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只是个孩子读后感50字

我只是个孩子读后感50字

《蹲下的不只是身子》读后感。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蹲下的不只是身子》读后感,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趁着星期天的这点时间,我看了几篇文章。其中,最使我意味深长的文章题目是《蹲下的不只是身子》。

文章讲述的是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儿子去动物园玩儿。一路上孩子活蹦乱跳的,很快他们父子两个就到打了目的地,在排队的时候,,父亲却对孩子说:“快要入门的时候,你要蹲下来走路。”这是因为孩子的身高超过了一米,要买半票,父亲为了省钱就说了那句话。孩子还小,似乎不知道爸爸要干什么。就按照了爸爸的说法去做。在入门的时候,孩子蹲下身子、学着唐老鸭的样子走了过去。工作人员没有看出来,孩子边摇摇摆摆地走进了动物园。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我父亲为了自己的利益,让自己的孩子做了平生第一次违法的事,最可恨的是在孩子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做的,难道你没有想过,孩子蹲下的不只是身子,还有比金钱跟重要的尊严和诚信。如果孩子长大后也像你一样为了利益,可以不讲诚信。那该是多可怕的事情啊!你眉心自问一下自己:你是否个还做了榜样,是否正确的教给孩子怎样做人。否则你没资格当孩子的父亲。

有句俗话说的好:“上梁不正下梁歪。”做为家长,应该时时刻刻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你们的一举一动都会给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说;大人们经常教育我们要诚实守信,就像文章得那位父亲的行为,我们想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诚实守信的。还有一些家长长教育孩子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可是却有许多家长嫌弃自己年迈的父母,抛弃他们,让他们四处流浪,有家不能回。有这样的父母给我们做这样的榜样,即使想做好恐怕也不能够吧!所以,当你们教育我们的时候,要看看自己有没有给我们起到带头作用。

而我们当遇到父母言行不一的时候要像17岁亚里士多德一样,跟随柏拉图20余年,他对老师很崇敬的师徒两个也是还朋友。然而在追求真理时,亚里士多德却能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批评老师的错误观点。他说的一句话至今还流传:“吾爱吾师,吾更爱整理!”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父母有让我们蹲下身作选票时,我们要对他们的行为作出严厉的批评。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蹲下来的不只是尊严》有感


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致意思是一个人要是没了诚信,都不知道还能干些什么了?

今天我读了一篇含有深刻道理的文章蹲下来的不仅仅是身子。文章讲述了一个活泼可爱,稚气的一个小男孩在爸爸的带领下去动物园游玩,在检票期间,父亲竟让儿子蹲下身子逃票。

那个父亲和孩子,不仅丢了尊严,还丢失了比金钱更宝贵的诚信。

我边读边批评那对父子俩。那个父亲,你难道不知道好习惯是从小培养的吗,你这样不但不教孩子做人要诚实还让孩子逃票。你这样带坏孩子,今后只能留下不可弥补的伤害。这蹲下来的只是几块小小的钱吗?还有那个男孩,你应该有分辨好坏的本领,知道做人要诚实,你这一时的错误,将带给你一生的遗憾。你不仅在人们面前没了尊严更丢失了比金钱更重要的诚信。诚信是宝贵的,它远远比那些珠宝,金币更珍贵。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诚信都会从你身边逃走或趁你一不留神失踪了。所以作文一定要珍惜住。你们这一对父子真是像一把椅子一样,爸爸那几条腿软了,那把椅子不也就歪了。父亲不诚信,儿子还能诚信吗?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自己,我好像也有一次差点逃票。那次,我7岁或8岁时出去游玩,准备在门口买票。那时我接近1米26厘米,可就差那么一厘米不到点,我就不用付们费了。要不就蹲一点点吧,反正差不多,不行,如果我蹲了,那不就不诚信了。不同的答案在我心中斗争,没关系,谁会看到。没人看到也不行,如果蹲了,我就对不起小学生这个称号,没了诚信。最终,不蹲的一方战胜了。我没蹲,售票员阿姨看了看说;差不多,就免票吧。我开心地进去玩了,如果我蹲了,我也不会那么开心,还没了诚信。我真为我当时的选择而自豪。

我一定要努力坚守诚信,不让他有机会逃跑。同学们,诚信是做人的基本法则。没了诚信,就连做人的资格也丢失了。我们应该立刻行动起来,坚守诚信用诚信对待每一人,诚信远远比金钱更宝贵。

柯南,并不只是推理动画 (900字)


17岁的高中生名侦探工藤新一,就读于帝丹高中二年级B班,人称平成年代的福尔摩斯日本警察的救世主。在和青梅竹马的女友毛利兰一同去热带乐园玩时,他在窃听黑衣组织成员秘密交易时而被偷袭,并被灌下代号ApTX4869的毒药,虽然幸免不死,但身体就此缩小成7岁小学生的模样。之后寻求阿笠博士的帮助,在被小兰询问其名字时,化名为江户川柯南。在阿笠博士的提议下,寄住于小兰的父亲、私家侦探毛利小五郎家中,秘密调查黑衣组织

这,就是我迷了4年的名侦探柯南,它并不只是推理动画!

推理,就是柯南动画里的重点之一,真相只有一个!这句话已经是柯迷里家喻户晓的了。杀人、宝藏、解密、探索每一个都充满神秘,每一个都有看点,随着柯南一起破案是件很有趣又锻炼脑细胞的事情。友情,少年侦探团,柯南服部,小兰园子和和叶

在柯南里友情一词以现得那么宝贵,我和园子可是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呢!小兰的这句话已经深深震撼了我,在危险面前,它是多么宝贵啊!震撼,勇气这个词是让人挺身而出的正义字眼,不能作为杀人的理由

我相信,在这部动画里一定有许多场面让我们感动得直流泪吧。搞笑,博士的冷笑话,小五郎的无厘头推理,少年侦探团的童真

我每看一集柯南,就能笑的肚子疼,嘻嘻也许青山大叔是为了让我们轻松一下下吧。

风景,古堡神舍、密林峡谷、夕阳朝峡、名胜遗迹、田园闹市,随着小侦探的脚步,青山老师带我们遍览日本旖旎的风光。如果没有柯南,我们可能真的不知道我们的东邻岛国竟会深藏着这样的美景。论画工,《柯南》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论感动,柯南却是带给我们最多的。最美的风景不在你的眼里,却在你的心里。

爱情,快青的浪漫,平和的吵闹,园真的情意,但是最吸引人的还是柯南与兰的这份最近又最远的爱情最后结局会如何。这一个个似平凡似温暖的爱意,不就是柯南里的最美好的镜头吗?未知,《柯南》的最后结局是什么?柯南变回新一了吗?兰和新一最后怎样了?黑衣人组织被剿灭了吗?如果这是柯南一直预留的伏线,那么下一集柯南又会有怎样的精彩故事?什么人物又会粉墨登场?这许多年过去,柯南对于我的新鲜感一点都没有消退。这就是柯南,我爱了四年的柯南!它并不只是推理动画!

六年级:徐钰萱

我不只是数学读后感1000字(精选范文)


非常感谢校长提供这次读书漂流的机会,让我寒假有幸拜读了华应龙老师的又一力作——《我不只是数学》。与《我就是数学》不同,这本书仅围绕11个具体的课例,从“课前慎思”“课中笃行”“课后反思”“名家点评”四个方面再塑华应龙老师精彩的教学轨迹,为我们的教学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下面我将自己的一点读书体会与大家分享。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http://m.dhb100.com

华应龙老师之前说:“我就是数学”,毫无疑问,那是每一个优秀的老师必备的素质,能将自己与所教的学科融为一体,既用所教的学科修身,也用所教的学科育人,还用所教的学科立命,自己为自己所教的学科代言。然而,华应龙老师并没有满足现状,随着阅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他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不只是数学”.他认为,对学生来说,仅仅获得知识是不够的,他们还应成为完整的人,接受全人的教育。在当今“大教学观”的引领下,每一位老师除了教好本学科的课程外,还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文化,通过哲学故事教给学生人生的规则和启迪学生成长的智慧等等课本之外的,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所需要的东西。

教海无涯,普通的教师教知识,优秀的教师教过程,卓越的教师启迪学生的智慧,而真正的大师正是将“大教学观”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书中的第3个课例《当阳光亲吻乌云——以连乘解决问题》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那么,这节课是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智慧、点化学生的生命的呢?我们都知道品读、欣赏一个作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很重要。而华应龙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是在汶川大地震两周年前夕,应邀去四川省什邡市讲学。华老师在教学的最后做了这样的设计:首先,华老师取出五种颜色的纸,每种颜色一沓。拿起一张,对折再对折,问学生“平均分成几块?”“每块纸折一只千纸鹤,这么多纸能折多少只这样的千纸鹤?”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了相关的信息,学生理解了4×50×5=1000(只)这个连乘算式的含义。接下来,华老师问:“折出的千纸鹤准备送给谁?”其中一个学生说:“想送给玉树的小朋友”,华老师与学生分享了一篇“克雷斯承若传递爱心”的文章,引出一个连乘的式子“一个人的爱心×你×我×他×……=美好的人间”,又结合自己到汶川的感受引出另一个连乘的式子“一个人的爱心×13亿×365=爱的海洋”,还说:“有了爱的海洋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点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解决问题”.

