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译林出版社狂轰滥炸般的对希拉里回忆录《亲历历史》进行大肆宣传之前,我就已经对这本书大加关注。在剑桥的书店里,我还一手捧书,一手按快译通地读过一章的英文版。而在回国后的第一天我就把它的中文版买了回来,开始悉心研读。我是抱着对第一夫人的崇敬,以及对美国政治体系,乃至国会的运作方法的好奇去读这本书的。
作为一位六年级就为自己写过自传的现代女性、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妻此文来源于网络,希拉里在书中不只是白宫岁月,她写到自己的父母、自己的信仰,以及从小就开始的“从政生涯”;从她的童年写起到步入著名的女校韦尔斯利,从初遇克林顿到恨不得把他“掐死”,直至“向这座我用了8年时间去亲历历史的房此文来源于网络说再见”。
这本书怎么看怎么像是近十几年来美国生活与历史的一部小百科全书(而且备有“权威人士”的“全文注解”),希拉里一家人的生活着实将美国的许多内容夹缠了进来。很多人想问,如果书中不写莱温斯基那一段会怎样呢?首先这会成为一个轰动性大新闻;其次,这就是残缺的“亲历历史”,使得全书都失去的一半的真实感。但话又说回来,当事人(特别是像希拉里这种地位显赫的人)写出来的文字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相与真情呢?倒是那一章节的标题耐人寻味:勇往直前。
希拉里的文笔不算极为精萃(或许是翻译之故),但他着实将自己的理智与情感写得颇为动人。尤其是当人们问她摊上克林顿这么个老公怎么还不放手时,她说他最能理解她,她写到:“1971年春,比尔.克林顿和我开始交谈,三十多年后,我们仍无话不谈”。
在书中,希拉里善于天真地告诉你“在小学时,我被认为是个假小此文来源于网络”,也会老到地说“在我作为第一夫人的岁月里,我更好地学到了政府如何能够为人民服务”,并把莱温斯基的名字从头到尾掩盖得严严实实。
也许正因为如此,《亲历历史》吸引了全球几亿读者的目光,并开出了100万的发行量,也为希拉里本人转来了800万的稿费。
真不知明年即将出版的克林顿自传中会对此事作何感想。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昔日,我在暮色苍茫之际翻开《亲历阿富汗前线》这本书,迷惘之间美丽的阿富汗少女那纯洁的笑如暮光下绽开的百合,战争的腥风血雨透过新华社战地记者陈俊峰,戚桓的眸子,借着锋利的笔尖积淀下炮火纷飞的残酷。
从那些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将军的话语中,我听到了对和平的向往,看到他们为国家自由和平而战的决心。书中一页插着幅图片,五个身着军绿色服装的士兵,背着行囊,穿梭在炮火弥漫的黄沙之中,左边三个军人只留下高傲不屈的身影,决然走向通往死亡的战场,右边两位士兵,在最后离别之际回头望向镜头,他们向身后的镜头露出世界上最为幸福的笑容,仿佛他们即将去往的地方不是地狱而是天堂,若没有炮火纷飞的背景,人们或许会认为他们是即将回到祖国,回到家的年轻士兵。等待他们的或许是军人的荣誉,或许是家人温暖的拥抱,或许,或许是和平。然而前方炮火纷飞,黄沙弥漫。不久之后,时光将覆着黄沙,埋葬身躯。
声的震撼恍如铜钟敲响,悠悠绕绕荡入流光。黄沙掩不住炽热的爱国情怀,是的,永远埋葬不了它。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镜头和感性笔触共同描绘的人性光辉,就那样在黑暗的土地上,指引失去国家的阿富汗人民,即使它的光芒那样微弱,它依然在那儿,从未在夜中消失。那是人性的友善,无论是不顾个人安危前往阿富汗的各国记者,亦或是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者,又或许是充满仁爱的阿富汗人民,他们的心中都有束人性最暖的光芒。
在阿富汗一个小城里,陈俊峰和戚桓来到一家烤肉店,他们惊奇的发现,在店内有一对年幼的兄弟俩,他们穿着破旧的衣裳。通过与店主交谈,他们才知晓这对兄弟的父母在战火里死去了,店主慷慨的给予他们丰盛的食物,在照片中可以看到,年幼的弟弟吃得狼吞虎咽,一时咽不下去食物却又不敢吐出来,害怕哥哥责骂。虽然哥哥面无表情,从他的双眼中我却看出了虔诚的感恩之情。友善如白百何,在埋葬了无数尸体的黄沙之上虔诚绽放,朵朵花开暖如朝阳。
友善是人类身上最美的光点。请善待身边的人和事物,慷慨给予你的友善。给予那些在工地上工作的农民工一个善意理解的笑容,他们也有自己的家人,只是那份思念从未在冰冷的城市中蔓延,在无尽的黑夜里才落下泪水。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身边患有疾病的人们,若有来自陌生人最善意的笑容与理解支持,他们或许会对生命更加充满信心。我们的社会中如果没有了友善,没有来自社会深处最温暖的人性光辉,一切构建起来的大厦,一切构建起来的社会体系结构,都将荡然无存,再冰冷的城也要有光,有温暖,再完善的社会体系结构若没有了人心的友善,那也只会是一个空壳。当我们生活在物质丰饶的年代时,怎样做才能保留住那丝丝温暖?我想这需要人与人之间建立友善的通道,将这份温暖不断传递,激荡涟漪着社会。
《亲历阿富汗前线》这本书,它的核心凝结着国之情怀与友善的人性温暖,书中描绘了苦难里的人文关怀。暮色里,合上书本。清冷的月光下,看到地上斑驳的剪影。夜深了,一切仍在继续······
昔日,我在暮色苍茫之际翻开《亲历阿富汗前线》这本书,迷惘之间美丽的阿富汗少女那纯洁的笑如暮光下绽开的百合,战争的腥风血雨透过新华社战地记者陈俊峰,戚桓的眸子,借着锋利的笔尖积淀下炮火纷飞的残酷。
从那些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将军的话语中,我听到了对和平的向往,看到他们为国家自由和平而战的决心。书中一页插着幅图片,五个身着军绿色服装的士兵,背着行囊,穿梭在炮火弥漫的黄沙之中,左边三个军人只留下高傲不屈的身影,决然走向通往死亡的战场,右边两位士兵,在最后离别之际回头望向镜头,他们向身后的镜头露出世界上最为幸福的笑容,仿佛他们即将去往的地方不是地狱而是天堂,若没有炮火纷飞的背景,人们或许会认为他们是即将回到祖国,回到家的年轻士兵。等待他们的或许是军人的荣誉,或许是家人温暖的拥抱,或许,或许是和平。然而前方炮火纷飞,黄沙弥漫。不久之后,时光将覆着黄沙,埋葬身躯。
声的震撼恍如铜钟敲响,悠悠绕绕荡入流光。黄沙掩不住炽热的爱国情怀,是的,永远埋葬不了它。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镜头和感性笔触共同描绘的人性光辉,就那样在黑暗的土地上,指引失去国家的阿富汗人民,即使它的光芒那样微弱,它依然在那儿,从未在夜中消失。那是人性的友善,无论是不顾个人安危前往阿富汗的各国记者,亦或是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者,又或许是充满仁爱的阿富汗人民,他们的心中都有束人性最暖的光芒。
在阿富汗一个小城里,陈俊峰和戚桓来到一家烤肉店,他们惊奇的发现,在店内有一对年幼的兄弟俩,他们穿着破旧的衣裳。通过与店主交谈,他们才知晓这对兄弟的父母在战火里死去了,店主慷慨的给予他们丰盛的食物,在照片中可以看到,年幼的弟弟吃得狼吞虎咽,一时咽不下去食物却又不敢吐出来,害怕哥哥责骂。虽然哥哥面无表情,从他的双眼中我却看出了虔诚的感恩之情。友善如白百何,在埋葬了无数尸体的黄沙之上虔诚绽放,朵朵花开暖如朝阳。
