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毛泽东传记》读后感】
1个月来在同学的推荐下,时至今天读完了2本《毛泽东传记》,读完了却仿佛经历了很多,思想也陪伴着这位历史巨人、中国的伟人走过了波澜壮阔、风云突变的时代!
也许好久没有写过什么了,也许今天想写的东西太多了,不经意又打开了自己的空间写下一些自己的感受。当我从这本装载着历史沉淀下来的东西回到现实中时,我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一切似乎成为历史,而一切却又刚刚开始!
平时我的日志里大多都是讲述自己的生活琐事、心情之类,今天我就讲讲读完《毛泽东传记》和毛泽东诗词后,我对毛泽东的评价吧。以前求学期间我读过很多伟人传记、名人传记还有一些别人看起来有些不入流的名人传记,那时因为我欣赏伟人、名人和虽然不入流但是却成功了的人。也许同很多人一样受到文化大革命宣传的影响,总感觉毛泽东不够完美,好像有点败笔。当读完他的书后,我的观点完全变了,甚至比那些诸如: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华盛顿、林肯更胜一筹;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林肯虽然功绩至伟,但是它们的国家还是主权国家是独立的,他们的功业是在一个较高的基础上实现的,而毛泽东则是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家子弟独身走出湖南,在漫长的人生中逐渐成功的,让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落后的国家走向了独立,拥有了强大的国防(虽然经济还是落后)。这种经历之坎坷即使你没有什么想象力也是能感受到的。
至于太多的功绩,比如创建和缔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反围剿中拯救了党、组织战略转移进行长征、制定国家政治和事的长远发展战略,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思想、战术思想、提出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后进行的一系列正义战争维护国家独立的功绩等等暂且不说,因为这些正面内容想必大家都多少有所了解,也是众所周知。今天我就更多地对大家客观认为他的人生败笔文化大革命谈一谈。
也许现在我说起文化大革命,可能大家还是会说是毛泽东的错误之类的话。那我来问你,你知道什么叫文化大革命吗?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吗?本来我国是有很多个5年计划,就像苏联那样,也是依照苏联模式来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可是苏联的赫鲁晓夫上台后,在苏联兴起了一系列批判斯大林的事情,加上苏联对中国的大国沙文主义,毛泽东为了维护我们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拒绝了苏联的很多不合理要求,这就激起了中苏关系破裂。也让毛泽东引起了他从没有考虑过的一种事情中国的未来之路该如何走?中国的政权性质是否会变颜色?这位伟人用尽了他的毕生精力和心血建立起来的人民的国家是否永远走下去?通过苏联的修正主义,他意识到中国如果没有让人民深入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权很容易变质,很容易被颠覆,正如他曾经预言的: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他们战争目的成功不了的时候,就会通过渗透、颠覆、和和平演变来达到他们的目的!如果我们不能够清除混进革命队伍的反动分子,对这些曾经的反动派和中间派进行彻底的改造,我们的政权快则几年、十几年,长则几十年就会被他们夺取。同样官僚主义也是促使政权变质的主要因素。资产阶级在哪里?其实就隐藏在我们身边、我们的革命队伍。这些语言猛然听起来很可怕,没有道理,但是现在看看想想,现实难道不是如此吗?毛泽东比邓小平厉害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眼光,战略眼光!文化大革命的目的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人民政权,对革命干部和群众进行一次彻底教育,即使犯了错的干部教育好了,可以继续回来干领导,可悲的是:这种运动被一些阴谋家利用了,成了迫害国家开国元勋的手段,成了他们这些阴谋家往上爬,篡夺国家权力的方法。这也是毛泽东没有想到的,一个本来很好的计划最后却被阴谋家利用了、被中国最底层最愚昧最无知的人傻瓜式地错误执行了。时至今日,也许它们还是不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
中国改革开放了,中国飞跃式地发展,让党内外人士惊喜若狂,何时何地都是一些赞扬的话语和掌声!但是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矛盾和弊端却日渐显露。难道这就是完美的制度吗?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幸福吗?也许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想到了发展的速度和情况,却没有想到发展到今天出现的矛盾和弊端吧。而这些问题毛泽东已经在40前做出了预示,他只寄托于文化大革命解决这个问题,在他看来他一生只做了2件事情:一件是将蒋介石赶到了小岛上并建立起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件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巩固社会主义,改造干部的官僚主义思想,让全国人民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的内容和本质。教育者必先受其教育,一群刚从黑暗走入社会主义的大众怎能理解他的心情、理想和壮志呢?在我看来,毛泽东高估了人民(思想、觉悟有限),低估了敌人(被林彪之流走了一生的战友和同志背叛)。他不希望我们的国家以后还要走更多的弯路,一次革命,一次彻底的革命就好了。但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似乎总是多灾多难!