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周恩来读后感1000字

周恩来读后感1000字

《周恩来外交风云》读后感15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周恩来外交风云》读后感1500字,带给大家。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大外交家周恩来》读后感1000字


《大外交家周恩来》读后感1000字

暑假期间,我校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在假期阅读了党内众多优秀作品,并沉淀为内心的感受,落在纸上。小编将筛选出来的优秀读后感推送在此平台,供祖国的花朵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本期作者简介:

姓名:印佳熠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

年级:四年级

凡是和周恩来交谈过的人,无不为他的幽默风趣的语言魅力所折服。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一直对周恩来怀抱着敬仰,看到这本书就读了起来。周恩来是公认的语言大师,凡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这是他独特的外交说话技术,幽默又尊严。

《大外交家周恩来》是一本全面记录了周恩来总理在外交事业上的主要活动,反映了其深刻的思想和理论水平、高超娴熟的外交策略及技巧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作者是李连庆。

在周恩来同志波澜壮阔的伟大一生中,处处体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事事贯注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革命工作第一,是他考虑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周总理很会交往。与外国记者,不管是友好国家的记者,还是敌对国家的记者都能交往得很好。周总理在国外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场合不是很多,当时外国认为中国还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有的问题提得很尖锐,周总理总是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给予回答。

周总理十分尊重别国的宗教信仰。他常说,虽然我们是共产党员、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不信宗教,但不能要求别人也不信教,世界上的伊斯兰教徒有上亿人,我们要尊重人家。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接待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访华。他是一个极为虔诚的穆斯林,不论有多么重要的事情,一到祈祷时间就让随从在地上铺一块波斯小地毯,然后跪在上面祈祷。他来访后第二天下午3时左右,我们礼宾司接到周总理来电,告知我们半小时后毛主席要接见他。毛主席当时接见外宾是没有提前安排日程的,以通知为准。作为当时的值班人员,我跑去通知哈克总统的秘书。哈克总统的警卫守在门口,轻声告诉我们不要进去,总统正在祷告。他特意把门打开一点,我往里面瞥了一眼,大厅里面是书房,正铺着地毯。我心想,这下糟糕了,毛主席马上要接见,这样什么时候能接见成。我不敢惊动总统,也不敢马上下去,向上级请示以后,我直接打电话给周总理办公室。周总理立即回电:“你们千万不能惊动哈克总统,也不要告诉他的秘书及其他高级官员。他什么时候祷告完就什么时候通知我。我先利用这个时间提前到毛主席那里去汇报,拖延一下时间。一有消息你们立即打电话到毛主席办公室。”事后,哈克总统获知此事后,再三向周总理道歉。他说:“我访问过那么多国家,没有哪一个像你们这样的大国领导人这么尊重我们的宗教信仰。”事后总理还对整个访问作了具体指示,强调大家要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不要在旁讥笑或表示厌烦不安,以免伤害对方感情,影响我对外形象和声誉。这不仅令哈克总统印象深刻,代表团其他成员也深受感动,回国后竞相告诉他们的亲朋好友,称颂:中国这么高级的领导人都这么尊重我们的宗教信仰,这样的国家值得尊敬,值得与之建立友好关系。

这样的周恩来怎么不让人为之敬佩!

周恩来总理用巧妙的语言化解各种刁难,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柔中带刚地扬国威,表现出礼仪之邦总理的机敏思维和翩翩风度。如果大家有时间,可以静下心来品读《大外交家周恩来》这一书,感受一下周恩来总理的独特魅力。

《外交人生》的读后感--1500字


吕聪敏先生是资深外交家,曾担任总理秘书,后又主管全国人大外事工作,直接参与中国外交工作的决策,对于新中国外交的政策战略、外交进程,特别是中国外交中的重大事件既有亲历亲为的实践,又有高屋建瓴的总体把握。学习、研读《外交人生》一书,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外交的历史。

开卷有益,拜读全书后我的学习体会是,书如其名,这是一本融合聪敏先生外交实践和外交艺术的著作,对外事工作及外交学的教学和研究有指导和参考价值。这又是一本睿智宽厚的长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告诫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指南,极富教育意义。

