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书是一种责任读后感

读书是一种责任读后感

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痛——《布鲁克林有棵树》读书笔记500字。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痛——《布鲁克林有棵树》读书笔记5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痛——《布鲁克林有棵树》读书笔记500字

在作者贝蒂.史密斯笔下,美国布鲁克林是一片宁静的乐土。但在这片乐土中,却有一颗幼小的心灵被迫去面对艰苦而残酷的现实,她就是小女孩弗兰西。在艰苦的环境下,妈妈偏爱弟弟,爸爸深爱她却英年早逝......种种不幸向他袭来,而弗兰西面对坎坷却始终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心。全书温暖而亲切,把顽强拼搏的弗兰西比做了一种树,这种树叫臭椿树,又名天堂树,如弗兰西一样不屈不挠,不卑不亢,在水泥地里也能生长。

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虽然弗兰西家境贫穷,生活艰苦,但她永久保持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她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最终,从自己的付出中得到了回报。

是啊,生活中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但有些人在艰难困苦里,却能品出令外一种美。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面对艰苦、贫穷、冷酷,却还像弗兰西一样然乐观的活着。与弗兰西的经历相比,我们生活中偶尔碰到的“绊脚石”又算得了什么呢?

书中写的树,不仅仅是一棵树,它代表的是一种精神,遇到困难,自强不息,勇敢奋斗的精神。正如作者史密斯所说: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现实,生活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作者:江南实验学校四(11)班 蒋佳琪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做电影,做一种精神和一种价值观


圈内都觉得电影比电视剧更高级, 因为浓缩就是精华吗? 是因为他是个人观世界的结果。比电视更纯粹的东西, 故事是一个外壳, 精神才是他的内核。就象看一个人的品味, 不是看他住多大的房子, 而是看他把房子装修得怎么样。
人一瞬间可以是一部电影, 在哪顿悟的瞬间,有多少思绪飘缈, 人的一天可以是一部电影, 二十四小时, 还不能浓缩成一部电影吗? 人的一生可以是一部电影, 地球的一生也可以是一部电影, 但他必须有内核,就是要表达什么, 你想通过这个电影传达什么?一花一世界, 一木一浮生。
电影是一种很个人的艺术, 他可以通过声光画影把你对世界的认识表现出来, 这种认识可以只是给自己看, 也可以是给世界看。决定这个的是你对世界的认知, 你是怎么看这个世界的。有容乃大,你的心足够大, 你的电影的市场就足够。
一直都想把这里做为我放影评的地方, 光看别人的世界是不够的, 慢慢我也会发表一些我对世界的看法, 积累我的认知, 拍一些我自己认知的作品。
拍电影并不难, 难在于你如何把握内涵, 就象装修房子并不难, 有卧室、有卫生间、有厨房、有客厅就好, 但是要得到观众的赞美,要与众不同就是比较难的。
而建构这样的世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 电影太强大, 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这一切都是准备的开始。。。。。。

《女性贫困》读后感:有一种底层叫做女性


《女性贫困》读后感:有一种底层叫做女性

2018年经过兵荒马乱的三个月,终于迈入了重新步上正规的四月,在之前的日子里抽空阅读了一些书籍,挑一些出来慢慢和大家分享一下读后感。

得知《女性贫困》缘起NHK于2014年制作的纪录片《女性的贫困“新型连锁”的冲击》,在世界公认的亚洲经济强国日本所生活的女性们所面临的贫困问题所折射出的性别平等问题、社会价值评价问题、阶层固化问题令人触目惊心,纪录片真实反映的案例与数据真切的告诉我们:有一种底层叫做女性。

书中以非正式雇佣女性、单身母亲、风俗业工作女性、贫困妊娠女性和贫困传递下一代的女性这几个角度,分析了女性贫困的几种类型:

一、遭受来社会价值导向引起的就业歧视和不平等待遇的女性;

二、单身母亲(遭受家暴、性虐、丈夫死亡或者失去劳动能力等情况而选择离婚的女性)以及“丧偶式”妊娠女性(多指男方得知女方怀孕而失踪、或在进行性交易使意外怀孕不明孩子父亲身份的)的生活窘境;

