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三国演义》很多人脑子里浮现出的第一个人物必定是诸葛亮,但我脑子里涌出来的第一个人物却是曹操……
何为大丈夫?这是我看完《三国演义》后的一个疑问。如果说敢拼搏就是大丈夫,那吕布算不算是大丈夫?如果说有志向便是大丈夫,那孙策又可算得上?如果说较聪明就是大丈夫,那杨修又可算得上是大丈夫?
其实在我心中,《三国演义》里能称得上是大丈夫的人只有三人:诸葛亮、刘备、曹操。诸葛亮心怀天下,不出茅庐便能知天下事,可谓为大丈夫。刘备则深明大义,以百姓第一,即使到了十万火急的时候,也不会抛下老百姓也能称得上是大丈夫。而曹操,有人说他阴险狡诈,是故事中的奸绝,称不上是大丈夫。但是让我们看看书中的“武阳攻于毒”、“官渡之战”以及“徐州败刘备”等战役无不突出他的胆识、谋略过人。也能表现出他深通兵法、善于用兵,所以后来才能先后消灭除刘备、孙权以外的大小军阀,统一了大半个中国。
曹操最让我欣赏的是他“割发代首”的这件事,虽然不是出于他的真心,但却很好的整顿了军规、军风,笼络了人心。让将士们知道即使是将军,犯了错也要受处罚,会让将士们更加重视曹操立下的规矩,不敢轻易违规。也会让老百姓更加的爱戴他,。为他以后的雄才大略打下基础。
不过这位伟大的军事家也有许多缺点:曹操他信奉的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哲学,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不择手段。从逼献帝、杀伏后、称魏王、加九锡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颐指气使、残忍奸诈。所以才被后人称为“古往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其实真正的大丈夫,并不是谁说了算,因为每个人心中的想法都是不同的,所以只要心中的信念是非不失,他就可以在某一人心中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尼采说:“任何一种学校教育,只要在其历程终点把一个职位或者一种谋生方式树为前景,就绝不是真正的教育。”那么,教育的本义是什么呢?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以心灵的精选为支撑的高贵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延续天才,天才的来源不是教育,而是来自大自然本身,教育是对天才的养育和保护。有了他们,这个平庸的社会才有可能看到一些被照亮的希望。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现在的教育机构五花八门,教师素质问题无从考量,孩子就是不停的在学校,补习班,特技班之间流连,没有童年,孩子本身也失去了正确的引导,就是考试机器,把追求分数为第一的原则,整个大环境都是这样,还谈什么书中说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免了学杂,但现在公立学校正常上课都学不到东西,老师举着自愿的牌子,总是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连你选择不补都是你学习态度有问题,不注重孩子学习等之类的,这是很无奈的现象,家长也要在这类地方交更多的费用,可就是花这么多金钱为孩子,却换不来孩子感恩,事事都成“大爷”的孩子们,不是不想让孩子去坐断点啥家务之类的,是孩子们有做不完的作业,补不完的课,假如教育机构都在功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身为家长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教育何为? 读后感 第(2)篇尼采在《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导言中,明确指出教育中的两种错误倾向:第一种是尽量扩大和普及教育的冲动;第二种是缩小和削弱教育本身内涵的冲动。这两种倾向其实是一回事,因为在外延上扩大教育,必定在内涵上缩小教育。尼采说:“任何一种学校教育,只要在其历程终点把一个职位或者一种谋生方式树为前景,就绝不是真正的教育。”那么,教育的本义是什么呢?n真正的教育是一种以心灵的精选为支撑的高贵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延续天才,天才的来源不是教育,而是来自大自然本身,教育是对天才的养育和保护。有了他们,这个平庸的社会才有可能看到一些被照亮的希望。可是,天才被我们的教育和我们这个时代彻底埋没了。我们在沿着尼采所批评的教育“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至于,我们会误以为,正确的东西是多么荒诞可笑。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现在已导致大量不够资格的人进入教育机构,导致教师素质问题突出,优秀教师被逐渐边缘化,并大量逃往学术领域,而学生则失去了正确的引导。全世界的教育机构都在功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教育何为? 读后感 第(3)篇在教育的问题上,中国终于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为中国教育的本质一直以来就是为了利益。古代,受教育是为了做官,享受权利,享受荣华富贵,或者名垂青史。现代,受教育是为了谋生,为了挣大钱。
不过对于尼采的: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养育和支持天才。我有疑问。即我们为什么要养育和支持天才?天赋优良的人甘当垫脚石,养育和支持了天才,那么天才又能给民族,给人民带来什么?也许这后一问本身就很功利,违背了尼采他老人家教育不是功利的观点。但是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尼采没有指出对于天才的养育和支持的实际目的和功用。甚至没有给这些天赋优良的养育者和支持者一个为之献身的理想。不知是尼采还没想明白还是不屑于说。
不过关于现代社会教育的两种趋势来说,尼采不仅是个伟大的预言家,也是一个深刻剖析的思想家。