一、以亲历亲为的实践,记述了中国外交的重大事件和进程,是中国外交研究的第一手史料

聪敏先生从20世纪60年代进入中国外交部工作,在近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中,亲历与见证了共和国在外交领域的重大探索和实践。从亲历乒乓外交、拉吉夫甘地访华、中加建交、出访亚非拉,到参加联合国环发大会,筹备和推动议会外交,基本记录了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外交的进程。其中有中国同主要大国的双边互动,中国对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外交,以及以多边机制为依托,议会外交的发展演进;也有对中国外交格局转变以及中国外交环境演变的理性分析。对新中国外交风云的回忆中,较为突出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指挥的打开中美关系的乒乓外交、80年代末外交局势转变后邓小平领导中国突破西方的反华浪潮,打破西方制裁的斗争以及21世纪开辟议会外交的新局面。从中我们既看到了中国外交的整体图景,也领略了中国外交的华丽篇章。平实客观的描述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外交细节,丰富了外交研究的史料和视野。

二、洞悉外事和外交的艺术,既可指导外事工作,又是一本鲜活的外交学教材

聪敏先生在外交第一线驰骋40余年,先后访问了100多个国家,外交足迹遍及四大洋和五大洲,在双边和多边外交领域有卓越的贡献。作为一位资深的外交活动家,在对近半个世纪的深情岁月进行记述时,他用全书1/4的篇幅介绍了外交的要求和艺术,从公文写作、外事翻译、礼宾礼仪到如何学会运用外交策略、讲究外交艺术、掌握外交沟通和辩争的技巧,不一而足。在实务层面上,这无疑概括了外交事务的基本功。在学理层面上,这些内容涉及外交战略和策略、外交途径、外交礼仪、外交人员,几乎包罗了外交学学理建设的主要方面。与教材的枯燥说教不同的是,书中有大量生动的案例,文笔细腻,视野开阔,可以说是一本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外交学教科书。

三、倡导议会外交,开辟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的新领域

议会外交,顾名思义是指以他国议会为对象的外交。西方国家多实行代议制的政治体制,议会在有关国家内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做好这些国家议会的工作应该是一个国家外交工作的重点。作为全国人大主管外事工作的领导,聪敏先生非常重视议会外交。在书中他指出,议会外交是一个广阔的舞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操作灵活,影响广泛,是大有可为的。书中记录了两次最高层次的世界议长大会、在中国召开的4次议会会议、2008年亚欧议会伙伴会议的盛况以及中国在议会会议中的作用。在双边层次上,作为中方领导,聪敏先生直接推动了中美参议院定期议会机制的建立,打开了中美议会交往的新局面。可以说,在将中国议会外交推向前台的历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他都作出了重要的探索和贡献。

四、以情动人,化雨春风,道德文章,堪称楷模

正如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先生在开篇所写,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渲染,贯穿始终的是情谊。聪敏先生是我们南开的杰出校友,是南开学子的榜样。在追忆南开的生活中,处处流露的是身为南开人的自豪和永远的南开情结。在乒乓外交中,他记述了时隔30多年后巧遇当年美方接待人员的惊喜。在回忆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时,用一种相知相交的感情记录了中加两国的深厚友谊。对同辈朋友的回忆中,我们看到的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和敬意。对后来晚辈,先生更是语重心长,教导我们做事要戒浮躁、戒忽视细节、戒寻找借口,做人要诚信,处事要低调,境界要高远,读来情真意切,如沐春风。对于南开学人,先生更是鼓励有加,勉励南开人要传承南开精神,继往开来。

以上仅是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对于聪敏先生的实践、思想和道德感召力,一个后学晚辈自是无法完全领略,可以相信,在不断的请教和学习中,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情归周恩来》之读后感1500字


海棠花盛开的时候,清香娇艳的海棠花让她想起了他,还有他们刻骨铭心的相知相爱和他们半个世纪的完满婚姻。

题记

又是一年春来时,总理故居西花厅的庭院里的那一株株海棠花,想必正开得热烈:花儿淡洁素雅,而又不失风云雍容,一如总理高尚的人格,如总理谦谦君子之风,如总理自信的笑容。花香馥郁,弥散在早春那微寒的空气中,愈加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把我们带回上个世纪中叶,引起我们对总理的无限情思。