三、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崩溃(多指保障制度无法满足单身母亲抚育子女的经济需求)、社会也不愿接受其正常就业,最后投身风俗业糊口养家的女性;

四、贫困的“遗传”导致下一代无法接受良好教育而提前进入社会,却无法得到接纳的挣扎在社会灰色边缘的女性。以及另一部分就算贷款接受了高等教育,进入社会后仍然得不到良好的工作机会还背负巨额债务的女性。

日本的女性贫困程度在发达国家中居首位,这与日本主流女性价值观、传统家庭模式的束缚、冷漠的人情关系和民族文化特性等因素都有直接联系。这些女性中的许多人,因为遭受就业歧视无法被企业正式聘用,一天内打着好几份工领着微薄的薪水,靠着吃便利店过期丢弃的便当为生;很多单身母亲因为政府提供的低廉补贴无法抚育孩子,而不得不投身于报酬较高、提供托儿服务的风俗业来赚取生活费用;有些年纪轻轻的女孩因为家庭贫困过早进入社会,靠着肉体与色相作为本金来换取金钱,意外怀孕却毫无抚养下一代的意识与责任感.....挣扎在社会底层、贫困线上的女性们在“人生的起点便被剥夺了梦想与希望,维持生存就很困难了,哪里还有什么梦想”。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移,我们很难说日本的女性贫困是否会在中国重演,但是在这本纪实读物中所反映出的许多社会现象以及问题已经渐渐在中国社会显山露水,甚至可能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中国庞大的贫困人口中近半数为女性,职场就业中的存在行业性别垄断与性别偏见,女性收入与男性收入之间的落差,日渐攀升的“独身率”和“终身未婚率”,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指养老保险制度)的危机——都表明中国女性自重新迈入社会之后负担自我生计需要承担的风险和压力。这些反映在亚洲甚至全球的共性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反过来说,我国自革命成功后女性似乎成为了“半边天”,然而在国内(甚至亚洲地区)没有经历过深刻的女性运动(主要指女权运动),不能否认的是现代社会中仍旧存在的传统女性价值观对于未婚单身女性的恶意,以及评判女性的标准基本还停留在脸蛋、乳房、阴道和子宫。但是女性进入社会之后必定意味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问题一定是将来发展必定会面对的课题。因此《女性贫困》这本能够直面社会现实、反映热点问题的纪实作品,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必定会有一定的警示和借鉴意义。作者:狐狸小次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用八个字做过概括:“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我的理解是,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即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然而,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当我们被潜意识所控制时,我们就会处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状态。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已这样做。这时,我们的行动就有点像悬“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称,唯一重要的是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

克里希那穆提的方法是,不做任何抵抗,让心中的念头自然地流动。这时,我们会发现念头一个接一个,但当念头可以停歇时,真相会自然映现。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被思维给控制住了,当头脑中出现一个念头时,我们不自觉地会去实现它。但如果我们能觉察到思维的流动,既不去实现它,也不与它对抗,那么我们很容易理解思维的合理和不合理之补。随即就可以从思维中解脱出来。

每个人的“小我”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追求快乐,将快乐视为最重要的事情,有人经常沉溺在痛苦中,视痛苦为必然;有人视助人为绝对原则,有人则将索取视为理所应当……总之,我们都在“小我”之墙所围成的院落内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但不管这个院落内所奉行的法则看起来是多么美好或伟大,它们都是我们与其他人、其他存在乃至世间万物建立真实联系的障碍。

因此,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孤独,都渴望与别人相爱,但这个最普遍的欲望却很容易成为奢望。并且,这时我们越自以为是,越以自己的“小我”为荣,我们相爱的渴望就越会成为以我的“小我”消灭对方的“小我”的战争。

我突然想,这个世界是何等孤独啊!我一个人躺在床上,我并不能感受到这世上任何其他人的存在。既然我感受不到,那么其他人对我而言真的存在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时其他人对我来说并不存在。

其实,不仅如此,当我白天在人群中穿梭,甚至和另一个人谈知心话时,别人一样是不存在的。因为我其实还是只对自己感兴趣,我貌似是在和对方交流,在努力理解对方,但我绝大多数时候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我甚至对他们都不感兴趣,所以他们并不存在。