华老师带领可爱的学生借助解决千纸鹤问题,既对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进行了深化与巩固,也为生发出爱心做了物质上的铺垫,此题、此景、此情让我看到了“数学”那鲜活的生命,领悟到“大教学观”带给学生的收获何止课本那一点点!一个男生问:“华老师,如果您的头脑容量是100%,请问数学占多大比例?”,华老师笑着说:“我头脑中的东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数学’,另一部分是‘为了数学’。”为了数学,行走在凤凰古城街道上的华老师,作坊里的手工织布,成就了“积线成面”;深夜躺在床上休息的华老师,衣架上的领带,成就了“固定的尺子”……

书中的课例虽然不多,但我还是读懂了华老师一直秉持的“容错——融错——荣错”观,意识到课堂是因为巧妙化错而精彩的,智慧的课堂最大亮点就是处理好学生的“错”,在“容错”的前提下,将学生的“错误”融于教学全过程,最终又以“错误”为荣。

一本好书,就是带给人愉悦,就是让人在欣赏中有启迪,华老师的书真的是在告诉读者,数学不只是数学,数学教学需要你的慎思、明辨、笃行。

曾读过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和《我就是数学》,如今再读《我不只是数学》,慢慢了解华应龙老师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从《我这样教数学》中看到了他对课堂环节精彩的追求,《我就是数学》中体会到他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教学的研究,细细品读《我不只是数学》,深深感悟到华老师现在不仅仅是在做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在做数学教育。他的课堂上不只是在学习数学知识,而是在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富有文化的“全人”。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www.dhb100.com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数学还是比较枯燥的,在我的心里数学和语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科,数学重在启迪发展人的智慧思维,想教语文的情感抒发才显得不那么人文。于是在我的固有思维中数学教学只需教会学生认知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潜能。看了华老师的书我才知道原来不是这样的。

一、数学课中也必须有人文情怀:华老师书中第四页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只满足于帮助学生学会一定的数学知识,只能说你是一个教书匠;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你就是一个智者,因为你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如果你能通过自己的言行,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受到无形的文化熏陶,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那么,即使你是一个小学教师,即使你身处偏辟的地区,你也是一个真正的大师!”只教知识是教书匠,教学生数学思维你是智者,教学生数学文化你是真正的大师。所以再也不能把数学教学教的枯燥无味了,要必须在数学教学中注入人文情怀,这样才能使数学形象生动起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改变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华老师在讲“连乘的计算方法”这一节时,课本第73页华老师这样说“一个人的爱心×你×我×他……”,给数学课注入了人文情怀,引导学生把爱给身边的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这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相吻合。

二、数学课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并服务于学生的生活:牛教授在昨天的培训中说孩子觉得学习数学没用,只有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平时的生活实践中,数学才有意义。读后感大全·课本第280页“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华老师用一个专题说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比如华老师在讲“认识分数”这课时,举生活中分苹果分蛋糕这样的案例,因为这两个例子生活中常遇到,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平时上课我也注意这个问题,但我觉得做的还不够,还需要更关注这个问题。

总之,读了华老师《我不只是数学》这本书,对我影响深刻,颠覆了我对数学的认识,我要把华老师数学教学思想融入中平时的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勤学习、善思考,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不断提升!(曾婧)

美丽的,不只是容颜——读《白天鹅红珊瑚》有感


白天鹅是一种美丽而又高雅的动物,它们在人们心中,是圣洁的天使。读完《白天鹅红珊瑚》,我发现,有些天鹅,美丽的,不只是容颜。
红珊瑚,一只美丽、游手好闲而又不务正业的天鹅,当其它同类正夫妻联手忙着孵卵时,它却把重担推给了丈夫;当其它同类正辛勤哺育雏鸟时,它却再一次把重担抛给了早已疲劳过度的丈夫。不幸自然而然地降临了,因为红珊瑚的不负责任及爱美如痴,它的丈夫和孩子先后丧了命。但是,灾难却使红珊瑚改变了性格,它变身成了两只“孤儿”的“义母”。在日复一日的操劳忙碌中,红珊瑚的容颜不再美丽。可是,它却使我顿生崇敬之情……
红珊瑚美丽时,总使我厌恶,然而当它不再美丽时,它却使我尊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心灵。
外表就是一张包装纸,若是内在不美丽,撕开了,就会露出丑陋的真面目。若是内在美丽,那即使包装纸不漂亮,人们一样会赏心悦目。人、动物,不都是这样吗?外表美丽,只会吸引我们一时,只有心灵美才是最美丽的。这使我想起了《黑猪与红狐》,黑猪当然没有红狐漂亮,但人人都喜欢黑猪,夸黑猪漂亮,为什么?黑猪善良,常助人为乐!
我们人也是一样,不要过分注重自己的外表,或许,找个时间,你应该“修饰”一下自己的心灵,更需切记,勿拥有一颗丑陋的心。若你不漂亮,不用自卑,拿黑猪来衡量自己,相信只要心美就一定会博得每个人的喜爱。有句话不是这么说的么?因为善良而可爱,因为可爱而美丽!若你很漂亮,别骄傲,你应拿红狐来警示自己,你必须知道善良比美丽更惹人喜爱!
朋友啊,你务必相信,人、动物,有时候,美丽的,不仅是容颜,更多的是自己的心灵!

读《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读后感


这样的父母这“爱”无疑是失败的,那么如何才算是正确的教育之法?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呢?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一点。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最应该做到的有以下几点之一:

一、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蹲下身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权利。

二、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适当时放弃那双充满“爱”的手,让孩子健康自由的成长。三、父母要以身作则,要知道单纯的“言传”往往很难让子女发自内心地完全地接受你

的教育,只有父母做出了榜样,孩子才能真正的信服。

四、要能疏导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要积极耐心地帮助其疏导不良情绪。

五、教会孩子沟通的本领,让孩子主动说话并能正确的表达。这其中,教会孩子自信

是最为关键也是首要的一步。

六、常识孩子,告诉孩子:“你真棒”,赏识只要掌握了尺度和方法,那就是最能激发孩子潜能,最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

七、掌握批语和惩罚的方法,批语和惩罚固然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但如果用得好,也是非常具有效果的。

八、给孩子一个宽容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充分体会你的爱,这是家庭教育最为根本的一点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世界的一种方式;也营造出一种明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和你的孩子做朋友,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蹲下来孩子说话读后感精选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蹲下来孩子说话读后感精选”,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蹲下来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1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赵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首先是这本书的作者吸引了我。本书的作者是孔屏和张勃老师。张勃老师是我上师范时的恩师,虽然说她教我的时间只有一年,但是却让我受益匪浅。

带着对张勃老师的崇敬和对这本书的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可是怎样蹲下来?我们应以怎样的身份去对待身边的孩子?变成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案例说明了应该怎样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平等的对待孩子,让我受益匪浅。书中所提到的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也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亲子沟通,就从我们蹲下来的这一刻开始。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和你的孩子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让你的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当你理解了蹲下来的真正含义,你将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蹲下来,而是能真正尊重孩子,去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需要,因为我们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某个人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要想与孩子的沟通有效,那要做到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了解孩子,达到有效的沟通。《不要剥夺孩子动手的机会》是我最有印象的一篇文章。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动作的发展,不仅能够极大地促进孩子的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理解等多维智力的发展,而且对孩子健康的心理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孩子在动手过程中,可以经受挫折的考验,激发其成就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心理耐受力,从而为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我们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只是在有意无意中剥夺了孩子许多成长的机会。

比如生活中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孩子吃的橘子、鸡蛋、苹果等,都是父母事先为孩子去了皮,为了孩子吃起来容易,但是没有意识到在为孩子提供这些方便的同时,不仅剥夺了孩子亲手实践的机会,而且剥夺了孩子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甚至会因此养成孩子害怕挫折、不思进取的不良品性。有的父母在所有的事情上为孩子包办代替,有的父母在孩子表现出独立意识时却一味指责孩子任性、执拗、不听话,这不仅会引起孩子的抵触、与父母发生冲突、伤害感情,而且会压抑孩子的独立性,使孩子变成依赖性很强的低能儿。孩子希望父母能和他们交流,希望父母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方式进行朋友式沟通。只有平等,才能使孩子敞开心扉,与父母坦诚相待;只有平等,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蹲下来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2

