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蒙古之旅读后感

蒙古之旅读后感

《蒙古帝国》读后感1200字。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蒙古帝国》读后感12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大秦帝国I》有感_读后感范文1200字


可能在未翻开《大秦帝国I》之前,我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印象将永远是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诸侯纷争与井田尽毁,诸子也将永远只是课本上的诸子,我的脑子里也只装下他们干枯的主张思想,儒法道墨的基础观点。没有血肉,只有骨架。但翻开这本书之后,才豁然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辉煌遍及政治、经济与文化,这个时期的巨大社会变革,包罗万象,不是我仅仅在课本上所浅尝的那些。

那时,即使没有核武器,可战场上的硝烟依然可以血洗三千城池,令生灵涂炭。即使没有先进的纳米、提炼技术,可制造出来的兵器可软如水,硬如钢,更是出现了莫邪、干将、泰阿、湛卢、鱼肠等十大名剑,各剑皆不同,削铁如泥,威力非凡。即使军事思想不像如今系统化、整体化,但却仍能引领一国军事冲上高峰拥有着飞机、高铁、轻轨等现代交通的我们,可能觉得5、6个小时的路程已经是可以划出很远的路线,但在古代,就连从南至北也要花上几天的辗转,想要传送消息就更不像我们今天在屏幕上划一划就好,他们想传送紧急消息,也只能是十里加急,快马骑飞,驿站换骑,一路上都在飞奔,可就是在这么一个不方便的时代,人也活得同样精彩。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微妙而又布满血腥的时期,大国争雄、小国寻主。而这无尽头的争夺中,秦集万千瞩目眼光,制六合,履至尊,所以帝国到了,秦完成了他的第一个使命大秦帝国。

记得曾经的课本告诉我,秦之所以可大一统在于治者明,臣者能,资之盛,法之严。对,这些都高度概括了林林总总的原因,可当一部文学巨著历史著作摆在眼前,你从会更加细微地去发现,当秦处在当时那个绝境,生死存亡之际,不思强、不思变,则国亡矣。

召公曾将堵住百姓之嘴与塞住河道相比,他说当到达一定的程度,那小小的堤坝是拦不住汹汹的大水的,这正如不公正的命令是堵不住百姓的嘴的。我也想将秦在当时所面临的压力比作被拦截的江流,当终有一天拦无可拦,便暴发了。而秦也爆发了,比洪水来得更汹,比火山来得更猛。

而秦以区区之地,而至万乘之国,着实令人难以思解。

但却又似冥冥中自有安排,因为,有秦孝公,因为,恰巧,商鞅来了。

他是卫国人,却从魏国而来,要在秦国故终。

仅仅几十年的时间,他的变法令秦走上封建国家的道路,令法深入秦国的山山壑壑,深入每一个子民心中,军队一同,上下一心,最终收复河西,使魏败退大梁,令山东六国望而却步。

当然,这是好的一面,另一面,如此铁腕的变法也暗藏危机。他的变法将世世代代自以为高贵的上层阶级变为与庶民同等的地位,严重触犯了贵族的利益,激化了矛盾。好在,商鞅有百年知己秦孝公,嬴渠梁愿意信他任他,那些挡在前方的豺狼虎豹又何足惧哉!于是商鞅一心变法,直到矛盾上升到不能化解的地步。

秦孝公到了,秦惠公来了。

新君交际之际,注定了要有一场腥风血雨。

这时,商鞅被推了出来。他却没有为自己的生作任何解释,别人道他傻,可只有他知道矛盾激烈之境,又想保全新法,就必然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否则,国基不稳。上层阶级见他沉默,阴险的嘴角再次扬起了诡异的笑,他们请书以极刑车裂。秦惠王以为商鞅能反驳,以他的聪明才智为自己求得一个痛快的死法,轻而易举。可他半个字没有吐出来。秦惠王终于无奈地垂下了眼皮,连手势也变得无力,可说出的字全让全国上下为之沸腾:准!

商鞅,初来秦,一位抱负,二为秦孝公知遇之恩。来之时,他无所带,除了满脑的理论;离开时,他亦无所带,却留下了秦统一中国的根基。

虽然说《大秦帝国I》是一部文学史书,却让我读到了有血有肉的人与他们的故事,有别于枯燥的故事陈述,他给我呈现的是另一个世界!