即便最消极的人也一样是超级自恋的。所谓绝望,并不是“什么都不要了”,而是最严重的自恋,也是最大的执着之一。绝望的核心是不甘心——“为什么我就不能得到我最想要的”以及“我怎么做都没有用,这一点上没有谁比我更聪明”。最终选择自杀的人,一样是处于自恋中,要么是复仇,要么是不愿意面对真相。

“道德是否是一种自恋?”我回复说:“绝对是,而且会导致一个恶果——‘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越想做圣人,就越需要找到大盗。而且圣人形象会自动激起一些人的反感,令他们自愿做大盗。譬如,多少坏孩子是因为父母逼他们做好人导致的恶果。”

我们很容易被我们的想法所控制,因为我们认同了这些想法,将这些想法等同于“我”,如果放下这些想法,就好像“我”要消融一样。

一个看上去极端自信的人势必是自卑的,我们常用“又自信又敏感”来形容这类人。所谓敏感就是对别人批评他、不接受他很惧怕,这就是自卑的体现。

这种二元对立的现象无处不在。不管在什么地方,当我们追求这一方向的事情时,相反方向的力量势必会产生。

这很容易理解,正如一个天平,当我们在这边加砝码时,那边也得加,否则天平就会失去平衡。

因而,当你追求卓越的程度是10分时,你惧怕失败的程度也会是10分。

同样,当你追求善良的程度是10分时,你憎恨邪恶的程度也会是10分。于是,一个绝对的理想主义者一旦获得权力,他一定会是一个暴徒,因为他会严重排斥不符合他的理想的一切人,并最终对这些人动起杀机。

从表面上看,我们爱评价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对别人太感兴趣了。

因为,当使用评价时,我们的焦点几乎总是对准别人,而不是自己,并且势必会有褒贬。

心理学学到最后,就会失去同情心。因为你总会发现,在不是非常明显的强迫情形下,不幸总是不幸者自己选择的结果。

当你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要仅用你的大脑去聆听,还要用你的整个身体去聆听,在聆听的时候去感受你内在身体的能量场。这会将你的注意力从思维中带走,并创造一个真正没有思维干扰的、便于真正倾听的宁静空间。这样,你就会给予其他人空间——存在的空间。这是你可以给别人的最珍贵的礼物。

苏格拉底说,知道得越多越明白自己无知,而只有接受自己的无知状态,才可能知道更多。相反,那些总以为自己知道很多的人,也就是真的无知了。

找做了自认为很好的事一主动为妈妈洗碗,而我要换取的是妈妈和亲人对我的爱与关注。如果没得到我所渴望的爱与关注,我就会表达出怨气——我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你们不给我想要的东西。

关键是,我这样做藏着一个更深的逻辑:我懂得妈妈的需要,妈妈也该懂得我的需要。但这种“我懂得”,可能是一个幻觉,而渴望妈妈懂得我的需要,就不折不扣是一个幻觉。这种逻辑进一步演化,就可以发展成“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应当知道我的需要是什么,你还得为我的人生负责”。

没有谁真正能替你作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得通过你自身作出。所以,在任何情况下,你都有选择权。

当然,我们的选择范围会有差别,如果没有人给我们施加压力,我们的选择范围就很宽;如果有重要人物或强权人物给我们施加压力,我们的选择范围就会很窄。但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我们都是有选择的。

那些生命中的强者,总能在极端情形下发现自己的选择范围。相反,所谓的正常人,倒很容易觉得自己无路可走,当我们所谓被迫服从于别人的意志时,其实都是在将自己的责任推卸给那个人:我既然听从了你的选择,你就该为我负责,我生命中的痛苦就得你负责。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支配欲望,都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爱人身上,支配者是主动的强加,而被支配者则是委婉的强加。我们都不容易看到并尊重m.i1766.com恋人爱的逻辑,相反,我们都执着于自己爱的方式上,并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这就导致了孤独,并且越相爱越孤独。