今天看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感触真的蛮深的。为人父母,我们自认为给了孩子最好的东西,做什么都是为了她们好,却往往忽略了她们最需要的情感。渐渐的,自以为是的我们,在我们与孩子之间亲手画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从牙牙学语到背起书包上学读书,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都有了一个质的转变,她们表达问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了。不会说话的时候,如果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她们只能用哭闹表达她们的不满,而等她们长大之后,每次她们的意见和我们相左的时候,就会用刻意的任性,恶劣的态度,来告诉我们,她们的不愿意,不妥协。当面对她们这种坏情绪的时候,我们不曾站在她们的角度去想她们这样的原因,更不曾把自己放在和她们同等的高度,认真的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会觉的气愤,觉的身为家长的权威受到了挑衅,所以总是会强迫性的让孩子认同,服从自己。

都说有理不在声高,其实有理也不在于身高吧,如果你不尝试着蹲下来,放低自己的姿态,和孩子同等高度的去看待问题,你永远都不会感知到她们眼中的道德观和世界观是什么样子的,她们所认为的善恶和对错又是一种什么标准。

和朋友聚会的时候,总会听到她们说她们觉的孩子大了,越来越不知道她们心里在想什么,也越来越少的主动跟父母交流,有时候要她们往东,她们偏要向西,好像故意对着干似的,感觉与她们的距离日渐甚远了。扪心自问,孩子表现出的这种疏离感,难道我们就一点责任没有吗!孩子的心是非常脆弱的,在她们试图主动去亲近我们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放下手中的事情,耐心的陪她们聊一会天;在她们有一点小成就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多给她们一些鼓励和赞赏的目光;在她们做错事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心平气和,和颜悦色的耐心听她们解释。有吗,有的,只是很少,很少,大多数时间,我们表现出来的是不耐烦和自动忽视。当孩子想和你聊天的时候,我们总会说,去把书看看,自己去玩一会;当孩子想和你分享成就的时候我们也只是一句,哦,不错,继续努力;当孩子想跟你说她这次犯错的原因的时候,我们总会很生气的说,别解释,做错了就是做错了,解释也没有用。一次两次,长久以往,孩子也放弃了和我们交流的想法,关闭了向我们敞开的心门。所以不要怪孩子和我们离心离德,越来越远,我们吝啬于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情感表达,所以这一切都是我们作茧自缚,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根本怪不了任何人。

看了这本书后,就像是被人一棍子打醒了,我觉的我们真的有必要自我反省一下了,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要改一改了,我们不能再站在我们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教育孩子。得换位思考,同步同位,有些东西我们觉的简单,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可是孩子觉的不简单,她们刚步入小学,这些知识对她们来说都是复杂的,需要好好认识和学习的,因为还不熟练,所以会错,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我们又何必觉的无法理解。是人都会犯错,圣人也不例外,更何况是孩子,所以我们对孩子要多一点的包容和理解,给她们多一点的过渡时间,试着用她们能接受的方式,帮她们总结错误的原因,多听听她们内心的想法和声音。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既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现在纠正还不迟。我们不要再以大人的思维去揣度孩子,也不要以大人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孩子,我们要给她们多一点的理解和关爱,亲情和陪伴,让她们感受到我们的重视,让她们不再因为身高和年龄而妄自菲薄,也不会因为不被理解而伤心难过。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她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蹲下来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3

身为父母的我们,虽然有时候也会蹲下来和孩子对视、谈话,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始终贯彻着“蹲”的姿态?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是直挺着腰杆、颐指气使地呵斥着孩子,或者为了图自己的方便,直接弯下腰去和孩子说话。

就在我们种种的不经意之间,我们依然忽视了“蹲”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是将自己放在了与孩子平等的地位。

虽然我们给了孩子生命,但是孩子并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更不是为人父母者的活的玩具,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倘若我们想让孩子对我们敞开心扉,我们就必须成为孩子的朋友;倘若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陪伴逐渐老去的我们,现在我们就必须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更应该真诚地请求孩子陪伴我们去走亲访友、去采购物品;倘若我们想真正地尊重孩子,我们就不要替孩子做出决定,而应该由他们自己进行选择,我们不应该否定孩子的合理选择,而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克服困难……这些,正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

“父母的责任不只是把孩子养大,而是陪孩子一起长大。”

蹲下来,我们就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更能够通过他们的视角去观察这个视界。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还告诉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父母应当把自己也变成孩子,陪孩子观察和感悟他眼睛看到的世界。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一样,教育方式也应该不一样。父母只有蹲下来,才能真正地接纳、理解孩子;才能承认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作比较,而是真正地走进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让孩子以最符合自己个性的方式、按照自身的需要,健康愉快地发展。

蹲下来,更意味着父母将自己的身姿降低,不再是那个万能的造物主,而是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伙伴儿。

父母们,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在抚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孩子一同成长。切不可情绪化地对待孩子。父母的情绪化也会成为孩子处理情绪化的榜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要随时反思自己,总结经验,与孩子一同成长。

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孩子教育得好坏,完全取决于父母。只有真正地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视野去尊重孩子的发展,才能教育好孩子。

蹲下来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4

之前,我对我们家孩子的定义就是:不听话、不懂事。明明都是为了他好,可是他从来不领情;当你训斥他时,他要么就是大声地反驳,要么就是一句话不说软抗到底,每到这时我都有一种深深的吃力不讨好的无奈感,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却不能得到孩子的回应?为什么他就不能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前段时间,经老师推荐,阅读了亲子专家杨谨所写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是我们枉顾了孩子的天性,只想着用父母的权威去掌控孩子的人生,却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他自己的人生,他有他的眼界和想法,他有他的情绪和诉求。

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不明白我想要说什么;不是孩子不肯做,而是不懂应该怎么做;不是孩子不感恩,而是我所给予的也许不是孩子想要的……因为我已经习惯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衡量评判孩子的言行,用我自己的所谓经验去否定孩子的想象和尝试,却不知在无意中将孩子越推越远。现在想来,如果我是孩子,当每天都有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指手划脚,并在耳边喋喋不休时,我想我的反应只会更强烈、更抵触吧。

和孩子交流后,我发现孩子所需要的爱真的很简单,就是一种“蹲”下来的爱,这种爱需要我们家长蹲下自己的身体,放下自己的身段,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的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探索他的内心,用孩子的情绪去感应他的诉求,通过物理距离的缩短,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向孩子展现一种平等、尊重、理解与接纳的姿态。

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我们就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明白孩子为什么要这样想或那样做;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我们就能更加心平气和、轻声细语地与孩子谈心交流;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就能找到孩子与成年人的差距,真正包容孩子无心犯下的错误;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才能成为孩子需要的小伙伴,当他们开心时能搂住我们的脖子尽情分享喜悦,伤心时能趴在我们肩头放声大哭,成功时能摸到我们灿烂的笑脸,失败时能得到我们温暖的怀抱。试想,在这样一种平等、宽松、温暖、民主的环境里,你还怕说出的话孩子不愿听吗?你还怕孩子不能体会自己的心情吗?你还怕孩子不愿意尝试着努力和改变吗?

蹲下来孩子说话读后感 篇5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在很早的时候就听说过,一直没仔细读,最近才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番。

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可是怎样蹲下来?我们应以怎样的身份去对待身边的孩子?变成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案例说明了应该怎样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平等的对待孩子,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所提到的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也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其实,在我们与学生的相处中也是一样的,放下教师权威的架子,和你的学生们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让你的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当你理解了蹲下来的真正含义,你将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蹲下来,而是能真正尊重孩子,去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需要,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要想与孩子的沟通有效,那要做到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了解孩子,达到有效的沟通。

孩子希望与我们交流,希望被尊重,希望以平等的方式进行朋友式沟通,只有平等沟通,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读后感400字


读完了《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后我深受启发。在危难来临之时必定会有希望,只要有一丝希望,就有千百条路可以走。然而一但放弃就没有任何路可以再让你去走了。

在失败面前我们应该自信,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我们勇于思考,坚持不懈,一定能够摆脱困境。就像作者在为四十件毛衣根本无法做出去而担心的时候想到了这句话,时装展开不了时想到了这句话。才使她有这样成就。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达到你的目的地的话,就可以换一条路试一试!如果当初父亲并没有和女儿说这句话,可想而知,未来的作者会变成什么样。

《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这个课题指使我将这个故事告诉父母,因为父母是长辈,他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肯定比我们要深得多,说不定还能给他们带来许多启迪呢!

