻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我们必须根据儿童的音乐学习心理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丰富有趣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著作读书笔记范文3

《乐在民主育人中》一书,书作者魏书生,平凡的教书匠,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岗位从爱和责任出发,不断深化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思想,提出人生价值等于有效工作量减去生存成本,人生深层次享受在学习、工作、尽责、助人之中。熟读此书后,我发现书中写到的并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更多的是那些实际的,可以借鉴的,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必需的一些教育方法。

虽然本书的篇章各叙其事,却都体现着一个字爱。

教师的爱意味着奉献。魏老师放弃了招工进城的机会,要知道,那时候进城是每个人的梦想。现在的我们不需要放弃如此珍贵的机会,不需要以生命和健康为代价,但我认为,一个教师如果能忠诚于教育事业,严谨治学,勤于求索,不断进取,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这就是一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最无私的奉献了。

教师的爱意味着执着。魏老师有过长达6年,多达150次的申请,希望离开电机厂,当一名普通教师,直至在教育岗位工作了33年。选择了教师工作,就是选择了最执着的事业。日复一日的备课与教授,年复一年的考核与批改,在最初的激情随岁月渐渐熄消后,必需以执着面对学生们一双双纯净的眼睛。我知道,几代人的希望放在我的手上,祖国的未来需要我坚持执着。

教师的爱意味着理解。魏老师认为差生最不容易,课听不懂,还要不懂装懂的听,装模作样,因此要给他们一些关爱。从事教师近10年的经验也告诉我,帮助每一个学生进步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懂得儿童。 这就需要我们去理解不同性格、各年龄段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与尊重。

教师的爱更多带来的是责任,魏老师就是具有高度责任心教师的典范,书桌上、课堂下,他无不尽心尽力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因爱而产生的高度责任心会使教师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与社会的未来,培养出具有爱心的人,懂得做人的人、追求真理的人。一直以来,总是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诠释师范,所以我想教师的责任首先应当是对自己的责任,是守纪律、树形象、广博识、勤奉献的责任,教师要率先垂范,才能赢得同学的尊重;教师的责任最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责任,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不以学习成绩区别对待,坚持一个标准对待全体学生,既严格要求他们,又加以耐心指导,使学生学会掌握与运用、自立与创新。

当我合上这本书,魏老师民主与育人相结合、爱与责任并重的教育思想和课堂管理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大量生动、真实的教育实例都体现出一个爱字,魏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不止一点启示,将使我把爱与责任深入教育教学,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教学读书笔记范文


教学读书笔记范文【篇一】

我这一段时间,一直在读《教学勇气》我很感动,这是一部唤醒教师心灵的书,我从中了解到了自己内心的弱点,自己心灵的需要

甚至有时候,它帮我治疗了心灵伤痛,提升了人生观念,让我的心对过往不再耿耿于怀,有点儿像毕淑敏所说“心轻上天堂”的感觉。

从中,我找到了自己教学中的根本问题---“自我认同”,尤其是职业的认同。我觉得,这个认同在这个浮躁时代太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大多数老师还“处在“为生存而挣扎”的时期”很多时候老师们渴望的不是“内心领域的关注”,而是“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我也处在这个时期。

书中还说“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所谓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敏锐地感受自我,感受自我内心的教学体验,是否快乐、是否紧张、是否慌乱、是否享受?如果不快乐,那么这堂课其实是一种折磨。洞悉内心本质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同”,其中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项是职业认同,是否认同自己职业,是职业幸福的关键,也是课堂灵气的关键。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的家长身上。我上周开了一次家长会,从中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理念,我说,我们的家长的家庭教育问题本源,也出在“自我认同”上,自我认同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否认同自我,是否认同自己的生活,是否认同自己的职业,都会在于孩子发生冲突是,以家庭教育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或者伤害。在做进一步沟通中,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这让我反思我平时的家长会,我发现,我所说的,大部分是学科要求、管理要求,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并且会拿“升学问题”来增加家长的压力,即便是谈教育观念,也更多是为提升家庭管理效率效率服务,却很少涉及家长的内心感受,很少涉及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发现,我的教学心肠是硬的,缺少书中所说的“教师心肠软”。

但同时也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心灵和技术,到底哪一个应该更优先?昨晚我去做一个家访,我没有问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我只是辅导学生,我们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采用互动互动模式,把英语学科的一周知识复习、思考了一遍,并做了一部分习题,这个班里倒数的女生表现非常好,我们一起提问、讨论,她表现出思维敏捷、学习认真、主动提问等优秀的学习特点,效果非常好。家长当时一直坐在旁边,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大为舒心,因为她很少看到孩子有这种表现。

我在思考,达到这个良好的学习效果,是心灵的作用,还是技术的作用,到底哪一个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我一晚上跟家长谈教育、谈内心,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我们的内心唤醒,到底是怎样发生作用的?