《蒙古往事》读后感800字


《蒙古往事》讲述了草原英雄成吉思汗和其父辈的一生。少年时期的成吉思汗叫铁木真,,其父“也速该”在部落的仇恨中被害,母亲“诃额伦”把铁木真和他的兄弟抚养成人,铁木真十三岁时就背负了一个男人应尽的责任:照顾长辈,为他们寻找食物;教育弟弟,教他们骑马射箭。乞颜部的首领“塔里忽台”想赶尽杀绝“也速该”的孩子,铁木真为了不连累家人而躲进山洞,他以自己的勇气和毅力逃脱了仇人的追杀,并以成熟的心知踏上了未来的历程。而后他于自己的结拜兄弟“扎木合”逐鹿草原,他们互相敬重,又敌对到死。他们毕生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对方。他们热爱自己的敌人,无时不在思念着对方,情意深厚。他们的爱、他们的嫉妒、他们的尊重全都用互相征服来表达。直到“扎木合”战死,他们惊心动魄的战役才告结束,铁木真也成长为统一蒙古的成吉思汗。

冉平的这本《蒙古往事》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传奇人生写得扑朔迷离,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但却构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尤其是把成吉思汗这个神话般的人物写得真实而且平易近人,让读者看到他幼年的烦恼,他孤独无助时的彷徨,他一生经历的磨难。铁木真从少年时,面对父亲被害、母亲患病、弟弟年幼这些现实,小小的他便成了家里一把刀的刀刃,他很早就懂得分羊肉时,把最大最好的留给母亲、最小最差的留给自己;他也很早就懂得面对挫折和不公应当隐忍;他更懂得面对苦难应当豁达和乐观,虽然铁木真这个刀尖还不锋利,但他相信,只要刀刃不倒,迟早会磨出尖来。经过一次次磨砺,这个男人把智慧融入了弓箭里,多少次战败、多少次部落被洗劫一空,他却靠勇气、毅力和智慧生存下来,在岁月的风尘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冉平的写法也很独特,坚强时的语言如钢刀,锋利而令人恐怖;脆弱时的语言却细腻如歌,写尽了英雄的心灵,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爱恨情仇都在那广阔的草原上,惊心动魄的上演着。

毛主席说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而我认为,成吉思汗不仅只会“射大雕”,他更会凝聚人心,在敌强我弱的战场中,反败为胜;他更会知恩图报,当了可汗之后,仍不忘儿时帮助他的人;他更会体察民意,成为“成吉思汗”后,抚恤牺牲战士的遗孀。英雄无悔,这只草原雄鹰无愧于养育他的草原人民。

我认为《蒙古往事》是一本寂寞的书,因为他讲述了成功者的历史,唯有细细品味此书,才能感受成功者的寂寞,一份有着非同凡响的风韵的寂寞。

《蒙古往事》是心灵之史,值得一读。

《蒙古旅行》读后感2000字


一百多年前日本的人类学、考古学家鸟居龙藏对蒙古的东部完成了学术调查,记录了当地的风土民情,写下了《蒙古旅行》。他早期对满蒙地区的田野考察,对东北亚古民族的研究,可以称为东北古民族学术的大家。对鸟居龙藏在一百年前的不辞劳累,多次实地走访蒙古东部地区,进行学术上的调研表示敬意!

对于东北亚的历史及古民族研究,从人类学和考古学方面,俄国和日本的学者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早于中国学者,中国早在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中就有了北方游牧民族相关记载,《汉书》、《三国志》、《魏书》也有对东北亚民族和政权的记载,由于地理环境等局限,更多的是听闻和抄录相关史料,并没有条件去实地走访和调查,所以并不是第一手资料,这就造成了史书中记载东北古民族政权的内容重复。比如东北地区古民族肃慎,到汉朝时就成了勿吉,然后又变成了邑娄,隋唐时称为靺鞨,所在地区没有变,只是名称改变,这些东北亚古民族并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多靠口口相传,民族的形成发展及长时间的部族迁徙、融合,使得东北亚古民族研究成为亚洲民族史研究中的难题。所以西方学者包括近代的日本学者从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等方面,加上中国的史书相互论证,以解开东北亚古民族之迷。

1908年春,鸟居龙藏从内蒙古赤峰出发,开始了对蒙古东部的田野调查。经内蒙后进入喀尔喀蒙古(外蒙古),书中对蒙古东部各地的地理环境,人文习俗,语言特征,身高体貌,山川河流,宗教信仰,村落居民等方面有详细的记录,对辽中京、辽上京、庆州等辽代遗址进行实地科考,蒙古东部的古城多为辽代所建,现存有辽代古塔、石碑、陶片、古钱等遗存,早期为东胡、回鹘居住地,发现有陶片,石斧,玉器,铁器等,鸟居龙藏带有理藩院的护照,沿途受到内蒙外蒙王府的关照,并有官吏及兵士随行,所以走访调查也是顺利进行,每到一地都会受到蒙古王府热情的接待,经常宿泊在王府或当地富户家中,偶有拒绝者,便强行闯入,也有些村落的蒙古人见到他们到来便纷纷骑马逃离,更有甚者全村将车马藏匿到山中,待其离开再将车马牵回。