困难往往就在成功来临的时候伴随,但成功也往往在困难的后面相伴。

我相信在一千年以后,甚至一万年,这篇课文依然被教育出版社印在语文书上。

《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读后感300字


前不久,我们学习了一篇含义深刻的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这篇课文将使我终身受益。

作者小时候,父亲带他爬上高高的塔顶。脚底下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广场。父亲对他说:“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标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他长大后,在事业上遇到了两件难事,是父亲的话帮他找到了出路。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遇到困难而想不到办法时,不能轻言放弃,我们要换一种思路来想办法,这样成功就会属于你。

这篇课文使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两个孩子,一个想当画家,一个想当音乐家。可是,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画家的孩子突然眼睛瞎了。他们十分伤心,埋怨老天的不公。恰巧有位老人听到了他们的抱怨,启发他们何不调整一下自己的理想。他们心头一亮,开始了新的追求。渐渐地,他们都觉得这样反而更好,因为可以把心思都集中到一点上,不受干扰。后来,耳聋的孩子成了名扬四海的画家,眼瞎的孩子成了饮誉天下的音乐家。

是啊,有时候只要换一种方法,就能取得成功,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你要是因为一条路走不通,不再去走第二条路,那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条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参考)


【第1篇】

最近读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书里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让我深刻认识到父母要正确的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要正确的去爱孩子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

书中阐述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对孩子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如果总是站着面对孩子,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距离,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之间的距离。蹲下来,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就会缩短;蹲下来,更容易聆听到孩子的内心;蹲下来,更能营造出美满、和谐的亲子沟通。

目前,对待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长认为,现在孩子还小,不要考虑她们的自尊心,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有些多此一举。那么,父母如何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呢?

首先,要蹲下身来对孩子说话,倾听孩子的心声。现在许多父母总是高高在上的态度,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稍不如意,就会打断孩子的诉说,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我们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蹲下来倾听一下孩子的声音,附在他耳边跟他这样说:“我想听听这件事情。”而不是“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父母讲话!”其实培养孩子的关键就是要懂得孩子的内心需求,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权利。

其次,要蹲下身子对孩子说话,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不要以一个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的行为,要蹲下来顺着孩子的视线去看世界。女儿四岁的时候,我带她到公园去游玩,当看到一颗颗葱绿的大树时,我问她:“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女儿说道:“春天是咖啡色的。”当时我很纳闷,春天怎么会是咖啡色的呢?我蹲下来顺着女儿的视野看去,终于明白了,原来女儿看到的是树干的颜色,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才会知道孩子不同于大人。所以,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是蹲下的这一个动作,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思考问题,同时也拉近家长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最后,我们家长要和孩子做朋友,不要总是高高在上,因为孩子也有自尊心,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孩子天真的话语往往体现孩子纯真的一面,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权利,请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做一个睿智的父母,营造出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第2篇】

花了2天时间读完这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下这本书:本书共有六章。第一章“爱的教育,从你蹲下来的这一刻开始”,第二章“读懂孩子,才能与孩子快乐共处”,第三章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你身边的“小大人”,第四章孩子“不听话”了?其实是你没有看到他的“好”,第五章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第六章时刻提醒自己,“蹲下来”教育孩子。

正如书中所说,蹲下来,是为了保持和孩子同样的视野,你才能看见他所看见的画面;蹲下来,是一种温柔的陪伴,才能平等地与孩子对话;蹲下来,还要学会当一个好听众,要学会倾听孩子,哪怕她说的不对又或者说的异想天开,也要认真的听,这样孩子遇到什么事,才会找你诉说。从这点,我们应该从中去反思,我们有没有做到书中所说的,有没有找各种工作的、生活上的理由,很不耐烦地又或者很不愿意的去倾听孩子的诉说。

都说要给孩子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其实扪心自问:我们真的给孩子选择的空间了吗?很多时候,我们嘴上说“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私心,虚荣心。但处在当今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很多的时候也是一种无奈。每个孩子,同样也包括我们,也是从小孩子成长到为人父母,贪玩是天性。可现在的学习成绩,艺术修养等很多很现实的外在因素束缚着孩子,我们都会用“听爸爸妈妈的话才是好孩子”、“学习成绩好的才是好孩子”、“学习不好将来找不到好工作”等等这一类的语言来约束孩子的行为。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她都有想做和不想做的事情。所以,在以后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作为父母的我们,还是要尽可能的去引导且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点独立选择的权利吧。

书中每个大章节里面的小章开篇都通过情景再现引出孩子各个阶段的生理和心里发展状态,以及父母的态度。孩子是很需要的得到父母的关怀,也都非常善于观察父母的表情以及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态度,他们喜欢从父母的表情中来推测父母的想法和态度。比如,我家宝贝,考试成绩有点不尽如人意,我有的时候也会气势汹汹地责骂她,也会说到其他小朋友怎么怎样。宝贝她也很失落,她甚至于会觉得爸爸妈妈不喜欢她了。看到书中所提示,我改变了自己的态度,我说:“爸爸妈妈很爱你,爸爸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也要相信自己”,也许是这样,孩子也很满意,得到了爸爸妈妈的肯定。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奖励:有时间要多多陪伴,和孩子一起做做游戏、说说话,孩子会感到幸福。书中说到的这点恰恰是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做出很大改进的地方。可是什么样的语言可以和孩子很好的沟通?要知道,孩子的语言和大人的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接受方式上完全不同,这就导致两者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意思,举例来说,我们和孩子说:你去把你的东西“收拾”好;你去把被子“叠”起来。家长认为自己表达得非常清楚,流畅,但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孩子在想:收拾?叠?这是什么意思呢?很不情愿的去应付了事。在做完这些事后,孩子跑开了,不理我们了。因此,真正的关键是我们在和孩子交流时,应该更加注意自己的语言,要用能让孩子理解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更应该去引导孩子怎么去做。

孩子是需要安全感,需要父母的爱,需要自尊心和成就感,还有满足好奇心的需求,所以父母要把爱表达出来,让孩子感觉到你非常爱她。这点我觉得我们做的还是很聪明的,我们是这样跟孩子交谈的:

有一天,孩子写完作业在外面玩,回家晚了,我们告诉孩子,我们已在窗口看了很多次,盼着你早点回来。她说,我没有乱跑,只是在同学家玩的高兴了,所以回来晚了,并向我们道歉。我们说:“孩子,我们知道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相信你不会惹麻烦,但我们牵挂你,担心你遇到坏人或别的什么事情。以后,最好告诉我们你在哪里玩,到了规定的时间就要回家。”孩子高兴地亲了一下妈妈:“妈妈,你真好!”从这件事我们觉得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待孩子的过失,使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对她人格的尊重,感受到她与父母在地位上的平等。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父母喜欢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孩子稍有失误,就对孩子进行指责和批评,这是不科学的。

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父母只有和子女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孩子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增强孩子独立意识的有效方式。没有哪个父母不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可很多父母往往扮演着过来人的角色,对孩子事事进行“专政”,认为孩子应该对父母言听计从。然而,这不平等的方式却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读后感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一个童年”这样一个仅有的、宝贵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呢?与孩子最亲近、相处最多的是父母,我们会给与他们什么样的童年呢?王璐的《蹲下来和孩子交流》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父母心中所蕴藏着的情感更为神圣,这种情感就是父爱和母爱,父母是孩子心中最仁慈的法官、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父母的爱如火焰照耀并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得以健康成长。父母之爱如此之伟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发现很多孩子对父母之爱往往不以为然,甚至常常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抱以“敌视”态度,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答案就在于父母没有能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悟到他们的爱,没能同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沟通。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正确地去爱孩子呢?这无疑是让很多为父母者头痛的话题。孩子淘气不听话,不爱学习,不懂礼貌,性格害羞,爱撒谎,屡教不改……如此种种,让父母难于应付,无奈之下,无名火起就对孩子动辄以打骂,或者变相的体罚,经过这样一翻“教育”,自以为孩子能悔过自新,却成想适得其反,孩子愈加的反判,甚至对你阴奉阳违,以至造成大错。

这样的父母这“爱”无疑是失败的,那么如何才算是正确的教育之法?如何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呢?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一点。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最应该做到的有以下几点之一:一、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蹲下身子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权利。二、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适当时放弃那双充满“爱”的手,让孩子健康自由的成长。三、父母要以身作则,要知道单纯的“言传”往往很难让子女发自内心地完全地接受你的教育,只有父母做出了榜样,孩子才能真正的信服。四、要能疏导孩子的情绪,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要积极耐心地帮助其疏导不良情绪。五、教会孩子沟通的本领,让孩子主动说话并能正确的表达。这其中,教会孩子自信是最为关键也是首要的一步。六、常识孩子,告诉孩子:“你真棒”,赏识只要掌握了尺度和方法,那就是最能激发孩子潜能,最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七、掌握批语和惩罚的方法,批语和惩罚固然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但如果用得好,也是非常具有效果的。八、给孩子一个宽容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充分体会你的爱,这是家庭教育最为根本的一点。

