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1000字_高尔基名著读后感作文。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小编特别编辑了“童年读书笔记1000字_高尔基名著读后感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书讲述的是高尔基3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利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家门,从此还是一个孩子的他,只得在社会上自谋生路……

感想与感受:童年,是每个人自己都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一段短暂而又美好时光。对于我来说,童年是我最珍贵的收藏,然而大师高尔基的童年呢,真可谓“窒息的天地,苦难的童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据我了解,《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感受颇深。首先,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较之下,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在家里,父母宠爱着,关心着,保护着。在学校,有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陪伴,真正可以说是无忧无虑。而高尔基呢?与我们恰恰相反。有人说:“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高尔基,成就了高尔基。在如此邪恶和污秽的社会中,他那颗光明和博爱的心没有动摇,没有被污染,反而变得越加开阔、光明。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坚强勇敢、正直自信。

步入初中的我回忆起童年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后,才知道什么是童年,什么是幸福童年,什么叫做珍惜童年。也许你正在为妈妈没有带你去买你想要的东西而抱怨着,可如果你想象一下高尔基的童年,那么你将会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去主动帮助妈妈工作!这本书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

高尔基虽然小时候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但是竟然还能成为一位如此杰出的人,真是了不起!他发表过的文章数也数不清。高尔基从来不放弃可贵的光阴,他在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六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克里母.萨姆金的一生》,但直到他临终都没有完成。这部小说作品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反映了各个阶级和社会集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高尔基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在哥尔克病逝。读了《童年》,我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那种腐败,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多么美好!我认为,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好环境中浪费时间实在是天大的错误。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是成功的秘诀”。我们现在有如此好的环境,是多么难得呀!所以我们不是更应该去努力吗?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把握未来!

每个人的心充斥着暴力,麻木不仁,他们放纵自己,麻醉自己,去努力忘掉穷困,病痛的折磨,那种灰暗的日子,真的很难熬过,大家记得书中那句话吗?漫漫日月,忧伤是它的节日,火灾是它在狂欢,在一无所有的面孔上,伤痕也成了点缀——我想这就是对《童年》中生活的最好诠释!

段落选抄:此时此刻,我就会产生一些特别纯洁的、飘忽不定的思绪,但这种思绪是细腻的,像蛛网一样透明,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它们往往是突然爆发,马上就像陨星似的迅速消逝了,在你心中留下莫名的忧伤。这有时会使你得到安慰,又令你惶恐不安。这时你的生灵在沸腾,在融化,渐渐形成一种终生不变的形状,于是你的心灵的面孔就这样产生了。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高尔基名著《母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高尔基名著《母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母亲》读完了。这部作品以一个母亲的眼光描述了俄国1905年革命这件大事。读完后,回味书中情节,便有了如下的联想。

俄国的1905年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目的是打碎沙皇专制政权,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均富的社会。革命虽然失败了,参加革命的组织者和骨干力量都被统治者发配流放,小说的结尾,在火车站,母亲也被军警包围,但革命所激发的思想浪潮在人们的头脑中流动,革命的火星却发展成了燎原之势。十二年之后在帝俄的国土上终于爆发了轰动世界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彻底砸碎了沙皇套在劳苦大众身上的一切枷锁,人民得到自由、获得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所描述的1905年俄国革命应当是苏联“十月革命”的前奏,它的成功发动为“十月革命”准备了思想和理论基础,也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定下了最后的基调。

再者就是小说中有工转农的雷宾这个人,他是一个心胸狭窄、比较自私的人,虽然他曾经做过工,但还是看不起工人,更仇视贵族和有贵族出身的一切人,这从雷宾对索菲娅的态度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从雷宾这个人的身上正如译者所言是看到了十年“文革”中中国红卫兵的影子。

革命不是靠一时的热情,也不是靠什么人的理论说教就能完成的。正如苏联是以城市保卫农村而取得胜利的,到了中国则恰恰相反,是因为两国国情不同,所以开辟革命的道路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了。

《母亲》看完了,《母亲》给予读者的启示似乎远不止这些,她如同高尔斯华绥在其散文《役畜》中所写的那个法国水手一样,普天之下的劳苦大众在那些黑暗的年代里无不身受统治者们的盘剥与压榨,中国是如此,俄国、法国是如此。那么,世界其他国家呢?又何尝不是如此?文/冯尚玉