正是应了他诗中的那句话: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走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已经完成,而这位伟人、我们亲爱的领袖毛主席的理想依然没有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一代伟人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新中国的诞生只是我们迈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的怀念中没有挽留住伟人离去的脚步。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又陷入了迷茫,我们年轻的一代该如何走下去?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们。此时此刻,我们需要毛主席,因为我们不能没有你,中国不能没有你!我又想起毛主席在1936年登上山峰所作的那首气势磅礴的诗词《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篇二:《毛泽东传记》读后感】
读了《毛泽东传》这部书,对毛泽东有了深的了解。
这部传记将毛泽东放在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历史起点上来客观地描述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毛泽东17岁才出乡关,与早期其他一些着名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着、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因此可以说,这部传记是一部毛泽东的启示录。
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我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更应把毛泽东的思想渗透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懂得也要像毛泽东一样刻苦读书,在少年时期打好基础,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为了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决定发愤读书,从书中吸收养料,增长知识与才干,沿着毛泽东开辟的道路走下去。
【篇三:《毛泽东传》读后感作文】
很久没有看人物传记了也许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虽然我是一个喜欢读闲书的人但很多的时候要眼观教学类书手摸工作中的活儿还要平凡生活每一天。时间如沙漏流逝不可追忆。人在旅途在闲暇中拾起书本安静的心竟能读得进这种大部头的书也是一种难得的收获。
曾几何时我是多么喜欢阅读人物传记。因为他能让我更真实更全面更捷径般地触摸到人物的世界。《川端康成传》、《拿破仑传》等书本曾让我沉醉不知归路。7月10日晚上躺在开往景德镇的火车上突然感觉到自己只有杂志没有带书很是遗憾。同事拿出他准备的《毛泽东传》看着黑色的封面上一个金色的毛主席头像还有红色的书名、作者觉得设计很是贴切巧妙就毫不客气地说:这书就借给我了。于是接下来的日就有了和此书的亲密接触。
毛主席是湖南人韶山与我的家乡相距不远。童年时代我就去参观过滴水洞。对毛主席我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样也深知他给我们国家带来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问题。然而毛主席他是一个人不是神。边想边敲敲起键盘来突然发现自己说不出什么所以然确实谈政治不是小女的长项。头发长见识短的我本着阅过留痕的原则写下一点心灵的感触。
毛泽东多姿多彩和复杂多变的个性注定他是一个非凡的人。感悟最深的是毛主席前半生为理想、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在前进途中他琢磨、探究、思考、实践终于超越很多人的预言更快地建立了新中国。他几起几落不曾退出大舞台。在延安他与蓝苹结合中央委员会讨论是反对的。但他决意一定就威胁说要回到老家当农民。
毛主席曾把崇山峻岭看作战斗序列的一部分。山引发他的灵感。山容易使人产生众多的联想。这次旅游看黄山、三清山回忆以前登过的泰山周总理是稳稳的泰山;毛主席是棱角分明、热烈火爆、毫无遮拦、毫无顾忌宣泄个性的明快性格般的黄山。踏遍黄山最切肤的感受是奇、险、危、悬。正如毛主席的人生。看着一块块的巨石不禁想起毛主席坚如磐石的意志力拔群山的个性。因为清醒所以超越自我造福众生。在他的晚年退却着摸棱两可着。安静使人富有也许毛主席的后半生与城市交融太久这样便与安静产生了人为的距离看不到安静滑过的轨迹于是害怕孤独害怕忘却矛盾着痛苦着一个似乎有迹可寻又无法琢磨的统治者就象他与周总理的关系雾里看花终将是猜测而已。2005年7月我读《毛泽东传》想到山的精神想到安静的魔力。于是我想在烦躁时应该去看山而不是以前的观海。正看侧看左看右看大山最近距离地感受大山带来的有着生机与乐趣的安静。享受安静才不会大步地退却。而毛主席以前都是依山傍水生活着超越着的啊。
【篇四:《毛泽东名人传记》读后感】
毛泽东,这个名字对中国人而言再熟悉不过了!他创建了新中国;他结束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剥削得苦难历史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个小山村里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当时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败落。毛泽东虽然出生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下,但他从小酷爱读书,整天背着一本《水浒传》。当毛泽东到了11岁的时候,他父亲逼着他耕地、抬粪便,可是毛泽东不甘罢休,在干完活之后躲在墙角里继续看书!毛泽东的父亲就曾经大骂他是懒而无用。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的农民眼中,田地是最重要的。不过,我也感觉到那时的毛泽东是一个极为叛逆的少年。生长在一个农民的家庭,不爱田地,却对知识那么渴望。少年时代的不断阅读,对毛泽东的文化知识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民间有句话叫做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中国的古语,毛泽东都没有听。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当年毛泽东要是没有读水浒和三国,那么,他就不可能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活动中有那么卓越的表现,那么,中国就不是今天这么强大的中国了。
