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读后感600字

《1984》读后感。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1984》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1984》读后感

《1984》这本书是由乔治奥威尔于1948年写成的,写成后年份调对,变成1984,描述的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想象一个在集权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表现。碰巧的是,在当时苏联集权时期,苏联人民发现几十年前的书里描绘的事实跟当下的社会如此相似,一个生活在几十年前的人怎么能如此精确的预见未来,此后这本书成为禁书,被认为是批判共产主义的书。

《1984》的背景描述的是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大洋邦、东亚国和欧亚国,三个国家每天没事就打仗,争夺的不是什么资源,甚至有时候国家上空盘来不明战机,扔几颗炸弹就回去了,作战的逻辑根本经不起推敲,但是生活在一国之内的国民是不会知道的真正来历的,毕竟新闻、媒体和言论都是被控制的。打仗的目的不只是转移视线,也是为了消耗国家财富,让人民始终处于一个刚刚温饱的界限,据说这是一个最有利于统治的界限。

《1984》的主线是男女主人公温斯特和茱莉亚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温斯特就职于国家真理部(类似于宣传部门),其实一个专门说谎的部门,负责篡改历史,但凡是对当局统治不利的历史通通修改,如果你是一个中途出卖国家的人,你不是中途出卖,而是从一开始就是个出卖国家的人,一个彻彻底底出卖国家的人。如果你被处决掉了,你不是生命结束,而是从来不存在,与你有关的记录都会消失,就像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在一个新闻自由绝对控制的国度里,这是做得到的。而统治这样一群心智的国民,与这样一个国家绝配。

书里表达了一个观点,历史对于国民心智的塑造真的很重要。就像妈妈告诉你撒谎会被狼外婆吃,被狼外婆吃的事实会影响你判断撒谎的利弊。过往的事实会形成你的世界观,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长期以往就是你的人生观和信仰。就像书中所说[当说大洋邦从未与欧亚过结盟,他温斯特史密斯却知道大洋邦与欧亚国站在统一战线不过是三四年前的事,但这史实记录在哪里,只存在于他的记忆里,将来总有毁灭的一天,如果每个人都接受党制造出来的谎言,如果所有的记录都记下同样的话,那么谎言在历史中流传下去就变成真理了。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1984》读后感_1000字


《1984》读后感1000字

男神推荐的这本书,原谅我孤陋寡闻,刚开始以为写的是1984年发生的什么事情 ,读之前百度了一下,这里的1984和百度上1984发生的历史事件并没有很大关系,后来才知道是一本反乌托邦的经典小说,读完感觉那个社会太恐怖了,令人窒息,比在黑暗行走更让你害怕,第一章就开始出现的十五个大字让人绝望:战争是和平,自由是奴隶,无知是力量。一直坚信一个民族的兴衰取决于民族文化,而里面所谓的“老大哥”不只是满足于控制人身,更令人发指的是要控制人的思想,在“老大哥”的统治下,思想正确就是没有思想,不必思想,正统思想是无意识。父母不敢相信子女,妻子不敢相信丈夫,好像没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思罪”可以让人蒸发,抹掉一个人的所有历史,好像这个世界从未有过这个人一样,一个毁灭人性的“老大哥”,历史不是一面镜子,而是黑板上的记号,可以随时擦去,随时填补。从未想过会有这种社会。

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温斯顿是一个党员,刚开始坚信以前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寄希望于无产者,表面虽然是替“老大哥”工作,实际是“老大哥”的敌人,在没遇到朱丽亚之前,他生活沉闷,无聊,直到遇到情人朱丽亚之后,他们有一段秘密地下恋情,这段时间应该是温斯顿最愉快的时光,可思想警察无处不在,好像24小时监控你的电屏一样,年轻的思想警察查林顿先生伪装成一个六十多岁的店主,买笔记本给温斯顿,还出租房间给他和朱丽亚幽会,教他以前的歌谣,奥布赖恩则骗他有一个“兄弟会”是“老大哥”的敌人,并诱惑他参与了这个组织,就在温斯顿以为终于找到组织的时候,才发现房间里图画的后面就是电屏,温斯顿其实一直被监控着,就在电屏说话的时候,可怜的温斯顿还在想查林顿先生有没有出事,谁知来逮捕他的就是查林顿,就算到监狱,温斯顿还寄希望于奥布赖恩,可这个骗子就是以后来拷打温斯顿的人,真的是讽刺又痛心,在拷打和思想教化,失望和麻木中,本来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了一个行尸走肉,以前相信的也不敢相信了,不相信的现在也相信了。培养一个人很难,可摧毁一个人竟如此容易。

