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深度思考读后感1000字

深度思考读后感1000字

《犹太妈妈这样教思考》读后感1000字。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犹太妈妈这样教思考》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进行人格的教育,教会孩子独立思考、人格独立。

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教孩子认识世界的残酷,适时的告诉孩子人性也有黑暗面。

我们通常都是教孩子什么什么好,所以当孩子受到挫折,看到世界的黑暗面的时候可能会受不了,进而形成一种反社会的人格,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教育的时候最大的一个缺陷。

社会是复杂的,不仅有尔虞我诈,甚至还有骨肉相残,因此犹太人不会轻易相信他人。在他们看来,过于天真的人无法面对复杂的社会。犹太人认为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明白,绝不可以轻信任何人。

书中有关教育的场景让人非常深刻:爸爸让孩子从壁炉台上往下跳,说我会接住你的,在孩子跳前两次的时候,爸爸都接住了孩子,但是当孩子第3次从壁炉台上往下跳的时候,爸爸就没有接他,孩子重重地摔到了地上,痛得放声大哭。

爸爸通过这个事情语重心长的对孩子说:你为什么相信我会接住你,孩子?我不是有意让你受到伤害,但我是故意骗你的,因为我想让你明白一个道理:在关键时刻,谁都不要相信,即使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不管是什么时候,别人都有可能骗你,你能相信的只有你自己。

犹太人的这种教育观,还可能对我们的教育观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我们可能会质疑犹太家庭教育,质疑这种做法会让孩子从小留下阴影,不再相信任何人。

对这种疑惑,犹太爸爸是这么解释的:你觉得我残忍,但这是每一个犹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关键时刻只能相信自己。社会是复杂的,他们不可能永远都生活在与世无争的环境。提早让他们明白世界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不能随便相信,从小学会有所防范,这是为了他们的将来好。

在我们的观念里,孩子应该保有天真和纯洁,过早让孩子认识世界残酷的一面,是一件残忍的事情。可是,话说回来,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要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要独自面对人心的险恶、世事的艰难,如果不从小告诉孩子要对他人有所防范,是否反而会让她一再受骗了?

犹太爸爸继续解释:这种看起来有些残忍的教育方式,在犹太家庭是很普遍的。历史与经验告诉我们,只能相信自己,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颗纯真的心,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就像头顶上蔚蓝的天空一样;人性是善良的,人是可以相信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已。社会是复杂的,不仅有尔虞我诈,甚至还有骨肉相残。正因为如此,犹太人不会轻易相信他人。

犹太人认为,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明白:绝不可以轻信任何人。这种只能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孩子们形成独立意识的基础。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牛津通识读本:犹太人与犹太教读后感1000字(3)篇


牛津通识读本:犹太人与犹太教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苦难与辉煌

         ——读《犹太教与犹太人》

   在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上,自人类诞生以来,由于地理和气候等自然阻隔,形成了成百上千个民族。在这林林总总的民族之中,犹太人无疑是一个十分独特甚至奇特的民族。

   他们有独特的宗教。古老的犹太教是上帝在西奈山授予摩西的,这是世界上创立的第一个一神教。上帝和摩西立约,赐给犹太人律法,通过《摩西十戒》、《圣经》、《托拉》、《塔木德》等经书流传下来,犹太人听之、信之、行之,坚守至今数千年。而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从主张一神信仰的圣经犹太教派生出来的。因此,圣经犹太教是一神教之母。

   他们有独特的民族。以色列人或犹太人与外邦人不同,他们是《圣经》中所谓“上帝的选民”,是上帝从万民中挑选出来的“神圣的民族,祭司的国度”。上帝拣选以色列民族为信众,让他们承载先知最崇高的博爱思想。因此,犹太人有天生的救助全世界的使命感。犹太人相信,他们散居各地是为了把神性的律法传播给“外邦人”,做“万民之光”。

   他们有独特的宗教仪式。犹太人通过行割礼、成年礼、祷告、守安息日、赎罪日、斋戒日,过逾越节、住棚节等一系列宗教仪式与活动,不断强化民族的精神体验,保持民族的独特性与凝聚力。祷告与研读经书是犹太人表达精神性的重要形式。他们通过虔诚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求告”和“忏悔”,回到上帝的怀抱,回到犹太人的精神家园。这样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国家,族人被冲散到世界各地达千年之久,靠着强大的宗教信仰以及独特的宗教仪式,使民族精神绵延不绝,长盛不衰。

   他们有独特的境遇。这是一个命中注定多灾多难的民族,《圣经》记载,以色列人曾经在埃及为奴四百多年,公元前1250年,摩西带领他们逃出埃及,跨越红海,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园。公元70年,耶路撒冷的第二圣殿被罗马帝国毁灭,从此犹太人又一次失去家园,被迫迁移,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全民“大流亡”,从此散居世界各地。有人认为,“散居”是犹太人特有的现象,大离散使上帝的选民散居世界各地,遍布整个地球,来完成神的旨意。

   他们有悲惨的命运。在长达几个世纪里,犹太人接连不断地遭受迫害,他们的历史充满眼泪、痛苦和屈辱,甚至横遭屠戮。基督徒认为,这种弃绝与苦难是上帝对犹太人的惩罚,他们因罪而遭放逐。而犹太人自己则理解,这是对他们特殊的“受拣选”身份的确证,因为“耶和华所爱的,他必责备”(《箴言》)。“尊上帝之名为圣”原则规定,犹太人必须准备好殉教。他们自视为上帝的选民,是远离故国、流浪在外的殉道者,他们要用生命见证上帝的存在,以及对上帝的忠诚。更为惨绝人寰的是,1933至1944年纳粹德国的“最终解决方案”:侮辱并在肉体上消灭“犹太种族”,欧洲总共有六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约占欧洲犹太人口的三分之二,世界犹太人口的三分之一。通过这场纳粹浩劫,不仅造成犹太人巨大的精神创伤,而且最终迫使他们从世界各地聚拢,重返应许之地,直到1948年以色列复国,完成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循环,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犹太复国主义者把这场浩劫,以及围绕以色列建国所发生的冲突,看成是“弥赛亚降生前的阵痛”,预示着弥赛亚来临与最终得救。只是这一方式过于残酷,世所罕见!犹太人注定承载了过多的历史重负,谁让他们是上帝的选民呢?

   他们有独特的智慧和成就。犹太民族人口不多,全球总数约有一千八百万人,还不如我国的一个台湾省。可是一个民族的素质与其人口不成正比。相反,其所受的苦难与成就往往是成正比的。犹太人不仅聪明睿智,其卓越非凡的成就也是绝无仅有。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获得了20%的化学奖,25%的物理学奖,27%的生理与医学奖,41%的经济学奖,12%的文学奖。改变20世纪人类社会走向伟人马克思、爱因斯坦是犹太人,还有世界级的犹太哲学家思想家如柏格森、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胡塞尔、马斯洛、德里达、布伯、莱维纳斯,他们如同灿烂的群星照亮人类,还有音乐家门德尔松,诗人海涅,政治家基辛格等等,至于工商业巨子,金融大王,更是不胜枚举。“大离散”造成犹太人苦难的同时,也造就了不同面孔、不同语言、不同教育背景的犹太人,他们很快接触並融入世界优秀文化,在“寄主”社会中具有极强的文化适应性,像海绵一样,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创造了犹太民族的非凡成就,这是一个值得全世界所有国家研究与尊重的民族!