如果说蒙古有男主人见到不喜客人到来借机逃离,待客由家中女主人应酬的习俗,那整体的逃离也说明不欢迎外国人或是害怕官兵的缘故。听内蒙的衙役讲,外蒙人非常固执,虽同族,但内蒙古与外蒙古的王各自为政,不相往来,人们也相互敌视,劝其不要进入外蒙,但鸟居龙藏还是进入外蒙古,向北行走,当时俄国的势力已进到了外蒙古,当地蒙古人并不排斥俄人。鸟居龙藏在到达贝尔湖后返回,并没有深入到外蒙古腹地进行考察,略有遗憾。在外蒙古的东部,鸟居龙藏发现有边墙(长城)遗迹,据当地蒙古人讲是成吉思汗时所修建,边墙从兴安岭西部延伸至黑龙江地区,这个发现很是意外,当时的金朝为防止蒙古人的入侵,在兴安岭南北向也建有长城,但最终还是没有抵挡住蒙古人的铁骑。

鸟居龙藏发现在蒙古各地都建有喇嘛庙,有的村里尽是喇嘛僧,蒙古有一半以上的男子都在喇嘛庙做僧侣。喇嘛庙的建立和僧侣制让曾经骁勇善战的蒙古人失去了往日的民族血性,还有一点就蒙古各部落边界的固定,让游牧民族失去了移动性,不能相互征伐,也不可能出现统一强大的蒙古,清朝对蒙古设立盟旗制度,对蒙古各部划分牧场,严格禁止蒙古各部的通婚和人畜越界,蒙古各地的旗越来越多,实现了对蒙古分而治之的目的。清末为稳固和开发边疆地区,对内蒙古地区实行了移民实边,边地垦荒政策,大量内地民众进入内蒙进行垦荒,将牧场变为耕地,提供了更多的粮食,对树木砍阀现象也比较严重。内蒙古地区的民族融合,对边疆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蒙古人民风淳朴,远离内地的地区,更接近于古代蒙古人,在民风,习俗,语言,服饰等方面。鸟居龙藏认为与汉人混居的蒙古地区,与汉人多有交集的蒙古人并非纯良,狡猾且善于钻营。书中多处对汉人有不友好描写。同时鸟居龙藏也承认汉人的勤勉,蒙古人的懒惰。

其实汉人对内蒙地区的垦荒,耕田,经商,活跃了当地经济,促进内蒙地区的发展。通过走访调查,鸟居龙藏认为蒙语同日语有着共同的语源,从语音,文法,多有相似之处,相貌上从人类学来讲或许还有亲缘关系,蒙古的摔跤与日本的相扑,渊源颇深,蒙古人有些习俗还与阿依努人相似。鲜卑、乌丸、契丹、室韦等属东胡,难不成日本也有着东胡的族属?到目前还没有被证实。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日本殖民扩张,特别是对满蒙地区是有侵略的野心,后来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东北就得到证实。鸟居龙藏被认为是能够坚持学术上纯粹性的学者,但对日本人进入到中国的蒙古东部进行田野调查也难免让人心生疑虑,有随行的蒙古衙役故意报错地名,也有鸟居龙藏俄文版地图丢失,对身边蒙古人的猜疑,当时晚清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大变局,这种情形也是在所难免。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全集)》读后感_1200字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全集)》读后感1200字

三两叶,一落秋。

秋天的季节,有时候也会暴雨如注。下过一场雨,叶子大概会落得更多一些。

最早对李斯留下印象,还是读他的《谏逐客令》,行文流畅,道理清晰,现在还依稀的记得其中的三句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符合胃口的东西读起来,或多或少会有那么些印象。再到读完这本书,对于这位李斯同学的一生又多了一些大概。《流血的仕途》-光从书名来看,已有几分悲凉。

或者说,在那花团锦簇,太平盛世下;谁又能说没有几分侯门深似海,功成万古枯的怜悯呢?