海棠花含苞时红得热烈,而盛开时又变为淡雅的浅红,这多么象我们的总理。虽然总理已离开我们二十五年,可是看到海棠花,我就仿佛看到了周总理那可爱的面容,看到了他那充溢天地的无私大爱!这花开的无比灿烂,但却有含蓄淡雅,这恰与总理的人生轨迹相似,就像是总理的人生写照:青年时叱咤风云、英气勃发;中年是沉稳庄重,豪迈直爽;暮年时忍辱负重、鞠躬尽瘁。这花儿开的过程又多么像总理与邓颖超的爱情有着炽热似火的开始后又回到深沉与恬静。他们自1927年结为夫妻,两个人的命运就紧紧的与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因为革命成就了这段旷世的爱情,但同时也为了共同的理想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长期残酷的地下斗争夺取了邓颖超腹中的胎儿,剥夺了她做母亲的权利,之后又极大的摧残了她的健康,周恩来也在长征中落下了右臂不能伸直的毛病;建国以后两人又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奔走操劳,常常连共同进餐说两句知心话的机会都没有,甚至由于作息时间的不同两人住在不同的屋里这种生活之平淡史常人难以承受的。

我也曾想,总理是不是有点残忍,自己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而对于自己最亲近的人他的生母养母,还有他的挚爱的小超却常常顾及不到。这分明让人心中产生一丝缺憾!但通过影片中总理与国内外各界朋友的友谊,从总理待人接物的风度,以及与邓颖超的往来书信之中可见他是一个何等有情有义的人!只可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工作与情感之间总理总是要以工作为先,公私分明不惨杂任何个人的恩怨和私情,这种无私恐怕前鲜有古人后难有来者了!多亏了邓颖超天生的开明与理解,也多亏了周总理的真诚与笃情,正如那句老话君子之交淡如水一样,两颗伟大的灵魂共同守着这份老而弥坚的爱情,共同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也共同向世人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不禁想起初中时学过的课文《海棠花开》,邓颖超怀念周恩来如他对她的爱一样深沉而热烈,她永不相信他离开了她,她相信他是那撒落一地的碎钻,永远镶嵌于她让你干枯的岁月。他几十年如一日般爱一个别人看来并不美丽的女人,陪她看海棠游漓江,偶尔会忙里偷闲的从案头文件中溜出来写封信笺寄到西湖去,说迟迟不写信懒罪该打。时间就是最好的情书,果然后可得证他是那么钟情的一个伟人。他和她的爱情并不同于常人,不是简单的为爱情而爱情,他们把相爱融化于人民中间,融化于同志之间,融化于朋友之间,融化于青年儿童一代,从他们的爱情天地可以折射出周恩来心中博大深沉的情感世界。很喜欢斯诺在根据地见他时下的评价:他是羞怯,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的奇怪结合。他一生毕竟没有伟人功成名就的志得意满,而总是忙碌,勤勉而有些悲剧气质。这就如一张没有拉满的弓,有太多的遗憾未添满,只留下余音袅袅。他们的爱情开始与他们共同的革命信念,是那股强大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也印衬着他们的爱情如革命一样,会迎来美好的春天,会永垂不朽!

回首凝视,那庭前盛开的海棠花,是我们多么钦慕的美啊!它们毫无保留的将香气播撒人间。我希望,人们看到这些海棠花就会想起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以及他和邓颖超的先生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无私的大爱。海棠花敞开于心间,总理就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去爱,去奉献!

《周恩来旅日日记》读后感1500字


《周恩来旅日日记》是周恩来青年时代在日本求学时于1918年1月1日至1918年12月23日写的日记。

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的一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而奔走劳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像一座雄伟的丰碑一样屹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深深地铭刻在百姓心中。我们缅怀他,更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的精神。

童年的周恩来十分懂事,有着过人的智慧和超越超越常人的成熟。家道中落,他以柔软的双肩挑起生活的重担,从不叫苦喊累。小小年纪,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人惊叹于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

