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曾国藩传读后感2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2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2000字。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曾国藩传》读后感2000字,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老实说,第一次听这本书是在去年的十二月份,偶然听到一个亲戚介绍起来的。

当时对于人物传记没什么特别大的爱好,也就没放在心上。有次没事我打开微信读书,首页推荐书籍有这本,就点开看了下,就看了下,看了第一章就喜欢上了。因为作者张宏杰老师的文字相当朴实且易懂。于是立刻买了书回来。读了两章后,就让吴姐给团队每人备一本,原因呢?请听徐老师慢慢道来。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曾国藩传》读后感800字


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

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

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

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

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读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从中受到不少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近代清朝历史的认识,同时引起我对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兴趣。

曾国藩传读后感(960字)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的书籍后,内心都一定会有所触动。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是阅读一本书之后,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记录。值得收藏点赞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曾国藩传读后感(96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一】

草草翻阅,其实没太看进去。不是想看的版本,又没有半路弃书的习惯。每章节都看了一些,大概对曾国藩有些印象。上学的时候对他很感兴趣,通读下来,感觉他真的是严于律己的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虽然一介文人,却心思极为缜密。无论为人,为官,治学,治家,用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原则,很严谨,单纯看他人物性格方面,很是佩服。但是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功过各一半,功劳方面开创了新学的局面,为以后中国提拔出了第一批科研人才。过的方面,按史书上说,剿灭了太平天国的起义。但是,我个人觉得太平天国的后期领导人也很封建奢靡。所以,也不算什么过失。毕竟他是生在封建社会效忠皇帝等于爱国的年代。最后还想说,能啃下这本书的人野心一定不小,我是看不下去了[偷笑]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二】

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高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么多国贼的书,真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淫无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马东玉教授所着的《曾国藩本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着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员,但并无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难以尽述。愤而借父丧委军家居一年半,开始的时候整日漫骂,书中说: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酷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正是抱有这种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5年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但是,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为什么上至枢垣,下至府县,都那么忌恨自己?心中苦闷抑郁。

后通过阅读道家的着作,大有感悟,发现:同样为人处事,孔孟主张直率、诚实,而申韩(申不害、韩非)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反而能强,柔则是至刚。把老子的言论对比自己过去的行事,他发觉自己处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处处碰壁,实质上是失败,是弱者。到头来弄得上上下下处处是敌人,前前后后处处是障碍。过去也知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没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无形无象、鬼斧神凿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太妙了!读到过里、想到这里,曾国藩如同从黑夜里一下子走上了光明世界,

发现了作人处世的真正秘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三】

自省,成功的基石

深秋的夜晚,微凉的风从小院穿过,涤生平静地回到书房,拿出纸笔,微微捻了捻胡须,看着被自己打了一地的水烟壶,写下了“日课十二条”这个题目。

又是一个漫长的隆冬,八本堂内的国藩在纸上这样写道:“吾棋瘾太大,虽然棋瘾比抽烟要好,但也太耗时间心血,故决心戒棋。”

也许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能抵得上通过自省使内心纯净的高尚了,曾国藩作为一代理学宗师,继承其老祖曾子的“五日三省吾身”从29岁起每日在日记中反省自己今日的不足,检点自己的过错,终于从笨小孩儿成长为满清第一重臣!在我看来也许自省方是曾国藩成功的关键,只有自省方可清洗内心的污垢,也只有自省方可不忘初心,永得始终。

这也让我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他以魏征为镜时刻自省自己是否勤政,是否有愧于人民,是否有益于国家,终于他开创了兼并包容而开放的大唐盛世。

是啊,表面的光辉与浮华太过刺眼,因为他挡住了真实,夸张的色彩与线条太过喧闹,因为他只折射出炫目的光彩,隐藏了致命的暗伤。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自负一生,致使连他的亚父也被他气走。直到四面楚歌,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说:“天亡我,非战之罪。”毫无自省之意,其执迷不悟,可见一斑。如果他能自省,那历史可能会少一个“汉高祖”多一个“西楚霸王”,天下也未必会姓刘。

时间转到了清代,在屈辱的百年近代史中那晚清统治者沉醉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认为自己的国家战无不胜不知自省,殊不知世界风云变化,他国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竟还在冷兵器时代,如果他们能从一次次战争的失败中自省,可能历史将会得以改变。

再看看现在的我们,没有考好,怪老师没压准题,没有按时到校,怪父母没叫,没有挤出时间读书,怪老师作业太多……我想如果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些问题,回头自省,问问自己我是不是也有责任,是不是应该“我的地盘我做主”?

