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第二册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战争与和平》第一部:
可怜的皮埃尔结婚后才发现之前自己其实一点也不了解妻子,当他发现妻子的荡妇行为而且知道妻子不会为他生孩子时,他后悔了,她也嫌弃他。这些似乎都在读者的预料之中。但没有想到的是,软弱的他竟敢主动和勇猛的多洛霍夫决斗,因为听说多洛霍夫是老婆的情人,他不能忍受这样的侮辱。更没想到的是,决斗的结果竟然是他赢了。因为决斗他惹得妻子大发脾气,忍无可忍的他终于提出了与妻子分手,也分走了他家产的大半。此刻,好讨厌他妻子海伦及其父亲。皮埃尔实在窝囊,软弱无主见,贪恋美色,也怪不着别人。不过与海伦分手倒是果断,宁可破财也不能再深陷其中忍受痛苦。希望今后能吸取教训,慎重选择。
安德烈终于死里逃生回来了,孩子也健康出生,可孩子却永远没有了母亲。特意请来德国医生,却依然不能逃脱一死。虽然不喜欢这位小伯爵夫人,但还是同情其生为女人的悲哀。
罗斯托夫家长子尼古拉,终于吃苦头了。之前还算看好他,但后来他的表现让我越来越感觉不满。花钱大手大脚,当然这应该怪他父亲的遗传和纵容娇惯;战场上盲目逞英豪,实则不中用,却自我感觉良好;回家后成日吃喝玩乐,已看不上深爱他的索尼娅。这一次,竟赌博输了四万三千卢布,父亲筹措了两星期才筹齐。可恶的多洛霍夫,对待朋友竟然如此狠毒,害过朋友皮埃尔,又来害朋友尼古拉,两位曾经对他多好啊,真是如同中山狼。他母亲还说他高尚纯洁,连尼古拉都曾经认为他品德高尚,没见过如此高尚的人。可气的尼古拉,明知越陷越深却死要面子,明明已经悔恨却嘴硬假装满不在乎,真是败家子一个!如此一个儿子,父亲老伯爵却丝毫不生气,都被输掉的巨债吓得慌神了,嘴上还说“谁都会碰到”,之前不也是本已拮据却还是满足儿子的大笔花费,少见的宽容,不,是纵容。
作者的心理描写实在精彩!如:皮埃尔结婚前的犹豫、决斗前后的矛盾痛苦和自我安慰,尼古拉回家前的急切、输钱后的痛苦和罪恶感等。因为这些描写,我们可以了解人的复杂性,感觉情节的发展似乎就应该如此。
《战争与和平》第二部:
鲍里斯,衰败的贵族后裔,罗斯托夫伯爵夫人表亲的儿子,与母亲寄居在罗斯托夫家,与尼古拉同龄且一起玩大。走进军队的他,短短的一年多工夫,就变了,比皮埃尔和尼古拉的堕落更可怕。原本文质彬彬单纯文静的那个年轻人,变得眼睛只往上看,只想巴结那些有权有势对自己有用的达官贵族,只想靠关系升官发财。最不能容忍的是,升官的他已不愿回罗斯托夫家,对曾经恋爱的娜塔莎也不放在眼里,对尼古拉也不再当作朋友,他一心只想进入上流社会,曾经的恩情友情爱情都已成为他的不屑,忘恩负义冷酷无情的家伙!
是什么让他变得如此?曾经拮据寄人篱下的生活促使他必须尽快自立,没有家庭背景权势财富可以依靠凭借,促使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但又想不费力气走捷径,于是聪明的他发现了并开始奉行那条官场的潜规则:只要善于与控制权力升降的人搞好关系,不需要努力和劳心,不需要勇气和忠心,一样可以官运亨通。沿着这条路他可以走多远呢?
