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本质》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句就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中外经典书籍。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你不妨看看《教育的本质》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中对“教育”更加清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这个国度被称为:礼义之邦!这是每个人讲礼、讲义的国度。《礼记.学记》是先祖最好的教育学论著,作者倪敏达校长感叹自己师范院校毕业,做了十几年校长,回头学习传统文化后才能用一句话回答出什么是“教育”。他叹为观止啊,全世界找不到再好的教育学论著了,再学这么厚的十几本还是不如一千多字的《学记》,只要我们能够深入学习。

《说文解字》里对“学”解释为:学者,觉也。所以这一门学问就是让我们觉悟的学问,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大学》讲自己怎么学,《礼记.学记》讲怎么教,教和学都有。有一个事实真相,我们身为老师要有所体会,那就是:讲课的永远是学生,听课的才是真正的老师。对于这一点,我今天是真正感受到了,能在教室后面坐几个小时听完老师的课,真是不容易。

郑和七次下西洋,不是去打仗的,到底是干什么事呢?其实他七次带着二万八千人的船队下西洋是去办教育!用《礼记.学记》的话来讲叫“化民成俗”--教化人民形成良善的风俗,用胡总书记的话叫构建和谐社会。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把最好的科技文化传给古印度柯枝国,他们“咸仰天而拜”,整个国家都来拜我们中华先祖。因为仅仅几年我们帮助他们: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上去了,和谐社会实现了。历朝历代用伦理道德的教化致天下太平的例子很多。用今天我们教育厅领导讲的:我们中华先祖的基础教育一脉相承就是伦理道德教育,也简称“五教”(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当代十七大党的教育方针也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育的是中国人,育‘大心量又不失其赤子之心之人’,简称“大人”。他能够替别人着想,有仁爱之心。只有我们自己先变成这样的人,才能培养出大心量之人。这门培养大人的学问就叫“大学”,其理论方法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礼记.学记》和《大学》都告诉我们如何培养大人,其不同就在于《大学》讲做大人的方法,是自修。《学记》讲自己学好,怎样帮助别人,就是怎么办教育。从《礼记.学记》看教育的本质,所以办教育是育人,不是育语文、数学、英语、一百分。读书笔记教育的本质就是上施下效(以身作则)、长善救失(过失)。童蒙要养正,如果父母长辈给后代示范的是不正就叫“养歪”,“养正”那才叫“育人”,这个是根本。所以《礼记.学记》开篇明义第一句话告诉我们:“发虑宪,求善良。”要求善良才行,才是“育人”。

中华文化有善恶的标准:一切有益于人的是善,有益于己的是恶。知其心,才能救其失。救失的原则:1要以言教先明理。2行有不得,反求诸己。3以身作则。再说“善”,教育的下手处:百善孝为先。孝摆在第一位,孝心开,百善开。这是教育的根本。教“孝”有几个原则:1知恩报恩:讲出父母的恩德在哪里。2以身作则。3亲师配合教孝。4夫妻配合教孝。5教育原则一致,共学《弟子规》。6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通过学习《教育的本质》,我更加清晰了教育的内涵及方法,我还需要继续深入学习《礼记.学记》。感谢老师们的付出分享,我也要分享出去。感恩。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200字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200字心得体会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以及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在此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感受《爱的教育》这本书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爱的教育》是一个小学生一学年的故事,是他日积月累地在自己的笔记本本上写呀写,写他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当他读高中的时候,重温自己的手稿,于是加进了新的内容写的日记体的儿童小说,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述师生之情、父子之爱、同学、朋友之谊,展示了人性的善良与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作者用”爱“的钥匙打开了人们的心扉。

读了这本《爱的教育》,我也想天天写日子,用心来写日记写身边发生的事情。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200字

