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

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每次阅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体会到书中人物那终身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近日,我利用课外时间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获益匪浅。从书中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在陕北七年的知青生活。借用书中提到的古代伟大思想家孟子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陕北七年的知青生活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知青生活培养了习近平总书记坚韧不拔的性格、遇事沉稳不乱的风格、甘于服务的拳拳之情、充满希望的至诚之心。下面就谈下自己的收获。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那两个大沉箱子,里边全是使其进步的书籍,阅读范围之广、种类之多,令人肃然起敬。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只是一个初中生,其阅读量就是放到现在也是可观的。我们新时代的研究生党员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好,我们要在这方面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习近平总书记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经常用煤油灯看书,时常看的很晚,使其鼻子、脸上都是黑的。习近平总书记经常看到很晚,甚至到凌晨,就像书中提到的,众人皆睡而我独醒,一句话就表现出总书记的勤奋。在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研究生党员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种精神。

在梁家河知青的岁月,条件之艰苦,在全国罕见。而习近平总书记是知青中年龄最小、待的地方最苦、同时也是时间最长的一个。刚到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要过的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以及思想关”,对一个年龄较小,又是从北京来的知青来说,充满了挑战。可即使这样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也较快的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并且在这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从未放弃读书和思考。

在不断学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梁家河村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建设沼气池、办铁业社、打淤地坝以及大水井,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功绩,时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因为陕北的柴不好打,习近平总书记就去四川考察,并且在大家的一起努力下,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且在全省推广。群众需要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就干什么,这就是在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当时担任梁家河村党支书后,一心为人民办事又善于为人民办事,才能取得良好的群众基础。在习近平总书记入党之前,一共写了八份入团申请书、十份入党申请书,正是这种强烈的为人民服务的愿望,支持着习近平总书记在面临较大困难时,仍然能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鉴于此,我们现在的青年党员要更好地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切实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首要入党动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从一名普通的知青到梁家河大队的领头人,书中提到主要是因为具备以下四个特点:强烈的使命感、辩证思维形式、遇事有定力、肯读书善学习。这四个特点正是使习近平总书记能不断学习、增强本领,从而能领导大家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因。读书笔记虽然现在我们研究生党员不处于艰苦岁月,但是要努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特点,来增强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来看,每个人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即使是党的总书记,也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才能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这七年的知青岁月奠定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方针,时刻不忘记人民,所有行动的出发点要以人民为本,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自己讲,七年的知青岁月,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自信心。收获了这些,也为习近平总书记日后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做为基层党员,要时刻牢记使命,铸就忠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要服务患者,为患者解除病痛,虽然我们目前面临的医疗环境比较严峻,但是我们相信党和政府能正确处理好,为医务工作者保驾护航。

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要时刻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一切行事要以人民为出发点,目前我们本领有限,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增强自己的本领,善看书,多看书,看好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导师:天津医院徐宝山 作者:张凯辉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3000字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3000字:

“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刚刚看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有很多感触,觉得还是有必要写一下,一个是梳理自己所得所感,第二个则是想跟更多青年朋友推荐阅读这本书。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2017年8、9月份出版的,印象很深,当时是由团中央带领广大青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之风,特别是青年干部,可以说是推荐必读之书了,这本书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本人由于各方面原因当初没有特别在意,也就没有做到相关的学习要求,现在想起来很惭愧,如今有机会我借到这本书,利用一些时间,很快读完了,并且很有感触。

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相反作为一个工科男生,对科技和本专业的相关内容更感兴趣,所以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就让我的同学、研友不太理解,认为我现在做的事情不合时宜,我能理解,因为作为一个还在任的学生干部,有很多事情,并且还要上课,在这个时期其余时间只能全部用来考研复习,才不会被别人甩在后面。我借这本书的初衷原本是换换心情,调整自己,让自己的心态更加稳定,对复习有很多好处,后来逐渐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我不仅没有选错,而且我还“赚大了”。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字数在31万字左右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的前身是16年11月到17年3月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刊出的采访实录。这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全部以采访实录为内容的书,里面共有19篇采访实录,采访对象包含“当年的知青”、“当地的村民”和“各界人士”共30人左右,从各个角度全面的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到1975年在梁家河插队时的种种经历。