参战的会因为子弹不长眼而阵亡或受伤,没参战的却也不能幸存,因为饥饿和疫病。去医院的有去无回,那算什么医院呢?环境恶劣不说,还缺医少药,士兵们为国家浴血奋战,竟连最基本的医疗都享受不到。
勇敢善战的骑兵连长杰尼索夫,因为那个曾偷自己钱袋而被撵走的司务长的报复,而犯了错误受到惩罚而不能被宽恕;而应该颁发给最勇敢士兵的勋章却颁给了临时随便指定的一个皇帝侍卫。
年轻的罗斯托夫经历了这一切,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和怀疑。难道正如他所说的,一个士兵的“责任是竭尽职守,是打仗,而不去思考”吗?
《战争与和平》第三部:
皮埃尔实在让我失望,个人的弱点改不掉,只能是带来失败的结局,只是善良又有何用,所以痛苦的只能是自己。安德烈与他比,简直是完美。皮埃尔想实行的田庄改革,他成功实施;返回政坛依然受到重用;新的爱情让他复活,重新焕发活力。爱情真的有如此大的魔力吗?
《战争与和平》第四部:
罗斯托夫家经济状况越来越糟糕,靠卖家业维持着。但他们的生活依然老样子,没有半点收敛。老伯爵管理家业的能力实在太差,败家的恶习倒不少,小伯爵也是如此,不擅长也不愿意掌管。结果只能是坐吃山空,眼看着一个曾经富贵的家庭慢慢的败落。如此无能,只是善良又有什么用?这让我想到皮埃尔不容乐观的未来,想到《红楼梦》中贾家的败落。他们的败家缘于他们的软弱无能好逸恶劳和奢侈的生活方式。
《战争与和平》第五部:
皮埃尔又回到了曾经的行尸走肉的生活。他的心理活动总是那么丰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努力过挣扎过,想在生活中寻求一条新的道路。可是他所处的环境的力量、社会和出身的力量,让他无力抗拒。似乎本书中的人物都曾有过这种挣扎,但这种自然的力量太巨大,不是撞个头破血流,就是与它和解寻求内心的平静。
当一件美好的东西在你面前被毁掉,你会特别难受,特别痛恨那个毁坏它们的人。多洛霍夫和阿纳托利就是这样招人痛恨的人,他们利用我们喜爱的人的弱点,诱惑他们去犯错误,最终自己得利。比如多洛霍夫引诱尼古拉与他赌钱,输得一塌糊涂;阿纳托里追求娜塔莎,破坏了她与安德烈的美好婚姻。可是,这一切只是诱惑者的错吗?不。被诱惑者可以拒绝,可他们没有,欣然入彀,又能怪谁呢?
此刻才发现,曾经喜欢的娜塔莎只是漂亮可爱而已。当她进入社会,原来如此虚荣,一个男人不负责任的甜言蜜语便把她攻陷,让我好失望。冷静的玛丽亚公爵小姐,不也曾经差点儿上当受骗吗!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看来无论怎样的女人也难过美男关啊!美,就是一种可怕的诱惑。
爱情让聪明的人们失去了理智,变得愚蠢无比。娜塔莎就是这样,她的勇敢和执着更加重了她的不幸。善良的索尼娅感恩图报挽救她,深爱她的皮埃尔怜悯她帮助她。我的心里很矛盾,既庆幸坏人没有得逞,又痛恨娜塔莎的愚蠢和固执。对娜塔莎我没有丝毫怜悯,认为她纯粹是自作自受。她让我想起《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中的娜塔莎,她们是那么相似,都是因为爱情变得愚蠢至极。作为读者曾经对她们的喜欢变成了鄙视,很不喜欢这样的女人。可能只有真正爱她们的人,可以原谅这一切,比如她们的亲人。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啊,你为什么会有如此魔力?直教人什么也不顾,“剪不断,理还乱”……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500字:
战争与和平,这既是故事的主题,暗喻着人生的常态。纵然是拿破仑这样伟大的皇帝,传递自由精神和“革命”的魅力的意大利人,即便他其实试图恢复一个神圣罗马帝国_似乎在这个主题之下,也可以被分解成无数个喧嚣的会议、虚情假意的外交辞令和一场又一场令人疲乏的战争。_在纷乱中爆发出一点高潮,随即又回复到更低、更虚无的现实中,这不但是指战争这一对象,换言之,故事里的家庭生活、社交环境,也同样暗暗反映着如此自相矛盾的逻辑。托尔斯泰是一个擅长记录生活,更具有不自觉遵循生活中某种“必然”的逻辑的直觉。这种直觉使他在试图表达深刻主题之外,常常能催生出一些令人猝不及防的生活喜剧。而他自己也深知:也许出于情感,他对宗教和土地有不可理喻的爱意;但出于他的教育和理智_实际上常常因为不断反省而转向虚无。有趣的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总有些真理不可置疑、不须反思_“信仰”就像大主教的遗体,一旦浮现出尸瘢,无法映证那个全能的神,软弱的人就会堕入怀疑的危机中。也许在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眼里,托尔斯泰是个从内心深处真正软弱的人,他并不具备他所标榜的那样的信仰。