寒假里,我读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本书,它向我讲述了许多关于美德的故事和名言,丰富了我的知识,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反复阅读后,我感触很深,希望自己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进步。
微笑面对每一天。尤今曾说过:笑是无言的礼貌,一个微笑使你赢得整个世界。我很赞同。一个小小的微笑虽然微不足道,却能打动他人,温暖他人,满足他人,照亮自我,更能加深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你瞧,一个小小的微笑有时是多么重要!所以说,我们在生活中要多多给别人留下甜甜的微笑,虽然那只是短短的瞬间,却能留下永恒的回忆。当然了,当别人给我们留下微笑时,我们也要心存感激。同时,微笑也是一种乐观向上的表现。记得一次语文调研考试,身为语文组长的我没有考出优异的成绩。拿到试卷,我的心里非常难过,老师的微笑和鼓励,给了我信心和力量。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考试的落差算不了什么,重要的是总结这次失败的教训,加强复习,争取下次考出优异的成绩。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挑战,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种磨炼,每一天都是一个新起点,任何时候,我都要微笑着勇敢面对。
感恩父母。大家都知道,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他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付出了许多许多,但很多我们却不理解他们。爸爸花尽心思为我做好了早饭,我一句太难吃!就推开了碗,索性不吃早饭;妈妈为我梳头是不小心梳到了耳朵,我故意哇哇大叫,就差把房顶掀掉;爸爸进门让我帮他拿一下拖鞋,我一百个不愿意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很多。如今的我,从呱呱落地的婴儿,长成了天真烂漫的少年,个头快赶上了妈妈,也慢慢用心理解了爸妈。是父母给了我们无私而伟大的爱,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报答。虽然父母有时会打骂我们,但那是为不争气的我们着急,他们其实也不愿意这样做,我们疼在表面,他们痛在心底呀!这种打、骂其实是爱的升华版。记得有一次,我犯了错,妈妈说了我,我不但不听,还和她顶嘴,她一气之下打了我一巴掌,我的鼻血涌了出来,妈妈吓得赶紧帮我止血。那天夜里,我听到了妈妈的哭声。我很惭愧,犯错的是我,该打的也是我,妈妈为什么这么伤心?其实,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哪个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我将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学习,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让父母多为我操心,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保护环境,我的责任。绿色象征着生命和活力,大自然就是一位绿色的母亲,哺育着我们。可是,现在的有些人太贪婪了,他们为了获得个人的利益,就昧着良心把一棵棵树木砍伐,猎杀森林里的动物,排放污水入河流地球上的绿色在一点点减少,一条条河流被污染,一种种动物濒临绝种我们的地球家园满目疮孔。再看看我们的校园,虽然,我们从小就接受了环境保护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环境保护,可是校园中随处丢弃的包装袋、饮料瓶、废纸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么?我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却没有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过教育有什么区别!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彻底告别破坏环境的不文明行为,使我们的校园从此绽放美丽,使我们的地球家园更加美好。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少年,我们更应该弘扬中华的美德,传承民族文化,永远胸怀真挚的爱国心。今天,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我们为创造中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从小就关注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近兴致来潮,又一次捧起了这本另类的史记。虽然作者的文字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但多少历史见证过它的真实,也许不是百分之百的符合事实,但不可以否认它曾经的存在。
小时候就看着书中200多个人物上演着群英会,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凌驾于他人之上,战火纷飞的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不明白为何三国不能和睦相处,不明白英雄为何热衷于成为乱世的枭雄。蜀魏吴,个个都自称君子,孰不知自己的丰功伟绩是由什么垒成的,自己正踩在无数将领小兵的鲜血与汗水中站起来的,君子向往高尚,讲究仁义。当我第一次用小学生的眼光欣赏《三国》的时候,我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争斗,无法理解他们的向往,他们的内心世界,更无法理解他们口中常常提到的仁义。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发誓至死永远是兄弟,然而一览全书,每次遇到危险,跑得最快的总是小刘,为了保命甚至连老婆都不要了。害的关羽那死脑经为了个义字去替曹操打工,过五关斩六将,这难道是悟出了义的真谛?