1968年底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了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出现。正在北京八一学校读初中的习近平还不满16岁,没有到去插队的年龄,却执意要随高一两届的学生去陕西省延川县插队,最终分配到了梁家河生产大队,开始了他在黄土高原上的七年知青岁月。在此期间,他经历了“过四关”、“坚定执着”的入团入党、在赵家河搞社教、修厕所、打坝,成为梁家河大队支书后办沼气、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

这本书所描绘的情景,都具有很鲜明的时代背景,这七年处在“文革”期间,老实说,我对这段历史细节知之甚少,这本书很大的充实了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也清晰的看到当时国情在最基层、最贫困地区的真实表现。简单概括总书记当年的成长变化就是,从一个为了减少“迫害”牵连选择去陕北插队的年龄最小的普通知青,成长为所在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一心努力为当地老百姓做实事的大队支书。接下来结合部分内容谈一谈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点感受是我们现在真的很幸福,在“文革”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动荡年代,国家又是如此的落后,在那种环境下更多的老百姓还在为温饱所发愁,他们中的青年可以接受的教育可想而知,而真正的知识青年则要放下书本,到农村去“受苦”,相比之下我们接受的教育,所过的生活要好太多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情况就更为困难,由于他的父亲习仲勋无端遭到迫害(遭迫害前为国务院副总理),他被冠以“黑帮子弟”的身份,这样的“黑帮子弟”有不少,他的情况又是其中最严重的,这可以参考总书记在访谈中回忆当年知青出发的情景所说的话。如果说别人做事情从零开始,那他就是从负数开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品质。这不是告诉大家去找艰苦的环境锻炼自己,而是我们要利用今天美好的生活更好的去奋斗。

第二点感受是没有人生来伟大,但每个人都有改变的际遇和机缘。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讲话时提到:“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去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当初那种“迫不得已”和七年的陕北时光正是总书记的“机缘”,而在此期间他从一个普通知青,通过坚持自我磨炼,转变为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为村民改善生活的大队支书,读书笔记就是他抓住的“际遇”。我们现在不用为温饱发愁,但是未来怎样与现在息息相关,可能我们的机缘和际遇在大学之后仍然非常重要,但是大学不去磨炼自己,损失的就太大了,我作为大三学生能看到的会更多,身边的一些同学已经完全拉开了层次。没有人生来伟大,当年从梁家河走出去的习近平,谁能想到如今成为了我们党的总书记,和自己同一个起跑线的人,可能速度要比自己快,但这不是让我们就此放弃的理由。

第三点感受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益一生。这本书几乎受采访的每个人都提到了总书记这七年是怎样学习的,他初到梁家河就带了一箱子的书,正如老乡所讲“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常常是劳动完了看书到深夜,有时候忘记了时间,同住一个窑洞的知青们都很佩服。还有就是阅读一本书为主,以其他参考书籍辅助来读,我对这点感触比较深,这就像是课本里有一个知识点不清楚了,我们现在多会去网上拓展知识面类似。当时那个环境,知青们想要学习就真的是实实在在的自学了,并且还要挤出时间,一想那时吃不饱饭,还有强度很大的劳动,真的是不容易。这种学习习惯不用想也知道将会贯穿总书记的一生,所以他在各种场合的讲话,诗词、典故信手拈来。那个时代总书记尚且如此,我辈青年如何?