友善是人类身上最美的光点。请善待身边的人和事物,慷慨给予你的友善。给予那些在工地上工作的农民工一个善意理解的笑容,他们也有自己的家人,只是那份思念从未在冰冷的城市中蔓延,在无尽的黑夜里才落下泪水。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身边患有疾病的人们,若有来自陌生人最善意的笑容与理解支持,他们或许会对生命更加充满信心。我们的社会中如果没有了友善,没有来自社会深处最温暖的人性光辉,一切构建起来的大厦,一切构建起来的社会体系结构,都将荡然无存,再冰冷的城也要有光,有温暖,再完善的社会体系结构若没有了人心的友善,那也只会是一个空壳。当我们生活在物质丰饶的年代时,怎样做才能保留住那丝丝温暖?我想这需要人与人之间建立友善的通道,将这份温暖不断传递,激荡涟漪着社会。
《亲历阿富汗前线》这本书,它的核心凝结着国之情怀与友善的人性温暖,书中描绘了苦难里的人文关怀。暮色里,合上书本。清冷的月光下,看到地上斑驳的剪影。夜深了,一切仍在继续
《被劫持者亲历超文明》读后感1000字
就在这个夏天,我迷上了科学。清晨,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来,小露珠也没有被唤醒,我却早早的醒了过来,因为我要看书《被劫持者亲历超文明》,一本令我爱不释手的书。
这本书里有一个个的案例,个个匪夷所思。记得第一次触碰到那本书时,仿佛就有一种魔力叫我读下去,也是那种魔力,叫我痴迷不已。我想,那就是科学的魅力吧。
我是个爱幻想的孩子,看了这本书以后,连我的梦境中都出现了外星人。我梦见,我伫立于一间老屋前,两边是路,望着那斑驳的墙,还有那捅墙而出的石榴树,周围很安静。我迈进了那间老屋,从腐蚀得发黑的门框上还可以发现以前贴过对联的痕迹。打开那扇门,一道亮光直射过来,一条长长的路延伸过来,看不到尽头。
我回过头,猛然发现我后面有一个外星人,口中念叨着我不懂的话,它向我走来,有一个念头从我的脑中一闪而过它要帮我洗脑!不!我拼命地向后跑,它也在追我。树梢和树干从我的衣襟裤脚纷纷向后倒,有风从我的耳朵刮过,夹杂着树梢枝叶哗哗的声音。跑累了,靠在一棵树的后面,偷偷看向后面,它没追来,长长的叹口气。大口喘着气,四周只剩自己的喘气声。猛然抬头,天空是绯红的,远处有个黑点朝我飞来,而且越来越近,越来越大,是UFO!我睁大眼睛,难道这就是我的命运?我在挣扎,没用吧,我陷入了黑暗我醒了过来,一切就像是刚发生的,胸闷闷的,梦中的一切还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暗自嘲笑自己,世界上怎么会真的有外星人呢?转念一想,搞不好世界上还真的有外星人呢,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UFO事件?而且,有人不是说过一切皆有可能么,胡思乱想中,我起了床,整个上午都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
自从看了关于外星人的一系列故事,我对那些科学的东西就更痴迷了,上网找些关于它的资料,一直坚持着这个独特的爱好。总是想着他们长什么样,会听懂我说的话么却也会被同学笑话那些怎么会是真的呢?你还真傻,那是假的!我也曾迷茫过,但科学就是科学,没那么多可以解释的。古代的人怎么会想到现在的生活呢,所以,科学是不需要解释的。
每一个稍知历史的中国人都应成为科学最忠实的拥护者。正是科学的力量使中国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枷锁,同样也正是依靠了科学的力量,中国人民才能在世人面前昂首挺胸。就拿今年的神舟九号来说,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又是一次重大的突破。从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到现在的神九,我们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布中国正以科技大国的姿态迈入新世纪。可以说,没有科学,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法国的普恩卡尔曾说过文明的程度取决于科学和艺术的程度。费希特也说人类的整个发展直接取决于科学的发展,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谁就阻碍了人类的发展。可见,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学。
科学是一本永远也写不完的书,你永远也猜不到它的结局,不,它没结局;科学又是一架列车,你永远也猜不到它的目的地!这就是科学,我深爱的科学!
历史读后感范文一
历史沧桑,到头来什么也剩不下,永生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起消逝在我们目光尽头。又是一个长假,终于又拿起了读了一半的《万历十五年》,重新翻开读到孤单的将军戚继光,读到首辅张居正,读到万历皇帝。曾有人感叹道:历史竟然可以这么写!是的,在读本书时,我也有同感,这本书不是单纯的描述历史,而是生动的分析历史。本书的英文名字叫做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直译到英文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这正是这本书的读到所在,我想本书说到的末端小结也许正是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结证。
整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作者黄仁宇先生由于为了写一个论文从此结缘于明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让读者对历史长胜了浓厚的兴趣。在书中我也看到了一位皇帝的无奈,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有很多东西去不由他抉择。旁人可能觉得皇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职务,但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它却无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体现出了皇帝的苦恼。由此,万历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他是在和文官集团怄气,但他应该知道,实际上文官集团的力量是一个皇帝难以约束的。我终于知道,一个不好的皇帝往往是由于一些原因。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万历少年是一个有为的君主,他曾经励精图治,打算开创一个万历中兴,但由于一件件事的不能决断,他终于无法忍受。而立储之事就成了他的一个爆发。他终于在这件事上开始怠政。而一个王朝也由于君主的怠政而渐渐走向没落的深渊。