以此为准线,逆推向《白痴》和《群魔》,与托尔斯泰完全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将“愚人”或曰“圣愚”刻画得浓墨重彩,并且赋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以信仰试炼。后者更坚信,信仰只有在愚人身上才能保存,也许是因为愚人这个形象背后是更具有希腊原始癫狂精神的,离崇尚“科学”的现代文明,更远一些。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向信仰深处挖掘,他不去探讨生活的意义,因为那与宗教精神相比,显然是不值多费口舌的。托尔斯泰则孜孜于询问人生的意义,却同时点出构成人生的全是片段_试图极力描摹的作者却无法从中提炼出意义。他所描绘的虚无人生,是使深入探索那种宗教信仰_亦即有力托住虚无之花的花萼。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癫痫症患者,一个体验过极端事件的人,也是托尔斯泰的后辈,读后感.
正是从这里找到撬动问题的铁锹,并且一气呵成解答了前者。也许,从这种对信仰的肯定层面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否定了前者。有趣的是,纳博科夫在多年后旅居美国时,创作了一系列描摹黑色喜剧以及精神病症状的作品,其中一度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真的描摹成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也许是发现了俄罗斯文学中的极端偏执情结,纳博科夫将深刻和偏执冷静地隔离开了:但他又留下了诗歌一样的语言和,某种不可言喻的阴郁情绪。去其筋骨而欲保留神采,得来的结果却终究有些浅薄。因之,托尔斯泰在贴地描写生活的同时,也达到了一种深刻。他真实地刻画着生活,也提炼着生活,从而通过体验,以生活的流动状态而表现了他所看见、并且隐约触摸到的深刻真相。他从深刻的主题出发,最终渴望朴实的道理,这也合乎生活的逻辑_因为渴望某种抽象的概念而前往具体事例中探寻真理,反而经过真诚的体悟而变得朴实。
《战争与和平》第三卷中,安德烈公爵在得知娜塔莎的私奔一事后,感到生活虚无,没有意义。战场上的荣誉感转瞬即逝。托尔斯泰展现他的虚无情绪:“他越关心眼前的问题,以往的事就离得越远。以前那个高悬在他头上的无限高远的苍穹,忽然变成低压在他身上的拱顶,那里的一切都清清楚楚,但毫无神秘之感。”(657)
而托尔斯泰,还是不忘记展现他一流的刻薄手笔,童山老公爵家里,生活一成不变:“玛丽雅公爵小姐依旧是个胆怯、丑陋的老姑娘,永远生活在恐惧和苦恼中,毫无意义毫无欢乐地虚度着青春年华。布莉恩还是一个春风得意卖弄风情的姑娘,快乐地享受着生命的每一瞬间,并且满怀最美好的希望。安德烈公爵觉得,她只是变得更加自负。安德烈公爵从瑞士带来的家庭教师德萨尔,身穿俄国式礼服,同仆人们说着生硬的俄语,但还是那样智力有限,教养有素,品德高尚,思想迂腐。”(658)我可以想象,托尔斯泰在家中看着他可爱的妻子儿女们,面对繁琐农务时,大约用的就是如此流露一丝讥讽意味的语言。对他来说,过于旺盛的精力和强大的智力居然是种麻烦。作者:天上种白榆
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在阅读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战争与和平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优秀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战争与和平2024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这本书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记载了1805年至1820年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与亚历山大统治下的俄国之间发生的战争。从书中我看到了高大肥胖,为人正直善良,喜欢思考的彼埃尔;博学多识,英俊严肃的安德烈;天真、率直,但又容易冲动的女主人公娜塔莎;有虽然热情,但又目光短浅,不善思考的尼古拉;还有外表不招人喜欢,在作战时却非常勇敢的大英雄图申。
当然,还有些像库拉金这样的个性:贪婪和堕落,也被刻画了出来,让读者所看见,和那些无谓的大英雄们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读了这本书,我看出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个关心他人,关心底层人,同情农民的人。也知道了一种人:他在获得遗产后贪图享受,后来又要上战场打仗。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变化有多快,他就是彼埃尔。
《战争与和平》是要让我们知道:生命、和平都是非常宝贵、重要的。想想现在的我们,过着“小皇帝”的生活,有吃有穿,有上课的课桌;再看看书中的人们,全是因战争而过不了现在的生活,整天在废墟中生活,而我们是幸福的,所有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吗?
