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恶之花读后感1000字

恶之花读后感1000字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导语:波德莱尔是法国诗人,被誉为现代派的开山鼻祖,《恶之花》是其代表作。

或者有人会被《恶之花》的书名吸引,一如我当初。所谓恶之花,顾名思义,便是罪恶的花朵之意,再做深解,无非是恶也有如花的美丽处,或者说,盛开在恶之上的花。但无论你做何理解,都可能只对了一半。

熟谙阅读鉴赏的人清楚,文本是有多元阐释的。越是伟大的作品,越是这样,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在读过《恶之花》后,也十分直观又真切的感觉到诗人波德莱尔内心要释放的情绪和表达的主题,那是一种艺术特有的高度,绝不是一言概之,却又似清晰异常的。

一反常态的是,大多古典诗人讴歌神性、光明、美好,然而波氏在其恶之花中却出现了太多阴暗、丑陋的意象,仿佛他要讴歌的是人们视为恶俗不雅的东西,是那些为人们所厌恶拒斥的内容。如此或许将太多人早早拒斥于门外,有未读而先退者。然而只要你本着一颗纯洁的心去读,你会惊讶地发现《恶之花》中太多诗篇并非果然污染了你,反而是使你更加清楚地意识并承认恶的无所不在,它像是黑暗在与代表光明的美无时无刻不在作着斗争,要想消灭它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在面对恶时,能够时时看到其上还有开放的美的小花,能够以自我之美有意识去抗拒它,保持纯真的本我才是题中应有之意。

《恶之花》同样颠覆了过往传统,以期建立新的价值,这是一种创新和大智大勇。传统一旦定型,便如一潭死水般散发恶臭。较我们不愿接近之恶之丑,恐有更多难以觉察的血腥。而这些往往是人们不自觉的。《恶之花》于恶中寻求零星丁点的,又无处不在的,尤如污浊泥潭中随处可见的鲜活气泡般的美的存在,揭示了象征光明、正义、爱的美的广布,而那一双发现美的眼同样如罗丹所言,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

故而,阅读波氏《恶之花》须得沉下心,擦亮眼,在咀嚼品茗中提升阅读快感。诗中大量隐蔽的、反面的意象,你须琢磨,将之融化在你自己的生活中,一一形成对照,那样的话善恶美丑自在你心中,或者先前你以为美为反成了丑,而先前不着意的恶又变作了美。其时你便可以透视生活中最本质的一面。从而安舒、纾解你长久来郁闷的心思,达到澄明的境地。这或者就是诗人通过作品要说与我们的吧。

恶之花,为我们生活增添些许美丽,让我们更从容的去面对它,与之达成和解。

好句摘录:

1.那些海誓山盟,芬芳、那无休止的吻,能否从不可测知的深渊重现?

2.你对自己的美一无所知,却专横地滥用造作的魅力。

3.让岩石涌泉,让荒漠开花让陌生的王国洞开熟悉的大门为他们送行。

4.我的灵魂是坟墓一个一个我居住其中这可恶的墙上依然荒芜。

5.如果你能抵制诱惑你的眼睛能洞察渊底愿你读这部书,愿你能渐渐爱我。

6.他流动的不是血液,而是忘川的绿水。

7.一个无人问津的要犯,被判处终身微笑,却永远张不开笑嘴。

8.我是一片连月亮也厌恶的墓地。

9.谁不曾从坟地的枯骨中吸取营养。

10.就连你们的祈祷和祝愿都是罪行。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恶之花_《白夜行》读后感800字


恶之花_《白夜行》读后感800字

白夜行是我两年前读的东野圭吾的第一本书,当时读完没写读后感,主要原因通俗点讲是被吓懵了。读完后的感受,除了震惊,内心由生的恐惧,还有生理上莫名的反胃感。这应该是第一次洞察到深不见底的人性深处的黑暗后的本能反应,是一种细思极恐的阵阵寒意。

其实,客观上说,《白夜行》应该是东野圭吾完成度最高的一部作品。它的时间跨度长达十九年,人物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从中东战争、泡沫经济到计算机时代兴起,作者都凭借专业的知识将其融入作品,由此,让这部看起来是爱情推理小说的作品有了社会小说的深刻度和时代的厚重感。

另外,这部作品出场人物众多,甚至运用了多个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但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背后,隐藏了一条条逻辑清晰的伏线,各个伏线交织汇总,在最后让读者恍然大悟,而此时的这种恍然也给读者造成了极具震撼力的心理冲击,达到了极致的效果。

全篇对男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写只有不到一个章节的内容,但在每一个出场的看似无关的功能性人物背后,都有男女主人公的影子,没有正面刻画,却在处处刻画,这样高妙的写作手法只能基于作者对整个故事全面透彻的把握和布局。同时,也与主人公的人生不能见光这一主题完美契合。

雪穗和亮司之间是爱情吗?我觉得不是,如果是,也是扭曲的爱情。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他们由于心灵扭曲而产生的极致感情,相互依赖,彼此共生。

我从不觉得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它关注的是儿童时期的遭遇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有多大。它会在一个人的心里埋下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遇爱得善,遇恨得恶。

雪穗和亮司儿时的不幸让“恨”的种子在心中滋长,结出“恶”的花朵并不断蔓延而不可遏制,最终让他们的内心只有利益没有感情。雪穗的一生都在算计,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为了自己的目标步步为营,接触的每一个人都是她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和牺牲品。而亮司呢?父亲的罪孽让他看到人性的丑恶也由此背负了丑恶,一生都只能躲在黑暗中,他用尽一切手段替雪穗扫清向上流社会爬的障碍,这是爱情的守护吗?还是一种情感的赎罪?