如果我们用自省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也许我们会使内心宁静,然后“致远”、淡泊而又“明志”,从一颗谦卑的心出发,历炼出与众不同的自己,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成功,从自省开始。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四】

最早把这本书列到必读清单里面,是受到白岩松的影响,白岩松的一段话令我非常好奇。他说:“在《曾国藩》这套书里头,让我看到了最为复杂的人性,有让我最为尊敬的曾国藩,有在文化上非常大家的曾国藩,也有钻牛角尖的曾国藩,在一个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复杂,让我对人,对人性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因为我也想了解一下,人性到底是怎么一个复杂法?

花了15小时17分,四天断断续续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对我启发最深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曾国藩的“笨功夫”和“死磕”精神。他通过超人的努力,走通了科举之路,曾国藩本人的天资连一般都谈不上,更不用说聪慧,秀才就考了7次才考上,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最扎实彻底的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做人讲究“拙诚”,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依靠奇谋诡计,只凭坚韧踏实,死磕到底。逻辑思维创始人罗胖每天以60秒死磕自己,我们很多007学员,都是以日更来死磕自己。

吴军说“人的成就,都不在于开始了多少件事,而在于结了多少次尾”。我们通常定计划容易,开头也很多。但能够有恒心的,有始有终的,做完一件事或者几件事的情况比较少,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意下笨功夫,不愿意死磕到底,所以你就只有开头,没有结果。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智商。自己也是没有恒心毅力的人,所以才加入007,来死磕自己。

二是:曾国藩善于自省。年轻时,曾国藩也有很多缺点和毛病,并且知识面很窄,眼界见识也不高,他通过写日记天天自省,高度自律,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再一次证明了人的能力和自我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官场的失利也让他痛定思痛。写信给各位好朋友,让大家给他多提意见,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自己来了一场中年变革,为后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石。

我看得到上的朋友以及我们007的战友,很多人坚持冥想,也都是善于自省的人,自己也在坚持写“”每天三件事”,里面有一个小确幸,让我提升了自己对生活的幸福感,还有个昨日收获,让我反省了自己很多需要改进的缺点。

曾国藩也是在自省中了解了人性的复杂,明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行事过于放荡的人,表面上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真正的强者,都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最后曾国藩用诱之以名,拢之以利,网络天下英才,扩大巩固湘军,完成了他的“中年变法”。

对这一点我感触最深,最主要是因为自己,在读这本书之前,也一直是曾国藩说那个方刚之人,做什么就凭着自己的直性子,自以为是的观点。在工作上,不喜欢公司那些讨好领导的人,觉得任何时候以实力说话,以至于在职场中一直磕磕碰碰。在家里,也是暴脾气,和家人有事商量一言不合,就脸红脖子粗,说话声音也很大,方刚之气溢于颜表,很多时候,也让家人心理承受很大的压力。

三是:曾国藩对于诋毁自己,谩骂自己的人态度。

文中说到了他和左宗棠的恩怨情仇。左宗棠每见一个人都要谈论他与曾国藩的前前后后,然后每次谈论都必大骂曾国藩。跟部下,朋友吃饭也是顿顿破口大骂他。

对于左宗堂的不断攻击,他做出的反应是,第一,要求朋友们及家人不要回击左宗棠,避免火上浇油,反而鼓励他们尽量与左宗棠搞好关系。

第二,对左宗棠的攻击不闻不问,不予回答。

每次都有人听不下去了,告诉他左宗堂是如何骂他的时候,曾国藩都是不温不火,你可以说他达观,也可以说他淡然,也可以说他幽默,他相信自己的拙诚,终能白于天下,不必浪费精力与左宗棠争这些口舌。