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世界的一种方式;也营造出一种明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和你的孩子做朋友,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荐]蹲下来孩子说话读后感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在读过一本书之后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荐]蹲下来孩子说话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蹲下来孩子说话读后感【篇1】

梅岭老师的推荐,让我能有机会在周日午后的暖阳中静下心来阅读杨谨老师所写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太阳的温暖使人暖意融融,而阅读完整本书后的感觉也着实让自己浑身一凉:我,我们是在如何跟我的孩子沟通交流?是如何看待教育我的孩子的?着实值得深思。

身为80后的我们,初为人母,可以说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而老人们的言传身教的方法在我们看来可能更多的已经是不合时宜。虽然我们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最疼爱孩子的家长,但不可避免的,我们也都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有哪位父母敢说自己是真正理解孩子,从没在孩子犯错时大声呵斥?能真正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他们的世界呢?如果,此时我们能蹲下来倾听孩子想表达的想法,我们对孩子的态度也会和蔼,更容易理解孩子们的心声,我们的孩子也可以更加健康的成长。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首先是从心理上要蹲下来。我们应该摒弃内心深处作为家长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把孩子放到平等的地位去对话、去思考。作为家长,当我们把我们的孩子当作跟我们一样的地位去观察他们时,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孩子已经很优秀,我们会发现,即使我们的孩子偶尔还会犯错,还会调皮,但原来还是值得原谅,是能够去更正的。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其次要从动作上要蹲下来。孩子其实跟我们是平等的,除了心理上去正确对待孩子,我觉得我们在行动上更要蹲下来,和他们说话时蹲下来,跟他们用同样的高度、同样的视野去观察事物,去沟通交流,让孩子从心理上产生父母是在和他们平等对话的意识,我们可以教育孩子,孩子其实也可以教育我们,这样他们才会拥有更强烈的做好意识。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最后要从言语上要蹲下来。在孩子步入校园后,在一段学习后,对孩子的学习表现优秀时,我们竖起大拇指,说出夸奖的语言,孩子会自信的觉得自己是“棒棒的”;在孩子失落或是学习不稳定时,我们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说出鼓励的话语,也会让他们感受到爱,鼓励着自他们不断前行。孩子也会察言观色,一个微妙的表情,一个眼神,其实能带给孩子很多很多。

让我们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吧。

蹲下来孩子说话读后感【篇2】

前几天,偶然的机会有幸阅读了著名心理教育专家杨谨写的关于亲子教育的书——《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感触很深,久久不能平静,产生共鸣。它就象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作为父母的许多不解、困惑和无所适从。解读了我们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内心被困扰的层出不穷的难题。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是一种大智慧,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和决心加上运用得当的时间和空间来教育和引导孩子。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所讲述的每个故事每个小案例都感觉似曾相识。而杨谨教授对故事的深入剖析,提出的解决方法也是招招击中家长的要害,每个字每句话都说到了家长的心坎里,心悦诚服,处处感受到教育的智慧。真的是受益韭浅、获益良多。现在的父母不能再扮演单一的角色,不仅是孩子的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师,朋友……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父母要根据孩子的需要来扮演不同的角色,才能适应孩子不断成长的需要。书中讲述了人生三大叛逆期:宝宝叛逆期、儿童叛逆期和人们所熟知的青春叛逆期。而我们的孩子现正处于儿童叛逆期,由于孩子认知结构的.快速丰富,他们从幼儿园步入更加类似小社会的小学阶段。他们更加渴望支配自己的时间,更希望自己的独立想法能够被认可,可是在学习的压力下,让孩子无时无刻处在被计划被管理中,他们觉得如同提线的木偶。一旦有了放松的机会,便会夸张的行使自己的权利!孩子天性爱玩,如果不加约束和管教,学业将会荒废,还有一大堆的坏习惯在等着…但是我们如果过度的收紧孩子的自由支配权力,那孩子的叛逆会越来越强烈。这就需要我们父母巧妙地运用智慧来激发孩子的小宇宙。当孩子今天不想写作业或者不想看书时我们就适当的缓一缓,用平等亲切的态度与孩子做朋友,快乐的沟通,耐心引导孩子,让孩子把真实的想法告诉我。父母的信任、理解和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能帮助孩子走过人生中最迷茫的叛逆期!

书中提到父母要及时转换角色,忘记一切工作中的不愉快,保持微笑面对家人和孩子。孩子很幼小,对父母的需要就是全方位的,作为父母我们必须随时转换角色,尽可能平等的与孩子相处,分享他的喜怒哀乐。所以我试着按书本中的方法去做。我回家推开门前,无论工作中遇到再多的不开心都转换成微笑,主动迎上去和孩子打招呼有时会送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孩子真的很开心,他会忙不迭的与我分享今天在学校里发生的事,告诉我今天学习的情况以及和同学们相处的趣事!他会告诉我今天老师让他们去捡落叶,“我们把捡来的落叶拼成了秋天两个字,我还在字的旁边拼了个笑脸的图案。结果一阵风突然吹来把我们拼的字吹散了,”在他稚嫩的小脸上不停变换着各种情绪表情。我听了也觉得很有意思,就跟着他的表情作出担心的样子追问道:“呀!太可惜了!这风来的太不巧了,把你们的创意全毁了!”他扬起眉头,用眼睛紧紧的盯着我,“不会啊!然后老师又叫了一群小朋友来,让他们围成圈把风挡着,我们重新再拼呗!老师还拍了照片,马上过几天会发到我们学校网站上的。呵呵……”“太好了,你们老师太聪明了!这个办法真好!那我很快就能看到你们的照片了,好期待哦!”我也作出很开心的回答,眼神中也是满是期待。然后他又跟我说了一些学习方面的事。我感觉和孩子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我能感觉到他和我这次对话非常的开心,脸上也挂着很满足很幸福的笑容,感觉整个屋子都亮了,充满了爱意和暖意!冬日的寒意被这股暖流吹散了!

如果我们按照书中所总结的放下大人的身份,用一颗未泯的童心与孩子一起玩耍,在玩中让他学到知识,懂得道理。给孩子以弹性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不容任何差错的刻板生活,和他一起做游戏,陪他一起开心。昨天晚上写完昨业,孩子看到我给他交牛奶费的钱里面有三个硬币,他就提出让我们陪他一起画肌理。起初我和他爸爸并不明白他所说的肌理是什么?我问他什么是肌理,他可能也不会解释,可是他用孩子的语言回答我们:“很简单啊,我给你和爸爸去拿纸和笔,你们跟着我画不就知道了吗?”对啊!孩子说的对,有时候行动是最能说明一切的。孩子把他准备的纸和笔都交到了我们手里,然后有模有样的开始给我们讲述肌理的画法。最后还不忘骄傲地补充一句,“告诉你们这是我们美术老师手工课上教我们的哦!”我们也假装不会画,他就像小老师一样耐心的讲给我们听,给我们做示范。这时我突然觉得孩子其实比我们大人爱思考,我们也可以从他那学到知识。他教我们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一次再学习的过程。而且他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在不经意间都得到了锻炼,比我们父母硬要孩子按着我们的方法照着书本上一句一句的学、一步一步地去做,要来得更有效。这样的一个互动还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融洽了亲子关系。更让我们惊讶的是我们用短短的30分钟陪孩子玩耍后,我提议让他今天多看会书,他欣然接受立刻就去看了。其实孩子的要求再简单不过了,我们让他开心他会加倍的回报给我们,收到了我们意想不到效果!

书中还提到:日常小提问,问出爱思考的孩子。生活中我们也开始注意这方面的训练。一天,孩子想要吃肯德基,我们在大大的满足了他的食欲之后,他爸爸提出给他出道思考题考考他,他一口答应。“我有100元钱,要分给你和妈妈,请问要怎样分你和妈妈手上的钱才相差2元呢?”他思考了一下回答49和51。然后我们让他说出解题思路,“100的一半是50,比50小1的是49,比50大1的是51,那么他们之间不是相差2吗?”那一刻我深刻认识到象这样的小提问生活中我们可以创造机会让它发生的。只要我们善于把握好时机一定会让孩子在思考中促进思维的发展。

其实这本书中所告诉我们的教育理念远不止我分享的这几点。我们只能用心去体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像杨谨教授书中所说的那样,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他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意志,应该蹲下来与他们讲话,站在同一高度谈话,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交谈。蹲着讲话是指和孩子平等的对话,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父母对孩子事情或问题认真又亲切的态度。孩子希望父母与他们交流,但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朋友式的沟通,只有平等才能使孩子敞开心扉与父母坦诚相待,只有平等才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如果我们总是居高临下的面对孩子,那我们与孩子的距离就不止是身高上的几十厘米,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距离,是一颗心和一颗心之间不能沟通的距离。