读到张居正是,我更是感到了世态炎凉,生前的荣华和身后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清算张居正的行动中,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受到牵连,不是流放边关就是把官回乡,其中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继光是一个大英雄,但是它也蒙逃脱历史的惯性发展,它便是牺牲品。戚继光和张居正一样是很有作为的,戚继光发明的战法确实令人惊叹,这让我知道早在明代就有人发明了各兵种协同作战,并使用火器。弗朗基和大将军炮,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应用,但是他们哪里知道,西方国家已经有了大船,火炮。1587年,这一年正值西欧历史上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
历史读后感范文二
其实先前对这本书我了解并不是很多。只是知道作者黄仁宇先生经历不凡。我想在读一读中国历史的初衷,所以就动了心翻看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也确实觉得有点宽泛、不得要领的感觉,不过还好,坚持就是胜利,花了一段时间继续读下去欲有一种与从不同的感受:很新鲜,令人耳目一新。第一次感觉到读史的趣味。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这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黄仁宇先生在历史学中展示出来的眼光无疑是值得钦佩的。在本书中他以地理条件来发展历史,尤其不同于传统历史书写方法,将历史事件以宏观的角度、综合条理,使读者随之眼界开阔,纵横千年。特别是在本书起首,作者由中国历史的发源地来推展引领全文,而非一向认定的以年代来划分,让人了解围绕着地理发生的历史情景,对于历史的演化,更能产生具体而清晰的概念。
首先,应当说作者是非常专业的。黄仁宇先生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在著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其次,作者是有趣的,之所以说他有趣?是因为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他认为明朝是内向的;整个华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文明;16世纪末的中国就像玉制的装饰品,表面光鲜但内在异常脆弱。纷繁错综的社会现实,经他这么一说,就清晰而简单了。
第三,作者是相当理性的。他没有落于俗套,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在一般的历史评价中,显得更有新意和见解。他认为国家的法纪堪为根本,法纪废弛,则变乱陡生。所以,在他写的这本大历史中,他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文字中穿插了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做深入分析,是可以为我们提供治国的借鉴的。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但变乱,分裂乃至亡国的原因往往都是一样的。这些道理对当今企业管理也同样适用。企业若想生存,就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财务管理体系,不能糊涂;规章制度的健全与执行力的好坏更是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健康的展和在发展中能否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中国大历史》仍然保持着黄仁宇先生一贯的大历史观点;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看了黄仁宇先生的书,就再接受一次历史的教育,他的书不同于我在以往教科书上学到的,令人受益非浅,他不会以一种民族狭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而是将中国的历史放在一个庞大的历史背景下来探讨,或者放在西方观点下来评价。作者一直在西方研究我们自己,因此它能更用接近西方的方式和观点来思考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也许就是这本书不同于传统历史书籍的原因所在。
这种方式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是新颖的,这当然与作者的人生阅历有着很大的关系,作者早期就读于南开,然后随国军入缅作战,抗战胜利后曾在东北参与过短时内战,而后就读于美国的一个陆军参谋大学,最终选择了他终生的事业:历史。作为处于具体历史情境的治史者,所面对的毕竟不是冷冰冰的科学模型,而是还在续写着某种历史主题的真实生活。他直接牵扯着我们的神经,连接着我们的血肉。所以,黄仁宇先生的文字里不但有着很浓厚的传统气息,而且散发出很多西方的味道。除了能够学习历史知识之外,黄仁宇先生以另一种角度解读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深入细致的研究方式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历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历史转向的背后,都是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历史是需要客观评价的,这点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尤难做到,因为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添加自己的主观成分,但是当你读了这篇书以后你就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生动,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书式的罗列,将历史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今日的现实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相对于今,当代的许多重要事件,在宏观历史来看都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将视野拉开,许多历史上经历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发生。尤其是中国人的政治、官僚体然依然存在,读古验今、令人惊诧。