在和平中你寸步难行,在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可在“1984”里寄希望于自由:自由就是可以说2+2=4,可这样自然的自由都不允许,爱情,亲情,友谊只能是奢望,没有人可以相信,而背叛却轻而易举。如果温斯顿还有希望,那就是他忘不掉的梦吧!那个梦里有妈妈和妹妹,虽然梦是那么模糊,有时候还那么悲伤。值得反思。

小说1984读后感


引言:小编今天为大家推荐的小说是《一九八四》,这本书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政治小说。小说刻画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1984》的读后感,欢迎阅读,谢谢!

《1984》读后感(一)

《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出身英国中产阶级,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年少时仍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即使没有上大学,但是在其后接触贫下百姓时,仍受到身份阶级的排斥,因为在那时的英国,光从口音上就有了阶级之分。而正是这个走不如上层社会,也融不进下层群众的人,却以及其睿智的眼光窥见了极权主义的萌生,并写出了一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政治预言的经典之作的书《1984》。

符号为1984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书中的极权主义没有甚嚣尘上,这是我们庆幸的东西。但是世界范围内的极权主义,却以不同的形式在各个国家上演,并且至今未绝。极权主义便是一国内一家独大的局面,它掌握了现代政治的统治手段,包括政治组织、社会生活、舆论工具、艺术创作、历史编纂,甚至个人思想和隐私。书中描绘的极权主义是一种极端的、变态的发展状况。作为政治最高领袖的老大哥被人奉为天神一般的人物,好像每个人的忠诚都应该毫无保留的奉献出去,以至于以它为代表的一切事物都能够被人理解。城市的各处张贴着他的头像,他那张留着黑胡子的脸便从每一个关键的地方向下凝视。

在书中的那个社会有一句口号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这是当权者向所有人灌输的思想。国家不停地打仗,因为世界需要的和平就是战争不断;当权者对下层人民的奴役是理所当然,这就是在为他们创造自由;知识和文化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上层社会引导发展,下层人民的无知即可推动这种发展。一切我们觉得荒谬的东西,在那个极权主义鼎盛的社会里都顺理成章,因为他们的生活只有一条原则服从,他们的信仰就是忠诚于老大哥,即使只需要看到他的画像。

为了维护统治,他们在各处安装电幕,一种可以接收和放送的工具。让这些生活的居民知道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细观察的,即使这种全面监视实施起来有难度,但是人心上的那道坎就会让每个人都谨言慎行。掩饰你真实的感情,控制你脸部的表情,大家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恐惧,是当权者利用得最好的武器。

极权社会里的统治者秉承着这样的原则: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极权主义者可以凭着自己的喜恶去破坏伦理、控制思想、剥夺自由、扼杀人性、捏造和篡改历史,他们认为过去并不客观存在,它只存在于文字记录和人的记忆中,于是他们拥有庞大的机构为他们篡改历史,以使所有的文字记录都无一例外的表示他们的决策从来就是最正确的,而在他们的统治下社会进步迅速,至少从文字记录上来看是那样的。如果某人的记忆不符合文字记录,那么他必须修改自己的记忆,而不是质疑是不是过去与执政者说法不一致。这就需要人们学会双重思想。

所有人都知道全部真实情况却扯着一滴水不漏的谎话,同时持两种相互抵消的观点,明知互相矛盾而仍都相信,用逻辑来反逻辑。一边表示拥护道德一边又否定道德,一边表示民主的办不到的一遍又相信党是民主的捍卫者,忘掉一切必须忘掉的东西而又在需要的时候想起它来,然后又马上忘掉它。双重思想要求所有人有意识地进入无意识,去改变我们的认知,而后又不能意识到刚刚完成的催眠。虽然很困难,但是为了老大哥,所有人都必须做到。

