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论语有感1000字

读论语有感1000字

孝字今昔谈——读论语有感。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或许"孝字今昔谈——读论语有感"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孝字今昔谈——读论语有感


翻开薄薄的论语,我发觉我们已离儒教文化甚远了,也许以今人的眼光,论语中的孝道已很难让人接受。但我想说:请大家捧起《论语》,让我们重视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沒,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回想儿时父母就是我们最完美的榜样,我们观其志,而等到我们成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得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难寻呀!我曾听说父亲卖血换来的是儿子无止尽的花销;我曾看见一个绝望母亲的泪水,却换不来浪子的回头。我不禁想问:孝从何寻?早在春秋之时,夫子便有子寻父志之思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以崇敬的心来奉养父母这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我掐指一算,发觉父母已过半百,满头的白发已不是像当年那样对中国哲学原典《论语》的讲解,才明白的了少年的糊涂事,才明白了孝字当头必从小事行起,才懂得对父母的子应当更加的珍惜,而对父母的子应当更加真切、切实。重读《论语》,受益匪浅,我坚信这部哲学原典的光辉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而能使得这悠悠千年的孝道继续生辉,使得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得以传承,特别对于现世有着莫大的功效。因此,重读《论语》,对我们意义深远。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看电影《西藏今昔》有感


看电影《西藏今昔》有感

今天,我通过网络观看了《西藏今昔》这部记录式电影。这部仅有十几分钟的影片,深深的震撼了我。使我惊讶,使我气愤,同时也令我感到深深的骄傲和喜悦。
-惊讶-
通过西藏今昔我知道了,在旧西藏,农民、奴隶等低等人民,他们没有自由,没有人权,没有生活的权利。生下来就只能工作在工作,任由农奴主买卖、割杀却毫无反抗之力。在那时,地位高的人(如:王子、达赖喇嘛)的身价等于同体重的黄金,而低等的人(如:妇女,农奴)的身价却只有一根草绳。我不明白,同样是人为什么如此不平等?为什么相差如此之大?为什么遭遇的就如此迥异呢?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倍感惊讶,为什么那时的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为什么当时的社会是这般不公?!想一想,没有自由,权利,人价,那他们会活的多么痛苦?!
-气愤-
我不只是惊讶更是有着深深的气愤。在那时,刑法及其野蛮残酷,只是听闻也会令人毛骨悚然,那手法比中世纪欧洲白人对待黑人的手法更为恶劣。农奴们只要有一点做的不对或是令主人看不顺眼,就会遭到剥皮、抽筋、断足、过着比狗更低下的生活。最令我气愤的是,那是寺庙祭佛竟然要用人头、人肠、人心、人皮等人体不可缺少的东西。他们怎么能这样呢?这完全玷污了佛这个善良的称呼,完全玷污了佛在人们心中的印象!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活佛吗?他们到底是毒蝎还是佛?!他们把农奴作为提线木偶想杀杀想剐剐么?难道西藏人民就永远不得翻身么?
-喜悦骄傲-
不!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政委意识到西藏应该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否则会更加的腐败落后,于是等制定了《十七条例》帮助西藏解放昌盛。看,我们的祖国没有忘记西藏这个腐败荒芜的地方。多么令人喜悦啊!当这个消息下达后,尽管西藏人民大力支持,可西藏贵族完全不同意,还搞起了叛变。党一边平叛,一边捐助西藏人民,最后在西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终于获得了解放!西藏人民终于摆脱了农奴的枷锁!终于获得了身为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西藏解放,多么令我们骄傲呀!祖国的政策解放了西藏;给了在死亡线挣扎的西藏人民自由和生活的权利!西藏人民终于挺起了腰板!多么令我们骄傲和自豪啊!
与祖国同行,为祖国骄傲!


论语读后感关于孝


论语中关于孝的观念的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论语读后感一

曾经有人说过:“得论语半篇,则得江山。”从而可以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生活,它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不管是《论语》中的那个理念,仁、德、学、治国之道。都对我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在现代社会中,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已经开始渐渐被改变。许多人把父母的养育当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却把养育父母当做了一种累赘。难道我们忘记了父母那无私、无价、无限的爱了吗?