现在很多人都是想着怎么样才能够赚很多的钱,才能够让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似乎我们已经没有以前毛泽东时代人们的那种纯朴的念头了,要精忠报国,要为国捐躯或许人们都觉得只有乱世才能出现毛泽东那样的英雄,只有乱世才需要毛泽东那样的英雄。
可我觉得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出生,已经失去一次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的机会了。现在中国正在不断地建设着,在不断地壮大,这时候正需要我们,我们不能再失去这次机会了!
【篇五:读《毛泽东传记》有感】
今天我偶尔在新华书店看见一本书,名叫《毛泽东传记》。我一看这本书就很感兴趣。
毛泽东从小都很爱学习,但他很特殊。学校里安排的课程,他门门考不及格。然而他却在别的方面名列前茅。当父亲在他17岁的时候,毛泽东被停学了。他依然没放弃学习,常常躲在一棵偏僻的大树下学习,看书,终于这件事被他的父亲知道了。他父亲罚他挑15担粪时,他毫无抵抗。当他父亲再去找他的时候,他却坐在树阴下看书,学习。父亲问他:你15担粪挑好了吗?毛泽东自信的说:早就挑好了。父亲惊讶地说:你居然半天挑好了15担粪。毛泽东说:当然。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庶务的大本根源,在他掌握了方法以后,就写下了《毛泽东传记》。
毛泽东是民族的骄傲,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神。因此这部传记是毛泽东的一部简单介绍。现在毛主席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如今读他写的传记,就如同和他本人一起学习。毛泽东的一生有很多地方让我们骄傲、学习。毛泽东少年时是一个心系社会的人,毛泽东虽然生于农民家庭,但这样的出生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志向;毛泽东是一个坚持学习的人,为了不断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毛泽东带头读书、学习;毛泽东是一个擅长思考,勤于思考的人,从这本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几乎走到哪里就思考到哪里,是一个不停思考的人。
总之,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感受颇深,我们要学习毛主席那种在革命年代的精神。
【篇六:《毛泽东传记》读后感】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但我只是从电视上认识了毛泽东。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我带着这个问题,仔仔细细地看完了《毛泽东传记》这本书。
这本书记录了这位扭转乾坤的伟人留给历史的一些闪亮的足迹。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故事。毛泽东十四岁时就被父亲停了学,但他并没有因此就放弃学习。每天下地的时候,他总是悄悄地带着一本书,一有机会就溜到山坡上的古墓后面,躲在一棵大树下津津有味地读书。有一回,他被父亲当场逮着了,父亲狠狠地骂了他一顿,并要他在半天内挑十五担粪时,下午,毛泽东再一次失踪了。父亲好不容易地找着了他,大动肝火。但是,当父亲知道儿子已经挑完了十五担粪时,不禁目瞪口呆,这些粪在半天内挑完确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他实在没有理由再骂儿子。由于刻苦读书,毛泽东从书中吸取了丰富的知识,得到了有益的熏陶,他还深深感到:为了中国的命运,他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毛泽东曾经说:中国也要有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至于遭受到列强的欺辱,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
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我当一名人民教师,更应把毛泽东的思想渗透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懂得也要像毛泽东一样刻苦读书,在少年时期打好基础,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为了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决定发愤读书,从书中吸收养料,增长知识与才干,沿着毛泽东开辟的道路走下去的道理。
【篇七:读《毛泽东传》有感】
毛泽东,这个名字大家肯定再熟悉不过了!对了,就是他!他创建了新中国;他结束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历史。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当时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败落。毛泽东虽然出生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下,但他从小酷爱读书,整天背着一本《水浒传》。当毛泽东到了11岁的时候,他父亲逼着他耕地、抬粪便,可是毛泽东不甘罢休,在干完活之后躲在墙角里继续看书!后来,毛泽东忍受不住父亲对他的责骂,便自己私下攒钱离开家到外面闯荡。他看到了人们的苦难生活,便一心想拯救中国这条巨龙!