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很多时候,做不到这么坦然。对别人的辱骂,误解,我们总是要和他辩一个高低,争下这口气,更有甚至还会撕破脸。

最后,以曾国番家书中,本人最喜欢的金句作为结束语自勉: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五】

九月,两会安保加上防范台风“山竹”,生生把所里的同志们忙成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看着大伙“电量红格”的样子,实在不忍心催大家交读书心得。于是只有改变自己“慢品”的阅读习惯,开启外挂模式,用两天的时间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曾国藩传》。下为拙见,汝且阅之,权当杂论。

在我的知识储备中,曾国藩是清末湘军名将。不过与中国传统名将不同,曾先生是认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初用兵时逢战必败,逢败必寻短见,还又都每次都死不成!正当你感叹他烂泥扶不上墙时,突然峰回路转,终于从失败中总结出一套战法,也是唯一的战法。类似于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围点打援,但曾先生更绝!战法就两个字:砌墙!也就是说他在城里防御时就砌高墙固守,然后调集援兵内外夹击敌军。如果换他进攻就在敌人的城池处砌更多的墙,一是围困城中之敌,二是阻滞援兵。待敌疲惫,再各个击破!话说做曾先生的敌人也够憋屈的,天天面壁啊!想想自己小时候因顽皮被老师罚面壁思过,我就对太平军将士莫名生起同情之感。

可从《曾国藩传》中,我读到的是曾先生对成功的养成。出兵平乱是为臣的责任,失败自杀是对结果的担当,有将如此,我想兵也不会弱到哪去。至于在失败中学习,那就是他从小起早贪黑苦读养成的习惯,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式。能在战败中总结出太平军长野战、短守城的特点,及时调整战术战,则是学习中的机变。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是战场上的制胜之匙,也是曾先生的为官之道。他善识人也善用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容人!用人不避亲,重用弟弟曾国荃能上阵杀敌,收复南京。能识人用能,启用李鸿章内外斡旋再续晚清数十载寿数。更能容忍左宗棠对其诸多攻讦,隐忍退让,最终成就老左收复新疆,奠定了我大中华的西北版图!

我斗胆借用林语堂先生评价苏东坡的一句评语:曾公,真高士也!

读《曾国藩》有感2000字


读《曾国藩》有感2000字

某硕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毛泽东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信(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第85页,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权位显赫、作用极大、很有影响的人物,又是一个复杂的人物,近代中国人尤其湖南人,从权贵政要、志士仁人到青年学子,大多佩服曾国藩,佩服其治学为人和带兵做事。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他顶礼膜拜,尊为"圣哲";从梁启超到杨昌济,从陈独秀到毛泽东,也无不表示过推崇其师法,受过其种种影响。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公".(如果有读者不清楚中国古代大臣死后被封"文正"谥号的分量,请自行网上查阅了解。)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近期有幸能够挤时间,断断续续拜读完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三部曲,洋洋洒洒百万字,写尽了曾国藩一生的命运轨迹,写尽了作为一个凡人的曾国藩一生的心理活动,真实而不做作。读完之后,感慨良多,现呈于此,博诸位看官一笑。

记得第一次接触到曾国藩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面。由于政治立场的原因,在我们使用的历史书中,将太平天国运动定义为伟大的农民起义,具有先进性,而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统领曾国藩等人定义为邪恶的地主阶级武装力量予以贬抑,并配之以下图,足见这其中的嘲笑意味。

只是当时年岁尚幼,知识积累少,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没有自己的见解,书中如何说,我们便如何信。以至于很久以来曾国藩在我的心目中都只不过是一个"晚清大臣"而已,本来"晚清"一词在由这种历史书树立起来的形象也极其负面,更何况只是晚清的大臣,又能好到哪里去?