继周礼崩坏,这片土地便没有统一的思想标准,更没有什么报效国家的道德要求(那个时候说起爱国,我还能记起的大概只有屈原了)。有才干的人寻找的是展示才华的舞台,李斯这样一个楚国人,来到了秦国。他不像孔子那样,心中是理想国,要求你去做什么,实施可能基本为零。也不像苏秦那样,追求的只是荣华,合与纵却只是解决问题的权益之计。而像商鞅,韩非,更多地是立足人与事的发展规律,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用现在的话说,大概就是立足于基本国情。

读完这本书,回顾李斯同学的一生,从情感上来说是复杂的。有同情,有不忍,有叹息。从一个无名小辈到万人之上再到族灭,就像今天南京的天气,阴雨-晴-暴雨这般,有些戏剧性,自然万物的规律终归还是有些相同之处。有三个人倒想说一说,甘罗,李斯应该很清楚当自己把这个年轻人推荐给吕不韦的时候,基本等于判了他的死刑。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不知道他的内心是不是有过一丝不忍?一个是韩非,这个曾经的同窗好友,也可能是自己这一辈子交到的真正的朋友,想起曾经一起求学的日子,李斯在一些深夜里会默默流泪吧。第三个是扶苏,一个被矫诏杀害的太子,在篡改诏书的时候会不会想到那位躺在灵柩上给了自己一生荣华的老伙计?或许赵高在想起韩非之死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李斯内心是一个怎样的人。而这一点私心,只要自己抓住,他李斯就跑不掉。

风渐紧,夜渐寒。

在断头台的那一刻,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像他这么聪明的人,难道想不通赵高既然敢杀太子,总有一天敢杀自己么?无非是被利益迷惑了心智。牺牲了朋友,出卖了搭档。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一刻,那些和嬴政一起指点江山,牧马天下的记忆是不是不断闪现?曾经的欢声笑语,曾经的意气风发。又是否会想到,打下的这天下,终有一天因为自己改写的几个字,又将被彻底颠覆。

终究是,还少了一份坚毅与忠贞。

这苍茫的大地,又开始了一场流血。

雷鸣之下,窗外暴雨依旧。

所有的故事,怎么可以没有另一半?光有流血就显得太冷了些。伊人在旁,这样方才更加温暖和细腻。毕竟:

因为有你,我们才变得热泪盈眶。

因为有你,我们才变得更加深情。

因为有你,我们才变得充满意义。

两三落,一叶秋。

《蒙古野驴报恩记》读后感600字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他们是人类的好帮手、好朋友。我们不应该伤害它们,而是爱护它们,我们同住在一个星球,应该互相帮助。

双休日,我在家看到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做《蒙古野驴报恩记》。文章讲述了一个叫乌云巴图(简称巴图)的蒙古族牧民。他一次在回家里上,以外的看到了绝迹多年的蒙古野驴为了争夺配偶权打斗。一头个头较小的公驴受了伤,而另一头公驴并没有放过他。巴图吓跑了其它驴,救了他。巴图把他带回家照料,给了他起了一个名字——巴特尔。不久巴特尔恢复了,巴图一开始想把他放回草原,可是巴特尔总是回到他家中,就是不走。于是,巴图就把他留下了。经过一个冬季,巴特尔长的高大肥壮了。20xx年4月7日,巴特尔突然跟着另一群野驴离开了,巴图以为巴特尔想自己的同伴了。12月时,巴图在牧场周围发现了4头驴。其中一头就是巴特尔,其它是母驴。20xx年7月,两头母驴生下了两头小驴。有不少人来观看。20xx年晚上,有三名年轻人偷偷的来抓一头小驴。一开始他们提出买,但是被拒绝,为了得到小驴,他们大打出手,巴图寡不敌众,突然巴特尔带着其它三头驴冲过来,又踢又咬,赶走了三人。巴图为了野驴的安全,花了重金装上围栏。20xx年9月,又多了两头小驴,现在,巴图的草场上成了蒙古野驴的家园,他也远近闻名,一些年轻的牧民自发帮助巴图,巴图的行为增强了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

动物是通人性的,就像文中的巴特尔一样,在主人受伤的时候救了他。这么好的伙伴我们为什么伤害它们?一些动物的毛皮固然会给我们带来不少金钱但是我们不能见钱眼开,因为钱而出卖了自己的良心。动物在很多时候都帮助过我们,我们不能伤害他们。文中的三个青年是可耻的,就是为了自己的腰包里多几个钱,而对无辜的野生动物痛下杀手,我们应该杜绝这种行为,无数生灵就是应为在不法分子这种行为下走向灭亡的。有人说人类是生物链的顶端,可是如果没有动物的帮助,人类又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呢?古代人们用马做交通工具、用猫来抓老鼠、用猎狗协助捕猎,通过养狗来帮助看家,在有些国家,大象也是人们的助手。人类通过动物来帮助自己更好的生活;动物通过帮助人类来换取住宿和食物。这样互相帮助不是很好么?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伙伴,这样人类最终会受到惩罚的。我们要爱护动物!

喜欢《《蒙古帝国》读后感12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蒙古之旅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