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先生》读后感800字

《先生》读后感800字

《先生》读后感20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先生》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次听说《先生》这本书是孙殿镔校长的大力推荐。他言辞凿凿,对这本书推崇有加。初读这本书是在2014年的暑假,可能是历史专业毕业的原因吧,我没有感觉到别人所说的书的枯燥,反而多了份亲切。那时做了一些摘抄,心灵受到了些震动,却不敢提笔写下心中的感悟,生怕在各位先生面前班门弄斧,有伤读书人的称呼。再读《先生》这本书是在2018年的寒假,除了再次接受心灵的洗礼,斗胆写下点感受,算是表达对诸位先生的敬意。

先生本是出生在前的意思。

先生一词最早出自《诗大雅生民》诞弥厥月,先生如达。出生在前者,自然年岁较长,经历较多,知识较广,所以先生就用来指年长又有知识的人了,也是能够成为后生晚辈老师的人。以此外延为对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可以称为先生。古汉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并非所有人都可称为先生,本书中的先生二字保持了这层基本含义。正像邓康延在序中所言:民国的学者、政要、作家、名士,纵有诸多称呼,我觉得终不及先生二字来得亲近且大气,可以俯身可以仰望。这在当下虽是个加上姓氏就被常呼的字眼,却又是个能遥想到鞠躬的场景。

民国在我的心中的影像是模糊,记忆里只有动荡,在民国历史的舞台上,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生旦净末丑轮番出演,国弱民贫。于是在一个个风雨动荡的时代里,先生们如星辰一样冉冉而升,用他们那宛如灯塔的光芒照亮了当时的黑暗,也在不知不觉中为华夏指出未来的方向,影响着一代代的学子。

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十位民国时期的教育家,一个个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对西方的民主科学感同身受。他们深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理,虽生于乱世,颠沛流离于战火,却不求苟全性命,努力投身于教育救国的伟大实践之中,为多灾多难的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他们的名字,大都在上学期间接触过,其中有几位,老师在授课时曾极力推崇,让我牢牢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再次近距离了解他们的事迹,更增加了发自肺腑的崇敬!

在十位先生中,有三位致力于平民教育。他们分别是晏阳初、陶行知和梁漱溟。他们认为: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人,世界上最宝贵的矿藏就是脑矿,而平民教育是开发脑矿最为简单、最为实用的教育。

在这十位宛如灯塔的伟大的先生中,我最敬佩的还是他晏阳初。陶行知和梁漱溟是我在大学期间早就熟识的,而晏阳初的事迹却知之甚少。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黄金还是钢铁?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谈及一个更好的世界时,我们的确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为了造就素质更好的人民,39岁的耶鲁博士晏阳初,主动将自己的家庭下放到河北定县的农村,一个很土、没有咖啡时就把包谷面弄糊了替代的地方,通过培养平民的知识力、健康力、生产力、组织力,来战胜愚穷弱私四大顽疾。他坚信只有穷人富足起来了,这个国家才是安全的。1943年,在纪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的时候,晏阳初与爱因斯坦、杜威、福特等人一道被评为现代对世界具有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194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首次会议上,以中国的平民教育为蓝本,制定了科教文组织的基本教育计划,以在世界未开发地区推行基本教育,以扫除文盲、灌输基本教育为目标。

这是一个大陆社会至今,陌生的伟人,是我们自家的圣贤。这是一个说不尽的巨人。晏阳初面对乡村,埋头用尽70年。他不仅致力于中国的乡村教育,而且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民教育服务了一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像布什1989年写给晏阳初99岁寿词所说:您已使无数人认识到:任何人不只是有一张吃饭的嘴,而是具备无限潜力的、有两只劳动的手的、有价值的人。您是我们人类的颂歌,是你们同行的楷模。

和晏阳初相比,自己显得是如此得渺小。我在乡村从事教育也有十几年之久。和先生的环境比较起来,当然要优越得多。我没有先生的定力,晚自习后,我常常仰望夜空,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前途命运。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迷失了方向。对学生、对班级我也尽心尽力,却无先生的胸怀和境界。先生的一生,让我仰视!

当今的社会,已不同于往日,文盲、半文盲几乎不存在了。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现在能有几人能像先生那样扎根乡村,无怨无悔、奉献一生?

我非常赞同邓康延对诸位先生一句话的评价:蔡元培大学教育的长者,小学课本的童心;胡适儒雅之河,静水深流;马相伯为叫醒中国,自称是叫了一百年的狗;张伯苓津门一户南开,进出多少荣辱;梅贻琦联大八年寒梅,清华一径新竹;竺可桢时事风云难测,守拙浙大气象;晏阳初平民教育,用花的念想培土;陶行知春风走过,大地知道;梁漱溟人生辩论会,诤言独高远;陈寅恪学问是命的另一面,撑着独立自由。

他们虽然早已远去,但他们的背影,是我们民族的正面。你们都是我的先生,是我做人、做学问的楷模!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在各位先生面前,深深地鞠个躬。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华威先生》的读后感2000字