书中讲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是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遵守的教师职业规则,是否也有和作者一样的感受:“我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只是在伦理意义上值得赞美,但非我心甘情愿所为。对一项非我倾心的工作,无论从外部代表的抽象标准看多有价值,它都会侵犯我”。我相信,这是大多数普通老师的一种内心感受,但是我们却很忽视这内心的声音,任由这种侵犯的痛苦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会最终把这种痛苦也加诸于学生身上。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的呐喊”

我们越是学会倾听内心,就越会真实地感受教学。

教学读书笔记范文【篇二】

利用假期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优秀是教育出来的》以及《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等学术作品。读完之后顿觉收益匪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

在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时,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

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实际上,我们在教育的课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特色鲜明,描述了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帮助教师整合各种经验,在课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决策,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处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意识的教学”,需要对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更清醒,透彻的认识,明智地运用于实践,改善教学。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倡导教师在大多数时候应当着眼于学生个体本身的差异,试图从学生自身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特别是作者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深入研究,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到,只有帮助营造适宜于特殊学生的教育环境,才能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一书通读,“用爱团结集体,用策略组织课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从中收益非浅。

教师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专业知识,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有助于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育教学,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古语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人”,才能领略到“教育者的尊严”。

教学读书笔记范文【篇三】

《有效教学方法》是美国教育家加里。鲍里奇的作品。它与一般的泛泛而谈的教育理论书籍不同,它是基于一项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而总结成书。因此,在这本书中我不但学到了一些经过实践所证明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理论,还看到了在美国,他们的教育情况是怎样的。它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而且一些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在我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加以运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文中向我们清晰地介绍了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和确保学生成功率。其中,清晰授课是基矗作为老师,要做到清晰授课,就要求在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学大纲,通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了解教学内容的整体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各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能够清晰的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教师自身语言清晰,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这样的教学才能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多样化教学,这一关键行为是指多样地或者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其相关表现为:多样的教学材料、提问、反馈和教学策略等。

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又是《有效教学方法》中的好方法,因为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例如,对于数学中的一些公式、性质需要进行去探索和研究,这时就要让学生自己先自主探索,然后可以用小组讨论法,争议问题,验证问题,得出结论。学生有自我发挥的空间,施展了自己的才华。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状,采用讲述来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观,等等。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在课上要边教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调节自己的教学老师讲的再好,若学生没有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么,这节课也是失败的。一旦发现学生反映漠然、注意力分散,要立刻找原因,发挥教学机智,通过调整内容、方法、管理三个方面去激起学生的积极状态。小学生本身就具有活泼好动、精神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的特点,作为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断的得到成功的证明,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当然也可穿插一些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如果学生太疲劳了,就该改个方法,如改讲授为议论或谈话,甚至讲个与课题有关的故事。确保学生的成功率,是学生能否建立积极的学习兴趣的关键。只有在教学结束后,每个学生学有所获,他们才会在不断的进步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老师的教才变得有价值。

阅读这本书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用心品读,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放弃浮躁情绪,不要只顾摆一些花架子,要真正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我们的教育对象,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怎样做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情感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的内心发生了改变,当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们才可能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否则的话,这种教育方式带来的后果将是很可怕

一本好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优质教育的门,为我的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理论能量。总而言之,我认为《有效教学方法》这本书,它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观念和方法上的启示,让我们不仅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更要成为一名有效教师。

教学勇气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范文)


暑假期间,读了帕尔默先生的《教学勇气》一书,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小标题——漫步教师心灵。于是,我仔细地品读了这本乍看并不好理解,但细品却震撼心灵的读本。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http://m.dhb100.com

帕尔默先生在此书的开头就引导大家: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认清“自我”,只有你了解了你的内心,把你的“灵魂状态”通过你的学科投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上,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实”,学生才能相应地做出反应。只有“心”与“心”的相通,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心中生发,学生的进步成长才有可能显现,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对于我们现在的教师而言,由于教学工作繁重,加之生活压力所迫,很少漫步自己的心灵,聆听内心深处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在学生面前我们倾尽所学,只为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我们热爱我们的工作,但我们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与困惑。

依然记得那两个毕业班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一声“老师您辛苦了!”,一声“老师再见!”,一个班的学生对我依依不舍,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却在吵闹的嬉笑声中将我逐出课堂。孩子们截然不同的态度深深地刺痛了我,烙印一样印在我的心头。现在想想,之所以我和我的学生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我内心早已将两个班级的孩子们进行了对比,我把我的爱心给了我自认为较好的班级,却将不该有的厌恶之心给了那个自认为较差的班级。这便是学生对我真实地反应做出的相应反应。我想学生们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或许会始终记得这位他们喜爱或者厌恶的老师。