他酷爱读书,通常鸡叫三遍,周家花园就传出朗朗读书声。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的不足。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他还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使他成为一个修养深厚的人。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老师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在沈阳上学期间,适逢辛亥革命刚刚成功,周恩来是第一个剪辫子的学生。现在的男人是不留辫子的。但是,在清朝政府统治的封建时代,全中国的男子必须在脑后梳一根猪尾巴一样的辫子。男子梳辫子,本来是满族人的装束,满族的统治阶级占领了全中国以后,就强迫全国男子留辫子,作为臣服的标志。要不然,就被当作反叛,抓去砍头。梳辫,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引起过很大风波。当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沈阳,学校立刻沸腾起来,在欢呼声中,年轻的周恩来赶忙找来剪刀,剪掉了象征奴役、屈辱的辫子。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中学毕业后,他决定东渡日本,开阔视野,寻求济世穷的真理,为处于黑暗中的中国寻求出路。

筹措经费期间,周恩来在沈阳看望了伯父,他十分感谢伯父数年来的养育之恩。他还给给小学同学留下了志在四方,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临别赠言。

陌生的社会环境,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初到日本的周恩来很不适应,感到十分苦闷。周恩来知道,自己到日本求学很不容易,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周恩来的留学费用全是靠南开学校几位老师和留日同学的支援,但他又不愿一味地死读书,总想从周围的实际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的知识。他在日记中写道:无处不可以求学问,又何必守着课本叫做求学呢?为此,他深入到日本下层人民中间,尽力对日本社会潜心观察和了解,日久天长,他对日本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原先在国内,他受过社会上一种流行看法的影响,以为中国太弱了,从日本传来的军国这种主张未必不是救中国的一种办法,但对它并没有多少具体的了解。到日本后,经过实地观察,看到日本人民群众处在元老、军阀、党阀和资本家的统治之下,日本社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应有的欢乐和幸福,他深感日本的政治制度并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从前所想的军国、贤人政治这两种主义可以救中国的,现在想想实在是大错了。

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同当时中国绝大多数寻求救国真理的热血青年一样,周恩来一时还找不到正确的答案。这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摸索过程,周恩来甚至也有过彷徨和曲折。1918年2月11日,正是中国农历正月初一,订了一份新年计划,在计划中特别写明:我平生最烦恶的是平常人立了志向不去行,我嫌他是多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在说别人,其实也是在自我警策,自我节束。

今天的我们,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有着许多过去人们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和优势。尽管时代条件变了,但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应该被保留与继承。我们应该身体力行,使恩来精神永放光芒。

《周恩来旅日日记》之读后感1500字


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的一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而奔走劳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像一座雄伟的丰碑一样屹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深深地铭刻在百姓心中。我们缅怀他,更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刻苦钻研、积极进取的精神。

童年的周恩来十分懂事,有着过人的智慧和超越超越常人的成熟。家道中落,他以柔软的双肩挑起生活的重担,从不叫苦喊累。小小年纪,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人惊叹于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

他酷爱读书,通常鸡叫三遍,周家花园就传出朗朗读书声。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的不足。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他还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使他成为一个修养深厚的人。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老师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在沈阳上学期间,适逢辛亥革命刚刚成功,周恩来是第一个剪辫子的学生。现在的男人是不留辫子的。但是,在清朝政府统治的封建时代,全中国的男子必须在脑后梳一根猪尾巴一样的辫子。男子梳辫子,本来是满族人的装束,满族的统治阶级占领了全中国以后,就强迫全国男子留辫子,作为臣服的标志。要不然,就被当作反叛,抓去砍头。梳辫,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引起过很大风波。当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沈阳,学校立刻沸腾起来,在欢呼声中,年轻的周恩来赶忙找来剪刀,剪掉了象征奴役、屈辱的辫子。

中学毕业后,他决定东渡日本,开阔视野,寻求新知,为处于黑暗中的中国寻求出路。。

筹措经费期间,周恩来在沈阳看望了伯父,他十分感谢伯父数年来的养育之恩。他还给给小学同学留下了志在四方,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临别赠言。