张天翼是现代文学史上左联的重要青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讽刺风格,为世人所瞩目。《华威先生》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作。这是一部创作于抗战之初的政治讽刺小说,暴露了国统区的弊端。在抗战的特定时代环境中,华威先生无疑是国民党政客的化身,其反复鼓吹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则是国民党四处抓权、破坏抗战的真切写照。

作者继承了鲁迅、果戈理、契诃夫、莫泊桑等中外名师的文学描写手法和反映现实与人生的传统,学习了他们讽刺艺术的优秀成果,又采用漫画的方式,体现了张氏讽刺艺术的独特风貌。 在塑造华威先生这一形象时,张天翼并没有用具有中心意味的事件或大的矛盾冲突来表现,而是以叙事者我作为外视点,靠我的观察并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出来,显得不温不火,诙谐幽默,含蓄深沉,却也发人深思。作者通过对华威先生参加会议的忙碌、衣着、重复的陈词滥调以及可笑的行为动作进行的绘声绘色描写,以异常简单的写意手法,几笔就勾画一个浮夸傲慢、虚伪狂妄、盛气凌人的国民党文化官僚的形象。

张天翼并不直接进行评论和指出,而通过华威先生形象和行动上的前后矛盾对比,并采用了适当的夸大和丑化,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例如华威先生刚出场时就给人一种他非常忙的感觉,他对我说:我们改日再谈好不好?我总想畅畅快快跟你谈一次──唉,可总是没有时间。今天刘主任起草了一个县长公余工作方案,硬叫我参加意见,叫我替他修改。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王委员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硬要请我到汉口去一趟。这里全省文化界抗敌总会又成立了,一切抗战工作都要领导起来才行。我怎么跑得开呢,我的天!于是和我握手告别,开始忙碌地赶起场子来。那华威先生究竟有多忙呢?让我们来看看。先是他的包车总是跑的顶快,像闪电一样快,从一方面突出了他的时间很要紧。他首先到难民救济会去开会。张天翼在写这一段时,描写了一个小细节,他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叮!这一细微的、稍不留神就会忽略过去的下意识的动作,恰好泄露了人物内心隐秘的君临一切的心理状态,这一声叮正是想引起在场人员的注意,特意告诉人们:我!华威先生来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开头我称呼他为华威先生,但他却让我叫他威弟或阿威,很好体现了华威先生的虚伪。华威先生很客气地坐到一个冷角落里,离主席位子顶远的一角。他不大肯当主席。但他却以自己时间不够支配为由让主席简短发言,主席还没发言完他就起来提意见,一副比主席还厉害的样子。他总结了两点建议,一是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够怠工并要加紧工作,二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才没讲几句,华威先生就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在临走时,他把主席拉到一边,伸出个食指顶着主席的胸脯说话。有一位忍不住插嘴了解释的青年,华威先生则冷冷地瞅他一眼,带着鼻音哼了一句──唔,我有别的事。刚进门时庄严的态度和现在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态度有着很大区别,撕破了华威先生的伪装。接着,华威先生又到了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场。他依旧因为时间赶而打断了正在发言的人,自己发表了两个意见,而其中的第二点依旧是强调认清一个领导中心。于是,他又匆匆赶到文化界抗敌总会的会议室。不出所料,他提的所谓的意见就和他在前两次会议中提的意见一样,反复地说明了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发表完高见后,他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华威先生的忙不过是一个幌子,他其实是虚张声势、欺民扰民,他忙于泡会、应酬、宴请,虚伪而无聊。值得一提的是华威先生的参加三次会议的态度有些不同,或许是因为会议的级别不同吧。第一次会议,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他并且还点点头。他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他是在对整个集体打招呼。,他完全将自己当做这场会议的主角,对于迟到毫不在意,仿佛大家理所当然地应该等他。主席报告的时候,华威先生不断地在那里括洋火点他的烟。,还猛地站了起来,大声说,十分傲慢无礼。而到了第二次会议时,他坐了下来,点着了雪茄,不高兴地拍了三下手板。,可以看出他虽然不是很高兴,但也没有先前那般自大。第三次会议,他明显表现得有礼貌,谦和多了,这回他脸上堆上了笑容,并且对每一个人点头。,说:对不住得很,对不住得很,迟到了三刻钟。,还要瞧瞧形势,才拣在一个小胡子的旁边坐下来。这次他也没有直接打断别人的发言,而是拿出一张纸条──写几个字递给了主席要求先发言。他还表示了自身的歉意,说:主席!腰板微微地一弯,各位先生!腰板微微地一弯,兄弟首先要请求各位原谅:我到会迟了点,而又要提前退席,显得卑躬屈膝。三个会议,三种态度,勾画出华威先生骄妄、虚伪、庸俗的国民党忠实走狗的奴才嘴脸。华威先生还是个权力欲相当强的人,对于什么事都想插一脚。妇女界有些人组织了一个战时保婴会,竟没有去找他,他知晓后就开始打听调查,一定要成为战时保婴会的委员。当他训斥两个两个学生样的人不去听他的演讲时,他又获知有个什么日本问题座谈会,虽然找过自己而错过,却居然在他不知晓的背景下擅自召开了,因而他勃然大怒,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倒到了沙发上,嘴巴痛苦地抽得歪着。,没命地喝了许多酒,嘴里嘶嘶地骂着那些小伙子。他打碎了一只茶杯。这些有些夸张的行为动作极具讽刺意味。