《中国大历史》成功之处是作者把专业的历史知识写成了趣味读物,却又蕴含历史沉重感与深刻的历史的反思。特别是书中对当今社会的预言的兑现让我们佩服不已。由此也实现了历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鉴今。《中国大历史》对我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轮回,如果把自己置身于人生大历史中来看,最大的收获便是领悟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的生命极为渺小,因此对于生活中的许多纷扰,片刻的痛苦与偶尔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以一种更加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笑看人生。人生过后是否应该留下点什么,如同王朝在历史上划过的痕迹。
历史名着读后感范文一
她不愿描绘苦难的人生,赚取人们的泪珠,因而就选择了理想的人生,作为自己讴歌的对像。在她理想的人世间里,只有同情和爱恋,只有互助与匡扶。所以,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歌颂,就成了她的主旋律。
她这两本含蓄隽永、富于哲理的小诗集,竟会使我久已沉默的心弦受到拨动,从而在她的影响下,我读懂了人世间几乎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坠入了凉静的安闲的境界,我会想到人生是多么有意义呀。
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当她在一个雨天看到一张大荷叶遮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而写下: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母亲,在她的心目中,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
与对母亲的颂扬相联系的,便是对童真的歌咏,以及时一切新生、初萌的事物的珍爱。儿童是纯真的,因而也最伟大,草儿是弱小的,世界的欢容却须赖它以装点。她放情地赞美纯真的童心和新生的事物,表现了她的纯真与纤弱,对真、善、美的崇仰和坚强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
她亦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歌咏自然,描绘自然之美:晚霞边的孤帆,在不自觉里,完成了自然的图画。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了世界了!不施浓墨重彩,没有夸饰与渲染,只是用轻淡的笔墨将自然的本色美显示出来。她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和娴静温柔的性情,也已经表现在这短短的诗行中了。
阳光穿进石隙里,和极小的刺果说:借我的力量伸出头来罢,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树干儿穿出来了,坚固的盘时,裂成了两半了。有一些小诗,表现了她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勇于反抗的精神,和对于未来所抱的必胜的信念。这温婉的诗句,固然表现了她自我为中心的宇宙观人生观,然而,又何尝不是对革命的新生力量的信任与鼓励呢。
她的诗,常将自己从生活里获得的新鲜感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自然含蕾,又富有哲理,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和思想的启迪。
历史名着读后感范文二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精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
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么?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隋朝历史读后感(一)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隋朝历史读后感(二)
在短短三十几年中,隋王朝恢复了几个世纪以来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外关系。通过丝绸之路的商业往来,促进了中国与西亚的相互交流。在东亚,隋与新罗、百济、日本的使者来往频繁,特别是日本有不少的僧人、学生到中国来学习;隋炀帝派裴矩到西域,招引各地商人来参观贸易,还派使者远至东南亚真腊、赤土等国,使隋代中国在亚洲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得到增强。为后世盛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随着对外关系的改善和交流的发展,当时的地理学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炀帝下令撰写的《区宇图志》共1200卷,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全国地理专着,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隋朝与秦朝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隋与秦都是凭借强大的武力统一分裂多年的中国,而紧接着完成一系列改革,使经济得以发展。与此同时,又对人民大施徭役,致使民不聊生,终于使政权毁于一旦,短命而亡。然而,也正是凭借此时国家对物资财富丰盈的积累,为后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从而,带来了隋之后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盛唐文化。
隋朝历史读后感(三)
今天,我读了一本世界经典文学名着 《隋唐演义》,可好看了,它主要讲的是:杨坚死了以后杨广继承了皇位,在大隋快要灭亡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十八路反王,有宇文化及、李渊他们为了夺取江山,天天打打杀杀,不是这个投奔那个,就是那个投奔这个,最终宇文父子杀死了杨广,当了几天皇帝,可好戏还没结束,不久,李元霸就杀死了宇文化及和天宝无敌大将军宇文成都,最终,李渊打败了另外十七路反王,夺取了皇位,最后,尉迟恭和秦琼在玄武门前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李渊知道后不久就病死了,后来李世民当上了皇上的传奇故事!