后来大学养成了泡图书馆的习惯,看到书架上陈设了很多有关曾国藩的书,出于好奇阅读了曾国藩的传记,也略微看过其家书,懵懵懂懂。但后来随着知识量的增加,不论是从影视剧还是一些相关书籍,隐隐约约感觉到曾国藩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对其越来越感兴趣,于是终于下定决心,啃了这部《曾国藩》三部曲。

首先是这本书的写作风格,语言平实,尽量把当时情景出现的诗词都引入书中具体环节,可见唐浩明先生所下功夫之大,用心之细。书中对曾国藩的心理活动的叙述,活灵活现。不禁让人感觉到,即使取得如此丰功伟绩的曾国藩也不会有神机妙算的智慧,同样会有失策的时候,同样会有被人忽悠的时候,每当遇到阻力、遭到官场排挤猜疑,也会心情抑郁焦虑。曾国藩既有古代读书人积极出世的儒家传统思想,也有心情郁闷,困顿彷徨,甚至几次被怄得自杀。曾国藩虽然取得巨大事业,但也一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再加之蛇皮癣奇痒难忍,缠身几十年,感觉他一生中几乎没有心情舒坦的时候,一直都处于隐忍的心理状态和忧虑苦闷的情绪当中,一个十足的焦虑型人格。

接着便是曾国藩本人,撇开历史书中的政治立场不说,曾国藩是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的。《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此三事是传统中国人最为追求的事情。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做如下阐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这是中国古代官方的意识形态,也是士子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能有此三立者,一曰明朝王阳明,一曰晚清曾国藩。从曾国藩的经历来看,他修身齐家,治军治国,用一生的时间做到了三立,此番毅力和胆识令人激赏。

其实曾国藩的人生没有丝毫浪漫,没有少年英雄,没有轰轰烈烈、没有仗剑天涯,也没有红颜佳人。有的是"打掉牙和血吞"的时时隐忍,有的是谨小慎微,有的是克己坚持,有的是用笨办法下苦功夫的为学态度……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晚上屋檐下潜伏了一个贼,想等主人睡下了之后偷点东西,而曾国藩想往常一样背诵课文,直到天快亮了依然没有背会那篇文章。那贼人终于等不得了,忍无可忍跳出来,愤怒地对曾国藩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把那篇文章从头至尾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虽然后来的曾国藩地位显赫,但这并不是说作为政商大佬、文人学士才要学习曾国藩。我想,读过曾国藩的人多少都明白,苦熬才是人生不可回避的真相。而且曾国藩的选择是:一直继续熬下去。这里的熬是指积极的面对,认真的挺过去,而不是消极的拖过去,不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

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慢的,我们明白了人生就是一次长跑,没有速战速决的办法,而曾国藩"有韧劲"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曾国藩的人生并不是教大家如何快速成功,而是如何挺过这几十年的长跑,这也是曾国藩为我们带来的精神抚慰。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年纪越大,越会去佩服对自己够狠,自制力特别强的人,渐渐地不会再那么佩服天才。

曾国藩的人生经历是如此丰富,而他的起点又和大多数的普通人相似:没有惊人的才华武功,没有显赫的身世家境。这是一个经历了很多失败,结局也说不上圆满、昂扬的人。曾国藩式的坚持、韧劲、克制、挺,才更接近我们终将面对的现实。

当我们苦熬着的,忍受着的,但仍不放弃做一番事的时候,

当我们怀疑自己的天赋,但仍渴望不凡的时候,

我们需要曾国藩。

愿曾国藩给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带来力量。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是初中历史课本上必背的一个知识点,也是我对曾国藩最初的印象:一位没落王朝的大臣,身为汉人一心扶持着满族朝政 ,参与洋务运动,建设江南造船厂。尽管很喜欢他说的那句名言,但内心还是瞧不起他,觉得他是一位卖国的汉奸。

无知者无罪。才学疏浅的我现在体会到凭借只言片语就对一个人下定义是严重的错误。略读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后,我后悔没能早日进入曾国藩的人生,与这位良师益友相遇甚晚。