当所有人长时间接触这些思想,受着这种禁锢,许多人都开始信仰着当权者灌输给我们的一切东西。新一代的人成长在革命后的世界,并且不知道有别的世界,把党视为万世不易的东西,就像头上的天空一样,对它的权威绝不反抗,只是千方百计的加以回避。极权主义便更加根深蒂固,因为人民已经不会反抗了。这样的一副政治图景显然给执政者带来极大鼓舞,而对于普通民众却无疑是一个噩梦,为了避免其发展壮大,人民要学会反抗一切有悖于人性发展的东西,不要惧怕权力的压制和暴力对待。

《1984》读后感(二)

看完乔治奥威尔的《1984》,我不禁后背发凉。这本写于1948年的反乌托邦小说如此深刻地批判了极权主义,并那样热切地呼唤了自由。就像《纽约时报》所说的,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宇宙间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时,天地就崩塌了。当我看到温斯顿和茱莉亚在查林顿小屋里被捕时,脑海中闪现出索尔仁尼琴的这句话。在《1984》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极权社会,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屏控制人们的行为,整个社会就像一座监狱。大洋国的温斯顿原本具有独立思想,却不幸被思想警察奥布兰抓获,接受了残酷的洗脑,并最终相信了二加二等于五,臣服于独裁者老大哥。果然如温斯顿自己所言思想罪并不导致死亡,思想罪就是死亡。坚持着独立思想的温斯顿必死无疑,放弃了独立思想的温斯顿却无异于行尸走肉。

《1984》读后感800字


阅读之前,除了听过书名,我对这本书一无所知。我以为它是写某个地方真实的1984年。

这是英国左翼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似乎有贯穿未来的眼睛,提前预知了后世的场景。虽然是1949年写的,有些话放到现在依然适用。

自由就是奴役。

战争就是和平。

无知就是力量。

整本书很压抑。恐惧,仇恨,痛苦,饥饿,冰冷,劣质,污秽,监视,叛徒,思想犯,这些词主导了《1984》。说说我印象最深的三个部分吧。

温斯顿和茱莉亚被抓的那个场景。你们已经死了读到这一句,我感觉我自己的五脏六腑也跟着结了冰。思想警察逮捕了他们。前文奥布莱恩刚以兄弟会联络人的名义跟他们接触过,说可能兄弟会会需要他们牺牲,有时会受尽折磨,还可能会改变面貌。我幻想着,抓捕他们也许是兄弟会玩的把戏,只是要考验他们的忠诚度而已,放心,都是自己人,没什么大事。可是越读到后面越绝望。奥布莱恩不是兄弟会的联络人,他把自己伪装成戈德斯坦的追随者,只是为了引温斯顿上钩。

温斯顿在狱中看到自己不成人形只剩骷髅骨架的样子,倒在凳子上失声痛哭。把好好的一个人折磨到只剩一具头皮骨架,把一个人所有的尊严全部击碎,再让他看清自己的衰败的样子,把他的内心全部击垮。有个书友马宽说的很好一度因摸索到了人性的真义而自视甚高,忽然发现自己却是如此残破衰老的身躯。巨大的反差,瞬间的打击,可能一下子就击破了温斯顿的心理防线。伺机而动的奥布莱恩在这条裂缝上穷追猛打,还在探索阶段的温斯顿可能就此被攻陷了。

101号房,温斯顿喊出那句给茱莉亚用刑!我不在乎你们对她做什么,总之不是我,不是我!!奥布莱恩说过,如果温斯顿是人类,那他是最后一个人,他身上还有人性。在看到自己骷髅骨架的身体,一度崩溃的温斯顿依然自豪的一件事,我没有背叛茱莉亚。即使在无尽的拷打下把所有关于茱莉亚的事情都和盘托出了,他依然爱着她,那份爱贯彻始终。可是在巨大的恐惧面前,温斯顿喊出了给茱莉亚用刑!到这里,最后的一个人也死了,人性失守了。你只在乎自己,从那以后,你再也不会对他人感同身受了。

