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

《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读后感15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也许下面的“《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读后感1500字”正合你意!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明朝那些事儿 第四部 :粉饰太平读后感

开场题外篇: 忙碌的五月,在不知不觉中度过。 五一假日几乎为了出差,认真做了不少准备。准备ppT,讨论设计方案,设计整个课堂的流程台词,以及开场互动。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启发1: 有些事,看起来似乎难,甚至不容易克服,可当你真正用心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豁然开朗,并且在事情结束之时,你会收获比你预想的还要多。启发2:不要给自己预定义,你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也许你根本没有真正认识过你真正的自己。

正题篇: 忙碌的5月,也没纳掉一天读你-第四部:粉饰太平。 本部紧密上接第三部,从嘉靖几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此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书中提到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得道成仙,国家大事儿抛诸脑后,奸相严蒿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通过本书,我们看到了一个 脉络: 嘉靖皇帝当政的几十年,其手下的首辅,其实是政府官员里的一哥的更迭过程。历史就围绕着这几个哥展开,分别是杨廷和张璁严嵩徐阶,可谓一个完整的官员学习教材。看他们勾心斗角,看他们对权力的追逐,看他们为了迎合皇帝又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种种招数。人性的黑暗与光明,淋漓尽致。佩服这几位哥的毅力,也感叹是什么让他们能有如此些种种手段。下面,我将着重讲讲嘉靖,严蒿。

本书更多的展现嘉靖的腐化,一心得到成仙,不上朝,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妥妥的昏君。翻阅了不少其他参考书籍,却有更深层次的心得。 嘉靖,也许不是 治国的好明君,但一定是个权术的专家,可以玩弄人与股掌之间。千百年来,有几位明君能做到在位稳稳的坐上几十年,而不上朝,便能知天下。嘉靖最精通的一个技巧,是运用自己态度上亲疏远近的细微变化,挑起大臣间的矛盾,制造不和,使他们彼此牵制。损害与消耗,然后在最后时刻,由他从中选择一个对象,水到渠成地将其除掉。嘉靖高明之处还在于,自己不用每天坐在那一动不动审阅奏章,免得落得跟其他皇帝一样,累shi在大殿。。他能任命他的重臣,不觊觎皇位的心甘情愿的为他办事,他虽然不上朝召开大会,但能抓住核心问题,在各类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在用人上首先重用忠诚对他负责的人员,以保障政令畅通,他先后任用的张璁、夏言、严嵩、徐阶等为内阁首辅,充分放权,严格监督,收放自如,而自己则退出前台到后台,潜心修道,而备受皇帝信任的首辅大臣既享有无上的权利而感激皇帝,以努力工作,又怕一道圣旨丢掉了乌纱帽。大臣们对皇帝既感激又害怕,虽然国家大政方针由内阁制定实施,但最终决策还是由嘉靖帝拍板,而且内阁对皇帝绝对负责,从而也保证了大明王朝正常运转。 不得不佩服这位看似吊儿郎当的昏君,实际上映射到当今社会,能学到不少东西。知人善用,厉害厉害。

说到知人善用,严蒿便是被嘉靖挑中,培养选拔起来的重臣。严蒿出生贫寒,却努力练书读取功名,心怀志向这点其实是值得敬佩的。从少年开始便有远大目标,并且为了目标而想办法靠近目标,实现目标。 他善于找准机会,献媚表现自己。 并能揣摩圣意,能够很好迎合皇帝的心思,见风使舵,极力献媚讨好,进一步得到了皇帝赏识;一直伪装得谨慎谦恭,甘守清贫;残酷打击异己,先后害死夏言、沈炼、杨继盛等人;他大肆收受贿赂、巧取豪夺,以至于富可敌国。人人唾骂的奸臣,未曾想到嘉靖在用他的同时,也在防他对皇位的威胁。又遇到这个善于玩弄权术的嘉靖,慢慢的被皇帝玩坏了,并且被牵制于徐阶。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五月,严嵩被皇帝免官回乡,后来落得穷困潦倒而死的悲惨下场。不过另外一个角度来想,人生抱负已实现,足以。不惜敛财,残暴无度,在政二十多年这样的奸臣最终也以惨告终。

期待下一步的明朝那些事儿,看看徐阶同志怎么吃姹风云,怎么一步步稳坐首辅。。看看我们的嘉靖帝的后段人生旅程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时明月以史料为基础,用风趣幽默的的语言以及小说的笔法,为读者展现了明朝十七帝与其它王公贵权的生活全景。