读着读着,我不由地为他这种精神所感动。没想到毛泽东从小就关注国家的兴亡!我也跟着痛恨起他那只想着自己的父亲,他也不想想:没有了国家,哪儿会有他呀?读到后面,我知道了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他把一直受人剥削而藏在黑暗里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他同时也是一位诗人,想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它明显的体现出了毛泽东的诗词寓意深刻,气势磅礴!毛泽东不仅是诗人和政治家,他还是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和书法家,我真的很敬佩毛主席呀!它虽然出生在农民家庭,却发奋图强,拯救了中国这条巨龙!毛主席说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一定要学习毛主席老人家的那种发奋图强的精神,长大后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篇八:《毛泽东传》读后感】
小时侯就知道毛泽东这个有名的人物,而且家里还有好多他的相片。读了《毛泽东传》这部书,对毛泽东有了深的了解。
这部传记将毛泽东放在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历史起点上来客观地描述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毛泽东17岁才出乡关,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因此可以说,这部传记是一部毛泽东的启示录。
观杜甫。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读杜甫。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
读《霍金传记》有感——李彤
万物总是在反反复复、错错落落中飘去,来不及叹息,生活不总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的东西,不能选择放弃。——题记
霍金是科学界公认的继承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黑洞理论正逐步揭开有关宇宙的许多谜团。
霍金在很久以前就被限制在轮椅上,体重还不到40公斤,不仅不能够站立、活动,连说话都是要靠特制的计算机语言系统,是带有金属腔调的讲话,其命运无比悲惨。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活动范围还不到一平方米的人,他思索的却是浩瀚的宇宙:它的起源、结构和本质。如果霍金没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不去追求宇宙的根本问题,他能够活下去吗?正是因为他坚强的意志、执着的追求和人生的斗志,才使他的生命大放光彩,成为继爱因斯坦后最伟大的科学家。
虽然霍金全身瘫痪,但是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登上了当今科学金字塔的顶峰。推动了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的,人生的斗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人生的斗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镶嵌。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霍金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这一点。他的微型黑洞爆炸理论,对黑洞物理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它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为人们提供了宇宙源于何时这一难题的线索。它的发表,立即轰动了科学界。试想,他的大部分工作,包括复杂的运算、艰难的数学证明、以及新物概念的产生都纯粹是在他大脑中完成的。着对于一个物理学家来讲简直就是奇迹。
霍金是上天赠与人类最美好的礼物,他却承受了人类最为不幸的灾难。霍金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在科学领域的建树,还在于她坚强的人格,这是他留给我们最终的启示。
朋友们,你们是否也被霍金的这种坚强和自信所折服。也许,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想想霍金,他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成为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比起霍金,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够克服的呢?我们要坚信,命运由自己掌握,让我们怀着坚强的信念,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我们的人生旅程,去追求我们的理想吧!
告别了灰色、无声、寂寞的世界,我把心情涂得很亮很亮,弯腰系好鞋带,跑向幸福的未来!