蹲下来孩子说话读后感【篇3】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确实给了我这个妈妈很大的触动。作为一个母亲,有时对待孩子难免会以大家长的姿态处之。孩子要不然会受打击,性格开始变得拘谨;要不然更加顽皮,与家长针锋相对。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仅表现在我们家长的行动上,更要体现在我们的心态里。以孩子的视野探索世界,以孩子的心理揣摩未来。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平等的谈话,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就拿我自己的孩子来说吧,他最近看了不少课外书,并且对阅读的兴趣愈加浓厚。其实,一开始孩子也觉得读书枯燥无趣,想着还不如看图画书更生动有趣。我心想,不能让孩子一个人读书,咱也跟着一块看看书。既是对孩子的陪伴,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学习。于是,慢慢就变成我和孩子坐一块,各拿一本书籍阅读,晚上临睡前我俩再相互分享一下阅读中有意思的故事。通过互动,孩子越来越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也进一步体会到享受文学的乐趣。

所以说,平等的交流,让我更能了解孩子的特性和喜好,挖掘他的潜能,增加他学习的兴趣。同时,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奖励。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世界不容易得到满足,缺少家长的陪伴,就难以体会到人生的幸福。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做家务,孩子在一旁玩乐高玩具。一会儿,孩子兴致盎然的叫我:“妈妈,你看我这玩具多好玩啊,你来陪我玩吧。”我回他:“妈妈正忙着呢,你自己玩会吧。”孩子语气骤然一低:“没意思,你都不来陪我玩,再好的玩具也没意思啊。”我一愣,是啊,家务活什么时候都可以做,但孩子渴望陪伴的心一旦受损就补不回来了。我立刻放下手上的事情,陪着孩子摆弄他的玩具,讨论各种玩法,嘻嘻哈哈打闹成一团,度过一段非常开心的时光。

孩子大了,能看出我们的陪伴是完全投入,还是勉强敷衍。玩耍时,家长不妨蹲下来,重拾小孩子的心态,与自己的孩子打成一片,加深父子母女之间的感情。

作为家长,我们已给予孩子足够的物质条件了,现在要做的,就是给予时间,耐心的看着他慢慢探索,陪着他慢慢成长。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躺在孩子床边陪他。孩子说:“妈妈,你刚洗澡完,把光脚伸进我被窝里吧。”我心里欣慰的很,心想平时真没有白心疼这小家伙了,晓得心疼人了,就依他言把脚伸进去。谁知孩子把他的小脚伸啊伸,一直贴到我脚上才不动,问我:“这样暖和了吧?”黑暗中,我的心忽然就柔软了。我一把搂着他:“是呀,谢谢你啦。”

有时,我们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殊不知,孩子已悄然成长到能体贴大人、为大人分忧的高度了。孩子,谢谢你的成长,让我感受到作为母亲的温暖。

蹲下来孩子说话读后感【篇4】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确实给了我这个妈妈很大的触动。作为一个母亲,有时对待孩子难免会以大家长的姿态处之。孩子要不然会受打击,性格开始变得拘谨;要不然更加顽皮,与家长针锋相对。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仅表现在我们家长的行动上,更要体现在我们的心态里。以孩子的视野探索世界,以孩子的心理揣摩未来。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平等的谈话,多了解孩子的想法。

就拿我自己的孩子来说吧,他最近看了不少课外书,并且对阅读的兴趣愈加浓厚。其实,一开始孩子也觉得读书枯燥无趣,想着还不如看图画书更生动有趣。我心想,不能让孩子一个人读书,咱也跟着一块看看书。既是对孩子的陪伴,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学习。于是,慢慢就变成我和孩子坐一块,各拿一本书籍阅读,晚上临睡前我俩再相互分享一下阅读中有意思的故事。通过互动,孩子越来越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也进一步体会到享受文学的乐趣。

所以说,平等的交流,让我更能了解孩子的特性和喜好,挖掘他的潜能,增加他学习的兴趣。同时,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奖励。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世界不容易得到满足,缺少家长的陪伴,就难以体会到人生的幸福。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做家务,孩子在一旁玩乐高玩具。一会儿,孩子兴致盎然的叫我:“妈妈,你看我这玩具多好玩啊,你来陪我玩吧。”我回他:“妈妈正忙着呢,你自己玩会吧。”孩子语气骤然一低:“没意思,你都不来陪我玩,再好的玩具也没意思啊。”我一愣,是啊,家务活什么时候都可以做,但孩子渴望陪伴的心一旦受损就补不回来了。我立刻放下手上的事情,陪着孩子摆弄他的玩具,讨论各种玩法,嘻嘻哈哈打闹成一团,度过一段非常开心的时光。

孩子大了,能看出我们的陪伴是完全投入,还是勉强敷衍。玩耍时,家长不妨蹲下来,重拾小孩子的心态,与自己的孩子打成一片,加深父子母女之间的感情。

作为家长,我们已给予孩子足够的物质条件了,现在要做的,就是给予时间,耐心的看着他慢慢探索,陪着他慢慢成长。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躺在孩子床边陪他。孩子说:“妈妈,你刚洗澡完,把光脚伸进我被窝里吧。”我心里欣慰的很,心想平时真没有白心疼这小家伙了,晓得心疼人了,就依他言把脚伸进去。谁知孩子把他的小脚伸啊伸,一直贴到我脚上才不动,问我:“这样暖和了吧?”黑暗中,我的心忽然就柔软了。我一把搂着他:“是呀,谢谢你啦。”

有时,我们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殊不知,孩子已悄然成长到能体贴大人、为大人分忧的高度了。孩子,谢谢你的成长,让我感受到作为母亲的温暖。

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孩子,我希望,在陪伴你的这段岁月里,我是那个给你这张白纸涂抹鲜艳色彩而不是灰暗颜色的那个人。我会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你这个小大人,尊重你的想法,鼓励你的决定。爸爸妈妈对你的爱只会与日俱增,即使将来你有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我们也会在你背后默默的注视你、支持你,希望你这个小雏鹰将来能飞入广阔的世界。

蹲下来孩子说话读后感【篇5】

我们知道,只有两头高度差不多,水才有可能在中间的管道里来回流动,如果一头高,一头低,水就只能往一个方向流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也是相同的道理。

当他呱呱落地时,我们做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照顾他的吃喝拉撒,而没有具体上言语上的交流,多部分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引导着孩子的信任与依赖。

当他牙牙学语时,我们做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用正确的普通话去教导孩子一字一字的重复学习着。

当他开始与父母正常一点点交流时,我们做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以身作则,一诺千金,给孩子指导一个正确的成长方向。

当他进入幼儿园时,我们做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开始慢慢放手,让他与同龄人学会交朋友,每天倾听着他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与他一起开心,与他一起八卦,与他一起憨憨的笑。这个时候,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让他的幼儿园生活每天都是开心的!

而当他进入小学时,这个时候,就是孩子学习生涯万里长征第一步,我们做父母需要充当的角色不仅是做宝宝的朋友呢,更要做他学习上的老师,生活上的朋友。当他在学习上遇到不会的时候,我们做父母就会慢慢的给他解释正确答案的过程,让他自己从我们的提示中写出正确的答案。在生活上,我们会听他在学校里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会听他说哪个同学的优点与缺点,在他说同学缺点的时候,我们没有阻止他,而是问他这个同学除了这个缺点外好,还有什么是点呢?如果换成别人在背后说董子越同学如何不好时,你会是什么心态呢?在生活中,我们要教育他学会换位思考问题,要教会他如何去学习别人的优点!

在不同的年龄段,我们做父母充当不同的角色。我们做父母不仅要做的是付出,更多的是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不要以为做父母说什么都对的呢,不要以为做父母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

其实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有孩子的观点,不要以为他小,就忽略他的思维与观点,这样长久积累,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理解,会跟父母有隔阂。

做父母不妨放下自认为“高大”“无私”的头衔,蹲下来静心听听孩子的心声,当你给予他物质上的幸福,也许孩子只求父母一个简单的拥抱或者一句关心细腻的话语呢?

做父母不要把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不让孩子去走,认为这是错误的,做父母忘了自己曾是这样的经历,却在孩子身上重倒复辙。做父母可以善意的提醒孩子这件事做了后有什么坏的后果,如果他非要坚持,做父母不要一味的去阻止,当这件坏事进行到一半时,孩子会意识不好的结果,他会有自己的判断力,他会放弃的,以后,他会慢慢的觉得父母说的是对的。

我们做父母的不是强求孩子做你的接线玩偶,不要强求孩子对你言听计从。我们试着蹲下来跟孩子当作朋友之间的交流,跟孩子亦师亦友!

以后,我要好好的做位与孩子能做朋友的父母!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也许孩子以后未必能成多大材,未必能有多大出息!但我的目标希望他至少能成为大家都喜欢,都认同的好孩子!有修养,有内涵,有责任感的孩子!而这些需要我们做父母平时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的因素!