我认为《爱的教育》虽然讲的是情感教育,却洋溢着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在阅读时好似把我带入了广阔的社会中去,它真是让我懂得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每个故事都讲述了那些朋友的友谊和宁肯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爱可以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我读完这篇故事后,脑海开始浮现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其中,汶川县映秀镇于子溪小学2年级学生林浩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作为班长他在被救出废埋后,发现一名女同学晕倒了,立刻把她背到安全地带。在拯救同学的过程中,林浩的头部被砸破,手臂严重拉伤,又一次次返回废堆,就出好几名受伤的同学。

面对危险,甚至面对死亡,为了换就他人的生命,小英雄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勇敢的跟死神作斗争,这是多么高尚的举动啊!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爱的歌。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500字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500字心得

最近有一本书让我废寝忘食,他就是令全世界的父母和孩子们感动的伟大作品-—《爱的教育》。这本书主要以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从10月份4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共100篇文章。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每当我看完一次《好友卡隆》这篇文章都会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个身强力壮、挺拔魁梧的好友“卡隆”的形象,一个愿意牺牲自己生命去救助朋友的人。

艺术来源于生活,读完这篇文章,我会想起我的几个朋友:甘思源、刘奕成、罗海麟和李政君等。他们都是我要好的朋友,但是能做到像“卡隆”这样的朋友不多。就在最近,我们科学试验小组在做试验时应该是第一个完成试验的,可是我的一些朋友盗用我们的方案。还有就是我们同学之间玩的侦探游戏,我一直以为甘思源就是接到神秘信件的人,想不到他居然是“叛徒”,把我们所说的计划全部告诉写信人。我自己一直在编写小说,当我拿给我的朋友看后,他竟然把内容记下,经过改编比我早一步写出来。他们或许只是为了一时的自私而去伤害朋友间诚挚的情感,但是跟“卡隆”的精神背道而驰,使我一度感到彷徨与迷惑。我最信任的朋友只有从一年级到现在一直关心我、帮助我、支持我,真正把我当成朋友的-—刘奕成和李政君,他们就是我的“卡隆”.我很羡慕安

利柯有“卡隆”这样的朋友,希望我们身边有乐于助人的,越来越多的“卡隆”出现。现在我也要努力一下,让我成为他们心中的好“卡隆”,交上更多的朋友,帮助更多的人,再把以前的朋友争取回来。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500字感悟

我最近迷上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爱的教育》。

这本书中所说的“爱”究竟是什么?这本书里的“爱”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带着问题我踏进了,《爱的教育》去寻找我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写出的,这本书都围绕着一个字——爱。讲述主人公安利柯和他的伙伴、同学、老师、家人发生的故事。有一件事情使我深有感触。安利柯和他的姐姐无意间得知他们爸爸妈妈近来没有钱了,我想他们应该会坐视不理,没想到他竟然把自己的衣服,文具,日用品,零花钱……能不要的都不要,他们把所有的东西都换成钱。想给爸爸妈妈减少一点负担,读到这里,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同样是孩子,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同样都有一颗爱父母的心,我就很少想到替父母去分担,去减轻他们的负担。我想到的只是问他们要钱,他们却给爸爸妈妈分担他们非常让我佩服。这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美好的爱而已却不是这本书的全部,许多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的爱,使我受益匪浅,我爱不释手。

我明白了爱其实很简单,无论是父爱,母爱,友情,还是师生之情,爱国之情都伴随着我们。

爱的教育读后感:爱像一丝阳光,照耀着我们成长,爱像一朵路旁的野花,只要你发现那朵花的魅力,爱就在你身边。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大概是年少时代读莎士比亚不认真,所以并没有注意这句话其实最早是哈姆雷特说的。一直到最近重读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父亲刚去世一个月,他的母亲就嫁给了他的叔父。

他悲愤的说:丧礼的烤肉才刚冷,就直接被端上了婚礼的桌子。”这是一件多么难以接受的事。

歌德曾经饰演过哈姆雷特这个角色,刚开始觉得这个人根本难以理解,后来决定从哈姆雷特的孩提时代去寻找他性格的本源。他发现,如果这个年轻的人没有遭遇这个变故,本可以是世界上最正直而又温柔甜蜜的人。但一个顺境中光芒万丈的人,并不一定能在逆境中临危受命。