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或许是缘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吧,我从小就喜欢历史。父亲收藏的《二十四史》经常被摆在案头,可学术研究性的历史总让我在阅读时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给我带回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我拿起其中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读了起来。读着读着我就被这部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仿佛遇到了久违的知音,一口气读完了七部长卷。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一遍读完仍然感到意犹未尽,又再读了一遍。

作者从元末明初的农民军队反抗蒙元统治者开始,一直写到崇祯走向那棵歪脖树。期间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与具体人物为写作背景,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从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风风雨雨与是非兴衰。

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我不仅了解了这段历史,还从这部书幽默风趣背后也读出了一个道理。在书中出现的,无不是当时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们当中,有死而后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贤之类的佞臣。魏忠贤在身后留下千古骂名,为世人所不齿,可他当时却是风光无限,权倾一时,羡慕、嫉妒者不计其数。然而,当年那位奋起反抗魏忠贤却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杨继盛,却为世人所赞叹、仰慕,流芳百世。在当时,杨继盛不过是阶下囚罢了,指不定还有人在嘲笑于他。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会和徐阶、张居正一样得志,坏人却常与王振一般猖狂。不要羡慕别人,只要自己没有错,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诋毁的话,大可不必计较,凡是历史自有公断。

通过读《明朝那些事儿》,我发现作者的文笔也十分了得,文中记述的王侯将相,在他笔下似乎活了:历尽磨难,矢志不移,终于一统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谋的刘伯温;才高八斗、谨慎低调的宋濂;勇猛善战、忠肝义胆的徐达、常遇春;权倾一时、风光无限,死后却遗臭万年的魏忠贤;耿直忠贞,“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当年明月”将帝王将相的心术、韬略刻画得惟妙惟肖。读了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他们的智慧,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一举多得。

读《明朝那事儿》令我如饮甘霖,回味无穷,那种感觉真好。

(家长感言)孩子从小喜欢读历史方面的书,一套《上下五千年》虽然图文并茂,但仅是提纲式的简介,缺乏情节,《二十四史》又显得艰深乏味,这套《明朝那些事》共七本,码起来足有十多厘米厚。本担心孩子看不了这么多,没想到孩子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几乎是手不释卷。和他爸交流起书中的故事情节那叫一个眉飞色舞,声音也一下子高了八度。为了不被男人们鄙视,我也认真地把这套书看了。

正所谓阅读改变人生,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孩子变了,这套书在孩子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痕迹。首先,孩子视野更开阔了,对是非、忠奸、善恶的认识和评判能力提高了,其次孩子的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从他的言谈及老师的反馈中得到证实。更提高了他的阅读水平,随后也看了些“明月派”的模仿作,他的评价是良莠不齐。总之,开卷有益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


对于明朝这个朝代的事情,你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的2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一)

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或许是缘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吧,我从小就喜欢历史。父亲收藏的《二十四史》经常被摆在案头,可学术研究性的历史总让我在阅读时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给我带回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我拿起其中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读了起来。读着读着我就被这部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仿佛遇到了久违的知音,一口气读完了七部长卷。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一遍读完仍然感到意犹未尽,又再读了一遍。

作者从元末明初的农民军队反抗蒙元统治者开始,一直写到崇祯走向那棵歪脖树。期间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与具体人物为写作背景,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从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风风雨雨与是非兴衰。

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我不仅了解了这段历史,还从这部书幽默风趣背后也读出了一个道理。在书中出现的,无不是当时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们当中,有死而后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贤之类的佞臣。魏忠贤在身后留下千古骂名,为世人所不齿,可他当时却是风光无限,权倾一时,羡慕、嫉妒者不计其数。然而,当年那位奋起反抗魏忠贤却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杨继盛,却为世人所赞叹、仰慕,流芳百世。在当时,杨继盛不过是阶下囚罢了,指不定还有人在嘲笑于他。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会和徐阶、张居正一样得志,坏人却常与王振一般猖狂。不要羡慕别人,只要自己没有错,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诋毁的话,大可不必计较,凡是历史自有公断。

通过读《明朝那些事儿》,我发现作者的文笔也十分了得,文中记述的王侯将相,在他笔下似乎活了:历尽磨难,矢志不移,终于一统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谋的刘伯温;才高八斗、谨慎低调的宋濂;勇猛善战、忠肝义胆的徐达、常遇春;权倾一时、风光无限,死后却遗臭万年的魏忠贤;耿直忠贞,“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当年明月”将帝王将相的心术、韬略刻画得惟妙惟肖。读了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他们的智慧,还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一举多得。