苦涩-爱玲
一
一个名叫小煐的小姑娘,要上学接受新式教育,填写入学证时,母亲想给重取一个名字,取什么呢?当时正与父亲矛盾重重而烦恼不已,“烦恼”英文ailing,谐音汉字“爱玲”,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由此产生,它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不料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
她出身名门,家族显赫,有着贵族血统,她的曾外祖父李鸿章官至文化殿大学士,祖父张佩纶平民才子出身,是晚清著名的御史。她本生活优裕,锦衣玉食。父亲和母亲这对儿人们眼中门当户对,郎才女貌,金童玉女式的婚姻也似乎应给她带来公主式的幸福。可是,这个大家庭中的千金小姐却有一个充盈着寂寞、孤苦、无依,缺失爱的童年。
父亲张廷重,幼年丧父,其母秉承诗书传家之训严厉教育儿子,少年苦读,但社会的巨大变动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科举考试的取消让这个官宦子弟茫然无路,遗少的生活空虚无聊。母亲黄素琼(后改名黄逸梵),大家闺秀,耳濡目染新时代的新风尚,是一个独立,追求自由、进步的封建官宦家庭走出来的时代新女性,于是,观点立场的截然不同使他们无法达成共识,矛盾逐渐加深,以至母亲愤而出国远游,一去就是四年,那年爱玲才四岁。
四岁时的小爱玲对母亲还没有多少印象就又离别了母亲,苦闷无聊的父亲更多时候是枯坐在烟榻上,一声不吭地抽鸦片,后来又娶姨太太,生活阴闷烦急,家,就像是一潭沉闷的死水。父爱的残缺,继母的刁钻让小爱玲敏感、孤独、忧伤。
八岁那年,母亲从国外回来了,母爱,渴盼而又久违的母爱温暖着爱玲,但是,父母之间立尝观念的差距无可避免地拉大,造成家庭矛盾的一触即发,母亲愤然决然地提出离婚,爱玲企盼的眼神无奈而伤心地望着母亲离去的背影……母亲,美丽雍容优雅自强的母亲再也不属于这个家了。
由此我想:所谓的门当户对,不应只是政治地位、经济基础上的相当,更应该是双方在知识层次、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上的趋于一致,这样的“门当户对”才更能使爱情持久。
家庭的压抑阴云一样笼罩在爱玲心中,从孤寂忧伤的童年走入更加敏感忧伤的少年。一次愤然而起的反抗让父亲气极败坏,被幽闭于家中一间闲置的空房中达半年之久,十七岁,如花的年龄被禁闭,无从和外界联系,无人过问死生,大病之中几乎难以保命的她幸而得到姆妈的帮助,成功逃离了牢狱似的家。
二
高贵独立的母亲收留了她,但离婚后的母亲经济状况一直不甚好,工作的微薄收入让她们生活得很拮据。理智的母亲给她两条路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爱玲选择了后者。她把所有的心思用在了学习上,天生聪慧的爱玲废寝忘食地攻读,成绩颇为优异。
怀揣着梦想——去英国读书,那是母亲曾经生活过的自由的国度。她向往英格兰明媚的天空,向往泰晤士河泛着微波的碧水,向往伦敦大教堂悠远的钟声,还有古朴的大街上缓缓漫步的英国绅士……她想自己还可以像林语堂那样,用英文自如地写作,可以挥洒自己的才情,可以自由快乐地生活,可以离家万里,抛开烦恼……
为了这个美丽的异国之梦,她潜下心来好好复习,有了对未来的期盼和美好的憧憬,伟大的目标产生了伟大的动力,青春的爱玲挥洒着自己的汗水,收获着醉人的成功。在日本、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的许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伦敦大学入学考试的远东地区第一名。
二战的爆发,让这名高才生未能如愿去英国读书。1939年,她只能到香港大学以待时机。
虽是人生的一次遗憾,但港大却给了她难得的快乐、幸福时光。
香港大学在香港岛的一座山上,在校园里,远望群山,烟雾中梦幻迷离;俯瞰大海,蓝色的海水不断变幻着色彩;越过海面,新界的山脊隐隐送入眼底……那里气候温暖,飞鸟彩蝶随处可见,奇花异草竞相争妍,蛙鸣蝉唱歌声响亮,整个校园就像是一座景色优美的花园。
港大的阅览室是最让她着迷的地方,沉醉其中的爱玲犹如一个欣喜的孩子,扑向一片广阔的海洋,不亦乐乎。那里有乌木的长台,有层层的书架,有淡淡的书香……每当爱玲轻轻翻动那些厚厚的精装书,或者旧书库里略略有些霉味的书时,就感觉犹如握到了古人瘦骨嶙峋的手,触摸到了古中国一脉滚滚流动的血源,她觉得这脉血缘已流进她的血管里,相伴她一生一世。
港大的爱玲,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成绩门门第一,两年内曾囊括了港大文科的所有奖学金。不仅创造了自己学业上的辉煌,而且结交了她一生的好友——活泼可爱的炎樱,那时的她快乐着,幸福着……
然而,毕竟是战乱年代,1942年12月,日本进攻香港,中断了爱玲埋首书本的寒窗幸福生活。残酷的战争让战乱中的人们思想上虚空和绝望,香港沦陷之后,爱玲和其它同学一起到“大学堂临时医院”做看护,这些经历,影响了她后来创作的风格和内容。这三年,是一个“储备时期”,刻苦攻读带来的知识上的积累,战争带来的生活经历方面的积累,这些将促成她不久后在文坛上的横空出世。
三
可恨的战争,摧毁了爱玲门门优秀的成绩单,也摧毁了她美丽的英格兰之梦。
1942年初,香港海依旧蔚蓝如昔,但是爱玲要离开了。她与炎樱搭上了回上海的轮船。
回到上海的爱玲开始创作小说,现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称为“哀情巨子”的周瘦鹃先生慧眼识珠,在当时有名的刊物《紫罗兰》上推出了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柯灵也在他主编的《万象》上推出《琉璃瓦》和《连环套》。爱玲如天女散花般地把自己生花妙笔写就的文章抛向各种有影响的杂志,尤其是《杂志》上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这些成名作,人们惊讶着,赞叹着,欣赏着……