吕布本是一代豪杰,一表人才,然而却为了个貂禅,儿女情长,亲手弑父,两个干爹都死在了自己的剑下。弄得孝义两失,一辈子的英名毁于一旦。
曹操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评价一点儿没错。吕伯奢好心设宴款待他曹阿瞒,却不料引来一场灭门的杀身之祸,最起码的礼尚往来都不见了踪影,华佗给他治病,却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魏延给我的感觉就是个惟利是图的家伙,功劳由他领,黑锅你来背。陈式的例子再贴切不过。
然而当我再一次用高中生的眼光重省《三国》的时候,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赵云的忠肝义胆天地可见,冲锋陷阵,他会冲在最前面,撤退回营,他甘愿断后护送,生命在他的战场上只属于国家,属于他效忠的朝廷,无论功劳多大,他都不会居功自傲,独领风骚。这,才是真正的义。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的智慧都倾注在军师的天职上,献给了刘备创业的进程,没有怨言。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耳熟能详的历史无一不透着孔明的努力汗水智慧与精力。出师一表争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用一生的光阴诠释了义的真谛。
张飞虽然是个欠考虑,容易脑热的单细胞动物,看他就晓得什么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然而兄弟有难他必定出手相助,因为火爆的脾气,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这也是为了兄弟,为了义,他用生命换来的义。这,才是真正的义。
关羽很讲义气,对事不对人,为了刘备,他宁愿帮曹操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因心念旧恩,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毅然在华容道调转马头,放走了曹操,不是别的,只是为了义。这,才是真正的义。
《三国演义》上演的不只是场战争游戏,它并非演的天下,而是义的舞台。如果不是义的存在,哪会有三国鼎立的时代?!
义――三画一字,简简单单,又寓意深刻,三国演义,义贯三国,逝去了义,三国也就演不起来。
八百里水泊梁山,英雄聚义; 众豪杰一百单八,替天行道。 ——这就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用毕生精力写就的
旷世奇书《水浒传》。每当我捧起这本书时,就会心
潮彭湃,思绪激昂,有两个大大“?”萦绕在脑海
中:何为英雄?英雄为何?
兄弟义气,英雄之性情也!
儿女情长乃私情也;尽忠报国乃豪情也;惟独兄
弟义气,才为英雄之真性情也。
《水浒》中得一百单八将正是抱着“四海之内皆
兄弟,天下皆为一家人”的信念,共聚梁山。武松醉
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正是出于兄弟情义;鲁智深 野猪林救林冲,更是为兄弟不惜上刀山,下火海;晁
盖、吴用、阮氏兄弟等人义劫生辰纲,兄弟们团结一
心,同甘共苦,终成大事;有“及时雨”雅称的宋江,
更是想兄弟之所想,急兄弟之所急,救兄弟于水深火
热之中,而从不顾己。兄弟情深如此,怎不为英雄?
一部《水浒》道出了英雄之性情:兄弟义气。
替天行道,英雄之信念也!
古人曾云:“大丈夫生天地间,应以天下为己任, 终生不移。”梁山英雄们举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杀
富济贫,乃真英雄也!
梁山好汉个个集正义和公理于一身,他们疾恶如仇、
除暴安良,所作所为,人们无不拍手称快。鲁提辖拳打
镇关西,为的是解救金氏父女;晁盖、吴用、阮氏兄弟
等人义劫生辰纲,为的是接济贫困。
一部《水浒》写出了英雄之信念:替天行道。
勇往直前,英雄之本色也!