像华威先生一样包而不办、心怀叵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伪善市侩官僚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这样的官员如今依旧可见。这使得小说突破了时代的局限,让人至今读来仍然有所感慨。

老舍先生的《离婚》读后感2000字


刚开学,从图书馆翻出几本旧书,翻阅着剥落的封面,老舍先生的《离婚》带给我怆然的概叹。

老舍的《离婚》讲述的是清末民初北平财政所里发生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老李是老舍在作品中成功塑造的市民形象:不愿随俗但最后却不得不从俗。老李是一位有些理想和追求的市民形象,他不满灰色的生活和平庸的旧式妻子,而幻想体验下浪漫的诗意,并对生命的价值展开了痛苦的思考。但在张大哥善意的体贴和小赵的刁蛮欺诈下,终于认清自己也不外乎一个懦弱、随俗敷衍的地狱的鬼。在他心中的诗意(小马太太)幻灭之后,他带领全家离开北平回到了乡下,表现出他对灰色生活的最后抗争。

文章从一开始就说到老李时时感到寂寞,心里一直向往着诗意与浪漫的生活,梦幻着有一位志同道合的爱人。虽然老李过着衙门里无聊的生活,但他有理想,有热情,曾经试图冲出灰色生活的重围,追求自己心中的诗意与浪漫。但是由于复杂的主客观原因终于以失败告终,做了张大哥第二。他的人生悲剧是值得我们同情的。

老李来自农村,通过努力终于使自己留在了大城市,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留在乡下生活。过着财政所里无聊的生活,就在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张大哥的一顿涮羊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老李从诗意里拉回到现实,解决了老李的困惑:将老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老李认为自己的老婆脚不是她裹得,绿裤子不是她发明的,不怨她。

在衙门里,老李人品好,有学识,是唯一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唯一一个肯埋头干实事的人,却遭到同事小赵、老邱、老吴等人无尽的羞辱。面对小赵的混蛋行为,老李却不敢有任何异议,作为堂堂男子汉,不能保护自己的家人,只能回到家痛哭一场,第二天还得照旧去衙门。他不敢再去捉弄那漫无边际的理想,理想使他难受的渺茫,像个随时变化而永远阴惨的梦。

生活的浮华与不公在老李眼里是清楚的,因为他善于思考,看出财政所是一个腐烂发臭的官僚机构。虽然他痛感在那里没有分毫的价值:他看到一个衰老丑恶的他,和一个衰老丑恶的她,一同在死亡的路上走,路边的花草是些破烂的钱票与油腻的铜钱!

他有清醒的认识,却摆脱不了长期生活其中的市民社会环境。市民阶层中的敷衍、苟且、软弱对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经常不得不去做一些违反自己意愿的事情,他顶不喜欢随俗,而又最怕驳朋友面子,还是敷衍一下好吧。他意志薄弱经常屈服于现实,不敢和无聊、瞎闹、硬碰一碰,思想,没有行动,思想只足以使人迷茫。

同时老李时时感到寂寞,心里一直向往着诗意与浪漫的生活,梦幻着有一位志同道合的爱人。终于 马婶出现,那点诗意要在她身上具体化了。但由于婚姻的枷锁,道德的樊篱,还有自身性格的懦弱,他不敢也没有任何勇气去追求自己心目中的诗意。他只是躲在自家的屋檐下,用哆嗦的目光追随他的意中人。唯一大胆的举动是在张大哥的儿子天真被抓以后,在衙门里奔走,希望能够把天真保出来,但世态的炎凉终于摧毁了老李,最后不得不求助骗子兼科员的小赵。

再后来,老李辞职了,带着遗憾走了,还是回乡下了,因为虽然马先生回来了,但是马太太并没有跟他闹翻,让他多多少少有些失望,他觉得也没有再住下去的理由了,他的春梦破碎了,不用再怀念了,留下一段回忆,一段议论

诗意、浪漫,最终都破灭了,他别无选择,为太太他得活着;为责任他得活着,即使不快乐的活着。虽然,他面对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不愿同流合污却只有敷衍,久而久之,落在市民的俗气中。老李想改造现状却没有勇气,想逃离无爱的家庭却顾及到责任,想追求诗意却终成梦幻。在矛盾交织的网中,老李被网住了,只有顺从地过着市民的生活。

究竟是什么使老李仅存的一点诗意与浪漫一点点消失最后灭亡?在我看来,清末民初,那是一个各种新旧文化相互激荡的过度时期,社会风俗强烈反对男人纳妾,离婚在当时更是不提倡的。作为老百姓,老李也许只有凑活着过吧。再者,老李看透了北京的浮华,认清了处在这个浮华的城市就要付出做人的自由,需要时刻为了面子做人。他的妻子虽然没见过世面,笨拙的样子令人耻笑,但是她的朴实和简单给了他两个孩子和一个温暖的家,老李是唯一一位有孩子的科员。他最后放弃北平的生活而选择乡下也许对自己来说是一种精神的解脱。

老舍先生曾经也反抗过家长的婚姻安排,想做自己的事,如辞去教职,做专业作家等。但是在世俗的生活世界里,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妥协、退让,安分守己地过着自己的市民生活。了解了老舍的经历,我们更容易理解《离婚》中老李的无奈和痛苦了,为什么在追求诗意与浪漫的路上,他最终选择了妥协放弃,黯然离开北平。

可是,老李不久就得跑回来,你们看看吧!他还能忘了北平?