蹲下来孩子说话读后感【篇6】

之前,我对我们家孩子的定义就是:不听话、不懂事。明明都是为了他好,可是他从来不领情;当你训斥他时,他要么就是大声地反驳,要么就是一句话不说软抗到底,每到这时我都有一种深深的吃力不讨好的无奈感,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却不能得到孩子的回应?为什么他就不能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前段时间,经老师推荐,阅读了亲子专家杨谨所写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是我们枉顾了孩子的天性,只想着用父母的权威去掌控孩子的人生,却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他自己的人生,他有他的眼界和想法,他有他的情绪和诉求。

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不明白我想要说什么;不是孩子不肯做,而是不懂应该怎么做;不是孩子不感恩,而是我所给予的也许不是孩子想要的……因为我已经习惯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衡量评判孩子的言行,用我自己的所谓经验去否定孩子的想象和尝试,却不知在无意中将孩子越推越远。现在想来,如果我是孩子,当每天都有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指手划脚,并在耳边喋喋不休时,我想我的反应只会更强烈、更抵触吧。

和孩子交流后,我发现孩子所需要的爱真的很简单,就是一种“蹲”下来的爱,这种爱需要我们家长蹲下自己的身体,放下自己的身段,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的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探索他的内心,用孩子的情绪去感应他的诉求,通过物理距离的缩短,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向孩子展现一种平等、尊重、理解与接纳的姿态。

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我们就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明白孩子为什么要这样想或那样做;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我们就能更加心平气和、轻声细语地与孩子谈心交流;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就能找到孩子与成年人的差距,真正包容孩子无心犯下的错误;如果我们愿意蹲下来,才能成为孩子需要的小伙伴,当他们开心时能搂住我们的脖子尽情分享喜悦,伤心时能趴在我们肩头放声大哭,成功时能摸到我们灿烂的笑脸,失败时能得到我们温暖的怀抱。试想,在这样一种平等、宽松、温暖、民主的环境里,你还怕说出的话孩子不愿听吗?你还怕孩子不能体会自己的心情吗?你还怕孩子不愿意尝试着努力和改变吗?

蹲下来孩子说话读后感【篇7】

今天看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感触真的蛮深的。为人父母,我们自认为给了孩子最好的东西,做什么都是为了她们好,却往往忽略了她们最需要的情感。渐渐的,自以为是的我们,在我们与孩子之间亲手画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从牙牙学语到背起书包上学读书,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都有了一个质的转变,她们表达问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了。不会说话的时候,如果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她们只能用哭闹表达她们的不满,而等她们长大之后,每次她们的意见和我们相左的时候,就会用刻意的任性,恶劣的态度,来告诉我们,她们的不愿意,不妥协。当面对她们这种坏情绪的时候,我们不曾站在她们的角度去想她们这样的原因,更不曾把自己放在和她们同等的高度,认真的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会觉的气愤,觉的身为家长的权威受到了挑衅,所以总是会强迫性的让孩子认同,服从自己。

都说有理不在声高,其实有理也不在于身高吧,如果你不尝试着蹲下来,放低自己的姿态,和孩子同等高度的去看待问题,你永远都不会感知到她们眼中的道德观和世界观是什么样子的,她们所认为的善恶和对错又是一种什么标准。

和朋友聚会的时候,总会听到她们说她们觉的孩子大了,越来越不知道她们心里在想什么,也越来越少的主动跟父母交流,有时候要她们往东,她们偏要向西,好像故意对着干似的,感觉与她们的距离日渐甚远了。扪心自问,孩子表现出的这种疏离感,难道我们就一点责任没有吗!孩子的心是非常脆弱的,在她们试图主动去亲近我们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放下手中的事情,耐心的陪她们聊一会天;在她们有一点小成就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多给她们一些鼓励和赞赏的目光;在她们做错事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心平气和,和颜悦色的耐心听她们解释。有吗,有的,只是很少,很少,大多数时间,我们表现出来的是不耐烦和自动忽视。当孩子想和你聊天的时候,我们总会说,去把书看看,自己去玩一会;当孩子想和你分享成就的时候我们也只是一句,哦,不错,继续努力;当孩子想跟你说她这次犯错的原因的时候,我们总会很生气的说,别解释,做错了就是做错了,解释也没有用。一次两次,长久以往,孩子也放弃了和我们交流的想法,关闭了向我们敞开的心门。所以不要怪孩子和我们离心离德,越来越远,我们吝啬于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情感表达,所以这一切都是我们作茧自缚,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根本怪不了任何人。

看了这本书后,就像是被人一棍子打醒了,我觉的我们真的有必要自我反省一下了,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要改一改了,我们不能再站在我们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教育孩子。得换位思考,同步同位,有些东西我们觉的简单,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可是孩子觉的不简单,她们刚步入小学,这些知识对她们来说都是复杂的,需要好好认识和学习的,因为还不熟练,所以会错,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我们又何必觉的无法理解。是人都会犯错,圣人也不例外,更何况是孩子,所以我们对孩子要多一点的包容和理解,给她们多一点的过渡时间,试着用她们能接受的方式,帮她们总结错误的原因,多听听她们内心的想法和声音。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既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现在纠正还不迟。我们不要再以大人的思维去揣度孩子,也不要以大人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孩子,我们要给她们多一点的理解和关爱,亲情和陪伴,让她们感受到我们的重视,让她们不再因为身高和年龄而妄自菲薄,也不会因为不被理解而伤心难过。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她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800字


【第1篇】

当年轻的父母们聚到一起时,谈论最多的都是关于孩子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怎样教育孩子。前几天张老师推荐给我们看杨谨老师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仔仔细细读了读,写了点感想。

现在的孩子相对于已为人父母的我们来说是幸福的,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得孩子们在物质上比我们当初要丰富很多,另一方面现在的父母都是受过教育的,加上社会舆论导向和相关资讯教育都在改变着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沟通交流方式。但社会发展的主流和家长工作的压力使得父母一方面又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另一方面又没有时间精力去过多的“照顾”孩子的心理发展,这就造成了我们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觉得我们给了他们最好的物质条件,最周全的学习计划表,为什么孩子很多时候还是和大人无法达成共识?为什么不能体会大人的用心良苦?相信大家对“不听话”、“无理取闹”、“真犟”、“怎么那么多话”等词语都非常熟悉,但是我们有没有和孩子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一看想一想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有时候我们无法理解孩子,孩子也无法理解我们。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让自己静下来,认真思考,孩子的很多言行都暗藏玄机,只有读懂了他的小心思,才能对症下药,他才会向你打开心扉。当孩子还不会讲话的时候,我们通过他的哭喊声就能把他的需要猜个八九不离十,没有理由他都会讲话了,反而无法理解他了。只要我们放下手中的事,抽出一点点时间,耐心、细心、用心,就一定会理解他。每个孩子都是渴望交流的,当我们和他们交心后,你会哑然失笑“天哪,原来小家伙在想这个”,所以,读懂孩子,是与孩子快乐相处的第一步。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时候换个角度想想,他的“不听话”何尝不是在尝试独立?他的“犯别扭”何尝不是坚忍、积极的表现?他的“犯倔”何尝不是一种坚持?他的“说谎”何尝不是一种知错?与其一味严厉处罚,可能换来的“雪上加霜”或者“反目成仇”,不如温柔的“处罚”,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所以第二步谈谈怎么样面对孩子的错误。

世上没有不犯错的人,同样的,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但是孩子犯错了,不能一昧的责怪和惩罚,更不能“揭老底”和“举一反三”,而是要通过这件事分析原因,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以后怎么办,让孩子勇于担当,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也帮孩子建立自信,培养抗挫力,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相信不少家长和我一样,有时面对孩子的犯错,自己是带着情绪的,心情好一点,就一带而过,心情不好,就大声斥责,以一当十,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自己的过激,讨好孩子以弥补自己的过失。其实这样非常不好,孩子有样学样,以后遇到事情也会情绪化,而且家长这种打完了又揉一揉的情况多了,孩子对大人的教训也会无所谓了。面对这个问题,很惭愧,我们现在也在努力改正,孩子在成长,大人也要与时俱进。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孩子很多毛病都有父母的影子或者影响,以身作则是父母们要时刻牢记的。

好父母会根据需要变化不同的角色,可以是家长,可以是老师,可以是玩伴,也可以是最贴心的朋友。前面说过,现在的孩子在物质上基本是丰富的,但是精神方面却不及我们小时候。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玩伴和朋友本来就少,加上父母大多整天忙于生计,使得孩子更加渴望情感的交流。我的孩子曾经在幼儿园说过,他最快乐的事是“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出去玩”,多么简单的要求,但却是那么难得,让我感动不已却心生愧疚。第三步,我们家长要放慢脚步,在我们帮他们攀上人生高峰时,请停下来欣赏旅途中的风景,过程总是比结局更重要。