一百单八好汉齐聚梁山,但英雄们前进的步伐并
未停止,他们铲除了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障碍:三
打祝家庄,扫平曾头市,二退高逑老贼……
一部《水浒》显出了英雄之本色:勇往直前。
然而宋江却“招安”于朝廷,梁山大业毁于一旦,
读到此,我百思不解,顿生惋惜之憾。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路见不平
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
读完《水浒》,歌星刘欢那高亢激昂的歌声,总会在我
耳边久久回响,回响……
何为良好生活读后感(一)
耗子
四月有个读书节,四月初始,我还想着读书月要比三月看更多的书才行,但整个四月,我就只看了一本书,一本让我边看边思考,还要再看再思考的书——《何为良好生活》
《何为良好生活》这本书忘了是在哪个读书频道推荐的,当时就记住了这个名字,看名字你一定也以为是一本鸡汤类的书籍,然而并非如此,作者陈嘉映在这本书中探讨了伦理学中的几个论题,主要从伦理、伦理学、价值、实践、知行关系、道德等问题作为切入点,阐释他对伦理学与生活的理解,尝试用当代中国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这些道理重新讲述。所以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探讨伦理学问题的书可以“行之于途而应于心”,对于接触伦理学将近一年的我自己来说,我用学过的知识在看书的过程中重新汇整思考。作者在序言中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感到诚实的思考实是人生一大乐事”,我思故我在,诚实地思考,能够直面自己,直面世界,直面人生,真的是人生一大酣畅淋漓之事。威廉斯建议把苏格拉底问题即“人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作为伦理学的初始问题。现阶段我的境界还达不到思考“人该怎样生活”问题,我只能看着别人怎样生活来思考“我该怎样生活”,并且希望能够对生活一直保持敏感,一直思考。
“苏格拉底问题是道德哲学由之开始的最佳起点。”
——威廉斯
何为良好生活?最近有三个人的三种生活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是在和老师一起去做调研,看到一位西装革履的国企董事长面访时自述自己每天忙忙碌碌,面对着董事长和党委书记的双重身份,既要抓业务还要完成行政命令,中午只有10分钟的吃饭时间;第二个是上次坐公交,朝外那段路十分拥堵,那个公交司机三十左右,我观察了他三站路,期间他一边操纵着仪表台挪动着小轿车流中的公交车这个庞然大物,一边自说自话小声碎碎念;第三个是因为文章《我是范雨素》而成为网红的文章主人公,“活着就是要做点与吃饭无关的事情,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这位44岁的北京育儿嫂,这位初中文化坚持写作的农民工,这位剖开自己写下世界的时代见证人。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国企董事长有钱有身份但特别忙,公交车司机稳定工作但也面对高精神压力,范雨素在工作生活之余还能坚持自己喜欢的写些随笔记录一生。他们的生活是良好生活吗?他们的生活不是良好生活吗?曰是曰否,都能说出一番道理。无论什么道理,都不是孤零零的。就像“我该怎样生活”这个问题不只关乎我自己,就像“人该怎样生活”总是与“我该怎样生活”连在一起来考虑才有意义。
那到底何为良好生活?我又该怎样生活呢?陈嘉映先生在书中说“我究竟该怎样生活”这个命题,不仅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难题,也是贯穿人一生的焦点。“这个问题,主要不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不是选对或选错人生道路的问题,而是行路的问题——知道自己在走什么路,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我们是否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在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没谁一开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边环境并预见环境的变化。我们一开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不在于我们还不够聪明,而在于我们的本性从一开始不够具体,本性有待在盘根错节的实践中向我们逐渐清晰地显现。”这是陈先生大半生的人生经验得出的思考体会。歌德说他的浮士德是一系列越来越纯粹或纯洁的努力,那么现在在这个意义上我终于可以把这个“纯粹”或“纯洁”和陈老一样理解为:自身通透。这种自身通透,也就是要洞明自己在何处,贴切着自己的真实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但解决一切事情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做(the best ans)嘉映先生的跨文化“翻译”,却将道学传统所含的“行”的意味突显出来。