是啊,老李真能忘了北平么?古人云:大隐隐于市。然而在俗世中,谁又能免俗,一如既往地保留着那份诗意与浪漫?

老舍先生用老李想追寻诗意与浪漫而想与妻子离婚,但最终迫于种种,还是屈从了社会,放弃了理想,回到了乡下,对于这种想法,且不论会不会被当今社会价值观容忍,但老李在俗世的巨压下不得放弃自己的理想,单就这点,怕是会激起无数人共鸣吧

《从旧金山来的先生》之读后感2000字


故事的主要情节就是一位从旧金山来的先生,乘坐着豪华游轮亚特兰蒂斯号开始了他迟来的生活,还没享尽梦想中的欢乐,就猝死了。

游轮的名字叫做亚特兰蒂斯。传说中亚特兰蒂斯是拥有高度发达史前文明的古老大陆或国家之名。最早的描述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里。据称其在公元前12000年至9600年左右被一场超强自然灾难毁灭,其残骸随陆地一起沉入海底。世间还流传着更细致的分析,结合了各种自称能够回忆前世的通灵人士的说法指出,这个神秘之地是因为有了超高的文明和科技力量,国家富强之后人民的生活却开始腐败,最终不敌大自然的灾难而消失。因此可以说,游轮的名字,就暗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可以说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埋下了伏笔----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悲剧。

蒲宁对于这艘豪华邮轮的描写,总让我在阅读的时候脑海里闪过当初看电影,例如《铁达尼号》,以及各种以海上航行为背景的电影画面。对于小说前部分那一段描写我印象特别深刻。在聪明的人类的指挥下,巨轮带着人类的骄傲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行驶,轰鸣的汽笛声就是人类要征服自然的野心宣言。自负的船长漠视巨浪和狂风的威胁;而富人们在头等舱里尽情享受歌舞昇平,轻浮的音乐和厚厚的铁板就足以将他们封闭在自以为的极乐世界里。而真正顶着海上风暴的值班船员和船底部的黑人们,此刻卖命地让巨轮维持运转。这是一组组色彩艳丽的镜头----大海在夜幕下是接近漆黑的深蓝色,巨浪带着刺眼的白色浪花就像利刃一样,正向一个由人类造出的怪物劈来,很是恐怖。阿特兰蒂斯号通体可能是雪白色,窗口透出来星星点点舞厅里以及客房里的暖色系灯,很是繁华浮躁;而地狱核心里当然是各种冷色调的器械,融在一片热烈的火红色中,间或还有满身油光的黑色,很是狂躁不安。读到这里,已经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类现代文明和大自然的不和谐,然而很可惜的是人类并没有意思到这种根本性的不和谐,反而沉浸在对伟大文明的喜悦中,头晕脑胀。

这种不和谐,我认为作者还通过描写旅途中的天气来表现。十二月的天气显得并不怎么好。欧洲旧大陆上,不是大雨就是大雪,天气越来越冷。在波那利,天空总是多云,几乎没有晴朗的希望。从旧金山来的先生,想带着一家享受生活,听说卡普里岛天气好,便马上前往,而去到之后实际上整个岛潮湿而昏暗,让旧金山这位先生感到快乐的,也只还是人类造出来的人工霓虹灯奢华的酒店,大自然还是摆给他一张臭脸。当然不得不说,黎明时分卡普里岛的天气放晴了,展现出蔚蓝的天空和闪着金光的山峰的时候,恰恰是这位从旧金山来的客人一命呜呼后,在巨轮离开后的事了。在蒲宁的笔下,大自然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这位资本主义盛行之下的只顾挣钱只顾享受物质的客人不懂得享受大自然天然的美丽,那么大自然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

小说中有很多很巧妙的对比和细节。就故事情节来说,小说一开始,作者就介绍这位旧金山来的客人,他真名叫什么没人记得住----这并不妨碍他要在路途上享受生活----只要够慷慨,人们会对他足够好,满足他所有的要求。因为当今是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物质年代。他带着妻子和女儿出来游玩,希望女儿也许能在这趟旅程中钓到金龟婿----她的女儿跟他也没差多少,喜欢上王子,是因为他的贵族血统而已。也许人们也是渴望真诚浪漫的爱情的----在舞厅里,众人都为一对甜蜜的情侣而倾倒,而当读者知道他们只是被花钱雇来的演员,就明白了作者对这一切的讽刺了。还有在波那利,旧金山来的富豪先生根本不屑一顾美妙的文化遗产,他认为冷冷清清的街道索然无味,博物馆也没什么好参观的,教堂也都是千篇一律,只有冰冷的蜡烛味,没有名家之画,去那里的也只有老太太。相反,他钟情于那些名流显贵出没的场所,作者也因此几近细致地描写了那些舞厅和饭馆的奢华装潢和无微不至的服务。说到服务,蒲宁不止一次仔细地描写了旧金山来的先生所到之处所受到的殷勤招待,例如死前那一晚入住,老板便是给他安排了名人住过的公寓,为他配备了最优秀的仆役。但他猝死之后,下一秒老板就把他的尸体丢进了最小最差最潮湿最阴冷的房间,连棺材都没有。如此地冷漠无情,唯利是图,一切以不妨碍自己做生意发财为上,这不是老板一个人的专有性格,这是资本主义价值观下现代人的写照。