绝望吗?悲恸吗?看着他们双手沾满鲜血,一次次伤害无辜,一步步陷入恶的深渊,除了愤懑,压抑,恐惧,颤栗,每一个读者的内心深处,一定还有深深的痛惜,这种痛惜,是像书中笹垣警官追踪了长达十九年,渐觉真相却不能阻止的无能为力。

“有一株芽应该在那时就摘掉,因为没摘,芽一天天成长茁壮,长大了还开了花,恶之花。”

作者:拼命姑娘的好时光

《恶之花》读书心得1000字


一个对诗不大敏感的人,去理解波德莱尔并非是件易事。
诗人往往代表着某种不幸的,即其个人的命运。这种不幸使得他们的内心痛苦,而恰恰是这痛苦使得他们内心充满了力量。诗人就是具有这么一种神奇的能力,即将痛苦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诗、艺术等具有永恒色彩的东西)。
从一般意义上说,诗来自于痛苦,这是事实,但是诗本身并不是显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它往往是给人向上的力量的。而对于波德莱尔来说,他就是这种意义上的诗人。他内心痛苦,喜欢写诗,但是写出来并不是世人所谓的高尚的作品。他的痛苦是那么直接,完全在诗的字里行间里,似乎还没有转化成另外一种东西,那么赤裸,仿佛是直接的痛苦。他承认自己内心一片黑暗,并不承认自己幸福,也不承认自己是个圣徒,要为人类要承担什么不幸。他说内心是恶的,而且有一种变态的心理,沉腼于恶所带来那种乐趣。这样写也是他的一种勇气,或者说他内心是真实的、坦诚的。
过去的文学作品可以这么说,他们总是为了说明自己是多么多么的纯洁、善良,充满正义感,仿佛举世浊,唯我清; 举世醉,唯我醒一样,一副无辜的让人来同情的样子。而波德莱尔是这样,我这个人其实是一无是处的,因为我存在着恶,与恶纠缠在一起,没有彻底战胜了恶,恶与我的命运或者说人生贯穿起来。他说过,透过粉饰,可以掘出一个地狱来,他首先掘出了自己内心里的那个地狱。
正是这种直接切人事物本质的文风,让恶的本性暴露在阳光下,说出自己在为恶,与那些口口声声自己在作某种伟大的事业,而内心一片黑暗的人比之起来,更是一种勇气,一种率真。他这样做才真正宣告了文学的现代性到来了。
为恶承认乃是一种勇气;为恶饰非乃是一种虚伪。
他写《恶之花》并不是想引人人歧途,而是出于某种道德诫赏的。他希望这些诗的良苦用心能够得到人们的理解。波德莱尔是要人们理解他的用心,他是想让人面对自己,坦诚地面对自己,不假模假式,从他的坦诚中寻找到生命的本原 ,从而走向真的天堂。
因此也不难理解他从生理上厌恶那些一本正经的正派人士。他们总是遮遮掩掩,无法使自己真实起来,赤诚地面对生命的本原。而这些正派人士也无法容忍波德莱尔的诗作。正是这双方面的原因波德莱尔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让人理解。后来,波德莱尔才越来越为人所称道。兰波是步波德莱尔之后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他是这样称波德莱尔是第一具慧眼者,是诗人之王,一个真正的上帝。而写了那著名的《荒原》的艾略特说波德莱尔已经成为现代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楷模。(本文选自)
《恶之花》本身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波德莱尔的坦诚。

恶之花_《白夜行》读后感900字


白夜行是我两年前读的东野圭吾的第一本书,当时读完没写读后感,主要原因通俗点讲是被吓懵了。读完后的感受,除了震惊,内心由生的恐惧,还有生理上莫名的反胃感。这应该是第一次洞察到深不见底的人性深处的黑暗后的本能反应,是一种细思极恐的阵阵寒意。

其实,客观上说,《白夜行》应该是东野圭吾完成度最高的一部作品。它的时间跨度长达十九年,人物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从中东战争、泡沫经济到计算机时代兴起,作者都凭借专业的知识将其融入作品,由此,让这部看起来是爱情推理小说的作品有了社会小说的深刻度和时代的厚重感。

另外,这部作品出场人物众多,甚至运用了多个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但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背后,隐藏了一条条逻辑清晰的伏线,各个伏线交织汇总,在最后让读者恍然大悟,而此时的这种恍然也给读者造成了极具震撼力的心理冲击,达到了极致的效果。