学生未经世事,有什么道德困境
先秦以降,仁人志士所求之道,原本就是所行之道,行之于途而应于心,遂有历史的跌宕和人世间的风光。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朱子最重视读书明理,却也说“读书只是第二义的事”。嘉映先生也像朱子那样,劝学生不要死守书斋,最好先去做实际的工作,再来读哲学。
他自己的经历就丰富得很,三教九流都结识,不同的活法也都见过。记得当年在课堂上让我们列举道德困境的实例,我们想破了脑袋也举不出两个,后来才明白,一群未经世事的学生、又从来没担过什么责任,哪能有什么道德困境!但当时他只是冲着我们乐,那时我们还年轻,喜欢讨论如何面对死亡、人生有何意义这类大问题。去问他,他却说,人生的问题没法一揽子解决,只能与一二知己,就事论事。后来我自己也当老师了,让学生们描述自己最有感觉的时候,得到的答案无非是在空荡荡的校园里骑车看落叶,那种无所事事的惆怅,恰好是最无感觉时的感受。
嘉映先生在书中说,“黑格尔那时代,老年人还常老气横秋地教训年轻人,他说青年人抽象——黑格尔把‘抽象’视作缺陷,这我很同意”(126页)。先生大前年过了60大寿,看相貌还像20年前的样子,却常常自称老年人,开学生玩笑。他在书里说,“年轻人没做过什么事,他的远大怀抱,他的高扬理想,难免有点飘”,这倒正常,而且可喜,但若“人到中年还停留在年轻时代的理想方式上,人就变得抽象了。一伙儿退休老头儿每天议论政治局的人事布局,议论怎么为改革做顶层设计,哦哦,那无非是街头下棋之余的另一种消遣”(127页)。看到这里我就想笑,因我想起自己的过去。
边向有德之人学习,边自我磨砺
我到清华教美学,先生的两篇短文《从感觉开始》和《感人·关切·艺术》给我极大启发,其中紧要的一点,是不要脱离与世界打交道来孤立地看待情感。然而传统美学,却喜欢描述无关利害的快乐,或某种超凡脱俗的喜好。《何为良好生活》专注伦理问题,却与美学相通,“快乐伴随或内嵌在活动中……快乐是不是好的,要看与该快乐联系在一起的活动好不好”(191页)。传统美学倾向于从情绪、从快乐本身来看快乐,结果掉进了心理主义的陷阱。
与快乐相通的不仅有行,也有知。然而要将这三者的关系谈清楚,却极不容易。嘉映先生将人世间的修行比喻为说话,以此辨明行与知的关系,“行为、行动一端连结于欲望与冲动,一端连结于伦理系统。说话总是用某种语言说话,我们本来是在说一件事情,但同时就展现了用来说话的语言系统。有德之行在做事的同时,也在展现这个伦理系统”(247页)。
陈嘉映先生在北京“字里行间”书店活动现场
伦理系统是在历史中先行形成的,“我们在一个社会中学习善恶,这个社会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已经有一套是非善恶系统”(245页),离开了这个系统,即便有“良知良能”也无济于事。这个系统由圣人提炼和明述出来,便成为修身书中的知识。
不过,它更体现在有德之人的一言一行中,如《弟子规》所云“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我们一方面向人学习,一方面通过自我磨砺,努力使自己也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在所知所行之事中获志意之乐
与高尚的行为相连的,是健康向上的快乐,如孔颜之乐。嘉映先生将这种快乐命名为志意之乐,以别于情绪之乐,并说“审美的愉悦,实在也有情绪之乐与志意快乐之分。通俗作品也许会让人像吃糖果一样产生某种快乐,精深的作品若说让人愉悦,则多是志意的快乐”(191页)。
在流俗的见解中,快乐越单纯、越原始越好,孩子的微笑是最美的,长大了的孩子也应该保持一颗童心。据说,这是因为快乐没有受到欲望和俗务的干扰。然而,用心灵/肉体、精神/感官、纯粹/不纯粹这类范畴来区分快乐的高下是不得要领的,“很难想出什么情形,那里只有纯粹肉体的、感官的快乐,柏拉图早就告诉我们说,若没有理知、记忆,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享受快乐”(186页)。我们不仅在所行之事中感到快乐,同时也在所知所识中感知快乐。刘姥姥喝大碗茶就很快乐,妙玉定然不会。同样都是喝茶,一个叫喝,一个叫品,一个叫无知无识,一个叫见解精妙。与妙玉的沏茶功夫类似,《闲情偶记》和《长物志》也是在身心愉快的玩味、品味中发展出来的知识系统。当康德将品味(审美判断)描述为好(动词)与好(名词)的合和时,他实际上预设判断主体已然是有good taste的了,否则不可能凡事如此凑巧,凡我所好便一定是好的。事实上,一个暴发户完全也可以像康德所描述的那样,不关心对象的实存与否,单是看到它就喜欢它,但他的那种喜欢,却对不上那个“好”。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一个新富起来的人,还来不及知道好坏。