读《明朝那事儿》令我如饮甘霖,回味无穷,那种感觉真好。

(家长感言)孩子从小喜欢读历史方面的书,一套《上下五千年》虽然图文并茂,但仅是提纲式的简介,缺乏情节,《二十四史》又显得艰深乏味,这套《明朝那些事》共七本,码起来足有十多厘米厚。本担心孩子看不了这么多,没想到孩子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几乎是手不释卷。和他爸交流起书中的故事情节那叫一个眉飞色舞,声音也一下子高了八度。为了不被男人们鄙视,我也认真地把这套书看了。

正所谓阅读改变人生,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孩子变了,这套书在孩子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痕迹。首先,孩子视野更开阔了,对是非、忠奸、善恶的认识和评判能力提高了,其次孩子的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从他的言谈及老师的反馈中得到证实。更提高了他的阅读水平,随后也看了些“明月派”的模仿作,他的评价是良莠不齐。总之,开卷有益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00字(二)

一提到历史,似乎在人们的印象当中都是一个枯燥乏味的东西。要将原本一眼一板、循规蹈矩,而且语言深刻难以体会的历史用生动有趣的白话文来体现,《明朝那些事儿》正是让我们学习历史的一条捷径。

《明朝那些事儿》共着七本,虽然只拜读了前两本,却已经让我受益无穷、爱不释手。

第一部可分为三部分:明朝的诞生,开国治国,叔侄反目。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第一部,那就是“奋斗”。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是经过许多生生死死,在冒死的拼搏奋斗下打下的江山,是用无数条生命铺出走向皇位的路。那么就先从朱元璋的一生说起吧。

朱元璋从苦难的童年——从一个放牛娃开始。长大后在饥荒之下家破人亡,之得入寺为僧,维持生计,却被人指谋反,无奈之下“逼上梁山”,加入了起义军对抗元朝。朱元璋在起义军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先后击败强大的对手——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在鄱阳湖与陈友谅的“无敌军舰”殊死一搏,在易守难攻的“第一坚城”平江与张士诚斗智斗勇,最终将自己最大的敌人——元朝击败,北伐肃清北元获得全盘胜利。

朱元璋用他的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将天下征服。他一直尽心尽力,想要管理好国家,打击、杜绝贪财腐朽,用残酷的刑罚令人望而生畏,但在他死后明朝却成为历史上贪财最严重的朝代之一。为了保证天下永远在他的手中,同时也为自己的下一代铺路,劳心劳力,将后代所有的事都先做好,以防不测——夺去兵权、斩杀许多开国功臣。但历史这个不被人力左右的编导,却让朱元璋呕心沥血铺好的路在百年内尽殆。终究,皇位还是被自己的儿子——朱棣从孙子朱允炆的手上夺走了。

如此,即使你机关算尽,但还是不能改变未来这个不可抗拒的结果,未来是不能被人所操控的,总会有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却无法避免,命运之神总是出人意料。接下来的这个人,他在父亲朱元璋的基础上,虽然谋权篡位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还是将大明发扬光大,成为万国朝拜的“帝国”,对明朝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他就是双面人——朱棣。

他有着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与老百姓在一起时,为他们主持正义,爱民如子;残暴嗜杀——残忍荼毒一切不服从他的人。他野心勃勃,战功显赫,长期在名将常遇春、徐达、傅友德等名将中长大,对战争和死亡早就司空见惯,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军事家。因为自己是并非是朱元璋的将来接班人的培养对象,对于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及其儿子朱允炆的偏爱而变得冷酷,对死后朱元璋传位给侄子朱允炆却没有传给他而心存愤恨,在明朝第一阴谋家——一个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诱下,终于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上。朱棣固然残暴,但也是在他的统治之下,将明朝的发展推向了巅峰。郑和七下西洋,用友好和强盛将大明帝国的名字传遍世界。

朱棣后的两任继承人也选的不错,可惜统治的时间都很短,朱高炽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统治了十一载,虽然没有朱棣和朱元璋的惊天动地,但在这十一载中,却是明朝的黄金时期,两人合称“仁宣”。书中有令后人敬佩的、宁死不屈的铮铮傲骨,如铁铉、方孝孺,虽然都只是一介书生,一个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怀中对正义的信念,无所畏惧。这不禁震撼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决心是无可战胜的,执着的信念与不灭的正义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书中除了正经的历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体会到的。其中令我觉得最经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两张铁劵,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第一版‘开国辅运’,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劵的人80%以上都会有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劵。此外特别说明: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多次,不限人数。”除了幽默的调侃,还凸显出朱元璋当时灭臣人数之多。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能将历史如此简洁明了,幽默生动的娓娓道来,一篇伟大的着作。能将历史写成如此,已是一种创世之举。