全篇对男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写只有不到一个章节的内容,但在每一个出场的看似无关的功能性人物背后,都有男女主人公的影子,没有正面刻画,却在处处刻画,这样高妙的写作手法只能基于作者对整个故事全面透彻的把握和布局。同时,也与主人公的人生不能见光这一主题完美契合。

雪穗和亮司之间是爱情吗?我觉得不是,如果是,也是扭曲的爱情。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他们由于心灵扭曲而产生的极致感情,相互依赖,彼此共生。

我从不觉得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它关注的是儿童时期的遭遇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有多大。它会在一个人的心里埋下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遇爱得善,遇恨得恶。

雪穗和亮司儿时的不幸让恨的种子在心中滋长,结出恶的花朵并不断蔓延而不可遏制,最终让他们的内心只有利益没有感情。雪穗的一生都在算计,为了自己的目标步步为营,接触的每一个人都是她前进道路上的垫脚石和牺牲品。而亮司呢?父亲的罪孽让他看到人性的丑恶也由此背负了丑恶,一生都只能躲在黑暗中,他用尽一切手段替雪穗扫清向上流社会爬的障碍,这是爱情的守护吗?还是一种情感的赎罪?

绝望吗?悲恸吗?看着他们双手沾满鲜血,一次次伤害无辜,一步步陷入恶的深渊,除了愤懑,压抑,恐惧,颤栗,每一个读者的内心深处,一定还有深深的痛惜,这种痛惜,是像书中笹垣警官追踪了长达十九年,渐觉真相却不能阻止的无能为力。

有一株芽应该在那时就摘掉,因为没摘,芽一天天成长茁壮,长大了还开了花,恶之花。

读《望春风》有感:罪恶之花


罪恶之花

——读《望春风》有感

子夕

《望春风》榜单中我读的第四本书,也是四本中读起来最令我满意的一本。

同其他三本一样,《望春风》描画的也是一副乡村画卷。刚看到开头的时候我是有些失望的,总觉得最近乡村题材的书是在是太多了,看得有些腻味了。但好在这本书没有局限于乡村的"质朴".

书中第一部分以一个总起的位置描写了所有人看似错综复杂的关系,第二部分再以单个人物为单位进行关系的拆解。第三部分则可以看做一个后续。虽然第一部分看似复杂、冗长,但坚持读到后面这分冗长就会变成连续爆炸的烟火,接二连三的炸出绚烂的花朵。

相比《慈悲》、《山中的糖果》,格非老师的写作更胜一筹。前二者只是单单写出了质朴感,格非老师却以一个中年人的身份描写出了乡村人的那种愚昧偏见和七情六欲。相较之下,前二者就显得青涩很多。

在格非老师生动详细的描写手法下,这个乡村里的农作物、花鸟和人物都栩栩如生。连我这样一个没有农村经验的读者都仿佛置身在那个愚昧却自然的村子里。

这是一个我不理解的世界。我不明白为什么农村里的出嫁和出轨可以互不影响地存在。

这个村子里,嫁娶是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而不是二人情意所在。而出轨则是家常便饭。但从来没有人反思过自己的感情问题,也不去追求真正的"爱".是不是因为那个年代的农村就是这样的呢?因为物质的匮乏,成家就变成了保障物质的一种手段。或者是类似于春琴那种"算命"的结果。不管是哪一种,在我看来都很可悲。春琴和"我"的感情还算是在正轨上,但那时的他们早已迈入黄昏,文中对他们二人的感情发展也并未做太多详述,所以我也不好说这两个人究竟是真爱呢,还是亲情。

这个村子里的出轨故事太多,男人女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些都让我瞠目结舌,无法理解。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正面的夫妻榜样的话,或许朱虎平算是一个。

所以,婚姻忠贞之外的情欲就成了书中的一大亮点。作者用直白的语言描写女人的身体,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描写情欲之事。这种感觉就好像挠痒痒,时而找对了地方,时而隔靴搔痒。进退之间,作者掌控自如。不会低俗,也不会虚情假意。这是我认为精彩的地方所在。他所披露的那种情感很真实,也很负罪。

要说情欲,王曼卿这个人物不可绕过。

在同彬的眼里,王曼卿是一个欲望女神一般的存在。哪怕是多年后,和两个莉莉都有过感情之后,他还是会啧啧回忆王曼卿的身体。

在《曼卿的花园》一节中,作者这样描写道:

到了每年的三四月间,在春风的梳拂下,那株海棠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开放。花苞初呈秾丽的胭脂色,丝丝缕缕,有一种黯然神伤的幽逸。但空濛的春雨很快将它的颜色洗淡,绽放出一派饶有风韵的粉白。花瓣层层叠叠,累累纷披,在初生柔叶的映衬之下,独立斜风细雨,瞻望四方,蹙然有思。

当然,赵锡光先生家的庭院中不光有海棠。

每到盛夏七月,绚丽的大烟花迎风怒放之时,那些妖冶多姿的绛红色、紫色或白色的花朵,挤挤攘攘,织成一块色泽斑斓的云锦。这些传说中的销魂之花,仿佛一心要为自己洗去莫须有的恶名,使出浑身的解数来涂脂抹粉,顾盼之间,流波横溢,摄人心魄,为这座古旧、冷清的院落平添一抹活泼的明丽。