《童年的许诺》读书笔记1000字


《童年的许诺》读书笔记1000字: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本感人至深的书《童年的许诺》,来自于法国作家罗曼·加里的自传体小说。罗曼·加里戎马一生,是二战期间戴高乐麾下的王牌飞行员;笔在他手里也成了武器,他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家。

一切都已了却,奠定了全文的基调。那是经历了漫长岁月后的回首,当初的心酸苦涩如今已成了最深的眷念,经历的出生入死已不过是曾经的回忆,获得的光辉荣誉只因为那是母亲在加里儿时的期望而熠熠生辉…一切都已了却,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母亲的期望,只是母亲却都看不见了,加里正是怀着这份怅惘的心情追溯与母亲的种种过往。

母亲拥有不可思议的乐观!加里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在他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和精力,对父亲知之甚少。母亲只是一名普通的演员。为了抚养儿子,给儿子提供优越的生活和教育。母亲从事过许多的行当,替人美容、兜售首饰、买蔬菜、开衣帽店、从事房地产和旅馆生意,凭着她的勤劳、聪明和能干,加里从未缺衣少食;在教育上,母亲更是不遗余力,小提琴、舞蹈等艺术和文学方面都做出过尝试,学习上流社会的各种礼仪、骑术、射击…因为母亲始终相信儿子总有一天会用得着。当老师在数学科、自然科学课给儿子零分,她鼓励儿子会成为雨果,会得诺贝尔奖,会成为“法国文学大使”;当他们迫于生计,被人嘲笑,她大声宣告:儿子将来一定是英雄,是将军,是法国大使;当她遭受恶意诽谤,而儿子却懦弱、无动于衷的时候,她严峻地告诫儿子:“遇到别人在你面前侮辱你的母亲,我愿意让别人抬着担架送你回来。你明白吗?”这种发自于母爱的盲目天真、乐观和自信,让年少的加里“难堪不已”,让读者莞尔失笑。

母亲并非没有可笑之处!但母亲的乐观豁达,“唐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从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意志、不可受辱的高贵人格、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如同涓涓细流般涌入加里心中,支撑他在二战中与黑暗势力做斗争,激励他不断向前,还给母亲一个美好友爱、有尊严的世界,这加里在童年时代就许下的诺言。这份诺言沉重而又神圣!

“母亲的生命力和非凡的意志仍在推动我前进!”。当加里怀揣着写成的第一部小说,当他带着戴高乐将军亲自赠与的十字勋章,荣归故里,打算接受母亲热烈拥抱的时候,才知道母亲在三年半以前已经离开人世,在临终的前几天,写了将近二百五十封信,并委托女友不间断地寄给战场上的儿子,鼓励加里坚持战斗、抵抗病魔、在战争中坚持写作。这是一场以爱之名的壮举!

最终,加里成了作家、龚古尔奖获得者、十字勋章荣誉奖章、法国大使、领事,甚至从英国定制西装,母亲的预言一一实现,然而母亲已不在...

这种深深的羁绊让人动容,这样伟大的母爱可以说幸,也不幸。加里说“这辈子再也没有别的女人会像母亲那样爱他”。人的一生能得到的爱就那么多,读书笔记加里在童年就得到了这样至高无上的爱,有了这样的经验,每遇到一个人就会进行有害的对比,以至于终生都在每一股清泉旁忍受干渴之苦,“像一条被人遗弃的狗”。

曾经的我们,何尝不曾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许下摘星捧月的诺言;无数的恋人,何尝不曾许下海誓山盟的诺言。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论是他们还是我们,都把那些当作了年少的轻狂与无知。每天苍白无力的话语,如碎屑般洒落,让人尤其向往那个说一句是一句,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从前!作者:风中的女王

张爱玲名著《倾城之恋》读书笔记1000字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书笔记1000字左右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一个时代是一座城,一个家庭是一座城,一个人的心也是一座城。

读张爱玲的这篇小说时,总会感到一种历史沧桑感。正如范柳原说的: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地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塌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作者将历史的变迁,用她冷峻的语言诠释着,没有血肉模糊,没有刀光剑影,有的只是她的冷眼看待,她轻描淡写地谈论着毁灭,就像她一直俯视着这一切。