《1984》读后感_2600字


《1984》读后感2600字

书名:1984
类型:反政治极权小说
作者简介:乔治·奥威尔(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
他的代表作《动物庄园》和《1984》是反极权主义的经典名著,其中《1984》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
1903年出生于英国殖民地印度,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受教于伊顿公学;后被派往缅甸任职警察,同情受苦役的缅甸人;30年代,参加西班牙内战属托洛茨基派系(第四国际)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因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50年,死于肺病。
在看到作者的简介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哥们很另类,是一个专门同情弱小,不畏惧强权,敢于与强权做斗争的斗士。
他在印度、缅甸等殖民地目睹了被殖民者的生活,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体会到战争下普通人的生活。也许正是这种生活经历让他能够描写出<1984>中那种充满压抑感的极权社会。
书中描述的世界就只有三个国家:大洋国、欧亚国、东亚国。小说的主人公温斯顿生活在大洋国。大洋国社会是一个等级分明,阶层流动性差,公众毫无言论自由的社会。
大洋国社会等级结构是:最高统治者老大哥;特权阶层内党,大概有2%的人口;中产阶级外党大约15%的人口;无产阶级是底层人民,占有85%左右的人口。
整个社会布满了电幕,监视者内党和外党等党员的一举一动;而且社会中充满了思想警察,监视着党员们的思想动态。这些思想警察可能是你的同事,你的妻子孩子,你的邻居,旅店的老板等等。
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国家当你了一种新的语言,叫做新话。这种语言只有三大类词汇:生活类词汇、政治类词汇、科技类词汇。而且这些词的含义被简化,这些词语所能够表达的含义被严格的限定。
A类词包括那些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词——也就是与吃、喝、工作、穿衣、上下楼、乘车、收拾花园、烹饪之类的事有关的词。B类词包括那些为了政治目的而特意创造的词:也就是说,这些词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而且试图对使用者施加某种有利的思想观念。C类词是其他词类的补充,完全是科技术语。
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去监控周围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俨然是一群政治小将。而且国家不提倡自由恋爱,没有被允许的爱情,将会受到惩罚。
同时,为了保证党和老大哥的绝对正确性,在党和老大哥的言论与实际不相符合时,会有专门的部门来销毁并更正所有的书面内容,以保证党和老大哥的言论绝对的正确。而且,所有人都必须以最近的结论为准,否则一旦被人发现将会被举报。
小说的主人公温斯顿是一个普通的外党党员,在记录处工作,每天都在修改党和老大哥之前说过的与事实不符的言论。 他因为内心的躁动,在从旧杂货店里面买来了日记本,并开始写一些自己的困惑;再到后来与茱莉亚秘密的谈恋爱;再到后来因为想要推翻这种统治,开始寻找反对老大哥统治的兄弟会,找到了奥伯良;至此他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可惜,最终他被杂货店的老板,一个思想警察,举报了;然后被逮捕,被投送到真理部进行了严刑拷打。在严酷的刑讯逼供下,他逐渐的先是放弃了自我,承认了那些无中生有的事情,讲述了自我和茱莉亚的所有事情;进而,放弃了自己的信仰,承认那些之前自己认为错误的东西,比如2+2=5而不是4等;最终的最终,他也放弃了自己和茱莉亚之间的爱情。虽然最终温斯顿被释放出来,但是他已经是一个没有自己思想的行尸走肉。党说什么是对的,那么他就认为什么是对的;党要求他怎么做,他就会怎么做。
通过温斯顿的经历,小说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极权社会是如何抹杀一个人的。也同样给我们展现了这个社会的压抑之处:没有亲情,不提倡爱情;没有创新,所有的科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战争和生存展开。绝大多数人生活在一个局域网之中,和外界没有什么联系。这个社会什么什么是违法的,因为已经没有法律,党和老大哥说你是错的,说你违法了,那么你就违法了。如此等等。
书中还有一些令人记忆深刻的句子,做个摘录:
1. 大洋国宣传口号:战争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无知就是力量。
2. 他打算开始写日记。这并不违法(没有什么事情是违法的,因为已经没有什么法律了),但是如果被发现,很可能会被判处死刑,至少要在劳改营里服刑二十五年。
3. 每天,几乎每分钟,历史都在被更新。这样,党的每一个预言都会被资料证明是正确的;任何与当前的需要相左的新闻或表达的观点都不允许留在记录中。
4. 党的目的不仅是阻止男女之间发展难以控制的相互忠诚。它真正的、秘而不宣的目的是消除性行为的所有乐趣。真正的敌人与其说是爱,还不如说是情欲,无论在婚内还是婚外。
5. 无产者的脑子里只有繁重的体力劳动、照顾家人和孩子、与邻居拌嘴、电影、足球、啤酒、还有最重要的——赌博。
6. 伦敦城里犯罪猖獗,形形色色的小偷、歹徒、娼妓、毒贩和骗子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小社会。但是,因为这一切都发生在无产者之间,所以无关紧要。
7. 战争的主要行为是毁灭,不一定毁灭人的生命,而是毁灭人类劳动的成果。
8. 每个时代的统治者都试图将错误的世界观强加给他们的追随者,但他们不敢鼓励任何有损军事实力的幻觉。既然失败意味着失去独立以及其他一些不良后果,那就必须认真防止失败。
9. 过去,各国的统治集团虽然认识到了他们的共同利益,因而限制了战争的毁灭性,但他们确实你争我夺,胜利者总是将失败者掠夺一空。而今天,他们根本不再你争我夺。战争是每一个统治集团对自己的国民发动的,战争的目的不是占领领土,或者阻止对方占领领土,而是保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10. 历史上的反抗:中等人将下等人招至麾下,打着自由和正义的旗号推翻了上等人。一旦达到目的,中等人就将下等人重新打回奴仆的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不久,一个新的中等阶层又从其他某一个或两个阶层中分化了出来,斗争又从头开始。在这三个阶层中,只有下等人从来没有实现过他们的目的,甚至没有暂时成功过。
11. 中等人在争夺权力的斗争中总是使用自由、正义或者博爱之类的词。
12. 但是等级社会的持久化问题比这更加深奥。要让统治阶层交出权力只有四种方式。要么被外部敌人征服,要么政府无能引起群众造反,要么存在一个强大的心存不满的中层阶级,要么统治阶级失去信心放弃执政。
13. 大洋国没有首都,名义上的领袖行踪不定。除了英语是通用语言,新话是官方语言之外,在任何方面都没有形成中心。
14. 理性不是一个统计学问题。
15. 自我和自私的界限是什么?
好了,就到这里!
完~