   总之,在本人即将赴以色列访问前夕,读完这本诺曼.所罗门所著的牛津通识读本,使我对灾难深重犹太民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独特的犹太人创立了独特的犹太教,独特的犹太教塑造了独特的犹太人。耶路撒冷,千年一叹!上帝的犹太选民啊,其苦难世所罕见,其成就卓越非凡,其贡献举世嘱目!(2019年4月1日)

牛津通识读本:犹太人与犹太教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本书应该说是犹太人解释什么是犹太教,及它与基督教的不一样之根本方面的有特色书。书对于犹太教历史,思想,文化,宗教介绍的比较详细精彩。但是,对于基督教信仰介绍,及历史上部分基督教徒对于犹太教历认识上,都有不可避免的多方面偏见。读者不能不知道如此。本书特点是突出了,为什么历史上对于犹太人如何全方位的不被西方世界认同,及拉比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重要区别,特别是,犹太民族所经历苦难及成就和一些一般人不知道犹太教的历史重要人物,事件。这是(第三章)本书的核心精华内容。这也的确是在犹太教的灵修与祷告及研读圣经上,及其现代生活指导等都有些相关,有特点内容。例如,20世纪的犹太教。现在,犹太社会学家以各阶段的仪式为标志,划分人生的七个时期。犹太教与基督教在旧约圣经上有同样书。在基督教新约中,上帝从来没有放弃以色列人,在耶稣基督救赎计划中,依然先是犹太人后是外邦人。显然,作者不认同全世界基督徒都知道的事情……。作者仅仅认为《使徒行传》的记载突出了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走向分裂的一些因素。其实本质上认识不可调和的严重分歧还是对于耶稣基督的认同上根本不调和。另外,就是“接纳外邦人加入信徒的行列,按保罗说法,即“将野橄榄枝嫁接”到茂盛的橄榄树根上(《罗马书》,11:17);这个来自神恩典的教义与犹太教徒以自己为一个特殊民族或社团的思维方式完全无法相容。作者也完全选择性忽视历史上犹太人学者对于耶稣基督的历史文学参考资料。所以,书作者这方面误导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作者注意到,1985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话:“犹太民族到今天还在信奉和践行的宗教信仰和宗教生活,非常有益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基督教生活的某些面。”……。

牛津通识读本:犹太人与犹太教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西方文化历史宗教等知识的来源只是停留在影视来源的我来说,想要看这些有关西方宗教的书籍,是一件很难的事。

前段时间因为对犹太民族的家庭孩子教育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就想着找些有关犹太民族的书来看。自己分析想要了解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就必须先要了解她的历史文化宗教。你只有了解了她以前至少都经历过什么发生过什么,你才可以对现在的他们的种种事迹和思想思维有所了解。基于我个人的这样的判断,再加上咨询了一位书友的建议,她推荐了好多本有关犹太民族的书,推荐可以先从这本入手看起。

这本书我认为还是比较全面比较通俗易懂的向我这个西方文化历史宗教小白的我介绍了犹太民族,但是我发现只是一个“小白”一词不足以说明我的西方文化历史宗教知识的严重匮乏的程度,应该用“小小小小……白”来描述我。这样一本普及性书籍我都看的很费劲,也是没谁了!

不过通过看这本书我突然想到,我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除了会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和从一些简单不保真的历史剧里了解一点点我们自己国家的历史知识而已,我竟然不知道自己国家更深的历史宗教知识了(初中高中的历史老师,对不起)。就这样的一个我,竟然还企图妄想要去了解西方犹太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真是啪啪啪的打脸,不知天高地厚。所以我决定要系统的补充学习我们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知识。这应该算是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吧!

ps:对外国人的名字我是真的没什么天赋啊,记不住啊!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1000字


周一《妈妈教的数学》收官,很庆幸在孩子学龄前就看到了这本书。书中的观念给了我很多启迪,也带给了我很多不一样的思考。

《妈妈教的数学》让我知道,数学可以如此接地气。生活中很多小事,其实都与数学有关。书中的妈妈买了一杆秤,通过称量生活中各种小物品,激发孩子对重量的兴趣,进而自然地引导孩子对小数点的理解。

重量是一个抽象概念,只有与生活中身边的事情结合起来时,才会变成眼睛能够看得见、手指能够感觉到的具象的东西。

作者的妈妈让长度、温度等多种枯燥的概念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得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第一步,在孩子数学启蒙的道路上,身为父母,还是需要去布局的。书中写到:5岁前养成的习惯往往可以本能地维持一生。尽早培养孩子说出自己的思考,想到什么要讲出来,可以是对自己讲,也可以是对家里人讲。

我家儿子现在4岁半,对数字很感兴趣。有一次,我们在数数字的时候,我给他出了一道3+7=?的题目。当时他对加法还没什么概念,我让他先伸出3个手指头,再从3后面数7个指头,数到第10个手指头的时候,他就知道3+7=10了。

当手指头不够数怎么办?他就想到了用他的小汽车来数,然后又想到了可以画出来,整个思考的过程都需要他说出来。说出来让孩子不仅明白了是什么,还懂得了为什么。通过这样具象的过程,他就理解了加法的概念。

总结:

这本书会让我们在孩子的数学之路上少采坑,里面的观点和方法都很细致实用,我自己的感悟和总结有以下几点:

培养孩子对数字的感觉,不是生硬地出现在书里面,而是生活中具象的表现和身体的感知。像让孩子感觉冰箱的温度,看到爸妈的身高等。

和孩子玩数字游戏,激发孩子的兴趣,自然地接受学习的过程;比如数数,先正数,然后再倒数,利用手指头数数去发现规律。培养孩子说出来的习惯,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加深印象并理清思路。家长可以示范教学,在孩子面前说出自己的想法,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探索家里的事物。

利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词汇,比如相差、最小的,最大的和一半等等。多想想自己小时候的思维习惯,要从孩子思考问题的角度来引导和鼓励孩子。

数学是上帝描写自然的语言伽利略

成功并不是教会了孩子多少知识,而是把孩子追求知识的原始动机培养出来,也可以说是让它发育出来。在孩子教育的这条路上,对妈妈来说,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们不是要教会孩子多少知识,我们真正要给到他们的是学习的乐趣、自我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英语可以这样教读后感


英语可以这样教读后感

英语可以这样教读后感第2页

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篇一: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吸引我的是书名――《我这样教数学》!还吸引我的是它的作者――华应龙老师,是我钦慕已久的数学大师。华老师到底是怎样教数学的呢?他是怎样把数学教得如此智慧的?怎样让孩子们深深留恋于此的?于是,赶紧细细翻阅起来。

这本书是由华老师的12堂课例组成,每课均由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和专家评析四部分组成。在课前慎思中,记录了他对本节课设计前的问题与困惑,钻研与思考;课堂实录部分是整节课中师生的详实活动记录;课后反思一栏则是华老师对自己课堂中呈现的一些问题或学生的生成所作的再思考;专家评析是当下著名学者及专家对华老师所上课的点评与分析。

特别喜欢这种结合课例的文章,读着不觉着枯燥,而是那么形象具体,娓娓道来间顿觉豁然开朗:

喜欢华老师那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理念,让学生对角的度量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使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模仿与训练,而是成为探索与发现的沃土。

佩服华老师能把意外头部受伤后所戴的帽子与所上中括号一课巧妙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科学预设,促进生成,从而在朴实的课堂氛围中彰显生命的精彩。

以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为何这样做?一定这样吗?这五个问题串起的一堂圆的认识,使其成为一堂充满哲学意蕴的数学课。正如师傅张兴华所言:浑然大气铸成圆!相信上过此课的孩子们定会对寻宝活动念念不忘,对圆,一中同长也的理解定是别有意味的。