这是曼卿和同彬云雨前对她家花园的描写。赵锡光(曼卿的丈夫)在花园里偷偷种了罂粟,那些销魂之花便是罂粟花。这罂粟花既像王曼卿,又像王曼卿和同彬的关系。

"仿佛一心要为自己洗去莫须有的恶名,使出浑身的解数来涂脂抹粉,顾盼之间,流波横溢,摄人心魄,为这座古旧、冷清的院落平添一抹活泼的明丽。"

不得不说,这样一个环境的铺垫实在是妙哉。就好像你还没有偷窥到房间内的事,就先闻到了那股罪恶的花香。

二人罪恶关系的开始,格非老师如此描写道:

她慢慢地转过身来,手里没有眼药膏,却捏着一把花剪刀。为什么说是花剪刀呢?因为两个半月形的剪刀把上,密密麻麻地缠着蓝颜色、绿颜色、黄颜色、红颜色的玻璃丝。大概是怕剪东西时硌手吧。我问她,拿剪刀干吗?她只是把头拼命地往后仰,咬着嘴唇,像笑不像笑,用极小的声音对我说:‘我要把你身上的小黄瓜剪下来。’我死死地箍住她腰。她的身体软塌塌的,脖子里全是汗。过了一会,她见我不吱声,突然又笑了一下,说:‘要不,剪舌头也行。快,把舌头伸出来!’我就闭上了眼睛,真的把舌头伸了出来。嗨,你猜她怎么弄?嗨,她把我的整个一条舌头,全都裹在了她嘴里……

同彬和"我"说,现在就是立刻让我去死,这辈子也值了。

罂粟花徐徐绽开,大红色的花瓣下,是黑不见底的花蕊。

噢,农村里不只种农作物,还可以种罂粟。

相比《北鸢》呢,格非老师的文笔更生动,也更真实。葛亮老师的书卷气太重,虽然很适合民国题材,但作为小说阅读起来还是累赘了点。

这本书的缺点呢,如其他读者所说,人物过繁,没有把每一个人物都树立起来,甚至记不住。故事很精彩,但是阅读后故事带来的反思和冲击还是小了点,浅了些。

范文热搜:恶之花读后感模板汇总(9篇)


多读书使我们变得更加才智博学,是一种成长。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优秀的书籍后,内心都一定会有所触动。通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读后感就是将读书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热搜:恶之花读后感模板汇总(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恶之花读后感1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本书。书名是《安妮日记》,书的作者是位德籍犹太少女,名叫安妮·弗兰克。自从安妮13周岁生日时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一本漂亮的日记本后,安妮便开始写日记。她把这本日记本当成好朋友,管她叫“吉蒂”,并且不断地把周遭的人、事、物真实地记录在日记里。

二战后期,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越来越多,安妮一家及朋友共8人躲在了密室生活。在那里,他们过着非正常人的生活。洗澡和上厕所成了大问题,每天走路要踮起脚尖,说话也要轻轻地,睡觉更要保持高度警惕,和外界的联系只有一台收音机……安妮的日记本也逐渐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她的心事、她的烦恼、她对战争的批判,对和平的渴望……

安妮是一个坚强、好学、上进的女孩,正如她在日记里写的那样:“很快我要自己学习,拼命向脑子里灌词语,等到出去后,我要向同学们证明,不在学校我同样也能学好!”

通过灾难,安妮不仅很坚强,而且还很有勇气。她经常对“吉蒂”说一些从之声里听到的坏消息,由此我可以感到她是多么地害怕,但她还是安慰自己“别怕,安妮,一切会过去的。”

但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安妮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厄运的魔掌:1944年8月4日上午,安妮全家遭人告密被捕。在集中营里,因为卫生条件太差,最后只有安妮的父亲生还。

安妮也像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出了许多“小我”;面对灾难,安妮没有退缩,或许我就没有她那么坚强;面对大人们的教训,安妮做到了一声不吭,去默默做好该做的事,顶多对“吉蒂”诉苦,我就会很浮躁,当场表示抗议,使家长对我的印象很更糟;面对自己14岁生日礼物—一本书和一些糖果,安妮已经很满足,而我的礼物更多,却丝毫感不到自己被爱包围……

虽然不会再有下一篇“安妮日记”了,但安妮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远是我的好榜样!

嘻嘻,听我发表了这么多的感想,你又是怎样想的呢?或许我的语句、我的思想都还不太成熟,那就请你捧起《安妮日记》,去细细品味,再去发表属于你自己的想法吧!下次《安妮日记》中,再见面!