战争与和平,这既是故事的主题,暗喻着人生的常态。纵然是拿破仑这样伟大的皇帝,传递自由精神和“革命”的魅力的意大利人,即便他其实试图恢复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似乎在这个主题之下,也可以被分解成无数个喧嚣的会议、虚情假意的外交辞令和一场又一场令人疲乏的战争。——在纷乱中爆发出一点高潮,随即又回复到更低、更虚无的现实中,这不但是指战争这一对象,换言之,故事里的家庭生活、社交环境,也同样暗暗反映着如此自相矛盾的逻辑。托尔斯泰是一个擅长记录生活,更具有不自觉遵循生活中某种“必然”的逻辑的直觉。这种直觉使他在试图表达深刻主题之外,常常能催生出一些令人猝不及防的生活喜剧。而他自己也深知:也许出于情感,他对宗教和土地有不可理喻的爱意;但出于他的教育和理智——实际上常常因为不断反省而转向虚无。有趣的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总有些真理不可置疑、不须反思——“信仰”就像大主教的遗体,一旦浮现出尸瘢,无法映证那个全能的神,软弱的人就会堕入怀疑的危机中。也许在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眼里,托尔斯泰是个从内心深处真正软弱的人,他并不具备他所标榜的那样的信仰。
以此为准线,逆推向《白痴》和《群魔》,与托尔斯泰完全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将“愚人”或曰“圣愚”刻画得浓墨重彩,并且赋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以信仰试炼。后者更坚信,信仰只有在愚人身上才能保存,也许是因为愚人这个形象背后是更具有希腊原始癫狂精神的,离崇尚“科学”的现代文明,更远一些。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向信仰深处挖掘,他不去探讨生活的意义,因为那与宗教精神相比,显然是不值多费口舌的。托尔斯泰则孜孜于询问人生的意义,却同时点出构成人生的全是片段——试图极力描摹的作者却无法从中提炼出意义。他所描绘的虚无人生,是使深入探索那种宗教信仰——亦即有力托住虚无之花的花萼。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癫痫症患者,一个体验过极端事件的人,也是托尔斯泰的后辈,读后感.正是从这里找到撬动问题的铁锹,并且一气呵成解答了前者。也许,从这种对信仰的肯定层面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否定了前者。有趣的是,纳博科夫在多年后旅居美国时,创作了一系列描摹黑色喜剧以及精神病症状的作品,其中一度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真的描摹成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也许是发现了俄罗斯文学中的极端偏执情结,纳博科夫将深刻和偏执冷静地隔离开了:但他又留下了诗歌一样的语言和,某种不可言喻的阴郁情绪。去其筋骨而欲保留神采,得来的结果却终究有些浅薄。
因之,托尔斯泰在贴地描写生活的同时,也达到了一种深刻。他真实地刻画着生活,也提炼着生活,从而通过体验,以生活的流动状态而表现了他所看见、并且隐约触摸到的深刻真相。他从深刻的主题出发,最终渴望朴实的道理,这也合乎生活的逻辑——因为渴望某种抽象的概念而前往具体事例中探寻真理,反而经过真诚的体悟而变得朴实。
《战争与和平》第三卷中,安德烈公爵在得知娜塔莎的私奔一事后,感到生活虚无,没有意义。战场上的荣誉感转瞬即逝。托尔斯泰展现他的虚无情绪:“他越关心眼前的问题,以往的事就离得越远。以前那个高悬在他头上的无限高远的苍穹,忽然变成低压在他身上的拱顶,那里的一切都清清楚楚,但毫无神秘之感。”(657)
而托尔斯泰,还是不忘记展现他一流的刻薄手笔,童山老公爵家里,生活一成不变:“玛丽雅公爵小姐依旧是个胆怯、丑陋的老姑娘,永远生活在恐惧和苦恼中,毫无意义毫无欢乐地虚度着青春年华。布莉恩还是一个春风得意卖弄风情的姑娘,快乐地享受着生命的每一瞬间,并且满怀最美好的希望。安德烈公爵觉得,她只是变得更加自负。安德烈公爵从瑞士带来的家庭教师德萨尔,身穿俄国式礼服,同仆人们说着生硬的俄语,但还是那样智力有限,教养有素,品德高尚,思想迂腐。”(658)我可以想象,托尔斯泰在家中看着他可爱的妻子儿女们,面对繁琐农务时,大约用的就是如此流露一丝讥讽意味的语言。对他来说,过于旺盛的精力和强大的智力居然是种麻烦。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步长篇巨著,它生动描写了19世纪前十五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生活画卷。
名著的主要内容是:在1805年,法国和俄国之间的关系恶化,即将发生战争。然而在俄国上层社会,人们的生活依旧恬静悠闲,社交舞会照常举行。
青年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决心干一番事业,就提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向前线出发去了,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奥斯特里,他参加联军与法军的会战并受伤。斯托夫伯爵家,他爱上了充满青春活力的那塔。爱情使他振作起来重新投入生活和事业。俄法战争爆发,安德烈奔赴沙场院,在波罗金塔会战中受重伤。他忽然体会出死亡就是人生的清醒过程。从那一刻开始他的生命慢慢退潮,平静地走到终点。