更是惊叹,为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故意使坏,不以苦口婆心的劝说为先,而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进行实际体验,从而在一惊一乍中感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惊喜,一种源自数学又超越数学的惊喜。从而深深记住:审题不误答题工,匆匆动笔希望空,量量关系要读懂,读完三遍再起动。

华老师的课堂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学生兴趣浓厚,往往课已终而意未尽,学生久久不愿离去。固然,这是因为华老师的课是自然流露的数学课,体现数学本质,而又发人思考。可我觉得华老师的课上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避讳出现差错。华老师的课确实由于融错而精彩,他与孩子们共同面对差错,仔细分析体悟,从而得到收获。而我们的课堂,平常上课还好,一旦是公开课、评优课,似乎就容不得一点点差池,或者有所发现但却尽量避开,否则总有一种功亏一篑之感。殊不知,这样的差错,却是一种极好的教学资源。作为老师,不应避讳,甚至有时还要有意识地创造差错,为孩子们的学习设置陷阱,这样,了解学生的差错出在什么地方,他们存在什么问题、误区,如此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活动,才能针对学生的需要作出正确的决策,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其对错误的免疫力。我想:一节课的味道正在于此。

【篇二: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老师一直是我很敬佩的一位数学教师,一位智者。很多年以前就在昆山大戏院里聆听过他的一节数学课,后来又陆续在一些教育杂志上拜读了华老师的教育论文以及上网看了一些华老师的经典课堂实录。应该说,只要听过华老师的课,都会为他的数学课上独特的色彩和光亮、丰富而深层意蕴而喜欢他,佩服他。

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认真拜读了这本《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通过阅读,更好地去体验华老师的教学风采,从华老师的教学中学习和研究小学数学教学问题。

这本书展示了华应龙老师的12节数学课,以及与这些课有关的教学设计、反思和评价。看了这些课,我们不竟会思考这样一个话题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一节好的数学课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特点。人们常说教无定法,对课的评价、对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况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对好课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认真阅读完这本书后,我们可以透过华老师的这些鲜活的小学数学课表现出来的特点,来进一步感悟好课的内涵。

一、好的数学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动力,喜欢学习数学和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往往是从对数学的兴趣开始的,而学不好数学,或不想再学数学的人,往往是从对数学失去兴趣开始的。有人说数学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去学习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想真正把学生领进数学的殿堂,就必须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也许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功夫就是能够把看似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学生是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也是衡量数学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从华老师的课上,我们看到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乐趣之中。角的度量一课中,华老师创设了三个不同斜度的滑梯把学生带入了有趣的情境中。我想在设计每一份教学预案时,我们都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每一位学生领进数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二、好的数学课不避讳出现差错

华老师的课确实由于融错而精彩,老师和学生共同面对这些差错,从差错中悟出道理,有所收获,使一节课变得有味道。心理学中的试误、最近发展区也会这样的有差错的课提供了理论的诠释。华老师把课堂中的差错作为资源来看待,让差错为开展教学活动、解决教学问题服务。他认为:数学课堂差错资源化的要义是:尊重学生的劳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错误的免疫力,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直面错误、超越错误的品质。作为一直在一线的数学教师,我想我们在教学中可能还应当有意识地创造差错,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陷阱。教师不仅不能回避差错,还应设置一些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情境,以了解学生的差错出在什么地方,他们存在什么误区,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活动,才能真正做到针对学生需要作出课堂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真正的生成性来自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的处理和师生的互动。

三、好的数学课是引发人思考的课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学习需要思考。好的数学要让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跳起来摘果子才更有味道。要使课堂教学富于思考意义,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有助于思考的空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多给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多提供一些师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所学到的不只是这节课的知识与方法,更可贵的是他们投入到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的思维奥秘,学会了思考的方法,养成了思考的习惯。这也许正是数学教育的魅力所在,抑或是数学教育的本质特征。

好的数学课还会体现很多很多特点,让我们一起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追寻好的数学课。

【篇三:《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作文】

合上华应龙著的《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一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初我就是怀着一颗极大的好奇心才购买此书的,就是想知道,他的这样究竟是怎样?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数学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看了这12个教学课例,认真析读了他的课前慎思、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才真切地感到他的数学课的确与众不同。

一、设计新颖坚持课前慎思。

首先从课题的名字来说就让人耳目一新,我会用计算器吗、游戏公平、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孙子定理、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等,就给学生的好奇心注下了坚定的砝码,想去探究与尝试。难怪有的教师听完课后问华老师:你上的是新课还是活动课?因为华老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心中的教学思维定势,创出了自己的一条教学新路。

其次,即使是我们熟悉的课题角的度量、圆的认识、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也上得别有一番洞天,这无疑依赖于华老师潜心的课前慎思。有专家说他把思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确如此,为什么其他教师怎么没想到这样教?因为我们的教师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而华老师却是认为教首先是因为需要教。当你所教的内容学生认为是一种需要的话,学生内心的主动探究的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自动自发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自然就吸引学生,效果也会是更佳的。华老师就是在每一节课之前都经过了认真地思考,要设计一节课,就要去琢磨这节课,思考以往这节课存在什么问题、只有找准问题,才能做正确的事、备一节课一定得有自己想的过程、每次备课我都会深入挖掘教材,学习它、研究它,剃须、吃饭、走路时都对它念念不忘,有时可以为它废寝忘食,常常在睡觉时因想到一个好点子一跃而起。华老师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下,才会有所得。试问:你我课前做到于此了吗?

二、研究学生坚持以人为本。

把握学科本质与研究学生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课题。如果将美好的设计在课堂上巧妙地呈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时刻牢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人为本,我们的教学目标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理想的教学。因此华老师认为:教师之所以能左右逢源地从容驾驭课堂,正式因为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我们的教学就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差异不在于知识储备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一定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观是什么。基于这些,华老师在课堂上走进了学生的心里,拓宽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数学学习变成了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科学艺术坚持至真至爱。

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真谛是求真;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真谛是创新。华老师的12节教学课例总是给听课的教师和所教的学生以无穷的回味。以至于学生课后的第一感受是40分钟怎么这么快?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玩的课,想不听都不行?这个老师神了,他能知道我们想什么,而且特准。他把我们上得一惊一乍的,想不出后面会发生什么!因此专家说:能够深深吸引学生,这就是好课的核心标准。而听课教师的感慨是我怎么没想到?我虽然没有亲身听到华老师的课,但细细品读这12个教学实录,就如同走进了华老师的课堂一般,与学生一起感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每读一课后,都像学生似的感觉课太短了,还没有上够,没有看够。看着华老师的课后反思,聆听着专家的评析,回味着课的每一环节,感到听每一节课都是在进行艺术欣赏,于是也发出了感叹我怎么没想到、我怎么上不出来。华老师告诉了我们答案: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意想不到地存着微妙的联系,关键是发现那份联系是件不容易的事、只有当你深爱着这片大地,真爱着生活、挚爱着数学,你才会多情善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才能看到更多的生活中的美丽,才能看到感动我们的数学、我上出了一些专家认可的课,有人说我勤奋、刻苦,其实我自己不认为是勤奋、刻苦,我是在享受幸福,享受自己的全情投入,享受数学对我的青睐有加,享受生活对我的无微不至,这些话难道不正是他对数学独有的那份至真至爱吗?