一系列著作问世,一时洛阳纸贵,张爱玲的大名,一时轰动文坛,风华正茂,让人艳羡,所以她有资格发出感慨: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1942年的爱玲,以其出色的文学才能和耀眼的奇装异服,迅速红遍大上海,这是一位青春妙龄的时髦而又有奇才的女子。
对于感情,更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她曾说过,我一向是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稍微有些看不起,对于小孩则是尊重和恐惧,完全敬而远之。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她的一个决定了吧,把自己嫁给胡兰成——一个比她大十五岁的中年男人。
胡兰成,寒门才子,也曾雄才大略,有满腹经世之才与入仕之志;也曾豪情万丈,挥斥方遵;他兴趣广泛,开朗健谈,一表人才,高大潇洒,自有一种落拓不羁的名士风流。。
二十三岁的爱玲对于人生尘世是理智、机警、聪明、玲珑的,其文章洞见世事人生,文笔老辣练达。但对政治人生极不敏感,她的情感被这位社会阅历、情感阅历丰富的中年男子所冲击,这种冲击力是巨大的,她深深地迷醉了……
迷醉于他的才气,他的洒脱、他的狂放,他的沉稳,他的善解人意,他的名士派头,他的男人的风情……
在我心中,毛泽东不但是一个受万人敬仰的领袖,更是一个胸怀宽广的诗人。
最早接触毛泽东诗词是在小学五年级的书本上,一首七言律诗《七律?长征》现在吟起来还是朗朗上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用简短的五十六个字,叙述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这无疑不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毛泽东的诗词大多以豪迈见长,这与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有所不同,苏轼、辛弃疾的诗词虽是豪放但又不免伤感,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豪放,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因笑我,早生华发人如梦,一尊还江月。”“多情”后几句虽表达的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而毛泽东的诗词确是豪放而乐观的,是积极向上的,读过他的诗词之后,让人感到荡气回肠,似乎爬上了更高的树,看得更远了,这种“安得倚天抽宝剑”的气魄更是无可比拟的。
他的另一首《沁园春?雪》读后令人回味无穷,词的上阙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啊!而下阙的气势更加磅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诗写出了新的时代革命英雄们敢于超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敢于创作更加伟大的业绩,这是毛泽东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突出了毛泽东宽阔的胸怀,豪迈的情感,远大的抱负和对人生的自信。
毛泽东,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值得人们万分敬仰,作为一个诗人,更是令人无比怀念。
陈孟永老师点评:能感悟到毛泽东的自信和积极乐观向上,很有见地,本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但缺少疏通自我感想。
读《少年毛泽东》有感
假期里,我读了《少年毛泽东》。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开国元首,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色彩,他成功地领导人民推翻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少年毛泽东》这本书讲述了童年时期和少年的毛泽东。
毛泽东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八岁时的毛泽东就去私塾里读书,当时他们学的是《三字经》和《四书》,虽然教书先生还没有教完书上的内容,但是毛泽东却把没有学的地方,趁着晚上回家或田间干活的空隙,把它给背诵了下来。与这些经书相比,毛泽东更喜欢读一些古典小说和公案故事,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彭公案》、《施公案》……
毛泽东不仅聪明机智、勤快好学,还敢于伸张正义。一次,韶山冲里有一个农民叫毛承文,带领穷人“吃大户”,并揭发了族长在修建祠堂时,贪污大家的捐款的行为,因此,族长很气愤,并准备惩罚他,于是毛泽东就与乡亲们涌进了祠堂,阻止了族长,还说出了族长想把囤积的粮食在私底下给买了的丑行,逼得族长不得不再次当众认错。