当年少的周恩来离开祖国时,他的心情异常地激动。他满怀热血,随即作诗一首: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首古体诗,唱诵了苏东坡大江东去的优美而豪迈的词章。用现代的文体,也很有气度。令人印象深刻。周恩来在留日期间,生活上十分艰苦。为了节省费用,寻找房租最便宜的地方,为此,他几次移居。他一般每日两餐,不吃肉食,买来最便宜的菜,自己动手做。买得最多的是那种价格极为低廉的豆腐。虽然生活很清贫,但精神却很富有,他认真学习各种新思想,从中汲取营养。

除此以外,周恩来还十分重视与日本人民交往。周恩来与日本教师元木省吾结为朋友,互赠名片。1972年9月29日,元木省吾的儿子作为日本代表团的成员访问北京,完成了父母的嘱托。周恩来接见该代表团时,忆起往事,深深怀念当年路遇的日本教师。由此可见,周恩来十分尊敬老师,这也是他的一种崇高的品德。

1918年2月11日,正是中国农历正月初一,订了一份新年计划,在计划中特别写明:我平生最烦恶的是平常人立了志向不去行,我嫌他是多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在说别人,其实也是在自我警策,自我节束。

今天的我们,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有着许多过去人们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和优势。尽管时代条件变了,但刻苦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应该被保留与继承。我们应该身体力行,使恩来精神永放光芒。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一)

几个月前,开始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大外交》,断断续续,今天终于在公交车上将其了结。作为一个学者加政客双重职业的国际知名人物的晚年着作,此书表面上分两个层次:其一,从历史角度分析政治学在外交事务上的重要性;其二,通过自己对美国政治生态的了解,阐述外交上的美国政策。私下里有三大内容:首先,欧洲近代史;其次,美国当代史;最后,是为他的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歌功颂德。弃糟粕,撷菁英,看到以下两点:

政治是功利性的。美国政治却是道德的。但从其引述的文字2020可以隐约读懂,现代美国政治是道德修饰的功利主义。民主的华丽外衣下,是国家利益和举国体制的野性裸女;政治家是有寿命的。但是政治理想不应该有激进的时间限定,理性才是改变民生的最好途径。

我很关心他对中国的看法,作为直接推动中国大陆与美建交的国务卿。他把中国大陆放在了地缘政治的边缘。苏联解体让美国觉得中国大陆不再重要,之后中国大陆就再也得不到美国的政策倾斜,而中国内政就沦为了后冷战时期无所事事的美国智囊的下个目标。他对中国所代表的亚洲文化圈的轻视也显而易见。儒教思想与西方民主的排斥,其实也正说明了西方民主的水土不服。而美国人认为的真理,及其作为真理代言人的特殊地位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偏执。还发现一个小细节,其实西方害怕中国的报复,所以对中国侵犯的历史念念不忘。当代中国人的自强,我想与西方的仇怨无关,但是畏惧心总留在那些做了坏事又胆小的人们心中。

另外值得一提,除极个别瑕疵,顾涉馨先生翻译得很不错,大陆应无此等译者。


大外交读后感(二)

读完本书,我也获益匪浅。下面说说我的收获。

外交是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外交以国家利益为基点,以国家对外目标为指挥。现代外交除了受对象国家、国际环境、决策者的影响外,国内的民意,社会舆论及国内权力部门的相互制衡(如美国三权分立下国会对行政部门的制衡),利益集团,跨国公司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总之,考量一国外交,离不开国际,国内,个人和集团这些重要因素的作用。

外交作为一种政治上的相互博弈,对信息的要求很高。既要知己知彼,又要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同时,当代外交已不仅仅只关注政治问题,经济,文化,环境,国际犯罪等众多新问题也已列入一国外交的职权范围之内。

国际政治思想流派中虽有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分,但是,外交必须以一国利益的现实为基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有恒的利益才是一国外交本质的追求。同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不能排斥天下一家的先人遗产。这一点上,我赞赏美国在其外交政策中较他国有更多的理想主义成分,追求道德与正义,当然美国外交政策的现实主义取向,也着实令人担忧。总之,要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在《大外交》一书中,作者基辛格描述了自三十年战争至冷战的结束近三百年的历史,再现了黎塞留、拿破仑、俾斯麦、梅特涅、史特莱诗曼、威尔逊、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戴高乐、尼克松、毛泽东、周恩来、里根、戈尔巴乔夫等那些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发展起