孩子爸爸有一个习惯,下班后一到家就要彼此相互大声招呼一下,然后蹲下来或者跪着和孩子来个大大的拥抱,有时候还轻吻一下脸颊。然后他才会心满意足的放开,这个小小的习惯拉近了他们间的距离,使得双方感觉更亲密,即使之前有什么不愉快也都会烟消云散,他们自己也非常享受这种方式。此外,拉手、捏鼻子、拍肩膀、摸头等等都是很愉悦的身体接触。孩子很小的时候,一次早晨醒来,孩子认真的看着我的眼睛,说了句“妈妈,你眼睛里有我,我的眼睛里肯定也有你”。多么纯洁的话语,我们大人有没有经常仔细看看你的孩子呢?除了身体接触,微笑也是必不可少的,都说微笑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微笑更是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也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与其下指令,让孩子遵守,不如用微笑和肯定来鼓励和引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过度的强制,反而会引发逆反,就容易造成“不听话”、“真犟”等情况,这个时候不妨放下父母权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面对面做下来,进行平等而愉快的沟通。这个过程中不妨用点技巧,比如肩并肩的坐下来,从他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适当说个笑话或者让双方高兴和放松的事情,还可以辅以点头、拍手等肢体语言等等。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关键就是“平等”,我家多多有一个喜欢玩的游戏,就是站在椅子上或者床上和爸爸比身高,然后爸爸抱着他爬到肩膀上,扛着他在家里转一圈,他才会心满意足的下来,而且他乐此不彼。仔细想想,我小时候也喜欢让爸爸扛着我,一方面是觉得和爸爸亲密的关系,一方面也是举得拥有了大人的视角,某种程度上和大人平等了。每当我对多多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你就懂了”,他总是说“哼,我已经长大了!”。所以,孩子总是反感大人们把他们当作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虽然实际上他们还是个孩子,所以我们在大部分时候要把孩子当作一个拥有完整人格和独立性格的人来对待,尊重他的选择,鼓励他独立自理,当然更要顾及他们的面子和自尊。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有了他们,固然多了几分劳累,几分烦恼,但是这些在他们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即使白天再调皮的“小恶魔”,晚上也会化身为妈妈枕旁的“小天使”。孩子依赖我们的时间在一生中是很短的,如果我们把养育孩子当成一种沉重的责任,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来说教,当小鹰展翅飞出鸟巢后,肯定会留给我们很多遗憾,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多花点时间好好和孩子交交心,放下手机,多多陪陪孩子,让他的童年充满甜蜜的回忆吧!

记住,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第2篇】

今天看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感触真的蛮深的。为人父母,我们自认为给了孩子最好的东西,做什么都是为了她们好,却往往忽略了她们最需要的情感。渐渐的,自以为是的我们,在我们与孩子之间亲手画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从牙牙学语到背起书包上学读书,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都有了一个质的转变,她们表达问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了。不会说话的时候,如果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她们只能用哭闹表达她们的不满,而等她们长大之后,每次她们的意见和我们相左的时候,就会用刻意的任性,恶劣的态度,来告诉我们,她们的不愿意,不妥协。当面对她们这种坏情绪的时候,我们不曾站在她们的角度去想她们这样的原因,更不曾把自己放在和她们同等的高度,认真的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会觉的气愤,觉的身为家长的权威受到了挑衅,所以总是会强迫性的让孩子认同,服从自己。

都说有理不在声高,其实有理也不在于身高吧,如果你不尝试着蹲下来,放低自己的姿态,和孩子同等高度的去看待问题,你永远都不会感知到她们眼中的道德观和世界观是什么样子的,她们所认为的善恶和对错又是一种什么标准。

和朋友聚会的时候,总会听到她们说她们觉的孩子大了,越来越不知道她们心里在想什么,也越来越少的主动跟父母交流,有时候要她们往东,她们偏要向西,好像故意对着干似的,感觉与她们的距离日渐甚远了。扪心自问,孩子表现出的这种疏离感,难道我们就一点责任没有吗!孩子的心是非常脆弱的,在她们试图主动去亲近我们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放下手中的事情,耐心的陪她们聊一会天;在她们有一点小成就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多给她们一些鼓励和赞赏的目光;在她们做错事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心平气和,和颜悦色的耐心听她们解释。有吗,有的,只是很少,很少,大多数时间,我们表现出来的是不耐烦和自动忽视。当孩子想和你聊天的时候,我们总会说,去把书看看,自己去玩一会;当孩子想和你分享成就的时候我们也只是一句,哦,不错,继续努力;当孩子想跟你说她这次犯错的原因的时候,我们总会很生气的说,别解释,做错了就是做错了,解释也没有用。一次两次,长久以往,孩子也放弃了和我们交流的想法,关闭了向我们敞开的心门。所以不要怪孩子和我们离心离德,越来越远,我们吝啬于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情感表达,所以这一切都是我们作茧自缚,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根本怪不了任何人。

看了这本书后,就像是被人一棍子打醒了,我觉的我们真的有必要自我反省一下了,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要改一改了,我们不能再站在我们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教育孩子。得换位思考,同步同位,有些东西我们觉的简单,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可是孩子觉的不简单,她们刚步入小学,这些知识对她们来说都是复杂的,需要好好认识和学习的,因为还不熟练,所以会错,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我们又何必觉的无法理解。是人都会犯错,圣人也不例外,更何况是孩子,所以我们对孩子要多一点的包容和理解,给她们多一点的过渡时间,试着用她们能接受的方式,帮她们总结错误的原因,多听听她们内心的想法和声音。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既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现在纠正还不迟。我们不要再以大人的思维去揣度孩子,也不要以大人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孩子,我们要给她们多一点的理解和关爱,亲情和陪伴,让她们感受到我们的重视,让她们不再因为身高和年龄而妄自菲薄,也不会因为不被理解而伤心难过。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她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目送》读后感:身后只是沉默


《目送》读后感:身后只是沉默

董雨婷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中的龙应台在两个身份间游走,向左是作为父母的女儿,目送前一代的老去。向右是作为子女的母亲,目送下一代的青春。曾经的你就是现在的我,以后的我也将是现在的你。龙应台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化解横梗在三代人之间的冲突或矛盾,不仅需要善孝,也应该更多地尝试去尊重家人。

作者的父亲八十岁人,每天开车出去买菜,看朋友,帮儿子跑腿,还兴冲冲计划着带老伴环岛游,但老人开车颇出事故,让儿女们害怕得只能没收他的车子,老人把钥匙和行车执照放在一个大信封里,用舌头舔一下,封死,儿女们满足地松了一口气,庆幸以后打车出门总安全了,不知道的是一辈子节俭、舍不得叫出租车的他,从此不再出门。作者的母亲爱美一生,七十岁时还想去隆鼻,八十岁时女儿鼓励她去买双鞋,老人指着一双俏丽的高跟鞋,女儿劝阻说有跟会跌倒,老人又拿起一双尖尖的镶着金边的鞋头,女儿转手挑了一双平底圆头软垫的鞋,老人没了兴致。我们常以为父母老了,背佝偻、牙不能咬、脚不能走、车不能开、高跟鞋不能穿,都是理所当然,恰如当年父母在面对我们青春叛逆期时那样的模样,以自己之心度亲人之腹,用温柔封堵正是合理的诉求,一切,还堂而皇之冠之以爱的名义。而所有让父母们缴械的理直气壮,在听到身作医者兄弟回想起来,他的急遽退化,是从我们不让他开车之后开始的。的诊断后土崩瓦解。父母,不能因为老,而失去必须的注视与尊重。

面对儿子长大后的疏离,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难以言说的时候。和儿子剑桥散步,兴奋地指给儿子看牛顿苹果树的后代,儿子却一个快步冲出五步之遥,拜托,妈,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来实在太尴尬了。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界的五岁的小孩;和儿子在同一所大学,但即使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画,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过马路时想牵儿子的手,儿子说我已经十八岁了,你真的应该克制一下要牵我的手过街的反射冲动。这些画面是否很是熟悉,因为倒退几十年,同样的事我们一件件都对我们的父母做过,我们也曾嫌弃过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与束缚,也曾看不惯东、想不通西,也曾一心向外、独立飞翔。因此,在有限彼此拥有的时间内,无需因下一代特定时期的共通行为而落寞和酸楚,学会尊重这本属于青春的肆意,因为尊重他们,就是尊重曾经的自己。或许,若干年后,那时的他们也会像现在的我们一样发现,其实父母过街时伸过来的手,肥肥短短厚厚,很暖很暖。

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喜欢《《蹲下的不只是身子》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只是个孩子读后感5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