另外不得不提的蒲宁在描写从旧金山来的先生临死前打扮自己的各种细节那一段,细读起来也让人浑身不舒服。就感觉他是硬要把自己挤进那样一套上流社会标志性的衣服里,也许可以理解成为了达到所谓的文明,硬是把自己束缚,联想一下,这又算不算一种文明倒退(像是中古世纪欧洲女性的束腰,中国女性的裹脚)?想来这里也充斥着贯穿全文的一种不和谐之感。

如果这小说拍成电影,那么最清新朝气的就是作者在描写旧金山先生死后第二天,卡普里岛上居民的生活画面了。小岛暂时还远离新大陆的高科技文明,民风大多还算淳朴。巨轮载着新大陆来的游客离开后,小岛又恢复了昔日的和平和宁静。岛上住着快乐的村民,在他们心中,这个小岛有着圣母的庇护,他们因此赞美一切,享受这自己拥有的生活的每一刻。这很明显跟阿特兰提斯号上的喧嚣以及商人唯利是图,还有旧金山来的先生的悲苦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作者的喜恶褒贬一览无遗。

人类的确是如此地聪明,要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下去,发展当然也是必须的。但是作者在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自大,不要被自己在浩瀚宇宙中所取得的这点成就冲昏了头脑。一个人的确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理想中的高度,就像从旧金山来的先生,奋斗了58年,人生最最美好最最精力充沛的时光都扑在了金钱上,而心灵上的追求和寄托却没有过增长,等到想要享受生活的时候,只狭隘地追求物质享受,沾沾自喜以为这就到达了顶峰,却不懂得人类之于大自然,还是如此地渺小。所以说,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小心敬慎地谋求和谐的生存之道。

先生读后感


先生读后感

何为“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卷隽永,他们的背影,我们民族的正面

蔡元培,北大永远的校长,将北大由原来的官二代升官发财之地变成了中国现在文化的起源地,从中走出了罗家伦,蒋梦麟这样的校长,也成为我国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当时的北大是各种文化的交流地,每种思想都可以在其中进行讨论

还有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和陶行知,按照现在的标准看他们都是名校的海归,更不用说当时的情况了,他们走入基层,探讨平民教育的可能性,通过自己不断的探索,找到一条适合于中国的路线

能称之为先生的,都是一些有梦想,有激情的人,当这些人面对中国残破的现状,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救中国,他们没有革命,没有变法,他们求的就是将更多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人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这个国家,让这些人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他们提供了条件

我认为先生,要有责任感,要知识,有激情,还要有梦想,剩下不怕苦不怕累,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国家,奉献了一生

《奇先生妙小姐之高兴先生》读后感400字


今天我读了奇先生妙小姐中的《高兴先生》,故事讲的是一座高兴王国住着一位圆圆胖胖的高兴先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嘴角向上、微笑高兴。同时还有另一位长的高兴先生一样圆圆胖胖,但任何时间地点嘴角都向下的悲伤先生,整日愁眉苦脸。悲伤先生非常羡慕高兴先生能整天乐呵呵的,悲伤先生想得到高兴先生的快乐,高兴先生告诉悲伤先生当觉得郁郁寡欢时,只要把嘴角上扬就可以了。悲伤先生照着做了,嘴角逐渐从向下弯变成了平平的一条线,最后嘴角终于向上弯了,变的和高兴先生一模一样了,好像一对双胞胎。


看完《高兴先生》的故事,我想起每当我哭泣,妈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妈妈喜欢开心的孩子,不喜欢愁眉苦脸的孩子!”以前我真不理解这句话真正的意思,现在我明白了,妈妈是教我要做一个乐观开朗的孩子,就像书中的高兴先生那样。

读后感大全:读《成功先生和失败先生》有感


如果你的头脑是一个思想制造工厂,一个非常忙碌、每日制造无数思想的工厂。而工厂由两位工头负责。一位叫成功先生负责正面思想的生产;一位叫失败先生负责负面、自贬的思想生产。它们都非常听话,你只要稍稍给它们信号,它们就马上采取行动。你给它们的信号越多,它们就越有权力,最后就会有一位先生占据你的整个思想工厂。

其实现实中也是一样的,你如果总想一些积极的事情,你的成功先生权力也就越来越大,会占据整个思想制造工厂。你就会越来越乐观;相反,如果你总去想一些消极的事情,你的失败先生权力也就越来越大,同样会占据整个思想制造工厂。你也就变得越来越消极。