现代人喜欢用趣味无争论来为俗人的好恶做辩护,这种辩护却不得要领。二人转虽然不雅,却同样有精粗高下之别,不是凡欣赏二人转的都是没品位的;只不过,这种品位与昆曲的品位不大好比较,因为二者的知识系统全然不同。然而暴发户的喜欢,若非出于任性,便是出自摹仿,两者都是无知,只不过后一种情况是不懂装懂,也称附庸风雅。无论我们如何主张价值多元,基于无知与基于了解的喜欢还是立时分出了高低。在基于了解的喜欢中,又还有深浅之别,往深里走可以说永无止境。喝茶、习武、画画,都得有这番由浅入深的学习经历,方能小有所成。古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即便不事文艺,也能在砍柴担水、待人接物中日新其德,修得一份人世的圆满,因为“向善赋予生活——日复一日的生活过程——以意义”(234页)。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人该怎么活?善可以成为人生的目的,恶却不行。譬如下棋,赢棋需要努力,输棋却不需要。你可能有意输棋,但前提是你有赢棋的能力,否则就不能叫做有意输。“修善”可以说得通,“修恶”却不成话,因为“恶不是努力,而是偷懒”(235页),也即不向善,不积德,随波逐流。
嘉映先生赞同孟子用上下比喻善恶,而不赞同告子将之理解为左右对称的东和西。上下、东西都是二元概念,其结构却全然不同。面对价值相对主义,嘉映先生的上下之辩达到了独步古今的境地,我不研究伦理学,却觉得这番道理在美学上也很受用。此书将本性、德性与本能区别开来,将它们视为需要通过学习来完善的,也是极具启发意义的。无论好德还是好色,中外贤哲皆视自然为至高境界,却缺乏有力的解释,在这个问题上,先生的分析也让人拍案叫绝。此外,此书花大篇幅讨论业行和实践传统,也和习见的伦理学进路不同。实践传统定义了行为的内在目的,行业人明确地知道何为善好,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即可修得一份良好生活。我辈虽处在各类实践传统瓦解的时代,却仍然可以有所作为。关于后一点,先生没有明述,却以身作则,为以学术为志业的后辈树立了榜样。我们无法成为他,也不必成为他,因为人各有天性,都要努力实现自己。只是在行走的途中,偶尔会发现一些风光明媚的小道,虽然人迹罕至,却早已被人走过。由此而念天地之悠悠,百感交集。
道德品质的基础是尊重自己和他人及被人尊重;每个社会人都有权利、责任实行这三种尊重。
题记
老师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但却不能挑剔与放弃那普通平凡甚而凋零的几枝花儿;老师浇灌祖国以后的树苗,但却不能只精选那最高、最壮以及最繁茂的几株每个人,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可以最可爱;不是最聪明,也可以最充实;不是最顺利,也可最乐观
从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知晓,教师公正是建立良性师生关系、促进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根源。在中国的孔子的有教无类领悟,教师公正是实现大同社会、产生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美谈的重要基础。
从《心声》文章中李京京受到的来自其老师的不平等待遇,更让我们对教师公正对待每个孩子的问题而深思熟虑。教师个人的性格、风度、素质不同,而引出了他们对调皮捣蛋的坏学生及乖巧懂事的好学生的态度及言行全然不同。因此,这不公平三字便由此而发。
学生的能力有限,被老师认为不思进取;学生的勤奋有度,被老师认为贪玩好乐;学生的智商有异,被老师视为愚蠢之极。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成绩似乎变成了可上天遁地的通行牌。只要成绩好,作违反校规之大事可不予深究;只要成绩佳,做违背良心的坏事可随心所欲。而那些成绩差的人,只要不小心践踏草坪,被视为破坏环境的罪人、只要不注意,衣着褴褛,就会被贴上邋遢如鼠的标签。学校里,一有坏事,首当其冲被调查的是他们;老师一有烦闷,一马当先被当出气筒责骂、训斥的亦是他们。成绩好的人与成绩差的人之间似乎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这条深沟里便会出现那可怨可艾的事物。
但那两面青山中难道不能搭建一座桥而逾越穿过这鸿沟么?那被人在行为上践踏、精神上鄙夷的差生难道不能靠自己努力为走上那个受人奉承、被人尊重优生之路而铺上一层由石板铺成的平坦之路么?为什么,我们要站在一旁对老师的不公平待遇责骂、怨艾、讽刺,却不会利用这段时间来为成为优生而奋斗、努力,与那无可挑剔的优生分庭抗礼、并驾齐驱呢?当我们受到那般尊重,便有资本批判差生不被人尊重的弊端,这不是件益事么?