学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曾国藩这句话敲醒了我。近几年我变得老气横秋,待人处事都充满了一种不屑,活脱脱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不得志,又嫉妒人世间的不公。然而曾国藩和他父亲不折不挠的精神令我深感佩服。湖南曾式家族历朝历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了曾国藩父亲曾麟书这一代,家族希望出一个秀才,成为书香世家。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出个秀才谈何容易,况且全家人的希望寄托于一身,压力何其大可想而知。但是曾麟书一考就是17年,考到43岁才中秀才,他儿子曾国藩也考了7次才中秀才,在这期间邻里乡亲无不嘲讽讥笑。天下之至拙,能剩天下之至巧,他们这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拼搏精神对我来说是一注强心剂;回想过去考试失败,就扬言放弃,总是在意别人的眼光。现在看来,我的这些小挫折都不算什么。

书本教育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而现实生活却让我发觉大多数人都是处于灰色地带。我曾厌恶这样的现实,害怕自己将来某一天也会变得让自己讨厌。所以看待他人,总是举世皆浊我独清。曾国藩早期进入翰林院,也同样自认自己向着圣贤发展,瞧不起他人。碰壁多年后的他不再唯我独尊,而是谦卑恭谨,待人处事让人舒适,也就是所谓的圆滑。可是他内心依然有着自己的原则与底线,与人相处只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除此之外,他一生尽可能地严于律己,不忮不求,看似愚蠢,实则大智若愚,在功成名就之后仍能全身而退。日常生活中的我因贪玩手机就忘乎所以,面对世俗利益岂能不动心。所以可以说曾国藩教我从新做人。

太平天国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革命武装力量。历史课本中虽然说没有先进思想领导的革命注定失败,但还是肯定了太平天国的革命历史。但是了解了曾国藩和他所带领的湘军之后,我才了解到,太平天国打着妖魔化的天主教,不仅要推翻前朝,还要颠覆儒家文化,如若革命成功,中华文化将不复存在,所以曾国藩是中华文化的守护者,是真正的爱国者。放到今天,曾国藩必定是学习模范,感动中国十佳人物。

生不逢时的曾国藩在大清气数已尽之下,力挽狂澜是为了整个中华民族。面对强势的西方入侵者,曾国藩在外交政策上选择讲信誉,讲道理,做出让步,都是为了保证中华这艘大船不沉,师夷长技以制夷,不幸最后还为整个清王朝背黑锅,让世人唾骂。

读完整本书后,我意识到曾国藩是个值得挖掘的人,是个宝藏男孩。为人处世、治国理政、教书育人,各个方面都值得向他取经、学习。

《曾国藩传》读后感600字


可能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我对懦弱的晚清印象极差。在中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更是将中华数千年积攒的基业毁得一干二净。近期无意中看了一本《曾国藩传》,使我感慨颇深,深刻明白了他当时那种无力回天的困境,更是体会到了曾国藩纵然身处低谷,也始终以一种逆流而上的姿态来面对困难。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谁能想一个文官出身的曾国藩,却能力挽太平天国的狂澜。为了挽救腐朽的清廷,曾多次上书咸丰皇帝,倡议改革,扭转腐败困境,谁知都不予理睬。曾国藩直言咸丰帝的三个缺点,想起到警醒作用,未料惹恼了咸丰帝,险些被革职。读到此处我已然感受到了曾国藩心中那股愤愤不平之气,原本年少得志,想大刀阔斧救朝廷于水火之中,未曾想会遭受如此境遇。纵然如此,曾国藩也丝毫没有气馁。

恰逢此时,太平天国运动已达巅峰时期,在此国家存亡之际腐朽的清廷便想起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中也是处处充满了险情,因与地方官员不和,被绿营军闹事,险些丧命。后来面对强大的起义军,两次落败,羞愤之下两次欲自杀成仁,所幸都被人所救。经历的种种困境最终成为成功的踏脚石,曾国藩在这种屡败屡战中逐渐成长起来,成立湘军,征讨太平军,解清廷之危。而这些成功,曾国藩的付出也是巨大的,十年征战中回家没超过五次,两个弟弟均战死沙场。如此巨大牺牲曾也毫无怨言,为清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世间再无第二个曾国藩,或许我们永远也不能达到曾国藩的思想境界和高度,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的精神,他逆流而上永不言败的精神。那么有朝一日我们也能像太阳一样冲破云层,照耀整个大地。

喜欢《《曾国藩传》读后感2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曾国藩传读后感2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