有位专家评价道:华应龙对数学操作活动别出心裁的设计与指导,对学生思维的有层次的开发,对探究体验数学的本质、方法和数学学习过程的把握,对数学史料的灵活驾驭,以及在教中巧妙渗透情感、价值观的做法,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是啊,我们每位热爱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地思考。而思考需要坚持,坚持必定有收获。正如华老师的体会是:要想从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里所说的第二境界突破到第三境界,需要的就是坚持思考、坚持创新。因为创新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对每个问题进行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当你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界了。到了这样的境界,你也会说出我是这样教的,别人在听完你的课后,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怎么没想到的。

【篇四:《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对华应龙老师的教学事迹知道挺多,也常在网上观看华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在前段时间拜读了他的著作《我就是数学》,使我大受启发,明白了在教学中老师确是需要捧着一颗热心对待神圣的教育事业,捂着一颗爱心对待可爱天真的学生,承着一份耐心对待学困生。

在这个暑假里,为了响应学校的读一本好书号召,也是为了继续钻研华老师的数学教学之道,于是迫不及待的到新华书店购买了他的另一著作《我这样教数学》。《我这样教数学》其实就是华老师的课堂实录,书中引用了12个比较精典的课例角的度量、多位数减法练习课、中括号、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把我们带入了数学的神秘神奇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世界里。每个例子都配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内容相当丰富。华老师文笔幽默行动,语法新奇,引经据典,让人看后有爱不释卷之感觉。每一个课例都是发生在身边,他采用的方法及应用虽然闻所未闻,但看后觉得,我们普通教师也能做到也可应用到。

华应龙老师的《我这样教数学》,从一节节课堂实录中看到华老师在教学中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本书收录了华应龙老师的12节数学课,每节课都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每篇课例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等。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研读此书仿佛亲历专家如何雕琢一堂堂好课,受益匪浅。

一、精彩的课堂语言魅力

教师的评价语言空乏、干瘪是当前困惑教师的一大难题,评价的语言停留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华老师的评价语言主要做到:一是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在教学中时刻不忘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评价语言为教学目标服务。二是对数学本质特征的把握。

在12节课中,华老师的精彩语言随处可见,下面我摘录一些与大家分享。呦,真会动脑子,虽然没学过,有的人还真量对了,有的人虽然不会,但在动脑子,我觉得也挺好的。小伙子,带你的量角器,到投影这儿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还没学,不会很正常,但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这样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我想刚才举手的人和笑的人跟她想的是一样的。佩服!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了我们。如果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我们就能在量角器上看到若干大小不同的角。那以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想一想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好不好?有的问题华老师也不怎么清楚。那是怪华老师没有给大家更多的时间。

二、独特的教学设计

在他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我印象最深的是角的度量这节课。一般情况下教师会传授给学生二合一看等量角的要诀,但学生往往不得要领。华老师课前慎思这种概括为什么教学效果不好,原来的课堂存在什么问题?经过思考,他发现了问题所在:首先,教师让学生量了各种各样的角,但是这都是抽象的角,干巴巴的两条线所围成的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量角在生活中很有用;此外,孩子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老师抽象概括出的要诀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因此他的对策在量角器上画角,先画90度的角,这是量角器上有的,再画60度,再画1度,再画157度。于是孩子们有了更多新的发现,我能看到180个1度的角于是,量角的问题迎刃而解,量角的正确方法水到渠成。还有审题这一复习课始,华老师用了一份特别有意思的测试题,设计诱学生亲历上当,从而真切体验认真审题的重要性。这比起我们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仔细审题效果不知好多少。

《角的度量》华老师这样的课前慎思:角的度量一课让我有困惑的是(1)我们让学生测量了各种各样的角,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了吗?量角的大小是屠龙之技还是生活中不可少的技能呢?(2)角的度量这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难点?怎样认识量角呢?等等。这些都是我在教学本课新知识点时所没有想及的,看后真是当头棒喝!想想我当时是怎样教授的呢,先参看参考书围绕重点难点展开备课,参考《备课》一书摄取有教学价值的片段,再加上班里学生特点组合成了一篇备课素材,哪有华老师那么认真的钻研态度呀。他想的问题都很深,把新课点都甚至挖掘到源头了,多好的一名老师呀,这不正是我所缺乏的吗。华老师在创设情境时采用了滑梯的例子,这是生活中常见的,坡度太小溜不出多远;坡度大了,又会增加危险。用滑梯引出角的状态是非常自然而然的事,从这个角度不仅能感知到角的存在,而且容易发现角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这个例子中更是显现华老师的过人见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量角的大小,可为什么要不厌其烦让学生画角呢?华老师创造性的让学生在量角器中寻找角!让他们发现在量角器中存在着非常非常多的角,这样把量角的方法、量角器的本质全都学会了。真佩服华老师的这一套教学思路,如果下学期有机会教学这节课,真想用这方法来引证一下,让我也体会一下教学的魅力与课堂的快乐。从这个例子中,我认识到了,当一位出色的教师,首先要有博大的知识,更要把重点难点细化,举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活例子以激发兴趣,添加情境学习氛围。

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华老师说的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作为老师如果每节课都能认真思考以上四个问题,我想教学就会达到高效,教学质量也不会差到哪去。在今后的备课中我会用这四个问题来指导课前的备课。相信一定会有进步。

看完书,对照自己,真的是有些惭愧,华老师的专业奉献,理论素养,都是我自愧不如的。只有以他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历程中不断锤炼自己了。

【篇五:《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首先对学校送给老师们每人一本书的举措表示感谢。因为我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不高,所以我选择了《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这本书,相信一定能从中有所收获。

该书详细记录了华老师的12节精品课,它们是:角的度量、多位数减法练习课、我会用计算器吗、中括号、游手公平、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孙子定理、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圆的认识、六年级复习课审题、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每节课都以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评析四个环节来描述。能让人亲历专家的精品课是如何雕琢出来的,令我内心油然生成一股感慨与敬意之情。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收获:

1、先来谈谈华老师的课前慎思。从如何创设情境,如何渗透数学意识等等方面,华老师都非常细致的考虑了,这是一种负责人的态度,也是精益求精的态度,每一个教学内容,华老师都从学生的接受能力,接受的方法上给与了充分的琢磨,而且能引经据典找到合理安排的教育学依据。在这12篇实录里提到的部分思考,在我的教学实践里,就没能引起我的思考的琢磨,这是华老师高于我很多的一个令我汗颜的教学态度。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重要。只有找准问题,才能做正确的事。找准问题,实际上是要在无疑处有疑,要突思维定式,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华老师认为: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

(1)教(学)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教(学);

(3)怎么做;

(4)为什么这么做。

设计一节课,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

最根本的是要考虑教什么的问题。内容决定形式,教首先是因为需要教。备课时,对于教学内容和环节,我们应该多多地追问为什么。例如在角的度量教学中,只是多问了两个为什么,顺着学生的路径去思考教的路径。围绕问题,华老师经过大量的查阅资料,思考消化,和老师们交流,比较选择等等过程,最后定出了角的度量一课围绕三个主要问题开展教学:

在每个问题的具体细节设计中都凝聚了华老师的智慧与汗水。

4、充分发掘错误资源

在华老师的课堂实录中,我充分体会到了由于融错而产生的精彩。以前总认为课堂上学生反馈时出现的错误越少这样的课就越成功。其实这不是绝对的,学生出错少固然是好事,但要看问题的难度如何,假如学生能在教师的百般诱导下仍坐镇不乱,在这种情况下出错少那绝对是好的。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东西都还云里雾里,到处出错,那肯定是老师教学不到位的问题。在华老师的课上,是允许学生有些差错的,甚至是欢迎一些差错的,而这样的差错不但没有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反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因为华老师把课堂中的差错作为资源来看待,让差错为开展教学活动、解决教学问题服务。当老师和学生共同面对这些差错,从差错中悟出道理,有所收获时,这节课就变得很有味道了。