恶之花读后感2

只要用心去发现,美无处不在。这是我读了金波爷爷写的《暮色》后所悟出的一个道理。

缓缓西下的夕阳,幽暗却并不安静的树林、晚霞倒映的湖面、布满繁星的天空……这多像一幅意境优美的中国山水画呀!不由得你不身临其境。这就是金波爷爷在《暮色》里,用他的一双慧眼所发现、用一支生花的妙笔给我们描绘出来的一天傍晚,他到一个小树林里去散步,所发现的大自然的美景。

其实,只要你张开你的一双慧眼,用心灵去发现,你就会和金波爷爷一样,发现周围事物的美。这样,你的生活中将会有许多彩色的记忆。

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在乡下奶奶家的情景。每到傍晚时分,在田里劳作了一天的农民伯伯们都纷纷收工了。他们扛着锄头,赤足走在弯弯曲曲的田埂上。袅袅炊烟里,即将西沉的夕阳,将它那仅有的余辉洒落在秋天的田野里,洒落在农民伯伯们那古铜色的脸庞上。这时,他们把头转过来,看着自己田里的庄稼,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他们的心里一定在说,看,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现在想起来,这是多美的一幅夕阳晚归图啊。可我平时却从没有留意过,把它们从生活中忽略了。是的,如果,我们平时多用心去看,美会无处不在。

我放下手中的书,抬头向窗外的天空望去。天空是那么的高远,它有点像块巨大的蓝色绸子,偶尔飘过的几片白云,像镶嵌在绸缎上的白色云锦;它有点像块透明的蓝宝石,折射出点点耀眼的光芒;它又有点像一个碧波万顷的湖面,上面划着几只白色的帆船。看着看着,我突然发现,原来蓝天竟然是那么的美丽。怎么平时没有发现呢?转念一想,恍然大悟,真的,只有用心去看,美才会出现。

确实,人世间的许多事物都很美,只要用我们的慧眼去观察它们,它们就会变得多姿多彩。张开你的一双慧眼,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更美。

恶之花读后感3

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恶之花读后感4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海底两万里》,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其中,我被《海底两万里》中的冰山这一节内容深深打动了。?他们在南极地区航行,在回来的路上,不幸被冰山困住,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自己的生命。?多么惊心动魄的一刻啊!想想他们,在危险的情况下,他们头脑清醒,用智慧战胜了困难。那我呢?我从小到大都很胆小,而且在困难来临的时候没有勇气去面对、去战胜它。而《海底两万里》给了我一些勇气,我应该学习他们的那种不畏艰险的精神!《海底两万里》虽然只是一本冒险小说,但它却给了我许多的勇气,它让我勇敢地去面对现实,不能胆小怕事!

恶之花读后感5

《水浒传》是部庞大、复杂的小说,它生动地描写、反映出了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起义失败的整个过程。它明确地描写出了当时起义的社会根源和原由,并成功塑造出了那些栩栩如生的起义英雄的形象,且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开了起义过程,也具体地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结果被逼上山落草。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他们是从血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

恶之花读后感6

在读《老舍读本》之前,我的心情非常紧张,因为老舍是位大作家,我想他的文章一定很深奥、难懂,而且这本书还要写读后感。

读了几篇文章之后,我的心情顿时轻松了,老舍爷爷的文章简洁、易懂,充满了童趣。读着读着,我仿佛看见了老舍爷爷笔下的小猫正在他的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我仿佛看见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在花园里摆弄花草;我仿佛听见了送信的邮递员叔叔在说“你们家的花真香啊!”;我仿佛看见了一位慈祥的父亲在对自己的女儿说“洋娃娃考了4O分!”;我仿佛听见了母鸡在老舍爷爷家的花园里“喔喔”地叫着;我仿佛观看了土地庙的一场比武,一场拳打脚踢。

读完整本书,我知道了老舍爷爷是个“老小孩”,他对生活永远好奇,永远有兴趣,他什么都写,面特别广。因为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内心充满了光明和善良,所以他看这个世界就不一样了,写出的文章充满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老舍爷爷让我懂得了写文章不一定要用华丽的辞藻,也不一定要用多么复杂的句子,或者一定要引用“名人名言”。只要你有独特的观察与思考,用最平凡、朴素的语句同样可以写出好文章,同样也可以反映出生活的情趣。

恶之花读后感7

狐狸爸爸真了不起,它凭借着聪明的头脑和力量挖开了一条通道,挽救了所有的动物。而那三个人也太可怕了,竟然想要把狐狸爸爸杀死,幸亏狐狸爸爸反应快,虽然失去了一条尾巴,但是保住了性命,没让坏人得逞。通过这个故事我感觉到,人有的时候只拥有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只有同时拥有了力量和智慧,才是最强大的的。

恶之花读后感8

读了《扫烟囱的孩子》之后,我大有启发。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小男孩一连扫了好几家烟囱,挣了许多钱后,可是不知什么时候从衣袋的破洞里漏掉了。如果没挣到钱他的师傅会狠狠地打他,因此,他很难过。过路人知道情况后,连忙拿出自己的钱,给这个小男孩。

读了本文,我被过路人的善良、真诚的爱心深深感动了。其实让世界充满爱,我们也可以做到。

恶之花读后感9

《恶之花》读后感800字!