有两位70岁的老太太,一位觉得到了这个年纪可算是人生的尽头,于是便开始料理后事;另一位一个人能做什么事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怎么个想法。于是后者在70岁高龄之际开始学习登山,随后的25年里,一直冒险攀登高山,就在她95岁高龄那年还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了攀登此山的最高年龄记录。这就是成功先生与失败先生作用的真实写照。有时候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们有什么样的信念。

人们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除了彩票以外,一切成功全靠你自己,全靠你头脑中的成功先生。

《马裤先生》读后感


都说读一本好书,像品一杯美酒,那老舍先生的《马裤先生》就是一杯陈年老酿,令我回味无穷。

《马裤先生》主要写了作者在火车上碰到了一位穿马裤的先生,以及他和茶房(服务员)之间发生的事。在作者的笔下,文中人物个个鲜活明亮、栩栩如生。

乍一看,整篇文章像是讲笑话一般把所有的事一笑带过,但仔细品味,又感觉像是“人生观”一样,用哲理把事情娓娓道来。

当马裤先生用像打雷一样的声音喊茶房的时候,“茶房的眉一毛一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一看,好像在说笑话、讲幽默,回头又一想,其实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茶房的心中厌恶却无可奈何的感情淋一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再看那马裤先生忘了买报,对着茶房颐指气使的时候,“我急忙把我的报赠给了他,这是我的耳鼓出的主意”。初读,给人的感觉像是在文字的墙壁上刷了一层“幽默”的油漆,但恰恰是这种冷幽默表达了作者对像马裤先生这种趋新的市井人物的讥嘲!这种幽默化的写法既让这篇文章妙趣横生,又没有切小“哲理”的蛋糕。

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自私自利的马裤先生,尽职隐忍的茶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马裤先生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他就像是我们自身缺点的大集合、放大,我们也该观察自己、反省自己,远离虚荣和自大。

金岳霖先生读后感


篇一:金岳霖先生读后感

今天,我和爸爸一妈一一妈一一起读了一篇比较有意思的,介绍人物的文章,书名叫《金岳霖先生》。读后,使我耳目一新,感触极深。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的老师沈从文有个朋友金先生,样子长得很怪,但教逻辑教得非常好,对学生有耐心,因此,结交了许多朋友。读后,我心里暗暗地想:这位金岳霖先生虽然其貌不扬,但对教学却拥有一套办法,一直耐心地回答学生们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这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广结朋友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更体现出了他的怪,好一个怪教授!

一妈一一妈一看完之后,觉得金岳霖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对人耐心,为人天真,热一爱一生活,并且非常幽默。他有着奇特的外貌,奇特的行为举止,独特的教学风格,对友情特别的珍惜,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并充满热一爱一。爸爸说:我倒有不同的见解。金岳霖先生虽然长得很怪,但内涵丰富。正可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你认为如何呢,怡怡?我大声说:爸爸了解得更深,佩服!

和爸爸一妈一一妈一讨论后,我仔细地想了想爸爸所悟出的道理,恍然大悟。忽然又想起了我们小区的一位张姐姐,她长得并不好看,甚至有人视她为丑八怪。但她丝毫不顾旁人的闲言碎语,继续向学习城堡进军。我不注重她的外表,和她结为了好朋友。我们俩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后来她考上了我国的一所名牌大学。人们从此以后见到她,谈到她都说;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无限启发,激励着我继续前进

篇二:金岳霖先生读后感

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音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他为了她终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取代她。

即使多年后,当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音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后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的对别人说:给我吧!

林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跟人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举行,那一天,他的泪就没有停过。他渐渐说着,声音渐渐低下去,仿佛一本书,慢慢翻到最后一页。

有人央求他给林的诗集再版写一些话。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过很多神色,仿佛一时间想起许多事情。但最终,他仍然摇摇头,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当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他停一下,又继续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睛,垂下头,沉默了。

多年前我读到这样的话语,一刹那哽咽。那个时代的人,对于感情十分珍惜一爱一护,一爱一一个人一大约便是长远的,一生一世的事情。因此一爱一得慎重,却恒久。

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一爱一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做这一切。一爱一她却不舍得让她痛苦选择,因此只得这样沉默。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

而如今多见的,却是那等付出一丝一毫都要斤斤计较的男子。发出一定要有回报。计算一爱一情,一如计算基金汇率,赔本生意,谁肯做。若自觉有些许吃亏,一定加倍讨要回来。面对这样可怕的现实,再看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候那样动人心魄长远的一爱一,真是让人心灰意冷。

一爱一固然值得珍惜,但是要人一爱一你一时一刻并不难。但是最美最好的,是有个人在至老时候还会想起你,那样深刻,深刻到他一生都从未忘怀过你。

篇三:金岳霖先生读后感

读汪曾琪写的《金岳霖先生》后,一个知识渊博却为人天真、热一爱一生活的老顽童形象马上在我脑海里形成,但最为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这么一个情节:在林徽因死后多年,金先生忽在北京饭店请客,在众人的纳闷下,他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初次知道金先生和林徽因之间的故事缘于徐志摩,知道徐志摩对林徽因那激烈的一爱一,进而了解到还有这么一个男人为了林徽因终生未娶。金先生对林徽因的一爱一是脉脉含情的, 相比徐的一爱一,金先生的一爱一更让我动容,金先生把林徽因当作是女来看待,排除了肉一体的一爱一,这种柏拉图式的一爱一情,恐怕是天底下最高尚、最美丽的一爱一情。只是站在一爱一人的身边,默默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求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使知道不会有结果,却任然执迷不悔,也就是这种不求回报的伟大,注定了悲剧的结局。也许有许多的人会为这场恋情叹息,感到遗憾,但是这样对金先生而言也许也是一种幸福吧。