尊重,要靠自己来获取;尊重,要靠自己来抓取。但,当我们跻身于这备受尊重的上层学生时,我们也不能去讥笑、去打击、去讽刺曾与我们又相同经历、相同地位的保守不尊重的下层学生。否则,这与曾经你所讨厌的人又有何异呢?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人必自辱而后人辱的千古佳句永记吾心,无敢忘却。
尊重是人类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不断演变而形成的。这种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是传统中华美德的核心内容。而那平等,是现代社会中人们交往的基础。但如果没有尊重,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何为得救之道——读《遥远的救世主》有感1000字
《遥远的救世主》一书以丁元英及芮小丹大美奂绝伦的天国之恋展开,着重叙述叙述了丁元英在王庙村的扶贫,从深层次讨论了一个国家、社会的文化属性问题,小到一个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天道,也是规律。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客观事物本来发展规律的文化,讲究直接获取,讲究通过自身的奋斗改变命运,归根结底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自救者得天助。弱势文化是不讲究事物本来发展规律的文化,期望破格获取,期望不劳而获,期望世上有救主,不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崇尚个人奋斗,期望外界的给予。
因此,丁元英在王庙村开展的扶贫工作,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使公司与农户在产权上相互独立又在市场上相互联系,既可通过公司的发展来拉动农户又可避免农户拖垮公司。农户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自负盈亏,从一开始就不给农户期盼天上掉馅饼的机会,不给农民心里植入世上存在救世主的期望。从一开始就给农民植入靠市场生存的观念,他们唯有自救才能得救。
结合目前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扶贫工作,国家的初衷是值得称道的“小康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但是做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商榷的。不间断的填表及做毫无意义的资料且不说,给一大笔钱及贴息贷款给农民盖房子,盖房子由统一的包工头施工建造,不给农民足够的参与机会,生病、孩子上学由国家保障,让农民享受天上掉馅饼的好处,究竟是在扶贫还是在增加部分农民等、靠、要的思想,培养他们的懒惰,让他们患上精神的绝症。如此式的扶贫,究竟是政绩的需要,还是政策设计上的失误,抑或对客观规律缺乏认知。
选择了市场经济,选择了有活力的社会,就要接受差距的产生,接受等级的存在,接受相对贫困的永远存在。要维持一个稳定的社会,就需要政府的调节,但这并非简单的利益上的给予,并非通过利益上的给予来对相对贫困阶层进行扶贫。窃以为,政府的主要工作应有三项:一是搞好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一个地区的发展,为贫困阶层的脱贫创造基础条件;二是办好教育,做好教育的均衡发展,让贫困者拥有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三是做好制度的建设,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打通阶层流通的通道,让劳有所得,奋斗有所成,获得成功是因为你足够聪明与勤奋而非你是谁的孩子、你有一个好的背景成为一种可能。
扶贫并非简单的物质上的给予,这仅是佛教中所说的低级布施。很多农民并不缺乏资产,他们缺乏的是对资产进行开发利用的能力,缺乏靠自身奋斗改变命运的自信。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扶贫更多的是在“扶智”与“扶志”,“扶智”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贫困人群的知识与生存技能,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扶志”是对贫困人群进行思想上的改造,破除他们思想上的救主文化,让他们自立自强,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相信自救即得救。惟其如此,方是扶贫的最佳方式;惟其如此,方为得救之道,此为佛教所说的高级布施。归根到底,得救之道不是外界的简单给予,不是破解之后的狼吞虎咽,是得道,是尊重客观规律,是思想上的觉悟。作者:张顺云
在这个难遇的炎夏,我捧读了《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本白落梅所写的《林徽因传》。而我竟在读书中感到一丝清爽,没有因为夏日蝉鸣的聒噪而感到烦心,取而代之的是内心无比的平静。
曾在这个世事纷繁、滚滚红尘的世界上,存在过一个平凡的而又不那么平凡的女子。许多人,会在这样的世界中憧憬,在这个世界中渴求,却被岁月屡次搁浅的爱情所迷茫只留下默默悲伤,而作为经历三段爱情的女主角林徽因却显得格外淡然,守住最初的那种萌动,在情感之中不掺入些许杂质,她的爱情并不轰轰烈烈,也没有海誓山盟,她仅仅爱上了姹紫嫣红的春天,她把自己的心留在了翠柳飘扬的四月天。她没有张爱玲的凌厉,也没有陆小曼的决绝,亦没有三毛的放逐。她生于江南,有的便是她那柔情似水,好似一朵青涩的白莲。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敢问为什么会有三位才华横溢的男子为她倾心,是因为她倾城的貌,出众的才还是别的什么。而我认识了这位女子,听闻了她的一生,我以为,那种一直吸引着他人欣赏目光的原因是她诠释了真正的女人。
她将自己留在了四月的春风淡意中,所以她不会老去,她的纯净、柔美、优雅,为她留下了历经滚滚红尘而不能有的不老的容颜。她活的乐观而执着,坚定而清脆,她的生命不允许太多惊心、动摇,所以她不曾伤害过他人,也不曾被他人所伤。
再别康桥一场梦。
缘分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若是有缘,就算相隔天涯命运也会安排你们相遇;若是无缘,即使相间咫尺之遥那也只值擦肩而过。若为擦肩而过的人回首就要用心去珍惜,因为离开永远比邂逅来的容易,邂逅是偌大世界中的缘分,而离开不过是两个人的结局。
徐志摩第一次见到林徽因,就认定那女子便是自己生命中的红颜。这是白落梅的书中表达的。不仅这样她还为此解释了红颜一词的含义。红颜薄命红颜祸水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解释听起来并不怎么浪漫。
他们知道,自己深爱过,只有相爱了才会有一出康桥上的热情相拥又在沉默的夕阳下挥手告别。他们的爱充满诗意,彼此了解,彼此挂念。而岁月是不可抗拒的命令。林徽因发现自己对徐志摩的并不是爱情,只是单纯的欣赏与崇敬。多年后,当徐志摩再次漫步康桥之上,我很想知道他的心情。触景,伤情,无奈的感慨物是人非。心绪一定乱的无法再梳理干净,却假装一副淡然。依旧是在落日下的康桥,下沉的夕阳是无言的悼悔,万物沉默着,他假装云淡风轻挥别了康桥,挥别了那场被搁浅的爱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漫步红尘烟火里。
在徐志摩与林徽因相别的四年里。林徽因找到了长相厮守的伴侣。梁思成曾问过林徽因为什么选择自己,林徽因用诗人的美学说出了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的回答了吗?