书中情节十分生动有趣,人物形象简直是栩栩如生,有拿着一对双锏武艺高强、一表人才的护国并肩王秦琼,有拿着一个宣花斧头死而后已,忠心耿耿的陈咬金,有拿着长枪机智过人、有谋有勇的大英雄罗成,还有拿着双鞭做事果断的大将军尉迟恭
看完了这本书我深有感触,懂得了要伸张正义,要有正义感,要有一副侠义心肠,还要讲义气,这样才可以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大英雄!
历史读本读后感
下面是我们的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历史读本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为纪念裘古怀烈士诞辰110周年,奉化史志办年前正式出版了《裘古怀烈士纪念文集》,值得庆幸!
裘古怀烈士的事迹让我弥久难忘,深深地感动了我。他,年仅二十六岁美好年华的时节,就离开了我们,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那一幕幕慷慨就义时高呼“同志们,永别了!望你们踏着我的血迹前进!”、“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场景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之际。尤其是,他对我们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和坚定的信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
裘古怀烈士出生在奉化松岙附近的一个小山村——大埠。从小刻苦求学,好学上进。虽然家庭经济十分贫寒,依然愤发苦读,松溪小学毕业后,私约两三同学,投考忠义高等小学,进而以第一名成绩被宁波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录取。进入师范不到一年,父亲病逝,雪上加霜,家庭境况更加困难,学费无着落,书又买不成,其情其景,真可谓是凄惨悲凉。他在日记中抒写当时的情感:龙欲游而无云兮,予欲渡而无舟兮;秋将熟而天旱兮,日将出而云蔽兮,奈何而时不至兮!
不难看出,裘古怀对贫寒处境的无奈和怨恨,更是对壮志难酬的焦虑和责问!短短的几句感慨,其语风可与爱国诗人屈原楚辞的《天问》相媲美!充分表达了裘古怀从小就有改变现实的凌云壮志。
就在他就学期间,阅读大量的进步刊物,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确立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与此同时,他积极组织和参加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抨击和揭露反动当局丑陋嘴脸的文章。
1925年,上海发生的“五卅” 惨案,更激发了裘古怀的爱国热情,毅然投笔从戎,考入了黄埔军校,并于次年的上半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了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自此以后,他在叶挺领导下的独立团进行革命战争,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八一南昌起义,在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城的三大战役中,英勇奋战,获得了“虎胆英雄”的光荣称号。而后,他在潮州、汕头的英勇奋战中不幸负伤,辗转宁波公立医院治伤,伤愈后就在浙江萧山、富阳、兰溪进行地下革命工作,领导开展农民运动。
这段时期,裘古怀历经军旅生涯的磨砺和残酷战争的考验,他已经锻炼成为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铸造成为一名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革命斗士。
尤其是在被捕以后,他被关入浙江陆军监狱之中与国民党发动派的坚强斗争,更加奠定了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一定胜利。他在狱中针对国民党发动派的残酷迫害和高压手段,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狱中斗争,迫使敌人惊慌失措和退让。特别是当敌人决定狠下毒手,突击枪杀狱中战友时,他意识到自己将遭到同样命运的时候,裘古怀大义凌然,视死如归。临行前,十分清醒地给我们党留下了宝贵的建议和坚定誓言:希望党要百倍地扩大工农红军;血的经验证明,没有强大的武装,要想革命成功,实在是不可能的。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最后,他坚定地说: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
裘古怀临刑前给党的遗言,充分表达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赤胆忠心和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念。
《裘古怀烈士纪念文集》作为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就是要我们在纪念革命先烈,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中继承革命遗志,汲取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历史读物读后感范文一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以前,我总是洋洋得意的对人说,如果我家财万贯的话,我一定会报考历史专业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很酷。
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的。历史并非全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战争和暴政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在穿越历史重重迷雾之后却对狰狞的暴徒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
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会将朱元璋这个热爱杀人的混蛋描述成恩泽天下的圣主,就像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人们会赋予项羽这个徒有武力的莽夫以英雄的地位并崇拜了幽幽数千年。项羽一把大火烧掉了咸阳,不但给后世的暴徒们开了一个以焚烧故都来章显自己盖世武功的恶劣先例,而且烧尽了保存在咸阳的记录着春秋战国以来璀璨学术思想的珍贵典籍。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闻名的尼罗,却遗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别和痛心,我不知怎样才能言语。
不要说造成黄金时代学术典籍遗失的罪魁应是焚书坑儒的始皇赢政,那本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书的原因上儒生建议赢政崇古分封子弟和功臣,这本是儒家阿谀奉承的的手段,但不幸碰上始皇这个一切都向前看的人政治硬汉。法家的李斯作出细致分析之后建议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为焚书。可见焚书焚的多是民间非科学方面的书籍,而秦朝所设为数众多的博士官,仍然存有大量诸子百家的典籍。事实上,按当时的条件,民间就真的能存有很多的书么?藏书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政府行为。