到重要作用的各国政治家的风采。而在书中所描述的众多伟人中,我最崇敬的是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19151898年),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着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为德国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外交读后感(三)

当阅读完最后一页《大外交》时,我不禁为书中呈现出的大国间纵横睥睨,外交世界里的变幻风云所折服。全书的共三十一章,每一章都环环相扣,相得益彰,让人忍不住像走迷宫一般,对前路一无所知却又充满向往。从第一章开始,就如同一副宏大的画卷缓缓的展开,轻描淡写了诸国的外交历史,欲说还休的点画了他们的外交走向,让人忍不住往下阅读,一问究竟。细数《大外交》中提到的那些历史人物,现实主义如罗斯福,理想主义如威尔逊,战争狂人如希特勒,铁血睿智如俾斯麦等等,每一笔都宛如行云流水般传神的时那些原本写在平面上的人物立体化了,一个个仿佛呼之欲出。连斯大林一个狐疑的眼神,丘吉尔一个微妙的表情这样细节之处都被基辛格这样大师级的人物细腻刻画出。当然这幅画卷的背景也很广阔:如果以时间为主轴的话,从一战到二战到冷战,再到朝鲜战争和越战,以及后来的冷战。在这时空交错的画卷上,我们看到了外交场上风雨变幻,国家间关系微妙复杂。而国家命运的航船往往掌握在舵手掌权者手中,有人优柔寡断就有人蛮横霸气,有人微笑就有人哭泣,有人抓住历史的机遇就有人被历史所淘汰。《大外交》的执笔者基辛格沉着大气的勾勒出了整个如史诗般的一部二十世纪外交史。 我们从大外交里的来看一战:当史学家们都还在为谁该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责而持不同意见争论时,基辛格却点出了举不出是任何单一国家导致如此疯狂的迈向毁灭。他从各国外交风格出发,把一战前欧洲诸国的心态都有条有理的剖析清楚来看,最后得出结论:欧洲国家把均势扭转为武器竞赛,却未能意识到现代科技与大规模征兵,已使爆发全面性战争成为国家安全及整个欧洲文明最大的威胁诚然,德国和俄国完全失去了节制。

从一战到二战,历史的车轮碾过一圈。其中发生的外交事件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更加扑朔迷离的是隐藏在背后的国与国之间的勾心斗角,博弈角逐。不得不说《大外交》作者基辛格独具慧眼,将这其中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看了个清楚明白:一战后法国饥不择食的外交政策,英国缘木求鱼式的均势外交,法德的苦大深仇,英法的历史恩怨,苏联的半路杀出,美国理想主义的游说,诸国对刚提出来的集体安全概念的摸不着头脑,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德国作为一个战败国的复兴。究其原因,一小部分在于于德国政府富有技巧的谈判,且善于拖延,甚至大量印制马克纸钞,拿到公开市场上去购买外币来偿付,也就是大肆膨胀其币值,钱虽付的很多,实际上却没有太多资源流出。更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德国钻了战胜国诸国间的矛盾,借了美国与苏联的东风。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是史瑞特斯曼,他明白即使在凡尔赛的重重束缚之下,德国仍有实力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他并不像民族主义者所批评的,而且与纳粹的作风正好相反(后来纳粹的作风打断了以渐进且几乎必然是和平的方式),他靠着耐心,妥协及欧洲各国去的共识的有利环境,达到他的目标。心思敏捷使他能够以文字2020上的让步,尤其是在敏感而具有象征意义上的赔偿问题上,以此换取终止对德国的军事占领及促成长远的变革,这些变革必然能使德国居于日益重要的枢纽地位。除此之外,基辛格还提到了史瑞特斯曼政策的成功推行和德国的复兴不能忽略德国资源丰富实力十足,凡尔赛合约反而增强了其地缘政治地位。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忍不住在心中赞叹到基辛格不仅是眼光敏锐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还是视角新颖的史学家,当然由于《大外交》这本书,他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角色又是一位文笔矫健具有感染力的作家。

《大外交》对外交运作与国际关系的深刻剖析,对我们大有裨益。

读后感《《周恩来外交风云》读后感15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周恩来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