《教学勇气》给予我震撼的不仅如此,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而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会有人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记得刚上班时,面对一群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学生,难免心生恐惧,加之无多少教学经验,因此将自己武装成一幅“严师”模样,对学生板着脸,不苟言笑,对学生的错误大声呵斥。时刻保持出对学生的警惕性,以防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对我威严的侵犯。当面对那些违背我意愿的学生,我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压制他们,使他们屈服于我的威严之下。

那时的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我的所作所为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我用自以为妥善的方式将自己内心的恐惧掩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当我最终回过头来想想当时对待学生的态度时,心中难免对那些学生深感抱歉。现在想来那些不喜欢学习某学科的孩子定是在课堂上经受恐惧和折磨。读完这本书,当我向帕尔默先生一样开始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认为我的教学定会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起来。我不再当学生无知,不再针对地、自私地评价学生。当我做到这一点时,我相信学生的心灵也能健康地成长。

好老师是一坛酒,醇香馥郁,味无穷;好老师是一杯茶,清香扑鼻,意无尽;好老师是一本书,学识渊博,增长见识。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亦师亦友,对学生多一份耐心,多一份责任心,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

读完《教学勇气》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好像是我的朋友一样在跟我对话,给我指引方向,鼓励我先成为自己,然后重新拾起教学的勇气。然而我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穷尽整本书,所以选取了最令我有共鸣的第二章作者对教学恐惧的诠释,来谈谈我的感受。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www.dhb100.com

正如作者所言,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回想这一年,似乎“恐惧”是我常有的情绪,当我精心准备的一节课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当我使尽浑身解数,他们就像石头一样保持沉默没有任何反应时......我常会感到恐惧。我恐惧上课时因为自己不得要领而把学生弄得糊涂,但是,我并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恐惧,所以有时我会选择以粗暴和不理智的方式去掩饰这种恐惧。经常使用的方式就是笑容灿烂的脸上会慢慢愁云密布,用极为严肃甚至是可怖的面孔来震慑学生的喧闹,用强势武装着自己。因为没有认清自己的恐惧,所以我根本也就没有洞察到原来学生也是恐惧的。

帕尔默在文中告诉我:“我恐惧,我的学生一样恐惧,他们的恐惧决不在我之下。”当学生恐惧时,他们往往会采取沉默的方式,他们会觉得只要不开口说话就是安全的。他们害怕不懂,害怕不会的问题正好被老师问到,害怕在同学面前显得自己愚蠢。”正如现实的课堂中一样,我们班的一个男孩子,他课上课下完全是两个人,课下活泼可爱好动,还主动捡起同学掉在地上的物品交给者,问老师累不累,让他干点什么等。课上,他就会变得十分腼腆、惜字如金,每次提问他,他都磨磨蹭蹭地站起来,那声音小到听不到他在说话,任我怎样鼓励,他还是那个样子。这正是帕尔默所说的恐惧。我亲身体验了,而当学生的恐惧和我的恐惧混合在一起时,这样课堂就会瘫痪,教育就会瘫痪。

这样的恐惧如何突破?最关键的是“倾听人们说话”。“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的。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倾听学生尚未发出的声音意味着不匆忙地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倾听真话的言而有信者。并在知识探险中给予他们保护。

随后,帕尔默写出了那个著名的比喻,“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室里亲切款待了学生,学生将给教师带去新鲜的思维,超越教师所能理解、超越教师所能想象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分享、碰撞的状态,让整个课堂变成了一个有温度的学习共同体。

面对课堂上的焦虑和恐惧,作者帮助我们剖析恐惧并告诉我们不要害怕:我可以有恐惧,但我不必置身于恐惧。我恐惧我的教学很糟,这种恐惧或许不是一种失败的信号,而是关注我的教学技艺的一种证据。我恐惧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我解答不出来,这种恐惧或许不是警告我逃避这个话题,而是发出一个信号:这个话题我必须注意,我应该为每次的教学做更多的准备,我应该多看书,多充电,以此来鞭策自己。我恐惧课上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这可能是在告诉我:我设计的教学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去破解恐惧,而不是因为恐惧而停滞,那么恐惧就能帮助我们生存,甚至帮助我们学习和成长。

其实,我原本也畏惧攻读理论书,但诚如书中所言:“当我们遇到陌生事物,并且被迫挑战去扩展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自身认同和我们的生活时,我们感受到加缪提到的恐惧——这种恐惧让我们知道我们处在真正学习的边沿上,……在那个时刻,我们焦躁不安,但也有所感悟、有所触动,因此稍微一碰就使我们浑身颤抖。我们穿越了一片普洒大地的阳光,那正是永恒圣地。”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音乐教学著作读书笔记范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美学著作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