读诗集就仿佛在散步,漫不经心的走着,突然发现一处惊艳,随后继续漫不经心。读波德莱尔的诗集像什么呢?赤脚走在无尽的深渊,被满地的荆棘刺破皮肤,流出紫色的血。

阴沉沉的天气,特别适合读波德莱尔的诗集,或者,特别不适合读。诗句中的阴郁糜烂,被天气放大无数倍,深深钳紧血肉,绞到体无完肤。屏幕上崩裂的语言,仿佛是蛇喷出的毒液,所过之处全是恶臭,却又无法停止。既痛苦又引人上瘾,自虐倾向的人会很爱吧,因为目之所及,都是灵魂上狰狞的伤口。

诗人是很奇怪的东西,“他们个个把墓室当作画室,怀着一颗纯朴的心赞美死亡。”诗人也很顽皮“我想真想呆在庞然的女郎身旁,仿佛女王脚下一只淫逸的猫。”诗人珍爱的是“无动于衷的残忍野兽,直至那种冷淡,你因此而更美。”

爱人不是天堂,而是地狱。我爱你,但我“不是冥河,不能把你抱拥九次。”爱人的眼“时而温柔,时而恍惚,时而凶残,反射着天空的麻木以及暗淡。”对爱人的表达爱意“我要做双漂亮鞋,用我的尊严,缎子的,供你那神圣的脚欺凌,它把你的脚抱在柔软的怀中。”

相依相伴说的不是蝶恋花金玉缘,说的是“腐烂的尸体和蛆虫”。吻是“月亮般冰凉的”,温情是“沿着沟壑爬行的蛇”,天空是“一口大锅的黑色盖子,煮着数不清的人类望不到边。”

以前我一直反感将人物化,读过这些诗篇里对于美的描写,我又想,要欣赏美,便只能站在主体角度对对方进行物化。肉体就不是物体了吗?欣赏的过程便是物化的过程,逃不掉的。美就是”天神般健壮,令人爱慕的苗条,生来就是要端坐豪华的床第,足供闲暇的主角或君王逍遥。”不可被亵玩的美,在诗人眼里大概无味。

我爱看诗人描写美,描写那种肉欲的靡靡的美。不一定是积极向上才是美啊,美本来就是令人执迷令人丑陋令人扭曲令人堕落的东西。

“人,怀抱着希望永远不知疲倦,为了能休息疯子般奔走不停。”

我不想哭,我怕我一哭,便是满眼赤红。

读后感大全:读后感


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在84天一无所获后,决定独自一人去远海捕鱼。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钓到了一条比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这条鱼力大无比,拖着小船漂流了两天两夜。老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终于将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归途中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骨架。老人只得空手归航。《老人与海》篇幅不长,情节也很简单,但它用独有的那种回归自然的质朴、天高海阔的深远,以及一股恢弘的力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又想起文中老人的话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虽然老人辛辛苦苦捕到的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了骨头架子,但他战胜了大马林鱼和许多鲨鱼,体现了人类面对艰险无所畏惧的高贵品质,面对失败有着优雅的风度,他赢得了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是个了不起的胜利者。

人类的极限,无人知晓。人往往会局限自身,了自己的心。但是,当一个人努力战胜自己的缺陷而不是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鱼还是一副骨架,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已在与那马林鱼的搏斗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

作为一个强者,就不应该因为失败而消沉悲观,就不应该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

荀子读后感(读后感)


《荀子》的乐论讲的是音乐对人的影响,古人称之为乐礼,也属于伦理道德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乐礼会使人们的志向高洁,遵循礼制的人们的德行就能养成。遵循乐礼之人耳聪目明,感情温和平静,天下都安宁,所以在古代乐礼也是一种管理人的方式。我觉得其中最核心的还是那句“君子乐其道,小人乐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它讲述的是一种道义、道德与欲望的平衡,而这往往是我们生活中最难掌控的。

君子用道义来控制欲望,那就能欢乐而不乱来;小人为满足欲望而忘记了道义,那就会迷惑而不快乐。

举个例子,小的时候很贪玩,就喜欢玩游戏,然后让我爸妈就很头疼,直到有一次我爸说:“你就一直玩吧,不用学习,玩到自己不想玩为止。”这么一说,反而我就不想玩了。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我的内心觉得贪玩并不是一个好的行为,如果没有节制没有束缚,那反而没有真正的快乐,如果当真继续玩下去,到了最后也只剩下是空虚,因为这种快乐不是可持续性的,是会迷茫的。所以一种张弛有度的休闲娱乐方式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更是能把快乐高效化。

这种状态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大学更毕业的时候,自己的膨胀的物质欲望、金钱欲望与自己的能力完全不对等,然后对未来就充满了迷茫,就如我老师所说“你们这一代就是迷茫与浮躁的代名词,我对你们的要求只有一个词,踏实。”现在想想踏实两个字看似简单,却很难做到,就像下定决心减肥的人,在夜跑的路上遇到了烧烤摊,欲望战胜了理智,最后的最后,只剩下减肥路上的迷茫。

说一说我这一代的人的迷茫吧,一切的外界环境,比如房价、物价、大城市的消费欲望等等,会让人失去对外来的盼头,因为认清现实的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未来,便会轻易的放弃,就像你一直能追着一个人奔跑,直到无论怎么跑都再也看不到前面的人影时,便不再想奔跑了。这便是迷茫的所在,当不在奔跑时,当看不到终点时,那终点依然在那个位置从来没有变过,变的只是自己的决心。