如果说白公馆是一座围城的话,这是一座岌岌可危的城,这里不仅与外界充满矛盾,而且内部也是如此。白公馆里的人过着比别人慢一个小时的时间,他们已经与外界脱离了;白流苏与白公馆里的人也一样充满了隔阂,一个离婚居家的女子,但她遭受哥哥们的欺骗散尽钱财,遭受嫂嫂们的热嘲冷讽忍气吞声,遭受母亲的忽视寂寞生活。面对是否去守活寡,矛盾爆发了,白流苏反抗了,那是出于生的本能的反抗,她用她的一切去赌。而且为了赢,她将目标锁定在了范柳原身上。即使是抢了妹妹的却依然有着那一份可怜的骄傲,她是如此骄傲又卑微,她只需要一个好的归宿——是物质而不是情感。

世界上最难攻破的就是心城,他们相互试探却又难以深入了解,又或者说他们两人又存在着矛盾,范柳原爱上了白流苏的美貌,白流苏需要的是范柳原的物质。范柳原要的是“与子相悦”,白流苏要的是“与子成说”。在范柳原为白流苏安排了一处房子后,白流苏一个人在房间里竟感到了难以名状的寂寞空虚与害怕,或许在她内心深处希望的是一份爱情。看到大半时总认为会是悲剧,不过结尾却出人意料,一场战争却成全了白流苏,结尾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不过,范柳原那句“鬼使神差,我们倒真的恋爱起来了”却让人感到了温暖。或许是作者对自己爱情的一种真心的寄托,抑或是对心中那份情怀的眷恋与不舍。

不过,张爱玲依旧还是张爱玲,她还是依旧会冷眼看这个世界。在结尾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一点点悲哀呢,范柳原完全把她当做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因为流苏成为了柳原的附庸品,或者说当时的女人的悲哀,她们必须要依附男人。“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或许就是白流苏接下来的生活,

“倾城”——香港沦陷,就是在这样的外在威胁插入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才加速了他们的婚姻。“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一座繁华城市的沦落只为了一段若隐若现的爱情,这爱情背负了太多的人道主义灾难。可悲的是这份不能承其重的爱情有的是一种不确定性,而非永恒。在战争过后,范柳原感到那平淡中的恐怖,白流苏惆怅了。

对于题目《倾城之恋》也具有歧义,白流苏没有倾城的容颜,但是,在范柳原眼里总该倾城吧;倾城也可以将它分开来,倾覆的城市,在兵荒马乱的城市中的一份爱情。

高尔基《我的大学》读书笔记


你的大学是什么样的,小编可能不知道,不过小编要提到的“我的大学“可能是你知道的。这本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小编通过了解整理了一些读过这本著作的读书笔记,希望可以帮到你。

《我的大学》读书笔记【一】

高尔基离开外祖母,准备去上美好令人向往的大学,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认识到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于是高尔基只能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探索知识和真理,经历死神带来的各种考验,他几乎什么事都做,只要是能够让自己生存下去,他也认识了许多人,既有好的也有坏的,也正是如此,才让他认识都了人们的内心有多么的丑陋,若想生存下去,必须有顽强的意志,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说起对高尔基最好的人,那自然是他的外祖母,在高尔基心里外祖母是一个善良,真诚,自信,对世界充满希望的一个人,也就是她在高尔基内心种下了一棵善良的种子,才使高尔基不管身处多么肮脏的环境也没有成为一个残暴冷漠的人,为了上大学,高尔基离开了外祖母,这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的事,也不知道以后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外祖母或者根本就见不到。然而,现实还是给了高尔基一个巨大的打击,外祖母因为疾病缠身去世了,面对这个事实,高尔基表现得出乎意料的淡然,好像早已做好了随时接受这个消息的准备,可是有一件是却让他悲痛和愤怒,外祖母凭借着讨饭来养活其余的亲人,然而在一次乞讨时因为摔了一跤而在床上躺了好几天都不能行动,一直到死为止,这期间其他亲人没带外祖母看过一次病,我们无法想象得出高尔基有多么的绝望,也许他比万箭穿心还痛苦。