5、课后反思,华老师的课后反思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反思了。我的教学反思往往是几句话就了事了,往往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无非是针对教学中的困惑,以及自己比较得意之处加以渲染,再有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略微记录几点。可以说,那是为了完成任务的。反观华老师的教学反思,篇篇都可以成为独立的教学随笔,有思想,有理论。反思就是给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通过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达到了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目的了。

在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研究和思考的地方。看似再自然不过的导入或是布满了重重陷阱的教学过程,都是出自华老师的精心设计。从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评析,字里行间都使我如同在接受专家的指导一样,受益颇深。

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你流连,温暖的故事让你赞叹,真实的感悟让你共鸣。

【篇六:《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找准问题实际上是要在无疑处有疑,要突破思维定式,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华老师的名言,这是很关键的,因为只有找准问题,才能正确做事。

书的首篇向我详细阐述了什么是好课,充分体现了教无定法,道法自然的道理,予教育于无声之间,那就是学生感兴趣,不避讳出差错,引人思考,体现数学本质,自然流露的课。接下来阐述如何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让老师不感觉教的那么累。

教育无痕告诉我们,课的始终教者都不是给予,而是唤醒,让学生感悟生成像奔腾在他们体内的血液般自然,正如施银燕所说,这是一个化学反应,不是你给多少就拥有多少,是高于想象无法计算的。每一节课他都良苦用心,有人说下课了三个字出来就像一个人死了,是啊,能给听到课的人以这样的留恋,真的是希望不下课多好啊,真的是师生合作的好作品。张奠宙说丢啤酒瓶盖的教学通俗易懂,简便可行,是华老师个人积累财富的表现。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是典型的拓扑空间案例,对这个数学广角知识的定位,华老师用智慧上好了这节课,对孩子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教学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爱因斯坦说过,旧学校给了学生太多的好胜心,很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课堂是师生共享、个性张扬、智慧生成的世界,那怦然心动、悠然心会的场景是多么的生动和诱人啊!

【篇七:《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对华应龙老师的教学风采早有耳闻,许多学者总结过华老师的教学特色,许多文章赞美过华老师的教学风格。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都想去体验华老师的教学风采。现场听机会很小,也只能在网上看一看领略一下,但最近读了他的一本书《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这本书展示了华老师12节数学课,以及与这些课有关的教学设计、反思与评价,看了这些课,我想到了似乎是被人们说了千遍万遍的一个话题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一节好的数学课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1、好的数学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

华老师的课总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乐趣之中,如:角的度量这一课通过三个斜度不同的滑梯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情境中。

2、好的数学课不避讳出现差错

真正有味道的却是那些有差错的课,华老师的课就是融错而精彩,老鼠和学生共同面对这些差错,从差错中悟道理,有所收获,使一节课变得有味道。

3、好的数学课时经过深思熟虑的

我们通常涉设计一节课很简单,而华老师却费尽心思的去想、去思考,如何设计更贴近学生,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通过阅读不仅认识到了华老师对待工作的认真,也见识到了她的文化底蕴,几乎每一节课中总会看到华老师引用古语,妙趣横生,不仅为课堂增光添彩,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榜样。华老师说: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一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尽,常常是和衣而睡,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

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勤学好练,多学习多积累,虽不能像华老师一样,但也要将他视为自己前进的目标与动力。

【篇八:《我是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近日在长沙参加湖南省数学研讨会并拜读了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实录《我是这样教数学》一书。书中收录了华应龙老师12节教公开教学的课前思考、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和专家的评价,细细读来收获颇多。

透过华老师的这些课,我看到了他课堂教学中独特的色彩和丰富而深层意蕴。他把学生真正推到了教学的核心地位,把枯燥的数学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他的课堂里,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见。更重要的是,他把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因而得心应手,驾驭自如,期间充满着创造。他在课堂上,就是一个高效的组织者、探究的引领者、谦和的合作者。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课堂教学的特点,那就是:智慧的课堂。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教育的智慧是可以学习的。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者。

我和所有读了这本书的老师都是带着诸多的思考与感叹,带着对华老师的敬佩走出这本书的。在老师们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分别是:感谢差错、善待差错、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千金难买回头看、圆的认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课前的慎思、课后的反思细节成就完美等等。很多老师被华老师渊博的知识、巧妙的课堂设计、爱思考,爱钻研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等所折服,更为他高尚的为人师的品质所感动。有的老师准备再去细细品读这本书;有的老师感叹说当华老师的学生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有的写道:读着他的故事,听着他的思考,我明白教育没有学科界限,只要心在教育,坚持学习与反思,教育的智慧就会和我们不期而遇;有的年轻老师表示:我将用这篇文章鼓励自己,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努力做一个简单,平实和勤劳,快乐的种地人。

读后感虽然写完了,但《我就是这样教数学》这本书带给大家的收获不仅改变着我们,更把这份收获变成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带给孩子们!

《低年级语文这样教》读书笔记1000字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选择——《低年级语文这样教》读书笔记1000字:

低年级的课文,从成人角度看,浅显易懂,有的老师会认为除了生字新词,没什么可教的。但若从初学阅读的六七岁的儿童祝角看,可教的东西实在在不少教师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来选取教学内容呢?

一、识字内容选择要注意渗透方法

识字是流畅朗读的基础,流畅朗读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因而,准确识记生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块重要内容。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方式方法要多样:可以结合汉字的字理,帮助学生看见汉字的演变过程,了解汉字的“来世今生”,变符号记忆为理解记忆;可以通过一个带出一类,借助“这一个生字”去触摸“这一类生字”,变零散记忆为系统记忆;可以结合课文理解识记,做到“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变被动记忆为主动记忆,如:一年级上册《明天去远足》一课里,“睡”是一个笔画很多又带新偏旁的生字。如果一笔一画地去识记,学生非搞晕不可。但若引引导学生根据部件结合动作演示去理解,学生识记起来就会轻松很多。“目”表示眼睛,说明“睡”和眼晴有关,“睡”的时候,眼睛怎么了呢?可以演示慢慢地“垂”下眼皮。哦,眼皮垂下来,眼晴闭上了,就是要“睡”了。这样的教学,生动有趣,清晰直观,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二、朗读内容选择要凸显体式特点

对不同的文体,朗读时所用的语音、语气、语调也会截然不同。虽然低年级的朗读侧重“读正确,读流畅”,不过高要求“有感情”朗读。但朗读的“体式感”,从起步阶段就要注意培养,不可养成千人同轨或拿腔拿调朗读的不良习惯。

从文体看,古诗的朗读,或延长字音,或戛然而止,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故事类文章的朗读,要关注人物,读出不同人物的个性和情绪变化;说明文,一般用平稳的陈述语气,要清楚地传递语言信息;童诗童谣,要读出特有的明快节奏……若非如此,用读故事的语气读说明文,用读说明文的语气读古诗,读书笔记会让听者不舒服,读者自己也无法很好地进入文本的言语世界。如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儿童诗,文本最大的特点是语言形象,节奏明快,尾字押韵,琅琅上口。朗读的关键点,就应定位在感悟诗歌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上。

三、阅读理解内容选择要强调难点

阅读课堂,要着力解决学生不懂、不会的问题。对学生自己能读懂、能学会的,教师做好适时监控就可以了。因而,根据文本的特点把握重点,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把握难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就会更加简洁高效。

四、言语运用内容选择要便于迁移内化

统编教材相比其他版本的教材,有一个很大的改进——语文要素非常明断。教材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训练)分成若干个“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到各单元的课文导语或课后练习中,有梯度地螺旋上升。很多课后的练习设计可直接进入课堂,作为言语运用练习的素材。作者:广德县桃李园学校陶勇