那么这里又会提到一个新生词,躺平。意思就是同样都要到终点,同样都争不到名次,我为什么不舒舒服服的走到终点,还要拼死拼活的跑到终点呢。我不会批判这个态度的正确与否,它同样也是迷茫、思考后的产物。但是如果回归到《荀子》所说的道义束缚中去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因为它是一场赛跑,有着道义与体育精神的束缚,我就必须要跑步前行,而不是走着,也不是躺着,停下了脚步固然身心得到了一时的放松,但是那不是我参加赛跑的目的,那没有目的的赛跑就注定迷茫。

所以,有了目标,只要前行就不再迷茫。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非常喜欢教学生文言诗词,每每读到古人的诗词歌赋,都不禁惊叹。古人如此聪慧,虽没有手机、摄像机等电子设备。却能把所见之景用七言诗词写到极致,读罢有如身临其境。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尽了人间四时之美,怎能不令人神往。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同时我自己也非常喜欢读文言文的书籍。因为文言文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文言文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古人能用很少的文字传达出很深的思想内容。这也非常符合我的性格特点。因此我非常喜欢文言文,尤其喜欢蕴含深刻哲理的这部《大学》。

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我在大学的图书馆,当时我还不明白“大学”的含义。只看摆放在文言文类别中,就随手翻来读一读。边读边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

《大学》作为四书之一的古人必修科目,是古代的每名学子都必须要学的书籍。千百年后,我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可以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则,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深受其影响。有些句子,你仔细琢磨也蕴含着非常深厚的道理。大学中提出三纲八目。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文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修齐治平”是当代社会四有新人的践行标准。“平治齐修”则是古代君王的基本国策。不过这些都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这一段:“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意志才有定向。意志有了定向。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随处而安,能够所处而安,才能处事精详,能够处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要这样。心不妄动,才能所处而安。这句话非常好。现代社会快节奏,就是缺少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到底想要什么。如果做任何事都不静下心来,是做不成的。只要心静,有专一的目标。这件事才能做好。这样至善就离我们不远了。不要以为至善只有伟大的人才能做到。其实,我们每个人只要做到以上的事情。至善就离我们不远了。

一群善良的人,同一个步调。心中有光,祖国未来才有希望。有人这样总结说,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这让我想到了,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这样说到,要像白求恩一样,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不敢奢望,做一个如此高尚的人,只要做到无愧于心,足矣。

《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读《大学》时绝不能把"大学"这个概念理解为国民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大学》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或第一的意思。《大学》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书中既教给老百姓如何做人?如何齐家?如何修身?的方式方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回顾我国五千年历朝历代,下从平民上至国君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无不证明《大学》讲述的道理非常准确。哪个成功人物不以修身起家?哪个兴国之君不以爱民为本?

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由此可知今人只要怀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并想尽早实现自己的理想,认真学习和研读一下《大学》,并按照《大学》所说的原则修炼自己,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通过学习《大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大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史著栋)

什么样的人是有修养的人?谦虚的?低调的?善良的?温柔的?是的,这都是个人修养的表现。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原句是:“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意思就是,如果你想要管理好家庭,有益于国家,美德彰显于天下,那你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

怎样才能提高个人修养呢?

其实还有后半句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欲修身,首先要格物。格的意思是穷尽,物其实就是事物的道理。宋代的程朱理学对格物的解释就是——追溯万物的本源,也是磨练自己心理意志的一个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学习研究万事万物的规律,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试想一个对世间万物一无所知的人,又何谈修养。脱离万物脱离知识谈修养,就好似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再如何精彩也都是空中楼阁,也只能是泛泛而谈。我们有时看到一个人,你会感觉她有气质,一看就是很有修养,是的,有修养的人总是很有气质,这气质从何而来,必然是多年的学习、通身的学识积淀而成的。这便是修身的第一要义,儒家坚持了几千年的“格物致知”。

其次,便是要“慎独”。何为“慎独”?基本句意可以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向平时一样”,但这是第一层级,往上,指任何时候自己的内心都要像有个天理在审视自己的样子,也就是不管有没有人,更深入强调是内心的“诚”。诚就是“无自欺”,时时刻刻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个点其实非常难,我们日常潜意识的规避是很严重的。所以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很多理学家,为了达到“诚”的境界,就有了“敬”和“静”的功夫。敬不再是指尊敬其他人,而是自己尊敬自己内心的天理良知,保持让天理良知时刻审视和审判自己;而静则是认为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最好地审视自己,这个心静,不简单是停下来,而是指内心冥灵,一种“诚明”的境界。

格物致知+慎独,再提高个人修养之路上缺一不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便是这个道理。只知格物致知,而不“诚”,做不到“敬”与“静”,很容易走进死胡同,钻进牛角尖,甚至走上弯路,可以说“慎独”是“格物致知”掌舵人。而一味崇尚“慎独”,忽略“格物致知”,便会像前面说的,思而不学则殆,殆即有害,更别说提高个人修养了。