哈姆雷特是一个被世界毁灭了的人,他一路在光明中成长,却被迫要用谋算和血腥区域讨回公道与正义。他必须要成为自己最讨厌的人,才能完成现阶段他义务要完成的事。

所以我觉得,他虽然是装疯,但是内心深处未尝没有产生一些疯狂的渴望。莎士比亚写哈姆雷特这个人,赋予了他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和知识分子的典型性格与特征:忧郁、迟疑、孤独。他看这个世界的眼光,大概正是那个时期很多知识分子看这个世界的眼光。

这个世界冰冷,二知识分子的血是热的,他们跳动的心脏在这个冰冷的世界里是一种痛楚的存在。

而其实,这种感受,今天的很多人也心有戚戚焉。这些人多半是些阅读爱好者,从小在书本里接受了身边的人仅仅通过柴米油盐所接触不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拥有了细腻却孱弱的情感。一方面震惊于世界的冷酷与庸俗,一方面为自己不能随波逐流而自卑自伤。

理论上,他们知道如何讨这个世界的喜欢,但事实上却近乎本能的做不到。

他们为此感到疑惑和多愁善感。

其实他们不了解这个世界,就像基督山伯爵不了解梅瑟苔丝,哈姆雷特不了解自己的母亲乔特鲁德,方鸿渐不了解孙柔嘉。

他们以为真挚和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追寻和守护的东西,为此把自己变得外强中干和心有不甘也毫不在意,因为他们总能找到一些聊以自慰的精神食粮。他们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并以为那就是一切。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人。他们活着就只为了活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地活着,当恋人或亲人离开或去世的时候,他们也会痛哭,但与其说他们是为了失去挚爱而哭,不如说是为生活发生了改变而哭,所以生活一旦再次回到正轨,他们的悲伤也会很快停止。

哈姆雷特们的世界是由具体的人和具体的情感组成的,二乔特鲁伊们的世界,就是由生活本身组成的。

悲哀的是,哈姆雷特们所热爱和向往的人,往往就是乔特鲁德们。而乔特鲁德们,即使没有哈姆雷特,也能彼此依偎取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这个世界乔特鲁德很多,哈姆雷特很少。

很多人因为那句台词:“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觉得乔特鲁德最大的特点是脆弱,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

谋杀老哈姆雷特的是克劳迪斯,和乔特鲁德没有关系,她并不知情。而按照当时的文化环境,她的选择其实并没有特别肮脏或者卑下。她只是一种和哈姆雷特完全不同的存在而已。

这个世界,因为有了哈姆雷特们,才变得深情和美好;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乔特鲁德们,才变得生动和热闹。

在你的灵魂里,住着的是哈姆雷特,还是乔特鲁德?作者:LibrarySpace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


之前一直有听说这本书,但一直没时间拜读,直到去年年底罗胖在新年演讲中宣传此书的作者即将出版姊妹篇《未来简史》时,我终于意识到应该去看看这本奇书了。

花了一周时间看完,真的改变了我太多的认知,让我对世界、对人类的起源及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学识渊博,从历史学、人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方面,用言简意赅、故事性极强的文笔,思维缜密且有条理地叙述了人类从250万年开始出现,历经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以及科学革命,一直到现在的物种和文明演变过程,视角之广阔,想象之丰富,论证之详尽都让我耳目一新,受益良多。

虽然我们从初中开始都在学习历史,但对真正的人类和世界历史却只是管中窥豹,略知一二而已。现代人起源于东非,被称为智人,但实际上却只是人属中的一个物种,与我们同属的还有其他人种,例如生活在欧洲和西亚的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东亚的直立人、还有生活的东南亚和太平洋岛上的很多人种,可以说现代人在几百万年前并不只是地球上唯一的人类,只是后来逐渐由东非向外迁移才逐渐取代了其他人种,开始独霸地球。