《我是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近日在长沙参加湖南省数学研讨会并拜读了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实录《我是这样教数学》一书。书中收录了华应龙老师12节教公开教学的课前思考、课堂实录、课后反思和专家的评价,细细读来收获颇多。

透过华老师的这些课,我看到了他课堂教学中独特的色彩和丰富而深层意蕴。他把学生真正推到了教学的核心地位,把枯燥的数学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他的课堂里,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见。更重要的是,他把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因而得心应手,驾驭自如,期间充满着创造。他在课堂上,就是一个高效的组织者、探究的引领者、谦和的合作者。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课堂教学的特点,那就是:智慧的课堂。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教育的智慧是可以学习的。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究者。

我和所有读了这本书的老师都是带着诸多的思考与感叹,带着对华老师的敬佩走出这本书的。在老师们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分别是:“感谢差错、善待差错”、“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千金难买回头看”、“圆的认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课前的慎思”、“课后的反思”“细节成就完美”等等。很多老师被华老师渊博的知识、巧妙的课堂设计、爱思考,爱钻研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等所折服,更为他高尚的为“人师”的品质所感动。有的老师准备再去细细品读这本书;有的老师感叹说当华老师的学生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有的写道:读着他的故事,听着他的思考,我明白教育没有学科界限,只要心在教育,坚持学习与反思,教育的智慧就会和我们不期而遇;有的年轻老师表示:我将用这篇文章鼓励自己,用农民种地的精神鞭策自己,努力做一个简单,平实和勤劳,快乐的种地人。

读后感虽然写完了,但《我就是这样教数学》这本书带给大家的收获不仅改变着我们,更把这份收获变成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带给孩子们!

《英语可以这样教》的读书心得


《英语可以这样教》的读书心得

-----拒绝成为声音的模仿者

和儿子一起去书店,儿子总能满载而归,而我却时常空手而回,也许是英语老师的原故罢,那里的英语教育方面的书少之又少,仅有的几本也是无良的编者们为了某一些原因编的一些教案集,但我依旧会心有不甘地过去浏览。

指尖碰到《英语可以这样教》这本书,一个不认识的英语老师的著作,一个一线的英语老师的书,看了自己给自己写的序就被深深的打动了。那优美的文字2024如一杯香醇的美酒,让我回味无穷。从她的文字2024中,我读到了一个生活中优雅的女子,一个事业上虔诚的教师,一个执著坚守自己梦想阵地的孩子们的守护者,一个在思索中走向深邃的读书人。

《英语可以这样教》的书我读到了沈老师的英语课堂上的精彩,沈老师带着对事业的不倦追求,怀着对学生的无限热爱,兢兢业业地耕耘在小学英语教学园中。她自己多次在市级以上基本功比赛、评优课比赛中获奖,她所辅导的学生也多次在市级英语朗读比赛、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奖,并有数篇英语习作发表于省级刊物。孩子们喜欢她,课堂就是她与孩子们共同成长、体验生命交融、彼此对话的场所。但高质量的课堂往往又与诸多看似于课堂无关的因素密切相关,沈老师说,她的课堂首先得益于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她的成长,一个教了十几年书的所谓的老教师对英语教学的执著与对自己成长的思索,她不是年复一年,她也跟着孩子们一起成长,对自己的工作丝毫不懈怠,认真地阅读,认真地备课,认真地做课件,认真地改作,拒绝成为声音的模仿者。

多好的一句话,之前十几年时间,我总感觉自己便是声音的模仿者,英语,特别是小学的英语能给学生什么?但沈老师现在思考的是:孩子们在课堂上,是否能够感受到自己被当作一个真实的生命在交流?还是仅仅是一个识记单词、操练句型、理解语篇的容器?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上只能看到一群机械的声音的模仿者,还是能够聆听到无数来自心灵深处的曼妙声音?

犹太人这样给孩子定规矩读后感500字


初为父母的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充满了疑惑、不安、焦虑,不知如何去教育他们,怎样与他们正确相处。既不想让他们走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老路,又不想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被选择的境地。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犹太人这样给孩子定规矩,让我在书中学习了很多,希望能对我有所有所帮助。

一直以来,犹太人都被认为是一个充满色彩的群体,他们饱受战争的灾难,却没有在历史上消失,而在全世界生根发芽,充满活力,为人类贡献大批杰出人才,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这和犹太人的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分别从美德、独立、健康、交友、处事等方面揭示了犹太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怎样为孩子制定规矩,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小诀窍。

在美德中强调了氛围,对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我家孩子是一名转学生,转入到现在的学校后,我明显的感觉到她的变化。在放学前大部分作业已在学校完成,因为身边的同学利用空余自习时间在写,受同学们影响,互相查漏补缺,你追我赶,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在生活中也是互相帮助、尊重长辈,最明显的变化是现在主动和同学长辈间打招呼,而不是怯怯的走开。我们在生活中强调要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品德,不是嘴上说说,必须在行动上展现,我们父母更要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明白美德是什么,同时也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比如看望生病的同学,把孩子通过劳动挣来的零花钱用于帮助失学儿童等,都是不错的方法。

让孩子独立要学会放手,我们现在的父母真的是为孩子做的太多,既怕孩子不会做,又怕孩子做得不好,反而让孩子失去了自信心。我想我们父母只需教会孩子正确的判断力和鼓励孩子去做的勇气。其实这些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小事就可以体现了,比如让孩子自己判断参加社团活动穿什么衣服,让孩子布置自己的卧室,让孩子养成能为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的一种意识。

希望我们能学会聪明人的家规,从中得到启迪,让我们的期望变成现实!

读《可以这样教作文》的收获


读《可以这样教作文》的收获

作文,原来可以这样教呀

宁可食无肉,不可日无书。无论多忙,每天至少挤出半小时用于阅读已成了我多年的习惯。倘若一天没书看,总有种空落的感觉,仿佛这一天白活了。感谢我们的校长及时补充精神食粮,这次暑假,又送给每位老师五本书用于暑期阅读充电。

《可以这样教作文》是五本书中最先吸引我眼球的书,虽然很多理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过,在细细品味之后,更多的还是给人以深深地启迪。书中汇集了二十四位名师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上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理论先进,案例生动,对于我们一线老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为了防止遗忘,更为了能方便时时温习,特整理以下所得。

一、薛瑞萍《作文,美丽的生命之流》

1、让一年级刚学完拼音的孩子在儿歌后面写上一两句类似读后感的话。(一来可以充分理解儿歌的意思,二来可以训练书面表达能力。)

2、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上我总要给学生读一篇自己写的班级故事,然后请学生点评我的文章。(你可以想象,当孩子在老师的文章里读到自己、读到同学的时候,他们在内心激动的同时,怎么可能不产生跃跃欲试,也来写一把的冲动?点评老师的文章,实际上就是在学习老师的写作方法,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差距。)

二、贾志敏《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在语言文字2024中》

1、把听、说、读、写捆绑在一起训练。

1)抄写。抄句子、抄段落、抄课文等。要求字2024写工整,格式规范,标点符号加在指定的位置。

2)听写。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一篇文章等。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组织教学。

3)视写。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一段文字2024或一篇文章,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把刚才看到的文字2024写下来。

4)扩写、缩写、改写、仿写。

5)读后修改,誊清作文。

2、写给孩子的话(教授习作方法时,多用故事告诉。对于小学生,与其简单的说教命令,不如用有趣的故事熏陶渗透。)