其实金先生并非没机会与林徽因结合,有一次林徽因对梁思成说她可能同时一爱一上他和金先生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梁思成就告诉林徽因他可以自一由选择,即使林选择的是金他也会祝福他们的,后来林把这件事告诉了金先生,金先生的回答是: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一爱一你的人,我退出吧 。于是就这样,为了林徽因的幸福,他选择了放弃。

对以金先生这种付出了不奢求回报的痴情的一爱一,我本人是非常钦佩和羡慕的。在我们这个商业化的时代,一爱一情也就像是一种商品。像金先生这种愿做亏本生意的人便有如恐龙一样,绝种了。更多的是斤斤计较的商人,在他们的眼中看来,一爱一了就一定要得到回报,绝不能在一爱一情这场生意上赔本,他们甚至奢求双倍或多倍的回报。这是一种可怕的一爱一。其实一爱一一个人是一种自一由,付出如求回报那边是一种交易;在感情的付出上想得很多那倒不是纯粹的一爱一情了。

篇四:金岳霖先生读后感

汪曾祺写过一篇《金岳霖先生》,其中有个这样的细节,说是林徽音去世多年,金先生忽有一天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一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音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他为了她终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人可取代她。

即使多年后,当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音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后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的对别人说:给我吧!

林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跟人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举行,那一天,他的泪就没有停过。他渐渐说着,声音渐渐低下去,仿佛一本书,慢慢翻到最后一页。

有人央求他给林的诗集再版写一些话。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过很多神色,仿佛一时间想起许多事情。但最终,他仍然摇摇头,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当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他停一下,又继续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睛,垂下头,沉默了。

多年前我读到这样的话语,一刹那哽咽。那个时代的人,对于感情十分珍惜一爱一护,一爱一一个人一大约便是长远的,一生一世的事情。因此一爱一得慎重,却恒久。

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一爱一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做这一切。一爱一她却不舍得让她痛苦选择,因此只得这样沉默。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

而如今多见的,却是那等付出一丝一毫都要斤斤计较的男子。发出一定要有回报。计算一爱一情,一如计算基金汇率,赔本生意,谁肯做。若自觉有些许吃亏,一定加倍讨要回来。面对这样可怕的现实,再看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候那样动人心魄长远的一爱一,真是让人心灰意冷。

一爱一固然值得珍惜,但是要人一爱一你一时一刻并不难。但是最美最好的,是有个人在至老时候还会想起你,那样深刻,深刻到他一生都从未忘怀过你。

篇五:金岳霖先生读后感

初次知道金先生和林徽因之间的故事缘于徐志摩,知道徐志摩对林徽因那激烈的一爱一,进而了解到还有这么一个男人为了林徽因终生未娶。金先生对林徽因的一爱一是脉脉含情的, 相比徐的一爱一,金先生的一爱一更让我动容,金先生把林徽因当作是女来看待,排除了肉一体的一爱一,这种柏拉图式的一爱一情,恐怕是天底下最高尚、最美丽的一爱一情。只是站在一爱一人的身边,默默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求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使知道不会有结果,却任然执迷不悔,也就是这种不求回报的伟大,注定了悲剧的结局。也许有许多的人会为这场恋情叹息,感到遗憾,但是这样对金先生而言也许也是一种幸福吧。

其实金先生并非没机会与林徽因结合,有一次林徽因对梁思成说她可能同时一爱一上他和金先生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梁思成就告诉林徽因他可以自一由选择,即使林选择的是金他也会祝福他们的,后来林把这件事告诉了金先生,金先生的回答是: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一爱一你的人,我退出吧 。于是就这样,为了林徽因的幸福,他选择了放弃。

对以金先生这种付出了不奢求回报的痴情的一爱一,我本人是非常钦佩和羡慕的。在我们这个商业化的时代,一爱一情也就像是一种商品。像金先生这种愿做亏本生意的人便有如恐龙一样,绝种了。更多的是斤斤计较的商人,在他们的眼中看来,一爱一了就一定要得到回报,绝不能在一爱一情这场生意上赔本,他们甚至奢求双倍或多倍的回报。这是一种可怕的一爱一。其实一爱一一个人是一种自一由,付出如求回报那边是一种交易;在感情的付出上想得很多那倒不是纯粹的一爱一情了。

《邮差先生》读后感


《邮差先生》读后感

邮差先生。

这个词听起来,似乎很遥远呢。

这对生活在现在的城市里的我们来说,真是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在电影中,经常能看到那一个个泛黄的邮戳。postcard,成为我们旅游的标志。现在,我真的好想,再体验一次,这样的感觉。

我们的城市,俯瞰,永远都是井井有条,甚至赞叹道:搭积木也不一定摆出这样的造型。但是,调大焦距,晒出她的特写并没有那么完美的像积木被推到了一样的特写其实也没那没糟糕。