与安德烈的故事平行发展的另一主人公彼埃尔是个热血冲动、善良真诚的年青人,凭着继承一笔可观的遗产,他成了上流社会瞩目人物。势利库拉金公爵便把放荡堕落的女儿爱伦嫁给了他。意志薄弱但又向往理想的道德生活的彼埃尔在荒淫的贵族群中屡次受挫。卫战争中,彼埃尔组织民团并经受了战火考验。后被法军逮捕。在战俘营,士兵中的宿命论和不抗恶思想使他深受感动。在俄国人民打击下,法军溃败。彼埃尔被游击队救出,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婚后,他参加了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而娜塔莎则成为一个贤妻良母。
这部名著再现了当时史诗般壮阔的社会风貌。
一位举世闻名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部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这本书是围绕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华西里四大贵族的家庭生活展开的。记载了1805年至1820年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与亚历山大统治下的俄国之间发生的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取得的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书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性格内向、意志坚定的安德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的彼埃尔,缺少实际活动的能力,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裸露身体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其中,有两个人物特别耐人寻味,他们的性格变化得非常快。彼埃尔——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富翁和社交界的宠儿。获得遗产后的彼埃尔一开始贪图享受,后来献身于慈善事业,最后又想当兵打仗。娜塔莎——罗斯托夫公爵的女儿,她起初喜欢保尔康斯基的儿子——英勇善战的安德烈,后来又爱上了阿那托里,最后又跟彼埃尔结婚。
《战争与和平》让我第一次感悟到:生命是多么宝贵!和平是多么重要!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多么得幸福!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笔耕不断,曾著有多部佳作,但就知名度而言,《战争与和平是》一部脱颖而出的鸿篇巨著,它被誉为“一部史诗级般的巨作”。托尔斯泰在最后对历史、民族的总结中,提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一门关于各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生活学问。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战争与和平深刻关系。
这本书一方面以虚构的瓦西里、罗斯托夫、别祖霍夫、博尓孔斯基四个家族的生活为主要线索,恢弘地反映了19世纪初期的俄国生活,构成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作者歌颂了俄国人民抗击拿破仑入侵的英勇的气概,并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放置于战争这一特殊阶段,塑造出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小说中出现的四大家族以及和四大家族相关的贵族人物,被作者有意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趋炎附势、投机取巧为代表的瓦西里家族,他们不顾祖国的安危,在国难之时仍沉湎于享乐之中;另一类则是以国家为重、勇于在危难关头为国家排忧解难,甚至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祖国献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东西。作者在赞美这一类贵族人物的同时,也不忘描写普通人物中的杰出代表,这些普通士兵在战争中表现出的不畏牺牲、英勇果敢的高贵品质和那些身处高位却卑鄙胆小的贵族统治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战争”与“和平”这两个词则生动地展示了战争前后俄国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我读过许多的书,可从未读过以两个主题交织而成的作品,伟大的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让我开了眼界。《战争与和平》被誉为世界十大名著之一,真是名副其实!