孝乃是《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又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一喜为父母还在世而喜,一惧,因父母年高而惧。可是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去把一喜一惧给误解了,这是孔子的错呢?还是我们现代人自己的错呢?也有许多人觉的自己已经尽到了孝道了,他们都说“我父母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新的,住的是最大的。”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孝道乃是心为先,行为次。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感到自豪,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一首现代歌唱出了许多父母的心,那就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在乎你在外面做什么,不在乎你给与他们多少。在乎的仅仅是你对他们的心,希望你可以常回家看看,不管如何,他们只要能看见你们,那么他们就会觉的他们是最幸福的老人。

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一点:“事父母,能竭其力。”我们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到竭尽全力,尽自己所能去孝敬父母。心为先,行为次。当往往我们把这竭尽全力都用到了工作上面去了,对于父母,我们竭尽全力了吗?

最后我希望大家记住孔子的两局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和“事父母,能竭其力。”只要父母还在,那么就是我们这些做儿女最大的幸福,把握现在,不只是只有“天下父母心”。让我们做到“天下儿女心”至少我们可以在有生之年,不会为此而感到后悔。

论语读后感二

百善孝为先,这是儒家的思想观点,那么儒家为何要把“孝”字捧到这么高的位置,人又如何尽孝道呢?翻看儒家最经典的典籍《论语》,我们便能从中找到答案。

先看看《论语》里是怎样对孝定义的。

鲁国的孟武伯向孔子怎样尽孝道。孔子答了一句:“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说要象父母担心孩子的病一样。为人父母的都应有这样的体会,孩子有了病或者多少拉了点肚子、受了点伤、着了点凉,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是不是担心、掂念、疼惜,恨不得这病疾转到自己的身上,让孩子免受其苦,快快乐乐?

孔子这个回答是十分智慧的,他不去做一大通应该如何如何的说教,只抛下这句半拉子话让孟武伯自己去理解、体会。父母在你小时是怎样疼惜你的,你现在也去怎样疼惜父母,这就是孝。孝顺父母的心情,也要象“父母唯其疾之忧一样”,是从内心到行动,都切切实实的展现出来。做父母的,又有哪个对孩子病疾的疼爱、惦念不是发自于心、油然而生,而需要别人来规定如何做才算尽礼呢?

孔子认为孝要发自内心,不能走形式。在子游向孔子问孝时,他就回答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这里严厉地说,不要以为给父母供吃供喝,养着父母这就叫孝了。养狗、养马,也是这样养。不从心底里敬爱父母,养父母和养犬马有什么区别!

孔子还认为尽孝要始终如一,他提出了一个词“色难”。“色”就是脸色、神色。一个人尽一次孝并不难,难得是始终孝字当先、不厌其烦。朱熹对“色难”一词有精辟的见解:“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尔,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无论伺奉父母的活多脏、多累,无论父母有多唠叨,在父母面前,始终不改色,和悦如一,这才是真正的孝。正如孔子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又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后一句是说,父母的年龄生日不可不记得,父母每过生日,既为生辰而喜,又为增岁而惧。

孝还表现在自个好好做人,不辱没先人。这是孔子对尽孝的另一个要求。他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那么孔子为何要彰扬孝道呢?

《论语》里孔子的弟子有子说了句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的弟子曾子也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孝是人性之根本,人不孝敬父母,则与犬马无别。孝是人性善与恶之间的一道堤坝,彰扬孝道,就是彰扬人性,彰扬社会道德。孝顺父母的人,充满人性,心中有德,很少会干出犯上作乱、作奸犯科的事。相反,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能孝顺的人,已无人性和廉耻之心,什么样的坏事干不出来呢?