第四点感受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青年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七年对他各方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在这本书中有全方位的体现,比如从生活环境较好的北京到生活环境艰苦的陕北黄土高原,让当时的总书记真正的了解了国情,了解了中国最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并且通过这七年干的那么多不容易干的事,也让他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多多少少会有这七年的积淀。在采访原中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孔丹同志的实录中,有提到总书记说过的“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理解,还有采访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同志的实录中,四个方面概括的陕北7年对总书记成长的重要意义和影响,也是非常的直观。我们现在是大学生,可能小学、初中和高中,我们的视野主要在课本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习基础知识上,而到了大学,我们处在相对自由的学习、生活环境里,更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三观,我们要利用好这种成长环境,“系好大学这粒扣子”。

其实感受还是挺多的,比如了解了知青上山下乡的背景、知青们的真实生活、文革期间中国最底层人民的状况、陕北这片土地的神秘色彩……对我来说这就像是个新的“小世界”,用文字难以描述。包括写这篇文章,也并不是让大家看到我怎么理解,只是希望有人通过我知道了这本书后,自己去阅读,去领悟。我写完这篇文章并没有花多长时间,想到的都写到,我也没有好的文笔,那些优秀的文章里“我们应该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我也写不出来,但这篇文章却表达了我的真实感受。我很感谢我自己在大学期间的种种经历,我认为我系好了大学这粒扣子,这也是我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粒扣子,接下来我剩余的大学时光献给了考研,差的就是这最后一个“结果”。

刚刚看推送了解到,前几天出版了一本名叫《梁家河》的书,共10万字左右,分为四个部分,有兴趣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最后我想用这本书中的第一部分大标题与大家共勉——“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我没有什么传奇的经历,把它理解为不忘初心,希望我们都能做到,如果你还不清楚自己的初心究竟是什么,那就抓紧时间向自己证明吧。

读一本好书,受益终生。作者:宋梓建

承大任者,奉献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


承大任者,奉献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

在迎来戊戌年的辞旧纳新之际,我们党支部的所有成员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同度过这个充实的假期。在看完习近平总书记于陕北黄土高原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无私奉献的七年知青岁月,我对这位纯粹的共产党人充满敬意,也更加深刻地理解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每一位共产党人都明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是党的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区别了其他政党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每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和根本的人生价值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客观需要,也是党性原则的突出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的七年,在挑战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关的同时,更多的是把自己扎根在这片黄土高原,以一个黄土地的儿子的身份,在实际行动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我,在基层中了解民生,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得从小事、从个人一点一滴做起。犹记得习近平七年里把自己省下来的粮票和衣服送给了各行各业的老百姓。在采访的29人中,每个人对习近平的评价总离不开这些——“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近平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

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为人民服务更重要地还得结合实际、改革创新、带领全体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习近平在当梁家河的村支书时,就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实实际际带群众创收致富,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承大任者,奉献也!我们共产党人、我们这群即将进入社会的青年,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扎根中国大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自我。作者:吴旭顺

《岁月如红》读书笔记1000字及心得感悟


岁月如红读书笔记1000字及心得感悟

小朱把书给我放在图书馆前台,我杭州回程已是夜里7点,匆忙到图书馆前台取了。晚饭后,例行的散步依然没有卸下一周的工作辛苦,文字的疲劳感挥之不去,毫无疑问,通过一周的工作,我暂时对文字有一个“间歇性排斥感”。但想到周六的新书发布会,不能辜负图书馆以及作者的真情邀请,应该实事求是发表见解,于是散步回家,沏一壶清茶,翻开《岁月如红》一书。

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是我印象中消除疲劳感最为明显的书籍。书中,作者以杭州城为心灵家园的圆心,“行行复行行”,用温婉、智慧、豁达的心境和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雨江南的长卷,白堤、雨荷、南山晚钟、苏小小、徐志摩、林徽因,从唐宋到民国,从西方到东方,从大雅之堂到小径香园,从千里运河到寻常巷陌,作者以笔描绘内心,以文字为投影,传达一种豁然开朗、“初阳照高林”的心境,带着读者阅读杭州、阅读作者履足的很多地方。细细品读,为何会有这一效果,我觉的原因有三:

一、文字优美,真诚简约,灵动,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呻吟,通过作者的描绘,加上美轮美奂的摄影作品,让人更难以抗拒杭州之美;

二、心境澄明、宽阔,字里行间看得出来,作者的人生态度。正如后记里笔者所言:“在写作时,过于困惑、难解的话题我也很少涉及,担心以自己浅薄的经历和思考,尚不能把一些东西写深写透。与其说这是回避世事,毋宁说我愿意人生充满美好和希望。我这样对着自己的心,也想将同样的心愿送给朋友。正如帕慕克的一句名言“在两团永恒的黑暗之间,我生活在明亮的世界里。”读书笔记我们不能要求每篇游记都写成《文化苦旅》那么深、那么透,正如原野的孤松自然是苍古之美,但当你注意时,从你脚下开始绵延向远方的绿色以及花甸,构成大地的底色,不也是非常之美吗?我们需要孤松之美,我们同样需要与我们心气相通的、热爱生活“底色之美”。本书正是这样,仿佛一位熟悉朋友一起的旅程,一起的交谈。

三、摄影之美,作者用心拍摄的照片,不一般,为书增色小半。当美文与美图相遇,边上的留白也变成如此恰到好处。摄影作品补充了文字不能传达的部分,两者相得益彰,很好。

知道景色之美,表达出来是不易的,文章的小清新随处可见,偶尔有家人、孩子出现,如威尼斯中描写孩子与当地少年的交流,清新明快,仿佛跟随作者一起同游,其中浓浓的亲情。比较适合出游不多的人先做点了解,对旅游文学感兴趣的朋友阅读,亲子阅读。旅游时有数,白天出游仿佛满脑子的感慨、灵感,回到饭店,已经很累了,根本写不了,回到家里又逐渐淡忘,不知笔者是如何做到的,也想等会听听介绍。

最后,有感而发,为书也随口赋诗一首:满纸杏花雨,一缕故乡情;谁解其中味,风动荷叶舟。祝贺作者!作者:吴承涛

《七爷》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七爷》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七爷》是晋江大神priest大大写于2010年的早期作品,被甜甜自己列进了黑历史的分类里。看完大长篇《相见欢》后,就想看个短一点的,于是凭着眼缘,看了这篇。

诚不我欺,不愧为黑历史啊。《七爷》应该算架空古代权谋重生题材的耽美小说,但是权谋混乱,前世重生无甚关联,而耽美剧情平淡,确实算得上p大作品里罕见的三无产品了。两个字总结一下——寡淡。

故事主要围绕那个在三生石前,彼岸花畔,枯坐了六十三年的男人,满头银发的七爷景北渊开展。

前世的景七恋上从小相依相伴,患难与共的皇太子,助他问鼎大业。本应白头到老,享七世情缘,却因地府白无常勾错一人魂魄而致两人相互猜忌,反目成仇。景七因太子忌惮而死,死时仅三十二岁却已满头白发。可他仍痴心不改,在黄泉边等那人一同入轮回。

可他没等到。他不肯喝孟婆汤消除前世记忆,无法转世为人。于是那人轮回了几世,他便化作非人之物陪了他几世。可惜,每一世,皆不得好死,作践他的心意。七爷心灰意冷,痛饮三碗孟婆汤,却再也无法忘却。

于是他枯坐六十三年,等着最后一遭,与那人的纠缠。

可没想到,这最后一世,终于能转世为人的他,又回到了起点。原来白无常百年来亦对七爷心怀愧疚,于是倾尽修为,换他来世青丝,把他送回了曾伤心断肠的第一世。

回是回去了,可景七的心,已经冷了。哀莫大于心死。死心眼的白无常,牺牲了自己,逆转时空,景七的心意却已蒙了尘,再难转圜。

重生的景七再无执念,仍明里暗里助太子夺得天下,匡扶大业,却再不敢与太子亲近,用心机计谋造出假面,时时带着违心的笑容伪装自己,不再将真心示人。

包裹真心的壳子,或许只有真心方能破解。心如枯木的景七,历经三百年转世之苦,终于等来了愿为他付出真心的命定之人。

这能让死树开花的实心眼,就是那个在地府等命定之人顺便当差的白无常转世,南疆质子,巫童乌溪。

由于景七心意的变化,今世时空也随之改变,事态发展不受景七所控,只得随之浮沉。可变化也把乌溪这么一个前世没有的人,送到了他眼前,日日相伴,更与他牵上了红线,共度生死。