明朝那些事儿


最近,我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推荐给大家。
《明朝那些事儿》,一听名字就知道里面讲什么的,当然也就是当年明月(笔名,这可不是日本人:)用幽默诙谐的文字,讲述的历史上明朝的事情。
明朝的开国皇帝大概是大家都很清楚的,也就是土豆朱元璋(朱亮宇给他起的外号)。还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全是数字,因为如果这些人都不能去上学或者当官的话,只能以父亲的出生日期或是年龄相加起来。比如朱五四、朱重八、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陈九四等等,那登记户口的人就会眼花缭乱了。朱元璋这个名字也起得很特别,璋是元朝一种锋利的器具,所以朱元璋就是诛元璋,把他比作诛灭元朝的璋。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历史上的战争和政治斗争是很残酷的,就像《明朝》(简称)里面说的打仗不是纸上谈兵,是血腥的,不是说说就行的。作战要学会两副面孔,一副是凶暴的,一副是温和的。凶暴的用来对付敌人,温和的用来对付服从自己的人。也有人曾经说过的:这个社会上,只要是敌人,是不存在退让的,不可以一味的谦让,否则的话,别人就把你打倒
历史是枯燥的,是无味的,可是当年明月就用幽默的话语来使它变得让我们更想了解历史上发生的事,我时不时还可以笑一笑,放松一下。

《明朝那些事儿》之读后感1500字


经朋友推荐,最近看了由当年明月写的草根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深有感触。该书的作者以史料为依据,以诙谐的叙述方式,将三百年明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当年明月风趣幽默的语言,理智缜密的推理,详尽平易的语言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时代的大门,令热爱历史的我获取了知识和道理。

公元1368-1662年间,中华民族出现了无数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流传千古的人物,朱元璋、徐达、汤和、朱棣、严嵩、王守仁、戚继光、郑和、张居正、于谦、海瑞、李时珍、袁崇焕、祖大寿该书用客观历史事件和实证研究方法,对历史中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客观公正的描述,同时,也让读者对明史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客观的讲,明朝的经济、科技、军事等各方面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领先的,可是受封建皇权制度的制约,国家和人民一直处于危难之中。明朝初期,朱元璋吏治严明、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生产力,国力有所增强,不过为了巩固皇权,却大开杀戒,并南征北讨;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永乐大典》的编撰,为后世留下了文化瑰宝;初期的强盛之后,除了张居正变法中兴,几乎一直处于混乱的政治斗争和衰败之中,统治者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的疾苦几乎是置之不理。

在读明史过程中,我对三位人物有尤其深刻的印象,并从他们身上感悟到一些的新的认识。

首先说一下王守仁,贵州人熟知的阳明先生,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他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王守仁于明正德三年(1508)春被贬至龙场(今修文县城),在居黔两年期间,他创立了知行合一学说,被梁启超先生评价为结束了宋元以来的500年道学,成为孔、孟之后的又一哲学巅峰,其学术思想影响到日本、韩国、朝鲜等东南亚国家,成为日本明治维新变革的思想基础。他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遇到许多艰难险阻,却从未改变过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数十年中,无论人生跌宕,志向总是坚定不移。不论其哲学成果在今天是否还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其求索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去牢记和学习!

第二个要说的是张居正,他无疑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虽说他个人生活作风在历史上留下了争议,不过他的两个成绩,让他成为了传名千古的人物,这两个成绩就是他成功的推行了鞭税和考成法。鞭税政策与当代的费改税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效地减少了人民的负担;考成法和现代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思想是一致的,在当时是一个考核官员政绩让官员干活的政策,这是非常科学的。张居正作为封建王朝统治阶级中的一员,推行这样的政策,无疑是影响统治阶级既得利益的。可他依然推行了,可见他有颗真正的忧国忧民之心;在满朝文武百官的全力反对下,他居然推行成功了,无疑证明了他过人的政治智慧。

第三个是海瑞,海瑞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也是最后一个上了门神画像的人物。他骂过皇帝,骂过全大明朝的官员,虽说明朝讲究民主和言论自由,但是古今中外,像他这样的人只有一个,因为他的逻辑很简单----做好本分中的事,骂皇帝是尽职责,哭皇帝也是尽本分,首辅徐阶一直在背后支持他,可徐阶的子女犯罪的时候依然没有情面可讲,这就是海瑞,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人。也许他的执着对统治者来说只是利用的工具,可在他去世的时候,为他送行的百姓却连绵百余里不断,他永远活在老百姓的心里。我们这个时代多么需要这样的品德啊!