来到客山,高尔基在一个朋友家住了下来,朋友家并不富裕,甚至还要为每天的粮食而犯愁,为了不给朋友家添麻烦,高尔基一大早就出去了到晚上才回来,他还在外面找了工作,是为了解决吃饭住宿的问题,高尔基干过各种活儿,都是一些异常辛苦的工作,一天有一大半时间在忙着,但是高尔基没有丝毫的抱怨,而是以一种乐观,淡然,平常的心态来面对它们,对他来说也许能够吃饱穿暖住好就是一件幸运的事了。上不了大学,残酷的命运最终让高尔基慢慢地失去了信心,他内心的忧愁,苦闷,繁琐无法得到排解,他对世界,对未来感到一片迷茫。然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自杀,不过幸运的是,上帝好像对高尔基的露出了怜悯之情,子弹并没有打中心脏,他在休息了一段时间就恢复了,这也成了高尔基不愿提起的尴尬往事,随后他又去了农村,在那里他帮一个小杂货店买点东西,然而农村的生活丝毫不比城市的好得了多少,最终杂货店被烧成灰烬,连那些对他来说最宝贵的书也烧光了,没有办法,无法在这里待下去的他又踏上了新的旅程。

在这段时光里,高尔基接触到了各种不同的人,从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内心善良,为了人们美好未来而奋斗的人,这类人往往读过很多的书,知识丰富,思想高尚,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让思想进行碰撞,交融和做爱,以便生产出新的思想火花,这些思想就是人类摆脱贫穷和苦难通往幸福之门的钥匙,这些对高尔基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一类是冷漠,丑陋,自私自利,眼里容不下他人半点好和以抓弄他人为乐的人,他们表面上表现的老实,与自己无关的样子,内心却无时无刻不在算计着他人,他们对好人进行攻击,对思想者的好心帮助表示不屑,他们就是这样的愚昧无知,好心的思想者惨死在他们手中,这是多么大的悲哀,与生活的贫穷和苦难相比,思想精神的贫瘠更让人觉得可怕。

【作者:涐婹堅強丶】

《我的大学》读书笔记【二】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

小说以其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征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心。它问世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作品叙述了少年的“我”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那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我的大学》至今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激励了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念。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作品后,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高尔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了欺凌与虐待。就是在这悲惨而又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仍如生命力顽强的小草,艰难的生长并且绽放。我多么渴望像高尔基那样,做一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啊!多么渴望像他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同高尔基相比,我真是羞愧万分。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我就难以面对,甚至会半途而废。

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学习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书,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能读?”不,自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说“学无止境”吗?难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才真正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我的大学》读书笔记【三】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不计其数的传世巨著。读后感又俗称读书笔记,是对于一句话,一段文字,一本书的感想和见解。好的读后感应该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锋,在文学修养上的一次升华。第一范文网读后感栏目在此为大家提供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的第三部,小说记叙了饱尝人间辛酸的阿廖沙,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喀山,不久便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可俄国的腐朽和个人的困境使他自杀未遂而受伤,伤愈后,他带着新生的力量离开了喀山,重新踏上了流浪的道路。 《我的大学》是文学巨匠高尔基所著的。这是高尔基上“社会大学”时批评沙皇统治黑暗的一本最佳的书。在这部长篇自传体小说中,作者力图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为主线,塑造出一个努力探索生活的意义、寻找新的生活道路、内心充满了激烈冲突的人物形象。

作者是一个孤儿,没有人给他呵护,没有人给他引导,独自成长在一个底层世界,他大敞着年幼的心,睁大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他的观察不成体系,甚至杂乱无章,但就是这样的观察使他倔强地成长了起来 。面对苦难的生活,他没有一点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满了感恩和希望。他知道苦难的日子很漫长,他对自己说:“苦难的日子里我变得更加坚强了,我并不奢望他人的救渡,也不渴求偶然的好运降临,生活环境越艰苦,越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这个道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年少单纯,在苦难面前,他更深切地觉察出的是苦难带来的无与伦比的财富!