《1984》读后感_800字


《1984》读后感800字

◆ 第32章 欧亚国之间的战争
>> 她想当然地认为每一个人——或者几乎每一个人——都偷偷地仇恨党,只要没有危险,都会违反党的规定。
>> 某种程度上,党的世界观对那些没有能力理解它的人影响最大。他们能接受最明目张胆的违背现实的行为,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完全理解党要求他们所做的事情的罪孽,对公共事务也没有充分的兴趣,注意不到正在发生的事情。由于缺乏理解能力,他们保持了理智。他们简单地接受一切,所接受的东西对他们没有害处,因为那在他们身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像一粒没有消化的谷子通过一只鸟的身体一样。

◆ 第40章 寡头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 长期来看,等级社会只能建立在贫穷和无知的基础上。

◆ 第42章 战争迟早要结束的
>> 在很长时间内,上等人似乎牢牢地掌握着权力,但是迟早有那么一天,他们要么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要么失去了有效地统治他人的能力,抑或两者都有。于是,中等人将下等人招至麾下,打着自由和正义的旗号推翻了上等人。一旦达到目的,中等人就将下等人重新打回奴仆的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不久,一个新的中等阶层又从其他某一个或两个阶层中分化了出来,斗争又从头开始

◆ 第43章 历史感的增强
>> 比较原始的时代,当公正和平的社会根本不可能实现时,人们很容易相信它的存在

◆ 第44章 金字塔顶端
>> 只有当工业技术发达了,必须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时,他们才会变得危险。

◆ 第45章 两个矛盾的观点
>> 坚信征服世界的理想的正是那些知其不可能的人
◆ 第46章 转瞬即逝的四月天
如果有希望,希望在下等人身上。
>> 这些人从未学习过如何思考,但在他们的心脏里、肚子里、肌肉里,却储存着有一天可以使世界天翻地覆的力量。
>> 这些人从未学习过如何思考,但在他们的心脏里、肚子里、肌肉里,却储存着有一天可以使世界天翻地覆的力量。

◆ 第51章 一种可怕的疼痛
>> 你精神错乱,而且记性不好。你记不住真实发生过的事,却说服自己记住那些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 第55章 权力的传教士
>> 现实只存在于大脑中。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1984》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