夺嫡之战的最后,外邦入侵中原,景七与太子并肩,苦守皇城。就在景七命悬一线,大庆生死存亡之际,乌溪率南疆大军赶到,解了京城之围。并伙同天窗首领周子舒,让昔日的太子,如今的皇上以为,景七已死,后便风风光光的,把景七掳回了南疆,和和美美的过日子。

景七从此除了偶然拖着乌溪去客串了一下周子舒的故事《天涯客》以外,就在南疆认了下一任巫童做儿子,余生相夫教子,其乐无穷。这么一总结貌似还挺有意思的,但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全文主要的内容在于我略过不提的夺嫡之争中的权谋计策,而非重生。p大的优点向来在于剧情的编排,人物的塑造,语言的幽默,和节奏的紧凑感上。然而这部,似乎每一个优点都被打了个不大不小的折扣。

剧情上,内容确实是权谋诡斗,却表述得极其含混不清,上下文关联交错,总有种被删剧情了的感觉。就连最后皇上如何病倒也没提,直接从御驾亲征变成了大皇子出征战死沙场,让人看得云里雾里。时间线也很迷,根本不清楚过了几年,局势有什么变化,编排得太乱。

其次,重生文的亮点在于对比与前世的相似与不同,以及对前世的回忆。但是此文中,并没有几句对前世的回忆,也没有凸显重生的意义。只有大段大段描述如何回不去,物是人非的感叹而已。就连唯一的差别——另择良配,景七对良配的感情也显得平淡如水,少了执念,少了痴狂,而不是那个因三百年情痴而吸引我的人物了。

但是,可取之处还是有的,虽说这本p大写得跟闹着玩似的,她想表达的个人思想却十分丰富,可以自行体会。

“可叹白无常徘徊阴间千百年,见惯红尘魂魄飘摇而过,却仍是不明白——人心最可怕处,无外乎“无中生有,以己度人”几个字,赫连翊和景北渊,一个多疑一个多心,真真假假间,恐怕自己都分辨不出自己是真心还是假意。痴心的那个自顾自地痴心,疑心的那个,也自顾自地疑心。

前世负,今生负。便是那三生石畔苦等三百年的景北渊,旷世情痴的一颗心冷下来,也不过剩地七上八下、百般揣摩的灰。

性之所致,哪来的七生缘定?不过不知道是哪一遭结下的因果,忽悠一应,纠缠几百年,各还各债,好叫那些个悟性不够的痴心鬼神妄加揣度。”

太子赫连翊明明两世皆爱慕景七,却为江山社稷而弃私情,这本无可厚非。偏偏他生性多疑,薄情寡义,才让两人都深受折磨,痛苦不已。所以,重不重生,二人结局已定。那七世的纠葛便显得可笑无比,而太子流下的眼泪,也不禁让人唏嘘。

此外,文中引了很多古诗词,一同渲染重生后心死悲凉的氛围,只可惜,并没有到动人心魄的程度。而最后外邦入侵之战,也没有铿锵有力,反倒是大皇子的战死,称得上抑扬顿挫,大气磅礴,可悲可叹。

总体来说,故事着实一般,单这一本个人并不推荐,但是p大另一本《天涯客》衔接了《七爷》的剧情,讲得是周子舒功成身退后的江湖故事,称得上精彩,值得一看,所以想看《天涯客》的话,最好还是先把《七爷》补一下,剧情才更通顺完整,因此还是小小的推荐一下吧。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笔记心得感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