1)、多读几本书吧聪明人,爱读书;大傻瓜爱吵闹。

2)、与本案无关。法庭上的律师正在为自己的辩护人辩护。只见他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不料只说了几分钟,法官就严肃地重敲木槌,大声制止道:请不说与本案无关的话!(我在班上讲完这个故事后,学生都心领神会地哈哈大笑起来。以后在作文评改课上,他们也时不时用这句话来评价写跑题的作文。)

3)、文章不厌百回改。千金难买回头看。

不是叫是请。这个故事讲的是著名剧作家夏衍病重在床,一天,他突然呼吸急促,面色发青。护士一见,马上大叫:夏老,我马上去叫医生!听见此话,夏老不知从哪来的巨大力量,居然马上从病床上坐起来,并大声说道:不是叫是请!说完,便一头倒在床上,闭了气。学生听完这个故事,深受感动。不需要老师多讲,他们也明白了写作要咬文嚼字2024、精心推敲的道理。

4)、材料要靠平时积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5)、作文也会长大。

6)、人要呼吸,文要透气!(告诉学生要学会分段、点标点)

三、管建刚《对当前作文教学4大误区的破解》

1、我让学生写每日简评,顾名思义,每天简要记录一个故事、一种心情、一个观点,为写什么构建一个宝库。

2、学生每发表一篇文章,我颁发一张刊用纪念卡,三张刊用纪念卡换作文新苗荣誉称号,再有五张刊用纪念卡换得作文小能手称号,再有七张刊用纪念卡换得班级小作家称号,再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刊一期个人专刊,获得班级诺贝尔文学奖。

四、周一贯《让习作变为喜作》

1、做一名向导,学会指路。

2、写接龙日记。

同桌两人共用一个日记本,轮流写日记。要求每人在每次写日记前,必须读前面同学写的日记,并针对其日记,给那位同学写几句话。(我仔细一想,这招真高啊!不着痕迹地增加了学生练笔的机会,不仅不会让学生反感、厌烦,反而还兴致勃勃地和同桌进行纸上交心呢!)

五、张祖庆《还儿童一片牧养想象力的草原》

想象作文分材料类想象作文和假设类想象作文,材料类想象作文又分文本材料作文和具象材料作文。

文本材料作文常见样式:老课文新演绎,旧故事谱新篇,新材料编故事,按提纲写故事,续写经典故事。

具象材料作文常见样式:图画作文,图形作文,物品作文,音像作文,卡通作文,绘本作文。

假设类作文以时间、空间及角色、功能的假设为主要特征。

六、徐鹄《言语表达与阅读积累》

1、语文积累要在阅读教学中完成。

2、语言积累的基本内容

语言积累包括字2024、词、句、篇、的积累,文章表达方式和技巧的积累等。这种积累应从一年级开始。一、二年级,重在字2024、词、句的积累。词语积累要做到归类整理、分类积累。句的积累包括基本句式和常用句式的积累。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天,那么高,那么蓝。云那么多,那么白。

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

小白兔走着走着,发现草丛中有一个大南瓜。

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

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中年级,继续积累词、句,重点进行段的教学,积累常用段落。

课文中常用的段式有承接、并列、因果、总分、先概括后具体等。

高年级,重点积累最基础的篇章知识,学习布局谋篇的本领。

3、语言积累的基本方法与形式。

《犹太人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读后感


《犹太人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读后感
方联根
一个很小的族群,却创造了惊人的经济和社会成就:美国三分之一的百万富翁是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当中,有25%是犹太人;马克思、爱因斯坦……为什么人口数只同我国上海的犹太人其天才却多如繁星?全世界的人们一直都十分好奇,希望知道犹太人能够如此优秀的秘诀是什么?
然而,实际上,其中毫无“秘密”可言,犹太人与其他任何种族的差异都不大,与中国人还些相似。关键在于犹太人之所以成为犹太人,与他们的家庭早期教育有极大关系。在犹太人的整个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追求高成就的动力,使孩子有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的强烈愿望。犹太人皆遵循的价值是:追求真正的财富——知识。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每一个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猜一个谜团:“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说是钱或者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当孩子无法回答时,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会伴随你的一生。” 犹太父母如此教育孩子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教导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犹太父母懂得用书本来武装自己孩子的头脑,给他们以丰富的智慧;通过人性与科学的结合,使孩子更能体会到智慧所体现的魅力所在,以独特的教育方式结合教育理念,使孩子们透过现象更深一层地认识教育的本质。知识源于书本,知识更活用于书本,教育子女更要从知识中演变成智慧,体现出智慧本身的重要性。因此,犹太家长们从小便培养孩子们读好书的习惯,使他们知道书中赋予他们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另外在培养方法上崇尚个性,鼓励创造;从小培养孩子的好口才。
这本书让我更多地了解了犹太民族,了解到了犹太民族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如何优先追求子女教育改变自己和孩子的命运。 其实,最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揭示的家庭教育的具体做法,从而彻底改变自己和后代的命运。
教育为什么会如此沉重?教师的压力为何如此不堪重压?家庭教育或家庭学习环境的营造才是孩子教育成败的关键!当下家庭教育的空白或不作为是目前教师教育引导孩子遇到的最大障碍! 如果我们在督促教师加强教学技能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提升的同时,也加大家庭培养孩子能力的培训,家校通力合作,教育的曙光才会出现。否则,割断了家校的联系,单方面要求教师要教育孩子成才,只能是空想而已。最终耽误的是孩子的一生,给家庭带来无数令家长头疼的后续问题!

《低年级语文这样教》读后感1500字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意思是书读得多了,其中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了。自从教了低年级以后,《低年级语文这样教》这本书就经常拿来读一读,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发现书中的一些教学方法很值得学习。

比如,在低年级的课堂如何发展阅读策略。书中从阅读前、中、后三个阶段,分别侧着发展不同的阅读策略。

一、阅读前让阅读苏醒过来

1.启动先备知识

启动低年级学生的先备知识,可以通过游戏、活动等,让学生在感知和体验中自然而然地唤醒旧有知识。

2.预测

阅读前的预测,就是让学生猜一猜。预测点可以是文本的题目、课文中的插图或者某个能引发不同思考路线的段落等。让学生从这些点入手,预测文本的大致内容,进行有意义的推论,帮助学生对要阅读的文本内容做了解。

二、阅读中让阅读活跃起来

1.提取信息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引发深入思考,是理解文本的关键。低年级教学应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提前信息。

(1)文本中的重点或关键

低年级的学生要想提取信息,首先,要找出一些影响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大要素。其次,要找出说明文本内容中心的关键句,可以是中心句,转折词衔接的句子等。这类信息的提取,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主要讲了什么,在阅读时能形成对文本的整体印象。

(2)感受深切,能引发共鸣的词句

这些词句往往可以触发学生的感受,产生新的想法,成为深入心智对话的重要媒介。如《小马过河》一课中,小马被小河挡住了去路。老牛告诉他水很浅,可松鼠告诉他水深得很。小马为难了,只得回去问妈妈。妈妈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是不行的。这种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去试一试的经历,很多孩子都有过,只是习惯了要听爸爸妈妈的话要听老师的话以后,孩子慢慢地丧失了独立思考、敢于实践的勇气。但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妈妈的话语,定然能唤起他们的共鸣。教学中,提取这样的信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遇到事情,我们能不能光听别人说?由此,将学生的思维角度引向多元,思考深度引向深处。

(3)生句、生词或不了解的词句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先备知识不足,对文本中出现较为艰深的句段、生涩的词语理解有困难,或者无法串联上下文流畅思考的段落等,这些都是正常的。这类词句往往会成为阻碍学生理解文本的绊脚石。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信息,及时提取,帮助厘清疑惑。如此,学生的阅读,才有融会贯通的提升。