清晨,一缕头发趴在额头上,吸着酸奶,透过车窗,看看这城市新一天的面貌。大多都是去上学的学生,坐在电动车上吃早餐、复习课本的,打着哈欠骑着自行车的,勾肩搭背步行的,应有尽有。几乎所有的店铺都没开始营业,卷帘门软塌塌的垂在地上,不是生锈,就是被贴了许多小广告,有意思的还有些涂鸦。等红灯时,看见有一个学生,挂着他的书包,飞一样地冲过斑马线,还不时低头看看表,似乎在想:要迟到了!看着他跑步离去的身影,我在想:新的一天又一天开始了。呵呵,匆忙的一天。

在这种地域性文化的熏陶下,每个城市都是一个样儿,那打着波浪线的,圆形的邮戳,在这里,怕是见不到了。

想想邮局里那些分信的人,也许都抱着对付差事的心情,把那一封封信,放到一个个框子里去。像文章里的邮差先生一样,怀着惬意的心情,与这个城市对话的心情去做这件事的人,很难说会有多少。

城市与城市里的人,是进步的。而这进步,意味着,什么?

民国先生读后感


民国先生读后感

潘晓丰

暑假读了《民国先生》,感触颇深。此书以扎实的史料功夫,流畅优美的文字,再现了近代教育家和知识分子不为之人知的风采、情意、抱负与挣扎。从北大校长蔡元培,到好父亲梁启超,从教育实业家张謇、陈嘉庚、李光前,到出版巨擘张元济、陆费逵,从名人雅集,到友人情谊,本书呈现了民国文化人的人生百态和民国新教育各方面的图景,读之令人感叹。

在近年来的民国热中,民国教育也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书通过各章角度独到的观察、叙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民国文教生活的全景画,其丰富的内容能让读者对民国教育的情况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此书叙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文人往事以及作者的身边事,文字平易而不失文采,娓娓道来像演说也如好朋友之间的聊天,读来十分亲切。

书中以人带事,不但介绍了民国时传统学校教育的情况,也探讨了家庭教育,教育出版,学校音乐教育等问题,令读者在感慨之余,也对当下的教育产生思考。

特别是梁启超先生的事例,更令人受启发。梁启超先生早年投身政治,但出生入死的残酷生活并没有让他变得世故、冷酷、无情或者圆滑,他总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重情感,那么富有人情味,他的整个人生观贯穿着“爱”和“美”。他说:人类生活,固然离不了理智,但不能说理智包括尽全人类生活的全内容,此外还有极重要一部分——或者可以说是生活的原动力,就是情感。情感表出来的方向很多,内中最少有两件的的确确带有神秘性的,那就是“爱”和“美”。

梁启超这种人生态度,对他的孩子们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而他的孩子们也都得到了他的真传,虽然每个人都有一部艰辛的奋斗史,但他们个个生机盎然兴会淋漓,从不悲观,个个都在追求“爱”和“美”,成了人生的成功者。

由于孩子远离身边,梁启超只能在书信中了解孩子们的思想、生活、学习的新情况。收不到他们的信,每次都焦急万分,而收到来信时,则会像小孩一样高兴得手舞足蹈。在信中,梁启超常常这样称呼他的孩子: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那两个不甚宝贝的好乖乖、对岸一大群孩子们、一群大大小小孩子们、老白鼻……从这些称呼当中可以足见他是多么疼爱自己的孩子。

俗话说,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向父母讨债的。天下没有一个孩子的成长不必耗费父母的心血,真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同样梁启超的这些子女也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在梁启超给子女的家信中,也能常常看出作为父亲的煎熬与纠结。

梁思成与梁思永,从小就是一对活宝,专爱调皮捣蛋,对他们的成长,梁启超没有少操过心。1923年5月8日,他在给思顺的信中写道:“你最爱的两位弟弟,昨日,从阎王手里把性命争回。”原来5月7日,思成与思永开着刚从菲律宾带回来的汽车被另一辆汽车撞伤了。时隔三天,5月11日,梁启超在给思顺的又一封信中写道:“前两天我去看他们,思永嘴不能吃东西,思成便大嚼大啖去气他。思成腿不能动,思永便大跳大舞去气他。真顽皮得岂有此理。”须知此时的梁思成已经是22周岁的大人了,尚且如此顽皮,可想梁启超的孩子绝非天生优秀,全是后天成就。因为这场车祸,梁思成推迟一年出国留学,并留下了终身残疾:他的左腿比右腿短了一截,更严重的是他的脊椎受到了严重损伤,后来得天天穿着钢制马甲。但梁启超并未对这样的孩子打骂相加,甚至连腹诽都没有,反而仍在信中给予赏识与鼓励:“这回小小飞灾,很看出他们弟兄两个勇敢和肫(纯)挚的性质,我很喜欢。”对推迟一年出国,梁启超还特别写信给梁思成宽慰他:“盖身体未完全复元,旅行恐出毛病,为一时欲速之念所中,而贻终身之戚,甚不可也。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畏。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精神的洗礼,读《民国先生》,使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先生》读后感2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先生》读后感8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