读《谈立志》有感


读《谈立志》有感

书名:《谈修养》

作者:朱光潜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武大校内湘皖两派内讧,遂以朱光潜出任教务长来调和,因为他是皖人而和湘派较友好。按国民党规矩,学校“长字号”人物都须参加国民党,朱光潜名义上被拉入国民党(后挂名三青团中委和国民党常务监委)。并让他在国民党的《中央周刊》上经常写稿。虽然如此,他并不屈从任何政治偏见,忠于理论思想的撰文,陆续发表了各类说诗、论文、谈修养的文章,后来整理编辑,集成两本书《谈文学》、《谈修养》。《谈立志》就是《谈修养》中的一章。

读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书中的《谈立志》一文,其中“普通人的毛病在责人太严,责己太宽”给我映像最深,我觉得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发生问题时老是从他人的身上找缺点,从来不看看是否是自己的原因而造成的后果。我们应该养成自己的责任自己担当,成功是自己的成功,失败也是自己的失败。能够养成责备自己,信赖自己这样才能够离成功更加接近。

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但是我认为这句话成立也是有前提条件的,所谓立志,即指立下志愿,树定志向。古人云:“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定之。”有志之人立常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并不是所有立下志愿的人都可以努力达成自己的志愿,那要看他的努力程度以及志愿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还是脱离实际情况而凭空想象,如果凭空想象那就是空想了。

然而志愿的大小也是成功与否或者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有志者事不成者也是很多的,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都是神话故事,具体的愚公是否真移走了太行、王屋二山,精卫最后是否真的把大海填平也无从考证。朱先生吿诫我们年轻人,有志是好的,但是不要做常立志之人,而要做立常志之人,这样的青年才会有大作为,不会碌碌无为的虚度光阴,要做对家庭、公司、社会的有用之人。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旅程,凡是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他们的志愿都是切合实际情况而定,且为之努力奋斗。念书时,我想我们都曾经写过自己长大后想成为什么,都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很高的幻想,都有自己的理想,可是现实呢,我们又有几个人是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工作后,领导经常让我们写自己的规划,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可是一些事情往往就存在自己的观念之间,在写规划时往往是想的特别好,等真正实施时却是困难重重,有很大的可能性自己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牵绊而推脱自己的任务,推脱自己的责任,致使那个工作或者生活没有发展下去半途而废就是这样来的。人们常说:不怕路远,就怕志短。志愿宏大与矮小的区别就在这里。

所以我们也不能做常立志之人,而要做立常志之人。

蔡爱芹

读《谈生命》有感


今天,我读了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奶奶的谈生命。这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勾起了我的深思。

冰心奶奶把生命比作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又比作一棵小树。水坚持不懈,向下奔涌。他曲折地穿过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席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着,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直到有一天他望见了大海,他的行程也结束了。他消融了,归化了,谈不上快乐,也没悲哀!小树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天,他便伸出嫩叶吸收空气,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终于有一天,冬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我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深有启发。我懂得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用了19年,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花了30年寒暑,写下了有名的地理巨著《徐霞客游记》;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费27年,才写成了流芳百世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你看,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是历尽坎坷,最终才得以成功的。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 和坎坷,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守得云开见明月。

读《孝之道》有感 (550字)


星期一晚上,我读完了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孝之道》

内容是这样的:主人公王雪琳的妈妈为了一株山茶花与年长的爷爷吵架,妈妈说那株山茶花是因为长期没有浇水而死的,可爷爷明明每天都坚持浇水,怎么会死掉呢?在一旁的王雪琳走进那株已经枯萎的山茶花,仔细观察起来,发现山茶花的叶子上有虫子的齿印,原来山茶花是被虫蛀死的呀!她不忍心再让爷爷背黑锅,便站起来对妈妈说:妈妈,山茶花不是没有浇水死的,是她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妈妈打断了:去去去,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被妈妈一训,王雪琳那不争气的眼泪便哗哗地掉了下来了。她哭着跑回房间,趴在床上大声喊道:为什么不相信我!为什么要骂爷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跑到哪里去了?

是啊!像王雪琳说的那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跑到哪里去了?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值。这些句子不由得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家中,我为了一点点的小事便向妈妈斗嘴,伤了妈妈的心;在学校,有时也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同学争辩。为什么孔融四岁便能让梨?为什么黄香九岁便知道为父亲温席?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我们为什么办不到?

我们应该深刻反思自己,让孝之道回到我们身边!

五年级:冀春辛

读《感恩奉孝》有感


感恩的故事有很多,今天,我读到了一个《感恩奉孝》的故事,使我感到:就在感恩的一瞬间,世界变得多么的温馨、美好!