而坑儒的原因则是两个道士为赢政寻仙药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毁谤赢政后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杀相关四百六十于人。这其中大抵是些方术之士,不过因为赢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阳言论蛊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迹于被坑杀之列。
因为这两个原因,儒者们穷尽所有能够想到的恶毒词汇加诸于始皇赢政的身上。古人说三人成虎。儒者们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的毁谤始皇,毁了两千年,终是迷惘住了后人的眼睛,把赢政变成集天下恶毒为一身的大妖怪。
暴政是有的,但暴政是每个朝代都有,而赢政所做的开创性的事业却只在于秦朝。不用螯述从小学课本就介绍的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光算赢政所建立的政治体制这一项,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帝王便从未有能超越,统统因袭下来。始皇帝这一称谓,真的是名副其实。
我到是觉得,相对于项羽,赢政到是更能担当英雄这一称号,更应该获得国人的尊敬。戏剧中的霸王,演义中的关羽赵云,都只能当作文艺形象来欣赏,万不该将其与历史真实人物混为一谈。只可惜大多数人眼中的世界只是建立在别人的臆想之上。怎能冀望用迷茫的眼睛看见一个真实的世界?
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接近世界本来的样子。
而我呢,喜欢事物本来的面貌。不论它是好是丑。
因为啊,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
ps:中国人史纲,柏杨着。书已读完一月有余,感触颇多。一直想写篇书评,然面对浩浩五千年的历史,纵有柏杨先生的妙笔解读,依然惶惶不知从何落笔。没有顾湘的文采,没有了悠闲的时间,万千感慨困于胸腔,着实难受。完不成书评,终是咬咬牙,挤出一篇读后感,算是给自己一个慰藉,给读过此书一个证明。茫然不知所云,贻笑于诸前辈之前了。
历史读物读后感范文二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它见证了封建帝国专制的衰败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同时也是使中国人民最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
当清朝统治者还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闭关自守时,英国开始工业革命,迅速崛起,成为了世界霸主。随着发展的需要,英国将魔爪伸向了古老而封建的中国。1884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虽有英勇将士如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陈化成等顽强抵抗,但英国人手持洋枪洋炮势如破竹,最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就这样,一个完整的国家,四分五裂,一个拥有上古璀璨文化和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背负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十字架,在一片血泪热土中,苟延残喘。而造成这些的一切,又究竟是什么呢?软弱?封建?从天平天国,到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最后伟大的孙中山集中了群众的智慧,一把辛亥革命的利刃直接挥向清政府已经风雨飘摇的江山。就这样中华民族敲响了了长达千年之久的封建主义的丧钟,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开端!但由于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成果,革命失败了。辛亥革命最终没能让中国脱离困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须努力,人们还是在黑暗中徘徊。 1921年7月23日,在五四运动之后的三个月,神州大地上闪出了一道耀眼的光芒-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他带领广大的劳苦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红军进行了伟大长征,八年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终于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成立了新中国。
史卷字里行间充斥着对民族的悲哀和东方巨龙的感慨,它用它独有的深沉和变幻教育了我们,怎样才能生存。读史使人明智魏徴说的一点没错,这也促使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它是能让人增长智慧的东西。而中国近代的丧权辱国又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学习、变幻与交流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因闭关、守旧、和思想的落后和匮乏而落后,这不是科技或哪个方面的落后,而是一种文化进步过程中的滞后,思想和人本身在进化过程中的延时,要想跨过这大大的落差,重要的是解放思想.
整个中国近现代史让我们知道愚昧就要吃苦,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一定要谨记于心,牢记历史,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富强贡献力量。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一直以来,我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虽然,在近代,我们的祖国忍受了太多的蹂躏、承受了太多的折磨,我们的国民被列强所歧视、侮辱,但,我依然深爱着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没有一个繁荣的民族,作为个人,不论怎样,都逃不掉先辈的遭遇。经历了屈辱,便知道了灾难的沉重。现在,我们的祖国走出了阴霾,我们的人民,正在把伤口轻轻的掩埋;我们日益的强大,但绝不狭隘,我们尽力的丢掉过去,但绝不忘记历史;我们的民族,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但绝不去奴役;我们的人民,有着博大的胸怀,但也绝不会一味的容忍。 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将紧紧的团结;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将发奋的努力;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不再沉默;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都更加深爱我们的祖国。 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的民族将在悲愤中爆发!!!