在毛泽东小的时候,也发生过许多趣事,因为毛泽东也是一个朴素、有野性的乡村小孩。毛泽东读的私塾后面,住着一户人家,那户人家的屋子周围,都种着枇杷树、柚子树、桃子树等许多果树,每当果子成熟的季节,树上就会挂满了果子,那家的主人还会把果子做成干果,为了防止小孩子们偷吃,她会把干果都放到屋顶上晒,这么一来,就没人会来偷吃了,但毛泽东却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把一只大螳螂系到长线绳子上,再把线扎在长竹干上,这“工具”就做好了,只要举竿一挥,螳螂就被抛到了干果堆里,再把竹竿往下一拉,螳螂的长腿就会把干果带了下来,过不多久,这些干果就一点一点的成为他们口中的盘中餐。
爱读书,敢作敢为,勇于同恶势力作斗争少年毛泽东的优点,也是他一生的优点。我觉得,在现在这种好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学习毛主席那些好的习惯与作风,在学习时,勤学好问,爱读书、作笔记;在集体中,伸张正义,懂得关心别人;在生活上,聪明机智、爱动脑筋。
读《爱因斯坦传记》有感
这一月,我读了《爱因斯坦传记》这本书,受益匪浅。
我觉得最令人感动的部分是爱因斯坦晚期的时候。他本应该养老,可是他没有,仍然坚持不懈地研究,这是多么伟大啊!
传记中谈到,他4月15日病情恶化,被迫住院。可他一到医院,就让亲人把他的老花镜、钢笔、一封没有写完的信和一个没有做完的计算送到医院来继续完成。当他病情严重时,他还乐观地说:“人人都要死,在这点上,从来都是平等的。谁看过死人的痛苦呢……还是抓紧工作吧!”
4月18日,他那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可人们在床头上,还能找到几份未完成的手稿。
多么伟大啊!为了人类,为了科学事业,临终还是投入到工作中,不顾一切……太让我感动了!如果换了我,我肯定会自私自利地想:病会好转吗?我会康复吗?手术能成功吗?我还能活多久……出现的将会是一连串的病情问题,不会有任何工作的问题。爱因斯坦不管去哪里,总是关心科学,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多让人敬佩啊!
我和爱因斯坦比,实在差得太远了。
记得有一次生病了,早早地做完作业就上床休息了。妈妈说:“琪琪,起来复习一下功课吧,不然就会落后给别的同学了。”可我却不领情,撒娇地说:“妈妈,别人很辛苦,你就给我休息休息吧。”妈妈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摇头叹息地走开了。我高兴极了!要知道我从来没有这么爽快了。再上学的时候,我果然比别的同学落后了。哎!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读了《爱因斯坦》,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爱因斯坦坚韧的精神,不荒废大好的时光。
观杜甫。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读杜甫。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
我很早就认识毛泽东爷爷的照片,喜欢看毛爷爷有关的电影,认真读毛爷爷有关的书籍。毛爷爷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如果没有毛爷爷就没有幸福的今天。
今天,我仔细拜读了《毛泽东》这一本书,感觉到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位学识渊博的学问家。他这一辈子都在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读书学习也紧紧地伴随着他为革命奋斗一生。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毛泽东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没有书,他把附近能借到的书都借来,有时还跑出20多里路远的表兄弟那里去借。白天,他在地里干活,休息时他就坐在地上看书;晚上,他在豆粒子大的桐油灯下如饥似渴地读书。在图书馆里,他总是第一个进去看书的,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从夏到秋,从秋到冬,日复一日,风雨无阻。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时,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下有敌兵堵截,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还读了不少马列的书。毛泽东患病时,不得不躺在担架上,他还抱着一本书看。
毛爷爷经常说:活到老,学到老。
新中国成立后,日理万机的他,仍然忘不了读书。有时候夜很深了,工作人员强行给他关灯,可是人一走,他又把灯打开继续阅读。就是在毛爷爷病重了,不能看书了,他还请工作人员读书给他听。难怪毛爷爷说: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毛爷爷就是这样不知疲倦地学习,作为早上8~9点钟的太阳的我们,该怎样呢?
我们也应该像毛爷爷一样勤奋学习。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博览群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才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五年级:刘静雯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毛泽东传记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名人传记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