故事里的主人公刘芳艳每天背着盲母上大学。14岁时她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又双目失明,她历经千辛万苦才考取了一所大学,可是她放心不下自己的母亲,就休学来照顾母亲。她一边打工,一边做母亲的眼睛,悉心照顾,省吃俭用,攒够了学费又带着母亲重返校园。我知道刘芳艳背负的不仅仅是年迈的亲娘,而是一座感恩的大山,是恪守人伦的孝道...

读了这个故事,刘芳艳和我们相比,刘芳艳是多么的辛苦,又是多么的懂事啊!能把自己的母亲照顾得这么好,又能安心地和盲母一起去上大学。而我们呢?生活在那么好的环境下,每天都能吃到爸爸、妈妈做的大餐,还不满足,又要挑三拣四的、要这要那;对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总嫌他们管得太多,太啰嗦更不要说去照顾自己的母亲,真是太不懂事了!我们以后一定要学习刘芳艳的精神,也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他们说我们哪个地方不对,我们一定要慢慢地改正;也不能嫌他们太烦、太啰嗦,因为那是他们对我们付出的爱,我们也要懂得感恩;自己的事情也要自己去做,不能总让爸爸、妈妈帮着做好,我们还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小家务......

这么多的感恩故事,让我懂得了: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会不懂。我们更需要一种感恩,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帮助和关怀,我们都不要忘了感恩。

让我们行动起来,学会感恩的快乐!在感恩中成长!

读《论语》有感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读《谈美》有感1000字


读《谈美》有感1000字

——2016级15班 桑艺涵

什么是美,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无非就是“好看”与“不好看”罢了。但是,直到我利用假期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之后,才对美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谈美》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也是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在写这封信时,先生就是“和平时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就是这样一段话,拉近了我和先生的距离。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美不仅在物,亦不在习,它在人与物的关系上面。先生在第一章“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同样面对公园里的一棵古松,不同的人所“知觉”到的是不同的东西。木商会盘算这木料值多少钱,而植物学家只会觉得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而画家便会什么都不管,就静静地欣赏它苍翠的颜色。这正如先生所言“古松的形象一半是人为的,一半是天生的。极平常的知觉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间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这大概和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接着在第二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中,先生阐述了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艺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正如北方人总会惊叹西湖的美景,平原人也会赞叹峨眉的奇观,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也会觉得面前新奇的事物值得玩味。就如有人觉得树的倒影才容易给人虚无缥缈的感觉,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是幻境,就好比看一幅画,自然会觉得回味无穷,艺术总要与现实保持一种“适应”的距离,大概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吧。

谈“宇宙的人情化”,先生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入手;谈“美感与快感”则对比了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之不同。同样,谈“美感与联想”时,先生引用了“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是多么优美的意境。读到这两句诗,我们都会不自主地联想到诗文中美丽的女子。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抽离出来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亦如先生所言:“美感是一种直觉,是一瞬间的感受。而联想漫无缥缈,浮想联翩,带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感体验。”

先生还从“情人眼里看西施”谈“美与自然”,从“依样画葫芦”谈“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以及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谈“天才与灵感”。

最后一个章节,先生从“慢慢走,欣赏啊”谈到了“人生的艺术化”就像这本书一样,也应该是“慢慢读,慢慢欣赏”的,先生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应有的特点……”无疑,先生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更是美的一生。

我们常说,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据先生说,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就插上了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是啊,我们真的要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塑造美,过一种艺术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细细体味生活中的美。

所以,我要说,一部《谈美》不仅让我真正认识了美,还让我明白,努力向前,但也不要忘了适时地驻足,欣赏眼前的风景,品味当下的生活。因为人生路上,真的是要“慢慢走,欣赏啊!”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说起孔子,我们自然会想起《论语》,一部由孔子的子弟们编写的经典著作,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虽然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但是《论语》的价值不亚于西方的《圣经》。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细读《论语》,它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些朴素又真实的道理。