(4)不认同的部分

低年级的学生不一定能主动提取出与自己先前预测有出入的部分,或是对文本的表述有疑惑的,或是对作者的观点有不认同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长期坚持 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才会在语文课堂里生根发芽。

2.推论

带领学生根据第一阶段提出的信息进行推论,也就是将信息转化为讨论议题,引导学生从提问中启动思考与想象,并联结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对文本作出合理的推测与联想。这样,就能由外而内,从情节进入思维探究与感受共鸣,实现阅读从走马观花发展为心智活动。

三、阅读后让阅读沉淀下来

文本内容读懂了,内涵也初步理解了,是否意味着阅读活动的终结呢?如果停止于此,文本仍然是一个独立于学生生命的外在的事物。只有引导学生把文本主旨和学生生活、学生内心相联结,才能把文本真正留在他们的心里。对于真正的阅读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一回应文本,提升自我认识,让阅读沉淀下来。

在低年级课堂,此环节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把文本主旨与自己的知识背景进行联结,或者与生活实际和自我内心进行联结,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属于自己的观点,而不必讨论过深。

提供一些教学中可用的引导方向:

这个文本让学生想到了什么;

原有学过的和这个文本有关联的内容作比较;

引导学生在主旨领悟上产生新的突破;

引导学生把这个文本学习后产生的新想法发表出来

因此,通过培养低年级学生基本的阅读策略,增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他们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如此,阅读将不再是项呆板的技能训练,而是一项充满挑战和趣味的智力活动,并将对学生今后的阅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读余映潮《这样教语文》有感


读余映潮《这样教语文》有感

余映潮的《这样教语文》一书是初一时小组内统一购的书,当时看就有不少的启发和感悟,只是没有写出来关于它的文字。现在重读这本书,不少旧思和新想都一股脑地冒了出来。

余映潮老师一直强调语文课堂上阅读情趣兴趣的激发,而且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朗读方式。

分层推进式朗读。一般的朗读没有多少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指导,更没有对文本的反复咀嚼。而余老师在《纸船》的朗读设计就很有创新:

1、请大家用“温婉的调子”朗读这首诗;

2、请大家带着“水一样的柔情”进行朗读;

3、请大家带着“金子般的童心”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按照这样的朗读步骤走,学生很容易在老师的带领下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品味一首感人至深的好诗。

微型话题式品读。就是老师在文本基础上提出一个一个的话题,由此将学生带入品读情景。

如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的微型话题涉及就很好:

请大家自选话题,发表见解:1、课文内容简介;2、美丽的罗布泊;3、恐怖的罗布泊;4、胡杨悲歌;5、塔里木河的呻吟;6、课文中的数字;7、课文中的忧患意识;8、四个“盲目”用得好;9、悲剧还在上演;10、我这样品析课文中的一段话;11、梦回仙湖;12、假如我是一位百岁老人……

妙点揣摩式欣赏。就是讲课文中的精妙地方作为重点讲解的对象,并且让学生从该点出发进行自由发挥。

如《口技》的妙点设计:

请学生用一个“善”字领起,针对课文内容来说话。学生会说:“善于”字在文字生动,如“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等;“善”字在文字贴切——如“遥闻”、“微闻”、“絮絮不止”、“作作索索”等;“善”在文中的口技表演有一定的情景和简单的情节;“善”在文首和文尾的一“拖”、一“撤”,言下之意是说别无他物,全凭技艺;“善”在文中既有正面的细腻描写,又有侧面的尽力烘托,等等。

一个“善“字,贯穿阅读欣赏的整个过程,像一条线索串起了闪光的珍珠。

拓展迁移式创编。这是从听说读写等方式将课堂引向深入,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把握、对哲理的领悟等等。这样的课堂可以将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自由驰骋,获得更多的感知和理解。

余映潮老师从课堂细节入手,从引导学生读和悟的出发点着手,总结出许多对课堂大有裨益的品读方式,让我们获益。今天我再次将这些方式按照自己的理解总结出来并稍加评点,以和大家共勉。

《妈妈教的数学》读后感500字


前段时间同事推荐看这本书,这一周每天晚上会跟孩子一起看,看后觉得这本书挺好的,挺有启发性。这不是一本讲如何教孩子数学的书,至少涉及学前数学的学科本质和教学法的部分并不多,更多的是经验介绍和有趣思索。

书中提到的数学学习小技巧也都很实用,反正我自己看的时候也不是都跟上了,感慨小时候没有好好学数学。这本书提到了很多儿童数学学习中的关键问题,比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需要让孩子充分体验具体的数,从自然语言到数学语言,是培养孩子的学术能力的很关键的一步,还有就是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感知和建立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答案,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里面所讲的数学知识和技巧,确实更适合小学阶段的奥数了,刚好适合小儿子的习。每晚看完后,就会针对一个解题技巧出些相对应的题,一般是五到十到题,让儿子觉得数学的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

最后分享一个特别打动我的小细节,就是书中作者妈妈教给他的一些小技巧,后来作者学了数学专业,当了数学老师,发现是源于古代文化中的方法,这种不动声色但意味深长的家庭教育内容,让我特别感动。大概也是这本书想说的吧,父母在孩子学习和探索中的重要地位。

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读后感

暑假期间,我读完了特级教师华应龙的一本专着--《我这样教数学》。华老师在教学中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探究实践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注重引导学生从个人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华老师教学结构清晰、语言简练,自然朴实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时时体现着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讨和活动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可贵的是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渗透数学研究的态度和精神,在他的身上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热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关注,时刻在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努力着。

从整本书的12节课中我看到了华老师取得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勤奋。用华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知识一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近,常常是和衣而睡。一觉醒来,踏踏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完全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中。

华老师每一节课的设计,从情境的引入、教具的选择,到新知的传授方法、渗透怎样的数学思想,都有谨慎的思考,倾注了无限的精力

或许我们无法做到华老师的那种境界,但我们可以变得更勤奋些。像华老师那样如同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如同农民那样不误农时,如同农民那样调整,因地因物制宜,如同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他更是一位智者。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让我们顿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样的《那一声谢谢里》,他总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学生投师所好》!当《遭遇节外生枝》时,作者的从容和淡定,练达和智慧,并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教学有路曲为径》,原来《老师们都没有注意到》,《一节课,一碗米》,《篮球,我的导师》,又让我们感受一种人生的况味,真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来自理论的引领,书本的启迪,实践的历练,写作的顿悟,反思的升华。

我最喜欢他《审题》一课的设计,新颖,数学思维含量极高。最后华老师总结这节课,他要告诉大家的是:要认真审题,还变成通俗易懂的儿歌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审题不误答题工,匆匆动笔答题空;量量关系要读懂,读完三遍再起动。另外,我还可以明显感受到:华老师在课上尊重所有的同学,包容其中所有的事。尊重孩子们的劳动,鼓励坚持己见的,表扬及时改正的,重要的是他很有耐心,等得起,让孩子的思考有暴露和转变的过程。另外教学内容的安排很有层次:基本题,节奏快,用时短,而难度大的,就节奏慢一些,时间长一些。所谓张弛有度。还有就是关注学生的特点,要对学生需要什么心中有数,而且对自己的特长也要清楚,好适时释放,发挥其张力。那种表面的热闹下传达的内在思维使得他的数学课显得很是丰满,迷人!

如果说,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你流连,温暖的故事让你赞叹,真实的感悟让你共鸣或许,只是因为--他为数学而来!

喜欢《《犹太妈妈这样教思考》读后感1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深度思考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