但为何智人可以猎取大型动物,甚至取代其他人种,而导致每到一个地方就造成史前巨兽和其他人种的灭亡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智人内部产生了认知革命,这种革命使智人掌握了一种全新的语言。这种语言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能传达自然环境的信息,还能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讨论虚构事物让智人学会了如何协作,如何交流,以及建立自己部族的图腾等特征,由此逐渐孵化了宗教、秩序、文明……

可以说人类目前的社会文明全部都建立在虚构的想象框架中,大家约定俗成地生活在地球上,社会更有序也更和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类天性。因为人的基因里还有动物的遗传因子,渴望自由和奔跑是动物的天性,但现在大家都像是被一种巨大的惯性裹挟着生存,一旦偏离既定的生存路径,便会认为是异类。这种看法从古至今摧残了无数的自由灵魂。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农业革命让人类开始学会定居,逐渐形成了村落、城市、国家,但是同时这种看似稳定的生活却让人口剧增,农民的收入不再仅仅只为了养活自己的一家人,还养活着中上层所谓精英,由此这些精英脱离了繁重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创建更多的道德准则、法律规定、哲学体系、绘画音乐艺术,人类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和提升,但告别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便宣告着人类从此将自己禁锢,不再自由。

金钱概念造就了经济秩序,帝国的产生造就了政治秩序,而宗教的活跃则造就了思想秩序,可以说人类发展的进程就是在不断完善整个社会机器稳定运转的秩序规则。随之而来的科学革命,不断改变着整个地球秩序,地球中心开始由亚洲转移到欧洲,地球上越来越多的未知区域开始被带入不属于他们的文化洪流中,欧洲人发现了美洲,摧毁了玛雅等南美洲文明;读书笔记发现了大洋洲,摧毁了地球仅剩的独立生态圈;也逐渐发现了遗落在文明之外的各个岛屿,摧毁了所谓的异类文明,从此,地球开始进入一个大文明时代,所有人类开始生活在一套秩序规则下,只因各自的民族而异。但随着经济和文化的紧密联系,未来极有可能实现地球一体化。从探索、征服、奴役、到最后的融合,这个过程起源于所谓的丛林法则,一个丛林的生物在知道存在另一个丛林后,便会产生好奇、恐惧、敌对各种心理,由此带来的要么是毁灭,要么是征服。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还会遇见各种问题。

自然选择的法则开始被打破,智慧设计可以让人类参与甚至是决定未来生物体的特征组合。无论是生命体,还是非生命的智能机器体,由此所带来的道德和秩序又该如何界定和补充?

人类追求的无非是快乐幸福,真正影响人类快乐的是物质生活的丰裕,还是达到期望的满足,亦或是本身追求快乐这个行为?由此带来的生存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想必这也足够让我们去思索了。

真正的和平不是现在没有战争,而是不可能发生战争,那么对于依然民族林立、国家众多、文化分歧的如今,我们该如何处理那些可能带来毁灭的矛盾?

在7万年前人类还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动物,经历了短短5000年的文明发展,时至今日,人类已经主宰地球,甚至开始进军宇宙,似乎拥有创造和毁灭一切的神力。固然人类的生存条件有了飞跃进步,但与之而来的代价是除人类以外的地球生物的生存条件却是前所未有的恶劣,我们拥有了看似无与伦比的力量,却不知道如何控制和使用,似乎除了物理法则外,我们不再臣服于任何法则?如果在未来,这种不负责任的自我主义主宰者姿态不加以改变,长此以往,带来的估计只有自我毁灭了。

或许,我们该问自己的不是“我们究竟想要变成什么”,而是“我们究竟想要什么”。

这的确是一本值得去看的书,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浅薄和无知。固然我们无法去左右或者决定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自己活得很明白。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教育的本质》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