《战争与和平》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组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场面壮阔、结构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有一种大海般恢弘开阔的美;同时,小说时代感强烈,虽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却反映了农奴制后俄国前途和人民作用的问题。因此,《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书中包括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描写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拿破仑、库图佐夫以及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的抗敌精神和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书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性格内向、意志坚定的安德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的彼埃尔,缺少实际活动的能力,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战争多好呀!战争既可以掠夺国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战争与和平》使我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贵的`,当和平的土地上硝烟袅袅升起时,也就意味着战争的开始——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惊恐的神色,人们断水断粮,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和平,多么神圣的名词!
我愿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国都建立起友谊和信任;我愿是一只洁白无暇的和平鸽,带着和平的使命飞向四面八方!
《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经典作品,它以九十年代初的俄国为背景,以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军人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公爵与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彼埃尔·别素霍夫为两个主人公,描绘了战争与和平交织、残酷与温情并存的一幅幅画面。
书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角色便是安德烈。他的形象是典型的“英雄”,在保家卫国和安逸的公爵生活之中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就算在妻子难产而死后给他再来一次的机会,他一定也会再次投身于战争之中。他骨子里留的是从他父亲那里继承而来、永不磨灭的军人之魂。保家卫国便是士兵最大的荣耀,即使是死神在向他招手,他也并不觉得有所遗憾“是的,这就是死。我死了——我醒了。是的,死——便是觉醒。”如同二战中当德军已经在用望远镜窥视莫斯科克林姆林宫的屋顶时,无畏的苏联士兵们却在进行红场阅兵。正是因为有这种看淡生死、以国家为最高使命的人去参加战争,我们才能得到今天的和平。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尊敬。
而另一位主人公彼埃尔应该更贴近我们现代大部分年轻人。怀着爱国的热情和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对于自己的生活都难以处理。但彼埃尔却比我们更勇敢、更实际、更会付出实际行动去为国家做贡献,他虽然以私生子的身份得到了父亲留下来的遗产而成为了千万富翁,却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糟糕但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将自己所有的资产全部奉献给了国家。敢问有多少人在得到一笔巨款后还能保持本心、还能在习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后再回到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去?说实话,我觉得我自己也做不到。
而彼埃尔做的远不止这些,在变卖家产后,他还鼓励人民投入到战争之中,并带头参军,为了国家的和平还牺牲自我去刺杀拿破仑。他由始至终都没有因外界而改变自己的本心,无论是金钱的诱惑、婚姻的失败、上层社会的荒诞,亦或是军旅生活的困苦、敌人的虐待,他甚至在这种环境下不断地思考、反省,最后升华为最为伟大、所有时代的人们都共同追求的精神,就好像他的口号一样好正义的人们,联合起来把,让我们只有一个 旗帜——积极的美德。”
这本书如此吸引人的地方不止局限于它华丽而丰富的辞藻、生动而细腻的描写这些文字上的东西,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的它复杂而跌宕起伏的剧情与思想。就拿安德烈来说,从他的家长里短,再到残酷的奥斯特里战场,再到丧妻之痛,与娜塔莎的热恋又使他重新振作,这些剧情引人入胜。作者“不按照常理出牌”使得这部作品剧情尤为出色。并且作者描写的画面并不单一。他描写的主要背景是上层社会的人们,不像同时代的一些作品一样全篇写“精英政治拯救世界”,《战争与和平》中的平民百姓是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主角也有一些“不符合贵族身份”的行为,就像作者自己表示的一样:在《战争与和平》里,我喜欢平民的思想。但即使作者喜欢平民百姓,但也不会像一些小说一样描写一个“废柴主角翻身成神”的故事,而是从上层社会的视角来体现平民的重要性,这便是作品的成功之处。