手捧《论语》,洗礼心灵。当今社会,人能用聪明的大脑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人们在追逐物质的时候很容易失去自己,智者留下的精神财富能为自己指明前进的方向,能让那颗被喧嚣的世界吵得骄躁不安的心获得一方宁静和安逸。《论语》就是这样的智者。正如西汉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论语》可以算是一味良药,孔子是一位精神世界非常富有的圣人,他说“贤哉,回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夸赞弟子颜回的“安贫乐道”不就是他的真实写照吗?我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但是我们渐渐觉得心被物累。这时候,我们捧起《论语》,找到心灵的归属。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是啊,美丽的大自然、动人的音乐旋律、高洁的追求和向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淳朴的亲情和友情……,这些不都是我们快乐之源吗?人生的精彩和辉煌总是短短的一瞬,平淡才是永恒。当我们感觉浮躁,抛开喧嚣与重荷,抽空去看看一望无际的大海,辽阔无疆的原野,寂寥点缀的星空,在静谧中,追寻心灵淡忘的人文情怀,给心灵一点温暖的滋润。

细读《论语》,三省吾身。初中时我与《论语》第一次会面,在老师的引领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警句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朦胧的记忆中,懂得了不但要学习还要思考,要谦虚地学习别人的优点,自省不足。历经数年,这种朴素的真理一直陪伴着我。学校开展的公开课,我积极去参加,学习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年轻教师身上学习他们的活力,窥视自身的不足。为人师表的我,和学生一起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共勉。“问泉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老师的我,更要多学习,多思考,流向学生的才会是一条活的河流。学生是老师的镜子,学生的不足,更应该引起反思。当班里有学生闹矛盾的时候,我除了教育学生,更要教育自己,是不是平时对学生的叮嘱少了?

共读《论语》,和学生一起成长。为人师表,我是学生在校的家长,肩负着经营好班级这个大家庭的重任,现在和学生们一起经营好了小家,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以后经营大家。每星期的经典阅读时间里,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由《论语》延生出的《弟子规》,学生们在书海中懂得了仁、义、礼、智、信;在一个个廉洁、不图私利的小故事中,学生们懂得了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我的班级里曾经发生过丢失课外书的事情,当我在班上调查的时候,学生们一个个你看我,我看你,议论得面红耳赤:“谁拿的?快拿出来吧。”浩然正气回荡在教室上空,结果是学生自己把课外书落在家里了。当所有的误会被消除,一股清风扑向我的脸上,也扑向了所有学生的脸上。

读一读《论语》,“碧水月自阔,岁流净而平”的淡泊宁静跃然心间,孔子的安贫乐道、谦虚好学、仁义懂礼,帮我指引了心灵追求的方向,让浮躁逐渐湮没于滚滚红尘。让阵阵的国学清风吹拂我们浮躁的内心,让一股浩然正气常伴我们周围,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吧。

读《孝在我心中》有感


常言道: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是啊!小乌鸦还懂得吧食物吐出来给父母吃,羔羊吃奶的时候还知道跪着想母亲表示感谢;人要是不孝敬他的双亲,就连禽兽也不如啊!

是谁给予我们的生命?是谁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们拉扯大?又是谁把我们抚养成人,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是父母!他们把我们带到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上。特别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的。自从我们来到这人世间,父母又要给我们换尿布,喂我们吃饭,教我们学说话,学走路。如果有人问我的启蒙老师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父母!等到大一点,父母就教给我们一些道理,送我们上学,让我们有更好的教育。而且,父母每月还要给我们零花钱。可我们却不知好歹,乱用零花钱,一点都不了解父母的心思。当我们做错事惹父母生气时,父母就会教育我们;当考试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就会奖励我们;当衣服弄脏时,是父母用双手把它洗得干干净净;当我们考试考砸时,父母就会鼓励我们下次再努力;当我们

父母给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他们在我们身上下的功夫也太多太多了。父母对我们的爱凝聚了他们多少血汗!他们也不希望得到什么,只希望自己的儿女好好做人,父母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父母默默地为我们操劳。如果你很http:///细心,就会发现父母的脸上多了一丝皱纹,父母的头上多了一丝银发。父母对我们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帮妈妈做做家务,给他们沏杯热茶,把好吃的留给父母吃等等。而且现在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长大以后好好报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每个少先队员所要做到的,都应该做到,就像晋朝文学家李密那样,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孝字今昔谈——读论语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论语有感1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