我们常幻想,爱就该有这样的境界——我不说他都知道我在想什么,并很高兴地实现我的想法。我们也常说,我不会为了一个人改变自己,但如果有人爱我,他就得为我改变。

如此一来,爱人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性就被抹杀了,而仅仅沦为“我”实现自己想法的一个工具而已。

于是,身体的距离越近,心灵的距离就越远。

记住她原来的样子,就是我能送给我们彼此的最佳礼物。

如实地看到恋人的真实存在,爱恋人本来的样子,而不是自己头脑中建构出来的形象,这也是我们活着的每个人应该努力做到的一点。

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常常不是外在力量上,而是人格力量上的。并且,真正自信的人,会具有更大的感染力。

心中充盈着爱与被爱的体验的孩子,是不会太乖巧的。相反,他们会醒目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怕给父母惹麻烦。同时,他们也会努力地去表达自己的爱,而不会轻易退缩。

如果这个社会中普遍的逻辑是谁欺我,我反击谁,那么这个世界要美好很多。但不幸的是,这个世界上更常见的逻辑是,强者欺压弱者,弱者欺压更弱者。

然而,任何一个人都不值得另一个人为他做炮灰。

因为,奉献者的生命重量会压得接受奉献者喘不过气来,后者会发现,除非他给以同等分量或更多的回报,否则他心中总会有歉疚。

在自序中,胡赛尼的一句话还给出了另一个答案——“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

据我所知,这是第一流的小说家、导演和艺术家的共同特点。譬如日本动画之王宫崎骏便说过类似的话:“我从来不考虑观众。”

看起来,我们是认为对方太完美了,所以不敢接近或不敢破坏这个幻想,但其实是我们惧怕自己的不完美被对方看到。

“不完美才是好东西,它可以选择谁进入我的世界……你的女生也不完美,关键是,你们是否合适”。

每个人都在坚持自己的逻辑,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逻辑看对方。结果,越爱时就越孤独,因为越爱时就越坚持自己的逻辑,而这时就看不到对方的存在了。

看上去,我们每个人都限制了自己,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痛苦中。但是,我们之所以陷在这种痛苦中而不能自拔,是因为这种表面上的痛苦其实有着极大的好处。我们之所以离不开痛苦,是因为舍不得这种好处。

每次去一个广场时,奥勒留都会带着一个专门的仆人,每当听到有人赞美皇帝时,这个仆人就对奥勒留耳语说:“你只是一个人,你只是一个人。”(You’rejustaman.)

其实,经常是痛苦才会让一颗僵化的心复活,佛教一个高僧说:“心一次次破碎,只是为了把心打开。”

爱,可以是一万年、是永远,而比恨更深的是绝望,不敢真的相信妈妈的深爱存在,最后是不敢相信爱情存在。除非像长江七号、紫霞或段姑娘那样对爱给出绝对证明,否则宁愿孤独。

爱的绝对证明,在《长江七号》中表现得最极致。那就是,无论我怎么虐待你、攻击你、抛弃你、侮辱你、憎恨你、冤枉你……你都一如既往地深爱我。也就是说,我将我人性中一切丑陋尽现于你眼前,而你对我的爱毫不动摇。

所谓的一切丑陋,其实只是一种感觉。《松子被嫌弃的一生》中,小说家八女川自杀前留遗言说:“生而为人,对不起。”这份遗言现实中有人说过,就是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如此强烈的对生命的否定,原因很简单——没有被爱照亮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羞愧。因这份羞愧,而觉得自己存在着的一切都是丑陋,但一旦有爱的光逐渐照进来,存在着的一切都是荣耀。

恨表达了,爱才能生出。

至少是,恨被看到了,爱才能发出。

比起“大话西游”系列,《西游,降魔篇》有一个理念上的进步。前者中的魔性都是贪婪,后者中的魔性,则都是如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说的“恨是爱而不能”。