历史名着读后感范文一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精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么?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历史名着读后感范文二
她不愿描绘苦难的人生,赚取人们的泪珠,因而就选择了理想的人生,作为自己讴歌的对像。在她理想的人世间里,只有同情和爱恋,只有互助与匡扶。所以,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歌颂,就成了她的主旋律。
她这两本含蓄隽永、富于哲理的小诗集,竟会使我久已沉默的心弦受到拨动,从而在她的影响下,我读懂了人世间几乎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坠入了凉静的安闲的境界,我会想到人生是多么有意义呀。
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当她在一个雨天看到一张大荷叶遮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而写下: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母亲,在她的心目中,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
与对母亲的颂扬相联系的,便是对童真的歌咏,以及时一切新生、初萌的事物的珍爱。儿童是纯真的,因而也最伟大,草儿是弱小的,世界的欢容却须赖它以装点。她放情地赞美纯真的童心和新生的事物,表现了她的纯真与纤弱,对真、善、美的崇仰和坚强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
她亦有独特的审美情趣,歌咏自然,描绘自然之美:晚霞边的孤帆,在不自觉里,完成了自然的图画。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了世界了!不施浓墨重彩,没有夸饰与渲染,只是用轻淡的笔墨将自然的本色美显示出来。她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和娴静温柔的性情,也已经表现在这短短的诗行中了。
阳光穿进石隙里,和极小的刺果说:借我的力量伸出头来罢,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树干儿穿出来了,坚固的盘时,裂成了两半了。有一些小诗,表现了她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勇于反抗的精神,和对于未来所抱的必胜的信念。这温婉的诗句,固然表现了她自我为中心的宇宙观人生观,然而,又何尝不是对革命的新生力量的信任与鼓励呢。
她的诗,常将自己从生活里获得的新鲜感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自然含蕾,又富有哲理,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和思想的启迪。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一】
今天读了《历史的选择》后,我不由得陷入深思
为什么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把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今天的新中国的?不少疑问终于被我解开,我懂得了很多。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组织广大民众投入革命斗争的洪流中去,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第二十九军奋起还击,从此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根据地,沉重的打击了日军,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历经了3年的艰苦奋战,推翻了国民党的xxx统治,成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经过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xxx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流血牺牲换来的日子,是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继续前进开创新时代的日子。这一天,新中国诞生了,全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共同庆祝自己盛大的节日。三时整,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
毛主席走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映照着整个广场。54门礼炮同时鸣放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28年的奋斗历程。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一个空前统一的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开始了。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改革开放从这时开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科教事业、体育事业、国民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
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现了党的光辉,感动着我们的内心,历史的烟尘掩盖不住岁月的风雨,当年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力。无数的革命先辈将我们新一代的种子撒向了人间,绽开了一片绚丽的色彩。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成功,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英明。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应该在智、德、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练好本领,永远跟党走,时刻准备着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
气势雄伟,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古朴典雅,优美如画的苏州园林;银装素裹,云气缭绕的巍峨泰山。它们让我知道,它们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遗产,却绝不仅仅是因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却应该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那里留下的颇有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我知道是历史选择了中国。
中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虚弱的身影正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他,司马迁,饱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臣著--《史记》,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你这颗星而更加煜煜闪光,文学的园地也因为有你这颗星而更加灿烂辉煌,我想这些是伟大人物积累而成的文化。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
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其实,不是每道风景都是珍贵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种有着生命力的文化,是历史粹取的结晶,是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的结晶,无穷的力量感动着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
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被历史所淘汰了吗?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
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
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关于历史读后感(一)
中午终于把《春秋左传今注今译》读完。孔子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所以还是先纪念一下东方圣人吧!
由于该书读的比较粗糙更多的是走马观花,以至于很多故事与人物都忘记了。要是问我有啥读后感,我只能说《春秋》微言大义不结合其他资料很难明白里面的文化精神。
这本书最后把杜预的《春秋序》附录上。杜预是西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也是研究《春秋左传》的专家。
在他的这篇《春秋序》里介绍了几个重要的问题,我结合《史记》作简单整理:
一、为什么叫《春秋》?
《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周礼》有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达四方之志。诸侯亦各有国史。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孟子》曰:楚谓之《檮杌》,晋谓之《乘》,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
二、为什么《春秋》从隐公记起?
曰:然则《春秋》何始于鲁隐公?答曰:周平王,东周之始王也;隐公,让国之贤君也。考乎其时则相接,言乎其位则列国,本乎其始则周公之祚胤也。若平王能祈天永命,绍开中兴;隐公能弘宣祖业,光启王室,则西周之美可寻,文武之迹不队。是故因其历数,附其行事,采周之旧,以会成王义,垂法将来。所书之王,即平王也;所用之历,即周正也;所称之公,即鲁隐也。安在其黜周而王鲁乎?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此其义也。
三、孔子为什么作《春秋》?