而林徽因她做到了,她会遵守自己许下的承诺,用这一生去回答这个问题,用她的一生去诠释她自己的爱情。
不得不说林徽因是一个十分忠于自己内心情感的人,她说话举止从不拐弯抹角,不是妇人之见,对事物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及做出犀利的批评。所以她毫无保留的告诉了丈夫梁思成自己对金岳霖的感情。丈夫宽容的原谅,林徽因感动万分,她当然不会离开,因为她曾经答应过他。
人生宴席好聚好散。
徐志摩的意外去世林徽因悲痛万分。她必须承认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如此平淡。最后林徽因迎来了她生命中的秋天,花开总有花败,尽管病重她也要做到这一生的完美,无悔。她静静的走了,在她51岁的那年。过完了她不算平坦的一生。为什么我理解林徽因是一个平凡而由不那么平凡的人,因为她活的平静,看事淡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这样的女子,她活出了自己生命的颜色,显示着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爱情的坚贞,写完了她那充满诗意的一生。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描绘林徽因的爱情,那必定是白色。干净,大方,优雅,纯净,她把自己定格为一朵白莲,永远都不会枯萎的白莲。
她的样貌倾城,她的才华出众,更可贵的是她就像看着这个世界一样,忠于自己所想,不为繁事所苦恼。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倘使你失去了款项,不妨,人需要的不是身边的钱袋;
倘使你失去了今天,不妨,你还会有明天;
倘使你失去了文明,不行,你会彻彻底底地失败!
读了这本书,我不禁赞叹到:啊!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雄伟!历史多么的悠久!人物多么的伟大啊!
从这本书中,我给自己编写了学习的要求,心里反复地提醒自己,内容是这样的:1、学习要有目标,2、提前预习,3、认真听讲,4完成作业,5、及时复习,6、经常阅读,7、正确使用学习工具,8、持之以恒,9、正确书写,10、积极提问和进行讨论。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去完成这学习十大要求。
中华文明是我们的骄傲,共有的财富,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今天,我没有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焕发出强劲的活力,从过去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跨越令世人瞩目。
每一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明的收益者、承载者、传播者,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使照耀中华数千年的文明之光,在当代中国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最令我难忘的就是第五课:微笑着面对一切。我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时,心里就想这不是说桑兰吗,桑兰就是微笑着面对一切的。后来我才知道:世界上最重要的礼物就是微笑,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就是微笑,世界上最动人的表情也是微笑。尤金说得对,笑是无言的礼貌,一个微笑使你赢得全世界。我还知道英国科学家宇宙之王霍金,他因为患有卢伽雷斯症,被禁锢在轮椅上长达40年之久,两根手指和一个能思维的大脑是他身上唯一能动的部件,尽管他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但他的思想却遨游在广阔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被誉为宇宙之王。 :
令我更加难忘的是第八课:尊重每一个人。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有好的动作,都能够表现出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在这一课里,我也认识了一位无私奉献的朋友,她就是德兰修女,她始终都在捍卫人类的尊严,尤其是弱者的尊严,被誉为穷人的圣母,。我非常敬佩她。
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知慧创造了独具的精神文明,传承文明,践行美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时代给予我们的光荣与梦想,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用。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青少年从平常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传承文明,践行美德他们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谱写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华章。
喜欢《何为文明,何为美德? (12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简爱有感12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