他生活在沙皇专制的时代,他那双敏锐的眼睛见证了当时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及思想真实——底层民众庸俗、空虚、无奈、亵渎,同时又具有在苦难的洗礼中积淀出的善良、乐观、吃苦等美好的人性。他们的丑陋与美好无掩无余地裸露在作者观察的眼睛里,对于人们那些粗俗甚至低级下流的举止,他流露出淡淡的悲伤和无奈,但他富有同情心,他满眼都是善,所以,那些丑陋甚至不显得肮脏;他极力赞美人们的美好,美好的思想,美好的歌声,甚至是一点点美好的流露,在他眼里,这些美好闪烁着高贵的纯净的光泽——他几乎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在他眼里,劳动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战斗。在简单的纯净的心里,他学不会去在意生活的艰辛,更多的他会直接发现苦难中的美丽,感恩它,赞美它,并在这些荡漾在苦难的河流中的真、善、美中寻找成长的底气。

作者曾想过自杀来结束那种承重的痛,加入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没有善,同样也没有恶。当还不会辨是非的时候,我们甚至会把恶当作宝贝珍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直接发现并深刻地记住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重重叠叠的抱怨,那是因为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变得成熟起来,不安分的心积极地追求如同世界般的复杂。当遇到麻烦甚至苦难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是为苦难所累,而是为我们面对苦难的态度所累。纵使世界万般复杂,我们时常会身不由己,但我们仍需要保持一份浓郁率真的心气,成长从这里开始,也必将在这附近达到它的极致。

成长的过程不是像白杨一样由时间直直地拉离地面,也不像瀑布一样清清爽爽地径奔幽深的潭底。如果说人的思维是草,那么,成长就是这株草的幼芽在时间与空间里蜿蜒招展的结晶。成长在短时期内真的不具有有机性和完整性,尽管理想是牵引成长的一条线,它存在,但不清晰,甚至辽远而迷茫,有好多闪光的片段散落在这条线之外。只有当回首时,在得与失、喜与忧的反复回味中,我们才会真真切切地听到自己拔节的声响,仿佛一条绳子自然而然地拉直。

高尔基在他的大学里无情地吸吮着社会发展创造的各种财富。在病态社会里的毒瘤完全没有腐蚀掉他童年岁月里的思考着。

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我的大学》读书笔记【四】

社会就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它教会了我如何生存,如何交际,如何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而高尔基先生就是在社会底层长大的,所以在写自传三部曲中将社会这种复杂写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这本《我的大学》更是令我回味无穷。

这本书讲述了阿辽沙经历了较为快乐的童年,又度过了城中而有苦闷的打工生活,满怀着理想的他期望能进入大学--这个知识的海洋,但是像他这样的穷人孩子是不可能进入大学的,他来到了“社会”大学学习,触及到了许多知识分子,收到了各种思想的教育,而这所“大学”为它展现出一个越来越宽广的世界。

是呀,学习不止一种,学习也是永无止境的,学习更是需要持之以恒的,阿辽沙为了读书能够受尽各种各样的屈辱,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学习一下他渴望读书的刻苦精神呢?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上一辈的奋斗精神,在自己的努力中不断实现梦想,不断向新的目标发起挑战。

社会像一座绕不出去的迷宫,社会像一望无际的大海,社会像跌宕起伏的乐曲,社会也像有着千奇百怪生物的古树林……我们未曾想过要涉足社会,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已经融入到里面了。阿辽沙就是在这所大学中生存、求知的。在这本书中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并不是那么简单,社会更是复杂。一会儿就有人丢了工作啊,一会儿就有人想不开啊,这些如乱麻般的人们,这些如乱雨般的琐事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而这时我就更能感觉到阿辽沙他对自由的热烈追求,他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他热爱这所“大学”,更亲近这所“大学”,他学习到了怎样与周围人交流(社会有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并开拓了视野,他更在里面获得新生。

看看现在外面的大街上, 这些来去匆匆,边走边吆喝的商贩,那些满头大汗还在一步一步吃力搬运的工人,还有顶着炎炎夏日还在街边扫地的环卫人员等等,我相信只要我们深入大众,并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知识与实践探索双行,就已定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等着我们。

夜幕悄悄降临,正如生活每天都在继续。我望着窗户,这天上的星星多得数也数不清,它们就像一颗颗钻石般闪亮,而我竟忽视了它们的美丽。不!它们在努力,在为自己照耀,希望成为天空中最闪耀的那颗星!而人生亦如此,每个人都在拼命奋斗,因为都希望在社会中崭露头角,希望成为社会中中最闪耀的那颗星!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童年读书笔记1000字_高尔基名著读后感作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