我突然明白,所谓含蓄,就是对感情寂灭的美感表达吧。但再怎么表达,骨子里还是无望。

我们的文化中,太多伟大的东西凌驾于个人之上,最终个人价值被严重压制,先是可以借助伟大的名义压制个人,而最终成了可以用一些卑鄙的名义来压制个人。

在你的心没有打开前,最可怕的事情,不是贫穷,不是被虐待、被折磨,而是孤独。

主流的西方文明一直是“聪明,但不知道”。西方文明可以征服世界,但却不能知道世界的真实存在。

并且,因缺乏与自己的链接感,也不能与其他事物尤其是人建立链接,我们才会有要命的孤独。因为没有链接感,我们的心像是一个巨大的黑洞,什么都填不满。

更要命的是,这时,我们不知道关键是去恢复这种链接感,而只是想着把这个可怕的黑洞填满。任何东西都行,物质、金钱、女人、房子……一切的一切,都被我们用来填满这个黑洞。但是,如果链接感没有出现,那么可以化解这个黑洞的满足感永远不会产生。即便整个世界都成为你的奴隶,可以被你任意奴役,那个黑洞仍然在那里,令你孤独,令你恐惧。

试图填满这个空洞的举动,我们通常称为贪婪。但这不是贪婪,这是一种可怜。这种可怜,也是我们一切毁灭性举动的根源。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逻辑是正确的,这个世界在按照他相信的那一套逻辑运转。如果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我们就会以为,这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真正的深层逻辑一定是自己掌握的那一套逻辑。要证明这一点,只需要将别人“轻轻推一下”,这些人就会陷入自己的逻辑中。

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还是要流向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所谓人生便是如此……有时候你太急于将人生纳入自己的轨道。假如你不想进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达地委身于生活的河流。

在普通的关系中,我们讲互动,但在最纯粹的关系上,也许只能讲机缘。你爱上一个人,就已经开启了一个方向的机缘;那个人爱你,就启动了另一个方向的机缘。如果,无论如何只是启动了一个方向的机缘,没有办法,无论纯粹的爱情还是友谊,都半点勉强不得。

若无觉知,人生就是一场轮回,成年的命运,是童年命运的自动轮回。

段子:沿街正走着,眼前落下一根撑窗的竹杆子,抬头见楼上有一笑靥如花的美女俯视着,我笑道:“美女,我把杆子给你送上来吧?”美女瞅了瞅我,沉着脸说:“送你了......”(额,没西门庆长得帅又不是我的错。)作者:姜文止戈

《痛点》读书笔记600字


《痛点》读书笔记600字:

《痛点》这本书的作者是迪士尼、百事可乐、雀巢等著名企业的品牌顾问,马丁·林斯特龙,他入选了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

知秋觉得做营销的人,非常适合读读这本书。现在互联网发展迅猛,大数据分析成为了很多企业的分析路径。

但作者指出,你想要挖掘用户需求的时候,除了结合大数据,也要通过对小群体的亲身观察和小数据常识,去捕捉这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欲望,从而可以击中客户的痛点,掌握无限商机。

利用小数据寻找用户的痛点,作者提出了7C理论。

1、搜集,用心去搜集你的用户习惯,兴趣,爱好等。

2、线索,用户真实的细节。

3、连接,用户的情感缺口。

4、关联,用户的情感缺口,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因为什么引起的。

5、因果,小数据让用户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6、补偿,从用户的情感中,发现用户没被满足的欲望,对此进行补偿。

7、观念,创意设计可以操作的补偿办法,满足用户的欲望。

知秋看完这本书的感悟是,大数据重在分析,对于用户个人的情感还是比较少关注的,没有那么个性化。

但是冷冰冰的数据只是一种分析的工具,如果要做好营销,还是要关注小数据的信息。这本书有很多有意思的分析,抽丝剥茧,用一种理性的思维去分析感性的现象。读书笔记比如说为什么俄罗斯女人的口红会那么红,作者用各种小数据分析,得出很有意思的结论。谷歌意识到,即便掌握了大量的大数据,也没有办法了解人类的动机,大数据时代后的东西,就是小数据。

这本书的观点还挺前沿的,知秋觉得不管是大数据分析,还是小数据的收集,都说明我们要用多种视角来观察生活和工作。

这一定会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一样的突破。知秋也争取做个善于观察和总结的人。作者:知秋

喜欢《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痛——《布鲁克林有棵树》读书笔记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是一种责任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