让我们铭记格物致知与慎独,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成为一个自己满意的人!(张贝贝)

名著读后感:读后感


炎热的暑假,我在家里看了许多书,其中我最爱的一本书是《海底两万里》

打开《海底两万里》,我和书中的主人公皮埃尔。阿隆纳克斯教授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只之旅。我们一起快乐地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惊奇地遇见了许多罕见的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等等。在两万里的海底航程里,皮埃尔。阿隆纳克斯还教会了我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知识,尤其是光的折射、珍珠的分类、采集、潜水艇的构造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知道海底森林是可以漫步的,可以知道在海底是如何打猎的,可以知道尼摩船长是怎样制服鲨鱼的,还可以了解到诺第留斯号是怎样冲破冰山的围攻脱离险境,安然无恙地奔驰在危机四伏的海底的。

看完这本书我知道科学有很多奥秘,科学可以带我们去到奇妙的世界里。

项链读后感读后感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项链读后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项链读后感读后感(一)

由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撰写的《项链》乃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精品,我读后感觉其内容曲折蜿蜒,扣人心弦,并且含有深刻的人生道理。

《项链》一文描写了女主人公瓦赛尔太太十分虚荣,为在舞会上引人注意,而丢失了向朋友借的一条珍珠项链。一家人从此只好省吃俭用,努力工作,用了整整十年时间终于凑齐了买项链的钱,他们买了一条相同的项链还给朋友,而朋友告诉她,借给她的项链是一件人造品,只值几百法郎。瓦赛尔太太后悔莫及,痛恨自己当时太贪图虚荣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生活中许多人为了面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别人比吃比穿,最后却落个惨败的下场。比如说,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一些女人感觉自己长得不够漂亮,就去染发、美容,有的甚至不惜几万块钱去整容。我在电视上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年轻的大学生不顾父母劝告做了整容手术,结果手术失败了,她不仅没变漂亮,本来的面貌也被毁了。从中我们不难理解做人不应该好面子,不应该有虚荣心。

《项链》不仅是一篇内容精彩的短篇小说精品,更是一部含有深刻道理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果你对这篇小说也感兴趣,不妨读一读。

项链读后感读后感(二)

今年暑假,我在书店里挑了一本书,《羊脂球》,里面有好多篇小说,有:《羊脂球》,《项链》,《遗产》,《一家人》,《一个女雇工的故事》。这些都是莫泊桑写的。不过这么多篇小说中,我还是最喜欢《项链》这篇小说,它是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罗瓦赛尔太太迷恋虚荣浮华,为图一时出风头,而丢失了借来的项链。一家人只好省吃俭用,东借西借,好不容易凑足3万6千法郎买了一条相同的项链赔给人家。为偿还这笔债务,他们夫妻俩赔上了十年的辛酸。后来罗瓦赛尔太太从原项链主人那里得知,那条丢失的项链只不过是一条只值几百法郎的人造品。这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读后使人追悔其过去,更揣想其未来。

如果罗瓦赛尔太太当初不去借项链,她就不会赔上十年的辛酸。这也只能怪她自己迷恋虚荣浮华。哪一个人不爱美,但是过度的爱美就会产生不良的结果,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意思是要经常注意身边那些小的祸患,不要掉以轻心,否则会积成大祸,对事物的钟爱要适度,不然就会产生不良结果。

大家千万不要学习罗瓦赛尔太太,她那种迷恋虚荣浮华,过度的爱美不值得我们学习。

平淡才是真,自然才最美。

项链读后感读后感(三)

我看完了莫泊桑的【项链】后,深有感触。这篇小说写了:玛蒂尔德·洛塞尔是一个朴素的女人,她有一天收到一封晚会的邀请,但她却不知穿什么衣裳去好。于是,丈夫让她去借朋友家的首饰。她借走了一串金刚钻项链,在晚会上大放光彩。但是,在她回家后,那串项链却不见了。

他们找遍了他们去过的每个地方,都一无所获。后来在一家店里看到了一串一模一样的项链。但店主说要三万六千法郎给他们。为了项链,他们开始借钱,直到借够了钱,买下了项链还给了朋友。为了还债,他们辞退了女佣,搬了家,玛蒂尔德·洛塞尔开始尝试做家务,丈夫开始帮商人誊清帐目赚钱。十年后,他们终于把债还清了。玛蒂尔德·洛塞尔高兴地告诉朋友后,才知道朋友借给她的那串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

个偶然也可以说是必然的事件,让女主人回到现实之中。这个现实是残酷的:它要你为之付出辛勤的劳动;要你牺牲美丽的容颜;要你心力交瘁。但是,它也给你丰厚的回报:女主人的生活因此而充实;她与丈夫和衷共济,享受着相濡以沫的甜蜜;总之,她物质却不富有,但心灵却获得了真实。莫泊桑无疑在用一个显得残酷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由浮躁到真实的故事。只是这个代价太大了,用了十年的汗水和艰辛。

我们不应该追求这种并不属于自己的虚假的东西,而要脚踏实地的去干一番事业,通过奋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荣誉来。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恶之花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