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韩子所见,盖周之旧典礼经也。
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书,诸所记注,多违旧章。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以示劝诫,其余则皆即用旧史。史有文质,辞有详略,不必改也。故传曰:其善志。又曰:非圣人,孰能修之。盖周公之志,仲尼从而明之。
杜预的解释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中庸》说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作为一个政治上的失意者,孔子却把中华文化的精华传承下来了,因为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系统的整理了中华文化。
南怀瑾先生多次说到要想了解孔子思想仅仅靠《论语》是不够的,还是参考《春秋》《周易》。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就说到孔子作《春秋》: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司马迁又在《史记孔子世家》着重写到: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通过孔子自己的话就能知道孔子把《春秋》看的多么重要。孟子更是认为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是孟子对孔子作《春秋》的历史功绩所给予的崇高评价,他将其与大禹治水、周公安天下相提并论,说明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之大。从孔子自诩知我其唯《春秋》之语,可见其亦自视甚高,不同凡响。
到这里,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结论:要想了解孔子就必须读《春秋》,要想解读《春秋》就必须了解孔子的理想。
关于历史读后感(二)
今天我看了林汉达老先生写的《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厚厚的,可好看啦!我都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了。
《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里有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还有三国故事。我最喜欢战国时期里统一中原的秦国,这是因为秦国兵马强壮,粮草充足,百折不屈,守信用,最主要的还是秦国的大王、大臣爱护全国百姓。
我觉得,各国之间不应该老打仗,要不然士兵们很惨,死的死,伤的伤,谁都没有好下场。各国之间可以用说客,说服其他的国家,只拿兵力吓唬一下敌人。
各国百姓快乐,就说明大王好,大王好,大臣就很忠心,大臣忠心了,就能帮大王做一番大事业,就说明这是一个强国。
我觉得全国人民只要万众一心,就能克服困难,打败敌国,一统天下。
秦统一天下之后,不应该让百姓筑长城,应该安抚百姓,整顿民心,鼓励百姓种粮,要不然会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哦!
只要全国万众团结一心,统一天下就很容易啊!
关于历史读后感(三)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很好看,语言通俗,易懂,是一本好书。
这本书基本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有:千金一笑、卧薪尝胆、屈原投江、破釜沉舟、三顾茅庐和火烧赤壁。
千金一笑中,只会吃喝玩乐的周幽王,为逗美人儿褒姒开一次笑脸,不惜重金请人出主意逗褒姒笑,贪财的小人虢石父想得到那一千斤金子,给周幽王出了一个馊主意,弄得周幽王手下的大臣将军都不信任他了,真是自作自受。我认为,周幽王应该把吃喝玩乐找美人儿放在一边儿,认真处理国家的政事,才不愧对他这个天王的名号。虢石父也不能为了钱而帮周幽王出这种馊主意。
卧薪尝胆这个故事中,越王勾践因败给吴国,把软绵绵的被褥撤下去,换成了柴草,在吃饭的地方,挂了一个苦胆,吃饭前舔一舔,先查一下苦味。等下次再进攻吴国的时候,不忘记上次败给吴国的教训,这样才能让越国真正强大起来。就是因为越王勾践的明智,越国越来越强大,渐渐超过了吴国。等到恰好的时机,这位君王率兵攻击了吴国,越国反败为胜。越王勾践的品质值得让我们学习,只要及时发现错误,并虚心地改正,就还有回旋的余地。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真好看,它里面不但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多读一点历史故事,才能了解更多中国历史和中国从古至今的文明。
历史故事读后感范文一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使楚、风流才子马相如、三保太监下西洋等故事。这些故事有得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讲一些不忘国耻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搬家。
小的时候也背过昔孟母,择邻处,但是不明白其中含义。今天,我终于懂了。书中说的是孟子小时候很调皮,他妈妈对他非常严格。为了让他有个好的环境,能够专心读书,搬了好几次家。慢慢的,孟子开始变得懂事了,爱看书,也有礼貌了。孟母还教育孟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孟子长大后,成为了天下文明的大师。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我妈妈也为了我能专心读书,放弃了很好的工作,细心在家教导我,教育我。她像一位辛勤的园丁,不厌其烦的教我一遍又一遍。妈妈还说,自己没上过大学,只是没爸爸好,以后就要看我的了。我就有一个小小的心愿栽种在了我的心中。不能辜负妈妈的期望。我现在渐渐长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用好的成绩来回报我亲爱的妈妈。
历史故事读后感范文二
在寒假里,我看了《中国历史故事》,其中使我受益最深的是《大禹治水》这篇文章,它发生在上古时代,讲了大禹治水的感人故事,他艰苦奋斗,三过家门而不入,经历13个年头,改变了自己的父亲鲧只用筑堤堵水,不开渠引水的错误方法,最后终于制服了洪水。他还教大家利用水土资源,指导群众种庄稼,收到了大家的好评和爱戴,人们都叫他大禹。
在上古时代,人们凭借一些简陋的工具,就能战胜强大的洪水,真是太了不起了。
我想: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例子在社会上有很多,多少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昼夜苦干着,忘记自己的小家庭;多少人民教师为孩子们彻夜批着作业和试卷,顾不得自己的孩子;多少家庭为了国家,送儿女去边疆参加现代化建设。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不值得学习吗?大禹第一次过家门的时候,正逢小儿子出生,难道她的心不是肉长的?难道他就没有一点父子之情?不!他为百姓早日免受洪水灾难,把自己放在第二位。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大禹的精神,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相信《《亲历历史》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隋朝历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