最后,“虽然这个国家和这场战争是由上层精英来引导的,但上层之所以能站这么高,高到能够到‘成功’,是因为下面有愿意为上层‘垫脚’的平民百姓。”这就是我对这本书最深沉的思想的看法。
一个作品写出来必定是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某种思想,而一百个人读同一个作品就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思想。这也只是个人的看法,如果你自己去看看这本书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也说不定。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作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象,被称之为最具有“社会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战争的可怕,但也给了我坚持的力量。战争让无辜的人死太多了,每次看到士兵的队伍被浓烟“吞入”,那象征和平的太阳却被硝烟挡住。人们拿着枪炮在“死人谷”的反抗声中拼杀。渐渐的,熟悉了,那夺去生命的战争,那无情的战争能否停止?
唉,战争让无数人丧命!如果人们都能和平相处,安居乐业,幸福美满,这点应该不过分吧!可为何就要一点小摩擦,一点冲突就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例如在伊拉克战争中,孩子是无辜的且伤害最大的。战争,在孩子的一生当中都留下了创伤。和平是多么伟大,战争固然可怕,但战争在和平面前是多么的渺小!
我要做一个和平的使者,让我们心中永远闪耀着迷人的光彩。我要做一只纯洁的白鸽,把和平带到每一个地方,“和平”二字是人们都向往的字眼呀!
战争与和平简介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文本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卓越的、令人惊叹的心理分析,生动、鲜活地描绘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令人激动的一组人物形象。整部作品构思宏伟、气势奔腾,有力地展示出了俄罗斯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1812年卫国战争,展示出了战争前后俄罗斯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
战争与和平内容简介
1805年,在拿破仑率兵征服欧洲后,法国与俄国之间也发生战争。
青年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把怀孕的妻子交给退隐于领地“秃山”的父亲及妹妹玛莉亚后,就担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向前线出发去了。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
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刚留学回来的好友彼尔,是别竺豪夫伯爵的私生子,由于继承了伯爵身后的全部遗产,因此,他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当然也成为社交界的宠儿。
居心叵测的监护人拉金公爵看上这一点,便计划将貌美但品行不端的小姐爱伦嫁给他,结果计谋顺利达成。婚后不久的彼尔因妻子爱伦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有暧昧风声传出,他为了保护自11月,安德烈·保尔康斯基所属的俄军在奥斯特里茨之役战败,他带着军旗独自冲入敌阵,不幸受了重伤。但是,当他突然抬头看见那永恒的蓝天时,不禁为那份庄严之美深受感动,读书笔记霎时觉得过去那些野心,名誉及心目中认为伟大的拿破仑,都变得微不足道了。从此以后,他陷于善恶与生死问题的困扰中,直至认识了互助会的领导人后,才进入新的信仰生活里。一直被认为已战死沙场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突然回到秃山的那一晚,其妻莉莎正好产下一名男婴后去世,这使安德烈·保尔康斯基觉得自己的人生已告结束,便下定决心终老于领地。
1807年六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1809年春天,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达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即出国去了。
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
1812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达莎方能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彼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爱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且死亡。
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彼尔于莫斯科巧遇娜达莎,两人便结为夫妇,而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达莎之兄尼克拉结婚,而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心得感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后感战争与和平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