有人说: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通过交一个好友,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可以通过阅读一本好书,不断积淀生命的厚度。是啊,《明朝那些事儿》就是这样一本可以增加我们人生厚度、心灵过滤的书籍。它使我对人生有与净化,为我树立了人生新的目标,如同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崭新世界。朋友,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充满智慧的书籍,你绝对能从中汲取到人生的养分,充实着你,震撼着你,也激励着你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书评1500字


历史并不久远,但人真的很健忘_《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书评1500字:

暑假偶然翻开了《明朝那些事儿》,读了几章之后发现这书特别有意思,这套书共有七册,等到开学差不多读了快五本。从前我只知道这套书当年风靡网络,销量惊人,却未曾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可读性非常强,受众很广泛。它讲历史却并不是枯燥的历史,读者接收到的是作者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文字展现出来的画面,字里行间也可以窥见作者的情感偏向。

这书的辞藻并不华丽,我也无法对其文学价值评头品足,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作者真的非常厉害,读者绝不会有读寻常历史书那样的无趣感,读罢只觉趣味横生,兴致盎然。我对明朝的历史不甚了解,至多也就停留在开国皇帝朱元璋,明宪宗的宠妃万贵妃以及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后世流传最广的往往是朱元璋的出身,样貌,废丞相杀功臣等事情,我们也可以从影视剧中看到万贵妃是如何如何恶毒,崇祯皇帝悲剧的一生伴随着大明王朝的覆灭。但我不知道的是朱元璋是何等的富有智慧和善于权谋,从平民百姓到大明的开国皇帝,这中间他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曲折,纵观明朝建立后一系列的整顿改革亦或是杀伐决断,与他早年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历史不可能那么完满,尽如人意,尽管对洪武皇帝的评价至今仍有许多争议,但他仍是一个足以被后世铭记的传奇的帝王。

这部书呈献给读者的是一个纵向的时间轴,沿着时间线,你会发现曾有那么多的人在历史长河中发光发热,用几百年后的眼光来看,他们仍旧是那么耀眼。主编《永乐大典》的才子解缙,留下了一部旷世大典;另一位也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仕途失意,却留下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样的千古名词;明代最为人推崇的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军事指挥才能也极为突出,他的心学影响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通古识今,我看到了这些人身上共有的品质_对理想的热忱。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有两样东西他们从未丢弃,一个叫理想,另一个叫良心。我们从故纸堆里窥得的,是他们一生的感悟与智慧。

历史并不久远,但人真的很健忘。当一个人不得不走向死亡时,自杀代表着尊严和抗争。严党专权,杨继盛公然上书弹劾,知其不可而为之,慨然赴死。读后感m.simayi.net

宦官张敏为保护当时还小的明孝宗朱佑樘免受万贵妃的迫害,自杀而死。读至此总是让人感到深深的震撼,士为知己者死,总有一种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旁人无法理解甚至嗤之以鼻,唯有自己知道,这是自己可以交换生命去维护捍卫的,人的气节终将屹立于天地间。

中日摩擦由来已久,从前他们还叫倭寇,在福建沿海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后来万历年间日本攻打朝鲜,明朝名将李如松击溃日本军队,日军退出朝鲜。时间推到1937年,日本妄言“灭亡中国,三个月足矣”,他们不懂中国人,我们的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坚韧的民族,强而不欺,威而不霸,这是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气度和底蕴。我再一次无比感慨中国人的生命力,时移世易,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另外三个早已湮灭于历史的烟尘中,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周围早已是废墟,古埃及和古印度的文明早已在战争和鲜血中不复存在,只有中国的历史和文明保留了下来。我们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所以不管是外敌侵入或是自然灾难,你总能看到勤劳又勇敢的中国人把废墟变为沃土,把疼痛化作记忆,把所有流过眼泪结过伤疤的日子妥善保存收藏,当作前进的阶梯,然后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我一直很喜欢北宋哲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把以天下为己任当做是生命的必要,这或许就是我们民族绵延生息的脊梁之所在。

这套书我还没有读完,我隐隐有些期待走近崇祯皇帝的一生,又恐惧看到那样一个悲惨的结局,斗争与起义挑动了整个王朝的神经,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中间的过程定会是异常惨烈和悲壮的。作者:许意佳

喜欢《《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读后感1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